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地域概念

第二章城市地域概念

中国系列

城(Wall):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

市(Market): 商品交易地,“市井”,集市。汉魏市在城外郭内;唐市

占以坊之地;宋市由坊扩展为街。

城(Wall)+市(Market)=城市(City)

镇(Town):设关防者谓之镇(军事职能),宋以后,贸易镇出现,地

位间于县治(County seat)和草市(Market town)之间。

后来城市(City)和镇(Town)成为一级行政单元:市(City)、镇(Town)

居民点的系列

Hamlet---Village—Town---City---Metropolis

小村 ---- 村庄 --- 镇----城市---大城市,都市

乡村居民点←│→城镇型居民点

Rural settlement Urban Place

在中国城市和城镇的混淆

城镇(城市)与乡村的区别:1.职业构成;2. 规模;3. 人口密度建筑密度;4. 物质外貌;

5. 职能

给城镇(城市)下个定义:

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各国定义城镇(Urban)的类型:

1. 单纯以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以上的居民点(埃及、蒙古)

2. 单纯以城镇特征(秘鲁、马耳他)

3. 单纯以人口数量(伊朗、肯尼亚、爱尔兰、澳大利亚)

4. 人口数量+ 密度

5. 人口数量 + 城镇特征(巴基斯坦、南非)

6. 人口数量 + 从业构成(荷兰、南斯拉夫)

7. 取两个以上指标(印度、捷克)

8. 其它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的行政地域;2 . 城市的实体地域; 3. 城市的职能地域

美国的城镇(Urban Place)和城镇人口(Urban Population):

城市化地区以及城市化地区以外2500人以上设有建制和未设有建制的居民点(Place) Urbanized Area ;Incorporated place and Census designated place(> 2500 persons)Urbanized Area (UA): 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地域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镇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相当于城市建成区(Built-up Area) Urbanized Area (UA) = Central Place + Urban Fring

城市化地区有两部分组成:中心城市(地方)和四周的密集居住区(1000人/平方英里,386人/平方公里),总人口50000以上。

美国城市的职能地域概念: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MA))

为什么需要都市区的概念:1。Urbanized Area 的边界在经常的变动中,资料难得;2。Urbanized Area不能反映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主要是劳动力的联系。

Metropolitan 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以县为基本单元。主要指就业(居住地、工作地)、休憩、购物、医疗等在一天周期里所及的范围。常用的统计概念;协调机构;不是一级政府,但在有的国家可能是一级政府。至少100000人

Metropolitan Area的组成:中心县和外围县

Central county:Urbanized Area所在的县,县的人口至少有50%在

Urbanized Area。

Outlying county:满足非农化水平、非农劳动力的数量、通勤联系

标准的邻接县。

MSA(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CMSA(Consolidate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PMSA(Primary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统称MA。以前叫SMSA(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1957年考察了美国东北部的巨大城市密集区后提出。

这是战后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体现城市化新阶段在地域空间形态上的反映。国内一些学者把Megalopolis误解为许多城市建成区首尾相连的、超环境负荷的一种城市形态。把它翻译成“城市带”,或“特大城市区”。

Megalopolis的特征:1。星云状结构(高度密集性、多核心);2。马赛克结构(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而成、相互间联系紧密);3。枢纽功能和“孵化器”(Incubator)功能(国家的核心区和国际性),4。沿交通走廊发展;5。规模特别巨大(2500万人以上)Jean Gottmann认为世界上有6个Megalopolis:

Boswash; ChiPPits; 日本的东海道(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英格兰(伦敦-利物浦);西北欧(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西北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

3个有可能的Megalopolis:巴西里约-圣堡罗;米兰-都灵-热那亚的中心的地中海沿岸;美国 San-San。

我把中国类似于Megalopolis的城市地域类型称为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MIR)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2)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和空港,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

(3)区域内拥有由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各级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便捷的陆上手段;

(4)区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达到700人/平方公里以上;

(5)组成连绵区的各个都市区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都市区可以普遍存在,只要有大中城市;都市连绵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存在。

中国的都市连绵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辽中南。

世界性大都市带(Ecumenopolis):由几个Megalopolis互相连接而成的更大的城市地域。

中国城市概念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

1.统计上只用行政地域概念的。没有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概念的。市镇的行政地域前后变动很大;

2.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容易混淆,不带县的市区和带县的区域都叫“市”;有远郊区或没有远郊区的市;

3.城市的人口概念混乱:

4.设置城镇的标准多变:1955;1964(上调);1984(下调)

5.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多变

一普,1964年前:市镇辖区的总人口(多为切块设市设镇,辖区较小)

二普,1964-82:市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辖区较小,偏小统计)

三普,1982-90:市镇辖区的总人口(84年后辖区变大,乡改镇,县改市,偏大统计)四普,90--2000 :设区市为区的总人口,偏大统计;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为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的人口,偏小统计。

五普,2000-- :设区市的区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平方公里的,为城镇人口,小于1500人/平方公里的,要进一步分出其中的城镇部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偏大统计);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为驻地的人口(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偏小统计)

文件用词:

设区市的统计市区指(1)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500人以上的区辖全部行政地域,(2)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的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它街道办事处地域,和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不设区市的统计市区指(1)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它街道办事处地域,(2)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

建制镇的统计镇区指(1)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2)镇政府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村民委员会驻地的村委会的全部地域。以上城镇地区以外的地域为乡村。凡在城镇地区以外的常住人口3000人以上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按镇划定。

中国应该怎么办?

(1)建立起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书上用的是近市区和近镇区,后来改为城市统计区和镇统计区)。

(2)淡化行政地域概念(特别是县改市,乡改镇,县和县级市改区,地区改地级市,县级市升地级市)。不同尺度的市不要都叫市可用“道”、“府”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

(3)建立都市区的概念(书上叫城市经济统计区)。

(4)建立都市连绵区的概念。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 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 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如图: (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 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 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 能分 区 组成区位特征 中 心商 务区 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 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 机构及高级商场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 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 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 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 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 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 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 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

业区各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染现象 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 超级商场) 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 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 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 量大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 性设施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 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 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 密集的楼房 行 政中心区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 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 象 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 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 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 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 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 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 浓厚 混合功能区工厂、机关、商店、学 校、医院、住宅等 多位于城市内部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 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 外围农业区 城市行政界线以内、建 成区外围的地区 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 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城市中心区概念

城市中心区概念: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核心,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与城市其他地区。它包括城市的主要零售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信息中心等,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 城市中心区是指建成区内社会经济和土地开发活动 最密集的那部分地域范围。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核心,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与城市其他地区。它包括城市的主要零售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信息中心等,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 城市中心区内部的高度密集性和它城市职能的中心地位,使得它与城市中其它地区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人口密度最高,交通最拥挤,同时又是城市的交通枢纽集中的地区,服务于占城市很大比例的人口。 城市中心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开发的首选之地,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心区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拆迁成本最大,对开发的效益产出而言,中心区的开发要求增大土地的开发强度,以获得最大的开发利益。高强度的开发,必然引发高密度的交通,而交通设施又不可能无条件无限制的供给,最终的结果便是目前几乎大城市中心区普遍遇到的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等交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交通可达性的下降,带来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以及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中心区中心职能的发挥。 181 大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特性 ($)中心区事务和商业活动的高度密集性,土地利用强度高,产生了大量的“向心”交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零售商业迅速增长,商业区范围扩大,商业建筑密集度加大,金融和商业机构向市中心集中。 (()中心区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吸引和发生了大量的因第三产业而引起的非工作出行。 (&)人口密度大,人均用地少,用地价格高,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花费昂贵。 (")中心区用地布局大致已定,很多用地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用来进行道路设施建设,限制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 182 大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特性 ($)出行吸引力较强,相对可达性高。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既有较强的吸引力,又有很强的辐射力,各种交通服务设施相对齐全。 (()交通流量大,交通方式复杂。中心区拥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商业、娱乐场所、办公楼,这些公共设施的交通吸引力强,同时,由于交通枢纽的位置,所以有大量的人流、非机动车、机动车在此经过,交通构成复杂,组织混乱。(!)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交通建设用地面积小。

最新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要点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Array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 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 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 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部分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市群: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为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十七个区域性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太原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呼包颚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乌鲁木齐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 中心城市:全国或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大城市。 国家住建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确定国家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区域中心城市为沈阳(东北)、南京(华东)、武汉(华中)、深圳(华南)、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 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确定中心城市是支撑城镇化格局的重要支点,将北京、上海、天津、

广州、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以省会城市为重点的内陆中心城市开发开放。 次中心城市:一般来说,次中心城市为一定区域内,相对于除中心城市外的其它城市具有较强综合功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 中小城市:学界普遍将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视为中小城市。 小城镇: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集镇。 城关镇:县政府所在地。 中心镇: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重点镇称为中心镇。 集镇:根据1993年发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集镇提出的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中心村:被认为是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的行政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3城市的职能地域; 2城市:城市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 市是商品交易场所。 3.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 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 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7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类型:⑴滨海城市⑵三角洲平原城市⑶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⑷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⑸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⑹平原中腹的城市⑺高平原上的城市⑻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⑼中山谷地城市⑽高山谷地城市 8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1)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密切的多,分布更规律性。(2)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10城市划分为哪三种类型⑴正统的城市化类型⑵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⑶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12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1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②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城市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③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1对居住环境喜好的变化2发达国家生产地理格局的变化3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4。70年代的特定经济背景)4低度城市化:城镇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产率发展所需要的。 14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劳动力剩余,农产品剩余. 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农产品的剩余,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15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 1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研究指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 2城市化水平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趋缓。

城镇化的基本含义

城镇化的基本含义 城镇化,或称城市化,是英文Urbanization的不同译义,城镇化是指在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以及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的物质面貌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转化和强化的过程。城镇化不仅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关于城镇化的含义,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人口学认为——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地理学认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社会学认为——城镇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镇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认为——城镇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镇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 这说明,城镇化现象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只从单个角度去理解。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组合。 真正科学认识和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城镇化的五项基本内涵来全面来把握: 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 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 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 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研究城镇化问题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或者叫城镇化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程度的指标,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这是国际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通行方法,我国目前也是采用这种方法。

城市化的类型

地理事物的类型划分,是为了理清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状态差异和内在联系。划分时,要么依据时间背景,要么偏重空间条件。现代城市化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情况和规模宏大的局面,除了依据时间背景划分之外,如从空间系列和发生根源上去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趣的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呈对应状态出现。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这些部门,或者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酒楼等)。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有的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有的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这一正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业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如果继续采取外延型的发展方式,将使各种矛盾更为尖锐。在此情况下,通常采取跳出中心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上去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有的则形成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将首都搬迁到内地,或在内地开辟增长中心,从广义上讲,这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从内涵上讲,城市化至少有两层内涵。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以库茨涅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城市化的。这个概念已广泛地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定义,因为它没有涉及在人口结构分布变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本质。二是克拉克将城市化定义为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人口转换的过程。这种定义法可以弥补第一种定义所存在的缺陷。将这两层内涵结合起来,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一些伴生现象,如城市生活方式及城市文明向乡村渗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前二者才是问题的根本。而城镇化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发端于城市化,但又不同于城市化,即便是今天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城市化之间仍存在重大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形式有别 城市化的英文单词是Urbanization,而英语的Urban既包括城市(city)也包括城镇(town),所以城市化既可以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也可以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范畴,本质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只不过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在地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城市化发轫之前,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一般都秉承了city型的城市化路径,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缔造了纽约、伦敦等大都市的快速繁荣。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只是在城市化的后期才被重新重视起来。 中国则正好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刚发轫的时候,百业待兴,没有能力去搞大城市的发展,就只能尝试小城镇的发展。毕竟中国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土地资源充足,在农村搞小城镇,可以摊薄建设资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当地的小城镇具有可行性。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特色的偏重小城镇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小城镇遍地开花,1984—1996年,中国建制镇的数量就从2664个猛增至18200个。 不管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小城镇为中心,它们都肩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让人口从农村走出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这才是城市化的本质内涵。从这个角度讲,城镇化与城市化没有根本区别。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有关城市化的几个概念

有关城市的几个概念 1、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联系: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结果,城市化的后期想象,一种高级形式。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2、再城市化 即“二次城市化”。 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进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3、城市空心化 城市空心化是与城市化相对的概念,指城市中的富裕人群和中产阶层中的大量城市居民选择到城市的近郊或远郊居住,从而出现住宅郊区化和城市空心化的现象。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城郊接合部住宅建设的兴起,进入21世纪城市空心化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如杭州的城西、城北、城东都将发展成为大型居住区,而城中的居民都在慢慢向外围迁徙。 人口规模增长 随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对其经济发展有有力因素: (1)城市规模越大、能够被配置的需求机会种类越能向这个序列的低端延伸; (2)城市规模越大、各种需求机会的规模也会越大,也就越能引起(经营该种类机会的)规模效益、进一步分工和技术进步等促进经营利润增长的因素,从而资源配置机会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规模递增的; (3)资源配置机会的增加还为各种资源进行优选配置提供了条件,使资源配置得更有效,既资源配置机会越多对经济发展越有力。 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上涨是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越大土地价格越高,如果权衡土地成本和增加建筑物楼层的得失,无异增加楼层可出现获利空间,增加楼层无异会增加单位面积的建筑成本。用实证分析来研究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减可能会更有效,而实证分析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均基础设施费用是规模递增的。当然城市规模的扩大其弊端不仅仅限于土地价格的增加和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加 交通因素 一、城市中心房价过高,大多数人接受不起在城市中心购房的压力而到郊区购房。 二、城市中心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人们选择到环境良好的郊区生活。 三、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使得人们在往返于郊区与城市中心成为可能。 3与郊区城市化的联系 郊区城市化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郊区城市化是城市空心化的结果,而郊区城市化更进一步促进城市空心化。

高二地理下册单元知识点: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

高二地理下册单元知识点: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下册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

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及高级商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业区? 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各 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 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现象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超级商场)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密集的楼房行政中心区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象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浓厚混合功能区工厂、机关、商店、学校、医院、住宅等多位于城市内部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外围农业区城市行政界线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

城市化内涵综述

第9卷第4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o.4 2009年7月Jour 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ul.2009 城市化内涵综述 刘洁泓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 摘要:城市化的概念是城市化理论的灵魂,城市化的内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对于城市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制度城市化以及从综合性的角度对现有城市化的定义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梳理和评论,并对城市化与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等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内涵;城镇化;城市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58-05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5政治经济学批判6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0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5城市化基本原理6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除城市化之外,城镇化、城市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也都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学者们在城市化定义上的这种分歧,会相应地影响到他们各自对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等问题的认识,进而会影响到相应的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如果对其不加以区别,不仅不利于城市化理论研究,而且还可能延缓城市化的实践进程。因此,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使城市化概念条理化、规范化、明朗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搜集了多年来学术界论述城市化的一些主要论文和著作,并对其进行剔梳、整理,目的不在于形成权威的结论,而是希望能摆明分歧、归类分析,使大家对此有比较系统和明朗的了解。 二、学界主要代表性观点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经济学家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学家强调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等等。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人口城市化0观点 西方学者西蒙#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1]赫茨勒指出,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2]威尔逊将城市化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3]持否定态度的托达罗也是从人口迁移的意义上定义城市化的。[4] 1收稿日期:2008212211 作者简介:刘洁泓(1972-),女,陕西澄城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源于英文,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塞达(A.Seula) 于1867年提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 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己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同,迄今为止,“城市化”仍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人们普遍接受“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提法。但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城市化的具体理解有所不同。经济学家通常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出发,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和机制。科林·克拉克(ColinGClark)认为,城市化是第一产业人口 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s]。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科林·克拉克等[’J;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页 变化,认为城市是地域上各种活动的中枢,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代表人物有日本著名地理学家山鹿城次ls];人口学家研究城市化,主要是观察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变化情况,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的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分布变化及其变动过程等。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赫茨勒网;社会学家的城市化定义,它强调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后果。例如著名美国社会学家L.沃思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全过程 [v1。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n。前者包括 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即物化了的或实体化的过程;后者包括城 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即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把城市化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 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s]。这个过程直接表现为:一方面农村人口比重不 断减少,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另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 增加,城市人口(非农业人口)不断上升。 从严格意义上说,城市化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 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一般含义上讲,城市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 技术革命,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地转化为城市经济要素。纵观以上各种不同的城市化界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 数目逐渐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二,居民的生活 方式、就业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步城市化;第三,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和提 升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第二、三产业不断在城镇集聚,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城市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地区逐步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城市性 地域状态,集中和高密度成为城市地域经济和景观的主要特征。总结归纳前人关于城市化定义的基础上,笔者引用国内学者张文和、李明(2000)的观

城镇体系的概念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畴城市经济区——城市行政区·具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多种城镇类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职能分工——确定城市性质·空间分布有序,形成一定的网络和格局空间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区域生产力分布状况,受资源、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影响城镇的相互作用、职能分工及各自的腹地范围·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历史变化引起的体系格局变化生产力布局状态的变化导致的格局变化基础设施条件引起的变化,尤其是交通条件 二、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是城镇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镇体系形成及发展的初始条件。目的: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了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方法: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单因子和复合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横向纵向比较手段,通过城镇体系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来反映城镇体系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采取定性分析,找出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期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使城镇体系的规划有的放矢。2.城镇发展的建设条件分析(a)城镇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城镇发展的气象、地形与用地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等);(b)城镇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c)城镇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d)城镇水源和能源条件;(e)城镇旅游发展条件;(f)城镇社会经济基础条件;(g)城镇地区农业发展条件;(h)城镇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i)城镇科技实力;(j)城镇生态环境条件。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 1、城镇体系规划的产生·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起到区域规划的部分作用。·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1989年《城市规划法》:“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1994年建设部颁布《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