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人文08级1班彭旭(2008403050)摘要: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是两部震撼人心的家庭悲剧,它们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指出这两部悲剧作品在很多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这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与传统思想上有所差别,因此在这两部相似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与艺术个性,从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雷雨》比较研究

《雷雨》的诞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重要标志。曹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受到了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刻影响,无论从主题的勾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来说,都有与其相似之处。不过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地域有所区别,因此两者又显现出在文化上的某种差异性。下面,我们将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具体如下:

一.从社会现实上来看:

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这两个作品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从而使他们的故事情节有了不同的现实基础。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在中期创作出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主要描述的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农场的故事。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仍然是一派混乱不堪的局面。①这种局面加重了人们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传统的道德和宗教已经丧失其功用,无法对人们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与约束。为了改变当时的这种现状,适应19世纪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西方开始出现了新的宗教—清教。它倡导将人的财富与信仰相互结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适用的。因此,作家奥尼尔便将这种清教所传达出的精神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把它充分的表现在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他选择清教势力占主要地位的新英格兰地区作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并对当地的清教徒进行了深入的人格分析,通过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他们的贪婪和对金钱的欲望,这样一种人物性格的塑造,最终使得故事以家庭的毁灭收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

《榆树下的欲望》这个戏剧剧本充分地揭示了在那样一个金钱与权利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亲人之间没有任何的亲情可言,只有赤裸裸的利益,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互相伤害,不顾及任何。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在文章中希望通过宗教救赎来的方式来改变,而并未对社会有过多的批判。

而《雷雨》在创作的时候,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与传统的封建文化相互矛盾的时期,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失败后,新思潮的传播使得社会局面动荡不安。曹禺在创作《雷雨》的时候,通过对中国典型的封建家庭周家的描述,表现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在人物的关系塑造上,《榆树下的欲望》中主要是通过凯勃特与爱碧和伊本的关系来表现。而在《雷雨》中,则是以周朴园为核心展开的。周朴园与周萍,与蘩漪,与鲁大海的关系,包括周萍与蘩漪,与四凤的关系都是通过周朴园而形成的。《雷雨》在社会意义上面充分的涉及到传统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不同阶级的特点等,社会性更为广阔②。

二.从家庭的伦理意识来看: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同属家庭悲剧,但其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家庭伦理意识并不一样。

《榆树下的欲望》发生在19世纪普通的农民家庭。主人翁凯勃特在年轻的时候到了新英格兰,成为了当地富裕的农场主人。后来当他年老的时候,对于财富仍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宁愿毁灭也不愿意把他们留给后人。凯勃特是一位典型的清教徒,他恪守清教原则,坚信所有的财富永远都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对于妻子的死和儿子的出走他没有一点良心上的不安与谴责。这种占有欲不仅决定着他的个人命运,也是他整个家庭中的伦理原则。凯勃特认为,要维系好一个家庭,那么家庭里的任何人都应该主动放弃财产,这样才能使得家庭和睦。他的这种原则造成了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怨恨,亲情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自私与占有欲使得所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亲情与温暖。

与《榆树下的欲望》不同,《雷雨》中的主人翁周朴园的家庭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的伦理意识与原则。在封建社会,人们并没有把物质看的很重,反而是注重封建道德的规范。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留过学,接受过资产阶级意识的熏陶,然而在思想觉悟上,他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仍然是充当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拥护者。他其实很想通过自己来建立圆满的家庭关系,使得儿子与妻子绝对服从他

的管理。他维系家庭的伦理原则与凯勃特截然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各个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

三.从悲剧冲突的表现内容来看: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在悲剧冲突的表现内容上是有所不同的。虽然他们都是通过悲剧情节表现出了现实社会生活上的冲突,但它们描写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有所区别的③。

奥尼尔本身对悲剧的理解和处理上更为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在选材的时候,他能选择与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题材,但在具体的刻画与情节构造时,他往往超越了这种现实,最终将一切上升到人性的角度。他这种着眼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做法,更为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矛盾。他强调,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冲突,而这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才是去考察人的命运与悲剧的真谛。这种独特的见解,深化了人们的认知与审美视角。奥尼尔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受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启发的。他坚持认为人类一直生活在现实与欲望的冲突之下,一旦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现代心理学分析认为,欲望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并不能构成人类悲剧的根源。因此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与欲望产生冲突的一种理解。

曹禺的《雷雨》虽然同样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冲突,但是他主要是注重外部情节的描写,这和作者早年的遭遇有所关联。曹禺的幼年生活很艰辛,很痛苦,所以他经常会思考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幸。又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局势复杂多变,这使他进一步感受到人与人竞争的残酷与激烈⑥。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本能的表达了自己对人本性的思考。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社会的矛盾。

四.从扮演的角色上来看:

在《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这两部作品当中,爱碧和蘩漪这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着相似的悲惨经历。但是,她们在具体的剧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一样,因此两个人最终走向毁灭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

由于这两部作品所处的社会形态不一样,民族传统意识也相区别,因此造成了爱碧的果断与蘩漪的隐忍。不同社会,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她们在对待婚姻问题上的性格差异。爱碧出于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而嫁给了凯勃特,她的最终目的是倾吞他的财产。这种以金钱为筹码的婚姻其实并非她所愿,只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爱碧的价值观,爱情观都一致的向金钱靠拢了。当她得知生儿子才能得到财产时,就好不犹豫的去勾引了伊本,她是真心喜欢伊本的,不过为了财富,她最终选择了杀子来证明自己,从而导致了整个家庭的悲剧。

在《雷雨》中,蘩漪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女人,她对自由平等的爱情充满了向往,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婚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因此她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嫁给周朴园。蘩漪从小就受到传统的封建教育,虽然自己渴望个性的解放,但由于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的整个封建形态客观存在,她除了内心上的渴望以外,还是没有打破这种束缚的勇气与决心。周萍的出现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对爱情再次充满了渴望。她将自己的一切都交付于他,在蘩漪眼中,周萍便是她的一切,是她唯一的依靠。她的爱,是那么的直接,那么的决绝,那么的彻底,那么的不留余地。这样的女子,在当时的社会,注定将是一个悲剧。蘩漪在自己的爱情里,依附心太重,总是被动的接受一切,这是由于在封建文化传统影响下,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身份低下所造成的。

爱碧和蘩漪是可怜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爱人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她们。伊本怀疑爱碧对他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因为想得到财产。周萍抛弃蘩漪最主要的是受到了传统封建观念的毒害太深,面对社会的整个批判,他没有勇气面对,最后只能屈服。周萍自私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牺牲自己。在不同的家庭悲剧面前,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两位作家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诠释。

奥尼尔是典型的西方人,他认为一旦人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他还坚持相信,人们面对不同的命运不能怨天尤人,因为这都是自己所选择的。在如此深厚传统的影响下,奥尼尔在最后让伊本和爱碧得到了爱情。而在中国,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十分注重伦理与道德的国家,深受封建制度与封建思想的毒害,因此曹禺在《雷雨》中让周萍以自杀的方式去承担了一切罪责。在全剧的尾声,周朴园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上的解脱。这样的结果,在当时如此

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也许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了。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后,得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当时不同的社会形态,传统思想所造成。这两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写出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社会的残酷与现实,通过不同人物角色的塑造,人物性格的描写,突出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意思与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最终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这两部作品对于我们研究当时中西方的戏剧文学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注释:

【1】〔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146.75页

【2】陈聪.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D]. 辽宁大学, 2007,(06)155页

【3】徐杰. 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10页【4】章池. 从《雷雨》看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234页

【5】张鸿声. 榆树下与雷雨中——奥尼尔与曹禺的悲剧观念比较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85页

【6】王瀛鸿,杨柏艳. 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母亲情结”[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91页

参考文献:

[1]〔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146.

[2]陈聪.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D]. 辽宁大学, 2007,(06) .

[3]徐杰. 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4]从《雷雨》看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4,(03)

[5]曲丽. 曹禺与奥尼尔戏剧人物比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

[6]章池. 从《雷雨》看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

[7] 李小海, 姜士昌. 简评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5,(02)

[8] 张鸿声. 榆树下与雷雨中——奥尼尔与曹禺的悲剧观念比较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

[9] 王瀛鸿,杨柏艳. 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母亲情结”[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

榆树下的欲望 读后感

《榆树下的欲望》 ——欲望的悲剧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现代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3幕悲剧。被称为是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主要写了农场主卡伯特和儿子伊本、妻子爱碧之间由财产引发的三角关系的纠纷。 年过七十的卡伯特有自己的农场他,他和两个前妻共生了三个儿子,但都不喜欢。小儿子伊本憎恨父亲抢走了母亲的财产,为了自己得到农场,他诱使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偷了父亲的一笔钱出走。卡伯特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爱碧。爱碧嫁给老卡伯特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为了拿到农场的继承权,爱碧对伊本多方挑逗,想借种生子。爱碧生了一个儿子后,卡伯特宣布了这个儿子将是农场的主人。伊本因此知道被爱碧利用,但爱碧早已对伊本产生了感情,为了向伊本证明自己的爱,爱碧亲手结束了他们孩子的生命,伊本在愤怒之下报了案。虽然爱碧向伊本证明了爱情,两人消除了误会,但是警察已经来了,伊本不忍爱碧伊人接受法律的制裁,于是和爱碧一起被警察带走了。 在这个剧本中,是通过围绕争夺农场来展开的。每个人的欲望都是一样的,都被金钱支配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们都是金钱罪恶下的悲剧。女主人公爱碧出生社会底层,死去的丈夫是个酒鬼,当卡伯特把她带回农场时,她表现出了一种渴望拥有一个家的强烈欲望“家!真美!美极了!我不能相信这是我的”。爱碧对农场显示出了强烈的占有欲,她一遍遍地强调:“这是我的农场,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厨房”。但是卡伯特并没有想要把农场留给任何人,在面对的伊本的阻扰和卡伯特顽固的想法,这时爱碧的欲望开始转化。卡伯特向她承诺,要是她能为卡伯特生下一个儿子,那么农场就由这个孩子来继承。虽然卡伯特天生就比别人强壮,但是爱碧和七十多岁的卡伯特是生不出孩子的,所以爱碧开始接近伊本,而伊本也深深的被爱碧所吸引,就这样,爱碧和丈夫的儿子、伊本和父亲的妻子,两个人不顾伦理道德结合了。爱碧如愿以偿生下了一个儿子,卡伯特为了庆祝自己老来得子,在家里宴请朋友邻居,并宣布新生的孩子将是农场的继承人。在这里,爱碧的欲望得以实现,但是这时的爱碧却没有那种欲望得到满足的欢乐。原因是伊本,她爱上了伊本。 此时的伊本,比任何时候都要痛恨这个女人,因为她利用了他。刚开始伊本

《榆树下的欲望》读书笔记

《榆树下的欲望》读书笔记 作者:(美)尤金. 奥尼尔著,欧阳基译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3年页数:258 阅读时间:2012年4月 初次接触《榆树下的欲望》这部著作,是在我们的美国文学课堂上。榆树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欲望呢?难道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抱着这种好奇与兴奋,认真地听龚老师给我们娓娓道来。了解过其剧情之后,却又感觉是那么的纠结...... 《榆树下的欲望》主要写农场主卡伯特为了农场所有权同儿子埃本和妻子爱碧之间发生的三角纠纷。前妻所生的埃本对继承农场抱有希望,76岁高龄的父亲又娶了年轻美貌的爱碧做第三任妻子。爱碧嫁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就是为了这份遗产,但是她跟年迈的卡伯特生不出孩子,继承权眼看要落空,于是引诱埃本同她发生关系,并生下了儿子。在利用、引诱埃本的过程中,她对埃本产生了真正的爱情。而埃本一直认为爱碧对他并无感情,只是为了生个继承人夺取农场。爱碧百般表白也不能证明自己的真心,于是忍痛杀死了亲生婴儿。她与埃本的隔阂消除了,但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法律的制裁。 读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总是让我产生一种恐怖地震撼。在他的剧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被人性的欲望、占有、贪婪、冷漠所替代,深深地投射着一种彻骨的冰冷。他那裹挟着古希腊悲剧幽魂的名作《悲悼》,把复仇主题置换成现代的弗洛伊德情结,塑造了“恋父情结”的莱维尼亚和“恋母情结”的奥林,在他们各自情欲的趋势下,终使孟南家族几乎全部死于相互之间的残杀,只留下莱维尼亚终老在如地狱一般的宅子中。欲望,就像一张大网,交织着人世间所有的爱恨情愁,悲剧和死亡也随之接踵而至。 《榆树下的欲望》是围绕着一个农庄继承权的争夺展开的。老凯伯特是一个坚如硬石且生命力旺盛的强势者,他在如石头一般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自己的农庄,但是这个农庄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己两任妻子的相继离世和三个儿子对他的仇恨。他暴戾而强悍、极具原始的生命力而占有欲超强,但是爱似乎在他的身体里少之又少。他拼命地奴役着他自己的儿子给他干活,他一而再地纠正着自己的新婚妻子爱碧对拥有农庄的感叹,他的生命似乎都是被欲念趋使,冰冷,如石头一般无情,纵使美丽的新婚妻子在侧,他也依旧警惕地把农庄所有权紧紧攥在手中。在他的笼罩下,欲望沉沉地压着这个家庭中所有人的,金钱撕碎了一个正常家庭中所有的温情脉脉,他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因为钱而扭曲、变异、甚至形同陌生人。西蒙和彼得,还有伊本各个都冥思苦想着怎么才能把农庄据为己有,而伊本就是在这个农庄中最雄心勃勃的占有者。 但是,当另一个欲望的代表爱碧——老凯伯特的新婚妻子,步入农庄的那一刻起,伊本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闯入者,爱碧的出现深深地威胁着伊本占有农场的计划,但是爱碧那充满诱惑的性感和魅力,又诱发了同样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伊本的利比多,爱碧也同样被伊本那健硕的身体所吸引,于是在这个阴翳的榆树下,欲望在悄悄地发酵……。伊本的心理进行着激烈的冲突,一方面厌恶这个可能夺去自己农庄继承权的女人,强烈排斥她的存在;另一方面占有父亲的女人,对父亲进行报复,也是伊本对老凯伯特精神胜利的一部分。于是,在爱碧的挑逗和勾引下,在无法抗拒的爱碧的肉体之下,最终使伊本在爱碧性爱和母

英文版《榆树下的欲望》

A Play in Three Parts by Eugene O'Neill (1888-1953) Characters EPHRAIM CABOT SIMEON PETER--his sons EBEN ABBIE PUTNAM Young Girl, Two Farm ers, The Fiddler, A Sheriff, and other folk from the neighboring farm s The action of the entire play takes place in, and immediately outside of, the Cabot farmhouse in New England, in the year 1850. The south end of the house faces front to a stone wall with a wooden gate at center opening on a country road. The house is in good condition but in need of paint. Its walls are a sickly grayish, the green of the shutters faded. Two enorm ous elms are on each side of the house. They bend their trailing branches down over the roof. They appear to protect and at the sam e tim e subdue. There is a sinister maternity in their aspect, a crushing, jealous absorption. They have developed from their intimate contact with the life of m an in the house an appalling humaneness. They brood oppressively over the house. They are like exhausted wom en resting their sagging breasts and hands and hair on its roof, and when it rains their tears trickle down monotonously and rot on the shingles. There is a path running from the gate around the right corner of the house to the front door. A narrow porch is on this side. The end wall facing us has two w indows in its upper story, two larger ones on the floor below. The two upper are those of the father's bedroom and that of the brothers. On the left, ground floor, is the kitchen--on the right, the parlor, the shades of which are always drawn down. 《榆树下的欲望》PART I SCENE ONE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与精神救赎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描写的是一个为利益争夺而导致的家庭悲剧,在这场争夺中继母爱碧与儿子伊本产生了爱情。爱碧为了证明自己的真情将他们的儿子杀死了。奥尼尔希望他的爱情角色能克服自私,消除贪欲,唤醒精神的力量,超越现实的束缚。故事以爱碧与伊本甘愿共同赴死、正视死亡结束。他们的爱得以升华,人性得以净化,灵魂得以拯救。奥尼尔想通过其剧本告诉我们,唯有爱以及一切积极意义的情感方能将我们的精神救赎。 关键词:爱碧爱救赎 一 《榆树下的欲望》描写的是1850年新英格兰一座田庄上的家庭悲剧。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凯勃特冷酷自私,他是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集中代表,他的眼里只有田庄这份看得到的财产。他的前两任妻子被他逼迫为田庄辛勤劳作,终因过度劳累而早早离开人世。他在七十多岁竟又娶了三十多岁的第三任妻子――爱碧。凯勃特的三个儿子与他们的父亲一样,内心充满着占有田庄的强烈愿望。小儿子伊本甚至不惜利用计谋给他的两个哥哥每人300元,将他们的田庄份额买走,将两个哥哥逼走,从而使他自己争夺田庄的压力减小许多。之后,他又与继母爱碧,展开了争夺田庄的斗争,从而在这场斗争中上演了一幕丧失伦常却最终撞击心灵的悲剧。 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不止是这个家庭,这个家庭所在的小镇亦是如此。在第三幕中的舞会上镇上人们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心冰凉的画面。舞会上,人们大声谈笑,挤眉弄眼,推推搡搡,有的还意味深长地向凯勃特点头。这样的举止足以说明他们都知道一个秘密,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奥尼尔利用这些细节描写为读者所呈现的这幅画面中的人际关系状态图让人觉得窒息,农民所应具备的淳朴与良善荡然无存。小提琴师甚至还提议“让咱们为老色鬼戴绿帽子庆祝一番”,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幅场景,人们醇良本性消失殆尽的本质被展露无遗。人们似乎一个个成了没有道德、丧失人性美好的驱壳。 这个场景所呈现的是一幅人性是多么漠然、邻里关系是多么畸形的悲凉画面。作为局部代表的一个小小的闭塞村庄已然如此,社会的整体就会是一座被畸形心理和畸形人际关系所充满的精神荒原,整个社会也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石头牢笼。在这个从外在到内在都被深深困住的牢笼里,人们努力追求物质的更大富足和超越他人,同时在心理上努力地嘲笑别人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匮乏。 剧中人物被物质主义深刻侵蚀,精神惶惑不安且无所寄托,这些都是社会的精神荒芜在人物的生动展现。人们追求人性本真与幸福的心理机制被摧毁,使人格与内心的追求出现了扭曲和异化,使人们的精神追求沦陷在物质主义泥潭之中,无法自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遭受着多重的压抑,甚至包括无意识中的自我压抑,人们的精神乐园早已被挤压得不知影踪。 二 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爱碧与伊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爱碧作为伊本的继母,是心怀占有农庄的心理来到这个家庭里的,而伊本在此之前早已有了将农庄据为己有的盘算。还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农庄始终是被伊本的父亲、爱碧的丈夫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的。故事就围绕着争夺农庄展开了。 爱碧的出场描写是这样的:“身上有一种和伊本一样的骚动、野性和不顾一切的气质。”奥尼尔很传神地将她的性格特点进行外化式的描述,似乎可以预见之后她与伊本的结合,因为他们在精神气质上是契合的。爱碧与伊本在对农庄的争夺中、在这个缺乏爱与亲情的家庭里,果然逐渐爱上了彼此。 起初她与伊本的彼此吸引源于对肉欲的迷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身体上的本能欲望逐渐升华为精神上的依恋。爱碧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艰辛,缺乏爱。而伊本一直对母亲无限怀念,他似乎可以在爱碧的身上将自己对母亲的依恋与怀念找到释放的出口。他们相爱了,

_榆树下的欲望_创作背后

-170- 《榆树下的欲望》创作背后 赵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在 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起到了国家档案保管人、社会评论家和道德导师的作用。他的作品反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社会,但作为代表人类良心的诗人,奥尼尔对每个时代的人都具有启示。 在他第一部真正的美国历史剧《榆树下的 欲望》中,奥尼尔在新英格兰家族—— —卡伯特家族身上,展示了物质上的富裕的清教主义那种生活上的刻苦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奥尼尔经 常不断重写这“现代的浮士德戏剧” ,这是他在1927年就具有的一个剧作构想,描写出卖自己的灵魂,换取物质上的富裕的美国人。他说:“我们想方设法占有灵魂以外的东西,虚掷了灵魂。”贪婪本身并非美国的一种现象;只有在清教徒的狂热分子出于精神上的原因为之辩护 时,它才成为美国的一种现象了。 而正是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对古希腊戏剧和神话的着迷和尼采的悲剧艺术观给奥尼尔的创作施加了影响。 戏剧开始时,七十五岁的父亲,伊弗雷姆?卡伯特,两个妻子都已去世,正热烈追求三十五岁分阿比?普特南,想娶她为第三个太太。伊弗雷姆身材又高又瘦。“他的脸容生硬,象石头凿成的,可是也有一项弱点,对本身有限的精力还 有一种微不足道的自豪。”他“眼睛十分近视” ,这个特征在后面用来象征他是睁眼瞎,看不出阿比背着他和他小儿子埃本偷情。埃本二十五 岁,是伊弗雷姆和第二个妻子生的儿子。 埃本脸蛋俊秀。他长着黑发、黑胡子。“他那双大胆的黑眼睛令人想起被生擒活捉的野兽的眼睛。天天都如坐囚笼,他在里面感到深入囹圄,但内心未被征服。他身上有一股受到强烈抑制的活力。”他是父母双方的结晶,既秉承母亲的那种敏感、对美的希冀和对爱的渴望,也继承了父亲那份残忍、贪婪和好色。他两个哥哥西米恩和彼得是 第一个妻子所生的,他们比埃本胖些, “长相格外鲁钝、丑陋,为人也比较精明,比较实际”。 卡伯特一家人生活中最强大的势力就是清教徒思想。这布景不仅仅是一个农场;这地貌特指清教徒的新英格兰。奥尼尔在这部戏里展示了清教徒思想破坏精神,毁灭生命,以此抨击清教徒思想。奥尼尔通过他的爱尔兰天主教的传统,吸收了一点腐败的清教徒思想,在北美佬的新英格兰环境里又亲眼看到了种种不同的现 象,所以能够根据亲身经历描写其影响。在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刻画了一群物质上满足、但道德上放荡的清教徒的形象。卡伯特一家充满着强烈的着魔似的贪婪和肉欲正是使这些清教徒道德沦丧并最终导致他们垮台的罪恶。 伊弗雷姆对残酷无情的上帝倍加赞美,自己反而受了害。他受到清教徒那套教养的制约。他的感情早就给粉碎了,他对别人的需要无法 作出反应,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他自己的遗传和环境的受害者,这一点说明了该剧中最显著的自然主义成分。三个儿子个个显示了父母的性格特征。到头来埃本毁于反映在他父亲身上的自大、肉欲和贪婪上面,同样也毁于他母亲留给他的特征--对爱情的温柔的需要上面。阿比象埃本那样,也被写成为她的生活环境所困陷。这部戏的另一个自然主义成分是从家庭情境中演化出来的剧情:不同的家庭成员各自反对一种抑制他们的清教徒生活方式--第一部分中,两个哥哥反对自己的环境,第二部分中,一对情人反对一无生气的道德禁令。还有一种自然主义色彩,就是对白的语言。奥尼尔想方设法忠实照搬十九世纪新英格兰北美佬的那种做作、简短的说话方式。他们的语言索然乏味,平淡无奇;他们的思想模式讲求实际,毫无想象力,反映出感情受到节制的本性。 剧的第二部分充分体现了奥尼尔对古希腊戏剧和神话的着迷。在勾搭成奸一场戏里,他运用了恋母情结的动机,在这场戏里,埃本摆脱不了对母亲形象的强烈欲望。奥尼尔在本剧的最初札记中,把恋母情结的冲动写得更加露骨。“阿比摆出一副非常富有母性的姿态,这不是装出来,而是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他母亲。她不断亲吻他,弄得他糊里糊涂,搞不清她的和自己的身份。”埃本“感到通过她,他重新找到了母亲”。他在这场戏里的动机符合古希腊悲剧中的主导思想,即有冤必伸,血债必报。 第二部分第一场中显然带有菲德拉神话的色彩,在这场戏中,埃本拒绝了阿比的求爱,她出于报复之心,竟向伊弗雷姆告状,反咬一口。菲德拉嫁给忒修斯之后,竟爱上了英俊而纯洁的继子希波吕托斯。遭到他拒绝后,她反诬他强奸她。忒修斯祈求他父亲海神波塞冬惩罚他儿子,海神就吓唬这年轻人的马,马受了惊把他顺着海岸拖,送了他的命。在最后一幕中,阿比有几分象杀害儿女的美狄亚,但这种类似仅限于杀婴一事。美狄亚的动机是惩罚贾森,因为他抛弃她去爱上克瑞翁的女儿;而阿比此举是为了讨好情人,并不是惩罚。 奥尼尔跟古希腊人一样,把人看成悲剧人物,他的垮台不仅是外部力量造成的,而且也是自己的悲剧性缺陷、荒诞的本身的一种弱点所造成的。如果人仅仅遭到外界力量的摧残,那他只不过是个受害的傀儡而已。另一方面,光是随心所欲并不足以把人拔高到神人的高度;他的命运也得受一种外部因素的支配。自然主义用遗传和环境来代替通过众神来显示命运的古希腊思想。而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恰恰是在作为悲剧形象的人物方面超越了自然主义的范围。从这戏一开头到勾搭成奸那场戏,阿比和埃本都能被看作自然主义的人物;而此后,他们 就逐步演变,剧终时竟成为悲剧形象,有意识地选择并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尼采对奥尼尔起了强有力的影响,他和这位哲学家同样认为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阿波罗的力量和狄俄尼索斯的力量。这种看法后来又出现在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的概念里。人有两面性,每一面都力争支配他。一面,以希腊神阿 波罗,太阳神为化身,体现人的理性:逻辑性、 条理性、纪律性———这是奥尼尔赋予他笔下的实利主义商人的美德。在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中,在道德准则中,在强调遵纪守法中,社会带有阿波罗神的品性。狄俄尼索斯是酒神,多产之神,表示人的无礼性和富有感情的天性,创作力,思想无拘无束、行为放荡不羁的冲动,即尼采所谓的“黑暗的、令人痛苦的暗流”。奥尼尔把这些特征赋予他的理想主义的诗人,反对社会叛逆们。 尼采认为当阿波罗精神战胜人的狄俄尼 索斯精神时,悲剧就产生了。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伊弗雷姆,他完全是阿波罗精神的体现,虽然在第二部分中,他受了阿比令人心软的影响,一时隐隐出现了感情勃发。感情丰富的阿比几乎完全是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体现,虽然当她计划霸占农场时,理智占了上风。剧中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一股股本能要求之间的斗争,在某些方面,都同埃本有关。正如他哥哥彼得所说,他跟爸 “活象一个人” ,他一定要把农场弄到手的决心、同哥哥们争夺农场所有权的推理和最初对以色 相迷人的阿比的抗拒,都体现了阿波罗精神。 等到在客厅一场戏中,他的抗拒终于破产时,他继承他母亲的那份狄俄尼索斯精神就脱缰而出。一旦完全不受约束,他那股新发现的热情也就压倒了他。在剧中最后一场,这股感情变化为最高形式的爱情。 该剧的剧名还可作另一种解释。榆树在全剧中代表着一种强大的超自然力量。亡母的幽灵渗透在树间。伊弗雷姆感到“榆树上掉下”几滴无形的露珠。卡伯特一家人的欲望分明只有在“榆树下”才能实现。最后一场戏里多次提到上帝,而卡伯特家个个都重新顺从上帝,这表明他们渴望的正是上帝。奥尼尔有一首最喜爱的诗是弗朗西斯?汤普森写的《天堂猎狗》,读者只要想起这首诗的诗句,就能理解剧中最后一场戏的内在含义了。诗句为“从白天到黑夜,从黑 夜到白天,我都在逃避他 (上帝)”。这里展示的是奥尼尔普遍应用的拯救循环:诱惑(犯罪)、背叛(通常是被母亲这个人物背叛,或是背叛母亲)、复仇、惩罚、受苦(死亡)、赎罪。 参考文献 [1]尤金?奥尼尔剧作集.3卷[M].纽约:蓝登书屋,1951. [2]弗洛伊德,弗吉尼亚.尤金?奥尼尔在工作[M].纽约: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上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和古希腊 戏剧神话及尼采的悲剧艺术观对他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清教徒思想;古希腊戏剧神话;尼采文化教育

榆树下的欲望

E.奥尼乐(Eugene O'neill)的剧作。3幕悲剧,1924年首演。写农场主卡伯特为了农场所有权同儿子埃本和妻子爱碧之间发生的三角纠纷。前妻所生的埃本对继承农场抱有希望,76岁高龄的父亲又娶了年轻美貌的爱碧做第三任妻子。爱碧嫁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就是为了这份遗产,但是她跟年迈的卡伯特生不出孩子,继承权眼看要落空,于是引诱埃本同她发生关系,并生下了儿子。在利用、引诱埃本的过程中,她对埃本产生了真正的爱情。而埃本一直认为爱碧对他并无感情,只是为了生个继承人夺取农场。爱碧百般表白也不能证明自己的真心,于是忍痛杀死了亲生婴儿。她与埃本的隔阂消除了,但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法律的制裁。 发生在这个家庭中的悲剧向人们揭示出,在金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的自然的情感与本性是如何被压抑与扭曲的,对财产的欲望使父子、母子、夫妻与兄弟之间尔虞我诈,虎视眈眈,一个个贪婪、狡诈、邪恶、虚伪。作者也写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当爱情的火花迸发而出,冲破对金钱的占有欲时,他们会变得真诚、善良,为了得到一份真情而奋不顾身地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所表现出的疯狂依然造成了毁灭,这正是悲剧性所在。 Eugene O'Neill(1888-1953)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剧作家,他曾经在1936年凭借代表作《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奥尼尔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独幕剧21部,多幕剧28部。其中优秀剧作有:《东航卡迪夫》(1914)、《加勒比斯之月》(1917)、《天边外》(1918)、《安娜·克利斯蒂》(1920)、《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榆树下的欲望》(1924)、《奇异的插曲》(1927)、《啊、荒野》(1923)、《无穷的岁月》(1933)、《送冰人来了》(1939)等。奥尼尔生前三次获普利策奖。作家自认为并得到公认的最好作品是《长夜漫漫路迢迢》。这部带有自传性的剧作,按作家生前声明,在他死后的1956年首次在瑞典上演,并又一次获得普利策奖。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对比分析

外贸英语081 张迪0807023027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分析 我对这两部剧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个性、以及她们的爱与恨的交织的一系列的场景、事件都历历在目,对奥尼尔和曹禺的这两部作品真的发自心底的喜欢和对其构思与戏剧的舞台效果所震撼和钦佩。老实讲,这学期的戏剧选修课我对这个部分老师的讲述和简要的分析听得是最认真的,因为确实由衷的有种莫名的情有独钟。因此,在这课即将接近尾声之际我想以本人目前的鉴赏和评价能力与水平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对比赏析,内容只是我个人的价值观的体现,有与他人价值观相悖的地方还请谅解。 我对比的主要对象是两主要女主角《榆树下的欲望》之艾比和《雷雨》之繁漪;我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爱情,财产,欲望和自由;我的主要论点是:到底艾比对伊本的爱与繁漪对周萍的爱谁的更深更彻底呢?我的结论是:据我个人的分析和判断,艾比的爱比繁漪的爱来得更猛烈更疯狂。 艾比和繁漪的背景和性格特点分析比较与简评 剧中艾比出场时是三十五岁,出生于社会底层且非常贫寒,她是孤儿,一生受尽屈辱和磨难,前任丈夫是酒鬼,丈夫死后嫁给了这个七十六岁的农场主科伯特,原本是为了财产的继承而勾引伊本(农场主的儿子)与其剩下男孩,却不知真的爱上了他。艾比一直与欲望相互联系在一起,她的形象与性格都是与欲望的改变而在做微妙的变化的,她聪明伶俐,敢爱敢恨,可以蔑视世俗礼法的束缚,为了自己的欲望她不断的努力拼搏、从不放弃。 曹禺对繁漪的形象应该说非常的喜爱,繁漪是曹禺笔下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系列的第一个典型形象,认为“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他发现了繁漪的灵魂世界。当我们在《雷雨》中看到繁漪时,她已生活在周朴园这个“黑暗王国”里18年了。作为名门之女,她被周朴园这个魔鬼续娶为妻,二人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上他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比如珠宝,比如华裳,可是在精神方面,她却空虚---非但得不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反而还要被周朴园盛气凌人的“你应该”以及他强加给她的与外界交流的限制所束缚。在这样的世界里,她尝够了并体验到了“周家的空气充满了罪恶”,她甚至绝望了并准备安静地等死,可是,繁漪毕竟是繁漪,她是具有新时

浅谈《榆树下的欲望》

浅析《榆树下的欲望》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界中唯一获过诺贝尔奖的戏剧大师,曾有评论认为在他出现之前美国只有剧场,有了他美国才有了戏剧。奥尼尔一生致力于心理悲剧的创作,试图展现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的精神桎梏以及社会的道德困境。《榆树下的欲望》便成为了这一主题探索的杰出作品。 一、《榆树下的欲望》所渗透的社会悲剧因素 《榆》是一场极致的人性悲剧。但追其悲剧根源却不是无根去寻的,其中社会环境就是这场悲剧的第一大温床。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大发战争横财,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可是这种繁荣并没有如意想中那样美好,相反,物质的迅速发展冲毁了传统的道德信仰,对物欲和肉欲的追求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一战的浩劫,更是全面瓦解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树立的价值准则,使美国民众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幻灭,甚至悲观绝望。如此说来,剧中凯伯特的冷漠金钱观、伊本和爱碧通奸乱伦的爱情以及爱碧的弑子似乎都合理了许多。 另外在这一时期,新英格兰清教主义正在美洲盛行。清教主义提倡不知疲倦的劳动与主动性的自我克制,力图将个人的职业劳动看作是自己在宗教方面洁身自好的理想方式,并把这种劳动所得的成果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和挑选。极端信奉清教主义的凯伯特,在恶劣的石头地里,如苦行僧般带领着一家人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 操劳、压抑,人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在《榆》中凯伯特有这样一段对白“上帝是严厉的,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上帝是在磐石上建立起圣殿的……遵循上帝的意志,就像他的仆人一样。这可不容易啊!这很辛苦,是上帝让我这么辛苦的。”他坚信在石头上开垦土地,是上帝赐予他的使命也是他必须坚持的理想哪怕“这么多日子我一直是孤独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奴役着自己,也奴役着家人,最终累死了两任妻子逼走了两个儿子激怒了伊本和爱碧。 二、以自然主义衬托出的奥尼尔悲剧意识 《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以“欲望”作为自始至终的关键词,作家奥尼尔毫不掩饰的展露人心中黑暗的欲望造成的行为的扭曲,他用赤裸裸的自然主义手法将最肮脏、最冷漠的关系人情全权展现在大众面前。农场主凯伯特是个75岁的老头,他一生都在不断的追求财富。他的性格像沙石一样冷漠,为了金钱他逼迫前两任妻子像牲口一样地劳作,把儿子看作仆人和奴隶,对于凯伯特来说,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没有别的,没有爱与亲情,有的只是永无休止的占有。“我要活下去,要永远的活下去,要是我办不到,在我临死的时候,我会放一把火,看着它烧掉。这里每一棵麦穗,每一棵树,直到最后一根草!我会看着,看着一切都随我死去,没有人能占有曾经属于我的东西。” 凯伯特的儿子们同样也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前行着。同父异母的兄弟明争暗斗、大家都为了财产心照不宣,甚至希望自己的父亲早日死去。彼得和西蒙虽然有着“胖墩墩的身材,脸上有一种更为朴实的神情”但是他们却总想着“在加利福尼亚犁地,在犁出的垄沟里咱们一定能找到好多好多金子!”于是在伊本的巧言下二兄弟收下伊本的钱去寻找梦中的金矿。伊本更是他们中最鲜明的代表,为母亲复仇是他逃不开的牢笼,怒火总是在他的心中燃烧呐喊,支配他与继母发生奸情后又告发爱碧。 在这一作品里,剧中的主人公无一不暗藏着强大的物质占有欲,西蒙、彼得、爱碧、伊本觊觎着凯伯特的农场;凯伯特如同奴隶主般把自己的儿子当做廉价劳动力为自己赚取回报;爱碧为了继承农场勾引小儿子伊本后又因为爱情亲手杀了刚出生的儿子;伊本更是一心想着为母报仇最后沦陷到复仇与爱情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就连戏剧结尾警长都说“这么好的庄园,希望他是我的”。奥尼尔认为,人类无法摆脱本性中的黑色欲望,因此也就无法逃脱悲剧性的命运。其对人性的解读与弗洛伊德的“本我”意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我饱含着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榆树下的欲望》正是描写人被本能的欲望所驱使,无视社会道德,也展现了人的物欲破坏了人性的美好及精神价值。

榆树下的欲望 读书笔记

《榆树下的欲望》读书笔记 尤金·奥尼尔,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为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他的一生共四次获普利策奖。与贝尔托·布莱希顿、路伊吉·皮兰德娄和约翰·米林顿·辛格并称为“20世纪四大剧作家”,193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榆树下的欲望》奥尼尔的3幕悲剧,被称为是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全剧故事情节发生在1850年新英格兰的一个小村庄。描写了资产阶级家庭内部为争夺财产所进行的殊死搏斗以及父子俩与继母之间的因财产而引发的三角关系。 剧本标题中“欲望”两个字眼直点剧本主题,三位主人公围绕获得农场的产权欲望所产开。开篇并没有直接对农场主卡博特进行描写,而是通过三个儿子的对话对卡博特进行侧面描写。三个儿子厌恶卡博特的强势霸道,掌控自己拥有的一切,甚至希望他早点死。可卡博特却拥有像山胡桃树那样的生命力,但是爱似乎在他的身体里少之又少。他拼命地奴役着他自己的儿子给他干活,硬是在一片石头地上开发了一个庄园,代价却是两个妻子的相继过世、三个儿子仇视他。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受不了他的暴政,离家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财富,然后这样还是没有让他有所改变,还是一如既往的对着这个农场不放,死死的占有着这个农场。他也常常感到孤独,现实将他打磨成一个无所不惧的硬汉,却没有人能理解他。而新婚妻子阿比就像是上帝传来的召唤,在他迷茫困惑时送来的锦葵花,即使这样,在阿比表现出对农场的渴望时,他一而再地纠正着自己的新婚妻子爱碧对拥有农庄的感叹,他的生命似乎都是被欲念趋使,冰冷,如石头一般无情,纵使美丽的新婚妻子在侧,他也依旧警惕地把农庄所有权紧紧攥在手中。 埃本是卡博特与第二任妻子的儿子,也是三个儿子中对农场的占有欲最强、最恨卡博特的。他一直认为的父亲累死了他的母亲,农场是他死去的母亲的东西,他必须得拿到手。长期生活在荒凉、闭塞的农场,生活在榆树俯压下的石头房子里,伊本忍受着生理的煎熬。当年轻美丽的继母出现在他面前时,激起了他心里的渴望,在第二幕中,第二场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两人的这种强烈欲望。他们在两间屋子里,尽管隔着墙壁,但他们两人依然能感受到对方的情感,“零忍耐热烈的眼睛似乎透过墙壁相遇了饿,他下意识地向她伸出双臂,她半站了起来”,“他们透过墙壁互相凝视着。伊本重重地叹了一口气,爱碧像回声一般也叹了口气,两人都异常的激动、烦躁。”懦弱的埃本因泛滥的情欲,打着为母亲报复占有继母的旗帜与阿比在一起,却不想假戏真做。当得知阿比只是利用他来得到农场时,才会显得那样痛苦不堪。 埃本是一个拥有双重标准的人。他怨恨两个哥哥没有在父亲奴役母亲时在中间调解调解,却没有责怪当时已经15岁并且个头不小的自己;他怨恨阿比利用自己以希获得农场,却没有怪自己禁不住情欲的诱惑,而他本身也是有通过阿比来报复父亲的念头的,从他明知道妓女明妮与父兄有染还要与其厮混可觑一二。这样的双重标准也是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的通病,对待别人严苛,对自己则宽容,放低底线。 不仅如此,埃本还有严重的恋母情节。埃本的母亲在剧中没有出现,我们只能从其他的剧中人物感觉她的存在。她就像一个影子从来没有离开过伊本,伊本总是认为母亲的死是父亲造成的。在他心中,母亲勤劳善良,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十分不错。他在母亲死后才深深的体会到农场的工作是如何的辛苦,他声称农场不是父亲伊弗雷姆的而是母亲走后留给自己的,他通过对父亲的复仇来让母亲在坟墓里得到安息。他对母亲的爱反映出了他的恋母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力比多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前恋母情结,发生在从出生到三岁左右,第二个时期是恋母情结,发生在从三岁到五六岁,第三个时期是后恋母情结,发生在从六岁到十八岁。埃本的恋母情结,是力比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恋母情节主要起源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神喻告诉他,他命中注定要弑父娶母。于是,他尽力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人文08级1班彭旭(2008403050)摘要: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是两部震撼人心的家庭悲剧,它们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指出这两部悲剧作品在很多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这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与传统思想上有所差别,因此在这两部相似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与艺术个性,从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雷雨》比较研究 《雷雨》的诞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重要标志。曹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受到了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刻影响,无论从主题的勾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来说,都有与其相似之处。不过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地域有所区别,因此两者又显现出在文化上的某种差异性。下面,我们将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具体如下: 一.从社会现实上来看: 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这两个作品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从而使他们的故事情节有了不同的现实基础。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在中期创作出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主要描述的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农场的故事。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仍然是一派混乱不堪的局面。①这种局面加重了人们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传统的道德和宗教已经丧失其功用,无法对人们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与约束。为了改变当时的这种现状,适应19世纪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西方开始出现了新的宗教—清教。它倡导将人的财富与信仰相互结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适用的。因此,作家奥尼尔便将这种清教所传达出的精神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把它充分的表现在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他选择清教势力占主要地位的新英格兰地区作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并对当地的清教徒进行了深入的人格分析,通过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他们的贪婪和对金钱的欲望,这样一种人物性格的塑造,最终使得故事以家庭的毁灭收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

Wealth, or Love In the old society, everyone’s heart was driven by desire for wealth and power which they were eager to possess and control at any cost. Desire Under the Elms written by Eugene O’Neill, well revealing an existing circumstance at that time, tells a story of a ruthless struggle for family property, a farm and the mansion, between father and son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between brothers, and between lovers. Eben whose mother was forced by his father Cabot to work extremely hard and was eventually abused to death, was desperately trying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get the farm from his father. 76-year-old Cabot married the third wife Abbie who was young and beautiful and desired for Cabot’s properties. However, she couldn’t bear a child with gerontic Cabot, so in order to keep her inheritance, she induced Eben to have sex with her and finally gave birth to a boy. While induc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Eben, Abbie fell in love with him, but Eben thought she didn’t love him at all and she just wanted an heir to succeed to Cabot’s properties. When Abbie could not prove her true love for Eben by all means, she killed her baby in anguish. At last, although they bridged the gap, both of them were put into prison. The drama ends with a tragedy, reflecting that money has predominated in that society, which results in the great oppression and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emotions. Such emotional forces of human desires as jealousy, resentment, lust, incestuous love, and insatiability for wealth can eventually lead to fatal tragedy. In this drama, every character appearing on the stages shows a powerful and greedy desire for wealth. Such insatiable desire for wealth makes people lose balance of a healthy mind. Cabot, a selfish, relentless and stone-hearted man, compelled his two ex-wives to work extremely hard to death and later he made all his three sons to work hard on the farm without any intention to let any of them inherit his properties. Cabot got the farm by marrying Eben’s mother and it is right and proper for a father to pass his fortune on to his son. However, Cabot said to Abbie that he would rather burn his farm to the ground instead of leaving it to Eben. Therefore, Cabot’s mind has been overwhelmed with money instead of kinship and even a sense of humanity. For Abbie, she had no affection for Cabot, and she married him just because she was also eager for his wealth. She even had incestuous love with his son to have a child who could get the right of inheritance. In today’s society, such behavior will be regarded as absurdity and immorality and cannot be accepted. Nowadays, there exists a phenomenon that some young and beautiful girls choose to marry those who are almost 20 years older than them. Although there may be true love between them, in my view, people nowadays have become a bit more snobbish and many girls are just concerned about money and power which have turned into a criterion to judge whether a person is successful or not. However, the drama not only talks about characters’ desire for wealth but also presents readers other desires like love, both sensual and spiritual.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no true love between Abbie and Eben just in the pursuit of carnal happiness, but, as the story developed,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bbie even can kill her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