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摘要:《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从开始到失

败的全过程。全书阐释了“忠”与“义”的主题思想。本文从“忠”与“义”的主题说起,主要分

析书中人物“忠国”与“忠君”的差异和梁山好汉正义的表现及其中失义的方面。以及由忠

义观而造成的招安结局,由此来反思忠义观的悲剧伦理精神,体会乱世英雄的可悲、可

叹、可惜。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悲剧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革命起义和战争的文学巨著。它写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思想,写出了农民起义英雄领袖和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中显示出来的伟大力量。作者施耐庵尽力为我们描绘出罪恶的时代中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所过的暗无天日的生活。在《吴用智取生辰纲》中,作者写下了:“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农夫与富家公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夫辛苦耕耘,富人轻松地巧取豪夺。在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中,做一个顺民只会生活的很悲惨,好人是不能再生活下去了,好人只有一条出路——“逼上梁山”去做“强盗”。然而“强盗”却不会像公子们一样,欺压贫苦百姓,而是劫富济贫,伸张正义,他们其实是善良的人民,是百姓心中的英雄,是“忠”与“义”的代表。

一、《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忠义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可见“忠”和“义”正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作品真正用意所在。《水浒传》共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它的忠义思想是通过每一位人物体现出来的,每一个都践行了“忠义”二字。以宋江为主所体现的是“先忠后义”的忠义观,以李逵为主所体现的是“先义后忠”的忠义观。其实“忠”与“义”无所谓先后之分,重要的是都存在于每一个梁山好汉心中。

《水浒传》所描绘的是北宋宣和年间的历史,当时的社会一片混乱,官府欺压贫苦百姓,奸臣当道,皇帝昏庸,农民被迫起义。《水浒传》就通过一系列英雄人物的描写,使人们看清楚当时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忠义与他们的反动起义并不矛盾,他们的造反是官逼民反的结果,金圣叹曾说过:“乱自上作”,一句话点出了《水浒传》官逼民反的现实意义。《水浒传》所描写的众多英雄都是在官府和豪绅恶霸的欺压下走投无路,最后通过不同的途径被迫上梁山参加农民革命起义。

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忠与义呢?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忠和义两个字本身各自有其复杂的内涵。《说文解字》对忠的解释是:“忠者,敬也,从心中声。”忠的含义大致是指主体内在的虔敬之心。在孔子的儒家传统道德文

化中,忠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对他人尽心尽力的精神。二是指臣子对国君、对国家的尽力负责的道德。一个“义”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三笔,但是却是难以诠释的。《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义者,宜也。”义的含义也可以分为两层:一是与利益相对。二是适宜而恰当的行为。忠与义,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解释意思,却要用一生去诠释它的意义。

二、忠君与忠国

纵观《水浒传》,忠的思想在这里也分为两个方面:忠于国君与忠于国家之分。毫无疑问宋江的“忠”是忠君,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孝两全,义字当天,人称“及时雨”,深受百姓的尊敬,但他并无半分非分之想,安于“押司”的职务,一心为国君效力。结果却遭人陷害被流放,而他仍坚信朝廷会公正对待。当晁盖带领梁山兄弟救他之后,宋江依旧坚信皇帝是受奸人蒙蔽,不愿背叛皇帝。在他成为义军首领之后,仍然怀着“忠心愿平虏,保民安国”的宏愿”。他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又一次显示出他内心深处对皇帝的期望。当水浒的事业风生水起时,他又迫切希望“天王降诏早招安”,他大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只反高俅之类的奸佞,不反皇帝,连宋徽宗都说宋江所说的“天”即是“朕自己”。宋江正是用他的一生去诠释了“忠于国君”的含义,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忠君形象。

然而也正是因为宋江的忠君,他才带梁山义军走上招安的投降道路,让打不垮、压不倒的农民起义军终于从内部瓦解,最终失败。很多人都责备宋江是愚忠。的确,忠于国君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深深埋在宋江的脑海里。可是我们来看看这个宋朝皇帝,是否值得宋江如此忠诚。施耐庵对于宋徽宗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是这个皇帝的形象却是个典型的昏庸皇帝。在他二十多年的统治时期,宠信奸佞、迷信道教、大肆收刮民财、奢靡腐朽之至,以至最后被金兵掳去。诚然,对于这样的国君是不值得再寄予厚望的,但是我们不可以片面的责备宋江,对于宋江的忠君思想,应该设身处地的从他的角度去考虑。宋江从小受到儒家理论的教导,“忠孝双全”就是他的人生追求,任何违背这种理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都是无法容忍的。宋江作为作者主要塑造的人物,他的身上必然也会存在作者的影子。那么施耐庵本人又是什么样的?《水浒传》成书于元末农民起义鼎盛时期,正是元朝社会混乱、朝政不明的时候,施耐庵对于政治的黑暗已经没了信心,他四处搜集资料写出了巨著《水浒传》,书中处处揭露腐败透顶的北宋封建反动统治阶级,痛斥朝廷是怎样造成了“官逼民反”的悲剧,目的就是反讽时事。无论是宋代末年的宋江还是元代末年的施耐庵,都深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自我意识没有觉醒,“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他们内心难以根除的毒瘤。

《水浒传》里也充满了反招安斗争,他们的“忠”是忠于国家。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粗直率真的李逵。当朝廷差人到梁山降诏“招安”,萧让刚刚读罢诏书,李逵就从梁上跳下来,夺过诏书撕得粉碎,揪住陈太尉拳打脚踢,边打边骂:“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好汉,来招安我们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哥哥也姓宋,你做的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到皇帝!你莫来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开诏的官员都杀了!”显然,在李逵的心里没有大宋朝,更没有宋徽宗,他的心里只有这个国家。谁正义谁心中有百姓谁就做的这个皇帝。也许我们认为李逵是一个粗人未必有这么深的认识,但是正因为李逵的内心是单纯的,他只知道宋江哥哥对人民对兄弟都很好,所以宋江哥哥做得这个皇帝。反过来想,这种思想难道不是忠于国家的民族大义的体现吗?直到打败方腊之后,宋江把毒酒也让李逵喝了,当时的李逵还大叫道:“哥哥反了罢!”从始至终李逵的心中

都是只有国家,只有宋江哥哥。

忠于国家与忠于国君都是儒家所倡导的忠的思想的体现,本身无对错之分。古人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上层士族阶级还是下层草莽阶级都应该心存为国为民的精神。只是宋江不该一味的忠于一个昏庸的皇帝,他的忠害了自己也害了他的兄弟们,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这个悲剧也为后人敲了个警钟。

三、正义与失义

《水浒传》中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还有“义”。“义”字见于春秋战国时代,主要是儒家、墨家等各家之本,主要是一种人际关系规范。然而,在历代统治者那里,“义”更多的是符合其统治利益的工具。而对于苍生,水浒英雄的劫富济贫、杀贪除霸才是他们心中应有之“义”。人心正义就是民心所求,而民心才是真正的“天”。我国封建时代皇帝自命为“天子”,封建统治阶级吹嘘自己是“受命于天”,他们的命令就是“天意”,而《水浒传》所揭露的是朝廷不明,天子昏昧,奸臣当道,因而统治阶级已不是“天”的代表了,他们是“违背天意”,“逆天行事”。只有梁山泊的英雄好汉的抵御边疆外犯,劫富济贫的行为,才是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真正称得上“替天行道”,才真正赢得了百姓的民心。

《水浒传》反映了梁山泊农民起义军和广大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梁山泊起义军打下各州县后,总是打开仓库,周济满城百姓,对百姓秋毫无犯,正因为这样,人民才那么热爱起义军,那么同情梁山泊英雄好汉,历朝历代传诵水浒英雄的事迹。梁山好汉的义气行为有多方面的表现,最为让人感动的要数他们的见义勇为和兄弟义气。

见义勇为,顾名思义就是看到正义的事情要奋勇的去做。因此见义勇为,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是面对突发的事件,而面对的对象又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不相识之人,这种精神尤其符合当时生活与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百姓,他们寄希望于一些正义之士来拯救他们。《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李逵、阮氏兄弟等就是农民起义军队伍中见义勇为、勇猛非凡的杰出人物。纯朴无邪的花和尚鲁智深,他为了营救金翠莲父女,为了救护林冲,为了营救史进等等一系列事件,宁愿弃官远逃,削发为僧,流亡江湖。他在为受苦难的百姓打抱不平的时候,从不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他“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底。”的人生信念赋予了他不畏豪强的英雄气概。鲁达的形象通过一系列事件一步步丰满,为人所称道。在任何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正是他的大义所在,这就是他的侠肝义胆。黑旋风李逵更是名副其实的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大英雄,他是最天真、最憨厚、反动意识最强烈的人物。虽然他的信念“先打后商量”显示出他的鲁莽,但是他的形象仍旧深受我们的喜爱,因为他对农民起义事业始终是忠心耿耿,不论是劫法场,打大名府,总是勇敢当先,义无反顾,在他身上没有任何妥协思想,因为正义是他心中永恒的法则。

《水浒传》中“义”更让人感动的是情深义重的兄弟情义。当宋江一听说黄泥岗事发,就立即通知晁盖逃亡;朱全、雷横暗中下决心争着私放晁盖,后又私放宋江;各路兄弟一听说宋江被冤枉就不顾生死去劫法场;鲁智深一路护送林冲到沧州等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看到这些好汉是怎样的生死相托、患难与共。

《水浒传》的“义”又岂止只是局限于相识的好兄弟中。古人曰:“来而往之,人之常情,投以木瓜,报以琼瑶,交友之道。”武松与张青之间就是如此。张青不过是偶然间认识了武松,尚且谈不上什么兄弟交情,更无半点来往。此时的武松不过是一个流放的囚徒,与他交涉只能带来危害而无半点好处。但张青是如此的可爱,他对于武松一

见如故,相见恨晚,第一次的见面就捧上一颗真挚之心。武松走了,张青心中却很是牵挂,他深知武松此去是凶多吉少,极有可能会返回来。于是预先就布置手下,生怕误伤了武松,他是如此心思细腻,如此全心全意,救下武松后,不得已要送武松上二龙山,为防万一,将武松换成了行者模样,直到确定一切妥当,才送他上路,一生交友,张青已足。

难能可贵的是《水浒传》中的义不只是存在于众多水浒英雄中,就连小人物弱百姓也有义气,这就是情义的施与还。受人之惠,便当图报,是国人心中的一条行为准则。它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早已成为一种自觉的人生律条。春秋战国时的荆轲,知遇于燕王,便以生命为报,留下了“荆轲刺秦王”的千古绝唱。这便是“义”的又一层含义。公孙胜应七星聚义,劫财入伙,在梁山与哥们畅快之时,不忘老母和恩师罗真人,特地请假去探望,罗真人隐居深山,讨不到金钱官位,也谈不上口腹享受,很可能还要循规蹈矩、小心侍奉,这种清苦怎能与梁山的快乐相比,但是公孙胜还是去了。史进亦然,当王进要走时,他含泪挽留,要为老师养老送终,后来山高水远地去寻师,在他的心中会永远为老师留下一个位置。鲁智深打死郑屠后,逃奔到代州,不期而遇他救过的金家父女,缉捕的榜文用一千贯钱来悬赏,而金家父女却不顾一切地庇护鲁达,这也是“报恩”思想的巨大作用。与金家父女相近的还有李小二,李小二先前在东京遭了官司,幸亏林冲为之周旋,才得脱免,又得到林冲资金相帮,才得以投奔故人。后来林冲被刺配沧州,不期而遇李小二夫妻,二人把林冲接到家中好好款待,缝补衣服,当陆谦来沧州设计害死林冲时,也是李小二通信,让林冲有了防备之心。金家父女与李小二夫妻都是平头百姓,没什么大本事,但是尽其所能,全心全意的报答恩人。无论是鲁达就金家父女还是林冲帮助李小二,都是一种善心的举动,并没有要求报答。恩是无法称量的,报更是无边无垠的,这种情义的施与还,何尝不是一种人心之义。

“朝廷不明,天下大乱,天子昏昧,奸臣弄权”的时代是缺乏“义”的,民心所求,“义”就会随着小说而来,“义”作为官方所规定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悬浮物,成为只说不做的标本。《水浒传》的英雄们,大多都是草莽粗人,模样凶神恶煞,极少有眉清目秀之人,不符合既定的形象,但是他们只做不说,以行动来证明一切,他们有着纯真的性情,善良的本性。尽管他们赌博喝酒,粗鲁野蛮,也不乏破格之举,是有缺点的英雄,却也广为人爱。

事实上,在《水浒传》中,那些被称为正义之名的行为,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讲,并非都有真正的正义之实。其中也有失美失智之义、失德狭隘之义、鲁莽刚猛之义。

平定方腊之后,大多梁山好汉都封了官衔,军师吴用日日闷闷不乐思念与宋江的兄弟之情,他梦到宋江与李逵给他托梦说:二人已经死于朝廷的毒酒,葬在楚州南门外蓼儿洼深处。第二日吴用就独自奔到楚州,才知宋江果然已死。于是他安排祭礼来到坟前,痛哭涕下。正要自缢而死时见到花荣,原来花荣也做了同样的梦,撇下妻小独自赶来,两人决心一起自缢而死,以表对宋江的忠心,从此这里便有四座大坟墓相对。吴用与花荣的死是何其不值。吴用要报恩,可是报恩有很多方式,他却选择以死相报,宋江是冤枉而死,只有吴用才可以为宋江讨回公道,结果他却没有报这个该报之恩,死的不明不白通过托梦向皇帝诉冤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吴用这种宁可自杀也不去为宋江讨公道的做法,就是对他最大不义。而花荣又何尝不是一种消极态度的人呢,他不愿在官场上与奸佞同流合污,因此活的太累,他看到太多看不惯的事情,又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他就选择自杀,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也会让人看不起,认为他无能,花荣死了,而那些奸佞之人却活的好好的。吴用与花荣的义是失智之义。

在《水浒传》中,最让我痛心的是李逵的死。当宋江得知自己喝的是毒酒,第一个

想起的就是把李逵叫来饮酒,待李逵半醉后才告诉李逵喝的是他自制的毒酒。李逵这个人,在战场上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经历一次次大灾大难,都没有死于敌人刀下。却把自己的命断送在自己最为信赖的大哥手中,实在是一场悲哀。宋江之所以要亲手毒死李逵就是因为李逵对宋江的忠义之心,宋江死后李逵一定会给他报仇,可是宋江不愿意,宋江看中的是那个“忠义”的名声,他要保全自己的一世清名。宋江的义是失德狭隘之义。

四、忠义观的悲剧伦理性

忠与义,是儒家宗法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也是封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如果没有忠与义的维系,就没有国家的完整,也没有梁山泊秩序井然的治理。因此,忠义双全成为了古人毕生追求的名声。《水浒传》也同样宣传着忠义双全的理想,然而这种忠义观却有着深刻的悲剧伦理精神。

梁山泊悲剧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梁山泊的英雄好汉对于忠义观伦理精神的实践和遵守,由此造成了失败的命运和强烈的悲剧情感体验。这种伦理观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这种悲剧伦理精神主要从两个人物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示:宋江和李逵。儒家封建伦理标榜忠义双全,但是“忠”属于封建等级伦理,“义”属于人人平等层面的伦理。从众多梁山泊的悲剧我们认识到忠与义是不能双全的,这就是梁山好汉的性格复杂性所在。

宋江是如此的忠:当他被刺配流放时,梁山好汉下山来接他,花荣要给宋江开枷,宋江却说:“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当山寨头领苦苦想留他时,宋江坚决拒绝。由此可见,宋江的忠诚之心一般人未能比,他的忠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晁盖死后,他坐了第一把椅,这时他将大厅的匾牌“聚义厅”改名为“忠义堂”。宋江受招安后,成了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出力,保境安民,他从一位草寇首领成为朝廷的顺臣。在他的心中:皇帝是代表天意的,皇帝不负我,我定不能负皇帝。“义”是宋江人格魅力的基础,他仁爱宽厚,仗义疏财,他尤其同情那些贫苦的百姓。当他们走投无路,或是面临危急关头时,宋江就会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因为他的义气,使他获得了“及时雨”“呼保义”等称号,这都是对他义气当天的褒奖。

然而他的忠与义却是导致他悲剧的原由。私放晁盖、杀阎婆惜是枉法不忠,篡改晁盖遗嘱又是不义。宋江只能在忠与义的漩涡中挣扎,他的忠义观的结果就是梁山兄弟离散身死,他自己也被奸臣害死。最为让人心痛的是,他因为怕李逵在他死后会造反从而破坏了他的忠义名声,因而毒死李逵,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于“义”的践踏。宋江在忠与义之间的取舍是无奈又是必然的选择,作者以这种方式嘲讽了宋江一贯奉行的忠义伦理。

再看李逵又是如何体现忠义观的悲剧伦理精神的。李逵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因为一些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闹出人命,但是他每每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为非作歹的人闻风丧胆,这就是李逵“义”的表现。而且李逵的造反思想大胆超前,但是他也是忠于梁山事业,忠于晁盖哥哥和宋江哥哥,他也是一个“忠义”之士。

李逵的悲剧命运就在于他对于宋江的忠诚的态度上。在梁山好汉劫法场中,李逵舍身一路背着宋江,在这次战斗中他是头一功劳,这已经显示了李逵的忠心。在他跟随宋江上梁山后,积极维护宋江的领导事业,不仅完全服从与宋江每次战斗的安排指挥,奋勇杀敌,而且在宋江逼他作违反自己心愿的事情时,他也都委曲求全。李逵是一个性格暴躁的刚烈汉子,他岂是这种人,只因“忠”的思想压抑了他的本性。李逵吃了宋江的毒酒,知道自己要死,却无半点怨言,只是垂泪道:“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后也

只是哥哥部下的一员小鬼。”并且嘱咐众人,死后要与哥哥一起埋葬。李逵的忠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李逵的性格复杂之处在于他本身“义”先于“忠”,没有李逵与宋江以及梁山好汉之间的义气相投,他就不会对梁山,对宋江忠心耿耿。然而他的身上“义”与“忠”也是相互矛盾的,他义薄云天,不愿效忠与朝廷,效忠于皇帝,在反对招安的问题上他立场坚定,反应激烈,却又对同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着极大反差的宋江俯首称臣,忠心耿耿,甚至最后都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性命交付于他,他的“义”最终没能跳出“忠”的圈子,导致他的悲剧结局。

也许大家会问宋江已经带领梁山泊好汉招安,朝廷的皇帝为何还要遣散梁山队伍,赐死宋江。难道真的就仅仅因为奸佞搞鬼吗?其实不然,在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中,皇帝是唯一真正掌握权力的主宰者。他唯一担心的就是他的江山不稳,他可以容忍部下贪污受贿,作威作福,却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反抗。尽管梁山人打着“忠义”的旗号,宣称效忠皇帝,只反奸臣,但是只要是树旗反对,他就不可饶恕。以他的本意,是要铲除梁山,一一砍头示众,可是几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好改剿为抚,招抚梁山,让他的江山坐稳。然而招安后的梁山仍旧是他的一块心病,给他带来了难题,他必除之而后快,因而借奸臣的手除去梁山。这就是宋江至死效忠的皇帝,这对于宋江的忠义是多么大的讽刺。

《水浒传》在我国人民中间引起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反抗斗争。它成为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奴役阶级反叛的经典。梁山泊英雄的名字,绰号常常被历来的反叛者假借。《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著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较高成就,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借鉴。它不但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梁山好汉的忠义精神感动了古人,也感动了我们,这种感动也将永久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55-90.

[2]王鸿卿.《水浒传》与义[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15-30.

[3]曲家源.水浒传新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138-144.

[4]于汀.说水浒话侠义[M].北京:长虹出版公司,2001:360-362.

[5]黄海.试以李逵为例解析《水浒传》忠义观的复杂性[D].长沙: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8.

DISCUSSION ON “OUTLAWS OF THE MARSH”

CONCEPT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LI Jun-li

Abstract: “Outlaws of the Marsh” primary coverage is the whole process which display Liang Shanbo’s peasant revolt that Song Jiang is the leader from beginning to fai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book’s main Idea is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 This essay interprets from the main Idea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This essay’s main task is analyze the characters’ difference about loyal to country or loyal to monarch and analyze their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发表时间:2012-05-28T14:48:51.46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下)供稿作者:匡进云万召[导读] 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思想,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 匡进云万召(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25-01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忠义中的“为君”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也正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正流思想一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于是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即使最后被毒死,也是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水浒传》。二人物的出场设置为全书奠定了忠义的基调。有人曾经指出,最早的《水浒传》本子,应当只有晁盖、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像《大宋宣和遗事》那样,开头就写杨志卖刀,接下来便是智取生辰纲,晁盖、宋江两位主人公早早就己登场。《水浒传》却在此前加上了王进、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故事,从而使文本显得十分独特。这样一种文本结构,对小说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说来也怪,《水浒传》最先登场的亮相的人物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成员,而是王进。这位王进在许多方面和林冲一致,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同样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但也没有落草为寇,既没反也没乱,而是“私走延安府”。为什么要去延安府?小说交待得很清楚:第一、“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第二、“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受招安,破大辽用意完全一致。可见小说一开头就是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好汉如果受到迫害,最明智的选择是避开当权奸佞,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国效力,而不是起来反抗。高俅逼走王进后,又将林冲逼上梁山,这是为了表明“乱自上作”。但有趣的是,在高俅设计迫害林冲之前,小说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鲁智深最突出的性格是急人所难,无拘无束,为了救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又大闹了五台山。为救林冲而不惜得罪高俅,最后无处安身,只好去二龙山落草。因此,鲁智深的落草与林冲不同,他的落草有些“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味道,小说肯定赞美的是他那“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英雄豪气。一部大书,以王进、史进和鲁智深三人的故事开篇,强调的是到边庭立功和对义气的崇拜,显然忠义观念成为小说要表现的重要内容。三《水浒传》中宋江是忠义思想的核心体现者。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思想,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要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重要铺垫。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出场就为他定下了基调。小说第十八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提起宋江来莫不交口称赞,俱以结交宋江为荣。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其所以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做出抉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以顾及对朝廷的“忠”。“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只不过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如果说,第一个时期潜伏在宋江身上的“忠”和“义”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公开的话,那么从亡命落草到后来的招安,刚可以看作是宋江“忠”与“义”的双重性格的斗争时期,结果很明显,对朝廷的“忠”战胜了对兄弟的“义”,这也是宋江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的根本原因。四

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

忠义大不同 --浅析《水浒传》人物忠义观 内容摘要: 《水浒传》以史载北宋末年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故事为原型,经过宋元时代说唱艺人的加工,文人的润色渲染,敷衍出一百零八好汉啸聚山林,抗拒官府,最终全伙受招安的悲剧故事。里面涉及的事件繁多,而且人物形象各异,其塑造的李逵,宋江、武松等英雄形象千百年来更是令文人和民众感慕不已,这体现人们崇拜英雄的共同文化心理。本文拟通过对《水浒传》中“忠义”文化内蕴的宏观透视和对鲁达、武松、林冲、李逵、宋江等英雄的微观解读,阐释这种全民共同的文化心理。本文以“忠”、“义”为切入点,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水浒英雄多层面的视角关照和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以此作为对《水浒传》中人物忠义观异同分析的一个尝试。窥知水浒英雄人物性格命运嬗变发展和多舛命运背后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市民文化思想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进而引起对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思考和反省。 关键词:忠义水浒人物忠义观异同 Different loyalty - on the character’s loyalty view in " Tales of the Marshes " Abstract: " Tales of the Marshes "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ongJiang and thirty-six people’s uprising stor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evolves into a Amnesty 's tragic story about one hundred and eight men take to the forest, to resist the government after era rap artist processing during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It relates various event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s, The creation of the heroic image as Li Kui, Song Jiang ,Wu Song make the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feeling very much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shows the common cultural psychology of People’s hero worship.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national

浅谈水浒传的价值取向

浅谈水浒传的价值取向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后世文学乃至传统伦理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快意恩仇,舍生取义,让人热血沸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淋漓酣畅。情节生动,人物鲜明,历来为人津津乐道。“该出手时就出手”。“兄弟情义,两肋插刀” 是多数人读这本书的价值取向,也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在《水浒传》里,最令人费解的又一直聚讼纷纭的问题是宋江全伙受招安。一般来说,一支起义军接受朝廷招安,总是发生在它的力量不足以动摇朝廷统治而朝廷又很难将它彻底消灭,即双方力量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然而宋江全伙受招安却是发生在起义军力量强大到不仅足以抵抗官军,甚至肯推翻赵宋王朝统治的时候。如果把梁山泊起义队伍看做是一支农民革命军,宋江难免受叛变之责。文化大革命中“评《水浒》,批投降”,撇开其政治原因不谈,其学术观点正是解放以来把《水浒传》当做“农民革命的教科书”的正统观点的合乎逻辑的引申。其实,《水浒传》描写的梁山泊聚义并不仅仅只是农民起义,宋江等人从梁山泊聚义到争取朝廷招安也不存在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的转变,而是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斗争。如果从价值取向来研究宋江全伙受招安,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宋江起义的性质,掌握宋江一伙全部行动的内在逻辑,解开受招安的疑团。 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对天盟誓中,宋江一伙吧“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最为共同誓言。嗣后不久的菊花会上,宋江作《满江红》进一步发挥道:“愿樽前常叙弟兄情,如金玉。统才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照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从这里可以看出,宋江等人的奋斗目标是颇为明确的:对内“替天行道”,“风尘障却奸邪目”;对外“顺天护国”,“平虏保民安国”。这是一种政治倾向,一种对封建社会的理想政治秩序的积极追求。这种倾向和追求并不是宋江一人独有的,而是为梁山泊英雄所普遍接受的;也不是英雄们上山以后才产生的,而是上山之前早已萌发于心或见诸行动的。宋江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宋江的一生表现了对理想政治的秩序的积极追求。还在宋江做小吏的时候,他就事亲至孝,为官清廉,乐善好施,济困扶危,获得了“孝义黑三郎”、“山东及时雨”的赞誉。按照传统的思想,只要修身、养家、平天下。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办法,可以实现王道玉仁政。宋江便实践着这种理想。他用自己切切实实的行动去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表现了一个下层官吏对社会政治的高度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正是他一生行为的思想基础。 宋江曾幻想着朝廷能选贤授能,自己“以忠心求进步”,干一番事业。无奈奸臣当道,邪佞专权,贪赃枉法,卖官鬻爵,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由于私放了智取生辰纲的曹盖等人,他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反贪官污吏的斗争。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生死屈辱的痛苦生活之后,他终于看清了社会的真实面目,断绝了“以忠心求进步”的幻想,找到了“借来山东烟水寒,来买凤城春色”的特殊道路。梁山泊聚义,形式上是与朝廷对立,实际上时“替天行道”,即替封建王朝恢复王道玉仁政。“忠为君王恨贱臣,义连兄弟且藏身”,“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本科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论《水浒传》中的忠义观 姓名:乔辉 指导教师:周明鉴 专业:汉语言专业 年级:2007级 类别:高起本 学习中心:太原师范学院 完成时间:2008年10 月20日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儒家道德观念中的重要范畴,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为君尽忠”包含着一种朴质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为人有义”则表现的的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忠义”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对个体人进行思想道德规范的一个基本准则。正因为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才会历经百年,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历史背景出场设置宋江 一、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所写故事源于历史真实的宋江起义之事。《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到《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为帅”等三十六人就是“广行忠义,殄不奸邪”的英雄。元代的“水浒戏”,普遍把宋江写得有别于方腊之流:“则俺那梁山泊上宋江,须不比那帮源洞里的方腊”,忠义堂上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梁山泊上多忠义”。从中可见《水浒传》故事原型人物宋江所弘扬的就是历来为后人所称道的“忠义”,从而为《水浒传》奠定了思想基础。《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以“忠义”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众英雄聚义梁山,“去邪归正”、“替天行道”。这里的“天”到底指的是什么?它只是借用天国的天来指大宋皇帝。所谓“替天行道”就是替大宋皇帝行道。“为主全忠仗义”就是说在受招安前作为山寨之主要依据兄弟们的支持忠心不二地给皇帝服务;“为臣辅国安民”就是说在受招安后作为大宋之臣要辅助皇帝安定黎民,在受招安后破辽系辅国,征方腊是安民。这些尽忠守义英雄人物承载着人民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二、人物的出场设置为全书奠定了忠义的基调 《水浒传》最先登场的亮相的人物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成员,而是王进。这位王进在许多方面和林冲一致,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同样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但也没有落草为寇,既没反也没乱,而是“私走延安府”。为什么要去延安府?小说交待得很清楚:第一、“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第二、“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受招安,破大辽用意完全一致。小说以此作为发端,其用意不外乎要说明“上自乱作”,所谓的“聚众造反”②

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论《水浒传》忠义观

Xx大学成教院 函授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水浒传》忠义观 函授站_____ _____ 专业____汉语言文学_ 级别_____ ___ 姓名_____ 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一、内容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正文 (3) 四、参考文献 (9)

浅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内容摘要: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最核心的思想是宣扬忠义思想。小说作者就是沿着这一思维格局,把《水浒传》写成了一部忠义传。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就《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从忠和义两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一分为二地看待水浒英雄的忠与义,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做“忠”“义”之士。 关键词: 《水浒传》,忠义思想 正文: 《水浒传》最初叫《忠义水浒传》。全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

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和“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忠”属于君臣一伦,“义”属于朋友一伦,统治者总是宣扬“忠”,江湖人总是宣扬“义”。自西汉中期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一直被奉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由此中国人的忠、孝、义等封建传统观念便逐步形成,人们的是非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于是是否忠、孝、礼义等便成为衡量人们思想道德的准绳,由此也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过去和现在对《水浒传》的思想倾向有很多不同见解。提出忠义说的,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的李贽,就是李卓吾,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忠义<水浒传>续》,他认为,宋江是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一心招安,一意报国。他认为是忠义之烈也,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是值得推崇的。在现在看来,我们认为他们的忠义是愚忠,是江湖义气,可也许在当时是备受人推崇的,所以,我认为在招安一事上不能求全责备,一味指责宋江,就作者的观点看,是反贪官不反皇帝。当然宋江的愚忠和众好汉的江湖义气固然不好,但就我们现在说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本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下面我就来谈论一下: 一、忠——愚忠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在《水浒传》中,要说忠,当数宋江,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忠君受人称道,可愚忠就让人难以接受了。宋江是众好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举动直接影响着众英雄的命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宋江不负责的愚忠。 宋江在被刺配牢城途中,梁山好汉下山来接宋江,花荣要给宋江开枷,宋江说:“贤弟,是什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山寨头领苦苦相留,宋江坚决拒绝,说要留他,“不是抬举宋江,明明的是苦我”。“兴者一时乘兴,与众位来投。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如果“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在世上虽生何益。”他始终不肯除枷。由此可见,宋江的忠孝之心一般人犹未能比也,他的忠孝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宋江受招安以后,成了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出力,保境安民。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爱国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第五十九回,宋江为了营救身陷华州牢里的史进和鲁智深,用吴用之计赚了宿太尉的金铃吊挂,把宿太尉接入山寨中,宋江拜了四拜,跪在面前告道:“宋江原是郓城县小吏,现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啸聚山林,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为国家出力”。从他的这番行动和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宋江希望招安的思想将成为他以后追求的主要目标,他的愚忠思想已暴露无遗。 在与高俅打第三仗之前,朝廷又派人来招安,高俅在书上做了手脚,企图骗宋江几个入城,先杀宋江,使群龙无首。宋江闻得:赦罪招安,“喜从天降,笑逐颜开,丝毫无提防之意。幸亏是吴用等作了安排,才没有上当,当水军捉了高俅,宋江立即扶上堂来请在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摘要]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的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是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思想倾向。作品中,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格人物,而我认为宋江是一个忠义双全的人。又因为宋江是梁山头领,英雄代表,故梁山好汉乃一批忠义之士,这就是作品所盛赞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忠义观。水浒“忠义”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现实意义是积极的,有益的,应该在开发梁山资源、弘扬水浒文化中,不断加以完善、光大。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观” 价值和意义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所撰写,它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从小说整体内容看,笔者认为作者写作的目的一是借梁山英雄的侠义行为,抒发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二是希望封建统治阶级能够面对现实,接受教训。换句话说,作者强烈希望改变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但这种强烈希望并不是自上而下来一次彻头彻尾的革命,

而只是希望统治阶级的改良运动来实现。正如李贽在《忠义水浒全传·序》中所说:“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首先把社会上遭人唾弃的“反贼”、“草寇”写成武艺高强、形象可爱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替天行道的侠义行为是何等地痛快,历来被人们所颂扬。而最后受招安,使得梁山好汉走的走,亡的亡,从而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其结局更是令人悲痛伤感,因而人们对《水浒传》忠义思想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下面就本人的理解谈一谈《水浒传》中封建忠义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作者的忠义观。 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作者还特意为宋江安排了“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的指示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即“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小说同时还指责方腊起义,其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甚至最后写宋江临死之际,仍然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尤其是在思想和见地方面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直接鼓舞了封建人民大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因此,《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李逵,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任务。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明人郎瑛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宋江自己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雨箭之功”。《水浒传》六十八回这说明宋江还有自知之明。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而死。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成于“义”,败于“忠”。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

探索《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

探索《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

摘要 本文从《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出发,指出了传统研究中对《水浒传》忠义认识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水浒传》不忠不义的概念。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浒传》的不忠不义,首先从忠与义的矛盾性方面阐述了忠义之间的矛盾性,无论从写法上还是具体的事例上都能得出其不忠不义的思想主题,而从人物的背景分析来说更加凸显了不忠不义思想;其次从《水浒传》不忠不义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在《水浒传》中不忠与不义的具体案例比比皆是,充满了背叛与对朋友的不义,因而也十分明显的表现出了《水浒传》中的不忠不义;最后本文从导致不忠不义的原因入手,揭示了不忠不义的原因主要是在朝廷制度与宋朝是盛行的江湖文化与出现的游人现象息息相关,是造成不忠不义思想的起因。 引言 本文是在古代文学范畴之下的研究《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的一篇论文,目的在于探索《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并对之进行大胆怀疑,进而阐述其对立面不忠不义的思想主题。近几十年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一直备受争议,不过探讨更多的往往是传统意义上忠义探讨,对人物的刻画上还有对主题的归纳上多有偏颇,传统意义上的忠义观被广为接受,而能够对文本中模糊或者矛盾的忠与义的公正客观评价的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不忠不义的角度来分析《水浒传》中的思想主题。在《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中,金圣叹指出:“若使忠义而在水浒,忠义为天下之之凶物、恶物乎哉”!①[①金圣叹.《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上)[M].湖南:岳麓书社,2006:10]在王学泰的《水浒·江湖》中指出:“前七十回梁山人谈论‘忠义’,作者也用于赞美梁山人,但细读都缺少必要的内涵,似乎是外贴的标签”。②[②王学泰.《水浒·江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231-23]宋铮在他的《《水浒传》的忠义伦理悖论及其悲剧性》中也说:“忠义伦理在逻辑上存在诸多悖论,难以付诸实施,充其量不过是形上的口号而已”。③[③宋铮.《<水浒传>的忠义伦理悖论及其悲剧性》[J].文艺评论,2011,12(01):94-96]诸位学者大家都对《水浒传》的不忠不义进行了论述,但具体的案例副证及对原因的分析不太明确,而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

浅析《水浒传》忠义观念 《水浒传》是一部杰出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水浒传》这部著作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今天本人拟对他们的忠义观念作一浅析。 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义—江湖义气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全文开篇第一回既是对结义的描写:朱武向史进夸说他与陈达、杨春的结义“虽不及关、张、刘的义气,其心则同”。事实上,这个义就是后来水浒英雄们所有行动的一面旗帜,它渗透了好汉们的社会理想。先以鲁达为例来分析,他一听说金老汉被人欺负,丝毫不理史进和李忠的劝告,就想去打死郑屠夫.第二日有又找到金老汉住处,在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看住店小二,以防不料金老汉被其拦截.随后他径直赶到状元桥,设法狠揍了郑屠夫,不料却真的把人打死,自己被逼流落江湖,做了和尚.为了一个素不相识之人,从此变得一无所有.他的一言一行,无一不时为了替他人谋利益,帮别人抱不平.再看义字当头的山东呼保义宋公明,江湖人称及时雨,乃郓城县押司,江湖中颇有声望,书中是这样评价“ 挥金似土”、“ 排难解纷”、“ 扶人之困”,凭借自身公务员身份和富裕的家庭以及良好的交际,在小郓城实在是混得风生水起好不快活。可是因晁盖等好汉在黄泥冈贩卖枣子劫生辰纲事发,宋江把官军何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及一百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宋江要信不回,无奈之下,怒杀阎婆惜,去官府自首后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做了副头领。再看已经上山的好汉们.行军途中,他们做到丝毫不损害百姓的利益;攻下城镇,他们不忘把官家、地主及恶霸的财务拿来救济百姓。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村民、渔民接待义军各种隆重场面的描写,侧面烘托了好汉们的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打击封建势力的义举。 在这里,梁山好汉们头脑中义的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兄弟友爱,誓同生死和济困扶危、劫富济贫。梁山早期头领晁盖就曾说过,他们与官府、地方作对,只是为了“施恩德于民”。从作品的描述可以看出,当革命性内容在好汉们义的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他们各项行动如火如荼,作者写得畅快淋漓,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三打祝家庄、攻取高唐州等。反之,整个梁山事业都回受到影响。小说后半部分写朝廷前往招安时,义军队伍中虽然有李逵等极少数将领的坚决反对,吴用月独自作主,调动军队,把东京闹得人仰马翻,最后依然

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修订版

水浒传的忠义主题说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浅论《水浒传》忠义主题说 11-汉本—丁小龙—32《水浒传》原名为《忠义水浒传》,记述了一百零八条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梁山,直至接受招安政使农民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原名冠以忠义二字,而一群好汉聚义、起义、而后招安以求能为朝廷尽忠,显而易见,忠义道德观无疑是贯穿作品始终的灵魂思想。 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宋江还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主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错昧。”作者还特意为宋江安排了“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的指示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即“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小说同时还指责方腊起义,其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甚至最后写宋江临死之际,仍然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而“义”呢《 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又大不相同,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由此可见,“忠”与“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如同我国历代文人,思想者一样,“忠义”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存在于中华民族所有子女其中也包括梁山好汉们心中的一个传统道德范畴,同时,在《水浒传》中,“忠义”的思想内涵又是极为复杂的。《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史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八百人”,为然,“忠义”中有“为君”,即把“国”与“皇”等同起来,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忠”还包括有“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更具积极意义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在内,对“义”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小说自始自终证歌“仗义疏赌,济困扶危”,不仅

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谈水浒传的忠义观 【摘要】《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这部小说宣扬的最闪光的思想便是忠义思想,这也是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思想。其基本含义就是忠君义友, 源于汉代以后儒家的忠义观。【关键词】水浒传;忠义;儒学;宋江;比较 一、忠义思想源于儒学 《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忠义思想是作者要表现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在先秦之前,“忠”与“义”是两个独立概念。“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而后,经过历代儒学家的宣传,忠义思想逐步上升到了“天理”的地位,并为历代皇帝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其含义也逐渐固定,逐渐简化。忠就是指臣对君的道德准则,即忠君。义就是指兄弟、朋友之间的道德准则,即义友。施耐庵的忠义观就是从儒家那里得到的,它的基本含义也是忠君义友。比如,阮小五唱过这样一首歌:“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脏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 二、宋江的忠义观念 作品中,忠义道德观一直都是作为主要思想存在的,同时也作为衡量众多正面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之一。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忠义两全的英雄好汉,其作风行事也都以忠义为先。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核心人物,就是忠义的化身。他一方面是忠君报国、行侠仗义的英雄,是伦理道德的楷模,另一方面他也是助纣为虐,充当屠杀梁山英雄的刽子手,他是“忠义”思想扭曲的矛盾体。 上梁山之前,宋江是“义”字当头的英雄。《水浒传》第十八回写他明知晁盖截取生辰纲,犯了弥天大罪,但他“担着血海也似干系”冒险私放晁盖。作为官吏,他为了救自己的朋友和兄弟知法犯法,置国家的法度和个人性命安危于不顾,这时候义就压倒了法。上梁山之后,宋江也凭借着出色的组织与军事才能,以其忠义双全的人格魅力成为梁山的领袖。 然而宋江招安的思想是一贯的,并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的,且在不同阶段有

浅析《水浒传》之忠义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7537955.html, 浅析《水浒传》之忠义观 作者:李方军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 摘要: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作为作者主导思想的忠义观如草蛇灰线,始终贯穿小 说的始终。如果缺乏对忠义观的深刻剖析,和对忠义观性质的深入探讨,我们很难看清《水浒传》的全貌,也很难理解作者基于其矛盾心理和悲怆情怀上的创作意图。在前人的研究中,许多人注意到了“忠”“义”难两全的现象,却少有人对其本质原因作深层次探讨。本文试图以“忠”“义”不同性质立论,在此观点上分析“忠”“义”的矛盾,进而试图据此来分析《水浒传》之悲剧形成原因。 关键词:忠;义;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19—01 一、忠义观的变迁 “忠”的内涵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演变过程。忠君思想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故臣之于君,有诚心事之,亦为之忠。”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君主论被推向极端,至宋代发展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境地。“五常”之“义”本意是“宜,适宜”的意思,《释名》:“义,宜也,制裁事物使合宜也。”儒家对“义”的含义作乐道德化的限定,把“礼”作为“义”的标准,把凡是符合“礼”的规定,服从或有利于宗法等级秩序规定的思想言行称之为“义”。 关于“忠”“义”连缀现象产生的时间,葛楚英与丛彬彬两位学者在论述《水浒传》的忠义观时均曾涉及。葛氏认为“《论语》和《孟子》里没有‘忠’、‘义’二字连缀现象,汉以后这种连缀的现象才逐渐多起来”,基本认定最晚至汉代已经产生了“忠”、“义”连缀现象。此时的儒家思 想已经经过统治者改造利用,逐渐成为控制民众思想和精神的工具,其“忠义观”已和其本义大相径庭。 二、“忠”“义”属于不同的性质、不同的范畴 (一)例证 《水浒传》中的“义”与儒家之“义”有本质的区别,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而《水浒传》中晁盖以武力手段劫得生辰纲这笔不义之财,自认为是义举,是“义”而富,而从儒学的观点看来这是不仁的、不道德的,可见晁盖心目中的“义”是杀富济贫、杀无道以就有道,但显然与孔子之“义”背道而驰,是不属于儒家范畴的。由此可见,“忠”与“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此中的“义”固然有一诺千金、路见不平、义薄云天等积极的内涵,然而因其浸染了浓重的江湖气乃至匪气而发生了性质上的根本转变。

水浒传中的忠义观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尤其是在思想和见地方面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直接鼓舞了封建人民大众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因此,《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李逵,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任务。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明人郎瑛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宋江自己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雨箭之功”。《水浒传》六十八回这说明宋江还有自知之明。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而死。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成于“义”,败于“忠”。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奸斗争说。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这三种思想,究竟谁是谁非,实在不好定论。因为每种都包含合理成分,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小说的思想内容。三者可以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