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 马克思注意理论体系的最显著特征是:实践性、阶级性
以上三个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我提出来让大家记忆一下。下面我结合我手头的基本书籍来简单阐述一下。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它把实践引入哲学,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其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基本观点。它体现在世界观(用实践为寄出来解决思维和存在地问题)、认识论(实践是全部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标准)、历史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三个方面。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即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1、它以发展的观点看世界;2、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对自己学说也采取批判的态度;3、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这个里面注意恩格斯的一句话“凡是存在地都是要灭亡的”正是体现了这个本质。
而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注意一个知识点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要表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阶级性。它公开宣称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也是由他的实践性和阶级性所决定的,因而这两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

我个人认为单独考这个知识点出题只会出现在选择题中。但是知识点体现的观点确可能体现在分析题目中,学马列就是强调要使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可以说是对使用马列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通俗的说就是把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答案的体系中使很重要的。
从考试分析中,我认为分析中强调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最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这个和江总书记提出的“与时俱进”的观点是一致的,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是一直的。所以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中要注意一下这两个小点的问题。

至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技革命,我个人认为就是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科,他和现代科技革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现

代西方哲学中就是要注意,随着德国古
典哲学终结,现代哲学就朝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两个方向发展。现东西方哲学反对黑格尔德理性传统,提倡非理性主义,这个里面分为“科学主义”(强调科学的主要性,像波普尔的证伪学说)和“人本主义”(强调对人内心生活的非理性的发掘)两个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继承了古典哲学的有点和积极吸收了其他成果而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觉得就是要主义毛概、邓论是马哲的新发展,江的“三个代表”是对毛思、邓论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就可以了。

2.今天我来谈谈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的相关问题。
这章在考纲中分为四条: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2.人对物质实践的实践把握;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在考试分析中分为三个部分,就是把考纲中的3、4合并为一条。
我依据考纲对每个知识点作一下自己的阐述: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首先要明白物质范畴――哲学中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注意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度物质认识的不同。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物质;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③辨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的概括。(其中要主义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来定义物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吧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其次,物质的存在形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来表现出来,所以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运动和物质及其时空时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的静止导致了物质的多样化。运动和静止使一对矛盾,但是两者是相互转化和依靠的。割裂两者关系就会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时形而上学错误,反之是相对主义运动关的错误。
物质的永恒运动性决定了物质运动形式的时空无限性。空间的无限性表现了物质世界的唯一性。
现代科技和哲学地发展日益突破时空有限论的界限,证实着时空的无限性。证明人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无限性,这也极

大的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这点主要是
阐述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含义是:一是实践是人类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这个和意识是有区别的。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于人的对象世界。(这点证明实践具有主体性特点)。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通过实践这种活动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的先生世界,是尚未被人类人化的世界。人类世界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是有区别和统一的,它们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这个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人于人的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事求是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自然界的物质性证明了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但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以生产方式为其决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级的物质运动。世界是按照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这就是实事求是,这也是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基本要求。
我认为在这节中引申出了一些观点和概念,尤其是生产方式的概念。我们要联系的看待:社会是人及其活动(生产活动)来表现其物质性的。生产方式不仅仅世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她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论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科学的解释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即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它对于人来说就是人脑的反映形式就是意识。自然界物质产生出意识是经历了长期发展的历史的。其中有三个重要环节:由无机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

反应道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里,然后发展到人的意识。其中,社会性的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
动促进了意识的器官—人脑的形成,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所以意识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主体实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实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从意识的作用来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主要体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意识不仅仅反映世界,而且能能动的改造世界。虽然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巨大,但是他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他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所以人们能够根据控制论的原理,得出人工智能的,但是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思维的模拟,它的出现证实了辨证唯物主义意识论的科学性。
唯心主义的意识论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左右;辨证唯物主义是两者都承认,即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这点我个人认为是对物质范畴的具体化。
简单说就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统一。
这个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就是马、毛、邓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两者是辨正统一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知识点不会单独考,它只会融合于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的题目中。其实物质观就是客观性就是实事求是。是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大家只要理解好物质观,对于这个知识点是完全可以自己发散的。不用拘泥于模块化的答案。

我从历年的考题中分析,这章没有直接考的知识点就是实践的物质性、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是我认为这两个正好是考察的最多的地方,因为它是融合与其他知识里面的,这个是马哲和中国现实结合,并且是我们党现在强调的很多问题的基础。这两个点大家要注意理解,而不是仅仅记忆。

3.今天来谈谈哲学中第三部分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辩证思维方法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内容非常明确,就是联系、发展和辩证思维方法这三个部分。
这章条例很容易搞清楚,我的理解就是先讲联系,再讲发展,然后

是阐述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包含对立统一规律),最后解释辩证思维方法。大家只要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理顺这章的知识点是很快的。下面我逐一就每个部
分展开说明。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作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有三个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凡是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是绝对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进入诡辩论。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又是具有多样性的,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以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有一些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结合到现实问题就是: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人们通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联系,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法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特色。这个里面多关注一下相关书籍里面提供的材料,要明确一点就是古代整体观是朴素的,但是也强烈的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就事物的灭亡。“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的发展。
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成过程的集合体,这个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成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这个是形而上学的思想

特征。
从发展可以引申出量变、质变;现象和本质这两对对概念,这个我不想多说,这个大家都肯定很清楚,只要明白质变和量变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错觉和假象是不同的
)。很多书上都有展开说了。这里我不罗嗦了。
另一个知识点就是辩证的否定,核心就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事物的这个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性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是否承认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由规律可以又引申出另一对概念: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个也是很多书籍阐述了很多的东西,我不多说了(注意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三种错误观点)。反正也很简单,就是要辩证的看待这对概念就可以了。自己可以发挥。呵呵!
这里还有一对概念就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我个人认为这个知识点主要要掌握的是两者的分歧:①辩证法强调的是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强调的是孤立的观点;②辩证法强调的是发展的观点,形而上学强调的是静止不动的观点;③辩证法强调的是全面的观点,形而上学强调的是片面的观点;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两者对立的实质。
3.对立统一规律
这个规律是重点要掌握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分析方法,其主要就是矛盾论的三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这也是所有书籍阐述的很详细的东西,我不多说,指想说的就是注意每对概念的相互依存关系要在答题中体现出来,不能单独的阐述某一方面,一定要说出两者的联系和相互转换,这个也是辩证法在答题中的应用!哈哈!说白了就是中庸之道。
以上概念具体到现实中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的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个知识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论基础,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注意的活的灵魂。
需要记忆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这个看看相关书籍就ok了!,适当了解一下他的意义――就是提倡“天人和一”,社会和人类、自然
的和谐相处。
4.辩证思维方法
首先要了解的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包括主观辩证法(指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或者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表现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两者的辩证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
其次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这都是些概念,不用多说。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和演绎的概念,抽象和具体概念的深入含义。
归纳和演绎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思维运动形式。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提。
对于抽象和具体来说: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并服务于这个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是“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抽象为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逻辑中介,达到上升的终点,即思维具体,它是思维对客体的本质的总体性的综合把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不是思维生成现实的具体过程。否认这一过程,就会陷入唯心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思维中形成理论形态和建构科学体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