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比研究_王维兴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比研究_王维兴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比研究_王维兴

理论文章: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XX实践

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XX实践 “近年来,XX县全力打造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发展样本。在饮食、居住等11个关键小康指数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基本持平。 一、建设“品牌引领+三产融合”的“大农业”,实现民族地区产业兴旺走在前列 一是推进生态精品农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进生态精品农业扩面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营销工作。 二是推进农旅融合深度发展。促进民族特色村寨农旅融合发展,着力营建畲族民居为主调,畲家风情为特色的畲家村;着力建设民宿农家乐产业集聚区和农家乐综合体,打造一批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特色品牌。 三是推进三次产业全面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畲族风情旅游业及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发展健康养生、养老服务、运动休闲等大健康产业,促进文旅、养旅深度融合发

展,着力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和中国畲族旅游目的地。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4.2︰28.4︰57.4,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二、建设“绿色优势+城乡融合”的“大花园”,实现民族地区生态宜居走在前列 一是打造最优质生态。坚持生态立县,实施最顶格生态标准,全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施最严格生态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推广,强化环境质量监管;实施最科学生态制度,完善和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建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 二是打造最美丽村庄。实施“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不断优化生产生活居住环境。整合农业农村发展各类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达4.18亿元,高标准创建美丽乡村风景线、花样村庄、特色精品村、美丽经济示范村,打造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并以全省最高分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三是打造最宜居城乡。注重全域谋划,推动全域景区化建设,促进城乡面貌改善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注重规划先行,制定和落实“省级卫生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了一些深层次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87-03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对自身个性特质,兴趣爱好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2]。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在选择职业时普遍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要想成功的实现就业并有好的就业质量,就应该在大学期间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良好的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加压,树立成功的信念,提升职业竞争力。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2011年增长到660万,增加了448万,增幅达211%,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80万[3]。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率近年来持续大幅下滑,从2003年的81%降至2009年的55%,降幅达26%,超过全国平均数18%,直到2010年才有所回升,上涨到72%,与全国平均数76%[4]相比还有4%的差距。调查还显示,有48%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更换工作的接近54%;45%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把第一份工作仅仅是当做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5%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仅有23%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两个因素。这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如意工作更难的现象,使在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中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进而对当地中学的就学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表明当前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成熟。 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盲点,职业目标模糊 首先是受以前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大学生“包分配”等就业模式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停留在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 对策 杨玲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 作者:黄柳媚 来源:《度假旅游》2019年第04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南民族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腹地及重要突破点,是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城乡与社会、资源、环境及经济统筹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现实选择。该文对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对未来关于于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及新思路,以期弥补当前研究的某些空白,并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018-02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始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对于经济不发达但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民族地区城乡与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统筹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现实选择,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紧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关于以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等的研究越发增多,对推进西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期实现美丽乡村、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全国其他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1 当前我国研究现状述评 为了解对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动态,笔者从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中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献入手,以主题词(乡村振兴战略or乡村旅游)and(西南民族地区or转型升级)进行组合搜索。剔除重复的论文、会议通知、人物专访等,检索到相关论文120余篇(数据截止时间为2019年3月31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视角。关于乡村振兴主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全面振兴。吕飞红(2018)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准确把握内涵及目标,制定顶层设计,保障农民权益,明确政策边界。叶敬忠(2018)对乡村振兴的历史沿循、总体布局及路径进行省思,提出应坚持在乡村和农民主体地位,实现农业农村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张强(2018)等以为,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的,乡村振兴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现状及思考_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_张惠鲜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现状及思考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张惠鲜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崇左 532200) 摘要:随着中国与越南各项双边交往活动尤其是经济贸易合作的逐渐深入,社会对越南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要求日益提高,对高校越南语专业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强化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的改革、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讨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现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5-0128-03 Thoughts on Vietnamese Teaching Situation in Frontier and Ethnic Universities ZHANG Hui-xi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Chongzuo,532200) Abstract:The teaching level for Vietnamese Major in Universities is demanded higher and more since the higher social demand of Vietnamese majors with the bilater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trade cooper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Vietnamese major in frontier and ethnic universities,some aspec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staff construction,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teaching situation,teaching mode,curriculum design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的召开并永久落户南宁,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使得各行业需要大量既熟悉东南亚历史文化状况又精通东南亚语言的人才,因而,学习东南亚各国的语言也成了热门[1]。高等院校在强大的市场需求下,纷纷开办越南语专业,并扩大其招生规模[2]。目前,全国主要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以及广西各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开设有越南语专业[3]。另外,非越南语专业如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越南语的学习,越南语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外语[4]。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桂西南边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门大学之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举办越南语专业的条件。自2004年招收第一批越南语专业学生以来,该校共培养了千余名具有扎实的越南语基础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他们已经成为政府、经贸、教育、文化、旅游等各领域的佼佼者,为推进中越文化、政治、经贸往来,促进中越友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成长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举办越南语专业并使之成为特色专业的典型代表。 尽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举办越南语专业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然而,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当中,笔者认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教学尚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笔者试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讨边境民族地区高校越南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越南语专业的办学成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是广西较早开设越南语专业的院校。自2004年以来,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越南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经贸、旅游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旅游、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翻译、导游、业务洽谈、教学、管理等工作的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越南语专业办学宗旨,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教学投入,取得了值得注意的成绩,主要表现为: 1.办学模式国际化 在办学模式上,学校从一开始就坚持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到越南高校学习与实践1年[5],[6]。目前,学校与越南相关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学生在国内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之后,可在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东方大学、高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越方合作高校内择校留学。这样的办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越南语的兴趣,进而提高运用越南语的能力。因为在越南留学,有纯正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越南语的积极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会有质的飞跃。 2.课程设置逐步规范 在越南语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根据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来设置课程,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注重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强调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目前,在校期间主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越南语语音、基础越南语、越南语听力、越南语口语、越南语外台、导游越南语、经贸越南语、越南语翻译理论与技巧、越南语写作、越南语阅读等。在越南留学期间,主要开设的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张惠鲜(1974—) ,女,壮族,广西龙州县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越南语研究。 第28卷第5期2011年10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Vol.28No.5 - -128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标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中华民族是由56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多民族色彩斑烂的民俗文化,汇集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谱写的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历史。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刚刚通过决议,赫哲族“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2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黑龙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地处祖国边疆,为保卫祖国边疆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为祖国的统一和建立巩固边疆建功立业。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确立了直到今天中国的版图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少数民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在民族大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中,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当中去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演出过生动的历史剧。也创造过中国历史上的“升平盛世”。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从八百五十多年前的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从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开始的。从金、元、明、清以来,北京的发展和故宫的建设,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来完成,是依靠民族融合来完成的。 北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民族。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有着开放的思维。很少保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不能不研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从中发现“根”和“源流”的蛛丝马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还保留着祖先的遗迹,还带着大自然的和谐信息的记忆。在发展中、进步中,还存留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的印记。有史书中漏记的历史和往事。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应该重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关键词: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改土归流,边疆政策 摘要: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清王朝采取了一些适应地方民族情况的特殊措施。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与内地汉族地区仍然不一样,总的说来是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清朝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l、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建立政权机构,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政区进行了局部的调整。2、在部分少数民族中继续执行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度。3、继续进行改土归流。 一、四川、云南、贵州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清朝在明朝设治的基础上,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建立政权机构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四川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四五年清朝军队进驻四川之后,沿袭明朝时期设四川省及其下属的府、州、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对政区先后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康熙四年,把乌撒军民府划归贵州。至嘉庆末年,四川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八,直隶厅五,屯务厅一。而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则就近分隶各府、州、厅。 贵州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八年,清朝军队进驻贵州之后,亦沿袭明代设贵州省,初领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石肝、思州、铜仁、黎平十府。并从四川划归贵州。至嘉庆末年,贵州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一、直隶厅三山。仍存的各土司则依旧分隶于各府、州、厅。 云南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九年,清朝军队进驻云南之后,亦沿袭明朝设云南省及其下属之府、州、厅、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先后对政区进行了调整。康熙六年,置开化府。八年,降寻甸府为州,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如何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的思考我们这次的社会调查到了云南的边陲——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州总人口10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9.53%;少数民族人口5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12.89万人占叫较多数,同时又是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的状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在这个地区新闻传播的效用是大打折扣的,民族语言和多民族杂居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发布、沟通、接受和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协调、教育等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强力的渗透性。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新闻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制约较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硬件设施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均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传播方式,以充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如何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做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障碍

我认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低下就决定了一般的新闻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并规定“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还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凡有现代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1958年后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取消了民族教育文字教学方式。1972年后民族地区全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受影响。1978年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纠正,双语双文教育逐步得到实施我们可以看出我搞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几经波折的过程,所以当地的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汉语水平不太高连本族的语言水平也不太高。这给当地的新闻传播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是实行的双语教育,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以本民族教育为主,我们问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汉语就跟你们学我们的语言一样困难”我想想也是啊。毕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除了课堂基本不使用。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就好似一门外语,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基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能够认识汉字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仪的当地的同学来帮助我们。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以新疆为例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关乎国家、地区的安定、协调发展。近年来,新疆的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由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量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层化、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地位沉降与边缘化等社会问题极大制约了新疆和国家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就业问题甚至成为被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危害国家统一的工具和借口。就业问题不仅是新疆乃至国家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纷杂时局之下的新疆就业问题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追求、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是新疆长治久安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前提和题中应有之意。这里就新疆就业问题的几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一些思考、路径选择和解决之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新疆农村人口的递增,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庞大,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渠道受限: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民非农创业能力非常有限;进城务工只能从事低端行业;劳务输出面临传统观念制约,等等。南疆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依附于农业领域,加重了生态环境负荷,农业效率只能呈现低效率,加剧了城乡发展差别和居民收入差别,也进一步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困扰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笔者认为: 解决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须重视如下方面: (一)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 新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富集,各地应当准确定位自身优势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民族风情游、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资源开发等,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分析及引导 摘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顺应信息社会的趋势,从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实行柔性管理,建设积极的、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维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传播机制;引导 高校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大学生对此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舆情信息来源主要有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聚合新闻(RSS)等。大学生舆情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普通舆情相比差异明显。它具有个体同质性、群体共鸣性、观念个性化、媒体导向性、舆情复杂性与价值多元化的特点。高校亟需在把握其传播速度、传播载体以及传播者心态等方面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重点舆情的快速干预机制。边疆地区高校,虽然学生网民的绝对数量低于中东部地区,但边疆地区高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所占人数比例高于中东部地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边疆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动向和舆情反映的研究,重视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分析及引导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对于稳定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舆情调研分析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充分而自由地选择信息拓宽了渠道,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得、表达意见和思想、发表评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尤其是集中于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BBS 论坛、BLOG等渠道的信息,相应地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维度。 笔者等进行的本次高校舆情调研以云南、广西、新疆、内蒙四省区高校的校园网及其论坛为随机观测对象,观测时间为周六、周日和每天晚上20点至凌晨0点学生上网集中时间,观测周期从2009年3月1日至6月30日,统筹运用网站(页)、BBS、QQ、MSN、博客、搜索引擎等虚拟平台和新兴交流工具,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舆情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政治参与心态等方面做出兴趣流量和话语表达的网络人类学田野观察与分析。本次调研选题主要包括社会和校园事件、话题和现象等,内容来源于BBS论坛热帖排行、校园网热点新闻排行以及研究者根据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点等做出的选题。结合舆情事件发生的时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

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下辖3市10县,总人口450.1万人;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距省会昆明市110公里。自治县近15万人口中,彝族占54.0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彝族自治县。自治县重视发展旅游业,以“彝族旅游”为核心,又地处峨山,环境秀丽,是观光旅游的圣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翠云区、普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520公里,距思茅市145公里。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中国云南省思茅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957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1万人。县政府驻娜允镇。目前下辖:娜允镇、孟连镇和勐马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和腊垒乡。地理位置为东经99°39´,北纬22°23'。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南部。跨东经98°48′~99°54′,北纬23°20′~24°02′之间。东与临沧、双江两县接壤,南与沧源县毗邻,北与镇康、永德县隔南汀河相望,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7.35公里。县城耿马镇居县境中部,东北距云南省会昆明最大横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公里,总面积3720.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占92.4%,坝区约占7.6%。

论西南少数民族环境惯

论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的 生态法治实践价值 内容提要: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对护佑西南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与和谐生态环境千百年来发挥着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优良的本土生态法治“富矿”。它本身及其内蕴的“生态法治实践价值”无疑是“中华多元法律文化精华”,关乎其“生态法治实践价值”的深入研究无疑对促进生态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体制改革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生态法治实践价值 土著居民及其社区和其他地方社区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传统习惯,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各国应承认和适当支持他们的特点、文化和利益,并使他们能有效地参加实现持久的发展。[1] 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国56个民族几乎都有成员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世居民族有苗、侗、藏、壮、仡佬、哈尼等三十多个。[2]含藏、滇、黔、桂、川、渝西南六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1%,其中桂、滇、黔少数民族人口数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位。[3]千百年来,西南各少数民族由于生存发展需要,在与繁复多样的生境进行非遍历性[4]博弈或冲突融合中形成并积淀了大量深厚的保护环境资源、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习惯法。譬如苗族榔规规定:“村寨公有山林、田土不准村内外私人侵占,违者令其退出,风景树被砍,令其补栽,以上处罚不服,另罚一只鹅或鸭”;[5]侗族刊刻于1773年有“中华环保第一碑”之称的《文斗六禁碑》规定:“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十两”;[6]藏族以藏传佛教“十善法”为基础的习惯法规定:“要相信因果报应,杜绝杀生;严禁猎取禽兽,保护草场水源;禁止乱挖药材,乱伐树木”[7],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他如傣族的“祖训与勐规”、布依族的“榔团盟约”、瑶族的“石牌律”、哈尼族的“惹罗古规”、景颇族的“通德拉”、 [1]摘自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陈金全主编:《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依据2001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 [4]非遍历性是制度经济学中的范畴,指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无法以百分之百的概率实现同一市场结果。这里引申指环境习惯法的演变过程除有共性规律外,往往还表现出各异的个体性演变特征。 [5]侯天江:《中国的千户苗寨--西江》,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6]吴大华等:《侗族习惯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7]古开弼:《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述略》,载《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第91页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综述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综述 服设11001韦桢颖1001031064 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我国共有五十 六个民族,它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 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 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 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 春、赫哲、门巴、 的人们共同体。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 55 外有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 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不到总人口 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 50 ―― 60% 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 造了自己的文化。 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 怒族基诺族水族独龙族珞巴族门巴族。此外还有 其中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有彝族 白族 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 一些未识别民族,如夏尔巴人 克木人等。 虔信喇嘛教的藏族 藏族源起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有本民族语言文 字,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由公元7世纪的吐米桑布扎参照梵文字体创制。 藏语对不同地区的居民有不同的 称谓,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 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娃” 藏族人居住的帐房一般用牛毛织成,帐房结构简单,轻巧方便,正中供奉佛像及经典,两侧是住宿地方, 一般是男右女左。他们习惯穿右开襟长袍,长袍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白天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夜 间可解带和衣而眠。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农区和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 以前藏族男女一律蓄发留辫,男子梳一条辫子盘在头顶;妇女发式从额际正中分开,梳成左右两条辫,在 牧区,则流成数十条小辫披在背上,均匀整齐。现在,除边远的农牧区仍蓄发外,一般城镇男子都改留短 发。藏族妇女喜欢在头上装饰珍珠、珊瑚、琥珀、松耳石、猫眼石等各种宝石。藏族的主食主要是糌粑, 喝酥油茶和青稞酒,牧区还有肉食和奶制品。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等都 有献哈达的习惯,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与藏族关系密切的门巴族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部分也 自称“竹巴”,因为他们最早居住的地方叫“竹隅”。门巴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 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 萨大昭寺前设立“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藏文。 主要信仰 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人的家庭手工业享誉四方,他们编织的竹藤器,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氇长袍, 戴褐顶桔 黄边小帽或黑牦毡帽,脚穿牛皮软底筒靴。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手镯、红白绿色串珠、耳环、 戒指等装 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 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 珞巴和基诺。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行民族识别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 1338万人,此 朝鲜、侗、瑶、白、哈尼等十四个民族人口在百 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

少数民族

傣族: 缅甸境内称掸族,泰国境内称泰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 1 民族概况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国与老挝称傣泐族。 2 民族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3 语言文字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泐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 4 民族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4.1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傣历六七月,相当于公历4月。 4.2 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

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4.3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5 民族饮食 5.1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5.2 虫类特产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6 宗教信仰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是60岁以上的大部份人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而且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豪沙”也叫“豪哇沙”,汉语:关门节(不知是哪个人乱翻译的))到佛寺安居,诵经赕佛,直到过世。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 7 傣族民居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