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域与人口概念

城市地域与人口概念
城市地域与人口概念

城市地域与人口概念

对城市的研究,首先是城乡地域的区分,城市和乡村,在要素组成、结构、功能和景观等方面是两个有不同特征的地域,城乡地域的区分,是按照城乡地域的不同特征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

在中国,作为城市地理研究的基本单元“城市地域”是什么呢?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城市地域”概念根据国情都有不同,仅能为我们提供有限的参考,而中国又是在快速发展中,尤其是人口与城市,我们只能在实践中吃一堑长一智。

对于城市地域概念可作三种类型的界定:城市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一)城市的行政地域就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方案的规定,一个城市依照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在我国有两种,一种是城市市区,另一种是包括辖县在内的城市地区;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或称景观地域)是集中了各种城市设施,以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型景观分布范围,相当于城市建成区;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一般是以一日为周期的城市工作、居住、教育、商业、娱乐、医疗等功能所涉及的范围,它以建成区为核心,还包括与城市建成区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并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外围地域,以县为基本组成单元。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属于城市实体地域的建成区只有具体到某一特定城市的规划部门才知道,没有全国统一的地域划分标准和统计指标,因此我国以往的城市研究以及所用的资料,特别是人口资料,几乎都是以城市的行政地域作为出发点的。

从研究资料的可获得性来说,城市的研究最好和行政地域相对应,因为研究离不开统计资料,而通常使用的统计资料都是政府按行政区划公布的数据,和城镇直接对应的当然就是那些行政建制市,但建制市是从行政划分和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划分的地域,和我们平常说的城市意义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上,我国许多建制市的行政范围包括了“县”“乡”,按地域特征来衡量,应该是乡村地域。这样建制市包括的地域范围,就不完全是实质意义上的城市。我们把建制市称为“形式城市”,而把包括了现代城市特征的地域称为“实质城市”。

中国的前四次人口普查,都是以行政地域为标准划分城乡人口,这使得统计结果始终不能摆脱口径过宽过窄,数据过高过低的困境,于是反复调整对城镇人口的统计标准。但是无论怎样调整、折衷,其本质的不科学终究会导致结果的不合理。

中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的时期,正确的城乡划分,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对城镇和乡村进行统计,尤其是城镇人口统计,是国家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周一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怎样在尽量不触动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建立城镇实体地域的概念,来统计城镇人口,实现人口与空间的统一。1995年,他与史育生在论文中提出了建立可行的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的方法(如下图)。

(达标标准:6万人以上的城市型建成区划定为城市统计区,2000人到6万人的城镇型建成区划定为城镇统计区;城市统计区范围大小由平均非农化水平不低于70%和人口平均密度不低于2000人/km2加以控制,城镇统计区以人口密度不低于1000人/km2,非农化水平不低于65%作为边界)

该文章中对标准都有相应的解释,如城市统计区取平均密度2000人/km2,是对比了大量国外城市的数据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所得到的合理值(对于90年代)。1990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118人/km2,我国城市建成区现状人口密度最低的是新疆圭屯市,人口密度为2904人/km2,城市统计区的人口密度标准应低于最低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同年美国规定实体地域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001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27.2人/km2的37倍。英国1970年城市实体地域的人口密度为2333人/km2,是全国人口密度323人/km2的10倍。日本城市实体地域人口密度为4000人/km2,是全国人口密度323人/km2的12倍。用这样的比率将中国城市实体地域的人口密度定于1500-2000人/km2都是合理的。

第五次人口普查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城乡人口。规定城市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二)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三)前款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二)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镇区是指:(一)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二)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区域。

对比周一星的分析结果与此次人口普查所得的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0人/km2,1500人这个数据偏低,但是以居(村)委会作为最小单元统计城镇人口在当时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城镇实体地域的精度被分为四等,由大到小依次为:

第一精度——以市辖区为最小单元的城市统计区和城镇统计区;

第二精度——以街道(乡、镇)为最小单元的城市统计区和城镇统计区;

第三精度——以居(村)委会为最小单元的城市统计区和城镇统计区;

第四精度——以普查小区为最小单元的城市统计区和城镇统计区;

在2003年,周一星进一步提出“城乡划分的空间识别系统研究”报告,建议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进行示范性研究,最后建立国家级的信息平台。

似乎统计方法正在日趋完善的同时,我们又发现,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城乡二元格局正在转变之中,城乡界限日益模糊,居住区域工作区分离。伴随着越来越多对于靠人口密度来区分城乡地域的质疑,以前用不到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这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提起了。

以上两幅图是广州的昼(右)夜(左)人口分布图,代表了许多大城市中心商业区、专业功能区昼夜人口差距的情况。

黄荣清在2007年出版的一篇《中国城市的地域范围和地域区分探析》中提出将中国的城市地域区分为“郊区”与“市区”,“中心区”与“外围区”。从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活动、昼夜人口比等等角度划分城市,针对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空心”现象提出新的测量方法。

2006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和《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中规定,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城区包括:(一)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包括:(一)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最后建立国家级的信息平台”也必将会实现。那将大大方便地域统计,为城乡研究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地理学报》1995.7

2、《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1999

3、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0

4、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和《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6.3

5、宋小冬,刘朴,周一星“上海市城乡实体地域的划分”《地理学报》2006.8

6、黄荣清“中国城市的地域范围和地域区分探析”《人口与经济》2007.5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从控制到服务: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分析与展望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规模渐趋庞大。一方面,流动人口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引发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开始凸显。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的 研究主要停留于人口流动的状况、过程、流向及结构特征等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对于流动人口现象 背后的政策性因素探讨不多。本文旨在通过回答流动管理政策是什么;这些政策对流动人口产生了 什么影响,有何不足之处;改革建议与如何服务好流动人口等问题,系统地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进行归纳评析;分析了现行管理政策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及其症结所在;立足城市化,以服务视角提出政策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化管理政策 一、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 1.1.1快速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的化速度两倍多。[1]2006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3.9%,而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2]标志着我国城市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人口流动。[3]以我国2011年人口数据估算,城市化每提高1%就要有1314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人口的17%。[4]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为主要特征。这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不均衡发展决定的。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23000万流动人口中,从城镇流出人口约6210万人,占27%,从乡村流出人口占73%。流入城镇的17112万人,占74.4%,流入乡村的占25.6%。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考点名称: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 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 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如图: (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 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 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 能分 区 组成区位特征 中 心商 务区 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 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 机构及高级商场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 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 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 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 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 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 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 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

业区各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染现象 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 超级商场) 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 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 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 量大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 性设施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 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 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 密集的楼房 行 政中心区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 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 象 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 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 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 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 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 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 浓厚 混合功能区工厂、机关、商店、学 校、医院、住宅等 多位于城市内部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 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 外围农业区 城市行政界线以内、建 成区外围的地区 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 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城市中心区概念

城市中心区概念: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核心,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与城市其他地区。它包括城市的主要零售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信息中心等,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 城市中心区是指建成区内社会经济和土地开发活动 最密集的那部分地域范围。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核心,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与城市其他地区。它包括城市的主要零售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信息中心等,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 城市中心区内部的高度密集性和它城市职能的中心地位,使得它与城市中其它地区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人口密度最高,交通最拥挤,同时又是城市的交通枢纽集中的地区,服务于占城市很大比例的人口。 城市中心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开发的首选之地,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心区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拆迁成本最大,对开发的效益产出而言,中心区的开发要求增大土地的开发强度,以获得最大的开发利益。高强度的开发,必然引发高密度的交通,而交通设施又不可能无条件无限制的供给,最终的结果便是目前几乎大城市中心区普遍遇到的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等交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交通可达性的下降,带来土地利用的边际效益以及整个城市运转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中心区中心职能的发挥。 181 大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特性 ($)中心区事务和商业活动的高度密集性,土地利用强度高,产生了大量的“向心”交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零售商业迅速增长,商业区范围扩大,商业建筑密集度加大,金融和商业机构向市中心集中。 (()中心区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吸引和发生了大量的因第三产业而引起的非工作出行。 (&)人口密度大,人均用地少,用地价格高,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花费昂贵。 (")中心区用地布局大致已定,很多用地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用来进行道路设施建设,限制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 182 大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特性 ($)出行吸引力较强,相对可达性高。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既有较强的吸引力,又有很强的辐射力,各种交通服务设施相对齐全。 (()交通流量大,交通方式复杂。中心区拥有大量的工作岗位、商业、娱乐场所、办公楼,这些公共设施的交通吸引力强,同时,由于交通枢纽的位置,所以有大量的人流、非机动车、机动车在此经过,交通构成复杂,组织混乱。(!)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交通建设用地面积小。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提纲)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 (二)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二、当前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二)管理法规不完善,部门合作不协调 (三)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 (四)政策执行不到位 三、加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二)统一管理,加强协作沟通 (三)加大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力度 (四)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水平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黄育贤 内容提要:随着深圳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流向深圳成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在加快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挑战了深圳市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因此,加强对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研究,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分析了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并概括了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现阶段的做法、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 有“移民城市”之称的深圳,吸引着大批建设者们来此逐梦。大量流动人口来到深圳,租房而居,流动性强,她们为深圳的快速城市化做出了贡献,有力支撑了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优化调整,但流动人口也对公共设施提供、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给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深圳市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需要,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上的缺点,推动人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关于城市人口流动管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城市人口流动管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在于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它包括原城镇居民和外来人口两个层面,而由此形成的紧关系已成为现阶段城镇化的突出问题,在多大城市集中表现为“城市病”。如构建与不同城市规模相适应的人口流动管理体制,成为此次调研的主要容。 去年底,我们针对“结构转型与城镇化”问题赴新加坡、越南开展调研,相继访问了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市区重建局、宜居城市研发中心和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央政策研究室等部门,就外来人口管理思路及基本做法进行了交流。在总结新加坡、越南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流动人口现状与特点,提出了城市人口流动管理的相关建议。 新加坡、越南外来人口的现状及应对 无论是全球最为富有的城市新加坡,还是处于革新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越南,都面临着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转型压力,“公平与效率”、“增长与分配”、“与秩序”等关系问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变得愈加复杂。近年来,大量移民涌入中心城市带来了多问题,包括以交通拥堵、人口拥挤、住房困难为特征的“城市病”,其在也存在城市管理式、人口政策调控的弊病。为此,新加坡在移民政策和城市规划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越南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开始了相应的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但城镇化步伐仍

旧缓慢。 (一)新加坡外来人口的现状与管理经验 在过去10多年中,获得永久居住权和国籍的外来移民减轻了人口老龄化压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引来多原著居民的抱怨,部分高端人才进入社会上层抢占了发展机会,而大量的低端劳工又拉低了工资收入,使得中产阶级的利益受到较大冲击。就在此次调研的前一天,新加坡“小印度”社区刚刚经历自1969年以来最重的骚乱,其暴露的多深层次社会原因,比如不合理盘剥、长期歧视、低薪资待遇等。过快地引入新移民可能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对社会秩序稳定和城市管理也将产生影响。人口密度增加造成城市拥挤、移民涌入影响当地就业、社会秩序稳定性减弱,新加坡已经意识到这些存在的问题和顾虑,并开始着手调整移民政策和相关规划。 在人口规模面,政府已从2009年底开始收紧移民政策。申请成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和公民需要通过整体框架的评估,它综合考虑了申请者与新加坡居民的家庭关系、申请者的经济贡献、申请资格、年龄和家庭档案等因素,以此评定申请者是否有能力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融入新加坡社会。2013年1月发布的《人口白皮书》全面提出未来的人口政策规划,它着眼于新加坡居民的长远利益,强调的是一种高质量、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的人口增长,从而保持原著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平衡。

智慧城市人口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集状态异常人员信息;步骤二、上传所述异常人员信息;步骤三、对所述异常人员信息标记绑定;步骤四、汇总所述异常人员信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本技术可以对状态异常的人口进 行不间断的监控,其数据随时更新,便于迅速了解这些人员的动向。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采集状态异常人员信息; 步骤二、上传所述异常人员信息; 步骤三、对所述异常人员信息标记绑定; 步骤四、汇总所述异常人员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一具体包括:在医疗机构进行整形的人员,在该医疗机构进行登记拍照留档形成信息集合,确定该医疗机构的级别信息,所述级别信息为县级、市级、省级、部委级,所述县级级别信息包括县级个人医院、县级私有医院、县级私有医院;所述市级级别信息包括市级个人医院、市级私有医院、市级公有医院;所述信息集合至少包括级别信息、个人身份信息和整形前后的个人图像信息,信息集合内的所有信息彼此形成相互映射关系,并且对该人员的信息集合做出特殊标记类型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该级医疗机构服务器将所述信息集合实时发送到本地公共安全机构的服务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三包括所述本地公共安全机构服务器对该信息集合进行处理,将个人治安信息与所述信息集合绑定,形成绑定后信息集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步骤四具体包括:所述本级医疗机构将所述信息集合定期发送给上一级医疗机构,汇总个人医疗信息,和所述本地公共安全机构定期将绑定后信息集合发送给上一级公共安全机构,同时汇总个人治安信息。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20210213184642)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4125 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

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20XX年10月3日,我县南安镇新安村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 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 口占70%之多。当前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一)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

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的行政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3城市的职能地域; 2城市:城市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 市是商品交易场所。 3.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 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 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7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类型:⑴滨海城市⑵三角洲平原城市⑶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⑷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⑸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⑹平原中腹的城市⑺高平原上的城市⑻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⑼中山谷地城市⑽高山谷地城市 8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1)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密切的多,分布更规律性。(2)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10城市划分为哪三种类型⑴正统的城市化类型⑵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⑶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12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1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②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城市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③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1对居住环境喜好的变化2发达国家生产地理格局的变化3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4。70年代的特定经济背景)4低度城市化:城镇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产率发展所需要的。 14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劳动力剩余,农产品剩余. 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农产品的剩余,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15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 1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研究指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 2城市化水平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趋缓。

加强城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刻不容缓

加强城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刻不容缓 ——访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 记者张林江 2012年02月23日15:35 分享 记者:陆先生,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时期,您近年来十分关注社会结构的研究,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脉络和研究发现好吗? 陆学艺:我们的研究是从社会阶层结构研究开始的。这个研究从1999年初开始,共做了3年,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有几百人,我们完成了8个县市、2个大型国企、1个乡村社区和1个大学社区的抽样问卷调查、入户访谈,收集了1万多份问卷和近千份访谈记录资料,最后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在这个报告里,我们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三类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的社会阶层划分方法。根据分析,我们将当今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10个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这10个阶层分成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由于这种社会阶层划分方法建立在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

与多数群众的基本看法一致,因此有一定的说服力,也在学界引起相当反响。 我们的第2个研究成果是《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我们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1949年后的5次大的社会流动,分析了10大社会阶层的来源和流向,以及未来演化趋势,并提出了改革和调整中国社会流动机制的政策建议。这个研究历时两年半。 从2006年起,我们开始关心更为复杂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该课题研究和写作花费4年多,直到2010年才出版《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 记者:这本书研究分析了社会结构的10个方面,可以说是对当代中国的全景式框架描述和脉络扫描。 陆学艺:对。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既是社会静态分析的终点,又是动态分析的起点。19世纪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说:“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社会结构调整大大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这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的重要根源。 记者:你们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城乡结构的现状和城市化未来趋势,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内蒙古银安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Inner Mongolia yin an scienc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ltd

呼和浩特市社会信息综合采集平台 一、项目概述 开展《社会信息综合采集平台》专项行动,是加强我市实有人口管理工作,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扎实推进“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平安青城”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和谐青城的客观需要。全力提高人口信息的采集录入率、准确率和应用率;提升人口管理工作服务向信息化水平迈进。 二、城市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管理的切实需求 我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深入和继续改革大业的中心课题。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使人口高速膨胀,不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这势必给公安部门在人口管理、控制犯罪等工作方面带来了新的困难和课题。 在城市管理诸多方面中,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宁,保障人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是公安干警作出的重要贡献。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来说,实有人口是生产力,是服务对象,同时也是被管理对象。城市实有人口通过在工作和生活所在地的各行业管理服务窗口出示有效身份证件,获得在当地的居民居住权。当地行业服务机构同时要对他们的一些个人信息(姓名、年龄、政治面貌、户口所在地、婚姻状况、现在工作地点、现居住地点、工作单位、上级主管单位、现联络方式、有否犯罪记录等)进行建档归类,并实时的将采集到的信息上传到公安局信息中心,为公安机关对城市实有人口进行有效监管提供动态数据。 我们利用二代身份证具有存储电子信息的能力,防伪性强,体积小,便于携带等特点,将其作为城市实有人口的身份识别有效证件,与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终端有机结合,设计开发出的《城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采集准确性 将相关信息一次性采集到系统中之后,以该系统作为数据共享中心,进行数据信息共享,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人口信息是国家指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的重要参考。因此,对人口的各种参数,如人口数量、年龄分布、性别分布、职业情况等

城市社会管理--复习提纲

城市社会管理复习提纲 题型:名词解释 4题判断分析 问答题 2题案例分析 1题 【题型仅供参考,当时老师是这样说,但最后有没有再进行修订就不知道了】 第一章 1、社会系统的三大层次分别是什么?

2、社会管理的概念与功能分别是什么? 社会管理的概念: 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 社会管理的功能: (一)再分配功能——本质上,社会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 (二)良性运行功能——通过政府在再分配中发挥主要作用,实现财富、收入分配、资源和 机会占有的更加均等。 (三)修复人类共同体功能 3、城市社会管理的概念、主要内容、特征以及作用分别是什么?城市社会管理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说法一: 指城市经济管理之外的属于城市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活动。 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管理、社会秩序和治安管理、社会生活服务管理以及城市文化管理等几个方面。 说法二: 指城市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事务是指涉及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它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规模性等特点。受益对象是全体城市居民。 内容集中表现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秩序井然、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营造; 目的是促进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是运用法律、行政手段,进行调节控制,满足全体市民的共同需要;强调城市居民或被管理者的广泛参与,对公共事务决策和过程产生影响。 说法三: 指城市政府通过制定社会公共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管理的基本内容:(1)保障公民权利;(2)维护社会秩序;(3)协调社会利益; (4)实施社会政策;(5)管理社会组织;

高二地理下册单元知识点: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

高二地理下册单元知识点: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下册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征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

的大公司、大商行、大银行等机构及高级商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大,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工业区? 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各 区由若干不同类工厂组成 分布于城市的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现象商业区各种商业街和大商场(或超级商场)多位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与企业分布相邻或结合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主要功能区,外边景观是成片密集的楼房行政中心区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象人口密度昼夜差异较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浓厚混合功能区工厂、机关、商店、学校、医院、住宅等多位于城市内部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郊区主要是为城市服务的城市外围农业区城市行政界线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提纲)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 (二)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二、当前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二)管理法规不完善,部门合作不协调 (三)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 (四)政策执行不到位 三、加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二)统一管理,加强协作沟通 (三)加大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力度 (四)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水平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 现阶段,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组成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主要是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二类是农村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农民,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了子女的教育,涌向城市,共享城市公共资源的便利。第三类是从小城镇流入的人口,这些人主要是掌握了一定技术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不满足于现状,为谋求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如一部分高校毕业生。 (二)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深圳近年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2003年为557.41万人, 2008年达到了876.83万人,2010年增加到1200.55万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深圳市全市累计登记实际居住的流动人口达1700.5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84.9%;其中户籍人口212.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 目前深圳市流动人口增长、结构、布局等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最”:一是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倒挂最严重,2014至2015年进行的统计的数据显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达6:1。二是人口密度全国大中城市里最高,从“四普”时每平方公里825人增加到“五普”时3597人,十年间增长了3.46倍,以年均15.32%的速度增加。三是人口年龄结构最轻。据“五普”资料,全市人口年龄平均25.37岁,且20-3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6.38%,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绝无仅有。四是适龄劳动人口平均文化程度最低。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实践考核表实践课题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姓名李志刚教育层次专科

学号1013001469410 分校邯郸电大专业行政管理教学点磁县电大 指导教师日期2012-03-12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

到4125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二、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我通过对县公安局暂住人口登记记录表,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调查结论。 三、调查对象: 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4125人,其中的50人。 四、调查项目和分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2005年10月3日,我县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实践考核表 实践课题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姓名李志刚教育层次专科 学号 1013001469410 分校邯郸电大 专业行政管理教学点磁县电大 指导教师日期 2012-03-12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4125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二、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我通过对县公安局暂住人口登记记录表,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调查结论。 三、调查对象: 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4125人,其中的50人。 四、调查项目和分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2005年10月3日,我县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城镇体系的概念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畴城市经济区——城市行政区·具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多种城镇类型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职能分工——确定城市性质·空间分布有序,形成一定的网络和格局空间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区域生产力分布状况,受资源、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影响城镇的相互作用、职能分工及各自的腹地范围·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历史变化引起的体系格局变化生产力布局状态的变化导致的格局变化基础设施条件引起的变化,尤其是交通条件 二、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是城镇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镇体系形成及发展的初始条件。目的: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了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方法: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单因子和复合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横向纵向比较手段,通过城镇体系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来反映城镇体系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采取定性分析,找出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期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使城镇体系的规划有的放矢。2.城镇发展的建设条件分析(a)城镇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城镇发展的气象、地形与用地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等);(b)城镇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c)城镇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d)城镇水源和能源条件;(e)城镇旅游发展条件;(f)城镇社会经济基础条件;(g)城镇地区农业发展条件;(h)城镇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i)城镇科技实力;(j)城镇生态环境条件。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 1、城镇体系规划的产生·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起到区域规划的部分作用。·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1989年《城市规划法》:“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1994年建设部颁布《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现状

城市地域与人口概念

城市地域与人口概念 对城市的研究,首先是城乡地域的区分,城市和乡村,在要素组成、结构、功能和景观等方面是两个有不同特征的地域,城乡地域的区分,是按照城乡地域的不同特征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 在中国,作为城市地理研究的基本单元“城市地域”是什么呢?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城市地域”概念根据国情都有不同,仅能为我们提供有限的参考,而中国又是在快速发展中,尤其是人口与城市,我们只能在实践中吃一堑长一智。 对于城市地域概念可作三种类型的界定:城市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一)城市的行政地域就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方案的规定,一个城市依照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地域范围。在我国有两种,一种是城市市区,另一种是包括辖县在内的城市地区;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或称景观地域)是集中了各种城市设施,以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型景观分布范围,相当于城市建成区;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一般是以一日为周期的城市工作、居住、教育、商业、娱乐、医疗等功能所涉及的范围,它以建成区为核心,还包括与城市建成区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并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外围地域,以县为基本组成单元。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属于城市实体地域的建成区只有具体到某一特定城市的规划部门才知道,没有全国统一的地域划分标准和统计指标,因此我国以往的城市研究以及所用的资料,特别是人口资料,几乎都是以城市的行政地域作为出发点的。 从研究资料的可获得性来说,城市的研究最好和行政地域相对应,因为研究离不开统计资料,而通常使用的统计资料都是政府按行政区划公布的数据,和城镇直接对应的当然就是那些行政建制市,但建制市是从行政划分和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划分的地域,和我们平常说的城市意义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上,我国许多建制市的行政范围包括了“县”“乡”,按地域特征来衡量,应该是乡村地域。这样建制市包括的地域范围,就不完全是实质意义上的城市。我们把建制市称为“形式城市”,而把包括了现代城市特征的地域称为“实质城市”。 中国的前四次人口普查,都是以行政地域为标准划分城乡人口,这使得统计结果始终不能摆脱口径过宽过窄,数据过高过低的困境,于是反复调整对城镇人口的统计标准。但是无论怎样调整、折衷,其本质的不科学终究会导致结果的不合理。 中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的时期,正确的城乡划分,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对城镇和乡村进行统计,尤其是城镇人口统计,是国家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