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探究学习

日晷探究学习
日晷探究学习

我国古代日晷

传统版日晷

现代版日晷

日晷桥

日晷百科及制作

【器材】木板、图画纸、粗铁丝、铰链。

日晷又称“日规”,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

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怎样制作日晷模型

(1)取两块300×300(毫米2)的木板,在一块木板两面裱糊两张白色图画纸。干后,在一张图画纸上的中心画一个100毫米半径的圆,把圆周等分为24份,自圆周上各等分点画直线至圆心。在直线同圆周相交的地方按顺时针顺序标上1至24的数字。在木板的背面同样画圆和24根等分线,再按逆时针顺序标上1至24的数字。要注意两面的1时线和12时线要互相对准。这是晷盘。

(2)取一根200毫米长的铁丝做晷针,铁丝必须笔直。在晷盘的圆心处钻一个小孔,把晷针紧紧地插入晷盘的圆心孔中,露在晷盘两面的长度相等,这时晷针和晷盘面成直角。

(3)将另一块方木板做底座,将晷盘用铰链和底座的一边相连接,连接时注意12和24的时线垂直于底座平面,12时线在正下方。晷盘和底座间有倾斜角,倾斜成90°—(等于本地的纬度)。木板上端朝南下端朝北,使晷盘的12时线恰好同子午线重合,晷针指向北极星。

【使用】

(1)在阳光终日照射到的地方立一根1米高的木柱,柱顶装日晷底座。安装时用磁针测定南北方向,使日晷针上端指向北方,晷盘和底座间的倾斜角用三角木片固定,使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恰好等于当地的纬度。

(2)阳光照射在日晷上,晷针的影子就落在晷盘上,随着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晷针的针影就在晷盘上面移动。观察针影在哪一根时线上,就是当地当时的时间。但是太阳在每年春分到秋分这段时间内,是在天球赤道以北,位置较高,晷针的针影投在晷盘的正面,秋分以后到次年春分,太阳是在天球赤道以南,位置较低,晷针的针影投在表盘的背面。因此,春分到秋分时看日晷正面的针影定时间,秋分到第二年春分时看日晷背面的针影定时间。

(3)制作的日晷是赤道日晷。日晷的晷盘面跟赤道面平行,晷针和地轴平行。测得的时间是当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不同,必须经过调整。调整的方法可将地方时同

电台播发的标准时进行比较,看相差多少,以后只要在地方时上加上或减去相差的时间,就是北京的标准时间。

摘自:《小学教学全书──自然·劳动卷》

日晷原理图

附.日晷探究性学习教案

一、课文说明

第10、11、12课构成本册教材的“宇宙”教学单元。本课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的测时仪器——日晷和圭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本课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比较容易理解的日晷,然后再认识圭表。在讲解日晷和圭表时,

都是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使学生了解与日晷、圭表有关的知识,然后再讲解日晷和圭表的构造、作用。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日晷。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复习已有知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这是理解日晷原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本课的引入。

2.讲解日晷的原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移动的角度是有规律的,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作了计时的仪器——日晷。

3.讲解日晷的构造与计时方法。日晷的种类很多,图中是保存在北京故宫中清代的赤道日晷。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圭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层:

1.讲解圭表的原理:在地上立一根杆,每天正午时的影长变化是有规律的——夏季短(夏至最短),秋季中(秋分居中),冬季长(冬至最长),春季中(春分居中),这种变化每年循环一次。这是我国人民在2000多年前发现的。

2.讲解圭表的构造和计时方法。圭表有各种各样的,图中是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圭表。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自制一个“圭表”,用它观察阳光下直立物体影长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记录,希望学生能发现: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子,从早晨到中午逐渐变短,正午时最短,从正午到傍晚又逐渐增长。这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像古代科学家那样探究自然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并为下一课学习关于太阳高度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这项活动需在课后进行,每天观察几次可以灵活掌握,当地正午时必须观察。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初步知道日晷、圭表的原理及用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记录一天中阳光下直立物体影长的变化)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一天中阳光下直立物体影长变化的规律)。

3.通过讲述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观察材料——圭表模型(在一块30厘米×10厘米的长方形木板上垂直钉一个大钉

子,钉尖向上。)

2.挂图或投影片——日晷、圭表、古代人立杆测影长的情景。

学生准备:直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讲述:在一、二年级,我们曾经观察过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变化,还观察过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

2.提问:

(1)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早晨、正午、傍晚,太阳分别在什么方向?)

(2)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早晨、正午、傍晚,影子分别在什么方向?)

(3)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方向相反)

(4)影子方向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方向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变化方向也相反,太阳在天空中自东向西移动,地上的影子自西向东移动。)

3.讲述: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规律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日晷

(1)讲解:我国人民早在古代就已发现: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由西向东移动,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移动的角度是有规律的。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作了计时的仪器——日晷(板书)。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日晷。

(3)讲解: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晷面是圆形的,石制的,有刻度,倾斜地固定在石柱上。晷针是铁制的,安在晷面中心,与晷面垂直。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而移动。人们根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所在的刻度,确定当时的时间——×时×刻。日晷的样子很多,课本第33页的日晷是保存在北京故宫内清代的日晷。

(4)谈话:你们看日晷像什么?(钟表)

(5)讲述:日晷是古老的计时仪器,现代钟表的表面就是仿照日晷制造的。

2.指导学生认识圭表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古代人立杆测影长的情景。

(2)讲解: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太阳正南)时,杆影的长度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夏季短、秋季居中、冬季长、春季居中,这种变化每年循环一次。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测定季节和年的仪——圭表(板书)。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圭表。

(4)讲解:圭表由两部分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卧在正南正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用圭表测量出连续两次表影最短(或最长)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年。一年中表影最长时是冬至,最短时是夏至,长短居中时分别是春分和秋分。圭表的样式很多,课本第34页插图中的圭表,是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建造的圭表。这座圭表的北端也有一个立柱,比较矮,这不是表,而是圭。它的上面也有刻度。冬季,表的影子很长,超过平卧的圭的长度。这时,要靠这个立着的圭测量影长。

日晷和圭表的发明,说明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很发达的。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日晷和圭表的知识。

2.提问:

(1)日晷是用来观测什么的仪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2)圭表是用来观测什么的仪器?由哪几部分构成?哪部分叫圭?哪部分叫表?

3.用圭表模型观察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长

(1)讲解:我们已经知道阳光下物体的影长在一年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那么在一天中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让我们像古代科学家那样,用立杆测影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出示圭表模型。

(3)谈话:这是一个用木板和大铁钉制成的圭表模型。哪部分相当圭?哪部分相当表?

(4)讲解:观测时,把这个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钉子的影长。

(5)分组观察:此时阳光下钉子的影长。(可在室外进行。)

布置作业

1.每人用木板(或泡沫塑料板)、钉子制作一个圭表模型,用它观察一天中不同时刻钉子的影长,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课本第35页的记录表中。一天中观察的次数自定,但正午(太阳正南)时必须观测。最好能连续观察2~3天,每天都在同一时刻观测。

2.根据观测结果研究: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长,在一天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小记

日晷

日晷rì guǐ 日晷简介 日晷本义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最常见的设计,也就是最普通的,就是所谓的庭园日晷,让日影投射在一个标有时刻的平面上,当太阳移动时,影子所指示的时间也跟著变动。其实,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1)太阳的影子。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

STEAM科学实验 制作日晷

日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晷的原理及其作用 2.利用所收集的资料及知识设计一个专属日晷 3.培养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日晷的原理理解 教学难点:精确的制作日晷 三、教学准备 教师用学生用/每组备注 器材 竹签、硬卡纸、剪刀、圆规、套尺、铅 笔、黏土、小手电、指南针 竹签、硬卡纸、剪刀、圆规、套尺、铅 笔、黏土、小手电、指南针 四、教学过程 ㈠回顾 回顾上次课所学知识,(1-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㈡情境引入 老师提问:如果被某些条件约束不能使用钟表或是彻底失去了钟表,你又会想到什么样的方式来计时呢?古时的人们就没有钟表,他们是如何计时的?古代的人们看时间,大部分是直接观察太阳的位置来大致判断时间,而有些人则根据太阳的位置制作出了一个工具来观察时间,这个工具的名字叫做日晷,晷是一种工具,日晷即利用太阳的位置制作出来的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小朋友们见过日晷么?本节课的主题:制作可以观察时间的日晷。 (三)实验过程 1.资料搜集分析 提前将任务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日晷的相关知识 1)日晷是怎么测量时间的?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上有刻度,中间有根指针,太阳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不同,照射到指针产生影子的方向也不同,影子在不同时刻会倒映在不同的刻度上,以此来读取当时的时刻。 2)日晷的结构特点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晷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因此古时的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 2.头脑风暴 任务要求:晷盘上的刻度要使用现在24小时制 其他资料:日晷要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夹角,使得指针的影子长度保持一致,这个夹角为当地的纬度。如:合肥的纬度为北纬32°,因此在合肥使用日晷的时候,其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32°。 以组为单位,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和任务要求设计制作方案,并绘制设计图,设计完成的小组向老师汇报,领取所需材料进行试制。 3.选材制作 老师给每组提供一些材料:竹签、硬卡纸、剪刀、圆规、套尺、铅笔、黏土、小手电等,学生可自行选择使用全部或部分材料,制作相应的日晷。老师根据学生方案提出其中的典型的不合理之处,并要求学生适当修改方案,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最初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以满足要求。 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并用下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

日晷--时间的雕塑和测量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黏攀穆鬻恭 斯坦撒马尔罕乌鲁伯格天文台子午线等,都是知名的午标设施。这里介绍一个重要的天文事件和另一个遐迩著闻的午标设施。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vXIII)的天文台在罗马梵蒂冈。该天文台的午标特别用于检验那时儒略历在应用上产生的错误。阳光投影通过一个在水平地板上5190毫米的高度、直径14毫米的孔洞。阳光在春天以0.5毫米/秒的速度在地面上移动。在地方正太阳中午时,精确通过大理石带形的子午线。在1570年代后期,阳光投影斑到达对应儒略历春分点3月11日的位置。而不是正确的3月21日。这是由于儒略历自公元前45年应用到1570年代累积总计有10天误差的缘故。儒略历的3月21日.亮斑离开正确位置整整有60厘米,这导致了儒略历要进行改革。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命令,从公元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第二天直接跳到10月15日(星期五),10天的误差才被改正过来。 公元1370年,蒙古贵族帖木儿推翻中亚撒马尔罕的蒙古统治者,建立了蒙古帖木儿帝国(1370—1500年)。公元1409年,帖木儿之孙乌鲁伯格(Ulu曲Beg,1394—1449年)在帝国都城撒马尔罕继位,并建立了天文台.这是中世纪著名的乌鲁伯格天文台。 这个天文台最主要的设施是“乌鲁伯格子午线”。它是由两条平行的50毫米厚、经整修的巨大大理石圆弧组成.两条圆弧相距505毫米。在子午面内,整个建筑高55米,圆弧半径40.2米。 在乌鲁伯格领导和参与下,经过长期观测,于公元1447年编算成著名的《新古拉干历数书》,后世称为《乌鲁伯格星表》,其中包括太阳和行星运行表和1018颗恒星表,这是托勒玫后第一份独立星表,达到16世纪前的最高水平,精度在第谷星表问世前是 河南元代郭守敬观星台首屈一指的。 日晷型式的选择 日晷的类型很多,有赤道式(经典、浑天、环式、U型和建筑式等)、地平式(落地、底座、顶盖、水柱、立针和立柱等)、垂直式(正向和偏斜)、非垂直向北、南仰斜式、圆柱和半圆柱式、球面(体)式、组合式、反射式、投影式和纪念性日晷等。 对一些小型日晷模型,作为展览、教学和收藏之用。但要设计正确、制作精良、型式齐全,采用铜、玉、精木材料。学校、小区、花园、建筑等可采用中等大小的日晷雕塑,如地平、赤道、垂直……完全可根据环境由需方同设计方讨论商定。国内很多单位采用经典赤道式(有底座),此型式晷面大小有限,材料选择麻烦,安装困难,春秋分前后晷影惨淡,且日晷盘南北两面都要刻度。但亦有时刻线均匀刻制,无须节气线的方便。 浑天式赤道日晷虽然雄伟、美观,但在晷面上除了晷针阴影以外,还有赤道环和其他环圈的阴影干扰,特别在春秋分前后很难正常读数。而赤道环式日晷不仅是日晷中的佼佼者,而且显露了它的时代特色,这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的最佳结合形式,如果晷面有足够的反差值.表影将无遮无拦、清清楚楚。一年四季、一天到晚,只要有太阳光,都将自由自在地供人观测和欣赏。赤道环式日晷会成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角色。 在建筑上构划垂直式时问雕塑,不仅为建筑增添了流光溢彩,亦为建筑凸现科学氛围,其前景将会鹏程万里。 大型广场适合选用巨型日晷。从国外大量实践证明:不宜采用经典赤道式日晷。因为此类日晷规模大,必须采用落地式,这样安装较难,时刻线刻制、晷盘材料选用,以及科学与艺术结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笔者以为,中型和巨型日晷适合选用赤道环式。最著名的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赤道环式日晷。此雕塑高7米.重5.1吨。表面全部涂上鲜红色汽车漆,看上去像从容不迫扇动着翅膀的飞鸟遨游在广阔的碧空,优雅又和谐,俯仰回旋,潇洒脱俗,似有飘然欲仙之概。这座影响广泛的时间雕塑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同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园环境和谐一致,得到了中外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一致好评。 日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作为祖先的发明创造,人类最早的科学器 2005年7月(57卷4期) 万方数据

发酵实验报告四、甜酒酿的制作

发酵工程学实验报告实验四、甜酒酿的制作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生物教育 班级12应生A班 姓名李顺昌 学号124120218 实验课程甜酒酿的制作 指导教师许波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下学期

实验四、甜酒酿的制作小组合作:是小组成员:李顺昌、李媛媛、方淑萍、周玉坤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甜酒酿的酿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设备:天平、灭菌锅、盆、容器(口缸)、保鲜膜、培养箱等 2.材料:糯米(约400g/人)、市售甜酒药、冷开水 三、实验原理 1、将蒸熟的米饭经接种酒酿种曲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种曲中的根霉孢子萌发菌丝体,大量繁殖后通过淀粉酶等的作用,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甜酒酿具有独特的甜醇口味。 2、从微生物的观点来看,酿制的关键在于: 要有优质的酒酿种曲,即种曲中应含有糖化率很高的优质根霉孢子或菌丝体;应选择优质的糯米作原料;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尽量避免杂菌污染;制作甜酒酿的器具都要清洗干净;合理控制酿制条件等。 四、实验方法步骤 浸米→蒸饭→淋饭→拌酒药→搭窝→保温培养 1、蒸饭:将滤干水分的糯米,扎紧纱布口后放入灭菌锅;于115-121℃灭菌20~25min,到米饭熟透为止。 2、淋饭:加少许冷开水淋洗糯米饭,边淋边拌,使米饭迅速冷却至35℃左右。 3、拌酒药(接种):按干糯米的重量换算接种量( 0.35% ) ;将酒药均匀地

撒在冷却的糯米饭中(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拌匀。

4、搭窝:将拌好酒药的米饭装入容器后(不能压太紧),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饭面和凹窝中均匀撒上少许酒药,倒入少量的冷开水,盖上盖子或保鲜膜; 5、保温培养:28℃培养约24-48小时,待凹窝内有少许液体渗出即可食用(下周一取);酿成的甜酒酿应是醪液清澈、半透明而甜醇爽口。

发酵实验报告四甜酒酿的制作

发酵实验报告四甜酒酿 的制作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发酵工程学实验报告实验四、甜酒酿的制作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生物教育 班级12应生A班 姓名李顺昌 学号124120218 实验课程甜酒酿的制作 指导教师许波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下学期

实验四、甜酒酿的制作小组合作:是小组成员:李顺昌、李媛媛、方淑萍、周玉坤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甜酒酿的酿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设备:天平、灭菌锅、盆、容器(口缸)、保鲜膜、培养箱等 2.材料:糯米(约400g/人)、市售甜酒药、冷开水 三、实验原理 1、将蒸熟的米饭经接种酒酿种曲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种曲中的根霉孢子萌发菌丝体,大量繁殖后通过淀粉酶等的作用,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甜酒酿具有独特的甜醇口味。 2、从微生物的观点来看,酿制的关键在于: 要有优质的酒酿种曲,即种曲中应含有糖化率很高的优质根霉孢子或菌丝体;应选择优质的糯米作原料;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尽量避免杂菌污染;制作甜酒酿的器具都要清洗干净;合理控制酿制条件等。 四、实验方法步骤 浸米→蒸饭→淋饭→拌酒药→搭窝→保温培养 1、蒸饭:将滤干水分的糯米,扎紧纱布口后放入灭菌锅;于115-121℃灭菌20~25min,到米饭熟透为止。 2、淋饭:加少许冷开水淋洗糯米饭,边淋边拌,使米饭迅速冷却至35℃左右。 3、拌酒药(接种):按干糯米的重量换算接种量( 0.35% ) ;将酒药均匀地撒在冷却的糯米饭中(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拌匀。 4、搭窝:将拌好酒药的米饭装入容器后(不能压太紧),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饭面和凹窝中均匀撒上少许酒药,倒入少量的冷开水,盖上盖子或保鲜膜; 5、保温培养:28℃培养约24-48小时,待凹窝内有少许液体渗出即可食用

八年级实验-甜酒酿的制作

米酒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甜酒酿的酿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设备:天平、灭菌锅、盆、容器(口缸)、保鲜膜、培养箱等 2.材料:糯米(约400g/人)、市售甜酒药、冷开水 三、实验原理 1、将蒸熟的米饭经接种酒酿种曲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种曲中的根霉孢子萌发菌丝体,大量繁殖后通过淀粉酶等的作用,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甜酒酿具有独特的甜醇口味。 2、从微生物的观点来看,酿制的关键在于: 要有优质的酒酿种曲,即种曲中应含有糖化率很高的优质根霉孢子或菌丝体;应选择优质的糯米作原料;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尽量避免杂菌污染;制作甜酒酿的器具都要清洗干净;合理控制酿制条件等。 四、实验方法步骤 浸米→蒸饭→淋饭→拌酒药→搭窝→保温培养 1、蒸饭:将滤干水分的糯米,扎紧纱布口后放入灭菌锅;于115-121℃灭菌20~25min,到米饭熟透为止。 2、淋饭:加少许冷开水淋洗糯米饭,边淋边拌,使米饭迅速冷却至35℃左右。 3、拌酒药(接种):按干糯米的重量换算接种量( 0.35% ) ;将酒药均匀地撒在冷却的糯米饭中(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拌匀。 4、搭窝:将拌好酒药的米饭装入容器后(不能压太紧),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饭面和凹窝中均匀撒上少许酒药,倒入少量的冷开水,盖上盖子或保鲜膜; 5、保温培养:28℃培养约24-48小时,待凹窝内有少许液体渗出即可食用;酿成的甜酒酿应是醪液清澈、半透明而甜醇爽口。 五、实验报告

对制作的甜酒酿写出感官评定,写出品尝体会。 六、思考题 1、如果发现制成的酒酿上有白花花的毛状物,是否意味着污染了杂菌? 2.甜酒曲中主要有哪些微生物群,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只要起什么作用? 3.制作甜酒酿的关键操作是什么? 小结: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应用,结合我校实际和实验室的具体特点,教会学生制作米酒,母的是让学生知道菌种与米饭充分混合,有利于菌种分解有机物。由于菌种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在制作米酒的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防止其他细菌和真菌感染。 本实验的设置,让每个小组都先完善自己小组的实验活动方案,在去安实验步骤一步步进行,制作米酒之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在学生的实验活动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实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甜酒酿

甜酒酿 甜酒酿系用上等糯米酿制而成,在黄山市城区或集镇的街头巷尾,常可以看见有人挑担子叫卖。担子两头是两只石鼓形的竹篮,竹篮上的盖子中间镶着玻璃,玻璃下面放着一碗碗米酒酿。那米酒酿中间还有一个凹坑,里面溢满了甜酒汁。 甜酒酿的做法很讲究,吃法也分为两种。凉吃: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自是五腑透凉;热吃:则在冬天将酒酿与金丝琥珀蜜枣或鸡蛋一起煮沸,吃起来又香又甜,令人寒意顿消。 制作条件: 1.买到酒曲和糯米。 2.稳定的30℃左右的发酵条件(夏季除了空调房一般的可以了)。 步骤: 1.先用水将糯米泡半天,漂洗干净,然后蒸熟成米饭: 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纱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糯米捞放在布上蒸熟,(约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尝一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蒸好后盛到发酵用的容器中(电饭锅、汤盆或者塑料、玻璃容器),用勺搅几下,凉至不烫手的温度(30左右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的)。 2.拌酒曲: 用勺将糯米弄散摊匀,将酒曲均匀地撒在糯米上(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然后用勺将糯米翻动,目的是将酒曲尽量混均匀。 3.保存: 用勺轻轻压实。抹平表面(可以蘸凉开水),作成平顶的圆锥型,中间压出一凹陷窝,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里面,倒入一点凉开水(目的是水慢慢向外渗,可以均匀溶解拌在米中的酒曲,有利于均匀发酵),但水不宜多。 4.发酵: 将容器盖盖严,放在适宜的温度下(30℃左右),如果房间温度不够,可以用厚毛巾等将容器包上保温);发酵。 5.中间可以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1天后就可以尝尝。完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时间长,酒味酸味就浓,但太冲也不好),大约发酵24-48小时,将容器盖打开(有浓郁的酒香就成了),加满凉开水,再盖上盖后,放入冰箱(为的是终止发酵)或直接入锅煮熟(也是停止发酵)。 注意事项: 1.拌酒曲一定要在糯米凉透至30℃以后。否则,热糯米就把菌杀死了。结果要么是酸的臭的,要么就没动静。中间温度太低也不成,酒曲不活跃,杂菌就会繁殖,30℃左右最好。还有一定要密闭好。否则会又酸又涩。 2.做酒酿的关键是干净,一切东西都不能沾生水和油,否则就会发霉长毛,(这和酒曲的生

糯米甜酒发酵实验报告

发酵工艺实验—— 糯米甜酒发酵 xxxxxxxx xxx xxxxxxx 指导老师:xxx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制作糯米甜酒。 2、学习糯米甜酒发酵的原理和方法。 3、学习糯米甜酒的鉴定、品评。 二、实验原理糯米甜酒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其产热量高,酒度低,风味独特,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由于酵母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因此大多数的甜酒酿是将糯米或大米经过蒸煮糊化,利用酒药中的根霉和米曲霉等微生物将糊化后的淀粉糖化,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然后酒药中的酵母菌利用糖化产物进行生长和繁殖,并通过糖酵解途径将糖转化成酒精,经长时间酿制而成的产品。三、实验材料 糯米1斤,酒曲酵母,蒸锅 1 个,多空蒸盘 1 个,托盘 1 个,纱布,筷子1双,试管 1 支,恒温箱,带盖玻璃瓶,pH 试纸,酒精计,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流程: 洗米,浸泡T蒸饭T摊冷T拌酒曲T落缸搭窝T培养成熟T检测 1、洗米,浸泡:称米、洗米至水清、泡米水高出水面10cm以上,浸泡12到16小时, 至可以 用手碾碎即可,沥干水分。 2、蒸饭: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白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 蒸熟,中间掏窝方便蒸汽上行,约 1 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没有这层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蒸不熟。尝一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 3、摊冷: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倒在托盘中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 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许水,将酒曲均匀的拌在糯米中,用手将糯米弄散摊匀,用水要尽量少。 4、落缸搭窝:转入容器,压实,中间扒一个小窝,然后密封。 5、培养成熟:置于30C的恒温箱中培养,如果米饭变软,表示已糖化好;有水有酒 香味,表示已有酒精和乳酸,即可停止保温。扭松盖子放在约80C热水中烫10min , 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和酶,停止其活动。这样,甜酒酿就制作成功。 6、检测:测定酒精度,酸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品评。 五、实验结果 (1)实测温度:21.0C; (2)酒精度:10.0; ( 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1 ; ( 4) pH: 3.6 ; ( 5)品评结果:有黄酒应有的香气,有醇香,但不浓郁( 22 分);甜美尚爽口,酒味较淡薄( 36 分);具有本类黄酒的风格,成分较为协调( 12分); 品评总分:70 分 六、结果分析 (1)糖的分析:大米中的淀粉转化成单糖和低聚糖,这更有利于它快速补充人体的能量,以及改变口味。主要的单糖和双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异麦芽糖。糯米酒甜度较淡,原因可能是加曲量略少。当淀粉被糖化越充分,它的糖度就越高,所以酒就越甜。还有可能在糯米拌酒药时不够均匀,导致糯米粒之间的水分含量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引起酒的糖度的变化。

发酵实验报告四甜酒酿的制作

发酵实验报告四甜酒酿的 制作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发酵工程学实验报告实验四、甜酒酿的制作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生物教育 班级12应生A班 姓名李顺昌 学号 实验课程甜酒酿的制作 指导教师许波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下学期

实验四、甜酒酿的制作 小组合作:是小组成员:李顺昌、李媛媛、方淑萍、周玉坤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甜酒酿的酿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设备:天平、灭菌锅、盆、容器(口缸)、保鲜膜、培养箱等 2.材料:糯米(约400g/人)、市售甜酒药、冷开水 三、实验原理 1、将蒸熟的米饭经接种酒酿种曲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种曲中的根霉孢子萌发菌丝体,大量繁殖后通过淀粉酶等的作用,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甜酒酿具有独特的甜醇口味。 2、从微生物的观点来看,酿制的关键在于: 要有优质的酒酿种曲,即种曲中应含有糖化率很高的优质根霉孢子或菌丝体;应选择优质的糯米作原料;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尽量避免杂菌污染;制作甜酒酿的器具都要清洗干净;合理控制酿制条件等。 四、实验方法步骤 浸米→蒸饭→淋饭→拌酒药→搭窝→保温培养 1、蒸饭:将滤干水分的糯米,扎紧纱布口后放入灭菌锅;于115-121℃灭菌20~25min,到米饭熟透为止。 2、淋饭:加少许冷开水淋洗糯米饭,边淋边拌,使米饭迅速冷却至35℃左右。 3、拌酒药(接种):按干糯米的重量换算接种量( % ) ;将酒药均匀地撒在冷却的糯米饭中(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拌匀。

4、搭窝:将拌好酒药的米饭装入容器后(不能压太紧),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饭面和凹窝中均匀撒上少许酒药,倒入少量的冷开水,盖上盖子或保鲜膜; 5、保温培养:28℃培养约24-48小时,待凹窝内有少许液体渗出即可食用(下周一取);酿成的甜酒酿应是醪液清澈、半透明而甜醇爽口。 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现象、数据及结果 透过容器瓶壁可以看到瓶中的糯米已经膨大发白;瓶中液体已经与水明显不同;打开瓶盖和保鲜膜,能闻到一股酒香;未搅动时,上层吃起来与商品米酒口味相差不大,但是有一点淡淡的酸味,搅动后有一股明显的馊味。 (二)分析与讨论 造成发酸和有馊味的原因应该是发酵过度,而发酵过度的原因可能是:①糯米太少、洒在最上层的酒曲过多;②发酵温度比较适宜,但是发酵时间过长,导致发酵过度了。 (三)结论 本次甜酒酿的制作实验已经基本完成,我们酿造的米酒虽然达不到商品标准,但是我们已经掌握了甜酒酿的基本方法,并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实验总结 1、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①米饭一定要蒸熟,这样才能被酒曲利用;②酒药的量一定要合

新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4.2 日晷 教学设计及反思

2.日晷 【教学分析】 本课的主要活动是学生根据对赤道式日晷制作原型的了解,设计和制作简易赤道式日晷,并使用这个工具进行实地观影计时,发现不足,经反思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因此,为了保证制作的高质量完成,本课前半部分的知识学习就显得很重要,学生了解了赤道式日晷的科学原理基础、结构和功能、使用方法等相关信息的意义就在于此。对于这些学习,上一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中第1课《影子的形成》和第2课《太阳下的影子》中建立的光影关系的科学概念,以及低年级对简单工具的使用和认识经验,都会提供一定的铺垫与支撑。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设计与制作简易赤道式日晷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晷面观察纸的同心圆绘制;晷针与晷面垂直的保持;方向的测定;晷面方向与实际方向的一致;晷面仰角的测量与确定等。教师要课前制作好课件或视频,给学生详细讲解示范。为保持学生对制作与测量的兴趣,教师可利用评价机制进行鼓励。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工具,是以阳光下光影变化规律为科学原理基础,其中赤道式日晷相对准确,使用较广泛。 (2)掌握制作简易赤道式日晷的方法,积累实践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3)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制作过程中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能积极投入到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4)体验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制作计时工具,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赤道式日晷的资料和图片、视频或模型。 学生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吸管、铅笔、泡沫板、纸板(绘制好同心圆)、彩笔、自制直角三角板(其中一个锐角的度数与本地地理纬度相同)、尺子。 活动场地:教室内和教室外(阳光充足的校园里)。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设计与制作类课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包括明确任务——收集信息(资料阅读)——设计制作(包括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改进完善等基本步骤)——反思评价几个主要活动。 一、导入 师: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人类发明的一些计时工具,还记得中国最早的计时仪器叫什么吗? 生:叫日晷,也叫日规。 师:古人们是怎么发明日晷的呢?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忆一下上一单元我们学过的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生:我们学过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有规律地变化。 生:早晨,影子在树的西边,中午在北边,傍晚在东边。 师: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生:一天中,物体影子由长变短再变长。 师: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观察,也发现了这种自然规律,聪明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发明了一种计时工具,就叫日晷。(板书课题)日晷通常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

甜酒酿制作实验报告

甜酒酿简介: 好处: 甜酒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糯米,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含有40%以上葡萄糖、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润肺之功效。酿制后口味香甜醇美,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能刺激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之佳品。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坐月子的产妇、大病初愈者食用甜酒的风俗。甜酒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甜酒适宜范围很广,一年四季均可饮用。 米酒,又称甜酒、甜曲酒和红酒,传统工艺精酿而成,制作工序简单.是汉民族的特产之一,有着悠久的饮用历史。米酒只用大米作为原料,使用的是甜酒发酵曲,制作工序简单,含酒精量较少,味道偏甜,适宜人群更大,一般来说,用糯米做出来的甜米酒质量最好,食用也最普遍。乙醇含量低。此饮品甜润爽口,浓而不沽,稀而不流,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属天然绿色饮品。能够帮助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补血养颜、舒筋活血、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功效。 历史: 世界上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惟黄酒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而且最富民族特色,黄酒的黄,不仅仅是指酒的颜色,其内涵也是相当广泛:黄酒的黄是哺育华夏子孙的母亲河—黄河的黄,是生养炎黄子孙的大地—黄土地的黄,是中国人的肤色的黄。可以说,黄酒是伴随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酒。而黄酒中最有名的当数绍兴酒,它以选料上乘,工艺独特,酒精度低,营养丰富,并具有多种养身健体之功效而著称于世。一般人们所说的中国酒,就是黄酒,就是绍兴酒。 绍兴酒起源于何时已很难查考,目前只能靠文物考古进行推断,初步认为位于余姚河

日晷的制作方法

日晷的制作方法 日晷的制作方法 1.用一张白卡片纸,剪制转尺、水平尺、刻度盘和垫圈。铆钉孔的大小按所采用的铆钉而定。转尺上的针孔和太阳像的标定位置,要同两个铆钉孔放在同一直线上。水平尺的铆钉孔要与水平尺的上边缘在一直线上,然后将转尺两端沿虚线向同一侧折起,与尺身成直角,如是太阳光即可经针孔成像在其标定位置上。 2.用半透明的纸描下来,贴到刻度盘上。注意刻度纸和刻度盘相贴时,两者圆心必须严格重合,“春分”、“秋分”的延长线必须对准“0°”线。然后再用量角器在刻度盘边上画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刻度(从0°起,逆时针方向度量),并在此刻度与圆心之间画一直线。例如在上海就画出31°与圆心相连的直线。 3.用铆钉将针孔日晷组装起来。铆钉连接的部分应能灵活转动。 日晷的使用方法 1.左手拿住针孔日晷刻度盘,侧面正对太阳方向,并使自己画出的纬度指示直线尽可能准确地位于中心孔的竖直下方。 2.右手转动转尺,使太阳光穿过转尺上的针孔,形成一个针孔太阳像,正好落在转尺另一端“太阳像”标定位置上。然后,再用左手把刻度盘和转尺同时捏住,不让它们再动。 3.刻度盘上有十三根节气刻度线,每根线上都有时间刻度。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可以从日历上查得,使用时,当天的日期接近什么节气就按这一节气的刻度线来测时(如在7月23日“大暑”前后就选取标有“大暑”的刻度线)。左手固定了刻度盘和转尺后,右手将水平尺推成水平位置(必须尽可能准确)。这时水平尺的上边缘与所选定的(“大暑”)节气线相交于一个时间刻度,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当地当时的时刻。 针孔日晷在我国广大中纬度地区是全年适用的。只是在北纬20.5°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地区(相当于广州及其以南地区),在6月22日夏至前后的几个月中的中午前后(此时太阳升到天顶正中)不便使用。 针孔日晷测得的时刻在青岛、上海、福州一线与北京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北京南昌一线要加15分钟,呼和浩特、长沙、广州一线要加30分钟,兰州、成都一线要加1小时,东北地区要减去30分钟,可与北京时间基本一致。 日晷的分类地平式日晷 亦称水平式日晷(the horizontal sundiale),地平日晷的晷面必须严格水平,晷面和晷针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晷面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数计算才能确定。适合低纬度的使用。 由于日晷的产生是从观察阳光下竖直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而开始的,因此最早的日晷可能是地平式日晷。但它必须在使用其他计时工具进行精确计时的条件下,根据表影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刻划,这显然是不方便的,但如果采用均匀刻划的方法又会带来相当大的计时误差。这是地平式日晷重大的缺陷。地平日晷制造容易,安装简便,除了把它作为一般的测时工具外,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三年级上册11《日晷》教学设计

《日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日晷》是青岛版科学五年制三年级上册《太阳和影子》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本课的学习活动在前期科学学习的基础上以“古人是怎样利用太阳计时的?”创设问题情境,并以问题导向,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提示学生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手表、长卷尺、手电筒、橡皮泥等”准备研究材料,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古人计时的方法,明确本课探究主题;提示学生做好学习思想、材料等方面的准备,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重点围绕“认识日晷”和“做日晷模型”两个环节开展进行,最后以“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方法。”进行拓展延伸课后的学习活动。 “认识日晷”这一环节中,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阳光下观察日晷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日晷的构造、作用和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呈现使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指导及两位学生在室外阳光下利用日晷模型计时的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方法指导,正确使用日晷模型进行计时。此外教科书还呈现了介绍日晷的资料卡,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日晷的知识。“做日晷模型”这一环节,教科书呈现了三位学生制作日晷模型的场景图和日晷模型成品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日晷模型的制作。 最后,以“查找资料,了解古代还有哪些计时方法。”为拓展学习活动内容,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查找资料的学习活动,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古代计时仪器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分析】 通过前期对本单元的学习,对于本单元的科学学习已有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三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对待科学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强。本次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尤其是动脑动手能力方面加强培养,引导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由表面的感性认知积极上升到理性分析思考,根据前期关于太阳和影子的科学学习,联系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日晷加以认知,指导学生学会进行设计制作模型进行科学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等科学学习能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日晷是根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行计时的一种仪器。 科学探究目标:

糯米酒的制作及其品质鉴定实验报告

糯米酒的制作及其品质鉴定 摘要:本实验主要利用摊饭法,分别用不同的酒药量(0.26%、0.51%、0.77%)对糯米进行处理,制作成糯米酒,得到的结果是酒药量为0.51%时糯米酒品质较好,气味、出水量、甜度都相较适中,但是同一酒药量各小组的制作的产品各有差异。 关键词:糯米酒不同酒药品质鉴定 1前言 糯米(glutinous rice)又名江米、元米,我国目前生产上的糯米品种,按籼、粳分类可分为籼糯、粳糯两种类型[1]。一般在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籼糯多于粳糯,而在气温较低的北方和高海拔地区,则以粳糯为主。 糯米酒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特色低度饮料酒。富含葡萄糖、麦芽糖、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多糖等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滋补健身的佳品[2]。 糯米酒是将糯米经过蒸煮糊化,利用酒药中的根霉和米曲霉等微生物将原料中糊化后的的淀粉糖化,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然后酒药中的酵母菌利用糖化产物生长繁殖,并通过酵解途径将糖转化成酒精,从而赋予甜酒酿特有的香气、风味和丰富的营养。随着发酵时间延长,甜酒酿中的糖分逐渐转化成酒精,因而糖度下降,酒度提高,故适时结束发酵是保持甜酒酿口味的关键。 在我国农业产后阶段是增加农业效益最重要的环节,酒类作为我国第一大类发酵食品,低度、开胃助消化、营养丰富、且具有保健功能的酿造酒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2]。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器材 手提高压灭菌锅、不锈钢丝碗、滤布、不锈钢口盅、不锈钢锅、恒温箱 2.2 材料与辅料 糯米、酒曲(药) 2.3 实验方法 2.3.1 洗米蒸饭 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至米无硬心,捞起放于置有滤布的钢丝碗内,于高压锅内蒸熟(约0.1Mpa,12min)。

拓展性课程:日晷教学设计

《日晷》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日晷的原理及组成,以及如何计时。 2.亲手经历制作日晷的过程,提升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利用日晷计时的兴趣。 器材说明: 爱牛配套器材:卡纸、竹棒、双面胶 活动要点: 在制作日晷之前,要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有关日晷的认识和想法。完成课堂上布置的制作活动后,让学生进行应用和拓展,设计出利用人的影子来计时的日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你听说过日晷吗?为什么叫日晷?日晷有什么用? 学生自由展开有关日晷的讨论。 2.介绍中国古代的日晷,播放日晷视频。 二、问题与聚焦 1.介绍日晷的原理和组成:“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它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2. 引出活动:牛顿小时候就为村里做了一个日晷,让我们也来做日晷吧! 三、分析与设计 1.过渡:要做一个日晷,需要哪些材料?应该怎么做呢? 2.观察阳光下旗杆、树木等物体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对我们制作日晷有什么启发? 3.PPT出示:模拟阳光下物体一天中的影子变化。 得出结论:同一物体,一天之中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四、材料与工具 1.提供爱牛配套器材:卡纸、竹棒、双面胶。

2.教师对相关材料进行介绍,学生可随机提问了解。 五、制作与优化 1.利用器材进行制作,完成日晷的制作活动。 2.提问:如何制作日晷的晷针和晷面呢? 地平日晷式晷针制作提示: (1)沿卡纸的虚线将晷针剪下来; (2)沿实线对折,用双面胶粘住,根据当地的纬度,剪出晷面与晷针的夹角。(晷面和晷针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3)将晷针粘在晷面中线上,测量时晷针要指向正北方向; (4)根据晷针在晷面上的影子,读出时间。 地平日晷式晷针制作提示: (1)将卡纸上的晷盘和纬度标度剪下来; (2)再将两晷盘正反面的时间标度对齐粘起来; (3)将竹签插进圆盘的中心,使竹签(晷针)与晷盘面垂直。竹签下端定位在当地纬度的刻度上,另一端指向正北方向(用指南针定位)。 (4)根据竹签在晷面上的影子,读出时间。 3.教师巡回指导:制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 六、展示与评价 1.展示自己的日晷作品并进行介绍。 2.对活动表现作出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七、拓展与应用 1.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个利用人的影子来计时的日晷。 基本要求如下: 项目名称: 设计目的: 所需材料: 设计草图: 2.学生进行书面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3.部分学生设计图纸展示。

各式庭院的特点及设计原理

各式庭院的特点及设计原理 浏览数:44 发表日期:2013-3-22 16:26:28 中式庭院泼墨山水 特点:浑然天成幽远空灵 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的庭院规划深受传统哲学和绘画的影响,甚至有“绘画乃造园之母”的理论,最具参考性的是明清两代的江南私家园林。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蕴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 必备元素:假山、流水、翠竹 日式庭院设计 特点:简练而精于细节 设计理念:日本庭院设计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也可以说是中式庭院一个精巧的微缩版本,细节上的处理是日式庭院最精彩的地方。此外,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练。 必备元素:碎石、残木、青苔 综观日本园林,它为人们留下了几种截然不同的庭园类型,如传统的耙有沙纹的禅宗枯山水庭园,融小桥、湖泊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古典回游式庭园,以及四周环绕着竹或树篱的僻静的茶道庭园。 英式庭院设计 特点:天然的图画 设计理念:讲究园林外景物的自然融合,把花园布置得有如大自然的一部分。称之为自然风景园,18世纪后半期,受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这种园林形式进一步发展成为图画式花园,基本原则是“自然天成”,无论是曲折多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需要天然朴野的图画式花园。园林支配建筑,建筑成了园林的附加景物。 必备元素:日晷、藤架、坐椅 法式庭院设计 特点:规整对称、华贵 设计理念: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规整式台地造园艺术的影响,也出现了台地式园林布局,剪树植坛,建有果盘式的喷泉。但法国地势平坦,在园林布局的规模上,显得更为宏大和华丽。 必备元素:水池、喷泉、台阶、雕像

生物技术实验-甜酒酿的制作

甜酒酿的制作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甜酒酿的酿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设备:天平、灭菌锅、盆、容器(口缸)、保鲜膜、培养箱等 2.材料:糯米(约400g/人)、市售甜酒药、冷开水 三、实验原理 1、将蒸熟的米饭经接种酒酿种曲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种曲中的根霉孢子萌发菌丝体,大量繁殖后通过淀粉酶等的作用,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甜酒酿具有独特的甜醇口味。 2、从微生物的观点来看,酿制的关键在于: 要有优质的酒酿种曲,即种曲中应含有糖化率很高的优质根霉孢子或菌丝体;应选择优质的糯米作原料;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尽量避免杂菌污染;制作甜酒酿的器具都要清洗干净;合理控制酿制条件等。 四、实验方法步骤 浸米→蒸饭→淋饭→拌酒药→搭窝→保温培养 1、蒸饭:将滤干水分的糯米,扎紧纱布口后放入灭菌锅;于115-121℃灭菌20~25min,到米饭熟透为止。 2、淋饭:加少许冷开水淋洗糯米饭,边淋边拌,使米饭迅速冷却至35℃左右。 3、拌酒药(接种):按干糯米的重量换算接种量( 0.35% ) ;将酒药均匀地撒在冷却的糯米饭中(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拌匀。 4、搭窝:将拌好酒药的米饭装入容器后(不能压太紧),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饭面和凹窝中均匀撒上少许酒药,倒入少量的冷开水,盖上盖子或保鲜膜; 5、保温培养:28℃培养约24-48小时,待凹窝内有少许液体渗出即可食用;酿成的甜酒酿应是醪液清澈、半透明而甜醇爽口。 五、实验报告

对制作的甜酒酿写出感官评定,写出品尝体会。 六、思考题 1、如果发现制成的酒酿上有白花花的毛状物,是否意味着污染了杂菌? 2.甜酒曲中主要有哪些微生物群,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只要起什么作用? 3.制作甜酒酿的关键操作是什么?

如何制作 日晷

半小时制作日晷 分类:六壬易学新文章2007-10-15 21:22 壬友应海春看到前面我写的日晷文章,建议干脆弄一个手工制作日晷方法与说明。正好有一些时间,就作一个简易,但测时很准的日晷。 做一个日晷很简单,不费什么力气,只需要花你半个小时,就可以做一个中国最经典的日晷——赤道式双面日晷。 这种日晷的形制是最常见的,有好多的古日晷都是这种形制。 材料: 1、用过的有盖的包装盒一个,花费0元。 2、学生用量角器、三角板一套,文具店有售,花费2元。 3、牙签两枝,花费0.01元。 4、打印纸两张,用来打印日晷盘面,花费0.06元。 以上费用合计2.07元。 工具: 不干胶、剪刀。 具体做法步骤见图示。 日晷盘面我已做成JPEG图片,下载后可有打印机打出。图片大小如果与纸盒不符,可以在图片软件中缩放,得到合适大小的图片。当然你自己画一个也是很容易,把圆周等分开就行了。 注意事项: 1、要注意两张晷面表的正反,不可贴反。 2、用牙签充当晷针,必须使牙签垂直于盒盖贴晷盘的面,这可以用三角板沿两个方向使牙签直角。在确定垂直以后,最好可以用材料加以固定。牙签的垂直度对测时精度影响甚大。 3、三角板测角度,要让盒盖与边梭的交点处与量角器的原点重合,棱线要与量角器的水平线重合。 4、南北的测量可以用指南针,要计算磁偏角影响,以求得真子午南北。磁偏角的数值可以到网上查。 没有指南针,可以在临近正午的时候,垂直插一根竿子,然后计录影子的长短来求得南北。还有一种求南北的方法,清朝以前就用,插一根竿子,然后在竿的周围画好多的同心圆,影子端点两次接触同一圆周,连线的中点与竿接地点的连线就是真子午。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我们那个程式求出真太阳时,然后调整光影,使晷影指向已知的真太阳时间点,以确定晷表的方向。 5、要把盒子尽量放水平,如何看水平呢?有水平泡的仪器很方便。没有的话,可以用三角板掉垂线的方法,测得水平。 6、双面日晷使盒面晷针向北,秋分以后由盒盖里面读出时间刻度。 这个日晷制成后,我们进行实际测时,与真太阳时之钟表相比较,发觉测时甚准,精度甚至优于购买的日晷。有些不足只是没有节气小表而已,作一些小的巧妙设计,也可以作成可以指示时节的日晷。这个大家来想想看,怎么做? 日晷(圭)是最简易、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计时器。直到上个世纪初,才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 如果作野外工作的人,或者喜欢野营的朋友,了解制作日晷的原理,是很有帮助的。小朋友们通过制作日晷,既可以观察了解自然,也可以了解一些古代历史,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制作好的晷盘面纸下载地址(下载后直接打印即可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3386430.html,/job.php?action-download-pid-25890236-tid-5625646-aid-2861553.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