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地质雷达报告

18地质雷达报告
18地质雷达报告

某隧道二衬检测报告范本

. 示范报告检测项目名称:某某隧道二次衬砌质量检测 委托单位地址: 检测单位名称: 检测类别:委托检测 报告日期:二0一四年七月三十日

某某隧道检测报告 检测人员: 项目负责: 审核人: 批准人: 检测单位: 附加声明: 1. 本检测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2. 复印本检测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3. 本检测报告无检测人员、项目负责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无效。 4. 本检测报告涂改无效。 5. 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目录 1. 前言 (4) 2. 工程概况 (4) 3. 检测内容 (4) 4.检测依据 (4) 5.检测方法 (4) 6.测试仪器 (6) 7.检测结果 (6) 8.结论及建议 (9)

1. 前言 2. 工程概况 3. 检测内容 3.1、二次衬砌厚度; 3.2、二次衬砌背后的空洞及欠密实情况; 3.3、钢拱架间距(抽检); 3.4、隧道断面。 4.检测依据 4.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4.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4.3、《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 4.4、由隧道施工单位提供的隧道设计参数表。 5.检测方法 采用地质雷达法对隧道衬砌缺陷情况进行检测,检测衬砌的空洞、欠密实等缺陷的分布,并同时检测衬砌的厚度。

地质雷达是采用无线电波检测地下介质分布和对不可见目标体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位置的电磁技术。其工作原理为:地质雷达是以高频电磁脉冲波,由发射天线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向地下发射电磁波,当遇到有电性差异的界面或目的体时通常产生一定强度的反射波,并被地面接收天线所接收,根据接收到波的旅行时间(双程走时)、幅度频率与波形变化资料,可以推断介质的内部结构以及目标体的深度、形状等特征参数,具有高分辨率、无损性、高效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如图5-1所示;地质雷达的反射测试系统及反射剖面,如图5-2所示。 图5-1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及其基本组成示意图 检测时采用剖面法,即发射天线(T )和接收天线(R )以固定间距沿测线同步移动的测量方式。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在地面沿测线均匀移动,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息即可把地下电磁差异界面的分布特征及形态反映出来,就能得到其内部介质剖面图像。依据地质雷达图像,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进行时深换算获得异常界面或目的体的情况。其结果可用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像表示,其中横坐标记录了天线在地表的位置,纵坐标为反射波双程走时,表示雷达脉冲从发射天线出发经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线所需的时间,这种记录能准确描述测线下方各反射界面的形态,同时结合施工资料,可确定隧道衬砌厚度以及有无空洞等缺陷。 信号 收发转换开关 发射机 接收机 噪声 主机 发射 接收 目标体

1--《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报告模板) (1)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 成绩: 系别: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项目名称:地质雷达的操作及应用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1110 实验日期:年月日 1.1 实验目的 (1)了解地质雷达基本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 (2)掌握地质雷达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 1.2 实验原理及方法 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宽频带高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介质或目标体时,雷达波会发生反射返回地面,并由接收天线接收,并以波或图像的形式,存储在电脑中。 1.3 仪器设备 OKO-2俄罗斯地质雷达。

1.4 实验步骤 (1)连好数据线; (2)打开主机和天线上的电源开关; (3)运行采集软件; (4)设置参数; (5)数据采集并保存数据; (6)关机、拆线。 1.5 数据处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增益和滤波。增益的目的是放大深部信号的增幅,使较弱的信号能被识别,滤波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中值滤波、平均值滤波、带通滤波和巴特沃斯带通滤波等等。 1.6 注意事项 在运用雷达过程中,须掌握雷达工作的三个重要参数:环境电导率、介电常数和探测频率。 环境电导率σ是表征介质导电能力的参数,它决定了电磁波在介质中的穿透深度,其穿透深度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当介质的电导率σ>10-2S/m时,电磁波衰减极大,难于传播,雷达方法不宜使用,如:湿粘土、湿页岩、海水、海水冰、湿沃土、金属物等。 介电常数是影响应用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且反射信号的强弱也取决于介电常数的差异。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采用下式近似考虑:

岩层实验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岩层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一矿山岩体力学实验 注:包括岩石抗拉、抗压、抗剪三个内容。 岩石的抗拉强度试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岩石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达到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称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由于进行直接拉伸实验在准备试件方面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采用间接拉伸实验方法来测试岩石的抗拉强度。劈裂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1)钻石机或车床,锯石机,磨石机或磨床。 (2)劈裂法实验夹具,或直径2.0mm钢丝数根。 (3)游标卡尺(精度0.02mm),直角尺,水平检测台,百分表架和百分表。(4)材料实验机。 三、实验原理 图3-1显示的是在压应力作用下,沿圆盘直径y-y的应力分布图。在圆盘边缘处,沿y-y方向(σy)和垂直y-y(σx)方向均为压应力,而离开边缘后,沿y-y方向仍为压应力,但应力值比边缘处显著减少,并趋于平均化;垂直y-y方向变成拉应力。并在沿y-y的很长一段距离上呈均匀分布状态。虽然拉应力的值比压应力值低很多,但由于岩石的抗拉强度很低,所以试件还是由于x方向的拉应力而导致试件沿直径的劈裂破坏,破坏是从直径中心开始,然后向两端发展,反映了岩石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要低得多的事实。 χy r/R 0.5 -0.5x σyσx y 压缩拉伸应力值/MPa 160120804040 图3-1 劈裂实验应力分布示意图四、实验内容

(1) 了解试件的加工机具、检测机具,规程对精度的要求及检测方法; (2) 学会材料实验机的操作方法及拉压夹具的使用方法; (3) 学会间接测试岩石抗压强度及数据处理方法。 五、 实验步骤 (1) 测定前核对岩石名称和岩样编号,对试件颜色、颗粒、层理、裂隙、风 化程度、含水状态机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并填入记录表1-1内。 (2) 检查试件加工精度,测量试件尺寸,填入记录表内。 (3) 选择材料实验机度盘时,一般应满足下式:0.2 P 0< P max <0.8P 0 (4) 通过试件直径两端,沿轴线方向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线作为加载基线。把试件放入夹具内,夹具上、下刀刃对准加载基线,用两侧夹持螺钉固定好试件,或用两根直径2.0mm 的钢丝放在加载基线上,钢丝间用橡皮筋固定。 (5) 把夹好试件的夹具或夹好钢丝的试件放入材料实验机的上、下承压板之间,使试件的中心线和材料实验机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6)开动材料实验机,施加数百牛载荷后,松开夹具两侧夹持螺钉,然后以0.03~0.05MPa/s 的速度加载,直至试件破坏。 (7)记录破坏载荷,对破坏后的试件进行摄影或描述。 六、 注意事项 (1) 记录试件的完整状态, (2) 选择合适的材料实验机及合适的实验机度盘值, (3) 夹具对试件的加载方向要与试件的轴线在一平面上, (4) 选择合适的加载速率。 七、 数据处理 表1-1 计算试件单向抗拉强度: R 1= 102?DL P π=5.98MPa 式中 R 1—试件的抗拉强度,MPa ; P —试件破坏载荷,kN; D —试件直径,cm; L —试件厚度,cm 。 八、误差分析 (1)试件自身各方面的影响; (2)系统误差;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报告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 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 成绩: 系别: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项目名称:地质雷达的操作及应用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1110 实验日期:年月日 实验目的 (1)了解地质雷达基本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 (2)掌握地质雷达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及方法 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宽频带高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介质或目标体时,雷达波会发生反射返回地面,并由接收天线接收,并以波或图像的形式,存储在电脑中。 仪器设备 OKO-2俄罗斯地质雷达。

实验步骤 (1)连好数据线; (2)打开主机和天线上的电源开关; (3)运行采集软件; (4)设置参数; (5)数据采集并保存数据; (6)关机、拆线。 数据处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增益和滤波。增益的目的是放大深部信号的增幅,使较弱的信号能被识别,滤波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中值滤波、平均值滤波、带通滤波和巴特沃斯带通滤波等等。 注意事项 在运用雷达过程中,须掌握雷达工作的三个重要参数:环境电导率、介电常数和探测频率。 环境电导率σ是表征介质导电能力的参数,它决定了电磁波在介质中的穿透深度,其穿透深度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当介质的电导率σ>10-2S/m时,电磁波衰减极大,难于传播,雷达方法不宜使用,如:湿粘土、湿页岩、海水、海水冰、湿沃土、金属物等。

介电常数是影响应用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且反射信号的强弱也取决于介电常数的差异。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采用下式近似考虑: r C V ε≈ 式中: C ─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ns (光速), r ε─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介质的介电常数主要受介质的含水量以及孔隙率的影响,相对介电常数与水含量的关系曲线,相对介电常数的范围为:1(空气)~81(水),多数干燥的地下介质,其相对介电常数值均小于10。 探测频率不但是制约探测深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探测的分辨率;探测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探测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越高。高频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衰减,其衰减的程度随电磁波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这也是造成探测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的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时,必须根据目标体的探测深度选用合理的探测频率。 附图(不少于6张图片)

地质雷达报告

福州绕城公路东南段 南峰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雷达) 编号:BG-CQYB-A16-001 合同段:A16合同段 施工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探测范围:右线出口LYK8+335~LYK8+310 编制: 校核: 检测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检测日期:2013年12月27日 报告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一、工作概况 2013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对福州绕城公路东南段A16合同段南峰隧道出口右洞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采用GSSI 公司生产的SIR-20地质雷达进行数据采集,配属100MHZ 的屏蔽天线进行了探测。本次探测范围为右线出口LYK8+335~LYK8+310,共25m 。 二.预报的方法技术 (一) 地质雷达超前预报的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是近年来应用于浅层地质构造、岩性检测的一项新技术,其特点是快速、无损、连续检测,并以实时成象方式显示地下结构剖面,使探测结果一目了然,分析、判读直观方便。因探测精度高、样点密、工作效率高而倍受关注。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隧道地质雷达超前预报方法是一种用于确定隧道掌子面前方介质分布变化的广谱电磁波技术。如图1所示,利用一个天线向掌子面前方发射无载波电磁脉冲,另一个天线接收由岩体中不同介质界面反射的回波,利用电磁波在岩体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 质(如介电常数Er) 及几何形态的变化差异,根据接收到的回波旅行时间、幅度和波形等信息,来探测掌子面前方介质的地层结构与异常地质体。 理论研究与实验室模拟试验证明,电磁波在物体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走时t 、与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Er 有如下关系: v x z t 2 24+= r c v ε=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报告模板)

. .. ...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 成绩: 系别: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项目名称:地质雷达的操作及应用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实验日期:年月日 1.1 实验目的 (1)了解地质雷达基本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 (2)掌握地质雷达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法。 1.2 实验原理及法 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宽频带高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介质或目标体时,雷达波会发生反射返回地面,并由接收天线接收,并以波或图像的形式,存储在电脑中。 1.3 仪器设备 OKO-2俄罗斯地质雷达。

1.4 实验步骤 (1)连好数据线; (2)打开主机和天线上的电源开关; (3)运行采集软件; (4)设置参数; (5)数据采集并保存数据; (6)关机、拆线。 1.5 数据处理 主要包括两个面:即增益和滤波。增益的目的是放大深部信号的增幅,使较弱的信号能被识别,滤波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中值滤波、平均值滤波、带通滤波和巴特沃斯带通滤波等等。 1.6 注意事项 在运用雷达过程中,须掌握雷达工作的三个重要参数:环境电导率、介电常数和探测频率。 环境电导率σ是表征介质导电能力的参数,它决定了电磁波在介质中的穿透深度,其穿透深度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当介质的电导率σ>10-2S/m时,电磁波衰减极大,难于传播,雷达法不宜使用,如:湿粘土、湿页岩、海水、海

水冰、湿沃土、金属物等。 介电常数是影响应用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且反射信号的强弱也取决于介电常数的差异。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采用下式近似考虑: r C V ε≈ 式中: C ─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0.30m/ns (光速), r ε─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介质的介电常数主要受介质的含水量以及隙率的影响,相对介电常数与水含量的关系曲线,相对介电常数的围为:1(空气)~81(水),多数干燥的地下介质,其相对介电常数值均小于10。 探测频率不但是制约探测深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探测的分辨率;探测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探测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越高。高频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衰减,其衰减的程度随电磁波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这也是造成探测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的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时,必须根据目标体的探测深度选用合理的探测频率。 1.7 附图(不少于6图片)

某隧道二衬检测报告范本

某隧道二衬检测报告范本 示范报告检测项目名称:某某隧道二次衬砌质量检测 委托单位地址: 检测单位名称: 检测类别:委托检测 报告日期:二0一四年七月三十日

某某隧道检测报告 检测人员: 项目负责: 审核人: 批准人: 检测单位: 附加声明: 1. 本检测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2. 复印本检测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3. 本检测报告无检测人员、项目负责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无效。 4. 本检测报告涂改无效。 5. 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目录 1. 前言 (4) 2. 工程概况 (4) 3. 检测内容 (4) 4.检测依据 (4) 5.检测方法 (4) 6.测试仪器 (6) 7.检测结果 (6) 8.结论及建议 (8)

1. 前言 2. 工程概况 3. 检测内容 3.1、二次衬砌厚度; 3.2、二次衬砌背后的空洞及欠密实情况; 3.3、钢拱架间距(抽检); 3.4、隧道断面。 4.检测依据 4.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4.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4.3、《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 4.4、由隧道施工单位提供的隧道设计参数表。 5.检测方法 采用地质雷达法对隧道衬砌缺陷情况进行检测,检测衬砌的空洞、欠密实等缺陷的分布,并同时检测衬砌的厚度。 地质雷达是采用无线电波检测地下介质分布和对不可见目标体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位置的电磁技术。其工作原理为:地质雷达是以高频电磁脉冲波,由发射天线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向地下发射电磁波,当遇到有电性差异的界面或目的体时通常产生一定强度的反射波,并被地面接收天线所接收,根据接收到波的旅行时间(双程走时)、幅度频率与波形变化资料,可以推断介质的内部结构以及目标体的深度、形状等特征参数,具有高分辨率、无损性、高效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

2015注册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公路工程试题答案1

1.单选题【本题型共60道题】 1.钢板桩的机械性能和尺寸应符合(D)。 A.实际要求 B.施工要求 C.设计要求 D.规定要求 2.建筑工程恢复施工时,应当向发证机关报告;中止施工满1年的工程恢复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 A.重新办理开工报告的批准手续 B.重新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 C.报发证机关核验施工许可证 D.向发证机关申请延期施工许可证 3.根据强夯加固土体的触变恢复机理,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以免所测结果偏小而影响对强夯加固效果的评估。对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 A.1-2周 B.1.5-2周 C.2-3周 D.2.5-3周 4.对加固后的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效果检验的测试可在打完桩()天后进行。 A.10 B.15

C.20 D.30 5.干密度的定义是()。 A.干土重/土总体积 B.干土重/土颗粒体积 C.干土重/土中空隙的体积 D.干土重/原土体总重 6.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招标文件中招标人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担保的,投标人应当按照要求的金额和形式提交。投标保证金金额一般不得超过()人民币。 A.2万元 B.3万元 C.5万元 D.10万元 7.灌注混凝土拌合物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应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其坍落度应为()mm。 A.150~180 B.160~200 C.180~220 D.180~200 8.根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规定,交通标志在进行外观鉴定过程中,当标志板在粘贴底膜时,横向不宜有拼接,竖向拼接,上膜应压接下膜,压接宽度不应小于()mm。 A.5

B.10 C.15 D.20 9.监理工程师在实施进度控制过程中,下列工作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检查和记录工程实际进度情况并与进度计划对比; B.绘制有关工程的形象进度图表,建立进度台帐; C.通过下达监理指令、召开工地例会、各种层次的专题协调会议,督促施工单位按期完成进度计划; D.发现实际进度滞后于计划进度时,指挥施工单位采取调整措施。 10.当土的自由膨胀率δef值大于()时,大多数情况下可鉴别为膨胀土。因此,我国《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规定,除采用上述特征对膨胀土进行判别以外,认为膨胀土的δef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膨胀土的δef值常小于()。 A.40% B.30% C.45% D.35% 11.深大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开挖形式的确定,应以利于基坑安全稳定为原则,兼顾其他因素,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减少()对基坑支护结构的不利影响 A.支撑变换 B.挖撑銜接 C.工序銜接 D.时空效应 12.高桥墩施工滑模宜灌筑注低流动度或半干硬性混凝土,灌筑注时应分层、分段对称地进

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报告格式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编写: 检测: 审核: 批准: ****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七月十八日

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一、任务概况 1.1作业目的 为满足****工程施工需要,****有限公司于****有限公司年7月07日对该项目地下综合管线进行物探工作。 1.2测区概况 项目位于****市****有限公司区,物探位置参如图1.1所示。 图1.1工程场地地理位置图 二、管线探测 探测范围为以委托方指定的范围为界。 2.1管线的调查 管线的调查主要针对架空管线及明显管线点(包括接线箱、变压箱、变压器、消防栓、人孔井、阀门、窨井、仪表井等附属设施)进行。 ①明显管线点的各种数据均应直接打开井,用检验合格的钢尺量测,精

确到厘米。实际作业时按规程及甲方提供表格所列各类管线调查内容,参考各专业部门提供的资料,到实地调查核实,查清各类被调查管线的类型、管径、材质、埋深、起止、走向以及同类管线的连接关系,以便进行仪器探测。在调查量取时首先认真仔细量读,确保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其次,管线调查时应注意量取各类管线的偏距,即管道中心线至井盖中心的水平偏移距。 ②在实地调查中应邀请管线权属单位的管线管理人员、管线的规划、设计、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等熟悉管线情况的人员协助。 2.2地下管线探测原理 金属管线探测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地下金属管线在发射机发出的电磁场的激励下产生感应电流,该感应电流又在管线的周围产生二次感应磁场,通过接收机接收该二次磁场来确定地下管线的位置与深度。 发射机现场工作有三种方式:第一种采用偶极电磁感应法,探测时将发射机的发射线圈垂直地放在地表,或水平放置于管线的正上方;第二种是采用直接感应法,探测时用夹钳夹住管线,发射机通过夹钳直接激发管线;第三种是采用充电法,直接将发射机的一极接在管线的一端,另一极接在待测管线的另一端或较远处的大地上,使发射电流直接流过被测管线。直接感应法和充电法应具备管线露头的条件,其中充电法只能用于给水、热力等管线外露且不带电的管线,多用于管线的追踪;偶极电磁感应法适用范围较广,既可应用于已知管线的追踪,也可以进行未知管线的普查。 接收机接收电磁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垂直线圈接收,该接收方法在地下管线的正上方信号最大,离开管线信号逐渐减小,极大值点与半极大值点的水平距离x为管线中心线的埋深h,如图3.1所示。另一种是采用水平线圈接收,该接收方法在地下管线的正上方信号最小,在管线两侧各有一个

七台河龙湖矿YCS2000 矿用瞬变电磁仪实验报告

YCS2000A矿用瞬变电磁仪 勘探报告 2014年11月4日

龙煤集团七台河子公司龙湖煤矿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编制:张军 参加人员:高原荆怀亮燕锴 资料处理:燕锴 施工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1.1 仪器简介 (2) 1.2 产品使用环境条件 (3) 1.3使用方式 (3) 第二章矿井瞬变电磁原理 (4) 2.1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简介 (4) 2.2 矿井瞬变电磁法地球物理特征 (7) 2.3勘探方法 (8) 2.4施工探测装置 (9) 2.5仪器工作原理 (9) 第三章仪器操作 (11) 3.1 准备工作 (11) 3.2 面板及连接 (11) 3.3操作过程 (11) 第四章工作量、技术措施及质量评述 (13) 4.1 工作量 (13) 4.2 技术措施 (13) 4.3 质量评述 (13) 第五章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 (14) 5.1资料处理 (14) 5.2资料解释 (16)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9)

第一章概述 《煤矿防治水规定》第一章第三条规定:防治水工作应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 中“先探后掘”中的探即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在迎头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向前一定范围内进行探测(超前探测),查明前方及其采动影响范围内是否存在赋含水地质构造、导含水通道或采空积水区,为煤矿的防治水工作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目前用于超前探测的直接方法为钻探方法,钻探结果比较直观,但施工周期较长,对巷道的正常掘进生产影响较大。用于探测的间接方法即采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进行探测,主要方法有:矿井直流电法(三点三极超前探测方法)、矿井瞬变电磁法、瑞雷波法和矿井地质雷达探测法。其中瑞雷波法主要解决地质构造界面的问题,对构造的赋水性或采空积水区的解释精度较低;矿井地质雷达现在主要处于研究试用阶段,主要是由于其探测深度相对较小。现在常用于超前探测的物探方法为:矿井直流电法(三点三极超前探测方法)和矿井瞬变电磁法。 1.1 仪器简介 瞬变电磁法是重要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之一,常用来查明含水地质体,如岩溶洞穴导水通道、煤矿采空区、不规则水体等,具有自动消除主要噪声且地形影响较小、可实现同点组合观测、对异常响应强且曲线形态简单,分辨能力强等优点。 YCS2000A矿用瞬变电磁仪(以下简称瞬变仪)是为煤矿井下含

地质雷达试验报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地质雷达勘察 实验地点:辽宁工大北校区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土木17-2班 实验时间: 2019.11.23

实验目的: (1)了解地质雷达操作步骤; (2)了解地质雷达勘察原理; (3)了解地质雷达资料解释方法; (4)场地道路及地下管线勘察。 实验基本原理: 1.地质雷达是浅层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浅层工程地质勘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质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束在界面上的反射探测有关目的物。 2.地质雷达的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脉冲发生器,用于产生可重复的发射脉冲;(2)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3)取样接收与模数转换器,用于进行模拟信号到数字的转换;(4)主控制器,用于完成信号的采集和显示过程。 3.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紧靠地面,发射天线发射的电磁波传入大地,电磁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的电性分界面后便发生反射或折射,反射回地面的电磁波被接收天线所接收。不同介质介电常数不同,形成电性界面,根据回波讯号的特征及其传播时间可判断电性界面的形态和埋深。 4. 探地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主频为数十兆赫至数百兆赫以至千兆赫)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田地面通过天线T送入地下,经地下地层或目的体反射后返回地面,为另一天线R 所接收,如下图: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该地质雷达图像分析:地质雷达波在含水层表面发生强振幅反射;电磁波穿透含水层时将产生一定规律的多次强反射,在富水带内产生绕射、散射现象,并掩盖对富水带内及更深范围岩体的探测;电磁波频率由高频向低频剧烈变化,脉冲周期明显增大,电磁波能量快速衰减,能量团分布不均匀,自动增益梯度很大;因含水面通常分布连续,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较好,波形相对较均一;从基岩到含水层是高阻抗到低阻抗介质的变化,因而反射电磁波与入射电磁波相位相反。地下水经常存在于断层带、裂隙密集带以及岩溶发育带中,含水程度和储水条件主要受构造控制。在常见物质中,水的相对介电常数最大为 80,与基岩介质相比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 实验指导教师签字:

测量实训室文化建设方案

实训室文化建设方案

目录 实训室建设方案 (3) 建设背景 (3) 建设需求 (3) 建设内容 (4) 1. 实训功能区的重新划分 (4) 2. 教学区桌椅以及布局搭配 (5) 3. 先进设备展示区的设计 (7) 3.1 无人机展示区 (7) 3.2 超高速三维激光扫描仪展示区 (7) 3.3 地质雷达展示区 (8) 3.4墙壁文化设计 (9) 3.5其他设备陈放区 (10) 3.6 门窗防盗设计 (10) 4.讲台部分设计 (12) 5. 技术辅助手段 (13) 5.1 超高速三维激光扫描仪 (13) 5.2 地质雷达 (13) 5.3 全站仪、镜站仪、水准仪等设备 (13) 4.4 教学、实训展示软件 (13) 整体效果图 (16) 方案设备清单 (18)

实训室建设方案 建设背景 本实训室作为XXX系的标杆工程,不仅要具备教学实训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可开放参观的样板实训室的能力。目前,本实训室的实训设备有:工业无人机、超高速三维激光扫描仪、地质雷达等诸多具有国际最为先进技术的测量设备,同时约300平米的实训面积,使得本实训室在硬件条件上优于多数同类型院校。但经现场调研发现,软性配置、布局还是略有欠缺,故本方案,针对实训室目前情况,做一详细设计,以确保能更好达到教学、实训、开放参观的目的。 建设需求 1.实训室整体布局改造。 实训室职能较多,但空间有限,需要科学的布局搭配。 2.桌椅的模式的改进。 作为系部的亮点,代表了科技与现代化,桌椅配备需要区别于传统。 3.墙壁文化建设(设备介绍、说明) 实训室文化建设是每个实训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实训室的点睛之笔。 4.部分设备的重点演示,部分设备陈列展示。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报告模板)

岩土与地下工程监测与检测实验报告 成绩: 系别: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项目名称:试验一基桩完整性检测试验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8102 实验日期:年月日 1.1 试验目的 检测基桩柱身的质量及基桩完整性。 1.2试验方法及原理 实验方法为小应变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以一维波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在桩头顶部进行竖向激振,产生低应变应力波,应力波以一定的速度C沿桩身向下传播。应力波通过桩阻抗Z(Z=ρAC)变化界面(如缩径、夹异物、空洞、混凝土离析或扩径)时,一部分应力波被反射,反射波向上达到桩顶;另一部分应力波继续传播(即透射),透射波到达桩底后再向上反射返回桩顶,由粘固于桩顶上的加速度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及相应的动测采集仪等仪器接收反射波信号,并进行信号放大及处理,然后得到加速度或速度时域曲线图。从曲线的形态特征可以判断桩身阻抗变化位置及校核桩长,由实测平均波速大小估评混凝土强度等级。 力锤 传感器 地面 图1检测仪器 1.3 实验方法

小应变反射波法 1.4 仪器设备 加速度传感器、信号调制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1.5 操作步骤 (1)桩头处理:应使桩的表面干净 (2)仪器连接:使传感器和装置连接 (3)仪器开启 (4)程序设置:设置待测桩的其本信息 (5)手锤锤击:用手锤轻轻敲击桩面 (6)信号采集 (7)信号分析 (8)填写实验报告 1.6 成果整理 (1)桩混泥土质量判断 按下式计算波速:c=2l/t C—波速 L—测点以下的桩长 T—入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 表1.1 应力波速与桩混凝土质量的关系 序号桩身混泥土质量应力波波速(m/s) 1 极差<1920 2 较差1920~2750 3 可疑2750~3300 4 良好3300~4120 5 优良>4120 (2)根据波形判断桩的完整性 表1.2 桩身完整性分类原则 类别分类原则时域信号特征 Ⅰ类桩桩身完整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Ⅱ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 影响结构承载力的正常 发挥 2L/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 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 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Ⅱ类和Ⅳ类之 间

探地雷达实验数据处理报告

探地雷达数据基本处理报告 实验目的:学会探地雷达数据的基本处理步骤,掌握一定处理数据能力,学会运用软件处理收集数据,突出有效波,抵制干扰波,收集有利信息,然后可以对地下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进行简单地分层。实验仪器:Terra SIR-3000,处理软件:RADAN6.5.3.0软件。 实验处理过程: 第一步,装载文件,打开File—Open,加亮文件名FILE____039.DZT,点OK,选定的文件就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第二步,改变输出路径,选择菜单Window>Close ALL,即可关闭所有文件。 选择View>Customize,移动鼠标到输出如果输出路径不存在,利用WINDOWS浏览器创建一个文件夹,然后返回View>Customize选择新建立的文件目录。 第三步,改变显示参数。 1,点击显示按钮。 2,点击线扫描图标。 3,点击线扫描图标。在灰度比例尺中选择彩色表20,显示资料。点OK或者回车,退出线扫描参数对话框,再点OK退出显示参数设置资料显示。

第四步,编辑文件头,选择Edit > File Header。察看文件头信息。

第五步,编辑文件,去除多余道。 a,利用右滑动箭头,将数据文件滑动到文件末。采用高分辨率显示器,就不必用滑动功能。 点击选择按钮,或者在数据窗口点鼠标右键,加亮选择区域。打开选择编辑块体对话框。 b,选择编辑>剪切(Edit-select,使用剪刀按钮。

被选剖面将从文件中剪切,得到新文件。 c,运用窗口振动简图切换图标,演示图像如下

第六步,突出有效波,,采用增益的方法。 1,点击显示按钮-点击线扫描图标-点击线扫描图标,在显示窗口分 别调节Color Table,Color Xform找到突出部分。

宜张高速隧道雷达检测报告

宜张高速公路隧道地质雷达 检测报告 宜张高速公路总监办中心试验室 二○一四年十一月

根据宜张高速公路总监办及合同要求,中心试验室于2014年11月5日~7日对土建2标的丁家坪隧道、灯盏窝隧道、长岭岗隧道砼衬砌质量采用地质雷达仪进行了质量抽检。 一、检测内容 根据隧道结构受力的特点,本次隧道砼衬砌质量检测采用对两侧拱腰及拱顶三条线检测,检测内容为:砼衬砌(二衬)质量、厚度及初衬后缺陷情况。 二、检测仪器设备 本次工作使用仪器设备如下: 雷达:瑞典产RAMAC/GPR地质雷达,选用500MHz屏蔽天线。 采集软件:RAMAC GroundVision V1.4.4版 1、仪器介绍 RAMAC/GPR地质雷达是一种宽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探测方法,它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物体内部传播时电磁波的运动特点进行探测的。雷达组成及探测方法如下: 地质雷达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雷达系统组成示意图 ①、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整个雷达系统的管理器,计算机(32位处理器)对如何测量给出详细的指令。系统由控制单元控制着发射机和接收机,同时跟踪当前的位置和时间。 ②、发射机:发射机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产生相应频率的电信号并由发射天线将一定频率的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信号向地下发射,其中电磁信号主要能量集中于被研究的介质方向传播。 ③、接收机:接收机把接收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数字信息方式进行存贮。 ④、电源、光缆、通讯电缆、触发盒、测量轮等辅助元件。 2、雷达检测基本原理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依据电磁波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工作。发射天线将高频(106~109Hz或更高)

地质雷达探测报告

目录 1 概述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工作内容 (1) 1.3 探测工作量 (1) 1.4 检测结果分类标准 (2) 2 现场探测 (2) 2.1 仪器设备 (2) 2.2 主要采集参数 (3) 2.3 探测方法原理 (3) 3 探测结果与分析 (4) 3.1 资料分析与解释 (4) 3.2 检测结果 (5) 4附图 (5)

1 概述 1.1 工程概况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沈阳至铁岭城际铁路(松山~道义)工程土建施工第四合同段工程学院站~辽宁大学站区间(以下简称工~辽区间)。区间南起工程学院站,沿京沈街向北至辽宁大学站止,起止里程为右K5+283.200~K6+584.100,区间全长1300.9米。本次探测区域位于工程学院站至辽宁大学站区间,探测时间为2013年05月06日,探测阶段为完工探测。 1.2 工作内容 根据任务要求,沈阳地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于2013年05月06日14点对工~辽区间进行完工探测,探测的目的是查找区间结构上方地层中空洞与水囊等不良地质灾害,对探测结果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以供施工单位参考。本次探测均采用80Mhz天线进行探测。 1.3 探测工作量 根据本次探测任务,工~辽区间(京沈街)实际布置测线9条,探测累计长度为1677m,共21条剖面,详见雷达测线图及雷达数据图。 本次探测测线的实际长度如表1所示: 工~辽区间完工探测测线长度一览表表1

1.4 检测结果分类标准 检测结果分类如表2所示。 检测结果分类表表2 注:地层的详细描述见检测结果。 2 现场探测 2.1 仪器设备 本次检测采用了意大利IDS公司生产的RIS-K2 最新型探地雷达设备,天线选择80MHz屏蔽天线。 图1 RIS-K2型探地雷达主机 RIS-K2型探地雷达主要用于工程地质勘测,如地下管线、建筑、路基、地基、节理带断裂带分布、地下溶洞及地下水分布、河床形态研究,滑坡分析、浅

初支检测报告(地质雷达)

瓦窑隧道施工质量检测成果报告 里程范围:K5+980~K5+960 检测内容:喷层厚度、强度、钢支撑数量和间距 喷层与围岩结合部空洞和密实性 初期支护内轮廓断面 检测方法:地质雷达法、回弹法、激光断面检测法监理单位: 云南省XX监理公司 施工单位:云南省XX公司 昆明XX水电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 金六公路检测项目部 二○○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项目经理: 校核: 编制: 检测人员: 检测单位:昆明XX水电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 邮政编码:XXXXX 电话:0871XXXXXX 传真:0871XXXXXX E-MAIL:

1 概述 受金六公路建设指挥部委托,昆明XX水电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金六公路检测项目部)于2009年3月7日~3月20日对金六公路瓦窑隧道K5+980~K5+960里程段的初期支护进行施工质量检测,检测剖面和测点布置见图1-1。 图1-1 初期支护混凝土质量检测剖面和测点布置图 工作中采用地质雷达法检测喷层厚度、喷层与围岩结合部空洞和密实性、钢支撑位置和间距,检测剖面从顶拱中线起每2m布置1条测线,沿隧道轴线总共布置11条剖面(图中A~K剖面); 采用回弹法检测喷层混凝土强度,每1延米布置1个测区,测区布置于右边墙或右边墙(图中F或K位置),且满足每个检测单元不少于10个测区; 用激光断面检测法检测初期支护内轮廓断面,每10m布置1个断面,从拱脚起每5°检测1个点(点间距0.4m~0.6m),每个断面共检测37个点; 对质量有疑问的洞段或剖面段,将检测剖面加密为0.5m,另外适当增加环向检测

剖面。 2 执行规范及评定标准。 检测工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10.7条、附录E关于喷射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第10.12条关于钢支撑支护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测项目的评定标准见表2-1。 表2-1 初期支护混凝土质量评定标准 3 检测成果 3.1 厚度检测 喷层厚度检测成果见附图1“喷层厚度平面等值线图”,断面数据见附表1,统计成果见表3-1。 表3-1 喷层厚度检测成果统计

轨道工程实训室方案( 1)

轨道交通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系 二○一○年八月十日

轨道交通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一、总体目标 近年来,我国城际快铁、城市轨道交通等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对轨道交通专业相关人才的需求旺盛。拟建的轨道交通工程实训中心本着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理念,打造集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施工技术、工务检测、线路维护及路桥隧施工检测于一身,实用性、创新性及教学性于一体的精品实训室,为国家培育出急需的高素质的轨道交通专业实用技术人才,缓解人才需求的压力,为国家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腾飞保驾护航,造就学界的新风向。 二、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轨道交通工程实训中心在原有的公路土建部分相关实训室基础上,拟增建无砟轨道实训室、轨道交通工务实训室、结构物监测和隧道与地下工程实训室,详见下表。

根据建设经费的到位情况,实训室建设采取分批建设,分期投入使用的建设模式,拟利用公路工程系104室进行改建,实训室面积400平米(详见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室平面布置图)。先期建设轨道交通工务实训室和无砟轨道实训室的部分功能,并对拟开设的室内实训项目进行预留,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加实训项目,满足学生从基本功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需要,并逐步建设成具备一定社会服务能力,可为轨道交通、城际快铁、高铁施工和科研等企业提供检测和实验服务,为轨道交通施工、监理、检测、运营养护提供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一)无砟轨道实训室 实训室设计中,务求以还原施工现场、仿真施工实际操作、培养

实干人才作为基本原则,进行整体的设计,以达到高标准高要求。实训主要项目如下: 1、 CP Ⅲ轨道控制网测量 CP Ⅲ控制网是沿线路布设的三维控制网,平面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 Ⅰ或线路控制网CP Ⅱ,一般在线下施工完成后进行施测,为轨道施工和运营的基准。CP Ⅲ控制点宜设于线路两侧,距线路中线3~4m ,纵向每50m~70m 设置一对。CP Ⅲ平面控制网按自由设站边角交会的方法测量,自由测站间距一般约为120m ,观测CP Ⅲ点的最远距离不大于180m 。每个CP Ⅲ点至少应保证有三个自由测站的方向和距离观测量,具体测量方法如图所示。测量精度为相邻点位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少于1mm 。每个自由测站观测12个CP Ⅲ点。 实现方法:在实训室模拟线路两侧设置10对CP Ⅲ控制点,安装统一棱镜,形成模拟的CP Ⅲ控制网。通过在线路间架设全站仪对各个点进行观测,并采用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数据,使学生掌握 CP Ⅲ平面控制网的测量。 2、底座板放样、立模调整 实现方法:无砟轨道混凝土底座平面放样应根据CP Ⅲ网,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 标法测设。实训室通过对一段模拟的底座板施工段设置边模,对底座 120m 60m CP Ⅲ点 自由测站

地质雷达探测报告

地质雷达探测报告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检测类别:一般委托 二O一四年五月十五日

目录 1. 概述 (1) 2. 探测仪器及主要参数 (1) 3. 探测依据 (1) 4. 测试成果 (1) 附件:雷达探测成果图 (2)

长沙地铁一号线七标黄土岭站~涂家冲站 区间隧道上覆地层(涂家冲加油站附近)病害探测报告 1. 概述 受****************的委托,我单位会同委托单位相关技术人员,于2014年5月15日对委托单位承担的*****地铁一号线*******区间隧道上覆地层(******附近)病害情况进行了雷达探测。 2. 探测仪器及主要参数 仪器:瑞典RAMAC/GPR探地雷达 50MHz天线一对 主要参数: 采样频率:500MHz 样点数:456 迭加次数:自动迭加 时间窗口:800ns 采集方式:剖面法,收发距1米,点触发 采集点距:0.1米 探测范围:DK23+105.2~DK23+075.2 3. 探测依据 略。 4. 测试成果 根据雷达的现场测试数据,采用REFLEXW软件分析得出拟改隧道外侧壁点阵灰度雷达图(附件)。

(1)整个测线范围未见大的空洞病害; (2)左线: DK23+100~DK23+075路面下10m、(靠辅道侧) DK23+080~DK23+105路面下5m深度范围内,地层松散,北侧含水量较大; (3)右线:DK23+100~DK23+080路基层下,有明显的反射界面,可能存在脱空缺陷。 注:实际探测过程中,受过往车辆和护栏干扰较大,结果仅作参考。 以下无正文内容! 二O一四年五月十五日附件:雷达探测成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