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与无意识

有意识与无意识
有意识与无意识

论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通过身体接收到声音、味道、颜色、触感等信息被意识知道的过程,称之为意识过程。大脑里出现的各种想法、记忆、情绪,都会被意识观察到。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其规律即自觉性。自觉即能动地认识及指导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意识是随着人类诞生而诞生,是人类发现及创新活动的结果,人类实践合乎人类自由发展的方向即发展人的意识。意识是实践的结果,并随着生命遗传给后代。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的物质。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

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意识的产生需要能量,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物质),总之,意识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质的。意识所表达的涵义,与其物质载体本身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一回事。撇去载体的因素,意识的内涵并不以占据空间的形式存在,而物质存在是占据空间的,这就是意识与物质的根本区别。

由于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发生种种变异,因此意识的内容不一定真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意识可能超越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无意识

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潜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同意识相互转化,并在深层次上对人的语言、行为产生影响。

它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约言之,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认识阈之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或无意识不等于无(没有)意识,它在认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现代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多重性、多层次的,意识的反映只是一种主要的和本质的反映,但它不能代替其它形式和层次的反映,它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并不能包揽无遗。潜意识或无意识反映,在主体对客体的全面认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实际上,潜意识或无意识反映,也是形成认识和观念、丰富主体认识结构的重要渠道,它对于意识反映来说,也是一种辅助和补偿的反映形式。

心理学家们通常把意识以下的意识称为“无意识”,这就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其实,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是认识主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潜在的认识过程,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原苏联心理学家B ·C·列坚别尔格认为,只有高度发展的意识,才能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他说:“无意识心理现象并不只是一个否定性的定义(即在心理反应过程中没有意识,动物和幼儿即如此) ,而是一种特殊的、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同意识在一起并同意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一、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

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在于:意识能被主体所知觉,并能够用语言思维加以表述;而无意识却不

能被人们所知觉,通常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它的状况。意识是明显的、较为清晰的、自觉的;无意识是潜在的、模糊的、不自觉的。例如边骑自行车边思考问题的人,他的注意力在他所思考的问题上,但自行车照样向前行驶。毫无疑问,骑车人的骑车意识是存在的,但并没有被他本人察觉。这就是一种习惯性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没有进入意识领域,它是不自觉地进行的。这个例子虽然说明了何谓意识和无意识,但仍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向人们表述“无意识”的确切含义。

我们现有的认识论认为,意识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物质的特殊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像。这就是说,意识具有对象性。如说认识主体对某物有意识或意识到某物,即是指对这一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对它的实际过程的认识或反映。意识的对象不仅指向外界事物,也包括对人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人们往往使自己的意识成为意识活动的对象和评价的对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自觉地反映,是一种理性认识。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揭示了人的意识中的显意识部分,而忽略了意识中尚未被意识到的那些潜在的部分。其实,远在古代,就出现了对无意识的种种猜测,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就包括了对无意识的猜测。又如柏拉图,就把心灵或灵魂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灵魂又有高低级之分。康德早在18世纪就认为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个世界”。

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重视。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由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看来,人们所熟悉的意识,只是整个意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他把整个意识比作大海中的一座冰山,而意识仿佛是冰山的尖端,即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

而它的大部分则淹没在海水之下,那就是潜意识。为了全面地认识意识,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深入地探讨了认识阈限以下的意识。起初,他们把这部分未被人们意识到的意识称之为“无意识”,并为后世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所通用。

有的精神分析学者,主张将心理过程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并主张将无意识改称“下意识”,亦译为“潜意识”。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说,就会发现,他所说的“无意识”,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他看来,人类心理的基本部分和基本的能源中心,是不为我们的意识所觉察的,潜伏在心理结构之深层的潜意识方面。在这里,包含着许多有悖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等的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以及各种创伤事件,由于有悖

于社会和文化或会引起个人心灵深处的极度不安,它们被压抑到意识阈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但是,不被意识到,并不等于不存在。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显然,在他看来,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并且主要是一种使潜意识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把意识起源归结于潜意识而不是社会实践,无疑是片面的。但他也确实说对了一半,即人的意识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先民、他人和自己以往认识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的意识。

二、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在人的潜意识现象中,除了先天本能的部分外,绝大部分是后天意识的沉积,即后天潜意识。这就是说,后天潜意识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社会和文化的潜意识,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习俗中的潜意识成分。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本来是一种意识的存在状态,但它经过人们年久日深的践行和体认,会潜移默化为

一种社会心理的沉淀物,而存在于人们意识的深层。这时,这些后天学来的东西,就转化为一种文化潜意识了。

就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而言,在整个意识领域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是处于潜意识状态。我们知道,意识和理性思维对外界客体信息的接收总是有限的。它只能接收那些明确的并具有条理和规律的信息,即大量的信息是通过神经阈限下的渠道输入人的大脑的。不过,神经阈限下所接收到的信息,不能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上升为意识,而是以潜意识的存在状态,贮存在大

脑的深层。有学者做过统计,人的大脑每秒钟能接收14 - 15条信息,每天能够负载8600万条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只有1%能够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成为意识;其余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被大脑的思维筛选掉了,而成为潜意识。这些贮存在大脑深处的潜意识,不容易被思维主体激活与发觉,它们深层地、潜在地和沉睡地存在于大脑之中,而意识则是表层地、现实地和显象地存在着。尽管意识和潜意识在脑中贮存的层面不同,但他们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当潜意识在某种外界的刺激下,就会从沉睡中醒悟过来,不自觉地从大脑的深层,跃进到大脑的

表层而转化为意识。同样,如果长期不利用和操作某种意识,它就会渐渐被意识主体淡忘,最后会下沉到大脑的深层,而转化为潜意识。这就是显意识与潜意识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三、潜意识是人犯错误的认识根源之一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这一直是认识论探讨的重要问题。传统认识论在讲人为什么会犯错误时,常常谈到三种根源,即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而在谈到认识根源时,往往把人们犯错误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种解释固然不错,但是,当主观没有脱离现实,认识没有脱离实践的时候,往往也会犯某些错误。这是为什么?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当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之后,会在意识的支配之下,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理性思维,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则不同。

如当我们在思考甲现象时,却突然闯进了个乙现象,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情况。对我们来说,

甲现象是意识到的,而乙现象则是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当意识一旦失控或稍有疏忽,乙现象就会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就发生了错误。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发生了过失。弗洛伊德从决定论的角度来说,认为这种过失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的,这就是潜意识在从中作祟。错误或过失,作为常态心理的表现形式,本质上是某种潜意识欲望的一种满足,是认识主体潜意识欲望竭力表现自身出现的结果。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人心深处,

有一股潜流存在,从前我们追究梦中隐藏的意义时,触及到了他们的惊人力量。如今,我们已拥有更多的证据,发现它并不是只在梦中才大肆活动;它在人们清醒的情况下,也不时地表现在

过失的行为中。”这种错误或过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失误。人们经常会说错话、读错字。例如,本来想说“李老大爷”,但却说成了“李大老爷”,本来要说“现在开会”,但却说成了“现在散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应有的错误,就是因为有能造成语言失误的潜意识在活动。

(2)笔误。例如,人们本来想写“2006年”,但却写成了“2060年”;本来想写“北京市”,但却不知不觉地写成了“南京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在当事人心目中,本来就有“2060年”和“南京市”的潜意识的知识存在。出现笔误,正是这种潜意识现象的表现。

(3)遗忘现象。人们常常会出现各种遗忘现象,如忘记约会、忘记寄信、忘记还书、忘记还债、忘记地名、失落物品、误取物件、错上火车,甚至会山现“骑驴找驴”的可笑事件,。

总之,人们在认识中会出现各种错误,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头脑中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所以弗洛伊德才说:“总而言之,不管是错误行为、偶发行为或最轻微的和最严重的精神病,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我们都可以将之追溯到那些最可厌的和被压抑了的心理因素。”他所说的这个“心理因素”,就是潜意识。

人类认识史证明,主体认识模式的形成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内化而成的,这

个过程是潜意识的。认识模式的形成是这样,认识模式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这样。人们的认识模式形成以后,便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来制约认识,它是自发地、自动地在起作用的。这个过程是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例如,一个只有形而上学认识模式的人,

常常不自觉地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尽管他主观上可能也想辩证地看问题,但是无意中还是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如果想克服形而上学的认识模式的制约,

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自己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认识模式,即用辩证的认识模式取代形而上学的认识模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潜意识对评价过程的影响。所谓评价,是指主体用一定的尺度去衡量或度量对象。

这里的“尺度”,就是认识主体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当人们用明确的尺度去评价对象时,这无疑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不光是有意识的,还有潜意识的评价。这种潜意识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实践中,无意识地运用了某种价值尺度。人们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某一事物出现在眼前时,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它是善还是恶,是好还是坏。此时,评价者根本就不清楚或者根本就没有理会,自己究竟运用了何种尺度。但实际上,他却已经运用了某种自己也不明确的尺度,对该事物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尺度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发地、无意之中起作用的。例如,一个有满脑子封建道德思想的人,一听说寡妇要改嫁,他就会不假思索地大骂为“大逆不道”。可见,封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在他们的脑子中已经根深蒂固,一事当前,便会自发地起作用。

社本132

陈懋钰

2013728219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流派众多,其中精神分析学是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专门发展起来的学说,不仅在医学领域,更在整个人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和他的几位弟子,已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师。如果我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了解,那么不仅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还会在人生意义、文艺欣赏、哲学思想方面都获得深刻认识。何以如此?因为,精神分析是一门教你“如何认识自己”的学问,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你会感悟到普遍的人性,从而拓宽你的意识,心灵世界更加开放,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总而言之,它教你怎样摆脱痛苦与烦恼,走向心灵的幸福,人生的成功。故不光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够从精神分析中受益非浅。我们知道,20世纪涌现的许多文学家,画家,哲学家,在自己的文艺作品、理论著作中都渗透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成果,如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卡夫卡的超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梵高与毕加索的画,等等,同学们若考上大学后接触到此类作品,就必须懂得一点精神分析理论才能理解。 精神分析学说最初是从对人的潜意识(又译无意识)的发现开始的。潜意识,是相对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的,顾名思义,通常指一个人意识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内在的精神领域。现代心理学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自我所意识的到的一切,并不是精神世界的全部,相反,意识只是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有过这样一个比喻:意识是浮在海平面上看得见的冰山的上端,更庞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下看不

到,则好比潜意识的内容。对潜意识的认识是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的震憾之一,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证实人类原本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而弗络伊德则表明个人甚至也不是自已思想的主人,人更多是受内在的潜意识的作用,并不那么自觉的行动。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同学们试想一下:你能完全左右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吗?有些想法不由自主在你脑海中浮现,驱之不去;强烈的感情一下子控制住你,让你忍不住的悲伤哭泣;更何况在夜晚,莫名其妙的梦境不断涌入你的睡眠里。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人主观意识到的一切,只是精神世界的表象,实际上人的精神从来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复合体,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摆脱潜意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靠本能行动。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人类拥有意识能力大概是从几十万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也几乎完全是受潜意识的支配。人类进化到今天,意识是否已强大到可以不必顾及潜意识的地步了呢?绝不。意识从潜意识分化而来,潜意识相当于意识的源泉,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大根基。尽管你也许觉察不到,每个人都是意识与潜意识共同协调作用的统一体。我们不要以为潜意识比意识低级,潜意识是一个人更内在、更深刻的自我,它包含着数百万年来的智慧。大家想一下,蜜蜂没有意识,可它天生知道去哪儿采蜜,怎样筑巢;动物先天的本能就能让它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有些潜意识功能好的人甚至可以像动物一样预知危险从而避开危险,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人类的潜意识中包含着惊人的潜力,丰富的功能。一个意识与潜意识配合良好的人能够发挥更大的潜能,取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功。同学们都知道什么叫“灵感”吧,灵感就是应意识的请求,从潜意识中涌现的创造性

无意识设计

“无意识设计”让工业产品“有意识” 【摘要】 “无意识设计”理念由日本知名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首次提出,又称“直觉设计”,即:“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无意识”并不是真的没有意识去参与,而是人们知道自己需要某些东西,但还没意识到到底想要什么而已,而深泽直人关注的,正是人们所忽略的有关“无意识”的种种生活细节。他将这种“无意识”的细节通过全新的设计,让我们的工业产品变得“有意识”,变得更便捷、更完美。这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新体会,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关键词】无意识设计;深泽直人;工业产品;细节;影响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苏,工业发展开始进入腾飞阶段,这带动了日本工业产品设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日本设计师不断汲取海外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日本文化特色,积极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简洁而不单调的工业设计,即具有日本地域特色的工业设计。而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理念运应而生,使日本工业产品设计进一步发展。 一、“无意识设计”理念的内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 “无意识设计”(Without Thought)又称为“直觉设计”,是深泽直人首次提出的一种设计理念,即:“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身边的例子进行分析:经常做饭的人一般都知道,煮米饭时放一些辅料可以使做出的米饭达到意想不到的口味,比如放醋可以使煮出的米饭更加松软、香嫩,即使大部分人知道这个常识,但是因为一时疏忽仍会有忘记添加辅料的时候。因此我们需要做一种设计,就是在煮米饭时的一个无意识动作中自动添加相应辅料,而这种设计就称为“无意识设计”。 在笔者看来,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一种生活需求,而非改变,设计是方便人的生活方式,而非复杂。因此,好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活细节,方便人的生活习惯,使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特别是在工业设计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设计师力图否定约定俗成的设计,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样就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的“适应负担”,“无意识设计”并不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而是关注一些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细节,把这些细节放大,注入到原有的产品中,这种改变有时比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更伟大。 “无意识”并不是真的没有意识去参与,而是我们知道自己需要某些东西,但还没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深泽关注的,正是我们所忽略的有关“无意识”的种种生活细节。深泽用一个简单的道理向我们阐释了他设计的思想根源:在发短信的时候,一般人会选择沿着给盲人专用的道路走,他可以不用眼睛看而不走错。也就是说,这条黄色的、平时提供给盲人使用的路,又体现了它的新价值。而人走路并不仅仅是儿时学会的一种行为,而是你在走路的时候要看你的脚往哪儿踩,也就是在寻找你的脚踩的一种价值。所以,上述发短信时循着盲道而行,就是一种寻找价值的连续的行为,而当人、物与环境达到完美和谐的时候,我们说这种行为就找到了一种无意识的有价值的行为。 二、“无意识设计”更注重细节 在产品设计中,细节是设计作品深化主题、拓展内容、提升品位并经得起推敲的关键所在,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实现产品外在价值的重要部分。因此,无论设计创意如何精妙绝伦、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作品。所以,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同样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深泽直人就是一位对“细节”一丝不苟的设计者。如深泽设计的一款带托盘的台灯,让

深刻影响人行为的潜意识

深刻影响人行为的潜意识 来源:三人行教育作者:意识 你知道为什么一些商家要在电视上、收音机上、报纸上、公交车上等等的地方做广发吗?除了让更多人知道某样商品,还有什么更深远的影响吗?三人行教育为您整理提供。 你知道为什么一些商家要在电视上、收音机上、报纸上、公交车上等等的地方做广发吗?除了让更多人知道某样商品,还有什么更深远的影响吗?三人行教育为您整理提供。 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行为和决定被无意识的想法深深影响着,而这些想法又很容易被当前的感知所动摇。 饮料商广告总会让汽水在海滩、朋友等积极热情的场面中出现,“如果你不断地重复看到这些广告,它就会在你脑中形成一个联系,然后,你的潜意识可能会突然决定:我需要来杯可乐。” 在走进办公室时,如果看到桌上摆着个公文包,人们往往会表现得更有竞争性;如果墙上挂着一幅图书馆的画,他们说起话来会低声细语一些;如果你能隐隐约约地闻到一股清洁剂的味道,你会下意识地把桌上的东西收拾得整齐一点……而且你完全不会意识到,你的所作所为正由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所影响着。 关于人类特性的一条基础性定义便是:人是一种理性的独立个体,行为由自己的意识所决定。但最近,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行为和决定被无意识的想法深深影响着,而这些想法又很容易被当前的感知所动摇。 在六月二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上,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卡斯特(Ruud Custers)和阿特斯(Henk Aarts)教授发表了一篇引人入胜的评论。他们举出了大量例证,阐明了人类的“潜意识”有着多么强大的力量。“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因此他们相信,是意志在决定着自己的行为。但是,世上并不只存在着有意识的意念,在更多情况下,我们是在自己都不知道想干什么的情况下做出行动的。” 这些无法察觉的外界刺激,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举动,同样还影响着人们的欲望。在卡斯特和阿特斯引用的一项研究中,参与实验的学生们在屏幕上会看到一系列和猜谜有关的词语——填字游戏、七巧板等等。有些人的屏幕上还会迅速闪过一些只能靠下意识去分辨的词语,这些词语总是跟积极正面的场景联系在一起,比如沙滩、朋友和家庭。随后,当学生们拿到一副打乱的拼图时,接触过积极词语的那些人会完成得更努力,时间也更长,同时也比另一组人更加兴致勃勃。 同样的技巧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多喝水,如果他们面对的字眼都跟“喝”有关。而当人们眼前闪过爱人的名字,或是与“关照”有关的词如“护士”时,他们会对其他人做出更友善的回应。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需要某些东西,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早在十年前一篇题为《生命不可承受之自发力》的文章中,耶鲁大学的约翰·巴赫(John Bargh)教授就预言过卡斯特和阿特斯的发现。巴赫把《科学》杂志这次发表的文

与潜意识沟通 六步法 (李中莹)

与潜意识沟通六步法(李中莹) 身心一致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处于一个完全和谐合拍、共鸣共振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蕴藏的内心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为人生创造出更多的成功、快乐。 与此相反的状态是,“知道应该做但不能下决心去做;知道不应做但忍不住偷偷地去做”的状态。这是因为理性和感性的立场不一致,意识与潜意识的价值排位有异。 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BVR),是随着每天出现的事情有所学习而不断变化的。因而此时此刻我对这一件事的BVR,仍然可能会有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上的不同。 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很想与意识沟通,它不断地发出讯息,只是我们过去很少注意到,亦不知道如何做而已。以下介绍的技巧,是从“六步换框法”发展出来的一个自用版本。这个技巧,帮助我们掌握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 1.潜意识的位置 潜意识虽然在我们的脑里,但是它是经由我们身体的情绪感觉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的。当我们需要与它沟通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躯体里(头颅之下,大腿之上)的情绪感觉所在之处,这便是潜意识的位置;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心脏的位置。 若这两点仍觉难找,可以想像躯体内的一幅景象,其中哪一点有些不同,认定这一点是自己的潜意识便可。(那幅景象可以是一片黑暗,而那一点可以是一点的光。) 2.沟通的模式 认定了潜意识的位置,在内心对它说话。态度应该诚恳、专心和信任。 3.沟通前的准备 找一个舒适平静没有滋扰的环境坐下或躺下,做数个深呼吸,使整个人放松和平静下来。开始时第一步总是多谢潜意识的照顾,过程中亦应慷慨地多对它说多谢。 4.步骤 前提:假设内心对某事不甚积极,虽然心里知道是应该去做的。 (1)在内心对潜意识说:“多谢你今天的用心照顾。我想与你沟通,可以吗?”(静心、放松身体,等待潜意识的回应。这份回应不会是文字和语言,多数会是一份忽然涌出来的感觉。待出现后…… (2)“多谢你肯与我沟通。这件事,你觉得我不应该去做?”(等待它的回应。)待出现后…… (3)“多谢。不做这件事给我什么好处?请让我知道。”(等待回应。)待出现后……

无意识概念辨析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26No.2 2008年4月Jo urna l of Ka iliUn i versity Apr.2008 无意识概念辨析 周子强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无意识0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无意识0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关键词:无意识;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无意识0这个词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在日常用语、文化话语和学术概念里,/无意识0总是在不断地显身。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有必要梳理一下/无意识0的知识建构过程。 1678年,英国神学家拉尔夫#克德俄斯在5宇宙之真的推理系统6中最早提到/无意识0[1]。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开始了对于与无意识紧密相关的非理性思维的研究和思考。柏拉图有名的/回忆说0和/迷狂说0,详细地解释了创作者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勾起前生或天国的记忆,可以让灵魂发酵似地生长滋育。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向神秘的/理式0投去深深的一瞥。柏拉图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非理性状态下的无意识被归于上帝之手。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p i noza1632-1677)把无意识比作人们不易察觉的决定人的欲望的原因。他认为,/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但是,人却忽视了决定这些欲望的原因0[2]。到了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美感。他认为,艺术作品(美)作为一种直观,是有意识与无意识、自由与必然的完全同一。在艺术活动的有意识方面,后天所得技巧起决定作用;在其无意识方面,先天恩赐的诗意起决定作用,它是艺术家深不可测的奥秘,是命运般地左右艺术家并令其无法理解的绝对同一体。能够驾驭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的便是为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天才[3]。 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文学上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变得更为集中和专注。浪漫主义推崇天才、灵感和想像,而这些正是无意识的领域。哥德说:/我相信,天才作为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结果。天才人物经过深思熟虑,抑或出于信念,也能凭理智行动,但是,凡此种种,都只能是第二位的。0[4]355德国浪漫派的许多理论家都把天才比喻成植物,认为天才的创造力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如树一样地生长着,它是无意识的。英国的冯#哈特曼在1868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5无意识的哲学6,但其中对于论艺术天才的无意识的论说,只不过是德国人话的重复。雪莱认为灵感毫无知觉可言,与意识无关。/英国有一位批语家叫托马斯#卡莱尔,他声称无意识在所有的正当活动中,不论是文学的、政治的、还是道德的领域里的活动,都具有绝对的主宰权0[4]261。他还把对无意识和本能的依赖认作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理想目标[4]263。柯勒律支5文学传记6中说,真正的想象不同于有意识重组现象界意象的幻想,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分解化合、物与神游,最终是重新创造而不是组合的过程。5人间喜剧6序言中,巴尔扎克提到见于人脑和神经中的一些现象,可证明一个未被发现的心理世界的存在。0[5]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0 19世纪哲学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作为一名终身热爱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文笔优美思路清晰的写作者,作为一名充满爱心充满关怀的人道主义者,这种作为整体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必将深刻地浸润着弗洛伊德。有人这样说,精神分析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6]。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学给予他养料,催生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创立后,又影响着文学,不管在创作、评论还是思潮上。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还有神秘性,把它与先天的,神明的,天才的相联系。弗洛伊德从一个精神病学家的眼光来解释无意识,结构了很多病例,把无意识纳入科学的视野。尽管这种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但这种理论却在哲学、文学、文化以及其它一些学科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划时代的巨著5释梦6发表,详细地论述了梦的工作机制和作用机制,探讨了梦的心理过程。无意识成为解开梦神秘面纱的关键。他通过无意识来理解 1收稿日期:2007-12-16 作者简介:周子强(1975-),男,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

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 内容简介 我们常常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背后都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但是,我们从未考虑的是,其实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背后实际上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与霍金合著《时间简史》(普及版)和《大设计》的顶尖物理学家蒙洛迪诺,将为我们开启一段潜意识探秘之旅。 这是一场关于潜意识的心理学盛宴,一部真正的集大成之作,让你在作者幽默的语言与大量的心理学实验与故事中一一揭开行为背后的秘密。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发现潜意识的积极作用,告诉你该如何与朋友、陌生人、配偶、同事、老板互动。《潜意识》必将彻底颠覆你认识自己的方式! 作者简介 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27岁时获得了伯克利理论物理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就是《生活大爆炸》里那群呆子所在的地方)做研究。 31岁时,中了好莱坞的毒,裸辞后带着自己写的一个剧本和6000美金只身来到洛杉机。6个月后,终于将剧本卖了出去,身上只剩110美元。接下来的几年,为许多电视剧写过剧本,包括Hunter、Macgyver、Star Trek(星际迷航)、Night Court……还有一些根本不想提的,我的潜意识已经让我把它们都忘了! 2005年,回到加州理工继续教书。这是最令我他骄傲的一段时光:与老友霍金一同工作,合著了《时间简史》(普及版)。与霍金一起工作是无比令人鼓舞的,不是因为他的名气,而是由于他的勇气和毅力。虽然与霍金的交流缓慢而费力,但我们乐此不疲,在2010年我

们再次合著了畅销书《大设计》。 目录 序言 第1章新潜意识 潜意识是怎么影响我们做出重大决定的? 看不见的推手 潜意识≠通俗心理学 姓名决定你爱谁 可乐悖论 念名字选股票? 第2章思维的两列火车 我们95%的事情根本不过意识,直接交给潜意识潜意识主宰着你的精神活动 看得见的“盲人” T少校的盲视病例 直觉可能更靠谱 神奇的“脑补”现象 第3章记忆与遗忘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记起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戳穿“人肉录音机” 记忆为什么会扭曲 记忆达人的烦恼

无意识概念辨析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26No.2 2008年 4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Ap r.2008 无意识概念辨析 周子强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无意识”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关键词:无意识;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无意识”这个词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在日常用语、文化话语和学术概念里,“无意识”总是在不断地显身。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有必要梳理一下“无意识”的知识建构过程。 1678年,英国神学家拉尔夫?克德俄斯在《宇宙之真的推理系统》中最早提到“无意识”[1]。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开始了对于与无意识紧密相关的非理性思维的研究和思考。柏拉图有名的“回忆说”和“迷狂说”,详细地解释了创作者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勾起前生或天国的记忆,可以让灵魂发酵似地生长滋育。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向神秘的“理式”投去深深的一瞥。柏拉图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非理性状态下的无意识被归于上帝之手。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 p inoza1632-1677)把无意识比作人们不易察觉的决定人的欲望的原因。他认为,“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但是,人却忽视了决定这些欲望的原因”[2]。到了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美感。他认为,艺术作品(美)作为一种直观,是有意识与无意识、自由与必然的完全同一。在艺术活动的有意识方面,后天所得技巧起决定作用;在其无意识方面,先天恩赐的诗意起决定作用,它是艺术家深不可测的奥秘,是命运般地左右艺术家并令其无法理解的绝对同一体。能够驾驭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的便是为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天才[3]。 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文学上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变得更为集中和专注。浪漫主义推崇天才、灵感和想像,而这些正是无意识的领域。哥德说:“我相信,天才作为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结果。天才人物经过深思熟虑,抑或出于信念,也能凭理智行动,但是,凡此种种,都只能是第二位的。”[4]355德国浪漫派的许多理论家都把天才比喻成植物,认为天才的创造力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如树一样地生长着,它是无意识的。英国的冯?哈特曼在1868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无意识的哲学》,但其中对于论艺术天才的无意识的论说,只不过是德国人话的重复。雪莱认为灵感毫无知觉可言,与意识无关。“英国有一位批语家叫托马斯?卡莱尔,他声称无意识在所有的正当活动中,不论是文学的、政治的、还是道德的领域里的活动,都具有绝对的主宰权”[4]261。他还把对无意识和本能的依赖认作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理想目标[4]263。柯勒律支《文学传记》中说,真正的想象不同于有意识重组现象界意象的幻想,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分解化合、物与神游,最终是重新创造而不是组合的过程。《人间喜剧》序言中,巴尔扎克提到见于人脑和神经中的一些现象,可证明一个未被发现的心理世界的存在。”[5]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19世纪哲学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作为一名终身热爱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文笔优美思路清晰的写作者,作为一名充满爱心充满关怀的人道主义者,这种作为整体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必将深刻地浸润着弗洛伊德。有人这样说,精神分析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6]。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学给予他养料,催生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创立后,又影响着文学,不管在创作、评论还是思潮上。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还有神秘性,把它与先天的,神明的,天才的相联系。弗洛伊德从一个精神病学家的眼光来解释无意识,结构了很多病例,把无意识纳入科学的视野。尽管这种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但这种理论却在哲学、文学、文化以及其它一些学科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划时代的巨著《释梦》发表,详细地论述了梦的工作机制和作用机制,探讨了梦的心理过程。无意识成为解开梦神秘面纱的关键。他通过无意识来理解 ①收稿日期:2007-12-16 作者简介:周子强(1975-),男,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王天林 (河南大学图书馆,开封475001) 摘 要: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而言,无意识实际上是由意识创建而来的。不是无意识派生了意识,而是意识派生了无意识。无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变体,它恰恰体现了意识的塑造能力和它自身的可塑性。弗洛伊德在《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中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做了集中的论述。该文借助对这篇论文的全面解析进行阐述。 关键词:无意识;潜意识;弗洛伊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8)02-0011-05 1 引言 认知心理学从实证的视角,研究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等等,已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把内隐学习看成是一种无意识学习,把对内隐学习的研究,看成是一种对无意识的研究,这是许多学者所共识的。 认知心理学对无意识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它开创性地、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无意识的已知的领域和更新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和涵盖了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例如Reber对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而且还涉及和涵盖了无意识的更多的种类。正是由于认知心理学的这种进展,才使人们真正开始揭示和认清无意识的不同种类。 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或许只是无意识的较狭义的一个单一的种类。因此,用认知无意识去涵盖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和其它种类的无意识是可能的。但是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去涵盖所有种类的无意识却可能是错误的。(弗洛伊德的本我模型中,也试图包含其它种类的无意识。但那只是一种十分模糊的勾勒。) 关于无意识的分类问题,关于各种无意识的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转化等等,目前还尚不明确。或者说,目前才刚刚开始对不同的无意识进行初步的分类。就这种初步的或粗略的分类而言,文章以下的论述所着重涉及的是精神分析的无意识。 2 精神分析概念中的意识和无意识 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以及它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而言,精神分析的久负盛名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一文中,得到了最深刻、权威的论述。 “精神分析学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但是必须把意识看作心理的一种性质,……”[1]。 这句话涉及到了“主体”这个概念的使用。就这 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例如“活的木头,是树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或者也可以类似地说:“意识是人的心理的主体。”但是弗洛伊德则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意识不是人的心理的主体。用弗洛伊德的原话来说就是:“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 弗洛伊德在这里强调的是无意识的重要性: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更加主体的成分。换句话说,弗洛伊德在贬低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意识仅仅是心理的一种属性。这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意识的本质进行贬低的最基本的论断。 相同的观点和类似的论断,也见于弗洛伊德的其他文章中。例如他在《超越唯乐原则》中说道:“意识或许不是心理过程最普遍的属性,而仅仅是这些过程的一个特殊功能。用原心理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意识是那个被称作Cs.(意识)的特殊系统所具有的功能”[2]。 “意识不是心理过程的一种普遍属性”。“意识属于一个特殊系统”。而且意识仅仅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功能,或者说意识是人的诸多心理功能中的一种。意识并不比人的各种心理功能,例如记忆,无意识压抑,焦虑,唯乐原则等等,更加重要或更加本质;它仅仅是这些功能中的一种。 为了证明意识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重要,弗洛伊德开始引入“无意识”这一概念。接下来,弗洛伊德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对无意识进行阐述的。 意识是基于知觉的。意识状态实际上是特别短暂的。这正如平常所说的“意识流”。一种意识状态虽然短暂,但它却能重新产生和恢复。因此就各种可能产生的意识而言,可以说它们是“潜伏着的”。亦即它们任何时候都能从“潜伏”变成意识。这种“潜伏”,可以用“无意识”(前意识)这个词来描述。但这种无意识,仅仅是描述性的,它区别于真正的无意识。 第28卷总第106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8年 第2期

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关系及转化条件

意识和潜意识是构成人心理整体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意识是以潜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基础和条件的,潜意识是以意识为主导,受其制约,意识是潜意识乃至整个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者。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识具有认识、体验、目标性、控制性、思考性和创造性等功能特征,它是一切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意识的活动形式是理智、逻辑、范式、判断、推理、良心和道德感。通过意识功能特点和活动形式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意识是个体思想和力量的源泉。 潜意识具有认识、体验、贮存、学习创造和控制力等功能特征,它是人所未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潜意识的活动形式是直觉、情感、确信、鼓励、暗示、想象、整体系统、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潜意识不受时空限制,它包含了先天本能,个体过去的感受和智慧,现在的意识和知识,以及对将来的思考和洞察,并有着巨大的传送和接收能力。由此可知,潜意识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内在力量。 从生理机制来看,意识活动是与语言密切联系着的,它是人脑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它是大脑两半球特别是左半球前额皮层为主的功能联合系统的整合活动。潜意识是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基础,是未被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同语言没有明显的联系,主要是大脑右半球和皮下中枢非言语思维的产物。 意识和潜意识具有各自的功能和生理机制。在学习活动中如何调动两个积极性发挥它们的潜在能力,这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习效率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能使意识和潜意识的功能充分和谐地发挥出来,那将使人的能力提高几倍乃至十几倍。 意识和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总是处于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之中,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 第一,意识和潜意识相互转化的根本条件是学习或实践任务的需要程度。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那些自认为不重要的活动,只要无意识地关注就够了。但当面临着对自己有价值而又重要的事、重要的课程,特别是重大的考试,同学们就会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和思考,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这就要求调动意识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和调节学习活动的进行,以保证任务的完成。重要而有价值的事也能调动潜意识的积极性,使潜意识库中的知识经验上升到意识层面,保证目标的实现。 请记住:要使潜意识转化为意识,调动意识的主动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和强调任务的价值和特殊意义。反之,忽视任务的价值和意义,就会使意识转化为潜意识状态。 第二,潜意识和意识相互转化的重要条件是信息强度。太弱和太强的信息都不容易引起意识活动,适宜的强度较易引起意识活动与潜意识活动相互转化。例如,一个学生在复习功课时,有较充分的时间认真进行思考,加深理解,这是意识活动,由于对内容理解了,因而会自然地记住一些内容,这是转化为无意记忆活动,属于潜意识活动。信息强度的变化也是两种意识相互转化的条件。如在坐火车时,当火车正常运行,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迷迷糊糊,处于半睡眠或者睡眠状态,但当火车到站,响声停了,人反而醒了。 请记住,信息的适宜强度和强度变化容易引起两种意识状态的相互转化。

“娱乐文化”概念辨析

“娱乐文化”概念辨析 “娱乐文化”已经成为目前众人乐用的指称当代审美文化的界定。它与此前曾同样一度热用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之间有什么区别?首先我们来对这些近乎“家族相似”的概念进行仔细辨析。 大众文化建立在“大众社会”这一基础之上,“大众社会”由原子化的人们组成,他们相互之间缺乏任何有意义的或者在道德上的紧密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据说是纯粹契约性的、疏远的和个别的,这种原子化过程的核心是由工业化与都市化所造成的社会调节机构的衰落。由于前大众社会公共文化的萎缩,留下了巨大的精神文化空虚。于是个体受到资本、国家和大众媒介的相联合而实现的劝诱、操纵和强制。他们提供了虚假的精神安慰剂,即按照机械化的、专门化、分

解化和流水线的生产形式制造的标准化、公式化、可重复的文化商品。它们营构出这样的一种文化:缺乏理性的挑战和刺激,放弃了对生活的直面与思考,沉溺于一无所求的幻想和逃避现实的舒适。 可以看出,“大众文化”代表的文化风格描述还是比较贴切现实的。但这一概念成立、并发挥理论把握与阐释功能的前提,却取决于一个社会学判断的有效性,即成熟的工业化社会。而这一点显然并不符合中国本土社会的实质,中国并不存在“Mass”意义上的大众。大众文化批判还强烈地暗示着“精英统治论”的预设,他们拥有这个时代理想的文化趣味和价值标准,民众被期望遵循它们。而我们的社会现实又何曾存在拥有独立性的文化精英阶层?关于人文知识分子的有始无终的讨论已经戳破这一想像。中国的“中产阶层”文化的界定最后发现也只能停留在收入与消费的数字

划线上而已。 对于“通俗文化”这个概念,主要是指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民众自发的、原生的文化表现,它与高雅文化处于对峙的状态,它甚至可以说是过去的民间文化的现代延续与表现。 如果说理论界在使用“大众文化”这一范畴主要表现出法兰克福学派式的文化批判意识,那么在使用“通俗文化”则开始尝试采取一种平民主义的或文化民主的立场。认为“通俗文化”在相当程度是能动的、革命性的力量,它打破了阶级、传统、趣味的旧障碍,消除了一切文化的差别。它以文化拼盘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同质性的文化,它有着不可思议的接受弹性,因为它混淆、解构了一切价值标准,因为在它看来,标准即意味着社会不公与文化歧视的存在。“通俗文化”有着不同于“大众文化”的评价取向,而且它对当代审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弗洛伊德分析法)

意识与潜意识的浅析 影片《盗梦空间》自上映以来,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票房居高,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然而,作为一部以深厚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的影片,很多影评家及文学研究者将光聚集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这部电影将潜藏在人性中最神秘的潜意识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面对潜意识,这个貌似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的概念,玄妙的让人难以捉摸。 迄今为止, 对潜意识的研究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即使对潜意识的概念也很难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而潜意识产生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更少。潜意识是无自我知觉的主观现象。弗洛伊德的体系告诉我们,所谓的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的理论中,就提出将心理生活分为意识与潜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而潜意识则与之相反,不能为

个体当时直接感知。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又可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识不允许的,一种是可以达到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时刻在寻求发泄和满足,进入意识。但在进入意识的通路中,它们必须要经过“检验”或“稽查”。前意识即是属于潜意识中通过了检查可以进入意识的部分,而潜意识则是在检查时遭到拒绝而受到压抑的部分。 潜意识的内容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也不断地被修正。在早期,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被压抑的东西,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的邪恶的、阴暗的东西。其中尤其以对性的作用的强调为突出,认为性本能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但在后期,弗洛伊德指出:“无意识与被压抑的东西并不一致,所有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无意识的。这仍然是正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无意识都是被压抑的。” 弗洛伊德理论在提出之始,其惊骇之处在于他否定了人们通常认为的意识是心理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的观点,而提出许多直接感知以外的潜意识的内容才是心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和个性心理的主要动力。弗洛伊德承认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存在。但他认为在心理结构中,相对而言,潜意识是主要的,潜意识的内容要比意识的内容丰富得多,潜意识的力量也比意识的力量强大。意识派生于潜意识,是为了使潜意识中的内容和欲望能够得到发泄和满足的中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潜意识服务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目的即在于疏泄潜意识中的能量,因此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不断将潜意识的内容引入意

无意识思维的最新研究

无意识思维的最新研究 无意识思维和意识思维一样,都是从原始思维发展而来的。那么,什么是原始思维呢?所谓的原始思维就是思维的原初状态,是原始人和低等动物的简单思维,没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之分,也没有逻辑和条理,只能有一些简单的判断模糊的反映,反应能力也很差。这就是原始思维。原始人的直立行走加速了手脚的分化,也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应该说是视野的开阔才提升和加强了人类注意能力。而人类注意能力的强大才使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分化成了意识思维和无意识 思维。 为什么说是注意能力的强大才使得原始人的原始思维分化成了人的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呢?这是因为我们发现人的整个意识思维过程都是以人的注意力为中心而展开的,没有人的注意力就没有人的意识思维过程,人注意到什么他的意识思维就思维什么。注意力不到他的意识思维就思维不到,这个注意力在人的意识思维概念就表现为一个大大的“我”字,我看到什么,我听到什么,我感觉到什么。于是我思维什么。没有人的这种注意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是没有办法高度集中的。意识思维能力不能集中,不能专心思索问题。那就不是意识思维了,也就没有了那个大大的“我”字了。 这里所谓的“注意”不是心理活动中的注意过程,而是人在清醒意

识状态中的那种意识能力和意识状态,在心理学上它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觉知。而且还把这觉知分成好几个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状态就越好,能力也就越加强大。这是网上一位先生告诉我的。 人的觉知就是以人的自我状态为中心的,所以我认为觉知就是意识思维的本质。在任何一个人的意识思维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看,我听,我想,感觉,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以及目的,动机,过程,结果等等一切都是我的,与别人无关。这就是人不为己 天殊地灭的根源。 无意识思维继承和深化了原始思维中神经系统生物电自主运行模式,而意识思维则强化以我的注意力为中心的人的感觉系统。由于感觉系统专注于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所以对于体内各个系统生物电自主运行的感知反而没有了。以至于生物电怎么运行,内分泌物质如何参与,生物电运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等等人们一概不知。其实呢,人们在用一系列概念进行分析判断之同时,与之相对应的神经系统生物电是在同步运行的,没有这种神经系统生物电的运行。我们的意识思维是不可能的。意识思维好比是流水的声音,神经系统中的生物电自主运行好比是流动的水。当然,流动的水和流水的声音是同步进行的,流动的水是本质的、是主要的,流水的声音是非本质的、是现象的、是次要的。没有流动的水就没有流水的声音。没有神经系统生物电的自主运行这种无意识思维的存在就没有分析判断推理这种意识思维

7.1意识与无意识

第七章意识状态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意识的本质、特征及意识水平,阐述注意的本质特征,注意的理论,分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阐述注意品质及其培养,介绍睡眠的本质及其表现,介绍梦的功能及对梦的解释。介绍常见的药物依赖表现种类,剖析其药物依赖的形成因素,并初步对控制药物依赖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学习目标】 1.识记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睡眠、药物依赖等基本概念。 2.识记睡眠的阶段以及催眠等无意识现象。 3.理解注意的特征和注意品质的培养。 4.理解常见药物依赖的种类及药物依赖的形成原因。 5.运用所学知识对药物依赖个体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用语言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意识一经产生,又会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关于意识的定义。在哲学中,意识等同于心理。在心理学中,意识和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 1.觉知性。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周围世界的存在,对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的存在是能够觉知到的。正是因为意识具有觉知性,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才成为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 人不仅觉知到周围的世界,而且也能觉察到自身的世界;不仅能觉知到自身的存在,而且能觉知到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不仅能觉知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还能评价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能觉知到周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把主观和客观区别开来。 2.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人首先注意那些他急需的、符合他活动目的的东西。这种自觉的、有选择的反映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在人的有意识反映中思维活动是意识的主要成分。通过思维活动,人能将感知到的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心理不可能得到的。

辨析题

辨析题 一、考察类型及作答方法 1、概念混淆型 特点:对两个概念做区分 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 / 错误 (2)说明理由: ①将概念一一提取,进行解释 ②并判断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系或区别) ③得出结论 (3)总结 2、概念释义型 特点:从某个重要概念出发,缩小其内涵、主观臆断等 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 / 错误 (2)说明理由 ①抓题干中涉及到的概念,释义 ②得出结论 (3)总结 3、理论观点型 特点:对某一理论、某一观点细节区分,需要对关键词句做准确记忆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 / 错误 (2)说明理由 ①提取出相关理论,解释 ②得出结论

(3)总结 4、因果关系型 特点:两个知识点之间具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标志“所以”、“因此”、“因而” 作答方法:(1)对题目做出判断:该说法正确 / 错误 (2)说明理由 前半句话抄写一遍,后半句进行解释 (3)总结 二、考点链接以及相关知识点 1、教育的概念(P2) (1)广义与狭义混淆: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2)本质:人和动物。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P3)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可以超前,也可以滞后)。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P20) (1)遗传(前提,可能,可塑) (2)环境(现实) (3)学校教育(主导) (4)主观能动性(决定)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P26) 普遍与(国家)教育目的 特殊(学校)培养目标抽象与 (教师)教学目标具体

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 引言 概念是构成理论的最基本元素。概念研究是理论研究的起始环节。长期以来,众多心理学家特别是情绪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体验(experience )是情绪的核心成份之一(Bindra ,1970; Izard ,1978;斯托曼,1986;卢家楣,2009)。但何谓体验,心理学界却一直鲜有研究。一定程度上,这不仅束缚了情绪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凸显了心理学领域对某些基本概念研究的不足。为弥补当前情绪心理学研究的缺失,更为了进一步完善心理学中基本概念—体验—的研究,该文首先从散见于相关学科对体验概念的零星论述中,提炼出建构体验概念所需的思想质料与方法。随后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概念辨析的方法揭示出心理学意义上体验的内涵。 第32 卷第6 期张鹏程等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心理学探新2012年2不同视域中体验概念的理解 “体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仅在俄罗斯语言中就有近5000?6000个词来表达人的各种主观体验(彼得罗夫斯基,1981)。由于体验概念起源于哲学,随后进入心理学领域,当前体验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因此,该文主要从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考察体验概念的界定情况。 2.1哲学视域中体验概念的诠释

尽管体验的思想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迷狂,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席勒的游戏说等等,但是,体验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真正出场是十九世纪以后的事。根据考证,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最早把体验引入哲学领域并赋予概念性功能,认为生命的进程是不断延伸的、不断推进的“现在”,但“过去”会作为某种力量仍然对现在发生作用而并不丧失意义,因而具有统一性的生命的意义在“现在”所形成的一个单位,就是最小的单位,即“体验”(李红宇,2001)。狄尔泰重在提倡身心统一的“整体性”体验观,反对认识论中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认为体验活动下的实在是“为我之物”,而非“自在之物”。 后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 (1980)在其合著 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批判了西方哲学中基于主 客二元对立的客观主义,并提出了体验主义 (Experientialism )。随后,这两位学者(1999)又进一步提 出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由于著者用来表示体验的词虽有experience ,但更多的是embodiment,因此,体验的概念研究此时已出现新的趋势,即体验的具身研究。与之相似,解释学家伽达默尔(1994)从身体经验出发,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了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从中不难发现,伽达默尔的体验观除了强调体验的发生与个体的身体经验直接相关外,还指出了引发体验的对象必需对个体有意义。 相比之下,现象学家胡塞尔和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则将体验的概念研究推进到认知领域,认为体验具有意识的特征或认知特征。如胡塞尔(2007)认为像感知、想象意识、图象意识、概念思维的行为、猜测与怀疑、快乐与痛苦、希望与忧虑、愿望与要求,如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