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诊断新进展

肺癌诊断新进展
肺癌诊断新进展

2015年中国肺癌诊疗指南

2015 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内容: 一、概述 二、病理诊断评估 三、分期 四、治疗 五、姑息治疗 (一)前言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60.59万(男性41.63万,女性18.96万),居恶性肿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2位),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9.59%(男性23.03%,女性14.75%)。 肺癌发病率为35.23/10万(男性49.27/10万,女性21.66/10万)。同期,我国肺癌死亡人数为48.66万(男性33.68万,女性16.62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24.87%(男性26.85%,女性21.32%)。肺癌死亡率为27.93/10万(男性39.79/10万,女性16.62/10万)。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有益于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提高治愈率。低剂量 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胸片的4-10 倍,可以早期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数据显示,LDCT 年度筛查能发现85% 的I期周围型肺癌,术后10 年预期生存率达92%。 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LDCT 筛查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我国目前在少数地区开展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试点技术指南中推荐采用LDCT 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提出的肺癌筛查风险评估因素包括吸烟史(现在和既往)、氡暴露史、职业史、患癌史、肺癌家族史、疾病史(慢阻肺或肺结核)、烟雾接触史(被动吸烟暴露)。 风险状态分3组:(1)高危组:年龄55-74 岁,吸烟史≥30包年,戒烟史<15 年(1 类);或年龄≥50 岁,吸烟史≥20包年,另外具有被动吸烟除外的项危险因素(2B 类)。(2) 中危组:年龄≥50 岁,吸烟史或被动吸烟接触史≥20包年,无其他危险因素。(3)低危组:年龄<50 岁,吸烟史<20包年。NCCN 指南建议高危组进行肺癌筛查,不建议低危组和中危组进行筛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在原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0 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制订了本规范。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 刺激性干咳。(2) 痰中带血或血痰。(3) 胸痛。(4) 发热。(5) 气促。当呼吸道症状超过2 周,经对症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 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 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 肿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 肿瘤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肺癌诊疗指南

肺癌 【范围】 1.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2.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1.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2.NSE:(neurone specific enola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3.CYFRA21-1:(cytokeratin fragment)細胞角蛋白片段19。 【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 【诊断依据】 (一)高危人群 有吸烟史和/或肺癌高危职业接触史(如石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 刺激性干咳。(2) 痰中带血或血痰。(3) 胸痛。(4) 发热。(5) 气促。当呼吸道症状超过2 周,经对症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 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 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 肿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 肿瘤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 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 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 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 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 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肺癌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9), 837-84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03122608.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03122608.html,/10.12677/acm.2018.89140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Lung Cancer Therapy Zhi Yang, Chunlong L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Yueya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Yueyang Hunan Received: Oct. 20th, 2018; accepted: Nov. 6th, 2018; published: Nov. 13th, 2018 Abstract The lung cancer incidenc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clinic. Treatment includes surgery,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mmunotherapy, and so on. Surgery,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re the main treatments for lung cancer. However, only 20% to 30% patients are clinically suitable for surgical treatment. The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regiment has limited efficacy.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is still less than 15%, and the side effects of radiotherapy are relatively large. At present, the new treatment me-thods, such as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mmunotherapy, iodine 125 seed stereotherapy and so on, have enriched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trend of lung cancer. Keywords Lung Cancer,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ment 肺癌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杨志,林春龙 南华大学岳阳市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湖南岳阳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6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3日 摘要 肺癌发病率成逐年递增趋势,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术、化疗、放疗是肺癌主要治疗手段,但是临床适宜手术治疗的病人只有20%~30%,

2015年肺癌诊疗指南

2015年肺癌诊疗指南:共识和争议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的卫生统计年鉴显示,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位。目前常用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包括: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肺癌诊疗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肺癌诊疗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肺癌诊疗指南以及中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各个指南在总体原则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具体的处理细节上有所区别。本文将结合最新的诊疗指南,介绍肺癌临床研究的共识与争议,并通过相关的临床证据进行解读。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Ⅰ期、Ⅱ期) 共识一:对于早期肺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以期实现R0 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在尽可能实现R0 切除的前提下,施行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也是可行的。 争议一:NCCN 指南认为,除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外,可进行系统淋巴结采样;IASLC 则具体规定最少清扫6 组淋巴结,其中3 站必须是纵隔淋巴结包括隆突下淋巴结。 如何在完整切除肿瘤病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的正常肺组织,减少手术创伤是我们的目标,尤其对于肺功能差的患者具有更大的现实

意义。由此提出了亚肺叶切除的概念,包括解剖性肺段切除和肺楔形切。早期研究显示与肺叶切除相比,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显著增加局部复发的风险,因此肺叶切除仍是当前标准切除方式。但由于CT 筛查技术的运用,更多的小结节磨玻璃样(GGO)病灶被发现,最近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显示:Ⅰ期患者亚肺叶切除vs. 肺叶切除的荟萃分析:14 项研究(12 项回顾性研究;1 项配对研究;1 项随机研究);903 例亚肺叶切除患者;1887 例肺叶切除患者。1 年、3 年和5 年生存率差别分别为0.7%、1.9% 和3.6%,虽然这些差异显示亚肺叶切除更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以上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经过严格的选择符合以下标准的手术人群是可以考虑接受亚肺叶切除的,如仅为ⅠA 期,直径不超过2——3cm 的小肿瘤,周围肺肿瘤(可以扩大切除边缘),CT 图像表现为以GGO 为主。但若要评价在早期的ⅠA 期患者中亚肺叶切除是否具有相对于传统肺叶切除的更大的优势?目前还缺乏确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而正在进行的亚肺叶切除的临床试验CALBG 140503 和JCOG0802/WJOG4607L或许能帮助我们回答这一问题。 共识二: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包括我国指南在内的几大治疗指南也都推荐进行放疗,尤其是将立体定向放疗(SABR)作为根治Ⅰ期肺癌的可行手段。 争议二:对于术后辅助放疗的适用人群目前还存在争议:ESMO 指南推荐:肿瘤直径>5cm 和(或)中央型肺癌,推荐进行常规放疗或者加速

2017版CSCO肺癌指南

2017版CSCO肺癌指南 2017 年4 月22 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发布会在广州举行。CSCO 副理事长、吉林省肿瘤医院院长程颖教授就《CSCO 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7 年更新版进行了解读。 那么,2017 版《CSCO 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中究竟更新了哪些内容?又是基于哪些证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影像和分期诊断部分、病理学诊断部分以及随访部分,内容没有变化。 分子分型部分的更新 在基本策略中,非鳞癌除了EGFR 和ALK 融合基因检测外,新增加了耐药后行二次活检对继发耐药T790M 进行检测,不能行组织学检测的患者可行血液ctDNA T790M 检测(I 类证据)。 可选策略中,增加了ROS1 融合基因RT-PCR 检测(从IIA 类提到IB 证据)。更新ROS1 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

吴一龙教授牵头的东亚ROS1 阳性患者的II 期研究,入组127 例病人,其中中国患者74 例,使用RT-PCR 方法,阳性患者使用克唑替尼治疗。其中CR 14 例,PR 74 例,ORR 69.3%,PFS 13.4 个月,ROS1 成为克唑替尼治疗有效的第二个分子类型。 基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子分型的综合治疗部分的更新 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更新 (1)不可手术的IIIA 或IIIB 期NSCLC PS 0-1 者新增加了同步放化疗证据。证据来自于王绿化教授的III 期研究,比较依托泊甙/ 顺铂和紫杉醇/ 卡铂同步放化疗随机对照研究,3 年OS 率分别是41.4% 和26.0%,因此推荐依托泊甙/ 顺铂为IIIA 或IIIB 期不能手术患者的优选同步放化疗方案。 (2)IV 期EGFR 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 PS 0-3 分者,按照上市时间,在基本策略里推荐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其中阿法替尼是今年增加的证据。可选策略里,PS 0-1 分者增加了联合化疗循证医学依据。此推荐基于JMIT 研究,EGFR 突变患者使用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发表时间:2012-12-21T14:38:16.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刘志伟李梦龙[导读] 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 刘志伟李梦龙(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山东寿光 262700)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05-01 【摘要】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本院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60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周围型肺癌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肿块,其增强扫描于增强1、2min所有病灶强化最明显,达到峰值。于增强4min后病灶CT至缓慢下降,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结论熟悉并掌握周围性肺癌的影像学征象是提高周围型肺癌诊断率的关键,在利用影像学征象进行肺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时,应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分析,以防误诊。【关键词】周围型肺癌 X线胸部平片螺旋CT 诊断 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以腺癌、鳞癌多见。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及吸烟人群的增长,我国的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日益严重。因此,熟悉肺癌影像学征象,了解鉴别其诊断特征,对肺癌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收集整理本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讨论周围型肺癌的共性及个性特点,以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25例,咳血丝痰15例,胸痛1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发现7例。发病部位:左肺24例(上叶13例,舌叶2例,下叶9例);右肺26例(上叶18例,中叶2例,下叶6例)。组织学分型:腺癌36例,鳞癌12例。 1.2 方法 X线检查:站立位,常规胸部X线正侧位平片(CR或DR)检查。CT扫描:螺旋CT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扫描机,平扫技术参数:电压120V,电流90mA,层厚7.5mm,层距7.5mm,螺距1.375;对病变部位高分辨率CT扫描参数:电压120V,电流250mA,矩阵512*512,层厚1.25mm;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 2.5ml/s经肘静脉注入优维显100ml,在注射对比剂1,、2、3、4、6、8min分别对病灶进行连续扫描,测定结节中心层面3-4个区域的CT值,取其平均值为结节CT值。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本组60例周围型肺癌经X线平片及CT扫描45例病灶呈结节状,边缘较清,可见短小毛刺,15.例病灶呈小片状,边缘模糊。周围型肺癌结节浅分叶5例,深分叶21例,边缘呈锯齿状和小棘状突起19例,11例病灶内部有点状透亮影。9例结节影有条状血管影相连,11例有胸膜凹陷症。增强扫描于增强1、2min所有病灶强化最明显,达到峰值,CT强化值达20-60HU,完全性强化51例,周围性强化9例。于增强4min后病灶CT至缓慢下降,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本组21例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7例有同侧胸肋骨转移,5例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 2.2 X线与CT表现 X线表现 ①癌瘤早期、瘤体较小,可呈小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甚均匀,边缘不清,极易误诊。②癌瘤早期,瘤体较小,亦可呈小结节状。此阶段难以确认。若随访结节进行性增大有可能识别。③瘤体直径达1~2cm者,边缘多清楚,分叶可不明显,甚至部分边缘欠清。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可能确诊。④瘤体直径大于3cm者则呈边缘清楚之肿块,密度均匀,无钙化,呈分叶状。分叶征虽非肺癌独有,但仍作为诊断肺癌的一个重要征象。⑤瘤体边缘可出现细小毛刺,使其呈毛糙状,以腺癌多见。⑥空洞以偏心性,壁厚而不规则,无或少有气液平面为特征。但也可见壁薄似囊肿者。⑦周围型肺癌晚期可发生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膈神经受累等。⑧双原发肺癌少见。同时发生的双原发者更为少见。可以同型,亦可不同型。 CT表现 ①早期肿瘤呈小结节影,CT发现较常规平片敏感,但定性有困难。结节有无钙化及密度测量有一定参考价值。②肿瘤较大常呈分叶状肿块,分叶的深浅程度对鉴别良、恶性有一定帮助。③肿瘤边缘不规则,常有多发棘状突起,薄层面扫描有助显示,其代表肿瘤浸润性生长。④肿瘤多呈软组织密度,其内可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检查,低密度区更为明确,其代表瘤内坏死组织。⑤2%~4%肿瘤发生空洞,内有气体,洞壁厚而不规则。⑥直径小于2cm肿瘤内可见细小充气的细支气管影,病理上为瘤组织所包绕的正常或轻度扩张的细支气管。⑦少数肿瘤内可有偏心性钙化,为肿瘤所包绕的钙化性肉芽组织或肿瘤坏死发生的营养不良性钙化。⑧肿块周围可有血管集中表现,然判断较难,动态增强CT有助鉴别血管与棘状突起。⑨邻近胸膜出现胸膜凹陷征或胸膜皱缩征,表现为连接肿块外缘与胸膜间的线状影,其胸膜端呈小的三角形。⑩邻近胸壁受侵,发生骨质破坏,常见于肋骨,局部可出现软组织肿块。胸膜受累或发生胸膜转移时,出现胸腔积液。晚期,发生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或颅脑、肝、肾上腺等远处转移。 增强扫描:一般认为肺癌增强后CT值高于良性结节而低于活动性炎性病变。肺癌的增强CT值比平扫增加20Hu以上,最大到达100Hu 以上。目前认为肺内较小孤立结节增强后HRCT扫描显示最大增强值为20~60Hu时,有助于肺癌诊断。 3 讨论 对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借助于胸部平片和CT检查,X线胸部平片是检查周围型肺癌最普通和简便的方法,但密度分辨率明显低于螺旋CT。因此对于X线胸部平片阴性,而临床怀疑者,不应轻易否定,应做CT扫描,必要时强化扫描。在利用CT增强扫描CT值改变进行肺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鉴别时,应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分析,以防误诊。 参考文献 [1]马大庆.早期周围型肺癌的MS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5,20(4):283-285. [2]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全国放射学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34.

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分析(I)

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方法:选择20例周围型肺癌具有CT随访影像学资料,总结其早期征象。结果:2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12例,鳞癌5例,肺泡癌2例,小细胞癌1例。其中17例呈实性结节状,3例呈斑片状。结论:当CT扫描发现类似病灶,即做增强扫描,肺癌的增强CT值高于良性结节而低于炎性病灶,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CT扫描 周围型肺癌是一组常见病,其组织学类型包括小细胞肺癌、大细胞肺癌、腺癌、鳞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学征像是其病理学基础的反映,如瘤体的密度、内部结构、边缘形态,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现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具有CT随访资料的早期周围型肺癌20例,总结其CT征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手术或胸穿后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8~78岁,平均61.5岁。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者16例,痰中带血5例,无症状者4例。病理证实腺癌12例,鳞癌5例,未定型3例。 1.2方法使用西门子多排螺旋CT,扫描层厚和层距各为10 mm,较小病灶用5 mm层距和层厚扫描,平静呼吸下屏气扫描,全经强化扫描,扫描前经肘静脉推注碘海醇100 ml,有12例强化前行病灶平扫。 2.结果

2.1病灶分布:病状发生于右肺上叶8例,右肺下叶4例,右肺中叶 2例,左肺上叶6例。瘤体大小直径在2.5~9 cm,平均5.20cm。 2.2 CT表现 2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12例,鳞癌5例,肺泡癌2例,小细胞癌1例。其中17例呈实性结节状,3例呈斑片状。分叶征9例,毛刺征6例,血管集束征4例,胸膜凹陷征2例,充气征2例,空泡征3例,空洞2例,其中出现两种以上6例。 3.讨论 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X线、CT)检查,尽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十分普及,但对周围型小肺癌要取得病理学资料难道较大,故影像学达到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普通胸透或胸片对较小的肺癌结节或在隐蔽部位的小结节较难发现,有些即使发现了也因对小结节的细节显示较差,给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CT机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螺旋CT(SCT)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的联合应用,以及配合增强扫描与多层螺旋CT(MSCT)的强大后处理功能,明显提高了孤立性肺小结节(SPN)的检出率。对显示肺内小结节内部的结构、外表形态及肿瘤-肺交界面征象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周围型小肺癌是指肿瘤直径≤3 cm的段以下支气管肺癌。螺旋CT采用快速容积扫描,不存在漏扫病灶现象。但螺旋CT还不能全面细致地显示结节的细微征象,对小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尚有一定难度。小肺癌的征象细腻,存在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螺旋CT难以显示结节的内外细节。HRCT增加了空间分辨率,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使影像更清晰,可以显示结节的细微结构,准确地提供结节形态、边缘

卓顶精文2019版CSCO肺癌指南.doc

2019版CSCO肺癌指南 2019年4月22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发布会在广州举行。CSCO副理事长、吉林省肿瘤医院院长程颖教授就《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9年更新版进行了解读。那么,2019版《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中究竟更新了哪些内容?又是基于哪些证据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影像和分期诊断部分、病理学诊断部分以及随访部分,内容没有变化。 分子分型部分的更新 在基本策略中,非鳞癌除了EGFR和ALK融合基因检测外,新增加了耐药后行二次活检对继发耐药T790M进行检测,不能行组织学检测的患者可行血液ctDNAT790M检测(I类证据)。 可选策略中,增加了ROS1融合基因RT-PCR检测(从IIA类提到IB证据)。更新ROS1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吴一龙教授牵头的东亚ROS1阳性患者的II期研究,入组127例病人,其中中国患者74例,使用RT-PCR方法,阳性患者使用克唑替尼治疗。其中CR14例,PR74例,ORR69.3%,PFS13.4个月,ROS1成为克唑替尼治疗有效的第二个分子类型。 基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子分型的综合治疗部分的更新 1.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更新 (1)不可手术的IIIA或IIIB期NSCLC PS0-1者新增加了同步放化疗证据。证据来自于王绿化教授的III期研究,比较依托泊甙/顺铂和紫杉醇/卡铂同步放化疗随机对照研究,3年OS率分别是41.4%和26.0%,因此推荐依托泊甙/顺铂为IIIA或IIIB期不能手术患者的优选同步放化疗方案。 (2)IV期EGFR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 PS0-3分者,按照上市时间,在基本策略里推荐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其中阿法替尼是今年增加的证据。可选策略里,PS0-1分者增加了联合化疗循证医学依据。此推荐基于JMIT研究,EGFR突变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培美曲塞,PFS达到近16个月。

2018肺癌诊疗指南

1 概述

3.1 肺癌的危险因素 3.1.1 吸烟 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现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并提出了"吸烟可导致肺癌"的重要推论。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吸烟和许多癌症发生有密切关系,尤以肺癌为甚。通常认为,吸烟与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肺癌发生的高峰期往往滞后于吸烟高峰期,开始吸烟年龄越小、每日吸烟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引起肺癌的相对危险度越高。被动吸烟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生。 3.1.2 环境污染 广义的环境污染包括室外大环境污染和室内小环境污染。各种农业、工业废气、粉尘、汽车尾气等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上升及心肺疾病死亡率的上升。室内污染也是导致肺癌发生不容忽视的原因,例如室内烹饪燃烧的烟煤释放的大量苯并芘,其可导致肺癌发病率升高。 3.1.3 职业暴露 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和石棉、氡、砷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质者更易罹患肺癌。对于发达国家的非吸烟人群而言,氡是仅次于被动吸烟的室内致肺癌发生因素;另外,经常接触柴油废气者的肺癌发病率也会升高。 3.1.4 肺癌家族史及既往肿瘤史

这类人群往往可能携带有异常基因改变。在目前尚无可靠的肺癌基因筛查系统和公认方法时,更应关注患者的肺癌家族史及既往罹患肿瘤史。有证据表明,一级亲属被诊断肺鳞状细胞癌的个体患肺癌的风险度明显升高。 3.1.5 年龄 在我国,45岁以下人群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45岁及以上人群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3.1.6 其他 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尘肺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癌发病率高于健康人。肺支气管慢性炎症及肺纤维瘢痕病变在愈合过程中的鳞状上皮化生或增生可能发展成肺癌。 3.2 肺癌的临床表现 周围型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症状或转移相关症状。 3.2.1 原发肿瘤表现 (1)咳嗽、咳痰:咳嗽是肺癌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常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如果肿瘤增大影响到痰液引流,可继发阻塞性肺炎。(2)痰血与咯血:由于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李时悦)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近况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发病率连续上升,特别在大城市情况更为明显,其病死率在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中居首位。但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多年前的资料显示,明确肺癌的患者70%~80%为晚期,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为10%;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10%~13%,但T1N0期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80%。近年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在美国,据最新的资料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出现下降的趋势。(一)诊断方面 (1)痰 常规涂片、染色找癌细胞阳性率很低。近年来,为提高其敏感性,对痰细胞学检查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并使人们重新认识痰细胞学检查在早期诊断的重要作用。 A.痰标本的免疫染色: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痰标本,可使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但特异性为70%~88%左右。 B.痰标本中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应用PCR的方法对痰中脱落细胞进行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可检测出P53突变、K-ras突变 等。从而提供了一种从痰发现肿瘤细胞的方法。 (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有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正常或异常的上皮细胞。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BALF中基因的改变,从而更早的发现肺癌。 (3)外周血 外周血中存在多种可溶性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传统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是用单克隆抗体去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特异性抗原,特异性较低。目前已经能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检测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异常DNA,或直接检测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 A. 癌标志物:迄今尚无任何一种可靠的血清癌标志物用于诊断或普查 肺癌。目前已用于临床测定的如组织多肽抗原(TPA)、癌胚抗原(CEA)、鳞癌

周围型肺癌影像征象

周围型肺癌影像征象 1、分叶征分叶征是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是指肿瘤表面边缘凹凸不平。肿瘤分叶的原因是由于肿瘤向各个方向生长的速度不均衡和肺支架结构制约,它代表肿瘤的生长方式为 堆集式或膨胀性生长。 2、毛刺征毛刺征是指结节边缘有数量众多的线条状影,呈放射状或毛刺状改变。毛刺征是肿瘤细胞向各个方向蔓延或肿瘤刺激引起周围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毛刺征在CT扫 描肺部时显示清晰,且高分辨率CT较普通CT显示更清楚。 3、棘状突起棘状突起是指结节边缘呈尖角状突起,如同小的三角形。棘状突起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发育先端的浸润性生长,是在分叶的基础上向外先行浸润的肿瘤组织,也有可能是肿瘤突出部分与CT扫描层面部分相切而成尖角状改变。 棘状突起是分叶征的一部分,和分叶征一样,棘状突起是肺癌的的重要征象。 4、血管集中征血管集中征又称支气管血管集中征,其表现为结节附近或周围的血管束向病灶集中,或直接与病灶相连,或受牵拉向病灶移位。血管集中征并非肿瘤的供血血管或肿瘤血管,而是肿瘤瘤体内纤维化和肿瘤增殖破坏致使肺支架结构的塌陷皱缩对周围血管的牵拉,或肿瘤对穿过血管的包绕。

5、胸膜凹陷征胸膜凹陷征又称胸膜牵拉征。典型的胸膜凹陷征是近脏层胸膜面见小三角形影或小喇叭状阴影,三角形的底部在胸壁,尖指向结节,结节与三角形影之间可为线状影相连。胸膜凹陷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肿瘤方向的牵拉和局部胸膜无增厚粘连。肿瘤牵拉的动力来自瘤体内反应性纤维化、瘢痕形成,收缩力通过肺的纤维支架结构传导到游离的脏层胸膜而引起凹陷。三角影内的密度为水样密度。由于肿瘤的牵拉,邻近脏层胸膜内凹,与壁层胸膜间形成负压空间,吸引生理性液体向该处积聚;线状影为凹入的脏层胸膜相粘形成。斜裂胸膜凹陷在CT上仅表现为局部向病灶侧移位,无喇叭口状阴影形成。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常见影像学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6、癌性淋巴管炎在结节内侧与肺门之间、结节与胸壁之间或结节旁出现肺纹理增多、呈线状或网状改变,为扩张的淋巴管所致,称癌性淋巴管炎。有此征象时,提示结节为恶性结节、肿瘤已向淋巴管转移。肿瘤向淋巴管转移主要有3种途径:①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使癌细胞逆行通过淋巴系统向肺内淋巴管扩散;②肺毛细血管内的多发癌栓子通过毛细血管向血管周围的淋巴管扩散;③从膈肌、胸壁、胸膜直接浸润淋巴系统。

肺癌诊疗指南

【范围】 1.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 )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2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 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 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 SCLC) —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 敏感。 2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 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一)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二)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1 . CEA :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2 . NSE : (neurone specific enolase 3 . CYFRA21-1 ' ^ytokeratin fragment 【规范化诊治流程】 癌胚抗原。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細胞角蛋白片段19

肺癌诊断治疗指南

肺癌诊断治疗指南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 (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新版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

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年版) 2015-01-29 11:09 来源:中华肿瘤杂志作者:支修益石远凯于金明 一、概述 (一)前言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肿瘤登记中心 2014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 60.59 万(男性 41.63 万,女性 18.96 万),居恶性肿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 2 位),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 19.59%(男性 23. 03%,女性 14. 75%)。 肺癌发病率为 35. 23/10 万(男性 49.27/10 万,女性 21.66/10 万)。同期,我国肺癌死亡人数为48.66 万(男性 33.68 万,女性 16.62 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 24.87%(男性 26. 85%,女性 21. 32%)。肺癌死亡率为 27. 93/10 万(男性 39. 79/10 万,女性 16.62/10 万)。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有益于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提高治愈率。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tomography,LDCT) 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胸片的 4-10 倍,可以早期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数据显示,LDCT 年度筛查能发现 85% 的 I 期周围型肺癌,术后 10 年预期生存率达 92%。 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LDCT 筛查可降低 20% 的肺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我国目前在少数地区开展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试点技术指南中推荐采用 LDCT 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ational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指南中提出的肺癌筛查风险评估因素包括吸烟史(现在和既往)、氡暴露史、职业史、患癌史、肺癌家族史、疾病史(慢阻肺或肺结核)、烟雾接触史(被动吸烟暴露)。 风险状态分 3 组:(1)高危组:年龄 55~ 74 岁,吸烟史≥30 包年,戒烟史 <15 年(1 类);或年龄≥50 岁,吸烟史≥20 包年,另外具有被动吸烟除外的项危险因素(2B 类)。(2) 中危组:年龄≥50 岁,吸烟史或被动吸烟接触史≥20 包年,无其他危险因素。(3)低危组:年龄<50 岁,吸烟史<20 包年。NCCN 指南建议高危组进行肺癌筛查,不建议低危组和中危组进行筛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在原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0 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制订了本规范。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 刺激性干咳。(2) 痰中带血或血痰。(3) 胸痛。(4) 发热。(5) 气促。当呼吸道症状超过 2 周,经对症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发病率为57.26/10万,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其中男性52.0万例,发病率为73.90/10万,居恶性肿瘤第1位;女性26.7万例,发病 率为39.78/10万,居恶性肿瘤第2位。2015年中国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死亡率为45.87/10万,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位。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2015年制定了第八版肺癌TNM分期。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显示,在初诊时约57%的肺癌患者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 因此,Ⅳ期患者的治疗是肺癌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 肺癌治疗领域研究进展最多的部分。病理诊断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基于 遗传特征的分子分型使Ⅳ期肺癌的治疗步入了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时代,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表了新的肺肿瘤组织学分类。与2004年版分类相比,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在Ⅳ期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中强调了分子遗传学的作用。 近年来以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trammed cell death-linand 1,PD-LI)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辟了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Ⅳ期肺癌治疗的新进展,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 Ⅳ期肺癌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在《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了《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一、临床表现

常见肿瘤诊疗指南(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3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 (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肺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静脉炎等。 3.临床表现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声带麻痹、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Horner征、Pancoast综合征等提示局部侵犯及转移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