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

我读路易斯·康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

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

下去读它,把康的建筑当成是一种精神性的、永恒的东西来看,因为,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

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灵感与构思:

从Google earth中截取的一张俯视图(图像资料表现的时间为2011年6月13日)。

一开始的方案构想,康是在一个完整的开放庭院上放了很多方形的体块,组成一个较长的长方形;第二个方案,是一个“H”形平面,两边也是有矩形的物体,夹着中间的功能块,再过度到室外的庭院;第三个,也是最终,康选择了“U”形平面,或者说是个倒立的“凹”字。

构思草图(灵感来源于罗马式建筑)

总平面

①建筑环境分析: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位于一个

绿树成阴的公园内。建筑平面呈一

个倒立的“凹”字形。其西面开口

朝向公园绿地。凹字形平面凹进去

的入口部分铺满沙砾。平面上看,

建筑物上方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

林,就好像是公园的绿化嵌入了博物馆之中,公园与博物馆两者的环境浑然一体,相互贯通,博物馆仿佛天生就是长在那里的。然而,树林下的沙砾铺地却又不同于周围的公园草坪,它似乎带有导向性,暗示着这里已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广场,公园内的步行观众由此

可以抵达博物馆入口。

②建筑平面分析:

入口前棋盘式树林博物馆公园绿地

南侧下沉广场水池北侧下沉广场停车场

③平面形态分析:

从金贝尔艺术博物馆的平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平面采用一种轴线、对称式的统一韵律,平面形式和内在空间关于此轴线呈平衡的方式排列,有点类似A+B+A的模式。且统一的圆弧形的拱,在平面上造就一种统一的运动,它使得主题元素重复、交替的出现,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建筑体块似乎在微妙的波动。

这种简单而稳固的秩序让人感到喜悦和惊奇。

④功能与流线介绍:

一层平面

1.敞廊2.入口3.门厅4.展厅5.售书6.报告厅7.室内庭院--“光井”8.厨房9.图书室

主要功能空间: 流线示意:

地下层平面

1.门厅2.管理3.储藏4.工作间5.研究室6.讲堂7.机房8.画廊9.采光井

主要功能空间:流线示意:(自己手画)

⑤外部造型分析: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呈倒立的“凹”

字,外部较为严谨、对称,康用较为洗

练的手法来处理建筑秩序的问题。形式

上可以说是个A+B+A的格局。

从远处看,博物馆像是由三组连续

平行的圆筒状谷仓排列组合而成。谷仓

的上半部分是拱壳,每个拱壳6.5米

x30米。下半部分是矩形。连续平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质岩板填充在混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显得异常朴素却带有张力。带给人力量的美。

⑥建筑材料分析:

从这些立面和细部材质中(下页的图),可以

发现,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的现浇混凝土、米灰色

的天然钙化石类似物和橡木。

这些素雅、低调的物品都是他的常用材料。康

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像混凝土、变质板岩、橡木这些材料,它们都不至于太粗糙,在浅色的外表下,能够给人不一样的触感,并结合太阳光的照射作用,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且我认为,随着时间的积淀与环境的呼应,使得材料能透出一种“气质”,带有浓厚的“古典的现代感”。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经过洗礼,与周边的环境和场地能更好的融合,更具整体性。比如下图中的混凝土与橡木与、变质板岩与水,混凝土与玻璃等等。展现出康的建筑带有强烈精神性的一面。

⑦空间品质分析——路易斯·康与光:

一些读过康的书或者谈话的人们,认为康说的不是

建筑理论,而是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我也是这么认为

的。康的作品似乎常常伴有自成一格的理论作支持。

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

又揉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这

就是我在文中一直提到的,康的建筑带有精神性的一面。

他通过一系列主题:“喜悦”、“惊奇”、“领悟”、

“学习”、“秩序”、“光”、“独一性”、“空间与

结构体”等等,试图建构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而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是以建筑作为媒介的。这里没有理论,因为他大概反对理论,他试图寻找一种属于永恒的事物——光。

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了一个0.9米的通长

天窗。天窗下面的铝制穿孔使反射板顶棚呈现人

字形造型,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既得到柔和

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还在拱

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

让光线从外面蔓延进来。这给略带硬朗的建筑增

添了一分轻柔,又使拱顶产生一种悬浮感,室内空间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内室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

⑧大师在细部:

⑨小结:

建筑中的元素,在康看来,已然不只是建筑,而是我们生活中的片段,是我们情感的一种表达,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和光与影有关的)都成为了我心中隐藏的“静谧”的一种窗口,从中我窥得内心的片段。

康认为伟大的建筑开始于对非度量的领悟,

然后把可度量的当作工具去建造它,当建筑物完

成,它带领我们回到当初对非度量的领悟中。

康生活的时代背景充满怀疑,当人们都在慌

张地反对且藐视一切的时候,他选择了看上去不

太相同的另一条道路。笼统地说,那就是他选择

了永恒。他选择探讨万物的规律与本源。他的成功,无论是艺术上或是对后世的影响,都正好从侧面告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不管他认定的“永恒”是否存在,在艺术上他确实震撼并感动了人们。他试图让人们相信,我们的直觉与生俱来,不会改变,也不应该去改变。我必须承认:他的作品把我感动得“惊慌失措”。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似乎没有意识到他的建筑和他的精神正在消失。从他死去40年后的今天看来,我们恐怕很难寻找到康这样让人感动的建筑师。如果说,还有人在和我们生活的社会进行搏斗的话,他们也无力去构建什么信念了。康是一道绝响,从此世界开始变得失控与混乱。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代人看来,康的作品就像是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一样。噢,不!是人类存在以前的某种未知文明,可望而不可及。

当下,全球的建筑界都流于浮华,建筑师像娱乐明星一样炒作自己,制造爆点,于是,哲学、世界观成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标签,剖析社会的怪异,以此为噱头去设计怪异以致恐怖

的建筑,将刺激代替了美。几年以来,被人谈论最多的建筑无不张牙舞爪,巨大的、扭曲的结构,带出神飞魄散之感,建筑的外形和色彩也逐渐趋向于依赖夜间的LED灯,制造不可靠的幻梦。这些建筑,不再存有任何“静谧与光明”的可能。设计者追求的,可能不再是建筑精神,而仅仅是一种流行的形式。所谓的“道”,也就破散了。

参考资料: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07239905.html,/index.aspx (museum info)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文案

我读路易斯·康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 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解读--金贝尔美术馆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建造背景 时间:1966年-1972年 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市 概况:金贝尔既是一位工业家也是一位收藏家。金贝尔在沃思堡市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并把他的收藏品和财产捐给基金会来建造一个收藏馆。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建筑。1966年由基金会选出的博物馆执行官理查德·布朗博士决定委托康来做设计。金贝尔博物馆在1966年就开始设计,但一直到1969年中期才开始破土动工。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 象。路易斯*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 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 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 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 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 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 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 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在这样做的同时,路易斯*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艺术作品应当在自然的光环境之中被欣赏,以便空间达到一种“人—美术—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促动的环境效果。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性。空间中充满活跃生机,光弥漫其间,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在九米多长的空间中行进,可以体味空

参观何香凝美术馆活动讲解要点

南山中英文学校预备、一年级美术欣赏课题“名人名家作品欣赏” 之参观何香凝美术馆活动讲解要点 主讲教师:王焱、付杰 指导教师:吴艳 【展览名称】1、何香凝《丹青写烟霞》中国画作品展 2、陈文骥《以来》油画作品展 【讲解要点】1、认识画家何香凝,加深对名人名家的了解,同时也提高对美术常识的积累。 2、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能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与材料,能分辨以山水、花鸟、人物为 题材的中国画,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国画的自然美、和谐美、意 境美、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思想。 4、通过欣赏油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形状、色彩、光线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在强烈的光影、色 彩冲击中感受油画的独特魅力。 5、通过欣赏使学生体会到美术的学习与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在幼小的心田播下艺术的种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欣赏一:何香凝《丹青写烟霞》中国画作品讲解要点: 一、认识名家——何香凝(观看何香凝雕像、个人照片、与伟人的合影等)。 (1)重点讲解何香凝是著名的中国画家和杰出的爱国人士,是一位非常勤奋、认真的画家,启发学生学习她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 (2)让学生了解何香凝是广州人,拉近学生与画家的地域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亲近感。 (3)通过照片中的何香凝与毛主席、周总理、宋庆龄等伟人的合影让学生感受何香凝的艺术成就。 (4)介绍中国画所用的材料,毛笔、墨、宣纸、中国画颜料等,让学生初步对中国画有所了解,为下一步讲解作品作好铺垫。 (5)引导学生阅读前言的第一句话“何香凝美术馆是以何香凝先生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里说是何香凝先生呢”?联系刚刚看到的照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接着告诉学生这里的先生是指“一般来说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但也有特例比如像宋庆龄先生、何香凝先生这样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对这些被尊敬的女性,一般不称女士而称先生这也是我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处之一”。 二、作品欣赏——重要作品欣赏讲解、同类作品浏览参观 1、山水画代表作品欣赏 (1)《青山瀑布》讲解要点: A:看画面中有什么?(山、树、瀑布)——告诉学生这种“有山、有水、有树”的画在中国画 中就叫山水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景画。主要是以表现我们身边的景物为主。 B:树是什么树?说出树的名字。——(松树、中国山水画中最常见的表现题材) C:瀑布是什么颜色的?这种颜色是不是画上去的?——(白色是在画画的时候留出来的,没有添加任何颜色,这种画法在中国画技法中叫留白,就像我们画白云等白色物象的时候一样不涂颜 色。如画蓝天白云时用蓝色的天空衬托出白白的云。) D:看到这幅画能不能想起我们语文课上学过的一首古诗?能不能轻轻的读出来呢?——《望庐山瀑布》让学生感受在学习古诗时所配的插图,加深对画在意境的理解。 (2)《烹茶论诗》讲解要点: A:画面中除了看到了远山、树木、小河以外还看到了什么?——(很多人) B:这些人在干什么?——(有的在打水、有的在烧水、有的在煮茶、有的在端茶、有的头枕着

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及理论

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及理论概述 《路康建筑设计哲学——路康建筑设计论文集》(王维洁)读书笔记 Frank.L 路易斯康的建筑,以其永恒的气质,史诗般的叙事,理性的秩序和严谨的建构逻辑完成着其作为“建筑”的最为本体的表达。从萨卡尔生物研究所到达 题。 年在集》 《也因此在本文发表之后,康也多次针对本文的若干观点予以澄清、补述与修正。“Oder”是康所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也最为重要的出发点,许多学者把它译为“秩序”,然而康的原意不是“秩序”,也为了别人做秩序解,他很不高兴,并且公开澄清:“经常,人们提及“order”均意指秩序(Orderliness),然而这和我

说的Oder完全不同。我的意思不是秩序,因为Orderliness和设计有关,却和Oder无涉。Orderliness和Order一丝关系也无。它只是一种关于存在的理解状态,以及关于存在之感的一种感知。由于某些学者提到康的”Order”是一种“存在的意志”,康在此继续加以澄清:“由它,人可以感知某物存在的意志。这种存在的意志,我们可以说是存于一种形式,存于一种需求,人可如此 的”1961年《 ” 自然无意识,自然不在乎夕阳之美。 每次思考康之所谓“order”,总是不可遏止的想到老子。如果我们承认有终极的真理存在,承认真理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文化的界限,是不是有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康之所谓“order”和老子在《道德经》里的“道”其实是同样

的一种存在。不可言语,不可解释,不可触摸,不可度量,但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二路易斯康的自然论 在路易斯康的眼中,创造的出发点和最终评判的依据不是任何大师的言论或者作品,而仅仅是创造是否遵循了“Oder”,一切是否宛如自然所造之物: 然” 践。 “只 产生的,建筑是物质的,而建筑师是人,人如何进行着“人”的创造,并与物质的本性相和谐,从而让建筑获得自然造物般的永恒气质就是康的设计哲学的原动力。 三路易斯康的灵魂论

何香凝美术馆分析调研资料

.- 小组成员: 丘柏青201241410213 郑宜武201251208113 钟喜201251208106

一、简介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4月18日正式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力求在现代建筑中隐含中国传统,点明它展出国画家作品的主题。 何香凝(1878.6.27 -1972.9.1)女,原名瑞 谏,又名谏,广东南海 (今广州市芳村区)人。 是我国著名革命家廖仲 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不仅是位社会活动家、 爱国者,还是我国知名 的女国画家。

二、总平面分析 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在现场,首先注意到的是道 路的状况。建筑正对着的是城市 的干道(深南大道),车流比较 密集快速。同时美术馆的周边建 筑比较稀疏,没有一种很强烈的 都市感,反而略带郊区的悠闲。 美术馆建筑周边以树木环绕,而 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石林从其西 侧向后延伸。 建筑是对此基地所作出的处理是将 建筑远远地退离车来车往的道路,通过 下沉广场使之与道路分隔开,入口以二 十余米地人行天桥与人行道相接。这种 处理方法使美术馆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安 静的空间,一个更加休闲和生态的空间。 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嵌入基地, 避免障景。下沉广场里东西向带状水池、 水池上东西向的入口弧墙,两者隐约地 强化的入口广场与道路平行的轴向关 系。事实上,建筑的功能是在东西与南 北两个轴线的相互转换中展开的,例如 从入口到常年展区的路线是沿南北向纵 深展开的,而常年展区与临时展区之间 是通过延东西向的走廊转换的。 总平面图

路易·康的金贝尔美术馆与安藤忠雄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构成同异比较试析。

路易·康的金贝尔美术馆与安藤忠雄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构成同异比较试析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品。在这样做的同时,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安藤忠雄设计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博物馆是一座收藏抽象主义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它坐落在得克萨斯州福特沃斯市文化区内,占地44000m2,并且邻近路易斯·康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 共同点关键词: 一、光 路易斯?康曾经认为: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由康所设计的金贝尔美术馆也许可以为人们解读出康的建筑作品里所蕴含的“对话”情节。同样的,安腾忠雄也喜欢更多的采用自然光,他曾说过,“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他用光来展现建筑的美,以及其拥有的底蕴与文化。 二、混凝土 康在此展现了其个人对于建筑材料的偏好:将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所形成的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安藤忠雄则更多的表现出对混凝土的钟爱,其建筑业同样的喜 欢表现为裸露的空间,其更被被称为了“清水大师”。 三、空间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的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给人以刻板的印象。安腾同样希望它的建筑超越几个大小上的物理界限,希望唤醒人们身体中对生活的感觉。并且在金贝尔美术馆与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中,均采用

将建筑材料裸露的变现手法。 四、建筑形态 金贝尔美术馆从侧面看重复的6个拱顶,尽端的是一个门廊,连续的拱顶以相同的格调重复出现,构成空间主体的薄壳被采光中庭和可以灵活变动、拆换的展板所分隔。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由6个矩形的混凝土盒子所组成,每一个都覆盖着玻璃的表皮,被排列成平行结构。建筑东面是一片开阔的水庭园,茂密的树林庇护遮挡了博物馆,使其免受基地东南角繁忙嘈杂的交通影响。 异处关键词: 一、屋顶 金贝尔采用穹隆式屋顶,采用穹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而福特沃斯现代美术建筑馆筑高两层,屋顶平缓轻盈,其高度与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的筒顶一致,建筑一层是公共空间、临时展厅、教育办公用房;二层则是永久收藏。这些体块在与外部水面及绿化协调的同时,内部也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并为创造一种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可能。 二、处理 路易·康在金贝尔美术馆力图通过制造公园,雕塑庭院等一系列来引导建筑的室外空间,而安藤忠雄的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则是完全通过简单的混凝土来变现空间的形态。 三、风格 两个美术馆同样运用混凝土啊,金贝尔美术馆表现得是一种古典建筑,而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则是表现的现代建筑,两种风格截然不同。 总结: 金贝尔美术馆和福特沃斯现代美术馆座均落于德克萨斯州的福特沃斯,那是一座富足的城市,拥有相对悠久的历史,高校和其他的文化权利。在建筑中,清水混凝土上的光起着空间引导的作用,光引发空间的节奏感,室内空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表情。这种以洗练、平易的方式去表现光空间的手法,表现出建筑师沉稳的设计理性。

金贝尔美术馆资料

金贝尔美术馆 1外观《金贝尔艺术馆位于一个绿树成阴的公园内。建筑平面呈n字形,其西面开口朝 向公园绿地。n字形平面凹入部分铺满沙砾,上面是一片棋盘式的小树林,状如公园的绿化嵌入博物馆之中,使公园与博物馆两者的环境浑然一体,相互通融。然而,树林下的沙砾铺地却又不同于周围的公园草坪,它暗示着这里已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广场,公园内的步行观众由此抵达博物馆入口用彩印图片。连续平行的拱壳造型看似简单,灰白色的变质岩板填充在混凝土的拱形框架之中显得异常朴素,整个建筑犹如德克萨斯州大地上平凡的谷仓,给人以自然质朴的美感。》彩图俯视用文字 建筑的外观形状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的个性会 给人以刻板的印象。 2.长条型的圆拱:2100x22英尺(30.48x6.7m),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 构。每个拱单元由四个2英尺(0.61m)见方的柱子支撑,这样一来平 面的展览空间内没有柱子出现,为室内布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两 拱之间是混凝土平板,平板下面是布置通风管道和轨道灯的位置。

此图用来手绘

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了一个0.9米的通长天窗。天窗下面铝制穿孔把反射板顶棚呈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 困扰。康设计的是一套双向反射系统,透过拱壳沿顶端槽孔安装的透明天窗,天光和阳光会洒在一组有穿孔金属装置散发出了自身的光芒,然儿大部分的光线还是被反射到了混凝土拱壳的底侧,然后由此反射到绘画展品上。这样使展室内既得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细长的弧形采光带。这给建筑朴素的外观增添了一分细腻,又使拱顶产生一种悬浮感,室内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内室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

解读两位建筑大师——杨廷宝和路易·康

【摘要】本文从执业环境、设计经历、建筑设计思想三个 方面入手,对两位同时代的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与路 易?康进行了比较。对执业环境和设计经历的分析为剖 析折衷主义、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提供了客观依据, 再以建筑实例分析两人在建筑思想上的共性与差异,并 最终对建筑师的执业环境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执业环境 折衷 现代 Abstract: By three aspects such as practical environment,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theory, the article analyses two contemporary masters ─T. P. Yang and Louis I Kahn. On basis of practical environment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theory of Eclectics and Modernism are clarified. Then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re showed. Finally the author supplies some suggestion to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practical environment; Eclectics; Modernism 众所周知,杨廷宝和路易?康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 筑系的同窗,在宾大的档案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剪报, 记载两人同获设计提名的光荣历史(图1),可见路易? 康在学生时代也决非庸碌之辈。然而两人毕业后的建筑 道路却大相径庭,仅仅从表述思想的比较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笔者从执业环境、建筑设计经历和建筑思想这三 方面进行比较。 一、执业环境 杨廷宝1927年回国后正赶上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 资本在旧中国市场的集中时期,而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 又有获得大量官方项目的社会关系。因此从市场环境上 看,十分有利于建筑师的实践。而路易?康毕业时先去 欧洲旅行和考察了几年,回美国后,却正赶上1929年 经济大萧条,此后几年他一直在P?克瑞事务所工作,到 1932年,美国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生产总值为1929 年的54%,汽车产量为1929年最高值的1/5。1929年 9月至1933年3月之间,就业率下降63%,1932年底, 85%的纽约建筑师失业[1]。而基泰工程司的张则在回 忆录中提及他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后,在基泰工程司工作 十分顺利,乃至“生活上由俭入奢”,是可见建筑执业环 境差异之大。 再从建筑设计市场需求上看,西学东渐之风在杨廷 宝回国时仍处于盛期,因此他立刻学以致用,而他在修 缮古建筑中学习到的古建知识显然有利于民国政府的 “固有式”建筑这样的命题作文。尽管杨廷宝很欣赏现代 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的作品,但在南京难于实现。不过, 他的设计能力足以胜任市场需求,因此在建筑活动中成 为主要的一员。而在美国,由于经济不景气,自然不可 能再耗资建造华丽的折衷主义建筑,经济问题使折衷主 义建筑师处处掣肘,这时, “一种新的出现在欧洲的建筑 加剧了人们对建筑未来的怀疑。”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 克林?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开始由国家出资为穷 人兴建住宅,解决一般老百姓的基本居住问题,缓解达 到一触即发程度的白热化的阶级对抗状态,在此情况下, 建筑师必须也只能参与政府项目,为各种造价低廉、建 造快捷的建筑提供设计方案。而美国20世纪30年代制 造业上的技术成就,比如流线型方式、金属材料的处理 和运用,都开始运用在建筑上。1931年,路易?康就组 织了一批失业建筑师成立“建筑研究小组”——一同研 究因为工业化带来的规划、住宅的新问题,至1935年 他才独立开业,而杨廷宝此时已经设计了数十幢当时较 大型的公共建筑。1940年代左右,大量欧洲现代主义建 筑师移民美国,不但在高校任教,而且参与建筑实践,从 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面貌。从市场 需求上看,美国现代建筑主要是商品化的建筑开发,除 了早期住宅建筑由国家投资外,绝大部分建筑由私人投 资和承包,因此与政治意识形态几乎没什么关系,大大 利于科技的发展和表现,而且显然与折衷主义传统分道解读两位建筑大师 ——杨廷宝和路易?康 刘 怡 黎志涛 作者:刘怡,东南大学建筑系 博士生;黎志涛,东南大学建 筑系教授,博导 图1

“建筑诗哲”路易斯.康作品中的类型学思想探析

“建筑诗哲”路易斯.康作品中的类型学思想探析 1路易斯·康建筑作品的“元语言”与“对象语言” 路易斯·康的作品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正方形、圆形及三角形大胆甚至是武断地并置在他的作品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我们知道,康在设计他著名的建筑作品时,建筑类型学还停留在范型类型学阶段,并没有作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被提出,康也没有发表过关于建筑 类型学的言论和著作,因此不能说康的建筑与类型学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我们可 以从他的设计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发现类型学的影子。从类型学角度对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进行重新整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位“建筑诗哲”的作品和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建筑类型学。 类型进入建筑领域是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对美的渴求。对建筑类型学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巴黎美术学院教授德·昆西(Q·D·Quincy)于19世纪在《建筑百科辞典》中提出的:“‘类型’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模型’,就其艺 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够划出种种绝不能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就模型来说,一切都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因此可以发现,类型所模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2]。” 类型学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和“第三种类型学”三个阶段。“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标志,代表人物是阿尔多·罗西,它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在前两种类型学中,建筑曾和它本身以外的另一“自然”进行比较并使其合法化。同前两种类型学相比,当代类型学研究不再以外在的“自然”来使类型学元素合理并系统化,而是作为艺术形式理想的变体在城市的层面上展开,显示出真正建筑类型学的特点。第三种类型学在实质上是一种结构主义的方法,是对建筑与城市的结构阅读,这种方法建立在欧洲悠久 的历史文化的基石上。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概念或者说可以分析出其原型特征的,都应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的范围。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概括起来,当代西方建筑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3]。新理性主义的建筑类型学强调内在秩序,新地域主义的建筑类型学关注自然启示。 从语言学上来看,固定的要素就相当于用作工具的语言,被称之为“元语言”;而变化的要素就相当于被描述的语言,被称之为“对象语言”。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用一种语言描述同一种语言在逻辑上是有困难的。因为所用于描述,即用作工具的语言与所研究的语言内部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与缺陷。这样就需要将语言分出层次,从一个层次来研究另一个层次的语言。这种分层次的,在某一层次上来研究另一层次的语言所引发出来的逻辑问题即所谓“元逻辑”。 “元”这一概念是类型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而建筑类型学则是研究建筑、建筑理论的“元”理论。正是通过类型学才使得建筑师们了解到设计的“元范畴”

深圳华侨城集团信息化案例分析

深圳华侨城集团信息化案例分析 华侨城是1985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和经济开发区,总部位于深圳特区美丽的深圳湾畔。经过19年的开发建设,华侨城城区已由昔日的一片荒滩变成为今天的一座综合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海滨城区,华侨城集团也发展成为一个以电子通讯、旅游和房地产业为主导业务的大型投资控股企业集团。 经过19年的发展,华侨城集团培育了康佳集团、华侨城控股、华侨城地产以及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深圳湾大酒店和威尼斯酒店等知名企业品牌。2003年华侨城集团公司拥有的三项核心业务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列。其中主题公园和景区在销售额、接待游客人数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以旅游为主的华侨城控股公司被评为2003年“200家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第一名”,并晋升“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以彩电和手机业务为主的康佳集团,多年来一直位居中国彩电行业前三名,华侨城地产在2002年深圳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第一名,并荣获“中国房地产品牌企业30强”。 实施背景 1978年来,中国的旅游景点建设迅速发展,在最初的自然风景区开发和文物古迹修缮之后,以深圳锦绣中华标志,人造旅游景观掀起了建设热潮,并继而引发了影视城、健身娱乐、观光农业等新主题的旅游项目的建设。在热潮中,华侨城集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华侨城集团旅游业从兴建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微缩景区起步,相继成功建设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四大主题公园以及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威尼斯水景主题酒店、何香凝美术馆、暨大中旅学院、华夏艺术中心、欢乐干线高架单轨车、华侨城生态广场、华侨城高尔夫俱乐部、华侨城雕塑走廊、华侨城燕含山郊野公园等一批旅游文化项目设施,形成一个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面积近5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

解读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

解读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 【摘要】路易斯·康(1901—1974)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他的建筑空间构成体现了20世纪建筑的空间演变历程,他注重灵感,善于运用光线和空间,纯朴的材质,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从功能出发,应关注空间中人的活动特点,他的建筑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即使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他的价值也是日久弥珍的。 关键词:路易斯·康,20世纪,形式,空间 Abstract:Louis Isadore Kah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practicer、aducator and thinker in 20th. His architecture has already been the remark of modern design aesthetics,his idea has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American architecture。The space composition showed the journey of the envelopment of space in 20th..he paid much attention of inspire,he was good at using light show space,he often used simple material,his idea was appearance should be from function,the designer shoule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ivities of people in using space,his architectural method influenced the architects from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even in this divercity modern times,his value is also more and more valuable. Key words: Louis Isadore Kahn. 20th ,appearance, space 一.路易斯·康生平简介 路易斯·康(1901—1974)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路易斯·康1901年出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35年在费城开设设计事务所,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7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

wa 金秋野 诚实面对自我金秋野谈阿尔瓦阿尔托工作室 建筑师工作室系列访谈

wa 金秋野诚实面对自我金秋野谈阿尔瓦阿尔托工作室 建筑师工作室系列访谈 诚实面对自我——金秋野谈阿尔瓦·阿尔托工作室Be True to Oneself: Conversation with Jin Qiuye on Alva Aalto's Workspaces 金秋野/JIN Qiuye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 访谈时间:2015年3月24日访谈地点:北京 路培:阿尔瓦·阿尔托一生为自己先后设计过两个工作室,一个是设计于1935-1936年间的自宅,同时兼作他的工作室(the Aalto House);另一个是设计于1955年、并于1962-1963年扩建的工作室(Studio Aalto)。据记载,阿尔托本人曾说过,“建筑是一种不能在办公环境中创造出的艺术。”1) 您曾不止一次造访过阿尔托的这两个工作室,您如何评价这两个建筑?与阿尔托其他的建筑作品相比,他为自己设计的工作空间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金秋野:我想不会有太多建筑师愿意把工作室当成一个建筑作品推广或展示给大家,阿尔托也是如此。但事实上,他的这两个“不艺术”的工作室最后都成为了建筑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为大家所熟知。就我个人而言,当我去实地看过以后,确实觉得这是阿尔托最好的作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个建筑没有甲方,或者说,建筑师自己就是甲方,他可以完

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他不会去考虑或尽量少地考虑建筑理念的表达,更不必炫技,更多考虑实际的使用体验和情感需求。也正因如此,阿尔托的这两个工作室都很真实。走在它们所在的街区里,从外面看,甚至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两个如此重要的建筑,而只有当你走进去以后,才会理解它为什么会被写入建筑史。阿尔托口中的“最不艺术的建筑”,事实上我理解应是“最不像艺术品的建筑”,而恰恰是在这种平常心之下,它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品,而非一种图像或纸面上的东西。 路培:这两个工作室均位于赫尔辛基的郊区蒙基涅米(Munkkiniemi),两者之间相距不过5分钟的路程,但在创作上却相隔20年之久。阿尔托的设计风格在这20年间经历了重要的转变,而这些变化在他自己的工作室设计中具体有哪些表现? 金秋野:创作于1935-1936年间的自宅兼工作室,是阿尔托设计风格第二次转型期间的代表作。他一生中每一次举家搬迁,建筑风格就随之出现一次大的改变。从早年在于韦斯屈莱(Jyv?skyl?)的北欧古典主义,到图尔库(Turku)的现代主义;再从图尔库到赫尔辛基,他的建筑风格又经历了从纯粹的现代主义向人情化现代主义的转变。阿尔托早期两个非常重要的作品——帕米欧肺病疗养院(1928-1932)和维堡图 书馆(1927-1935)都创作于第二次转型期。当他完成这两个作

路易斯康的建筑观及建筑生涯分析

路易斯康的建筑生涯及建筑观评析 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路易斯·康简介及建筑生涯 1:自大萧条到二次大战间的康 1924年毕业之初,路易斯·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里从事1926年费拉德尔菲亚建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累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总的状况,是一名"静悄悄"地工作的建筑学硕士,默默无闻。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然而,路易斯·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触动,那轻灵简洁的工业化材料,抽象的几何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使他大为惊讶。但是,由Beaux-Arts体系造就的康,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1935年起,路易·康开设了独立的事务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和乔奇·豪,奥斯卡·斯东诺洛夫等合作开设事务所。自大萧条时期,与一些城市规划工作者,如克莱仑斯·斯登,亨利·莱特等人建立起来的友谊,也使路易斯·康有机会从事一些城市开发性设计。在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苦斗。 战时,全国的建筑活动也都为战争服务。材料使用有相当严格的限制。斯东诺洛夫、豪、康等合作,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宾州的其他城镇设计建造过一些公共住宅。路易斯·康也还为一家制造厂商设计过成批生产的"战时房屋",但没有得到投产的机会。 建筑师这一另外行欣赏的职业,于某些真正有所追求的建筑师而言,决非那种东抄抄西凑凑而财源不竭的行业,认真创作的建筑师,于任何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一样,总面对着其味无穷的探索,然而也常常是苦乐参半,或者说这种无穷的探索根本就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合剂,甘苦何须一辨?路易斯·康的早期奋斗,正是这一类型建筑是相当典型的生活经历。也许,正是这段经历,使康在50年代飞速步入了名建筑师的行列。 2:50年代脱颖而出 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路易斯·康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中迎来了转折点。人们把耶鲁大学艺术化浪的扩建项目,视为康的成名之作。在纽黑文这座大学城中,时至路易·康接手这一项目时,新建筑并不多,它象哈佛大学那样,充满着英国剑桥、牛津一样的学院气息,建筑亦然--古老灰黯的石材建筑,厚重的历史形式和体重,从哥特、维多利亚到折衷主义。在如此浓郁的历史主义环境中,康的设计显得十分拘谨。沿教堂街的立面,他小心翼翼地使之与原有的建筑在色彩、表面质感以及线面划分上保持统一,在建筑细部处理上简陋、粗糙,地位谦卑。从这一侧看,扩建部分犹若狗尾续貂。然而,在室内和面向室外展坪、绿地的另一侧,康大胆地运用了钢和玻璃以及流动空间、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外露等典型的现代手法。在室内,他首次以一些简单几何形作为空间构图的"元"。那融结构、空间构图、装饰和设备管线与一体的三角形密肋楼盖,把勒·柯布西耶的朴野主义,奈尔维的装饰性结构等手法--现代建筑运动中最

何香凝美术馆志愿者登记表

为让更多人士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和教育服务的过程得到艺术实践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大众艺术素养,何香凝美术馆决定组织一支团结互助的公益性志愿者队伍。 作为志愿者,您将能够参与何香凝美术馆的工作,获得与艺术家、策展人、专家学者一起工作的机会,积累难得的工作和人生经历。 如有兴趣,请填写下表,连同两张2寸照片及身份证复印件一同交至本馆前台,或邮寄给美术馆策划部,请在信封上注明“志愿者申请登记”。谢谢! ●请将此页内容同下页的“何香凝美术馆志愿者协议”打印在一张A4纸上并用正楷如实填写,感谢您的合作!●各小组职能及分工: 1)行政组:1、整理更新志愿者信息,并根据需要招募新的会员。 2、负责安排志愿者活动计划,并撰写活动小结。 3、需要对内部人员加以调剂,安排。 4、组织策划志愿者内部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监管,组织协调各组活动。2)教育组:1、从事展览现场服务,主要包括:观众接待、导览、作品讲解、现场维护等工作。2、负责展览开幕式、媒体研讨会、学术会议、论坛、讲座的现场接待与服务,公共空间项目的现场活动支持。3)翻译组:具有语言专长,可担当陪同口译,展览资料的翻译、校对工作。4)设计组:熟练使用设计软件,设计展览相关宣传文件。5)展览组:参与展览前期布置工作,协助艺术家进行展览的布置和调整。6)宣传组:在美术馆活动计划确定后,制定外联方案并开展外联工作,及时同所有需要联系的单位。协调好与深圳市各个大学学生会之间的关系,便于展览活动的推广。

甲方:何香凝美术馆志愿者协会 自200 年月日起到200 年月日终止,为做好何香凝美术馆志愿者服务工作,我方将承担下列义务: 1、在志愿者服务期间,允许其免费参观本馆各项展览。 2、为志愿者提供充足展览信息、专业培训,并给予协助和指导。 3、给予志愿者参与讲座及其它教育活动的优先权,服务期间免票。 4、尊重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及爱好兴趣,与本馆员工一样平等对待,共同完成工作。 5、做好志愿者的工作记录并及时总结、评价,建立奖励优秀者机制。 6、在馆内全天工作的志愿者可安排在馆内免费午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香凝美术馆志愿者协会(章) 年月日 乙方:志愿者 我____________________,自愿在何香凝美术馆做志愿者,并承担如下责任: 1、热爱美术馆事业,具有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爱岗敬业、团结互助的精神。 2、举止大方、言辞文明、服装得体,不说粗话脏话,不与观众发生争执。 3、佩戴标识,自觉维护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的形象。 4、不迟到、不早退,不在工作时间从事个人事务;准时出席志愿者管理部门召开的会议。 若有事先向管理部门请假。 5、每星期参加志愿者活动不少于2小时。 6、就志愿者服务工作对志愿者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7、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任何以赢利为目的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8、履行志愿服务承诺,遵守《何香凝美术馆志愿者章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愿者(签字) 年月日 --------------------------------------------------------------------- 在 _____年 _____月______日自动解除,除非双方同意续签该协议。

何香凝美术馆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 丘柏青201241410213 郑宜武201251208113 钟喜201251208106

一、简介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4月18日正式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力求在现代建筑中隐含中国传统,点明它展出国画家作品的主题。 何香凝(1878.6.27 -1972.9.1)女,原名瑞 谏,又名谏,广东南海 (今广州市芳村区)人。 是我国著名革命家廖仲 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 不仅是位社会活动家、 爱国者,还是我国知名 的女国画家。

二、总平面分析 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在现场,首先注意到的是道 路的状况。建筑正对着的是城市 的干道(深南大道),车流比较 密集快速。同时美术馆的周边建 筑比较稀疏,没有一种很强烈的 都市感,反而略带郊区的悠闲。 美术馆建筑周边以树木环绕,而 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石林从其西 侧向后延伸。 建筑是对此基地所作出的处理是将 建筑远远地退离车来车往的道路,通过 下沉广场使之与道路分隔开,入口以二 十余米地人行天桥与人行道相接。这种 处理方法使美术馆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安 静的空间,一个更加休闲和生态的空间。 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嵌入基地, 避免障景。下沉广场里东西向带状水池、 水池上东西向的入口弧墙,两者隐约地 强化的入口广场与道路平行的轴向关 系。事实上,建筑的功能是在东西与南 北两个轴线的相互转换中展开的,例如 从入口到常年展区的路线是沿南北向纵 深展开的,而常年展区与临时展区之间 是通过延东西向的走廊转换的。 总平面图

路易斯康_金贝尔艺术博物馆分析报告

我读路易斯·康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级建筑学何安祺 2009020142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一书, 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神,给我带来感动。 路易斯·康——这个4岁随父母从爱沙尼亚迁居美国的犹太人,其貌不扬,年幼时脸上烫伤的疤痕伴随他终生,加之不善交际,致使他没有通过杰奎琳·肯尼迪的“面试”,在大项目上败给了衣冠楚楚、善于交际的贝聿铭;大器晚成,五十岁以前,别人都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年届六十,他为宾州大学设计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忽然被人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佳作;命运多舛,虽然成了名,却因工作缓慢项目寥寥,印度、巴基斯坦客户的毁约又导致他背负重债,不久,他在纽约中央车站的洗手间里,死于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尸体两天无人认领。当一切似乎都画上句号之后,2004年,他的私生子纳撒尼尔·康拍摄了名为《我的建筑师:一个儿子的追寻旅程》这样一部纪实电影,人们才知道,路易·康,长时间地,在三个家庭之间周旋……作为建筑师的康,作为父亲的康,重新在公众的视野里出现。 在现代建筑史上,路易斯·康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师。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形体带来的生冷感,在静谧和光明之间寻求一种“道”(或者我们理解为秩序,order),赋予普通的材料触感和视觉效果。康的建筑在光影之间产生了令人愉悦和惊奇的诗意,反而却像是它们已经恰如其分地在那里很久了,与周边很好的融为一体。相比之前的现代建筑师们,我认为康更强调“人性”,更全力的在表达人性,他留下的那些为数不多的建筑,也都验证了这一点。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

何香凝美术馆论文

浅议何香凝美术馆对传统建筑的现代演绎 摘要:本文以何香凝美术馆为例通过自己两次不同时间段参观美术馆的感受深入详细分析美术馆的场地布局、建筑造型、空间组织方式等,具体讨论了建筑师用现代的材料、设计手法、结构体系表达出何香凝美术馆在空间上与中国传统四合院神韵。 关键词 何香凝美术馆 空间组织 庭院 何香凝美术馆简介: 何香凝美术馆 (见图一)是第一 个以个人名字命名 的国家级美术馆, 也是继中国美术馆 之后的第二个国家 现代博物馆。它坐 落在中国改革开放 的窗口城市-深圳,它是1997年建成开馆设计师是龚书楷先生,总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为主,并兼顾国内外艺术展览。 美术馆坐落在华侨城(见图二),与深圳三大文化景区“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族文化村”相邻。周围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宁静,北面毗邻深南大道。 初次参观感受:初次参观 何香凝美术馆是在2013年5月 初,当时乘坐公交车到华侨城, 站在深南大道上,何香凝美术 馆衬托在一片绿色的树木中, 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建筑显得清 爽、干净(建筑外部立面主要 是白色石材)。由于建筑首层标 高低于深南大道路面标高3 米 ,由深南大道望去建筑整体显得低矮、平实(实际上中国传统民居都是尺度很小的) ,自然给人的感觉就是图一 图二

低调,由此建筑给我定下的第一个基调就是亲切、平易近人。但是入口的处理方式又是极其高调的,通过架在下沉空间之上的天桥将人流直接引入二层入口大厅,这么大胆而又直接的处理方式带来了两个好处,首先强调了建筑的主入口,其次通过狭长的天桥把建筑的主体与喧闹的深南大道分离开来,由此避免了美术馆建筑对安静环境的需求与深南大道本身嘈杂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筑外部的下层庭院成为了一个过渡空间,由于从建筑主入口下到下层庭院是极其不方便的,庭院入口都设在建筑的东西两侧,再加上建筑的主要功能室集中在二层及以上,所以庭院是很少有人去,在我看来庭院实际上仅仅是作为一个景观空间和过渡空间,这一点我觉得现实的情况应该与设计师的初衷相背离。 通过天桥首先进入的是入口大厅,入口大厅看起来并不大,没有通高空间,净高只有3米左右,只有在前方有一个5米见方的下层中庭,外部光线透过中庭之上的采光井倾斜下来把大厅反射的特别明亮,因此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亦明亦亮,在空间感受上亦内亦外,内外渗透的感觉。此种感觉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徽州民居亦有感受到,只不过徽州民居是通过天井来表达这样一种空间感受。当然在心理上入口大厅给人的感受跟徽州民居是一致的,即通过适度的尺度创造出一种亲切、朴实的感觉(朴实是因为内部墙壁是用白色的抹灰、门窗颜色使用木色的缘故)。中庭的光倾斜而下,在内部空间里建筑产生了一种悬浮感,通过对光的追求,试图让建筑与自然对话,其实际上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通过下图(见图三)我们可以看到何香 图三 图三 凝美术馆的空间平面布局跟中国传统的徽州民居大同小异,这样一种通过大厅、中庭、通高大厅、展厅的递进式的空间序列组织方式,在心理上和空间形式上与徽州民居是极其相似的,作为一个国家级美术馆,让每一个进来参观的游客都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