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的设计与制作

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的设计与制作
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的设计与制作

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的设计与制作

20CM反射望远镜可以说是目视天文观测的一种标准配置,国内外很多知名的爱好者都拥有这种望远镜,他们用这种望远镜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观测。多年以前河南开封的张大庆先生就给我磨制了一块Φ200抛物面反射镜(焦距107CM),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能动手制作。

同好会的寇文也有同样口径和焦距的一面反射镜,他的望远镜已经快完工了。北京另一位天文同好何景阳先生还热情地帮我做了一个铝质镜筒,我想现在该是动手的时候了。

我计划99年上半年制作一个道布森式的反射望远镜,下半年逐步完善它,同时作为一种尝试,为它加装两个步进电机,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

我将把我的每一个设想、每一步实践放在这个网页上,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与我分享制镜的快乐,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欢迎与我联系。

现在我手头的主要配件如下:

?抛物面反射镜(主镜):焦距1075mm,直径198mm,厚20mm

?小平面反射镜(副镜):短边直径35mm,厚12mm

?铝质镜筒:内直径229mm,长度1000mm,壁厚1.5mm

?目镜:接口31.7mm

各种类型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其光学结构都是一样的(见上图),这里就不再罗嗦了。装配望远镜的镜身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

?物镜的安装

?目镜调焦座的安装

?副镜的安装

在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中,镜筒的内径一般比物镜直径大20~30mm,以方便物镜的安装和调节;另外镜筒的长度一般至少应等于物镜的焦距长度,这样目镜开口离镜筒端面有一定距离,可以避免杂散光的干扰,而且主镜焦点伸出镜筒不会太长,否则除非副镜尺寸足够大,当用广角目镜观测时,视场边缘肯定会有光线损失。(然而我的物镜焦距和主镜筒长度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改变物镜焦距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加长镜筒长度难度也很大,外观也不好看。所以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必要时得在某方面作出牺牲。)

只有当主镜的光轴和目镜的光轴完全重合时,望远镜才能达到最好的成像效果。然而即使在家仔细调整好光轴,经过长时间使用或长途运输后,光轴仍可能会歪,所以装配镜身时,主镜的指向、副镜的位置和指向以及目镜的指最好都是可以调节的。这一点在整个望远镜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不能忘记。

首先设计物镜座。《天文爱好者》杂志曾两次连载杨世杰先生的文章《怎样自制天文望远镜》,其中介绍了两种物镜的固定方法。第一种是最简单的方法(下图A):找一个与镜筒内径相同的木板(底板),先用三个金属片弯成的小钩将物镜固定在底板上,然后用三个角铁把底板固定在镜筒上即可。这种方法制作简单,镜片固定稳固,但物镜的指向调节很困难。对于强光力的望远镜,校准光轴是很重要而且时常需要做的事,所以这种方法不太合适。第二种方法(下图B)首先将物镜固定在一个小板上,小板通过三个螺栓与底板相连,螺栓中间加上弹簧,通过调节底板背后的螺母可以很方便地调节物镜的方向。这种方法制作相对复杂些,但使用效果却非常好,也是现在国际上很流行并且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而随着物镜口径的增大,其重量也在增加,上述第二种方法中所用的螺栓和弹簧的强度必须增加,这最终会导致物镜座的重量随物镜口径的变大而急剧

增加。因此对于较大口径的物镜(我理解应是大于30cm的)又有了一种新的固定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块底板,没有小板,没有弹簧,但底板上却保留三个螺栓,螺母嵌入底板中,物镜片是直接放在螺栓的三个顶点上的,调节螺栓可以调节物镜的指向(螺栓顶点要打磨光滑,与镜片之间要垫上薄的皮革,以防止划伤镜片);为防止镜片滑动,要在底板上钉三个小木块挡在镜片边上,为防止运输时物镜片翻倒(正常观测时镜筒开口都是朝上的,物镜重量落在三个螺栓上,不会翻倒),三个小木块上还要各加一个木片,木片末端要超出物镜边缘3、4个毫米(见下图)。观测时,物镜片只与两个防侧滑木块接触,与三个防翻倒木片不接触,没有任何外力卡住物镜,因此物镜不会产生任何形变。

这第三种方法制作难度介于前两种方法之间,物镜变形最小,可运输时固定不太牢靠。只要解决物镜固定问题,这还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另外,由于我的镜筒比较短,这种方法可以省出1~2cm的空间,我决定采用这种设计。

目镜调焦座和副镜的安装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它们都是依附于固定在镜筒内壁的一块钢质托板上的,请参见下图,具体设计想法下次再谈。

托板由一块120mm×100mm×2mm的钢板制成(见下图),两侧折弯,各打四个安装孔,然后只要在镜筒上打上相应的孔,就可以将托板牢牢地固定在镜筒的内壁上。考虑到将来会接照相机,托板上会受较大的力,所以安装孔较多,所用材料也较厚。

有了托板,目镜调焦座的安装就容易多了。常用的方法是做一个法兰盘,一端用螺栓与托板连接,另一端接目镜。因为我手头有几个摄影用的M42螺口近摄接圈,所以我采用了更简单的方法,直接在托板中央挖一个直径42.5mm 的孔,找一个比较短的接圈,将它的外螺纹一端从这个孔中穿过,与另一个长一些的接圈的内螺纹相接,拧紧后两个接圈便与托板紧密连接,再做一个M42螺纹到31.7mm目镜的转接口,便可以固定目镜了。

副镜的安装我采用了比较独特的设计,简单易做,固定牢靠,而且副镜的各个自由度都可调节。

副镜由副镜托架固定,如2月8日的图所示。副镜托架主要由四个零件组

成,详见下图:

1.T型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面构成,其椭圆面与副镜连接(可用胶粘或其

他方法,注意不要让副镜受力太大而产生形变),另一面厚3mm,钻Φ4孔。可以用铝合金型材制成。

2.圆柱体:直径8mm,可用铝棍车制,一端洗一个3mm宽、15mm深的槽,

在与其垂直的方向上钻Φ4孔。

3.副镜托杆:用6mm钢棍制成,长度约大于镜筒半径,一端套扣(刚好能

插入托板上的副镜托杆安装孔)。

4.连接件:用长方体铝块制成,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钻两个孔,一个8mm,

另一个6mm,用以将圆柱体和副镜托杆连接。为保证连接牢固,要在每个孔旁边打孔攻丝,安装紧固螺丝。

装配方法如下:T型体的一面插入圆柱体的槽中,用一个M3螺栓连接T

型体和圆柱体。将圆柱体和副镜托杆用连接件连接,副镜托杆的攻丝的一端用两个螺母固定在托板的副镜托杆安装孔中。

副镜托杆安装孔实际上不是孔而是槽,副镜托杆可以左右移动;连接件可以沿着副镜托杆上下滑动;圆柱体可以在连接件的孔中前后移动,左右转动;副镜可以绕圆柱体的螺栓转动以调节仰角。副镜指向的方便调节为以后光轴的精确调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镜筒设计完成,马上开始动手制作。

首先将托板和副镜托架(除T型体)的图纸送给作机加工的师傅,几天后取到货。T型体可以自己制作:锯两截角铝(可以从铝合金型材上锯下,与角铁一样,它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面),将它们的楞边对齐,另一面用环氧树脂紧密粘合,胶干后用钢锉锉成所需的形状,然后用手电钻打眼,T型体就做好了。为了将副镜固定在T型体的椭圆面上,通常用的方法是先在T型体上固定一块长方形薄铁皮,薄铁皮的四个角弯上来就可以紧紧钩住副镜。而我的副镜厚度很厚,超过其短边直径的1/3,不会产生形变的问题,所以我干脆在副镜的背后呈品字形涂上三小块环氧树脂,然后直接将它与T型体粘在一起了。 安装托板的工作主要就是打孔。首先根据物镜焦距和焦平面伸出镜筒的距离可以确定托板的位置,然后在镜筒上作好记号,用手电钻打8个孔。因为目镜调焦座一端固定在托板上,另一端要穿过镜筒,所以镜筒上要打一个大孔。这个孔也可以用手电钻完成:先在镜筒上画好孔的边界线,选用较细的钻头(2mm),沿着线打一排孔(孔间距约1mm),然后用小的什锦锉将这些小孔

锉通,大孔就完成了。

用8副螺栓将托板固定在镜筒内壁,安装上目镜调焦座和副镜托杆,然后用螺丝将连接体、圆柱体等零件安装并固定好,一切都是按照原设计进行,非常顺利。

在制作物镜座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底板是一个圆板,本打算找10~12mm 厚的木板用机器加工出来,但我最终只找到了8mm厚的胶合板,一时也没找到木工,我就自己在板上划好线,然后用钢锯锯出了这个圆板,不圆的地方最后用木锉修理修理,效果居然还挺好。连接镜筒和底板的角铁必须牢固,我选用了2.5mm厚的角铁,每边各钻了两个孔。因我的底板较薄,所以选用了螺栓将角铁和底板连接(其强度比直接用木螺钉要大得多)。我买了三个M5的螺栓安装在底板上用来调节物镜的方向,本打算将螺母嵌入底板,但这样制作难度大,螺丝也容易松动。我最后在底板上钻了三个直径略小于螺丝直径的孔,将螺丝直接旋入,借助木头的弹性和张力,可以将螺丝紧固,不会松动,同时借助改锥(起子)也可方便地对其进行调节。在原设计中,防翻倒木片是固定在防侧滑木块的顶端的,这样防侧滑木块的高度至少要比镜片厚度大1厘米(达到3厘米),而它的厚度却受底板和物镜相对大小的限制只能略大于1厘米,其强度十分有限,将来物镜的安全要大打折扣。最后我更改了设计,防侧滑木块的高度减小到1.5厘米,我另外找了三个2厘米宽、0.7mm厚的铝片,一端钻孔,借助固定角铁的螺栓固定在底板上,另一端折弯,与物镜侧面平行,在安装完物镜后将铝片的末端再多折过来一些,这样,平时物镜与铝片不接触,当物镜要翻倒时就会被铝片钩住。为防止划伤镜片和产生杂散光,铝片最后包

上了一层黑色的电工胶布。

通过角铁将物镜座固定在镜筒底端后,镜筒部分就基本完工了,下一步是制作道布森支架。没有支架望远镜用起来十分不便,但好的支架制作起来有

很麻烦,于是我决定先做一个简单的支架。 虽然简单,可这还是标准的道布森结构。首先给镜筒装两个“耳朵”:车两个10厘米直径1厘米厚度的圆饼(材料可以是铝或塑料),找7厘米宽的那种铝合金型材锯下长12厘米(略大于圆饼的直径)的一段,从其短边对剖开,铝板两侧面的高度留5mm,其余锯掉。在镜筒重心部位两面对称的地方沿镜筒轴线方向各钻两个孔,孔距8厘米。沿圆饼直径和铝板中心线也各钻两个相距8厘米的孔,用螺栓依次穿过圆饼、铝块和镜筒,拧紧后两个“耳朵”就安装好了。 有了耳朵,下一步是做镜架。我将家中的一个旧方凳作了改造,去了一边的撑子,另两面加上木条锯出V型槽,镜筒的两各“耳朵”刚好能放在V型槽中。这样,简单的道布森支架就完成了,虽然简陋,但现在用起镜子来方便多了,以后有时间再做一个好的支架。

除了镜筒内壁的无光处理,望远镜已大体完工了。我调整了副镜和物镜的方向,当从目镜方向看过去,在副镜中物镜的像和副镜的二次像没有严重偏离圆心时,就认为光轴已经初步调整完成了。天一黑我迫不及待地将望远镜搬到阳台上,终于在目镜中找到一颗星。我开始调焦,期待着衍射环的出现,可令我奇怪的是,星像不但没有出现衍射环,甚至不能汇聚成一点,总是一团“小棉

花”,亮星、暗星都是如此,对准月亮,更是模糊一片,什么细节都看不清。 怎么回事,物镜质量有问题?副镜变形?……

大失所望!

几天后又是晴天,我一下班就把望远镜拿到阳台上,我想到了望远镜内外温差导致的镜筒内空气的流动可能会影响像质。晚饭后再去看,呀!果然不一样了!暗星已基本可以调成点状,亮星会带一朵小小的花,但也基本可以接受。我发现散焦后星像不是呈圆形,而是呈扇形,这下我心里就更有底了,目前光轴还没调整好,这架望远镜还大有潜力呢!

1999-3-29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牛顿镜的光轴调整方法,具体内容见此。

现在望远镜已经全部完工,我对它非常满意。在光轴调好、大气稳定度很好的时候,我用200倍放大率,可以清楚看到土星的卡西尼环缝,木星的大红斑自然不在话下,连云带上卷曲的形状也能看出来。有机会带出去看深空天体,效果一定不错。

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光轴的校准

很多爱好者在使用反射式望远镜,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开始使用大口径、短焦距的抛物面牛顿式反射望远镜。说到望远镜的光学质量,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主镜的口径及表面精度,而对于是否将反射镜的整个光学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根据最近的一些实践经验,参考了网上的一些相关文章,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此文。

反射望远镜光轴校准的重要性:

如果你拥有了一架反射望远镜,并且主镜是抛物面的,当你满怀希望投入观测,却发现像质平平,甚至恒星都不能聚成一个点,这个时候先别急着换镜子,你拥有的可能是一架很不错的望远镜,问题仅仅出在镜片装配上,经过对光轴的重新调整,望远镜里展现出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抛物面反射镜的成像有个特点,在光轴上成像很完美,没有像差,但离开光轴就会有明显的彗差(星点带了小尾巴)。在光轴上,使用一般视场的目镜,视场中心的星点是很锐利的,实际上视场边缘的像差也不易察觉。而如果在光轴外,整个视场中的星点可能都不实,而且离光轴越远这一点越严重。

怎样才算调好光轴了?

反射镜的光学系统中有两个光轴:主镜(物镜)光轴平行于主镜筒的轴线,经过副镜(小平面镜);目镜光轴垂直于主镜筒轴线,也经过副镜。当两个光轴都经过副镜上的同一点,且被副镜反射后二者完全重合,也就是成了一个光轴,那么光轴就算调好了。

在缺乏检验手段时,可以通过实际观测来判断光轴是否调好。找一个大气宁静度较好的晴夜,用望远镜的最高倍率(用毫米表示的主镜的直径数)看一颗恒星(如果没有赤道仪则可以看北极星)。把星点放在目镜视场中心(以减少目镜带来的像差),仔细调整焦距,从焦点外调到焦点,然后调到焦点内。如果光轴调整没有问题,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从左到右一系列图象(图中的圆环是光的衍射引起的,散焦后实际上还会看到副镜及其支架的影子,图中没有画出)。

在焦点上星像是否凝结得很实、很细、很锐利,散焦后衍射环是否是同心圆,这些都反映了望远镜的像质。如果散焦后可以看到几圈衍射环,但不象上图中那样完美,四周均匀地带有一些“毛刺”,这说明反射镜面的精度稍差,但光轴调整的还是好的。如果散焦后星点变成了一个小的扇形,而且在目镜视场中移动星象,扇形的发散方向不变,这说明望远镜的光轴需要调整了。光轴调整步骤及辅助工具

光轴调整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调节目镜调焦筒使之垂直于主镜筒轴线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主镜筒轴线上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目镜调焦筒正下方

调节副镜指向,使目镜光轴经副镜反射后指向主镜中心

调节主镜指向,使其光轴与目镜光轴重合

以上只是调光轴的大致方法,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有时很难控制精确度。这里首先介绍几个辅助工具:

带双十字线的窥管:

管的外直径同目镜接口直径,管的一端加盖,盖的正中心挖2mm直径的圆孔,管的另一端用白色棉线对称地拉上双十字线,两线间距3~4mm。管长用如下方法确定:从目镜调焦筒中放入窥管(窥孔在外),窥孔一端与目镜调焦筒外端口平齐,双十字线一端距副镜20~30mm。

做窥管的材料不限(如果你使用的是31.7mm目镜接口,可以考虑用柯达胶卷的黑色包装盒来做窥管),关键是插入目镜调焦筒后要稳固,不能晃动太大。双十字线要拉正,相交处的小正方形与窥孔的连线应该是目镜调焦筒的轴线。

主镜中心定位点

剪一片直径5mm的黑纸,用两面胶准确地粘在物镜的正中心。(因为主镜的中心区域并不参与成像,所以这个黑点不会有负面影响)

主镜筒开口处十字线

在主镜筒开口处用粗线拉十字线,要求两线相互垂直,交点过主镜筒轴线。(在主镜开口处拉上十字线可能会影响对副镜的操作,所以最好标记出十字线与镜筒的四个交点的位置,觉得十字线碍事时可以先把它拆下来,必要时再重新拉上。)

这三个工具制作并不复杂,但你很快会发现它们很有用。借助它们,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一步一步地调整望远镜光轴了。

预调主镜指向

取下副镜,调节主镜后面的螺栓,直到从镜筒开口前看过去,十字线交点、物镜中

心黑点、十字线交点在物镜中所成的像三者成一条直线时,表明主镜指向基本正确。(下面专门有一步是调主镜的,预先加这一步操作可以使下面的操作更容易。)

调节目镜调焦筒使之垂直于主镜筒

将窥管装入目镜调焦筒中,从窥孔中观察,可以看到从窥孔到双十字线的连线(实际就是目镜调焦筒轴线)再延长,会与主镜筒壁交于某一点,标记出这一点,用尺子测量其位置,再参考目镜调焦筒在镜筒的位置,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目镜调焦筒是否与主镜筒垂直。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主镜筒轴线上

取下窥管,装上副镜,大致调节副镜指向,使眼睛从目镜调焦筒中可以看到经副镜反射所成的主镜的像,同时也应该可以看到副镜和十字线经两次反射后所成的像。从这些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副镜和十字线的相对位置,如果副镜的圆心和十字线交点重合,说明副镜位于主镜筒轴线上,否则就需要做相应的调节。

调节副镜使之位于目镜调焦筒正下方

从目镜调焦筒方向看进去,副镜显然已经位于调焦筒的下方,但经过这样看精度无法保证。此时,装入窥管,眼睛从窥孔看到的,最外圈是窥管的内壁(双十字线现在不起作用,可以不管),中间是副镜。副镜的外圆轮廓和窥管的内壁轮廓如果是同心圆,说明满足要求,否则要在主镜轴线方向调节副镜。(如果因窥孔太小、光线太暗而看不清楚,可以在窥管正对的主镜筒壁垫上一张白纸,如果窥管太细,看不到副镜的外圆轮廓,可以把窥管往外抽或缩短其长度。)

调节副镜指向,使目镜光轴经副镜反射后指向主镜中心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一面用眼睛从窥孔中观察,一面调节副镜指向,直到主镜在副镜中所成的像的外圆轮廓、副镜的外圆轮廓二者同心。

调节主镜指向,使其光轴与目镜光轴重合

用手电筒照亮窥管的双十字线,眼睛从窥孔看进去,可以看到双十字线、主镜的中心点所成的像以及双十字线经两次反射所成的像。调节主镜背后的螺栓,使上述三者同心。

至此,反射镜光轴调节完毕。下面给出从窥孔中所能看到的图象,以供参考。

上述各个调节步骤中,根据副镜支架的不同设计,下一步操作会对前一步的结果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必要时可以返回前面的操作,可能要有几次反复,最后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第一次调节会费一些工夫,一旦调好后,只要副镜支架稳固,以后的工作就轻松得多,即使为了运输而将主镜重装,一般只需调节主镜后的螺栓就行了,借助于窥管,可以很快将望远镜调整至最佳状态。

补充说明

一般认为光轴与副镜的交点在副镜的中心。在长焦距的望远镜中可以认为如此,但在大口径、短焦距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中,副镜的尺寸也较大,副镜长边的两端到目镜的距离已经不能再近似认为是一样的了

望远镜光路设计

至今没有一个光学系统是完美的。为了平坦且清晰的成像,往往必须把光学系统设计的十分复杂。如此一来,不但透光度变差,还得付出很高的制造成本。因此简单的镜片组而且能保有高品质成像的光学系统是光学设计的努力目标。 一个好的光学系统都出自设计者的巧思。它能在最简单的镜片组合下产生最佳的成像品质。不过在许多设计中,往往会遇到球面像差与彗形像差难以取舍的窘境(天文望远镜光学与机械)。当你能同时处理这些像差的时候,系统却又发生严重的色差。最后好不容易解决了所有的色像差,却又发生成像的变形。因此光学系统的设计在在考验设计者的经验与智力。希望透过以下的天文望远镜的演进,让你了解前人的成果。 折射式望远镜系统 由于白光经过透镜会有色散的现象(Dipersion),因此使得光学系统除了球面像差与彗形像差之外又多了影像不清晰的光源。由上图可知,蓝光的折射率较大,其次为绿光,最后为红光,因此不同颜色的入射光产生,却有不同的聚焦点。好的光学系统除了成像品质之外,还必须考虑消色差的效果。 基本上,我们在处理可见光的光路分析时,是用蓝色的F line(486.13nm)、红色的C line(656.27nm)与绿色的e line(546.07nm) 作为分析的主要光源。要查看镜片的色差情形,可以用色散数值V( Dispersion Number or Abbe number)。V越大表示镜片的色散的情况越小。 V=(ne-1) / ( nF-nC) 对於一个D= 5公分,f=20公分的两片镜片组合,我们可以由下图的光路分析了解他们各自聚焦的一致性。其实这就是球面像差的检测工作! D=5公分f=20公分 第一片镜片R1=18公分R2=-19公分中心厚度=0.84公分 间隙0.1公分 第二片镜片R3=-19公分R4=-22公分中心厚度=0.98公分

望远镜系统结构设计

光学课程设计 望远镜结构系统设计 姓名:曾茂桃 班级:光通信082 学号:2008031126 指导老师:张翔

摘要 该报告运用应用光学知识,了解望远镜的历史,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完成望远镜的外形尺寸、物镜组、目镜组及转像系统的简易或原理设计。了解光学设计中的PW 法基本原理。并应用光学设计软件对系统误差、成像质量进行理论分析。初级像差理论与像差的校正和平衡方法,像质评价与像差公差,光学系统结构参数的求解方法。望远物镜设计的特点、双胶合物镜结构参数的求解和光学特性。目镜设计的特点、常用目镜的型式和像差分析等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简要的介绍。 关键字:望远镜物镜目镜放大率分辨率内调焦望远镜 PW法光栅

目录 一概述…………………………………………………………页二望远镜尺寸设计与分析…………………………………页2.1 望远镜的简述…………………………………………………………页2.2 望远镜的主要特性分析………………………………………………页三分物镜组与目镜组的选………………………………………………页 3.1望远镜物镜需要消除的像差类型及主要结构形式…………………页3.2双胶物镜和双分离物镜………………………………………………页 3.3内调焦望远镜…………………………………………………………页 四.目镜组的主要种类及其结构:………………………….. 页 4.1惠更斯目镜……………………………………………………………页4.2冉斯登目镜……………………………………………………………页 4.3Porro、Roof棱镜结构及其特点…………………………………页 五.望远镜像差设计PW法………………………………….. 页 5.2物体在有限距离时的P,W的规化……………………………………页5.5用C ,表示的初级像差系数………………………………………页 P, W 六.光学系统中的光栅分析……………………………………页

望远镜的主要分类

望远镜的主要分类 文章来源: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6-24 7:26:10 一般天文望远镜以构造来分类,可分为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及折反射望远镜三大类。 折射望远镜 伽利略制作的折射望远镜 所谓折射望远镜是以会聚远方物体的光而现出实象的透镜为物镜的望远镜它会使从远方来的光折射集中在焦点,折射望远镜的好处就是使用方便,稍微忽略了保养也不会看不清楚,因为镜筒内部由物镜和目镜封着,空气不会流动,所以比较安定,此外,由于光轴的错开所引起的像恶化的情形也比反射望远镜好,而口径不大透镜皆为球面,所以可以机械研磨大量生产,故价格较便宜。 伽利略型望远镜 人类第一只望远镜,使用凹透镜当目镜,透过望远镜所看到的像与实际用眼睛直接看的一样是正立像,地表观物很方便但不能扩大视野,目前天文观测已不再使用此型设计。 开普勒型望远镜 使用凸透镜当目镜,现今所有的折射式望远镜皆为此型,成像上下左右巅倒,但这样对我们天体观测是没有影响的,因为目镜是凸透镜可以把两枚以上的透镜放在一起成一组而扩大视野,并且能改善像差除却色差。 市面上一般售卖的小型天文望远镜,多属折射望远镜。 反射望远镜 牛顿制作的反射望远镜 反射望远镜是利用一块镀了金属(通常是铝)的凹面玻璃聚焦,由于焦点在镜前,所以必须在物镜焦点之前用另一块镜将影像反射出镜筒外,再用目镜放大。 反射望远镜没有色差(因不用透过玻璃故无色散),但有其它各类的像差。如将反射凹面磨成

拋物线形(Parabolic),则可消除球面差,但受彗形像差的影响严重,故边缘部份仍觉松散。 现时一般中小型的反射望远镜有下列二种型式: 牛顿式(Newtonian) 利用一块与光轴成45度平面镜(Flat or diagonal)作为副镜(Secondary)将影像反射至镜筒前侧。这种结构最为简单,影像反差较高,亦最多人选用,通常焦比在f4至f8之间。 卡赛格林式或简称卡式(Cassegrain) 利用一块双曲面凸镜(Convex hyperboloid)作为副镜,在主镜焦点前将光线聚集,穿过主镜一个圆孔而聚焦在主镜之后。因为经过一次反射,所以镜筒可以缩短,但视场较窄,像散较牛顿式严重,同时有少许场曲(Curvature of field)。 由于反射式望远镜只要磨制一个光学面,所以以同一口径而论,价钱较折射镜为廉。普通天文爱好者,拥有150mm、200mm口径的为数不少,反射式望远镜同时可以自己磨制。 折反射望远镜 反射望远镜主要用于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 折反射望远镜 折反射望远镜的物镜是由折射镜和反射镜组合而成。主镜是球面反射镜,副镜是一个透镜,用来矫正主镜的像差。此类望远镜视场大,光力强,适合观测流星,彗星,以及巡天寻找新天体。根据副镜的形状,折反射镜又可以分为施密特结构和马克苏托夫结构,前者视场大,像差小;后者易于制造。

光学课程设计——望远镜系统-精品

光学课程设计——望远镜系统-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情况、方法、条件、空间、领域、质量、传统、认识、问题、焦点、系统、有效、现代、良好、优良、透明、保持、了解、研究、特点、位置、关键、网络、理想、地位、基础、需要、环境、工程、负担、方式、作用、结构、关系、分析、调节、形成、满足、保证、维护、指导、强化、取决于、方向、适应、实现、减轻、中心、重要性 望远镜系统结构设计 指导教师:张翔 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光信息08级1班 姓名: 学号: 目录 第一部分设计背景 (1) 第二部分设计目的及意义 (1) 第三部分望远镜介绍 (1) 3.1望远镜定义 (1) 3.2望远镜分类及相应工作原理 (2) 第四部分望远镜系统设计 (3) 4.1开普勒望远镜 (3) 4.2望远镜系统常用参数 (4) 4.3外形尺寸计算 (6) 4.4伽利略望远镜 (8) 4.5物镜组的选取 (9) 4.6望远镜像差类型及主要结构 (10) 4.7双胶物镜与双分离物镜分析 (12) 4.8内调焦望远物镜分析 (14) 4.9目镜组的选取 (14) 4.10目镜主要像差及分析 (17)

4.11棱镜转像系统 (17) 4.12转折形式望远镜系统 (18) 4.13光学系统初始结构参数计算方法 (18) 4.14应用光学系统中的光栅 (20) 第五部分设计总结 (21)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21) 一.设计背景 在现在科学技术中,以典型精密仪器透镜、反射镜、棱镜等及其组合为关键部分的大口径光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天文、空间望远镜;地基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激光大气传输、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等等。 其中我国以高功率激光科研和激光核聚变研究为目的的光电系统——“神光二号”,颇具代表。“神光二号”对于未来的能源危机和我国的军事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二.设计目的及意义 运用应用光学知识,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完成望远镜外形尺寸、 物镜组、目镜组及转像系统的简易或远离设计。了解光学设计中的PW法基本原理。 三.望远镜介绍 3.1 望远镜定义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物很小的张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像空间具有较大的张角,使本来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所以,望远镜是天文和地面观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一种通过物镜和目镜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学系统。根据望远镜原理一般分为三种。一种通过收集电磁波来观察遥远物体的仪器。在日常生活中,望远镜主要指光学望远镜。但是在现代天文学中,天文望远镜包括了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X射线和伽吗射线望远镜。近年来天文望远镜的概念又进一步地延伸到了引力波,宇宙射线和暗物质的领域。或者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学望远镜又称“千里镜”。它主要包括业余天文望远镜,观剧望远镜和军用双筒望远镜。 【望远镜基本工作示意图】 3.2 望远镜分类及相应工作原理 1.折射式望远镜 是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称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开普勒望远镜。因单透镜物镜色差和球差都相当严重,现代的折射望远镜常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透镜组作物镜。其中以双透镜物镜应用最普遍。它由相距很近的一块冕牌玻璃制

折射式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 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称“千里镜”。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1608年荷兰人汉斯·利伯希发明了第一部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是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 伽利略之折射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称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开普勒望远镜。因单透镜物镜色差和球差都相当严重,现代的折射望远镜常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透镜组作物镜。其中以双透镜物镜应用最普遍。它由相距很近的一块冕牌玻璃制成的凸透镜和一块火石玻璃制成的凹透镜组成,对两个特定的波长完全消除位置色差,对其余波长的位置色差也可相应减弱 在满足一定设计条件时,还可消去球差和彗差。由于剩余色差和其他像差的影响,双透镜物镜的相对口径较小,一般为1/15-1/20,很少大于1/7,可用视场也不大。口径小于8厘米的双透镜物镜可将两块透镜胶合在一起,称双胶合物镜,留有一定间隙未胶合的称双分离物镜。为了增大相对口径和视场,可采用多透镜物镜组。对于伽利略

望远镜来说,结构非常简单,光能损失少。镜筒短,很轻便。而且成正像,但倍数小视野窄,一般用于观剧镜和玩具望远镜。对于开普勒望远镜来说,需要在物镜后面添加棱镜组或透镜组来转像,使眼睛观察到的是正像。一般的折射望远镜都是采用开普勒结构。由于折射望远镜的成像质量比反射望远镜好,视场大,使用方便,易于维护,中小型天文望远镜及许多专用仪器多采用折射系统,但大型折射望远镜制造起来比反射望远镜困难得多,因为冶炼大口径的优质透镜非常困难,且存在玻璃对光线的吸收问题,所以大口径望远镜都采用反射式。

天文望远镜的光学形式与优缺点简介

望远镜的光学形式与优缺点简介 望远镜的光学形式分为折射式、反射式、折反射式等三种。 折射望远镜 折射镜的镜片结构是由二片到三片所组合的消色差设计。 优点:焦距长、视野较大、解析力强、拍摄出的星点锐利,星像明亮,最适合于做天体测量方面的工作、观测月球、行星、双星表现出色,较大口径的产品易于地面观景、非常适合做月面及行星的扩大摄影。影像清晰锐利,高对比度、较好的消色差设计、极好的APO高消色差、好的镜片几乎无色差、使用寿命很长,但须注意不要让镜片发霉、易于设置和使用、保养容易,很少或不需要维护、底片比例尺大、对镜筒弯曲不敏感、简单和可靠的设计、密封的镜筒避免了空气扰动图像并保护光学镜片、物镜永久固定式安装,无需校正。 缺点:价格高昂。大口径规格比较昂贵、较重、长度和体积比同等口径和焦距的牛顿反射或折反望远镜更大、存在一些色彩畸变(消色差双胶合透镜)、有残余的色差,从而降低了分辨率、优质折射镜的物镜是2片双分离消色差物镜或3片复消色差物镜。不过,消色差或复消色差并不能完全消除色差,所谓消色差物镜只是对白光中7种色光的2种色光(红和兰光)消除色差,而复消色差物镜除了对2种色光

消色差之外,还对第3种色光(黄光)消除了剩余色差。短焦的折射镜有周边像差的现象,但这些缺点现已可解决。口径无法做太大,增大口径的成本因素限制了商业产品的最大尺寸,经济的设计大多为中小口径产品、巨大的光学玻璃浇制也十分困难,对紫外、红外波段的辐射吸收很厉害、到1897年叶凯士望远镜建成,折射望远镜的发展达到了顶点,此后的这一百年中再也没有更大的折射望远镜出现。这主要是因为从技术上无法铸造出大块完美无缺的玻璃做透镜,并且,由于重力使大尺寸透镜的变形会非常明显,因而丧失明锐的焦点。反射式望远镜: 优点:口径较大,影像明亮。成本低,没有色差,可做较大的口径,适合做星云、星团的摄影。没有色差,能在广泛的可见光范围内记录天体发出的信息,且相对于折射望远镜比较容易制作。 缺点:口径越大,视场越小,光轴需常调整,反射镜面镀膜易氧化,物镜需要定期镀膜(三至五年),否则星星愈看愈暗,保养较为繁复。反射镜的慧差和像散较大,使得视野边缘像质变差,周边像差使星象肥大。彗形像差,这已被克服。 常用的反射镜有牛顿式和卡塞格林式2种。 牛顿反射望远镜 光学系统简单、价格便宜,球面反射镜在后端,目镜在前端侧面;牛顿反射望远镜采用一面凹面镜作为主要物镜,光进入镜筒的底端,然后折回开口处的第二反射镜,再次改变方向进入目镜焦平面。目镜为便于观察,被安置靠近望远镜镜筒顶部的侧方。牛顿反射望远镜用

光学望远镜系统的设计

光学望远镜系统的设计 【摘要】运用光学知识,在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开普勒望远镜的主要参数,完成望远镜的外形尺寸、物镜组、目镜组及转像系统的简易设计。 【关键词】望远镜设计;视放大率;凸透镜;焦距 1引言

上图中物镜框为孔径光阑,也是入射光瞳,出射光瞳目镜像方焦点外,观察者再次观察成像情况,望远镜系统的视场光阑设在物镜的像平面处。 下面介绍望远镜系统中的光学参数。 (1)望远镜系统的放大率分别为: 轴向放大率α= f2f1 2 垂轴放大率β=?f2f1 角放大率γ=?f1f2 且这三种放大率之间的关系为αγ=β,可见它们仅仅取决于望远镜系统的结构参数。 (2)望远镜系统的视放大率 对于目视光学仪器来说,更有意义的特性是它的视放大率。由于物体位于无限远。物体对人眼所成张角θ眼和对仪器的张角θ是相等的,即θ眼=θ,物体通过望远镜对人眼的张角θ眼‘ 等于仪器像方视场角θ′,即θ眼’ =θ‘。望眼镜的作用是把 视角从原来的θ放大到θ’。设视场光阑的孔径为D 0。则: tan θ=?D 02 f 1=?D 02f 1 tan θ′=?D 02 f 2=?D 02f 2 所以望远镜的视放大率为:Γ= tan θ′ tan θ=?f 1f 2 于此可见欲增大视放大率,必增大物镜的焦距或减小目镜的焦距。 (3)望远镜的极限分辨角 表示观测仪器精度的指标是极限分辨角。若以60''作为人眼的分辨极限,为使望远镜所能分辨的细节也能被人眼分辨,则望远镜的视放大率和它的极限分辨角Φ应满足 ΦΓ=60'' 所以,若要求分辨角减小,视放大率应该增大。或者说望远镜视放大率越大,它的分辨角即精度越高,人眼极限分辨角为 α=1.22λ/D (4)望远镜的结构尺寸 当光学间隔?=0时,目镜观察中间实像应是实像位于目镜的焦平面上,因此从物镜到目镜为望远镜的筒长L =f 1+f 2。 3设计内容 (1)望远镜外形尺寸设计 设计一个开普勒式望远镜,其主要要求如下:

应用光学课程设计-15倍双目望远镜

应用光学课程设计报告 ———15倍双目望远镜 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光电工程学院 2016年01月04日

一、望远镜系统的原理 (3)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3) 三、光学元件尺寸计算及数据处理总结 (4) (一)、目镜的计算 (4) (二)、物镜的结构形式及外形尺寸计算 (7) (三)、计算分划板 (7) (四)、计算棱镜 (8) (五)、像差计算 (9) (六)、建立数据文件 (15)

一、望远镜系统的原理 亥普勒望远镜的原理示意如下图1所示: 图 1 图中可见亥普勒望远镜是由正光焦度的物镜与正光焦度的目镜构成,与显微镜不同的是望远镜的光学间隔为0,平行光入射平行光射出。其系统的视觉放大倍率为: '//D D f f e o -=''-=Γ 式中,0f '为物镜的焦距;e f '为目镜的焦距;D 为入瞳直径;'D 为出瞳直径。在此成像过程中,有一个实像面位于分划面上,可以实现相应的瞄准或测量。 由于亥普勒望远镜成倒像不利于观察,故而需在系统中加入一个由透镜或棱镜构成的转像系统。军用望远镜的转像系统多是用两个互相垂直放置的 180-II D 棱镜(即保罗棱镜)组成。 伽利略望远镜是由正光焦度的物镜和负光焦度的目镜组成,其视觉放大率大于1,形成的是正立的像,无需加转像系统,也无法安装分划板,应用较少。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根据已知的一些技术要求,进行外型尺寸计算; 1)目镜的选取及计算; 2)物镜的结构型式及外型尺寸计算; 3)分划板的外型尺寸计算; 4)棱镜的类型选取及外型尺寸计算; 2、像差计算 1)求取棱镜的初级像差; 2)求取物镜的初级像差; 3)根据物镜的像差求出双胶合物镜的结构参数。

光学课程设计 ——望远镜系统

望远镜系统结构设计 指导教师: 张 翔 专 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 级:光信息08级1班 姓 名: 学 号: 20080320 光学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部分设计背景 (1) 第二部分设计目的及意义 (1) 第三部分望远镜介绍 (1) 3.1望远镜定义 (1) 3.2望远镜分类及相应工作原理 (2) 第四部分望远镜系统设计 (3) 4.1开普勒望远镜 (3) 4.2望远镜系统常用参数 (4) 4.3外形尺寸计算 (6) 4.4伽利略望远镜 (8) 4.5物镜组的选取 (9) 4.6望远镜像差类型及主要结构 (10) 4.7双胶物镜与双分离物镜分析 (12) 4.8内调焦望远物镜分析 (14) 4.9目镜组的选取 (14) 4.10目镜主要像差及分析 (17) 4.11棱镜转像系统 (17) 4.12转折形式望远镜系统 (18) 4.13光学系统初始结构参数计算方法 (18) 4.14应用光学系统中的光栅 (20) 第五部分设计总结 (21)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21)

一.设计背景 在现在科学技术中,以典型精密仪器透镜、反射镜、棱镜等及其组合为关键部分的大口径光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天文、空间望远镜;地基空间目标探测与识别;激光大气传输、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等等。 其中我国以高功率激光科研和激光核聚变研究为目的的光电系统——“神光二号”,颇具代表。“神光二号”对于未来的能源危机和我国的军事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二.设计目的及意义 运用应用光学知识,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完成望远镜外形尺寸、 物镜组、目镜组及转像系统的简易或远离设计。了解光学设计中的PW法基本原理。 三.望远镜介绍 3.1 望远镜定义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物很小的张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像空间具有较大的张角,使本来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所以,望远镜是天文和地面观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一种通过物镜和目镜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学系统。根据望远镜原理一般分为三种。一种通过收集电磁波来观察遥远物体的仪器。在日常生活中,望远镜主要指光学望远镜。但是在现代天文学中,天文望远镜包括了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X射线和伽吗射线望远镜。近年来天文望远镜的概念又进一步地延伸到了引力波,宇宙射线和暗物质的领域。或者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学望远镜又称“千里镜”。它主要包括业余天文望远镜,观剧望远镜和军用双筒望远镜。 【望远镜基本工作示意图】

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的设计与制作

Φ200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的设计与制作 20CM反射望远镜可以说是目视天文观测的一种标准配置,国内外很多知名的爱好者都拥有这种望远镜,他们用这种望远镜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观测。多年以前河南开封的张大庆先生就给我磨制了一块Φ200抛物面反射镜(焦距107CM),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能动手制作。 同好会的寇文也有同样口径和焦距的一面反射镜,他的望远镜已经快完工了。北京另一位天文同好何景阳先生还热情地帮我做了一个铝质镜筒,我想现在该是动手的时候了。 我计划99年上半年制作一个道布森式的反射望远镜,下半年逐步完善它,同时作为一种尝试,为它加装两个步进电机,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 我将把我的每一个设想、每一步实践放在这个网页上,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与我分享制镜的快乐,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欢迎与我联系。 现在我手头的主要配件如下:

?抛物面反射镜(主镜):焦距1075mm,直径198mm,厚20mm ?小平面反射镜(副镜):短边直径35mm,厚12mm ?铝质镜筒:内直径229mm,长度1000mm,壁厚1.5mm ?目镜:接口31.7mm 各种类型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其光学结构都是一样的(见上图),这里就不再罗嗦了。装配望远镜的镜身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 ?物镜的安装 ?目镜调焦座的安装 ?副镜的安装 在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中,镜筒的内径一般比物镜直径大20~30mm,以方便物镜的安装和调节;另外镜筒的长度一般至少应等于物镜的焦距长度,这样目镜开口离镜筒端面有一定距离,可以避免杂散光的干扰,而且主镜焦点伸出镜筒不会太长,否则除非副镜尺寸足够大,当用广角目镜观测时,视场边缘肯定会有光线损失。(然而我的物镜焦距和主镜筒长度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改变物镜焦距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加长镜筒长度难度也很大,外观也不好看。所以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必要时得在某方面作出牺牲。) 只有当主镜的光轴和目镜的光轴完全重合时,望远镜才能达到最好的成像效果。然而即使在家仔细调整好光轴,经过长时间使用或长途运输后,光轴仍可能会歪,所以装配镜身时,主镜的指向、副镜的位置和指向以及目镜的指最好都是可以调节的。这一点在整个望远镜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不能忘记。

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光轴的校准(精选.)

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光轴的校准 很多爱好者在使用反射式望远镜,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开始使用大口径、短焦距的抛物面牛顿式反射望远镜。说到望远镜的光学质量,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主镜的口径及表面精度,而对于是否将反射镜的整个光学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根据最近的一些实践经验,参考了网上的一些相关文章,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此文。 反射望远镜光轴校准的重要性: 如果你拥有了一架反射望远镜,并且主镜是抛物面的,当你满怀希望投入观测,却发现像质平平,甚至恒星都不能聚成一个点,这个时候先别急着换镜子,你拥有的可能是一架很不错的望远镜,问题仅仅出在镜片装配上,经过对光轴的重新调整,望远镜里展现出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抛物面反射镜的成像有个特点,在光轴上成像很完美,没有像差,但离开光轴就会有明显的彗差(星点带了小尾巴)。在光轴上,使用一般视场的目镜,视场中心的星点是很锐利的,实际上视场边缘的像差也不易察觉。而如果在光轴外,整个视场中的星点可能都不实,而且离光轴越远这一点越严重。 怎样才算调好光轴了? 反射镜的光学系统中有两个光轴:主镜(物镜)光轴平行于主镜筒的轴线,经过副镜(小平面镜);目镜光轴垂直于主镜筒轴线,也经过副镜。当两个光轴都经过副镜上的同一点,且被副镜反射后二者完全重合,也就是成了一个光轴,那么光轴就算调好了。 在缺乏检验手段时,可以通过实际观测来判断光轴是否调好。找一个大气宁静度较好的晴夜,用望远镜的最高倍率(用毫米表示的主镜的直径数)看一颗恒星(如果没有赤道仪则可以看北极星)。把星点放在目镜视场中心(以减少目镜带来的像差),仔细调整焦距,从焦点外调到焦点,然后调到焦点内。如果光轴调整没有问题,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从左到右一系列图象(图中的圆环是光的衍射引起的,散焦后实际上还会看到副镜及其支架的影子,图中没有画出)。 在焦点上星像是否凝结得很实、很细、很锐利,散焦后衍射环是否是同心圆,这些都反映了望远镜的像质。如果散焦后可以看到几圈衍射环,但不象上图中那样完美,四周均匀地带有一些“毛刺”,这说明反射镜面的精度稍差,但光轴调整的还是好的。如果散焦后星点变成了一个小的扇形,而且在目镜视场中移动星象,扇形的发散方向不变,这说明望远镜的光轴需要调整了。 光轴调整步骤及辅助工具 光轴调整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调节目镜调焦筒使之垂直于主镜筒轴线

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物很小的张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像空间具有较大的张角,使本来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所以,望远镜是天文和地面观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一种通过物镜和目镜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学系统。一般分为三种。 一、折射望远镜 折射望远镜是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称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开普勒望远镜。两种望远镜的成像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伽利略望远镜是物镜是凸透镜而目镜是凹透镜的望远镜。光线经过物镜折射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后方(靠近人目的后方)焦点上,这像对目镜是一个虚像,因此经它折射后成一放大的正立虚像。伽利略望远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的比值。其优点是镜筒短而能成正像,但它的视野比较小。把两个放大倍

数不高的伽利略望远镜并列一起、中间用一个螺栓钮可以同时调节其清晰程度的装置,称为“观剧镜”;因携带方便,常用以观看表演等。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直接成正像。 开普勒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由于两者之间有一个实像,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并且各种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正像系统分为两类:棱镜正像系统和透镜正像系统。我们常见的前宽后窄的典型双筒望远镜既采用了双直角棱镜正像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在正像的同时将光轴两次折叠,从而大大减小了望远镜的体积和重量。透镜正像系统采用一组复杂的透镜来将像倒转,成本较高。 因单透镜物镜色差和球差都相当严重,现代的折射望远镜常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透镜组作物镜。其中以双透镜物镜应用最普遍。它由相距很近的一块冕牌玻璃制成的凸透镜和一块火石玻璃制成的凹透镜组成,对两个特定的波长完全消除位置色差,对其余波长的位置色差也可相应减弱,如图2所示。 图2

光学课程设计望远镜系统结构设计

光学课程设计 ——望远镜系统结构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一、设计题目:光学课程设计 二、设计目的: 运用应用光学知识,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完成望远镜的外形尺寸、物镜组、目镜组及转像系统的简易或原理设计。了解光学设计中的PW法基本原理。 三、设计原理: 光学望远镜是最常用的助视光学仪器,常被组合在其它光学仪器中。为了观察远处的物体,所用的光学仪器就是望远镜,望远镜的光学系统简称望远系统.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物很小的张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像空间具有较大的张角,使本来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所以,望远镜是天文和地面观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一种通过物镜和目镜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学系统.其系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当观察远处物体时,物镜的像方焦距和目镜的物方焦距重合,光学间距为零.在观察有限远的物体时,其光学间距是一个不为零的小数量,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望远镜是由光学间距为零的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无焦系统. 常见望远镜按结构可简单分为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和牛顿式望远镜。常见的望远镜大多是开普勒结构,既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组),这种望远镜结构导致成像是倒立的,所以在中间还有正像系统。 物镜组(入瞳)目镜组 视场光阑出瞳 1 '1ω 2 '2'ω3 'f物—f目'l z '3 上图为开普勒式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的一种。物镜组也为凸透镜形式,但目镜组是凸

透镜形式。为了成正立的像,采用这种设计的某些折射式望远镜,特别是多数双筒望远镜在光路中增加了转像稜镜系统。此外,几乎所有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的光学系统为开普勒式。 伽利略望远镜是以会聚透镜作为物镜、发散透镜作为目镜的望远镜(会聚透镜的焦距要大于发散透镜的焦距),当远处的物体通远物镜(u>2f )在物镜后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而这个象一个要让它成现在发散透镜(目镜)的后面即靠近眼睛这一边,当光线通过发散透镜时,人就能看到一个正立缩小的虚象。伽利略望远镜的优点是结构紧凑,筒长较短,较为轻便,光能损失少,并且使物体呈正立的像,这是作为普通观察仪器所必需的。其原理图如下: 物镜组 目镜组 出瞳 '1 F F 2 f 2 d '1 f 伽利略望远镜示意图 为了更好的了解望远镜,下面介绍放大镜的各种放大率: 望远镜垂轴放大率:代表共轭面像高和物高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1 '2 'f f -=β 望远镜角放大率:望远镜共轭面的轴上点发出的光线通过系统后,与光轴夹角的正切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2 '1'f f -=γ 望远镜轴向放大率:当物平面沿着光轴移动微小距离dx 时,像平面相应地移动距离dx',

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分类及常见类型

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分类及常见类型 本篇来自云南北方光学网站 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广义上基本上分为折射式,反射式,折反射式,运动望远镜几乎都是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则各种系统都很常见。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运动望远镜几乎都是折射式望远镜,并且为了有效降低系统长度和便于携带,大多数运动望远镜都有棱镜系统,按照国际流行的分类方法,运动望远镜的实际分类是按照棱镜系统划分,而天文望远镜,观察镜则按照广义的光学系统分类。 本站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沿用目前国际流行的分类方法,共分为六种典型结构: 折射式 普罗棱镜式 屋脊棱镜式 复合棱镜式 牛顿反射式 折反射式 以下是各种光学系统原理及特点的简单解释: 一、运动望远镜的光学系统 运动望远镜几乎都是折射式,除了某些特殊产品,为了有效降低系统长度和便于携带,大多数运动望远镜都有棱镜系统,较常见的有屋脊,普罗棱镜。 屋脊望远镜 采用屋脊棱镜,优点是体积紧凑,便于日常携带使用,缺点是棱镜形状复杂,成本较高。 屋脊望远镜优点: ●重量轻,体积紧凑,便于日常携带使用 ●外形美观

屋脊望远镜缺点 ●棱镜复杂,加工成本高,同等口径价格高 ●大口径规格体积优势不再明显 普罗望远镜 采用直角棱镜,优点是棱镜简单,较低成本即可达到较佳效果,缺点是体积相对比较大。 普罗望远镜优点: ●结构简单,成本低 ●同等价格一般光学性能较好 普罗望远镜缺点 ●同等口径产品体积重量相对屋脊大 ●体积不能做得很小 二、天文望远镜的光学系统 折射望远镜 折射望远镜采用透镜作为主镜,光线通过镜头和镜筒折射汇聚于一点,称为"焦平面"。 长期以来,折射望远镜的薄壁长管结构外观,和百年前伽利略时代无太大区别,但现代的优质光学玻璃、多层镀膜技术使您可以体会伽利略从未梦想过的精彩天空。 对于希望简便的机械设计、高可靠性、方便使用的人来说,折射式望远镜是很受欢迎的设计。 因为焦距由镜管的长度决定,通常超过4英寸口径的折射望远镜将变的非常笨重和昂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折射望远镜的经济口径,但对于更喜欢操作的易用性和通用性的初学者,折射望远镜仍然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具有宽广的视野,高对比度和良好的清晰度,折射望远镜同时也是受欢迎的热门选择。 折射望远镜优点: ●易于设置和使用 ●简单和可靠的设计 ●很少或不需要维护 ●观测月球、行星、双星表现出色,尤其是较大口径的产品 ●易于地面观景 ●不需要第二反射镜或中心遮挡,具有高对比度 ●具有较好的消色差设计,和极好的APO高消色差、萤石设计规格

光学设计实验(一)望远镜系统设计实验

光学设计实验(一) 望远镜系统设计实验 1 实验目的 (1)通过设计实验,加深对已学几何光学、像差理论及光学设计基本知识、一般手段的理解,并能初步运用; (2)介绍光学设计ZEMAX 的基本使用方法,设计实验通过ZEMAX 来实现 2 设计要求 (1) 设计一个8倍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焦距f’=25mm ,出瞳直径D ’=4mm ,出瞳距>22mm ,视场角2ω’=25?;考虑与物镜的像差补偿,目镜承担轴外像差的校正,物镜承担轴上像差的校正。(总分:30分) (2)设计一个8倍开普勒望远镜的物镜,其焦距、相对孔径D/f ’、视场角、像差补偿要求根据设计(1)的要求来确定,要求给出计算过程。(总分:30分) (3)将上述物镜与目镜组合成开普勒望远镜,要求望远镜的出射光束角像差小约3’左右。如不符合要求,可结合ZEMAX 中paraxial 理想光学面,通过控制视觉放大倍率和组合焦距为无限大(如f ’>100000)等手段。(总分:30分) (4)回答和分析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总分:10分) 所有设计中采用可见光(F ,d ,C )波段。 问题1:望远光学系统和开普勒望远镜的特点 问题2:目镜的光学特性和像差特点 问题3:常用的目镜有哪些?常用的折射式望远物镜有哪些? 问题4:望远镜系统所需要校正的主要像差有那些? 提示:目镜采用反向光路设计,目镜包括视场光阑,注意目镜孔径光阑的设置。 判定出射光束角像差小约3’左右的方法:在像面前插入一个paraxial 类型的面,若该面焦距(即与像面之间的距离)为1000mm ,则Spot diagram 的Geo Radius 则应小1mm 。 m 91512.5 COS 343831000COS 34383 22'μω=??=??≤f R 3 设计流程

光学课程设计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

光学课程设计 ——望远镜系统结构参数设计

一设计背景:在现在科学技术中,以典型精密仪器透镜、反射镜、棱镜等及其组合为关键部分的大口径光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天文、空间望远镜;地基空间目标探测及识别;激光大气传输、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等等…… 二设计目的及意义 (1)、熟悉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及方法; (2)、综合应用所学的光学知识,对基本外形尺寸计算,主要考虑像质或相差;

(3)、了解和熟悉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原理,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高斯公式、牛顿公式等)对望远镜的外型尺寸进行基本计算; (4)、通过本次光学课程设计,认识和学习各种光学仪器(显微镜、潜望镜等)的基本测试步骤; 三设计任务 在运用光学知识,了解望远镜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完成望远镜的外形尺寸、物镜组、目镜组及转像系统的简易或原理设计。并介绍光学设计中的PW法基本原理。同时对光学系统中存在的像差进行分析。四望远镜的介绍 1.望远镜系统: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称“千里镜”。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2.望远镜的一般特性 望远镜的光学系统简称望远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当用在观测无限远物体时, 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重合,光学间隔d=o。当月在观测有限距离的物体时, 两系统的光学问隔是一个不为零的小数量。作为一般的研究,可以认

20CM反射望远镜可以说是目视天文观测的一种标准配置国

20CM反射望远镜可以说是目视天文观测的一种标准配置,国内外很多知名的爱好者都拥有这种望远镜,他们用这种望远镜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观测。多年以前河南开封的张大庆先生就给我磨制了一块Φ200抛物面反射镜(焦距107CM),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能动手制作。 同好会的寇文也有同样口径和焦距的一面反射镜,他的望远镜已经快完工了。北京另一位天文同好何景阳先生还热情地帮我做了一个铝质镜筒,我想现在该是动手的时候了。 我计划99年上半年制作一个道布森式的反射望远镜,下半年逐步完善它,同时作为一种尝试,为它加装两个步进电机,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 我将把我的每一个设想、每一步实践记录下来,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与我分享制镜的快乐,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欢迎与我联系。 (1999-1-22) 现在我手头的主要配件如下: 抛物面反射镜(主镜):焦距1075mm,直径198mm,厚20mm 小平面反射镜(副镜):短边直径35mm,厚12mm 铝质镜筒:内直径229mm,长度1000mm,壁厚1.5mm 目镜:接口31.7mm 各种类型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其光学结构都是一样的(见上图),这里就不再罗嗦了。装配望远镜的镜身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 物镜的安装 目镜调焦座的安装 副镜的安装 在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中,镜筒的内径一般比物镜直径大20~30mm,以方便物镜的安装和调节;另外镜筒的长度一般至少应等于物镜的焦距长度,这样目镜开口离镜筒端面有一定距

离,可以避免杂散光的干扰,而且主镜焦点伸出镜筒不会太长,否则除非副镜尺寸足够大,当用广角目镜观测时,视场边缘肯定会有光线损失。(然而我的物镜焦距和主镜筒长度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改变物镜焦距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加长镜筒长度难度也很大,外观也不好看。所以设计时要着重考虑这个问题,必要时得在某方面作出牺牲。) 只有当主镜的光轴和目镜的光轴完全重合时,望远镜才能达到最好的成像效果。然而即使在家仔细调整好光轴,经过长时间使用或长途运输后,光轴仍可能会歪,所以装配镜身时,主镜的指向、副镜的位置和指向以及目镜的指最好都是可以调节的。这一点在整个望远镜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不能忘记。 (1999-2-7) 首先设计物镜座。《天文爱好者》杂志曾两次连载杨世杰先生的文章《怎样自制天文望远镜》,其中介绍了两种物镜的固定方法。第一种是最简单的方法(下图A):找一个与镜筒内径相同的木板(底板),先用三个金属片弯成的小钩将物镜固定在底板上,然后用三个角铁把底板固定在镜筒上即可。这种方法制作简单,镜片固定稳固,但物镜的指向调节很困难。对于强光力的望远镜,校准光轴是很重要而且时常需要做的事,所以这种方法不太合适。第二种方法(下图B)首先将物镜固定在一个小板上,小板通过三个螺栓与底板相连,螺栓中间加上弹簧,通过调节底板背后的螺母可以很方便地调节物镜的方向。这种方法制作相对复杂些,但使用效果却非常好,也是现在国际上很流行并且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而随着物镜口径的增大,其重量也在增加,上述第二种方法中所用的螺栓和弹簧的强度必须增加,这最终会导致物镜座的重量随物镜口径的变大而急剧增加。因此对于较大口径的物镜(我理解应是大于30cm的)又有了一种新的固定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块底板,没有小板,没有弹簧,但底板上却保留三个螺栓,螺母嵌入底板中,物镜片是直接放在螺栓的三个顶点上的,调节螺栓可以调节物镜的指向(螺栓顶点要打磨光滑,与镜片之间要垫上薄的皮革,以防止划伤镜片);为防止镜片滑动,要在底板上钉三个小木块挡在镜片边上,为防止运输

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

汉口学院 《应用光学》 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题目: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授课老师:

二O一四年十一月 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 设计任务与要求 双筒棱镜望远镜设计,采用普罗I型棱镜转像,系统要求为: 1、望远镜的放大率Γ=6倍; 2、物镜的相对孔径D/f′=1:4(D为入瞳直径,D= 30mm); 3、望远镜的视场角2ω=8°; 4、仪器总长度在110mm左右,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 5、棱镜最后一面到分划板的距离>=14mm,棱镜采用K9玻璃,两棱镜间隔为2~5mm。 6、lz ′>8~10mm 目录 一、外形尺寸计算 二、初始结构的选型 三、物镜初始结构参数的计算 四、物镜zemax的初始上机数据及像差图示

五、物镜zemax 的校正数据及像差图示 设计步骤 一、 外形尺寸计算 已知望远镜参数: Γ=6,入瞳直径30D mm =,相对孔径 ' 1:4D f =,2ω=8°,L=110mm ; 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 棱镜最后一面到分划板的距离>=14mm 1、求1'f ,2'f 物镜焦距'14120f D mm =?= 目镜焦距''12 120 206 f f mm == =Γ 2、求'D 出瞳直径'5D D mm = =Γ 3、求视场直径 16.7824mm =tan4f 2=D '1 ??视 4、求目镜视场 5.452tan =tan ''=?Γωωω 2ω

该望远系统采用普罗I型棱镜转像,普罗I型棱镜如下图: 将普罗I型棱镜展开,等效为两块平板,如下图: 无渐晕时候,,现在有25%的渐目镜口径D 目 晕,所以 由设计要求:视场边缘允许50%的渐晕,可利用分划板拦去透镜下部25%的光,利用平板拦去透镜上部的25%的光,这样仅有透镜中间的50%的光能通过望远系统,使像质较好。

10倍的双目望远镜_光学设计

设计一个8倍的双目望远镜 设计题目要求: 设计一个8倍的双目望远镜,其设计要求如下: 全视场:2ω=5o; 出瞳直径:D ′=5mm; 出瞳距离:l z ′=20mm; 分辨率:α=6";(R=5") 渐晕系数:K =0、64; 棱镜的出射面与分划板之间的距离:a =10mm; 棱镜:o 60-LJ D 屋脊棱镜;L=2、646D 材料:K10; 目镜:2-35 一、目镜的计算 目镜就是显微系统与望远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目镜本身一般并不需要设计,当系统需要使用目镜时,只要根据技术要求进行相应类型的选取即可。 1、首先根据已知的视觉放大倍数Γ及视场2ω,求出2'ω '1159)(22tg ?=?Γ='??' = Γωωωωtg arctg tg 2、因为目镜有负畸变(3%~5%),所以实际应取: '962%5)(2)(22?=??Γ+?Γ='ωωωtg arctg tg arctg 3、根据实际所需要的2'ω数值。出瞳直径值及镜目距值等,来选择合适的目镜类型。在本次设计中所需的目镜的结构形式应该作为已知条件给出,如:目镜2-35。 图2-1 目镜2-35(结构图见2-1)

此外设计手册中还提供有相关的结构数据参数表2-1及主要的系统数据; 表2-1 0.6,298.7,502,00.25==?==''d s f f ω等。 从图2-2中我们不难发现该目镜的出瞳位于整个系统的左侧,而在目镜的实际运用中,出瞳应位于系统右侧。此种情况相当于将目镜倒置,故而它所给出的298.7='f s 我们不能直接加以运用,这里f s '就是指F '与目镜最后一面之间的距离。 4、将手册中给的目镜倒置: 由于将目镜倒置,则目镜的数据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以目镜2-35为例,原来的第一个折射面(650.1081=r )变为第八个面(650.1088=r ),原来的第二个折射面(31.332-=r )变为第七个折射面(31.337-=r )……,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就是:不但折射面的次序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其半径的符号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原来为正,则现在为负。倒置后的新的数据如下表2-2所示: 5、进行追迹光线,求出倒置后的f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