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2号坦克

德国:2号坦克
德国:2号坦克

德国二号坦克:

简述:

1934年,德国武器局正为陆军战斗坦克(三号坦克)和支援坦克(四号坦克)迟迟无法完成而发愁。为在短时间内填补装甲部队中产生的空白,武器局希望各军火商提供一种10吨以下重量、拥有20毫米机关炮和7. 92毫米机枪各一的轻型坦克,根据这些要求向MAN、克虏伯、亨舍尔发出了设计邀请。

本车车身由已经过热处理的钢板焊接而成,前方装甲平均厚约30毫米,而后侧方装甲则为16毫米;炮台亦以此制成,前缘处厚约30毫米,后侧方则为16毫米。引擎室位于车体后方,动力经由战斗舱传至前方ZF撞击式的齿轮箱,总计有前进六挡、倒车一挡,由离合器以及煞车来进行控制。驾驶座位于车身左前方,战斗舱上方为炮台,位置略往左偏。主要武器为20毫米的机炮,只能够射击装甲弹,全车带有180发的20毫米弹药和1425发7.92毫米机枪弹药。大多数车型都备有无线电。本车承载系统设计十分特别,五个路轮分别装置在四分之一椭圆的避震叶片上;前轮位于前方、惰轮则在后方,履带虽为窄型,但仍十分坚固。

型号:A/B/C型Sd.Kfz.121:

基本性能:重量9500,员-3人,发动机-迈巴赫HL62TRM/6-缸/140马力,速度公路-40公里/小时,行驶范围-公路;200∕里越野;125公里。燃料容积:170升,长度:4.81米,宽度:2.28米,高度:2.02米。武器:30或38型20毫米55倍径坦克炮和1挺7.92毫米MG43机枪2(一挺MG并列机枪),弹药:20毫米-180发7.92毫米-3525发。

装甲(厚度/角度):炮塔前部-14.5/圆形,车体前上部-14.5/9,车体前下部-14.5/圆形,炮塔侧面-14.5/22,车体侧上部-14.5/0,车体侧下部-14.5/0,炮塔后部-14.5/22,车体后上部-14.5/9,车体后下部-14.5/6,炮塔顶部/底部-10/86,上车体顶部/底部-10/81,下车体顶部/底部-14.5/73/5/90,火炮护盾:16/圆形。

同年三家公司都拿出了样车:

亨舍尔公司的样车称为LaS 100H:即“100H农业拖拉机”,这是为防止凡尔赛不平等条约条款干涉的一种伪装名称。没有炮塔的敞开式车体由6个小直径负重轮支撑,使用板弹簧平衡式悬挂。

MAN公司的样车称为LaS 100MAN:(100MAN农业拖拉机),外形和英国“卡登·洛伊德6”超轻型坦克相似,每侧有6个小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采用2个一组的板弹簧平衡式悬挂,同样没有炮塔。

克虏伯公司的样车称为LKA2(K)或LaS100K:(100K农业拖拉机)。与其他2家公司不同,克虏伯将以前自己设计的一号坦克样车(中标)加以改进,仍使用4个大直径负重轮(最后一个接地作为诱导轮)支撑车体,炮塔比一号坦克的大并且装有一门KWK30型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拥有大型防弹板的7. 92毫米机枪,使用视野宽广的蔡斯(Zeiss)潜望镜。但出人意料的是MAN公司最终中标,但军方规定MAN公司必须在新坦克上安装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其后的开发工作由MAN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进行。

详细说明:

二号坦克的4个系列:

1.标准型二号坦克(轻型坦克):↓

a1/a2/a3/b型:1935年,第一批新型坦克出厂,同时它得到“二号坦克”的正式名称和制式编号Sd.Kfz.121。首批生产的25辆称为a1型,它需要3人操作(车长兼炮手、机电员、驾驶员)并拥有圆弧状的车体前部装甲,诱导轮是焊接式而且因为没有最终减速齿轮而导致无法有效地刹车。针对这些问题,又生产了25辆称为a2型的改进型车辆,诱导轮改为焊接式而且完善了冷却装置。在1936年这一系列最后的a3型共生产了50辆,它的冷却进气口比a2型更大。这样,从1935年至1936年二号坦克a1/a2/a3型共生产了100辆。但同时存档的另一份资料中的记载却是“1936年5月至1937年2月,我国制造二号坦克a1/a2/a3型共计75辆”。现在已无法判断应以哪份为准,但后者将投产时间推到1936年后并缩小制造数量,很可能是为了和凡尔赛条约“捣浆糊”。a系列的致命缺陷在于装甲薄弱和发动机功率太小,当时使用的马巴赫HL57型6筒130马力汽油

机只能提供40公里的时速,军方很不满意。在a系列试生产型完成后,二号坦克进入第2期生产。1937年开发出b型:它加装了最终减速齿轮使得车体前部变成平直型,改用马巴赫HL62型140马力汽油机并简化了发动机室上部结构,新型履带也提升了行使可靠性。由于原定的量产型(A型)尚未定型而装甲部队又等不及,所以从1937年2月至3月赶工制造了25辆b型发放到部队以做应急之需。

c/A/B/C型:c型作为量产型的范本在1937年3月开始生产,最后制造的c型坦克改用独立式板弹簧悬挂装置,每侧5个中直径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这成为二号标准量产型(c/A/B/C/F/G型)的重要特征,而c型最后生产型将车体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样的圆弧形,最大装甲厚度15毫米。1937年7月开始出厂的A型是第一种量产型二号坦克,它与c型区别很小,但这时已发现由于没有指挥塔而使车长观察十分不便。B型(1937年12月开始生产)和C型(1938年6月投产)为了提升防护性能而在驾驶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用螺栓固定)。从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产了1113辆c/A/B/C 型。这4种型号的二号坦克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担任德军装甲师的主力,成为“闪电战”的陆军第二号功臣。但令人尴尬的是,德军坦克兵似乎更偏爱捷克38(t)坦克甚至出现不要二号坦克而争抢38(t)坦克的局面,第一功臣的桂冠也就这样被38(t)坦克收入囊中。在1940年时德军共拥有各型二号坦克955辆,占坦克总数(2580辆)的近半数,但事实说明早期二号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逊色于捷克38(t)坦克,这就向厂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要求。

F型:1941年在C型的基础上诞生了最为稳定的二号F型。F型设有车长指挥塔从而更好地保证了观察的安全性,驾驶室前部装甲改为35毫米一体化、侧部20毫米,解决了以前临时附加装甲结构不牢固的问题,但车重也增加到9. 5吨。车体前部装甲再次改为平直型并经常挂有备用履带作为防护。F型后期改装了威力更强的KWK 38型60倍口径20毫米机关炮并在炮塔后部加上了工具箱。后来在c/A/B/C型上也作了相应改造如加装指挥塔和改变车体前部形状等。但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二号坦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它的设计理念是填补三、四号坦克的空白,而当三、四号坦克已进入稳定量产阶段时标准二号坦克显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了。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产了524辆F型后,标准二号坦克开始退出现役,到坦克学校用作训练、改装成指挥车之类的特种用途车、发给警察和亲德组织扫荡游击队是几种必然的归宿。部分二号坦克A~F型改进了发动机和冷却设备以适应沙漠战,这些非洲军使用的二号坦克称为A~F(Tp)型。

2.改装型:

J型:J型是和一号坦克F型共同开发的“突击坦克”,用途是支援步兵突破敌军要塞,因此拥有重装甲并减低了行驶速度。J型虽然使用G型的底盘为基础,但由于设计理念截然不同所以做了大幅度改进:它的车体前部装甲达到80毫米(与四号坦克H型相当),整体外形短粗精悍并将出入舱口设在车体侧部。J型也使用交错排列负重轮并换装了极宽的履带,这可能是受到一号坦克F型的影响所致,二号J型和一号F型都有“缩水虎I”的谐称。J型从1942年4月至12月生产了22辆,其中一部分配属第12装甲师并在1943年参加了东线战斗。

M型:二号坦克M型是否存在到现在为止仍是一个谜,它的样车照片被禁止发表,底盘最后也全部改成L型。关于M型只有“装甲比H型更厚、发动机功率更大”这几句少得可怜的说明。

3.侦察/突击坦克:

早在1938年,德军就已开始考虑在开战后二号坦克的去留问题。因此除了作为三、四号坦克候补的标准型二号坦克以外,又同时诞生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侦察/突击坦克,可以说这一系列才是真正的二号坦克,它的设计理念是作为侦察和突击车辆提供快速进攻的可能性。亨舍尔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底盘,称为LaS 138H(138H农业拖拉机)。它的上部结构简单,大直径负重轮装在平衡架上,但是没有托带轮。

D/E型:1938年又对LaS 138H底盘加以改进,最重要的变化是使用了新型的扭杆悬挂和4个大直径负重轮,从而大幅提升了行驶速度,行星式转向装置也是其特色之一。搭载早期标准二号坦克炮塔。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共分2批生产,称为二号坦克D/E型。但是D/E型由于违背了设计宗旨而使制造过程严重复杂化,因此并不成功,产量也只有43辆。它全部配属各轻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只参加了波兰战役。不过43辆D/E型却奇迹般的没有一辆损失,在1940年后全部改为喷火坦克。

O/G/G1/G3/G4型:在D/E型失败后,MAN公司为它开发了许多后继型。O型和D/E型一样是作为快速侦察坦克设计,它拥有全新的整体外形。悬挂装置沿用D/E型但是负重轮交错排列,加上较短的车体和全新的炮塔使它完全脱胎换骨。O型获得了75辆的订单,但是因为细节调整费时过多而没有投产。最后调试成功的完全版O型称为G型,除了基本的G型外还发展出G2、G3、G4型,每一种都拥有更厚的装甲和更宽广的驾驶员视野。但军方对G型仍然很不满意,所以从1941年4月至1942年2月间G型(包括G1/G3/G4型)出厂12辆后便命令停产。

H型:由于G型中途停产,厂商紧急开发出新的H型。它基本和G型相同,但车体侧部装甲由G型的15毫米强化至20毫米,新型齿轮箱使最大时速从G型的50公里增至65公里。军方命令H型在1942年4月必须投产,但生产线要到9月才能上马,于是合同告吹。最后H型只停留在样车阶段。

VK1301“新A型”:VK1301是和H型共同发展的轻型侦察坦克样车,它以G型为基础,但所有负重轮都带有辐条。1942年VK1301以“新A型”的名称制造了样车。VK1301是著名的二号L型“山猫”侦察坦克的前身。

V K 1 6 0 2“豹式(Leopard)”:是另一种试验车。

4-1.变型车(特种坦克):

桥坦克:早在1939年,马基尔斯公司就在二号b型底盘上开发了一辆架桥坦克,在车体前部装有旋转轴,以轴为中心向前铺设临时桥梁,但由于底盘问题而没有量产。后来使用新式c型底盘进行了量产,并且在1940年西欧战役中装备了第7装甲师(隆美尔的“幽灵师”)的装甲工兵营(共4辆)参加过实战。

二号水陆坦克:1940年德国为准备进攻英国的“海狮”登陆计划而开发了二号水陆坦克,在车体两侧加装浮体并固定驱动轮和诱导轮,浮体内部分为3个填充塑料管的腔室,这样即使被击中也不会丧失浮力;浮体可以自行驱动,由前部的功率分出轴从车体取得动力。另外还有一种单浮体式的改型(螺旋桨推动)。“海狮计划”被无限搁置后,这些二号水陆坦克即配属到第18装甲师并与三号潜水坦克一起参加了进攻苏联的强渡布格河行动。

炮兵观测车:前线部队有时在二号坦克上临时加装FuG8电台和天线,用作炮兵观测车。

“蜻蜓”自行火炮:德军在标准二号坦克底盘上安装SIG33型150毫米重步兵炮而成为“蜻蜓”自行火炮(Libelle),但在使用中发现车体无法承受火炮的重量;之后生产的改进型每侧增加了1个负重轮(成为6个),为平衡重量,车体亦改为前高后低。

喷火坦克A/B型:1940年,二号喷火坦克诞生,它不是从普通坦克底盘改装,而是专门设计的原创车辆(因为LaS 138H 样车原本就是有2种发展方向),因此拥有独立的制式武器编号Sd.Kfz.122。底盘和LaS 138H样车为基础采用扭杆悬挂,外形与D/E型类似但是车体两侧加装压缩助燃气体箱,每侧翼子板前部装有小型喷火炮塔(共2个),可以遥控操作。车长位于六角型主炮塔内,炮塔上只有一挺MG34机枪。为对应D/E型,二号喷火坦克分为A/B型在1940年1月至1942年3月生产了112辆,后来将所有43辆D/E型也改装成喷火坦克。它作为珍贵的特种车辆只配发到军直属喷火坦克营。

山猫维修坦克:从来没有实现。

山猫防空坦克(VK1305):在VK1305上延长其底盘后,改装成安装20毫米四联装高炮或36型37毫米高炮,该项目同样没有实现。

4-2.二号坦克著名的变型车:

VK1303/二号L型“山猫”:1942年,德国武器局仍十分顽固的坚持发展二号坦克,L型的开发与H型同步,所以也是以G 型为基础设计。但是最后到了样车阶段却改用M型底盘而成为VK1303,这辆样车拥有全新的大型炮塔,一门KWK 38型20毫米机关炮装在大型防盾上。VK1303经过进一步改进而作为L型于1943年9月投入量产。L型的乘员增加至4人,后期换用更强的KWK 39型60倍口径20毫米火炮。它被称为“山猫”(Luchs)并拥有独立的制式武器编号Sd.Kfz.123。L型“山猫”获得了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军方于是签发了800辆的订单,由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公司和亨舍尔公司生产。但由于当时轻型坦克已没有生产优先权,所以从1939年9月至1944年1月只能见缝插针地制造了104辆(有资料说是133辆),底盘编号200101-200200。军方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停产。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公司发展了他的底盘和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上层结构和炮塔。山猫的一个改进修改了悬挂系统和车体的VK901(G型)。他由180马力的迈巴赫HL66P型6缸发动机和ZFAphonSSG48变速箱提供动力。山猫重13吨,能在公路上行驶290公里。由指挥官、炮手、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4人操作山猫。通讯系统由FuG12MW 型接收器和80瓦的发射设备组成。成员之间的通讯是使用内部通讯系统。山猫这种轻型侦察坦克被部署在东西线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它装备了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的装甲侦察营(侦察分队)。西线的第116装甲师,东线的第3和第6装甲师都有报告使用了这种装备。武装党卫军的第3骷髅师和第5维京师在东线也使用了山猫。发到东线的山猫都在车体前部安装了附加的前装甲板以提供额外的保护。还有一小部分安装了无线电设备和天线以作为侦察通讯车辆。山猫最后安装了(山猫50毫米)39型50毫米60倍径坦克炮(VK1602美洲狮),但是也生产了一种安装了38型20毫米55倍径加农坦克炮(射速达到每分钟420~480发)的变形体。20毫米加农炮安装了TZF6型光学瞄准镜。也有不确定的报告说有31辆山猫使用了开放式的炮塔用于安装39型50毫米60倍径坦克炮,在1943年后期进入部队。

“黄鼠狼II”系列自行反坦克炮:

发展: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德国国防军就不满足于I号自行反坦克炮与牵引式火炮,而希望拥有更强力反坦克兵器。随着T-34与KV-1在1941年后期出现于战场后,这样的需求就变得更急迫。而能够马上填补战力的,就是将过时的轻型战车,或者掳获的战车加以改造,还有就是将旧型战车的生产线转换为生产自行反坦克炮。加上自俄军手中掳获了大量的76.2mm野战炮,正好在改造后可以用来装备这些战车,这就是貂鼠(黄鼠狼)系列的由来。而黄鼠狼II即是以II号坦克为基础所开发出来的自行反坦克炮的通称,依据武装与车体设计、使用的底盘不同大致区分为二种类。

Sd.kfz.131型:接下来生展的是使用II号坦克F型底盘,制式名称为“7.5cm PaK40/2搭载II号坦克底盘”的Sd.kfz.131。

车体是由亨舍尔,战斗室则是由Alkett所开发、在配合莱因金属所生产的7.5cm PaK40反坦克炮,最后组合则是在FAMO公司来进行。与看来就像急造品的前作相比,底盘变更了设计而使得整体车高降低,设计上变得较为合理。1942年6月完成了试作车,马上在隔月进入量产。本车使用全新底盘制造的有576辆,以回收的II号坦克A、B、C、F各型所改造的也制造了75辆。另有一说制造总数是531辆。

Sd.kfz.132型:最初开发的是拥有“7.62cm Pak36(r)搭载II号坦克底盘”这样子制式名称的款式。这是由改造自行火炮经验丰富的Alkett公司,使用II号坦克D/E型与喷火坦克型改造而来、另外也使用新造底盘来生产了201辆。所采用的主炮Pak36(r)L/51.5,是由大量掳获的苏联F-22野炮大幅度改装的反坦克炮。药室经过改造扩大而能使用装药较多的Pak40用弹药(但精确度跟射程则会下降)、另外将原来野炮须由二人来进行瞄准操作的设备变更为一人操作用,在Pak40配备之前对于新型的苏联坦克是很有效的反坦克炮。战闘室后部有使用装甲板的,也有仅以铁网张设的车体。虽然是有着战时急造品这样感觉的高车身自行反坦克炮,但在当时却是能对抗T-34的宝贵战斗力量。本车当初是被赋予了Sd.kfz.131制式编号,但是后来却变更为Sd.kfz.132。

战绩:黄鼠狼II因为其搭载火炮的优秀,而成为能充分对抗盟军坦克的一项利器。在二战之中黄鼠狼II为国防军和武装亲卫队的装甲师的反坦克营,以及一些空军单位(如赫尔曼·戈林装甲师)所使用。不过黄鼠狼II也有其弱点,就是存活率偏低。除了车高较高之外,没有车顶、背后也为开放式,加上战斗室的装甲相对薄弱,对于成员的保护极度不足。除了装甲完全无法抵挡敌军反坦克炮的炮击之外,开放且脆弱的战斗室导致黄鼠狼II很容易因为歩兵的肉搏攻击而被击毁。不过以坦克的标准来看待黄鼠狼(貂鼠)系列本来就不公平,比起坦克或是突击炮,黄鼠狼II顶多只能算是有自走能力的反坦克炮,不适合用于主动的对坦克战斗。原则上均使用在被动的防御性战斗,相较于牵引式的反坦克炮能够迅速的转移阵地是其优点所在。虽然黄鼠狼II是种十分有效的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因其生产线已经决定转换来制造同样使用二号坦克底盘为基础的黄蜂式自走榴炮,所以结束了生产。不过配备于反坦克部队的黄鼠狼II,仍然与后继型的黄鼠狼III共同活跃于前线,持续战斗至德国投降为止。

性能数据:

装甲:车体正面30mm,战斗室10~30mm。主要武器:7.5cm Pak 40/2 L/46(37发),辅助武器:7.92mm MG34(600発)。成员:4人,长度:6.36米,宽度:2.28米,高度:2.20米,重量:10.8吨,发动机:梅巴赫HL 62 TRM直列6缸汽油引擎,功率:140匹马力,马力重量比:12.96匹/吨,悬挂系统:叶片弹簧,最大行程:185公里。

“小黄蜂”自行榴弹炮:(又名“小蜜蜂”、“黄蜂”)类型:轻型自行榴弹炮,底盘:二号F型坦克底盘,投产:1943年2月,生产:FAMO,产量:676辆,成员:5人,无线电:FuG Spr.f ,最大公路速度:40Km/h ,最大越野速度:20Km/h ,最

大公路行程:140Km ,最大越野行程:95Km ,发动机:迈巴赫NL62TR、140马力、2600转∕每分钟,冷却:水冷,发动机排量:6.191L ,燃料容量:170L ,长宽高:4.81﹡2.28﹡2.3 ,重量:11吨,过垂直墙高:0.56米,涉水深度:0.85米,越壕宽度:1.7米,转弯半径:4.8米,武器:105毫米le.FH18M L/31榴弹炮一门,7.92毫米MG34机枪一挺(备弹600),火炮旋转:34度火炮,俯仰:-5~42度,备弹:32发,装甲及倾斜角度:前上20毫米/60度,前下30毫米/75度,侧上15毫米/90度,侧下15毫米/90度,后15毫米/71度,上10毫米/0度,底5毫米/0度,战斗室前10毫米/73度,战斗室侧10毫米/74度,备注:Wespe,德语,译为英语wasp,泛指蜜蜂类(总科superfamily)以外的蜂,尤其是独居性的蜂多半称为wasp,狭义有时也指胡蜂。

其它二号坦克变型图片:

德国二号:侦察型(未投产)

德国二号:终极二号

二战德国虎1坦克和豹式坦克谁更强

二战德国虎1坦克和豹式坦克谁更强? 1. 首先是火力方面的数据: 虎式坦克装备88mm KwK 36 L/56主炮一门,口径是88mm,火炮身管长度是口径的56倍。以下是不同弹种在不同距离的穿甲厚度: 弹种Pzgr.39 Pzgr.40 -------------------- 100m 120mm 170mm 500m 110mm 155mm 1000m 100mm 138mm 1500m 91mm 122mm 2000m 84mm 110mm 豹式坦克装备75毫米Kw.K.42 L/70主炮一门,口径为75毫米,火炮身管长度是口径的70倍。以下是不同弹种在不同距离的穿甲厚度: 弹种Pzgr.39/42 Pzgr.40/42 -------------------- 100m 138mm 194mm 500m 124mm 174mm 1000m 111mm 149mm 1500m 99mm 127mm 2000m 89mm 106mm 2. 其次是防护方面的数据: 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厚100毫米,炮塔弹盾厚110毫米,侧面装甲80毫米。 豹式坦克正面装甲厚80毫米,但35度的斜角使防护效果相当于150毫米装甲;侧面是60度斜角的50毫米装甲,防护效果相当于58毫米;炮塔正面的弹盾厚110毫米,侧面65度斜角的装甲厚45毫米。斜面装甲使豹式坦克的防护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虎式坦克。 3. 性能比较: 从火力的数据来看,虎式和豹式的穿甲能力其实差不多。从防护的数据来看,虎式的正面装甲远不如豹式,但侧装甲远远超过了豹式。 分不同距离分析:

500米以内:虎式和豹式都可以击穿对手的正面装甲和侧装甲。 500米到2000米,虎式可以击穿豹式的侧面装甲,但无法击穿其正面装甲;豹式则可以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和侧装甲。 2000米以上,虎式准确性大大降低,难以击中豹式;豹式远战的准确性强,但是即使击中,也打不穿,同样无法威胁到虎式。 实际上,虎式坦克由于机动性方面的问题,常被用于坦克集群突击的先锋,以及防御作战的中坚力量。而且其主炮旋转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为主炮塔过重,有没有液压助动系统,炮手需要摇动手柄720圈才能让主炮转动一圈,所以其反映速度很慢。所以,一旦虎式和豹式对战,只要双方都能行动,虎式完全只能当靶子。 4. 战例: a. 虎式: 米歇尔·魏特曼(所属第101 SS-坦克部队),他被后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坦克指挥官之一。1944年6月13日,由魏特曼领导的第101独立重坦克营的第二连,在波卡基村遭遇英军,当时魏特曼击毁盟军超过24辆军用车辆,其中当然包含了不少英军的主力坦克,直到波卡基村战斗当晚,魏特曼的虎式才毁于英军的轰炸。 国防军陆军502虎式重战车营第二连排长,奥托·卡里乌斯,公认的二战期间德军战车击破王,同时也是历史上击破战车最多的坦克指挥官,1944年7月22日那里维亚村,2辆虎式战车在卡里乌斯指挥下,20分钟内击毁苏军包括JS2重型坦克在内的共20辆坦克(大部分苏军坦克手未在坦克里,而是在外面和步兵休息,卡里乌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其个人击破战车总数:170辆左右、战防炮130门,大部份是在东线获得的。 b. 豹式: 1943年9月13日,党卫军帝国装甲师的7辆豹式坦克遭遇大约70辆苏联T-34/76坦克,在20分钟的战斗中,28辆T-34/76被击毁,豹式坦克无一损失。 1944年7月在华沙城下,党卫军维京装甲师大战苏军第二坦克集团军,该师一个坦克营在战斗中击毁107辆苏军坦克(包括苏联T-34,美国M4谢尔曼,英国瓦伦丁等型号),自己只损失了4辆豹式坦克和1辆4型坦克。 豹式坦克最著名的战例当属“巴克曼角落” (Barkmann’s Corner)。1944年7月27日诺曼底战役中,隶属党卫军帝国装甲师的中士巴克曼和他的豹式坦克正在追赶大部队,途中发现美军15辆M4谢尔曼坦克和一队卡车沿公路逼近。巴克曼将坦克停在十字路口,单枪匹马拦住美军去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击毁9辆谢尔曼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 (1917—1918) 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 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 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这是人 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 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 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 多大的作用。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 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 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 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 国的坦克。1916年11月,德军总参 谋部提出了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 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并 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 战斗坦克。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 采用现有的“霍尔特”拖拉机为底盘, 因而设计工作进展迅速,1917年夏 天就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行驶试 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 求生产A7V坦克。尽管样车还存在 不少问题,A7V坦克还是在同年10 月正式投产了。原计划生产100辆, 到1918年9月,德国共生产了约20 辆A7V坦克。 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有许 多独到之处。与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 Ⅰ型和Ⅳ型坦克区别较大。A7V坦 克整体呈箱型铆接结构,没有严格 的战斗室,车上配置1门57mm低 速火炮和6挺7.92mm重机枪,火力 无疑是强大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 180发(后增加到300发),机枪 弹药基数为18 000发,堪称“世界 之最”。但由于战斗全重(30t)过 德国A7V坦克与其众多乘员

德国:3号坦克系列

简介: 三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II): 为德国在1930年代生产的一款坦克,并广泛地投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号坦克被设计为专门对付敌方装甲战斗车辆,并与支援步兵的四号坦克协同作战,主要使用于二战的1941年至1942年,随后随着盟军新型坦克的大量投入,其有限的战斗能力无法赶上盟军坦克性能而过时,其大部分作战用途被逐渐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二战后期担当步兵支援角色。德国从1936年到1943年,共生产大约5700辆三号坦克,并以其底盘为基础发展出三号突击炮,并一直生产和使用到 二战结束。

设计理念与研发:在1934年1月11日,德国的古德里安将坦克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为携带高初速炮用以反装甲作战的的主力坦克,以及携带大口径炮射击高爆弹药的支援型坦克,并规画一个坦克连的组合比例为三个排的主战坦克以及一个排的支援型坦克。根据这观念,古德里安要求陆军部草拟开发一种最大重量为24吨(以配合德国公路桥梁的载重限制),以及最高行进速度为35千米/小时的中型坦克,并打算将之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力坦克,以用作摧毁敌坦克。而德国的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公司、克虏伯公司、MAN公司及莱茵金属公司以此生产了试验型的坦克,并于1936年及1937年进行测试,最后戴姆勒-奔驰公司的产品获得取用。第一辆三号坦克在1937年5月竣工,以及其余9辆都在同年完成生产。最先的A、B、C、D型均为发展阶段,只小规模生产并多被用于测试目的,直到1939年E型三号坦克出现后才开始正式量产,量产由数家厂商共同负责。在研发期间(1937年至1940年),德国政府计划把三号和四号坦克标准化,以应付战事。三号坦克原来被计划作为德国陆军的主战坦克,量产后主要用于针对波兰、法国、苏联及在北非的战事,亦有一部份参与了1944年在诺曼底及安恒的战事。但在经过苏德两方交战后,证明了三号坦克的实力并不如苏联的T-34坦克。因此,三号坦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逐渐由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代替。1936年,第一辆3号原型车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当时50mm 火炮还没有准备好,因此临时用37mm火炮代替,但其炮塔又是为重型火炮设计的。此时,Henschel和Man也提供了他们设计的原型车,在1936年到1937年,他们的样品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其后,也由奔驰公司生产第一型车。Krupp也提交过他设计的车型——MKA,但最终没有投入生产。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修改后,第一辆3号坦克Ausf A型于1937年五月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到1937年底共生产了15辆。15辆中仅有8辆装备了武器,分别装备给第1、第2、第3装甲师,其余未武装的坦克用于进一步测试。1937年,Ausf B型也由奔驰公司生产了15辆。1937年6月,另一种变型车Ausf C投产,到1938年1月末也生产了15辆。同时,Ausf D型也投产了,到1939年,D型车共生产了55辆,其中,30辆D型装备了武器,其余的25辆进一步用于测试。早期的3号坦克(A/B/C/D四型)是作为整个系列的原型,不适于大规模的生产。它们也仅投入了有限的战斗。少数的D型坦克伴随PzAbt zbV40坦克参加了1940年的丹麦、挪威和1941/42年法国的战斗。 装甲及武器: 装甲:三号坦克A型至C型均装上了以滚轧均质钢制成的15毫米轻型装甲,而顶部和底部分别装上10毫米及5毫米的同类装甲。但随着武器的改进,这种薄弱的装甲很明显已经不足。因此,德国后来生产的三号坦克D型、E型、F型及G型皆换上新的30毫米装甲,但在法国战场中仍然无法防御英军二磅炮的射击。之后的H型、J型、L型及M型遂在坦克正后方的表面覆上另一层30至50毫米的装甲。但是,由于三号坦克的尾部采用多层装甲,使得它成了整架坦克的累赘,使得后来三号坦克无法有效率地作战,不得不从前线退下来。 武器:设计初期,德军打算以三号坦克作为打击敌坦克的武器,因此预定为它配备一门50公厘坦克炮。但当时德国陆军的步兵装配为37毫米的反坦克炮,基于标准化的考量下,陆军部认为三号坦克目前不需要50毫米的火炮,并把50毫米火炮的方案搁置了,但是这些安装37公厘坦克炮的三号坦克的炮塔环设计仍预留了换装50毫米坦克炮的空间。早期生产的型号(A 型至E型,以及少量F型)即安装由PAK36反坦克炮所修改而成的37毫米坦克炮,以应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战事。但是在法国战役的经验显示37公厘炮已经不敷应用,甚至发生无法贯穿英国步兵坦克的情况,而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北非战场中。 因此后来生产的三号坦克F型至M型都改装备上50毫米KwK38 L/42及KwK39 L/60型火炮以对抗敌军坦克。此炮由克虏伯公

二战德军火炮大全7步兵炮

精心整理步兵炮 75毫米步兵炮的主要型号: 75毫米IG37步兵炮 75毫米IG42步兵炮 76.2毫米M1927步兵炮(缴获苏联的步兵炮的德国编号,有些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资料中也称呼为:75毫米IK290(r),75毫米Infanterie-Kanone290(r)) Inf.Shell38HL/B:3.5Kg(高爆榴弹) 出膛初速度:259米/秒 最大射程:3793米 单炮生产成本:6700德国马克(1939年造价) 总产量:8266门

说明: 75毫米le.IG18步兵炮是德国国防军装备的标准步兵炮,主要用来用于直瞄支援步兵作战.该炮是1932年开始研制,1937年定型量产.二战后期使用空芯装药穿甲炮弹还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有3000门75毫米le.IG18步兵炮进入德国国防军中服役,二战中后期被更大口径的步兵炮所取代.德语中:leichteInfanterie-Geschütz的意思是:lightinfantrygun轻步兵炮.直到1945年3月,还有2549门在德军中服役. 75毫米le.IG18步兵炮的发展型号有: 75毫米le.GebirgIG18山炮 75毫米

现在保存在德国军事博物馆内的二战德军75毫米le.IG18步兵炮 1944年7.

说明: 75毫米 取代了75毫米le.IG18F步兵炮在德国伞兵火炮中的位置,所以该炮也仅仅生产了6门后就停止生产了. 德军75毫米le.IG18F步兵炮的炮尾特写历史照片 75毫米IG37步兵炮 性能参数: 口径:75毫米 长:1.80米

二战德军e系列坦克

被誉为末日战车的德国E系列坦克 二战后期,德国为了应付盟军和苏军的强大的坦克攻势,提出了E系列坦克计划,也就是“通用坦克计划”,于1942年5月德国第6兵工厂总工程师海因里希·克尼坎普正式提出。这些车的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其通用化的设计思想也相当富有前瞻性。可惜的是,随着柏林城燃起的熊熊烈火,E系列战车也和第三帝国一起埋没于历史之中。作为德军新一代的主力战车,E系列主要共有E-10、E-25、E-50、E-75、E-100这几个代表型号。 E-10高性能轻型战车——KHD公司的“驱逐战车38(D)”用于取代“追猎者”。它采用38(D)坦克底盘,原型车装75毫米Pak39 L/48炮。生产型装75毫米L/70炮,战斗力和“黑豹”相当,正面装甲80毫米厚,倾角和“追猎者”相同。该车有几处创新:一是发动机,采用“梅巴赫”HL64燃油喷射式发动机。二是悬挂,为“全轮独立式液压悬挂”,时至今

日也只有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与之类似;三是变速装置和发动机后置使维护简捷,同时加大了战斗室的有效空间。这种E-10的外形紧凑,全重16吨,车高仅1.75米。载弹量55发,公路时速70千米。 E-10的另两种方案,其一是轻型多用途坦克,同样以38(D)坦克为基础,小巧的车体竟也能装上威力强大的75毫米L/70炮。另外一种是轻型标准化自行火炮,它将取代德军原有的105毫米以下口径全部牵引和自行火炮。E-10小巧的车体却拥有相当强大的战力,IS-2和M-26等重型坦克在E-10面前也得小心翼翼。

E-25驱逐战车——保时捷E-25驱逐战车的先进性与E-10一样,E-10所具有的所有优点E-25也完全具备(E-25也可以像E-10一样自由调整车身高度,可以“蹲着”或“趴着”开炮),不过由于车体加大,E-25的战斗能力更加强大。捷E-25主炮是新型的75毫米Pak44/2 L/70炮,辅助武器是一门可以360度悬转的20毫米机关炮。E-25的正面装甲与E-10相同,也是80毫米,不过为了加大车内空间而使车体正面倾角由E-10的30度增为45度,E-25的车体高度也比E-10略高,和追猎者相当(追猎者的车高为2.17米)。

二战德国火炮大全系列1防空炮

20毫米 Flak: global 系列: 5种变型发展: 20毫米 C/30 L 20毫米 Flak 28 20毫米 MG 151/20 Drilling 20毫米 Flak 30 20毫米 FlaK 38 20毫米 Flak 28性能参数: 口径:20毫米 人员:5人 出膛速度:830米/秒 平射射程:4400米 高射射高:3700米 说明:该炮是德国一战凡尔塞条约签定已来发展的第一种高射炮,尽管设计比较原始,但是有些还是在德军中服役到1939年。1928年,瑞士曾经购买过该炮 20毫米 Flak 30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 毫米 炮架长: 4米 长: 2.30 米 宽: 1.80 米 高: 1.6 米 射速: 120发/秒 出膛速度: 900 米/秒 射程: 4 800 米 射高: 2 200 米 说明:最初的20毫米 Flak 28,进一步发展了海军的自动高射炮20毫米 C/30 L。20毫米 C/30 L便于修理与维护,进入海军服役是在1934年。20毫米 Flak 30则是二战爆发德军的主要防空炮,是二战前德军防空部队的标准配置火炮。尽管20毫米 Flak 30后来被深灰色的20毫米 Flak 38所取代,主要缺点是火力不足。 20毫米 Flak 36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毫米 炮架长: 4.30 米 长: 2.25 米 宽: 2.40 米

射速: 800 发/分 出糖速度: 900 米/秒 射程: 4 800 米 射高: 2 200米 装备20毫米 Flak 36 高射炮的德军Wirbelwind自行高炮 20毫米 Flak 38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 毫米 L/112.5 (112.5为倍径) 炮架长: 4.00 米 长: 2.25 米 宽: 1.80米

二战德国军事用语

德国军事用语 Abteilung〔Abt〕:分遣队,部门单位,德军常用于“营”级部队,也可作为“营”的代名词。 Abteilungkommandeur:分遣队指挥官,营长。 Adjutant:副官。 Ausfürung〔Ausf〕:型号,相当于英语中的“TYPE”。 Befehlspanzer:指挥坦克。 Befehlshaber:司令,特指集团军级或集群级指挥官,这里的集群指类似“肯夫集群”规模的部队。 Bergepanzer:装甲抢修车,回收用坦克。 Bertriebstoff:汽油、燃料。 Beutepanzer:俘获的敌军坦克。 Dienstgrad:级别、军衔。 Dienstgradabzeichen:军衔级别徽章、标志物。 Einheitsfeldmütze:山地帽,一九四三年以前德国山地兵使用,后全军广泛使用的带檐软帽。 Feldgrau:德军三六型制服上衣色,“田野灰”。 Feldjacke:装甲兵、列车兵战斗夹克服。 Feldmütze:船形便帽。 Feuerwerker:技术兵。 Fliegerabwehekanone〔Flak〕:高射炮。 Flakvierling:四联装高射炮。 Funker:机电员,特指旋转炮塔坦克内的。 Funklenkwagen:无线电遥控的车辆。 Gasschützunteroffizier:防化兵军士。 Gepanzerter〔gp〕:使…装甲化,赋予…装甲。 Heer:德国陆军 Hilfswillige〔Hiwi〕:参加德军的俄罗斯志愿兵。 Hoheitsabzeichen:国家徽章,指德军制服上的老鹰标志。 Instandsetzung/Instandhaltung:整修、整备。 Jagdbomber〔Jabo〕:对地攻击机。 Jagdpanzer:驱逐坦克、全装甲坦克歼击车。 Kampfgruppe:战斗群〔机动部队〕。 Kriegsausrüstungsnachweisung〔KAN〕:战时兵力表〔包括装备〕。

二战坦克资料全集

VK后面的4个数字分别代表吨位和方案 例如VK 1602表示16吨级2号方案 VK3601(H)就是亨舍尔36吨实验坦克1号 VK+数字+英文字母 这些英文字母 H 亨舌尔P保时捷 MAN MAN公司DB戴姆勒奔驰 E系列中的E表示“发展”德语Entwicklung E有通用的意思E10型10~15t的轻型坦克。 E25型三号坦克、四号坦克及其驱逐战车的后继车种。 E50型黑豹中型坦克的后继车种。 E75型虎王重型坦克的后继车种。 E100型用以代替鼠式坦克的140t超重型坦克。 黑豹VK3002(MAN) 虎王VK4503(H) 虎式VK4501(H) JgPz-V-Ketten猎豹 PzKpfw-VIB虎王 PzKpfw-VI-Tiger虎式 斐迪南是以保时捷的创始人斐迪南保时捷命名的 猎豹是Sd.Kfz.173 sdkfz代表德语Sonderkraftfahrzeug即特种机动车辆的意思 俘获车辆 俘获的法国编号后缀+(f) 俘获的捷克编号后缀+(t) 俘获的英国编号后缀+(e) 俘获的苏联编号后缀+(r) 俘获的意大利编号为新无任何标示 俘获的美国编号后缀+ (a) 火炮编号 开头为K 意为加农炮 开头为sFH 意为重型榴弹炮 开头为leFH 意为轻型榴弹炮(FH为榴弹炮缩写)

开头为KWK 意为坦克炮 开头为PAK 意为反坦克炮 开头为Stuk 意思为突击炮火炮(与PAK和KWK有不同) 开头为SIG 意为重步兵炮 开头为FLAK 意为高射炮 开头为sPB 意为锥膛炮 后面的数字表示生产年代,所以带有kwk45 46的这种炮不存在 Pzkpfw=Panzerkampfwagen的德文缩写,就是装甲车辆的意思 德国战车炮一般都是口径+种类+定型时间+倍径+备注…很有规律的 加入战斗序列的:后期量产型老虎Sd.kfz181 PzKpfw VI Tiger Ausf.E 虎王(亨舍尔+波尔舍)Sd.kfz182 PzKpfw VIB Tigerking 各种豹Sd.kfz171 PzKpfw V Panther Ausf.A/D/G 猎虎Sd.Kfz.186 Jagdpanzer VI Jagdtiger 鼠式PzKpfw VIII Maus 狮子PzKpfw VII Lowe 没有编入战斗序列 E炮的炮管21 cm Morser 18/2 Morser是迫击炮的意思 美国坦克中 T表示TEST,意为测试 M则表示正式服役的型号 还有许多美国坦克按照著名的将军命名 比如谢尔曼潘兴巴顿 NIA的所有火炮几乎都是以M开头的....并且各种口径各种火炮各种枪械各种车辆都NIA有M1这个编号 苏联坦克中 A表示测试 T则表示正式服役 就比如A-20和A-32没有量产过 而T-34生产了50000多部 还有AT-1这辆坦克 AT表示反坦克的意思,anti-tank 英文中的写法,缩写为AT,anti是抗、防、反对的前缀,所以就是反坦克SU表示非坦克类型战车 快速坦克sv型

二战德军坦克营编制

1942年德国陆军装甲师编制 师部: 1x师部指挥连 1x摩托化制图分队 1x警卫分队(2挺轻机枪) 1x装甲团: 团部: 1x摩托化通信排 1x装甲侦察排 1x装甲维修连 3x装甲营: 1x装甲指挥连 1x中型装甲连 2x轻型装甲连 1x装甲掷弹旅: 2x装甲掷弹团: 团部: 1x团部警卫连 1x通信排 1x工兵排(3挺轻机枪) 1x摩步排(6挺轻机枪) 1x反坦克排(3门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3挺轻机枪) 2x摩步营: 3x摩步连(18挺轻机枪,4挺重机枪,3支反坦克枪,2门80毫米迫击炮) 1x重型摩步连(12挺重机枪,6门81毫米迫击炮,3门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6挺轻机枪) 1x炮兵连(4门150毫米轻型步兵炮,4门75毫米轻型步兵炮) 1x炮兵团: 团部(摩托化): 1x观测连(摩托化) 1x通信排(摩托化) 2x摩托化炮兵营:

营部(2挺轻机枪): 1x通信分队 1x校射分队 3x炮兵连(3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1x轻型军需供应分队 1x摩托化重炮营: 营部(2挺轻机枪): 1x通信分队 1x校射分队 2x炮兵连(3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1x炮兵连(3门100毫米K18重炮,2挺轻机枪) 师直属部队: 1x摩托化侦察营: 1x指挥连 1x摩托化通信排(2挺轻机枪) 1x重型装甲侦察车连(18门37毫米反坦克炮,24挺轻机枪) 3x摩步连(2门81毫米迫击炮,4挺重机枪,18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 1x重型摩步连: 1x工兵排(4挺轻机枪) 1x摩托化反坦克排(3挺轻机枪,3门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 1x摩托化反坦克排(3挺轻机枪,3支28毫米PAK41反坦克枪) 1x机械化步兵营: 营部(摩托化)(2挺轻机枪) 1x通信分队(摩托化 1x重型反坦克连(6辆Marder III Ausf M) 1x摩步连(6门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4门37毫米PAK 36反坦克炮,6挺轻机枪)1x重型高炮连(12门20毫米高射炮,4挺轻机枪) 1x装甲工兵营: 营部 1x装甲工兵连(23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 2x摩托化工兵连(18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 1x摩托化舟桥纵队(2挺轻机枪) 1x摩托化轻型工兵纵队(2挺轻机枪)

二战各国坦克飞机损失数

二战各国具体的飞机、坦克和兵力的损失总数发帖于: 一、二战史 发布时间:2009-11-8 10:03:40 查看原帖daetncgoanvj 二战各国的具体损失: (坦克类) 1、德国: 超过5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700辆。 2、苏联: 超过11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1万多辆。 3、美国: 超过5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8万辆。 4、英国: 超过2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1万辆。 5、日本: 超过1万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1万辆。 6、法国: 超过50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3000多辆。 7、意大利: 超过70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1万辆。

8、加拿大: 超过7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 不详。 9、澳大利亚: 超过9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 不详。 10、波兰: 超过60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装甲车被彻底击毁。战后剩余:400辆。二战各国的具体损失: (飞机类) 1、德国: 超过10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1万多架。 2、苏联: 超过4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2万多架。 3、美国: 超过7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14万架。 4、英国: 超过5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2万多架。 5、日本: 超过4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2万多架。 6、法国:

超过9000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1万多架。 7、意大利: 超过1万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7500架。 8、加拿大: 超过300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 不详。 9、澳大利亚: 超过600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 不详。 10、波兰: 超过700架作战飞机被击落或其他损失。战后剩余:200架。 二战各国的具体损失: (军队类) 1、德国: 军民总伤亡1700万人,其中700万人死亡(含550万名军人),战争期间被俘军人150万人。 2、苏联: 军民总伤亡6000万人,其中2800万人死亡(含1000万名军人),战争期间被俘军人750万人。 3、美国: 军民总伤亡150万人,其中50万人死亡(几乎全是军人),战争期间被俘军人5万人。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摘要 (3) 概述 (3) 第一部分军事原因 (4) 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4) 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5)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6) 第二部分经济原因 (7) 经济体制混乱 (7) 本土资源严重不足 (8) 劳动力资源短缺 (8) 盟军的空袭 (9) 第三部分其他原因 (10) 德日矛盾 (10) 战争的性质 (10) 犹太政策的失败 (10) 第四部分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本文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主要成员德国进行介绍,分析其失败的军事、经济、科技等原因。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了很久,笔者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后,能够对国家的军事战略和国家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65年,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关键因素。而德国作为二战轴心国的主角,从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到最后的惨淡收场,让世界认识了法西斯主义的疯狂和铁血。阿道夫·希特勒和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对德国的统治和对欧洲的扫荡,一度让全世界为德国震惊。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到1940年的敦克尔克大撤退,再到轰炸伦敦的“海狮计划”。直到攻打苏联之前,我们不难看到,德国在欧洲战场充分解决了可能会出现的多线作战的负担,并且对法英两国在军事上进行了强有力的压制。可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的德意志和希特勒,是完全按照开战之前的既定计划来实施的。二战的初期,在同盟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协助下,法西斯横扫欧亚大陆,无所匹敌。 从1940年5月12日和法国开战,到6月22日法国战败,打败军事力量相当的法兰西,德国只用了40天的时间;从1940年8月,又开始征服英格兰的“不列颠之战”。可以说,灭法攻英,是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的时候,他不顾第一世界大战两线作战导致失败的教训,开始执行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150万德军葬于苏联冰雪,欧洲局势立即扭转,进而英法开始反击,美国也开始加入到欧洲战场,最终德国节节溃败,失败投降。 不难看出,大多数人都把“斯大林格勒战役”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认为德国的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苏联的失败。笔者认为,德国在苏联的失败,只能算是德国从表征的胜利所积蓄的深层矛盾的质变的体现。也就是说,即使德国不在苏联战败,也总会在某一处倒下,德国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失败的结局,也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文章主要介绍德国失败的各个原因,其中,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原因是主要原因,另外还包括德国和其他盟国的关系以及美国的介入等其他原因。

纳粹德国虎王坦克

纳粹德国虎王坦克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1和虎王(虎2)。由于虎1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虎王”坦克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末研制的重型坦克,从1944年1月—1945年3月共生产了480辆, 美.英.苏盟军部队多次遭遇到“虎王”坦克,因为无法有效击毁这种德国坦克,各国强烈要求军工企业研制新型武器,美国特意为此研制T26.T95重型坦克。“虎王”坦克被认为是二战期间火力和防护最强的坦克,是那个时代的登峰造极之作。 事实果真如此吗?先来看看苏联对俘获

虎王”坦克的测试结论。 根据苏联方面的资料,1944年8月13日在波兰的奥格多村, 苏军在一次突袭中占领了村子,发现3辆完整无缺的德国“虎王”坦克的编号为102、234、502的,其中的编号为102号和502号是指挥官用的坦克,因为它们和普通的“虎王”不同,内部有附加的无线电通讯设备。这3辆坦克均属德501重型坦克营,502号坦克完好无损地停在一栋房子附近的院里,坦克里面有着充足的燃料。德国坦克手似乎刚刚修好它,但战斗中见势不妙便放弃坦克跑掉了。坦克仪表显示该车志行驶了444千米。当苏联士兵试图发动坦克时,发动机立即就能开动,说明这辆坦克的状态相当好。 因为是第一次完整地俘获“虎王”坦克,苏军对此相当重视,指定将102号和502号“虎王”送往库宾卡的装甲车辆研究与发展实验场进行综合测试。苏联人开始试图让这两辆坦克通过自己的动力驶向火车站进行装运,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极不明智,因为502号坦克刚行驶了86千米,就出现了轴承失

二战德国装甲车辆系谱

坦克: A:I号坦克及其变形车: PzKpfw I Ausf A,B,C,D & F Flakpanzer I Flammenwerfer auf PzKpfw I Kleiner Panzer Befehlswagen I Panzerjager I Sturmpanzer I Bison Other Conversions & Variants B.II号坦克及其变型车: PzKpfw II Ausf a,b,c,A,B,C,D/E,F,G,H,J,L & M Panzerspahwagen II Ausf L Luchs Other Conversions & Variants C.III号坦克及其变型车: PzKpfw III Ausf A,B,C,D,E,F,G,H,J,L,M & N Flammpanzer III Panzerbeobachtungswagen III Pionierpanzerwagen III Bergepanzer III Schlepper and Munitionspanzer III Minenraumpanzer III PzKpfw III Ausf N als Schienen-Kettenfahrzeug Panzerbefehlswagen III Ausf D1, E, H, J & K Tauchpanzer III Stug III Ausf A,B,C,D,F,F/8 & G Stug IV Sturminfanteriegeschütz 33 Sturmhaubitze 42 Munitionpanzer Sturmgeschütz III Ausf G SU-76i & SG-122A Sturmgeschütz III (Fl) D。35T型坦克及其变形: PzKpfw 35(t) Morser Zugmittel / Artillerie Schlepper 35(t) Panzerjager 35(t) Befehlswagen 35(t) T.A.C.A.M Skoda R-2 Turan I, II & III Zrynyi E.38T型坦克及其变形:

二战德军第505重坦克营

二战德军第505重坦克营 第505重坦克营 (战绩为坦克900辆,大炮1000门) 1943年1月29日,505重型坦克营于德国法林波斯特尔(Fallinbostel )正式组建,主要骨干来自于国防军第3和第26装甲师。德军司令部原本打算待505营组建完成后将其派往北非战场,后因虎式坦克的产量不足优先装备了另一支派往北非的部队-504重型坦克营,此事就被搁置下来。阴差阳错逃过一劫的505营被调到比利时,在那儿505营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了前面几个重型坦克营的作战经验做参考,再加上其成员大多是来自装甲师的精英,505营的训练是卓有成效,这为他在往后作战中的出色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7月3日,505营在斯旺(Sauvant)少校的指挥下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被配属于莫德尔元帅指挥的第9集团军麾下,这是该部队第一次参加实战。 战役第一天,505营参战的27辆虎式坦克共击毁了苏军42辆坦克,其中15辆是KV-1重型坦克。此次成功的作战不仅突破了苏军第15步兵师的防线,而且对苏军第70集团军的整个右翼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战斗中该营所有坦克都被苏军的坦克及反坦克炮火多次击中,但只有一辆被击毁。战役头几天,505营推进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

7月15日,505营在Werch Tagino 附近遭到苏军从侧翼发动的反击。作为回应,505营派去2辆虎式坦克进行阻击。结果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505营的2辆虎式坦克就击毁了32辆T-34坦克而自身却毫发未伤。7月22日,505营被撤回Iginka 进行防御。8月4日,505营3连在进攻中击毁苏军14辆坦克而自身无一损失。第二天,3连虽然损失了333号虎式坦克但全连又击毁了15辆T-34坦克。在此期间,505营只有9辆虎式坦克完好可用,另外的17辆都因机械故障而需要修理。 即便如此,505营仍然在4天内摧毁了苏军25辆坦克。9月18日,505营所有的虎式坦克都投入到进攻中去。在战斗中,505营击毁了苏军26辆T-34坦克,而唯一的损失就是200号车被苏军俘获。在整个战役中,505营作为初次参战的部队其表现可算是相当不错,战果甚丰而自身损失非常小。 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后,505营被派往斯摩凌斯克地区。1943年12月505营移防维帖布斯克。在前线战斗的7个月内(其中有40天时间花在了转移上),505营被确认的战绩为446辆坦克。该营的(Oberleutnant Knauth)克劳斯中尉指挥2辆虎式坦克,于一天内击毁了68辆T-34坦克,他本人因此而荣获骑士十字勋章,他所创造的全营最高战绩记录一直保持至战争结束。 1944年,505营参加了众多防御作战,虽然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连续的战斗逐渐消耗了全营的实力。1944年7月,在苏军发起的夏季攻势中505营与白俄罗斯第1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在Beresowize周

德国坦克声卡使用手册

德国坦克声卡使用手册(适用型号:剧场版SiXPack 5.1+)

前言 感谢您购买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为了让您更方便与正确的安装使用,本手册提供了开於硬件及驱动程式的安装详细解说。请您务必依照本手册之指示完成程序。倘若仍有其他疑问或安装使用上的困难,请来电或以电子邮件将您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一定全力为您服务。谢谢您!

主要功能 1 采用知名crystal cs4630高效能处理晶片 2 420 mips高速运算的独家(cclstn)音讯处理技术 3 符合ac 97 2.1、pci 2.1规范 4 完全支援windows 98se/me/2000/xp作业系统相容 5 完全硬体支援微软directsound、directsound3d、directlnput、以及声波合成技术 6 支援最新sensaura 3d定位音效技术,支援2/4声道 7 相容及支援eax 1.0、eax 2.0、a3d 1.0、i3dl2、macrofx、multidrive zoomfx、environmentfx、(dolby surround)多声道音效技术 8 支援同时64个硬体声波合成发声 9 内建8mb音色取样且与mpu—401/gm/yamaha xg midi规范相容 10 支援midi dls技术无限制软体音色声波合成支援 11 支援硬体wavetable音源子卡 12 支援对netmeeting网路语音视讯软体提供aec自动回授抑制功能 13 支援16bit全双工且与soundblasterpro完全相容 14 符合pci电源管理规范apm 1.2和acpi 1.0版 15 符合pc 98和pc 99规范要求 16 s/n讯噪比达90 db以上,音质传真自然 17 具备18bita/d类比/数位转换器 18 具备20bit d/a数位/类比转换器 19 支援利用directshow和directsound 3d输出播放 20 支援立体声,4声道和6声道喇叭模式输出 21 支援标准24bit s/pdif光纤数位输入(32/44.1/48khz)和输出(48kh pcm数位讯号,如ac—35.1讯号。 22 内建10段硬体可调式彩色eq等化器 23 耳机专用放大输出功能(与line in切换共用) 基本系统需求 1 pentium iii cpu或amd k6iii 500以上 2 pci插槽(相容pci 2.1规范) 3 64mb以上记忆体 4 显示支援16bit,800×600以上模式 5 80mb以上可用硬碟空间 6 cd—rom或dvd—rom光碟机 7 microsoftwindows@me、98se、2000、xp作业系统 8 directx 6.0以上、win 2000必须安装sp2以上、winxp必须安装spl 9 至少具备立体式耳机或喇叭(2/4/6声道)

二战德国装甲武器分析

二战中德国装甲武器分析 物电系 11通信2班汪旭 20110602068 二战早期,德军闪击战横扫西欧,北非,进军苏联的主力恰恰是性能平常,但是却可靠耐用的3号和4号中型坦克,在40年的西欧战争中,德国坦克早期型号主装甲只有30毫米!其装甲较薄的弱点,被德军的闪击战和高超的军事指挥协调艺术所掩盖,西欧战争的胜利是新军事思想的胜利!是空地各军种密切协调配合的胜利!是集中使用坦克和机械化火力战术的胜利! 而非当时德国坦克装甲技术和性能的胜利! 年苏德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3号和4 [ 转自铁血社区 h t tp://b bs.ti e xu e.n e t/]1941 号中型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尤其是暴露出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的重大缺点。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德国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同时,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在面对英国马蒂尔达步兵坦克80毫米的厚重装甲时,3号和4号中型坦克同样无法做正面对抗,不得不依靠德国火力的杀手锏——88高射炮来阻挡英国马蒂尔达步兵坦克的进攻。 面对严峻的形式,德国一方面加紧研制新的重型坦克,一方面也对旧有坦克火力装甲进行改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1941年4月,3号H型在车体和炮塔前部临时用螺栓加装30毫米附加装甲,达到60毫米厚度,以利于抵抗英国的2pdr、苏联的45毫米和美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一体式新型指挥塔更利于观察。由于这些改动,H型重量达到了21.8吨。H型坦克安装了新式的50毫米42倍口径KwK38火炮,后来在1942和43年,部分H型又改装了50毫米60倍口径KwK39火炮。 1942年7月3J型前部装甲改为50毫米整体式,比H型的30+30毫米附加式的结构更牢固,而且安装了新的50型驾驶员观察口和拥有跳弹板的50改型7.92毫米MG34车体外机枪座(均配用50毫米装甲)。火炮防盾和观察口盖都加强到50毫米(H型为37毫米)。1942年7月,J型开始安装了50毫米60倍口径KwK39火

二战德国装甲车辆系谱

坦克:A: I号坦克及其变形车: PzKpfw I Ausf A,B,C,D & F Flakpanzer I Flammenwerfer auf PzKpfw I Kleiner Panzer Befehlswagen I Panzerjager I Sturmpanzer I Bison Other Conversions & Variants B.II号坦克及其变型车: PzKpfw II Ausf a,b,c,A,B,C,D/E,F,G,H,J,L & M Panzerspahwagen II Ausf L Luchs Other Conversions & Variants C.III号坦克及其变型车: PzKpfw III Ausf A,B,C,D,E,F,G,H,J,L,M & N Flammpanzer III Panzerbeobachtungswagen III Pionierpanzerwagen III Bergepanzer III Schlepper and Munitionspanzer III

Minenraumpanzer III PzKpfw III Ausf N als Schien-Kettenfahrzeug Panzerbefehlswagen III Ausf D1, E, H, J & K Tauchpanzer III Stug III Ausf A,B,C,D,F,F/8 & G Stug IV Sturminfanteriegeschütz 33 Sturmhaubitze 42 Munitionpanzer Sturmgeschütz III Ausf G SU-76i & SG-122A Sturmgeschütz III (Fl) D。35T型坦克及其变形: PzKpfw 35(t) Morser Zugmittel / Artillerie Schlepper 35(t) Panzerjager 35(t) Befehlswagen 35(t) T. A.C. A.M Skoda R-2 Turan I, II & III Zryny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