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论文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论文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论文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每位一线教师的教学。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一直是地理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几个方面践行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地理教育课堂教学践行新课程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正在引领着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要求地理教学中要摒弃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客体、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的理念,主张师生平等的、对话式的、建构式的学习过程。它主张:教学目标不再是以知识的掌握为唯一目标,而是从“知识、能力、情感”等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必须从新的课程理念出发引导课堂教学实践。下面,主要针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谈如何践行新的课程理念。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认为: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着眼点不应该是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而应该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

初中地理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颇有感悟。特别是对于地理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以及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体会。 地理新《课标》之新,就在于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像旧的地理《课标》一样,注重老师知识的讲解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因此, 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例及课后反思,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创设感性导入情景 新课标提出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感性现实材料以提问方式导入,如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方式,例如: 在讲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时首先用多幅图片展示不同地方 的自然景观(主要是植被景观)差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世界不同地 方会呈现不同的自然景相?由此引入新课,为说明世界气候类型多样化做铺垫。 这样的景观图片展示方式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现实感,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气候类 型这样比较陌生而抽象的知识时无源可寻。 进入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时可先播放一幅“苦难的地球 母亲”动画图片,动画展示了把地球比作一个怀孕的母亲并牵着很多孩子哭泣的 场景,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在用数据告诉学生人口数量以及后面归纳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赖林坤 (浦城县忠信中学,福建南平353411)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因为地理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色,要想建立高效的课堂,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起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更轻松愉悦的去学习地理,更好的去掌握地理。这篇文章从以下四方面来讲述初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老师提供一些参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改进,并采用高效率的教学策略,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这不仅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 很多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特征,学生之间也是这样,正是他们的千差万别,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所以,作为初中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并根据他们的个性来开展教学。另外,初中地理老师在开展地理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老师虽然对学生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并不是课堂主体,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课堂真正利用起来,从而使他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地理知识,对地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二、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真正形成原因和过程

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就是凭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完成教学的。学生自身能动性发挥的非常不足,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老师把知识一个劲往学生脑子里灌,学生不得不用力去消化,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够灵活应用,对知识掌握的也不够深刻,很容易忘掉知识,就不能够在脑子里面融合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老师要多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现学生、老师的互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作为初中地理课堂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要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理所涉及的知识非常的广,方方面面都有,而且每个方面都互相联系,所以,更要引导学生参与,让他们去探索知知识形成的真正原因。 三、使教学趣味性增加,让学生手和脑都活动起来 学生时刻要充满兴趣,这样才能够使他们产生动力去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保持巨大热情。老师要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兴趣高了,学习的欲望才能够加强。老师要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把握住,使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把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真正主人。不仅如此,还要让他们在课堂中增加亲自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我国的行政区域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行。 第一,通过想象。把中国的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通过拼图来展现给学生,使每个行政区域的轮廓在学生脑中产生深刻印象,并把各省的轮廓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黑龙江可以说像只美丽的天鹅,这样用形象的东西给学生加深了印象。第二,通过示范。老师可以把每个省的轮廓拼在一起,这样就把完整的中国政区图还原回来。 第三,学生准备。让学生对各省的位置和轮廓进行记忆。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优化初中地理课堂之我见 摘要: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特色,有效地融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1.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2.借鉴语外史政等课的活动经验。3.把表演引入地理课堂通过摄影照地理、美术画地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观察能力。4.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关键词:挖掘借鉴表演竞争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为此,我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特色,有效地融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 一、进一步挖掘视听素材,提高地理课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 总之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甘肃省合水县西华池初中杨巧艳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摘自《地理教育国际宪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教育的改革越来越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地理新课程虽然已经成为一个老话题,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任然是一个新课题。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从“教学生学地理”的理念出发,必须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理解学生;必须精通专业知识系统,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必须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心理需要,思维特点,了解认知原理及教学理论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必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与教育学方面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实质;必须有常识丰富、通达世事人情的特点和“甘为人梯”的师德修养。这样才会以学生的“学”为切入点,主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经验,个性及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求得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并培养其知之而好之,好之而乐之,乐之而实践,以取得使学生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理想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与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个性差异,因而会出现一些不同情绪不足为怪。面对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情绪动向和情感需要,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以赢得他们的信赖,进而用简洁、生动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明白学习与工作、工作与生存、生存与现实理想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学会做人,健康成长。丰富的知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鼓励学生以稳定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对待地理课程,从而开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动力。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版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对新课程实验区的两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和专家认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正确、可行。同时,实验区教师也提出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本身及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巩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坚持原来课程标准基本设计的“几个不变”: 1.坚持“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的“1-4-5-5”设计不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但是全球有七大洲,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么多的区域,学生不可能都学习,因而课程标准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学生学习了多少个大洲、国家、省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课程标准设计了区域地理的“1-4-5-5”方略,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五个国家”,从我国“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对于历来存在争议的先学习世界地理还是先学习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地理如何划分区域的问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l1年版)》)坚持“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的灵活处理方式,鼓励有创新、开放思路的地理教材编写体系和教学体系。 2.坚持构建“有用”、“开放”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不变。 地理课程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程变成了一门“背记地名、物产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还地理课程以本来面目,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需求、充满生活情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坚持突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较为显着:一是地理课程蕴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教育内容,这是地理课程的光荣传统;二是地理课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为课程的核心论题,这在各门学科课程中是独特的。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 4.坚持课程标准文本的框架结构以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不变。 《标准(2011年版)》仍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内部结构也基本不变。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也保持不变,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 世界地理部分的“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结构和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的结构,可以说是区域地理体系结构的一个创新设计。它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为教师、学生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和组织探究性的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5.坚持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地理小论文

推进生态文明从自身做起 八年级一班宋策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人类通过获取能源、资源、空间、排放废弃物、享受自然生态的服务来影响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由于能源、资源、空间供给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限制了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打破和谐,再到实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

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因为,你与我,都是浪花里的一滴水,无数水滴汇聚起来,会是澎湃汹涌的波涛,才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是无限,便会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坚持低碳生活,关爱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应该做出的贡献! 生态文明从自身做起,生态文明从小事做起!

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与心得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展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和课堂结构,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一、构建开放式课堂结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封闭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唯一阵地,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新地理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学习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课《工业与自然资源》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家乡(乡、镇或县)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并且研究讨论所调查到的工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状况之间的关系,形成一致意见,以备上课使用。在课堂上,先由各组推选代表发言,然后自由发言。结果每个组的代表都有不少话说,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个人发言的时候,全班同学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学生地理小论文《饮食与地理环境》

我所知道的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句容市第三中学高一(2)班作者:闻涛指导教师:张亮 已入新年2013,离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越来越近了。按照风俗,春节要家人团聚、吃团圆饭、放鞭炮和烟花、穿新衣、拜年等。其实,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吃不完的美味佳肴。我家住农村,每到春节前后,总有请不完的客和赴不完的宴。菜,有我喜欢的本土淮扬菜和早已融入本土的其他菜,我喜欢吃,也喜欢去研究中国四大菜系。从初中地理到高中地理,只要涉及到中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的知识和例子,我都会竖起耳朵听的格外认真。先谈谈咱们引以为豪的家乡菜——淮扬菜吧。 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淮”是以淮菜为代表,淮扬菜系中又以扬州菜为代表。淮安、扬州、镇江三地位于长江南北,淮扬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且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淮安、扬州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当时的淮安、扬州不仅仅是文化交流上的发达,更可以理解为淮安、扬州在那个时候便已是消费集中地带!淮扬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诗词中所有的原料都乃本地的地理特产。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说到川菜,很多人第一印象肯定是辣!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菜川调味品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四川一年四季温湿暖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别适合各种发酵调味品的酿造,使四川涌现出众多优质的调味品生产地。像成都、德阳、江油的酱油;潼川、永川的豆豉;阆中的醋;郫县的辣豆瓣等。在四川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很多居民都有自己加工酿制调味品的传统,即使在省会成都,时至今日,仍不少家庭有自己做鱼辣椒、辣豆瓣等家常川菜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这些酿造调味品再加上自贡的精盐、内江的辣椒、汉源的花椒、以及家家必做的泡菜,为川菜提供了丰富多样、质地优良的调味品,为川菜形成“百菜百味”提供了必要条件。常见川菜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东坡肘子、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

学习初中地理新课标心得

初中地理新课标演讲稿 在这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地理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首先,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这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其次,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的内容升华本质表现为:关注学生生活发展及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内容。第三,地理教育从实践层面看,在新《课标》中从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得以升华,其升华本质显得地理教育越加具活力和魅力。 地理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一、对于教材新的感受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二、对于开放式课堂结构的学习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封闭的课堂是学生活动的唯一阵地,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之中,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地理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开放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学习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有用的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练动手、动脑能力,初步获得了人生的体验,学得了继续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学会了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些无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三、对于新师生关系感悟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中的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是权威的结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慢慢地“消化”,师生之间缺乏合作、互动,相互交流,师生关系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关系。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生,而初中学生往往具有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

初中地理小论文参考

初中地理小论文参考 初中地理小论文【一】 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3~4米,灌河口附近只有1。7米。地形西宽东窄,状如一朵绽开的喇叭花。县域总面积102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77万亩。县内土壤属潮土类,根据地貌特征大致分为3个不同的农业类型区。即:灌河淤土农业区,含堆沟港、五队、田楼、长茂、北陈集、大圈、张店、三口、张湾9个乡镇及三口良种场、渔盐办事处。土壤以粘性盐潮土为主,也称新淤土。盐西竖土农业区,含白皂、汤沟、孟兴庄、李集、六塘5个乡镇及蚕桑场和县果园。土质属黄潮土,也称无盐害老淤土。东南沙碱土农业区,含硕湖、新安、花园、新集、百禄、小窑6个乡、新安镇和县农场、北洋果林场等单位。土质以碱化潮土为主,其中县内土质较好,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潜力很大。 灌河位于连云港市南端,是苏北地区最大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干流全长74。5千米,一般河宽350米,水深7—11米。内可以经盐河、京杭大运河通达长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与日本、韩国通航,具备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陆相通的良好集疏运条件。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资源优势,专家称灌河可与德国的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苏北的黄浦江。 初中地理小论文【二】 一、首先,我们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忽略那些基础的知识。首先,要认认真真地阅读

课本,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在阅读课本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阅读课文标题,明了课文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 2、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 3、然后阅读注释以及地图,让它们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我们无论在课前预习还有复习时都可以这样做。 二、此外,学习地理一定不能离开地图,我们应当把地图作为重点及难点来把握。 有时间我们要多阅读并且记忆地图,最好是抓住一些零碎的时间来记忆地图,可以在自己抬头可见的地方贴上地图。同时还要依照已有的地理知识填绘地图。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能画出大体轮廓,加深印象和记忆。 三、思维要活跃,认真听课,紧跟老师思路。 上课认真听讲比自己课外埋头攻读效率更高。还有老师上课要讲很多内容,讲课速度很快,一定要紧跟老师思路,不然会懵懵懂懂。不要受笔记心理的牵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好笔记,懂就行,不需要一字一句照抄,那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而且会错过老师很多精彩的讲评; 四、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 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我们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习有助于我们在考试做题时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在练习时我们要注意掌握一般题目的做法,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新颖的题目,以拓展我们的思维。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二章基本地理知识——总论部分 第一节地球与地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无庸悔言的。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前的地理大纲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 (一)地球和地球仪 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来看,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不过,知识仍然是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的载体,因此,“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为本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关键是如何看待本学习目标中的“有关”二字。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此需要用“有关”来加以限定。究竟选取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第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但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因此只是宏观的认识。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第三,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另一目的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因此,选取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后面的地理学习所必须的,既没有必要系统,也没有必要深入。 综合来看,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 2. 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无论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7~9年级的地理学习,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地球的运动包括围绕地轴的自转和环绕太阳的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学习目标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也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突出了“人地关系”。 3.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全貌,于是,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利用地球仪,人们可以较为方便地认识和研究地球。因此,对于地球仪的学习应本着了解地球仪的作用,以使今后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中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河南省初中人教版地理学科教材跟进培训会 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杨惠茹 一:前言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国性的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意味着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道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这次的《标准》,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改进。 二: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 教学大纲的名称容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 课程标准的内容比教学大纲涉及领域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项目,还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活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项目。 对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陈述,不像原教学大纲那样基本上是一个纲目,而是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进行陈述 三:新《标准》的特点 1.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改革的步子较大。 《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以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可以简要地用"1-5-5-5"(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以及我国的五个地区)来形容新《标准》中有关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 2.课程标准不再对学习顺序作硬性规定。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比如教材编写可以先安排"中国地理",也可以先安排"世界地理"。教师可以考虑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集中学习,也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散学习。 3.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教材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方面,过去教学大纲采取目录形式,表达较笼统和抽象,新《标准》则更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 《标准》采用了如"运用、识别、举例、说出、说明、分析、评价"等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达了学习目标。并且,在目标之后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和说明。

人文地理小论文

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会越来越高。但城市化建设需要整个社会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面对着一些例如可投入建设的资金非常短缺等的问题。 正文: 一、什么是城镇化?我们改变了什么?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逐步打破了城乡之间的隔阂,促进了社会流动。城镇化促进了城乡交流,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彻底改变了城乡社会固化的固有模式。到2013年底获得城镇户籍的乡村永久移民至少2亿;非正式转移的农民工总量2.63亿,其中进城农民工2.33亿。永久移民和进城农民工两者合计至少4.3亿2,即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约六成是30多年来由农村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转移而来的。虽然非正式移民在融入城市中还存在障碍,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但与留在农村的居民相比,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化推进了城市居民观念的转变,比如对于农村一些落后看法等。 城镇化促进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原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被打破,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2013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2亿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98亿人,两者合计为8.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占20岁及以上人口的85%。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4亿人,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9亿人,两者合计5.73亿,占城镇总人口的78.5%。3此外,农村的新农村医疗合作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人口,几千万城乡低收入家庭也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过去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近于空白,目前虽然水平很低,但基本上做到了农村全覆盖,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二、为什么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在那里? 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投资和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比如,土地的问题、户籍的问题、财政转移支付的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都要通过

初中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 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 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 2020修改后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新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五条标准)(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

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5)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

初中生地理小论文

初中生地理小论文 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初中生的地理小论文,欢迎借鉴! 初中生地理小论文1 风”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风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 与空气的冷热、干湿、气压,与陆地表面的海拔高度、地形特点以及海陆位置 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形成风的必要条件:一是当A、B两处空气温度失衡,冷空气处向热空气处流动而形成风;二是A、B两处空气气压失衡,高气压区向 低气压区流动而形成风。大气温度、气压的平衡是相对的,短暂的,不平衡是 绝对的,永久的,这种不平衡越悬殊,则风就越大。由于风在大气层中是运动 着的气流,因此风是大气环流的动态表现,也是大气成分自然调节的过程。大 气环流的方向体现在风向上,强弱和速度则体现在风力上。风在自然界中的作 用非同寻常,它不仅有巨大的搬运、传播作用,同时也有调节空气气压、温度、干湿等方面的作用。所以风既是形成气候的主导诱因,也是构成气候的要素之一。 我国是一个四面八方来风的国家,加上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地势的复杂性 和海陆位置的特殊性,不同季节不同方向的来风相互间交汇融合,又随地形地 势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呈现出极其错综复杂的态势。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都无法比拟的。由于我国来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气候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又由于多样的气候条件,才使我国各地呈现出千姿百态、气象 万千的地表景观和生态景观。但是,由于风的干湿强弱、生成时序、方向、冷 热等因素在自然界中有着鬼使神差般的不确定性。因此,几千年以来,我国大 部分地区并未形成固定不变的、周期性的气候模式。无论局部地区或国家全局,气候变数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气候灾害仍然是我国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说的就是气候的不确定性。历史上气候灾害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是屡见不鲜的。现在虽说我国各地皆能较准确地预测天气,却不能预测气候,更不能掌控气候,因此,我国防范灾害性气候仍有极大的困难。 我国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以季风气候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农耕区都受季风 的影响。影响我国的季风按季节时序可分为冬季风和夏季风。冬季风分别源自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中、北部地区,按其风源地可分为东北季风和西 北季风。冬季风由于源自亚洲大陆北部高纬度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寒冷而干燥,每年冬季若东北季风汇同西北季风强势南下,一波接一波不断攻击南方,虽有 秦岭、大巴山脉的阻挡可以削减其锋芒,但作用有限,故南北两方均不能摆脱 大风降温的厄运。这便是不期而至的寒潮。每波寒潮持续期一般为七至十天, 也有长达二十天以上的,若北方寒流与大量南方温湿空气接触,则极易造成南 方冰雪灾害,此类例子已不鲜见。每年夏季是我国盛行夏季风的时段,影响我 国的夏季风分别是生成于太平洋上空的东南季风和生成于印度洋上空的西南季风。两大夏季风的显著特征是湿润和暖热,故夏季是我国各地集中降雨的季节,而降雨的地区分布和雨量的大小则完全由两大夏季风来决定。若这两大季风在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7篇范例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7篇范例 :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积极情感因素的激发 一、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不重要,对地理的学习熟视无睹,没太大 的兴趣,也不愿意花太多的心思去学习,虽然上课也听讲,但都是应付了事,为考试而听课。上课容易思想抛锚,积极性不高,状态不佳,东张西望交头接耳。高中生虽然比初中生高一级,心智上相对更加成熟,但更容易情绪化,常常会因为家庭纠纷、同学纠纷及生活中的不快等影响上课的情绪和心情。另外,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不重要,所以态度不端正,学习被动。另外,一些学生虽然不是应付了事,知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给自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但也是三分热度,等热度稍退,便开始放松。还有一部分学生很认真地去学,但是缺乏恒心和毅力,抵抗力不强,当遇上难点而无法解答时,就会产生挫败感,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半途而废。种种现象分析可得,现在的高中生并非智力水平低下,而是不愿意用心去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上课太过于僵硬化,不生动,缺乏情感因素的渗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太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 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在课堂上情感因素的渗透,弥补学生情感缺失的现象,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激发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情感因素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动机,积极进行情感渗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放松学生的心情,做到融情于景。此外,教师要亲切和蔼,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用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树立自身的积极情感形象,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例如,在采访一位学生时,他说过:“之前地理成绩很差,后来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原因在于地理老师的热情强烈 地感染了我,让我倍受鼓舞,在课堂上,让我们勇于思考,调动我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学习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地理本身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其规律,人文地理中还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人文情怀,各地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