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陕西传统民居景观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陕西传统民居景观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陕西传统民居景观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陕西传统民居景观地域分异规律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传统民居景观受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陕西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差异显著、文化传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导致了民居类型丰富多样,且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地域分异规律作为景观的核心理论, 体现在不同尺度的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中。其不仅对于地理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且对于研究陕西传统民居景观的地域分异状况及其形成机制,对于陕西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海拔段主要分布在500米到2000米之间,平均海拔1127米,各地市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宝鸡市,最低的是渭南市。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按照地貌类型划分指标,将陕西省划分为风沙过渡区、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山地区、汉江盆地区和大巴山地区六个地貌类型区域。

陕西秦岭以北广泛发育了黄土地貌,为土窑洞的产生提供了地质条件。陕北高原地形地貌复杂,民居随原区、河谷川道、山区等具体情形的不同,呈现出窑洞、砖土木结构瓦房等不同类型。靠崖窑利用地形,不宜在山沟低洼处,选择依山近水的高台地以及坡地,朝向以南或东南为佳,避免北向“灌风”与西向日晒。渭北旱塬不比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缺少可利用的山坡,遂平地挖一矩形大坑,制造人工土崖再挖掘窑洞居住。合院式民居皆分布在地势平坦宽阔地带。陕南山区地貌类型复杂,汉中、安康盆地外围是低山丘陵区,再外围便是秦岭、大巴山区,石片房、吊脚楼、夯土房等皆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之作。

陕西省内气候差异很大,由北向南渐次过度为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气温13.0℃。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陕西地区温度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7~16℃。其中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的浅山河谷为全省最暖地区,多在14~16℃。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秋温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受山地地形影响比较显著。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初夏汛雨出现在6月下旬后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间,暴雨相对集中,关中、陕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较多。

陕西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季节二者交替出现,然仍以偏北风为主,民居院落多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榆林、西安、汉中多数年份的极端最低气温分别变动于-21~-28℃、-8~-18℃、-10.1~-11.8℃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分别变动于33 ~38℃、38~41℃及35~37℃之间。陕北高原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为争取到尽可能多的热量,民居院落皆较宽敞,避免建筑物的相互遮挡,且房屋墙体多在0.5m 以上利于保温,宽大的窗扇便于得到更多的太阳光。关中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盆地地貌与秦岭北坡焚风的影响,夏温全省最高,炎热干燥,最高温度达40℃,窄长的院落加以深远的出檐为院内营造出大片阴影区。陕南山地民居为适应夏季闷热的气候,开敞式庭院较多。屋顶的形式与气候环境有一定关系,气候越寒冷,屋顶苫背越厚,陕北民居的屋顶苫背最厚,关中其次,陕南最薄。陕西多年平均干燥度指数的分布保持着愈北愈大的趋势,愈往北去湿

润状况愈差。陕北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 以下,定边一带更是不350mm。土窑最忌讳水患与卑湿,渭北旱塬与陕北高原多窑洞民居与其干燥少雨的气候环境分不开。

综上所述,陕西省南北狭长,地理环境较为复杂,传统民居类型多样,且存在鲜明的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陕北的窑洞、关中的夏房和陕南的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等多种民居的杂糅形式。而这些独特民居的形成又是跟它们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三大不同地域独具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这些独特的民居形式,传统民居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存在,其形式与风格的形成经过了长时间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最能体现陕西传统民居对地理环境依赖的,可能要数广布于渭北旱塬以及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陕南秦巴山地的石片房、吊脚楼以及夯土房了。传统民居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双重作用之产物,探讨传统民居景观的形成,二者缺一不可。在传统社会,自然地理环境深深地影响到聚落的选址与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民居的形式与风格。地形地貌越复杂、建筑材料种类越多的地区,民居类型也会呈现出越多样化的特征。

2018届高考地理:民居专题

2019届高考地理训练(民居专题)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 环境。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 是 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 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 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 (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海岛 A. 原始森林茂密 B. 属珊瑚岛 C. 河流短小 D. 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泥石流 B. 防大风 C. 防沙尘暴 D. 防地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平原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 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 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 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 筑设计中。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 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 中的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 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 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 响 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家家房子半边盖"。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 "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 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 房子半边盖——节约 木材 C. 厦子房高处开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第 1 页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压轴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同时也是为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

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中的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成熟,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因此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而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来掌握本节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教学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突出学生的体验、感知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3、感受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增强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2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 (2017新课标Ⅰ卷)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答案: B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答案: D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点睛】不少考生错选认为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景观规划差异,同为隔离带的行道树,其规划相同,材料提到数年前道路两侧绿化隔离带为同一标准栽种,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街道两侧,距离近,居民爱好不可能差异这么大。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 A 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4.(2017北京卷)(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第(1)题。(1)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10分)

少数民族民居

少数民族民居 维吾尔族民居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傣族竹楼 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 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鄂伦春族仙人柱 鄂伦春族的住宅叫“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 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家里人吃饭乘凉的地方。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如今清江两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脚楼仍在沿用,在凤凰古城内后者上百座吊脚楼;在长阳县城、五峰县城现在所建的高楼大厦也采用吊脚楼形式,只是建材应用钢筋混凝土了。 客家民居 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 苗族民居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黄土墙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便成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样;苗族的一些上层首领也修筑砖石彻的带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宽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贫寒的人家也筑简陋的竹楼,低矮的石板屋和树皮盖顶的茅屋。但苗寨的主体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脚落。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新课标强化卷地理试卷(上) (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答案 C 解析:图甲为梯田景观,这一景观产生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改变了自然环境中的地貌形态。 2答案 D 解析:图乙景观为西北地区的沙丘景观,该景观反映了当地干旱的气候,与之对应的野生植物叶子细小,以适应干旱的气候特点。 3答案 B 解析:该国位于大陆的西岸,其南部所处纬度为北纬30多度,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适宜栓皮栎树皮的采剥。 4答案 C 解析:该国南部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征,植被树叶表层有蜡质,具有耐旱的特征。 5答案 B 解析:甲为荒漠带,乙为草原带,丙为森林带,甲→乙→丙的变化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6答案 A 解析:①②③都为森林带,但是森林类型不同,主要是受热量条件变化的影响。 7答案 D 解析:7区位于青藏地区,垂直分异明显。 8答案 D 解析:从图中可知,5区中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6区东部为草原,中部为荒漠。 9答案 C 解析:从图1中看出Ⅰ为温暖半干旱性落叶阔叶林带,Ⅱ为温暖半湿润性松栎林带。Ⅰ是半干旱、Ⅱ是半湿润,影响因素主要应是降水条件。 10答案 B 解析:Ⅲ处属于湿润性的植被,因此应是森林带,排除A、C、D项。 11答案 C

解析:从甲到丙纬度位置发生了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热量;乙地垂 直带谱的多少决定于当地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结合乙地南、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可判断出该地位于北半球,丙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2答案 A 解析:济南地区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淮河到北回归线之间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南地区是热带 季雨林带。 13答案 A 解析: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递变,在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以及基带是森林的高山地区都有分布。在 热带地区,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在温带地区,从温带落叶阔叶林→温 带草原→温带荒漠,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而在高山地区则是垂直地带性。 14答案 C 解析:由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非洲北部,Ⅰ区冬季多雨是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Ⅱ区 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干旱少雨;Ⅳ附近海域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形成多雾区;而Ⅲ区纬度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这里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多。 15答案 B 解析:阴影区域大部分位于北部冬雨区,属于地中海气候,种植最广泛的树种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6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反映了热量条件的变化。C、F、G、H自然带分布区热量 条件中等,应位于温带地区;C→F→G→H自然带分布区干燥程度越来越大,反映了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 减少引起的经度地带性分异。 17答案 C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H位于温带地区,且干燥程度最大,应为温带荒漠带。 18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低纬度地区不同高度上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体现了自然带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垂直分异规律。 19答案 A 解析:同一自然带是在相似的水热组合条件下形成的,低纬度地区山麓较高纬度山麓的温度高,而要与高纬 度地区山麓的自然带相同,只有分布在海拔较高的位置。 20答案 A 解析:我国30°N、100°E以西为青藏高原,因海拔高而寒冷,所以植被较少。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 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单选题 下图为世界四个半岛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个半岛依次为() A.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拉布拉多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朝鲜半岛、佛罗里达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楚科奇半岛、雷州半岛、巴尔干半岛 D.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2.关于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半岛a的气候是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形成 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④半岛d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1.D 2.D 【解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半岛轮廓及标记名称判断,a是亚平宁半岛,b是朝鲜半岛,c是雷州半岛,d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D对。 2.①半岛a的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①错。 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对。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③错。④半岛d 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对。D对。 干旱河谷森林分布的下线主要受水分和湿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横断山区干旱河谷不同坡向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是 A.光照充足,蒸发量大 B.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C.地形平缓,落差较小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4.与2019年相比,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有所变化,影响其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A.开垦荒地 B.退耕还林 C.土壤退化 D.水土流失

【答案】 3.A 4.B 【解析】3.森林适宜分布在水分条件好的地区,因此影响森林下线的因素主要为水分。读图可知东南坡森林下线高度高于其他坡,主要是由于东南坡属于阳坡,光照充足,蒸发量大,使得该坡的水分条件较差,答案选A项。如果“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则森林下线低,B错。地形、土壤对森林分布影响很小,CD错。 4.读图可知,与201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树下线降低,说明该地的水分条件变好,开垦荒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都会导致植被减少,蒸发量加剧,水分条件变差,下线升高,A、C、D错。退耕还林会使当地的局地气候发生好转,水汽含量增多,降水增加,森林下线降低,B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区城等高线地形和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气候类型为 A .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洋流 B.光照 C.热量 D.水分 7.该山脉可能位于 A .亚洲大陆东岸 B.澳大利亚大陆西岸 C.南美洲南部西岸 D.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岸 【答案】 5.A 6.D 7.C 【解析】5.读图,山脉西侧山麓植被是落叶林,说明纬度是温带地区,B、C错。图中山脉东侧山麓植被是荒漠,所以对应气候是温带荒漠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A对。温带季风气候的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不是荒漠,D错。 6.图中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不同。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对。洋流只影响沿海地区,不能影响东西两坡,A错。两坡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课时数:8课时 重点: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和尺度 难点: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 1,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2,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3,必须区别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两种规律共同起作用。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上巨大的构造单元。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案-中图版

1、本册书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初一地理下册的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的第一节第二课时, 本章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文化特点,了解这些地方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 境的关系。 2、本课主要通过学习一地民居、服饰和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突出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影 响作用,使学生的地理认知和读图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前提。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不同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开头以展示不同的服饰、饮食习惯的图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产生这种 差异来展开本课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导学,学生质疑,愉悦的情感体验,让 学生在阅读、判断、讨论、交流、探索中享受学习。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生产特点,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类, 所以要求我们养成对自然环境爱护的心态,尊重大自然。 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个学科,缺乏地理思维,对如何学习地理也是他们亟待解决和掌握的内容,所以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对地理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地理现象的客观规律。 理解自然环境对服饰和饮食的影响。(重点) 掌握一些常见民族的服饰特点和饮食习惯。(难点) 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 导入 (1)提问学生: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你能说出现在你身上哪些属于服饰吗? (2 )抽取个别同学进行提问,看看同学们对服饰的概念是否真正了解。 活动2【讲授】新课授课活动

一、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1课前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了解,分清重难点,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学生观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属于服饰方面的东西,然后回答老师问题。指出自己身上哪些东西属于服饰) (学生朗读学习目标,首先根据教学目标来阅读一下课文。并画出重点内容) 2、讲新课前,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我国各民族的服饰,观察他们的异同。 然后请学生回答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思考原因,每组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3、得出结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服饰也各具特色。自然环境对服饰的材质、样式、色彩等要素有着深刻的影响。 (学生看图片然后思考:图片上人们都穿戴了什么?他们的衣着有什么特点?) 4、具体举例子。给学生看两幅图片,一个南方一个北方两者在同一个季节里的人们穿着有很大的差别 (让学生体会一下自然环境对服饰的深刻影响) 5、给出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生活方式,让学生根据两者特点猜出该民族的服饰特点。老师给出蒙古族的服饰图片,并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从环境和生活方式两方面来分析。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适合这个自然环境的服饰应该是怎样的) 6、列举傣族、藏族、朝鲜族等常见民族,让学生自己先学着自己分析这些民族的自然条件然后能否说出他们的服饰特点。 (学生先自己讨论,然后综合全组同学的意见,派代表回答老师的问题) 7、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小结。现学现做: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 二、整体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学们每天都吃饭,那么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吗?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这样的饮食习惯? (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与自然环境有关) 2、给学生看一副:东北乱炖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东北人喜欢这样吃? (学生讨论并回答,从气候和物产方面来思考) 3、具体解释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饮食的?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 课时教法分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 1.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中描述的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导入新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是在前面学习了各个地理要素的属性及其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着重讲述地域分异规律,侧重观点教育。在高考中命题率较高,既可以单独命题,也可结合区

域地理知识一起命题,突出考查人类活动对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影响。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68-6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9-7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探究1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比较”,总结方法规律。←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70图3-2-5的解读,讲解“探究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总结方法规律。→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9: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2019年高考地理:民居专项

2019年高考地理:民居专项 “合掌造”是日 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 物,屋顶以茅草覆盖, 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 十,因此得名。该建筑 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 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是 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 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 a地 B. b 地 C. c地 D. d地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海岛 A. 原始森林茂密 B. 属珊瑚岛 C. 河流短小 D. 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泥石流 B. 防大风 C. 防沙尘暴 D. 防地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 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 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 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 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平原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 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 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 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 想融入传统民居建筑设计中。读图完成 下列各题。 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 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 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家家房子半边盖"。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 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 房 子半边盖——节约木材 C. 厦子房高处开 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D. 房屋斜屋顶——收集雨水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 悠久的民族历史与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农村建设趋势的持续蔓延以及种种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由于无法满足居住者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传统民居的“特色化”逐渐被“规范化”取代,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处境。拥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 1.自然与人文环境位于纬度低、海拔高的高原山区的云南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长时间的日照给它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对它的交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气候特征是构成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民居风景的重要因素,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型季风气候,日温差大且年温差小,因此在传统民居建设时需要考虑到采光和保温问题,充沛的降水使得传统民居非常重视排水问题。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地方多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聚落场所,但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新民房中,人们主要从事传统

农耕生产,部分地区从事旅游服务,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的影响因素现阶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民居设计缺陷因素。由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材质很容易受到风雨吹淋、虫蚁蛀腐的摧残,在年久失修后大多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且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社会因素体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由于风俗习惯等原因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对传统民居不加爱护导致其毁坏严重,且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拥挤杂乱的环境增加了传统民居损坏和倒塌的风险。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在结构设计与卫生设施设计上多有不足,多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传统民居受潮、采光差,无法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传统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淘汰速度。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1.民族风情特色民族风情特色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最为明显的特色之一,表现在民居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环境艺术氛围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风情。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居更倾向于使用木材、石材和土等建筑材料,如筒板瓦、大理石、青石、五花石等等。其中青灰色筒板瓦通常被用于传统民居中门楼顶的搭建,大理石

上海地理等级考--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高考真题)

模块一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垂直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 分异规律(经度地带 性) 定义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 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 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 替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 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 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随着海拔的变化,山脉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 况差异很大 影响因素主导 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 而变化 重要 因素 水分热量 成因 总结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 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 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 变化为基础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 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 变化 分布特征延伸 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 更替 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 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向) 从山麓到山顶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典型案例非洲沿20°E经线自赤 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 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 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 原带→热带荒漠带→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 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 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 森林带→草原带→荒 漠带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 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 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简单图式 空间规模和尺度尺度最大(全球性)的分 异规律 尺度次于纬度地带性尺度次于经度地带性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 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 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 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 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 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 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 丰富 温带荒漠带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