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中考历史卷及答案

2013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

11.右图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

纸,并且说:

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

“各报体例,

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

中外时事,

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

帝此举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3.一首纪念某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写道:“神舟昏暗虎狼凶,捍卫国家意志雄。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值赞颂,优良传统要扬承。”下列选项适合填在空格处的是

A.五四精神B.长征精神C.国共合作D.抗美援朝14.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创办学堂B.编练新军C.兴办实业D.自强求富

时间留学情况

1871~1889年在容闳的倡导、推动下,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国留学。1877年起,清政府又先后派遣了4批留学生赴欧洲学习西方的技艺。

1896~1911年近两万名学子为挽救民族危亡,东渡扶桑,留学日本。

1912~1927年先是留学生逐年被派往美国,接着留法勤工俭学以更大的声势出现,此后寻求革命道路的留苏浪潮也盛极一时。

A.都到欧美国家留学B.都为了挽救国家危亡

C.都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主D.都由政府公派留学

16.按照欧洲的传统,人在成为君主之前,只能使用家族姓氏,不称教名,称帝后才可使用教名。拿破仑这一教名的使用,应该始于他

A.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B.1804年3月颁行《民法典》

C.1804年12月加冕称帝D.1812年进军俄国

17.右图所示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文艺复兴的推动

B.英国的殖民扩张

C.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18.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

讲话中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从

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强国,超群的

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

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

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对尼克松的

上述讲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B.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鼎足之势

C.美国丧失了霸主地位D.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局面

19.右图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漫画。其内容说明,经济

全球化

A.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B.建立了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C.造成发展中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D.使发达国家获得最大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

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

之奋斗。回答20~23题。

20.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

21.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

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些东西”指

A.大庆油田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D.“863”计划

22.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的宏伟目标。

下列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理解正确的是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②已是世界经济强国

③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④城乡发展差距还较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①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③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④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③④

27.读图,回答问题。(6分)

(1)图一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又一伟大思想的诞生。该思想的诞生与图二所示的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相距多少年?(2分)

97年

(2)上述思想的成功实践各自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这些法令对资产阶级的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对地主阶级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中华书局材料二: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英】亚历克斯·沃尔夫《世界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京临时政府主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2分)

资产阶级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4分)

经济困难;政治腐败;丧失民心;军队士气低落。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短时间消亡的共同原因。(3分)

未能获得广大农民支持。

29.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裕仁天皇(1926-1989年在位)是日本战时的最高统帅。日本发动战争和在战争中的重大决策,都是在御前会议上做出的,得到裕仁天皇的批准。

材料二:迷恋带病真菌、杆菌研究的裕仁天皇一直关注着日本细菌部队和化学部队的发展,并一直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731部队(化学和细菌战部队)1936年奉裕仁天皇敕令建立。1940年裕仁天皇又颁布新的敕令,将部队扩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龙江肇东县、五常县移到哈尔滨南郊的平房镇。731部队培植各种致病细菌,并制造炸弹,在实战中施放撒播。1937年12月1日,裕仁天皇亲自签发“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占领南京后,裕仁天皇还奖赏攻陷南京的日本军官……对南京大屠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材料三:由于日本政府与美国做了交易,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实现所谓“无条件投降”,裕仁天皇因此得到了庇护,逃过了设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但是,无论国际社会还是日本国内,对裕仁天皇应该接受战争罪行审判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以上均摘编自《世界知识》2012年22期康狄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裕仁天皇发动了哪些战争。(4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裕仁天皇犯有哪些战争罪行。(4分)

进行细菌战、化学战;屠杀中国平民。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对裕仁天皇的看法。(4分)

裕仁天皇是战犯;必须受到审判。

30.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

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规章,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

集体谈判的权利。为了推行公平竞争法规,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

鹰”标记(右图),以资表彰鼓励。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第一轮高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等,从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90年代初,伴随着“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中国开展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将改革开放推向新一轮高潮,中国经济又一次快速增长。90年代末,围绕加入WTO利弊问题的争论,中国再次迎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中央果断加快入世谈判,中国成功入世,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头十年里实现快速增长。

材料三: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2013年2月初,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该意见确立了“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等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干预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8分)

通过立法,避免企业盲目竞争;通过立法提高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表彰鼓励遵纪守法的企业;对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整;罗斯福的个人作用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特点。(4分)

改革开放的深化都伴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或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生产力);改革开放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进行;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分析材料三,从起因和目标两方面,概括出我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4分)深化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需要;深化改革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深化改革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深化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美两国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2分)

符合本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有正确的领导;有制度的保障。

卷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