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同学们在解三角形时,可以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求解,比如?30、?45、?60、

?90。一般满足条件:SSS 、SAS 、ASA 、AAS ,就可以利用作辅助线互相求解。

1.满足SSS 条件,求角

例1 已知:如图,2=BC ,6=AC ,13+=AB ,求ABC ?各内角度数。

解:作AB CD ⊥,垂足为D ,设x BD =,则

x AD -+=13

22222AD AC CD BD BC -==-Θ,

22)13(64x x -+-=-∴,

解得1=x ,3=AD

21cos ==

BC BD B Θ,∴?=∠60B 2

2cos ==AC AD A Θ, ?=∠∴45A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75ACB

答:?=∠45A ,?=∠75ACB ,?=∠60B 。

2.满足SAS 条件,求面积

例2 已知:如图,ABC ?中?=∠150A ,5=AB ,4=AC ,求ABC ?的面积。

解:作BA CD ⊥,垂足为D ,

?=∠150BAC Θ,?=∠∴30CAD ,

230sin =?=AC DC

52

1=?=∴?CD AB S ABC 答:5=?ABC S

3.满足AAS 条件,求边

例3 已知如图,ABC ?中?=∠60C ,?=∠75A ,33+=BC ,求AB 和AC 的长。

解:作BC AD ⊥,垂足为D ,则?=∠45B ,设x DC =,则在ADC ?Rt ,2

1cos ==C AC DC x AC 2=∴,x CD C AD 3tan =?=.在ABD ?Rt 中,BD BD B AD =?=tan x AD BD 3==∴,x B

AD AB 6sin == 由333+=+x x ,得3=x

23=∴AB ,32=AC

答:23=AB ,32=AC

例4 已知如图,ABC ?中?=∠60B ,5=AB ,14

75sin =

C ,求AC 和BC 的长。

解:作BC AD ⊥,垂足为D 。在ABD ?Rt 中,2

35sin =?=AB B AD ,

25cos =?=AB B BD .在ACD ?Rt 中,21sin ==C

AD AC 4

9222=-=AD AC DC Θ, 2

3=∴DC ,4=BC 答:21=AC ,4=BC

从以上解题知道:可解三角形的解题方法是恰当作垂线,使特殊角(?30、?45、?60、?90)尽量多地含在所作的三角形中,采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易于求解。

初中数学解三角形

初中数学三角形复习 一、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 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梯形,AD ∥BC ,∠A =90°,BC =BD ,CE ⊥BD ,垂足为E . (1)求证:△ABD ≌△ECB ; (2)若∠DBC =50°,求∠DCE 的度数. 2、如图,△ABC 中,∠C=90°,∠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若CD=4,则点D 到AB 的距离是 。 3、如图所示,DE 为△ABC 的中位线,点F 在DE 上,且∠AFB=90°,若AB =5,BC =8,则EF 的长为 。 二、三角形全等和相似 4、如图,等腰直角△ABC 的直角边长为3,P 为斜边BC 上一点,且BP=1,D 为AC 上一点,且∠APD=45°,则CD 的长为( ) A. 35 B.3132- C.3123- D.5 3 5、如图,在△ ABC 中,AB=AC ,∠A=36°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点E ,垂足为点D ,连 接BE ,则∠EBC 的度数为 。 6、如图,在梯形ABCD 中,?=∠=∠90B A ,=AB 25,点E 在AB 上, ?=∠45AED ,6=DE ,7=CE 。求:AE 的长及BCE ∠sin 的值。

7、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6,BC=8,沿直线MN 对折,使A 、C 重合,直线MN 交AC 于O.求线段OM 的长度. 8、如图,E 是矩形ABCE 的边BC 上一点,EF ⊥AE ,EF 分别交AC 、CD 于点M 、F ,BG ⊥AC ,垂足为G ,BG 交AE 于点H 。 (1)求证:△ABE ∽△ECF ; (2)找出与△ABH 相似的三角形,并证明; (3)若E 是BC 中点,BC=2AB ,AB=2,求EM 的长。 9、在菱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的点,连接AE 交BD 于点F, 若EC =2BE ,则FD BF 的值是( )。 A 、 21 B 、31 C 、4 1 D 、51 10、如图,已知△ABC ,AB =AC =1,∠A =36°,∠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点D ,则AD 的长是 。 三、中考中的常见问题 11、已知:△ABC 中,AB =10; ⑴如图①,若点D 、E 分别是AC 、BC 边的中点,求DE 的长; ⑵如图②,若点A 1、A 2把AC 边三等分,过A 1、A 2作AB 边的平行线,分别交BC 边于点B 1、B 2,求A 1B 1+A 2B 2的值; ⑶如图③,若点A 1、A 2、…、A 10把AC 边十一等分,过各点作AB 边的平行线,分别交BC 边于点B 1、B 2、…、B 10。根据你所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A 1B 1+A 2B 2+…+A 10B 10的结果.

高考数学压轴专题2020-2021备战高考《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分类汇编附解析

【最新】数学《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设函数())cos(2)f x x x ??=+++(||)2 π ?<,且其图像关于直线0x =对 称,则( ) A .()y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在(0,)2 π 上为增函数 B .()y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2π,且在(0,)4 π 上为增函数 C .()y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且在(0,)2 π 上为减函数 D .()y 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2π,且在(0,)4 π 上为减函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os(2)f x x x ??=+++2sin(2)6 x π ?=++,∵函数图像关于直 线0x =对称, ∴函数()f x 为偶函数,∴3 π ?=,∴()2cos 2f x x =,∴22 T π π= =, ∵02 x π << ,∴02x π<<,∴函数()f x 在(0, )2 π 上为减函数. 考点:1.三角函数式的化简;2.三角函数的奇偶性;3.三角函数的周期;4.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2.已知函数sin(),0 ()cos(),0 x a x f x x b x +≤?=?+>?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则sin y x =的图像向左平移 ( )个单位,可以得到cos()y x a b =++的图像( ). A . 4 π B . 3 π C . 2 π D .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条件确定,a b 关系,再化简()cos y x a b =++,最后根据诱导公式确定选项. 【详解】 因为函数()()(),0 ,0 sin x a x f x cos x b x ?+≤?=?+>??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所以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_9

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分析: 本节在前两节介绍了正切、正弦、余弦定义的基础上,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并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30°、45°、60°这些特殊角的特殊三角函数值,并能够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难点是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推导出30°、45°、60°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特性,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课题 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二)思维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具重点 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比较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 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尺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Ⅰ.回顾与思考。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角的大小确定,那么它的正切、正弦、余弦值也随之确定,请同学们回顾正弦,余弦,及正切的相关概念。

九年级下册数学的三角函数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表六) 学科:数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 星期) 姓名年级九性别总课时第课辅导 课题 难点 重点 课堂教学过程课前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 程 【教学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与复习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2 2 2c b a= + 2、如下图,在Rt△ABC中,∠C为直角, 则∠A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可换成∠B): 定义表达式取值范围关系 正弦 斜边 的对边 A A ∠ = sin c a A= sin 1 sin 0< A (∠A为锐角) tanA=tanB 3、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 cos( sin A A- ? = ) 90 sin( cos A A- ? = B A cos sin= B A sin cos=A 90 B 90 ∠ - ? = ∠ ? = ∠ + ∠ 得 由B A 对 边 邻边 斜边 A C B a c 直角三角形中 的边角关系 锐角三 角函数 解直角 三角形 实际问题

5、0°、30°、45°、6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重要) 三角函数 0° 30° 45° 60° 90° αsin 0 2 1 2 2 2 3 1 αcos 1 2 3 2 2 2 1 0 αtan 3 3 1 3 不存在 6、正弦、余弦的增减性: 当0°≤α≤90°时,si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s 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7、正切的增减性:当 0°<α<90°时,ta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 一、知识性专题 专题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例1 在Rt △ABC 中,∠ACB =90°,BC =1,AB =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sin A =32 B .tan A =1 2 C .cos B =32 D .tan B =3 例2 在△ABC 中,∠C =90°,cos A =3 5 ,则tan A 等于 ; . 例3在Rt △ABC 中,∠C=900 ,AC=4,AB=5,则sinB 的值是 ; 例4(2012内江)如图4所示,△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A 的值为 ; 例5R t △ABC,∠C=900 ,AB=6,cosB=23 ,则BC 的长为 ; 例6如图,定义: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锐角α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角α的余切,记作ctan α, 即ctan α= BC AC = 的对边角的邻边角αα,根据上述角的余切定义,解下列问题:(1)ctan30?= ; C B A 图4 D C B A 图4 22题图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重点) 2.根据元素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关系式,求出所有未知元素.(难点) 一、情境导入 世界遗产意大利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设塔顶中心点为B, 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A,过点B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在Rt△ABC中,∠C=90°,BC=5.2m,AB=54.5m,求∠A的度数. 在上述的Rt△ABC中,你还能求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解直角三角形 【类型一】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或角 已知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按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若a=36,∠B=30°,求∠A的度数和边b、c的长; (2)若a=62,b=66,求∠A、∠B的度数和边c的长. 解析:(1)已知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2)已知两条直角边,解直角三角形.解:(1)在Rt△ABC中,∵∠B=30°,a=36,∴∠A=90°-∠B=60°,∵cos B= a c,即c= a cos B= 36 3 2 =243,∴b=sin B·c= 1 2×243=123; (2)在Rt△ABC中,∵a=62,b=66,∴tan A= a b= 3 3,∴∠A=30°,∴∠B=60°,∴c=2a=12 2. 方法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应求出所有未知元素,解题时尽可能地选择包含所求元素与两个已知元素的关系式求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二】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长度问题 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

必修五解三角形常考题型非常全面

必修五解三角形常考题型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典型题剖析】 考察点1: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1 在V ABC 中,已知A:B:C=1:2:3,求a :b :c. 【点拨】 本题考查利用正弦定理实现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互化,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 a :b :c=sinA: sinB: sinC 求解。 解:::1:2:3,A . ,,, 6 3 2 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 2.6 3 2 2A B C B C A B C a b A B C ππ π π π π π =++=∴= = = ∴=== =Q 而 【解题策略】要牢记正弦定理极其变形形式,要做到灵活应用。 例2在ABC 中,已知 ,C=30°,求a+b 的取值范围。 【点拨】 此题可先运用正弦定理将a+b 表示为某个角的三角函数,然后再求解。 解:∵C=30°, ,∴由正弦定理得: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sin (150°-A ). ∴ )[sinA+sin(150° )·2sin75°·cos(75° -A)= 2 cos(75°-A) ① 当75°-A=0°,即A=75°时,a+b 取得最大值 2 ; ② ∵A=180°-(C+B)=150°-B,∴A <150°,∴0°<A <150°, ∴-75°<75°-A <75°,∴cos75°<cos(75°-A)≤1, ∴> 2 cos75° = 2 × 4 . 综合①②可得a+b 的取值范围为 ,8+ 考察点2: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例3在△ABC 中,2 a ·tanB=2 b ·tanA ,判断三角形ABC 的形状。 【点拨】通过正弦定理把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利用角的关系判断△ABC 的形状。

九年级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与典型例题

锐角三角函数: 知识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在Rt △ABC 中,∠C=900,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则∠A 的正弦可表示为:sinA=, ∠A 的余弦可表示为cosA= ∠A 的正切:tanA= ,它们弦称为∠A 的锐角三角函数 2、取值范围】 例1.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C =90°. 第1题图 ①斜边 ) (sin = A =______, 斜边)(sin = B =______; ②斜边 )( cos =A =______, 斜边 ) (cos =B =______; ③的邻边A A ∠= ) (tan =______, ) (tan 的对边 B B ∠= =______. 例2. 锐角三角函数求值: 在Rt △ABC 中,∠C =90°,若a =9,b =12,则c =______, sin A =______,cos A =______,tan A =______, sin B =______,cos B =______,tan B =______. 例3.已知:如图,Rt △TNM 中,∠TMN =90°,MR ⊥TN 于R 点,TN =4,MN =3. 求:sin ∠TMR 、cos ∠TMR 、tan ∠TMR . 典型例题: 类型一:直角三角形求值 1.已知Rt △ABC 中,,12,4 3 tan ,90==?=∠BC A C 求AC 、AB 和cos B .

2.如图,⊙O 的半径OA =16cm ,OC ⊥AB 于C 点, ?= ∠4 3 sin AOC 求AB 及OC 的长. 3.已知:⊙O 中,OC ⊥AB 于C 点,AB =16cm ,?=∠5 3 sin AOC (1)求⊙O 的半径OA 的长及弦心距OC ; (2)求cos ∠AOC 及tan ∠AOC . 4. 已知A ∠是锐角,17 8 sin =A ,求A cos ,A tan 的值 对应训练: 1.在Rt △ABC 中,∠C =90°,若BC =1,AB =5,则tan A 的值为 A . 5B .25 C .12 D .2 2.在△ABC 中,∠C =90°,sin A=5 3 ,那么tan A 的值等于( ). A .35 B .45 C .34 D . 43 类型二. 利用角度转化求值: 1.已知:如图,Rt △ABC 中,∠C =90°.D 是AC 边上一点,DE ⊥AB 于E 点. DE ∶AE =1∶2.求:sin B 、cos B 、tan B . 2. 如图,直径为10的⊙A 经过点(05)C , 和点(00)O ,,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D ,B 是y 轴右侧圆弧上一点,则cos ∠OBC 的值为( ) A . 12 B .32 C .35 D .4 5 D C B A O y x 第8题图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分析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分析 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对经过抽象、概括最终转化为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的实际问题的求解十分有效,本文略谈一下解三角形问题的解题思路,以供参考。 思路一:解三角函数应用题要通过审题领会其中的数的本质,将问题中的边角关系与三角形联系起来,确定以什么样的三角形为模型,需要哪些定理或边角关系列出等量或不等量关系的解题思路,然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即抽象出数学问题。 例1 如图,为了计算北江岸边两景点B 与C 的距离,由于地形的限, 制需要在岸上选取A 和D 两个测量点,现测得AD CD ⊥,10AD km =, 14AB km =,60BDA ?∠= ,135BCD ?∠=,求两景点B 与C 的距离 (假设,,,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测量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 2 1.414, 3 1.732,5 2.236===) 分析:把“两景点B 与C 的距离”确定为以三角形BCD 为模型即在三角形BCD 内求解。 解:在△ABD 中,设BD=x ,则BDA AD BD AD BD BA ∠??-+=cos 2222, 即 60cos 1021014222??-+=x x 整理得:096102=--x x 解之:161=x ,62-=x (舍去),由正弦定理,得:BCD BD CDB BC ∠=∠sin sin , ∴2830sin 135 sin 16=?= BC ≈11(km). 答:两景点B 与C 的距离约为11.km. 思路二:解三角函数应用题要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等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再次,讨论对数学模型的性质对照讨论变量的性质,从而得到的是数学参数值;最后,按题目要求作出相应的部分问题的结论. 例2 用同样高度的两个测角仪AB 和CD 同时望见气球E 在它们的正西方向的上空,分别测得气球的仰角是α和β,已知B 、D 间的距离为a ,测角仪的高度是b ,求气球的高度. 分析:在Rt△EGA 中求解EG ,只有角α一个条件,需要再有一边长被确定,而△EAC 中有较多已知条件,故可在△EAC 中考虑EA 边长的求解,而在△EAC 中有角β,∠EAC =180°-α两角与BD =a 一边,故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EA. 解:在△ACE 中,AC =BD =a ,∠ACE =β,∠AEC =α-β, 根据正弦定理,得AE = a sin βsin (α-β) 在Rt△AEG 中,EG =AEsin α=a sin αsin βsin (α-β) ∴EF =EG +b =a sin αsin βsin (α-β) +b 。 答:气球的高度是a sin αsin βsin (α-β) +b. 思路三:解三角形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①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动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水平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够实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水准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能够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 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能够出现各种角度,60°仅仅一种特殊现象。 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比缤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 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能够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我们能够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 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 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吗?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重点) 2.根据元素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关系式,求出所有未知元素.(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世界遗产意大利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设塔顶中心点为B, 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A ,过点B 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 .在Rt △ABC 中,∠C =90°,BC =5.2m ,AB =54.5m ,求∠A 的度数. 在上述的Rt △ABC 中,你还能求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解直角三角形 【类型一】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或角 已知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按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若a =36,∠B =30°,求∠A 的度数和边b 、c 的长; (2)若a =62,b =66,求∠A 、∠B 的度数和边c 的长. 解析:(1)已知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2)已知两条直角边,解直角三角形. 解:(1)在Rt △ABC 中,∵∠B =30°,a =36,∴∠A =90°-∠B =60°,∵cos B =a c ,即c =a cos B =363 2 =243,∴b =sin B ·c =12×243=123; (2)在Rt △ABC 中,∵a =62,b =66,∴tan A =a b =33 ,∴∠A =30°,

∴∠B =60°,∴c =2a =12 2. 方法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应求出所有未知元素,解题时尽可能地选择包含所求元素与两个已知元素的关系式求解. 【类型二】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长度问题 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 在FD 的延长线上,AB ∥CF ,∠F =∠ACB =90°,∠E =30°,∠A =45°,AC =122,试求CD 的长. 解析: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求出BM 与CM 的长度,然后在△EFD 中可求出∠EDF =6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答即可. 解: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在△ACB 中,∠ACB =90°,∠A =45°,AC =122,∴BC =AC =12 2.∵AB ∥CF ,∴BM =sin45°BC =122×22=12,CM =BM =12.在△EFD 中,∠F =90°,∠E =30°,∴∠EDF =60°,∴MD =BM tan60°=43,∴CD =CM -MD =12-4 3.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 【类型三】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面积问题 如图,在△ABC 中,已知∠C =90°,sin A =3 7,D 为边AC 上一点,∠BDC =45°,DC =6.求△ABC 的面积. 解析:首先利用正弦的定义设BC =3k ,AB =7k ,利用BC =CD =3k =6,求得k 值,从而求得AB 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 的长,再进一步求解. 解:∵∠C =90°,∴在Rt △ABC 中,sin A =BC AB =37 ,设BC =3k ,则AB =7k (k >0),在Rt △BCD 中,∵∠BCD =90°,∴∠BDC =45°,∴∠CBD =∠BDC =45°,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题型完整归纳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题型目录一.正弦定理 1.角角边 2.边边角 3.与三角公式结合 4.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增解的应对措施 5.边化角 6.正弦角化边 二.余弦定理 1.边边边 2.边角边 3.边边角 4.与三角公式结合 5.比例问题 6.余弦角化边 7.边化余弦角 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面积公式的选用 2.面积的计算 3.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面积的综合应用 四.射影定理 五.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综合应用 1.边角互化与三角公式结合 2.与平面向量结合 3.利用正弦或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 4.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 (1)最大(小)角 (2)最长(短)边 (3)边长或周长的最值

(4)面积的最值 (5)有关正弦或余弦或正切角等的最值 (6)基本不等式与余弦定理交汇 (7)与二次函数交汇 六.图形问题 1.三角形内角之和和外角问题 2.三角形角平分线问题 3.三角形中线问题 4.三角形中多次使用正、余弦定理 5.四边形对角互补与余弦定理的多次使用 6.四边形与正、余弦定理 六.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1.利用正弦定理求解实际应用问题 2.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实际应用问题 3.利用正弦和余弦定理求解实际应用问题 一.正弦定理 1.角角边 ?=?=?= 例.在中,解三角形 ABC A B a 30,45,2,. ?=?=?== 练习1.在中则 ABC A B a c ,30,45, . 练习2.在中,已知45,,求 ?=?=?= 30. ABC C A a b 2.边边角 例中,解这个三角形?===? ABC a .45,. 练习1中,则 ?==+== . 1,2,sin ABC a b A C B C 练习2.中则 ?===?= ,3,60,_____ ABC c b C A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计算

特殊角及计算 归纳结果 0° 30° 45° 60° 90° si nA cosA ta nA c otA 当锐角越来越大时, 的正弦值越来___________,的余弦值越来___________。 当锐角α越来越大时, α的正切值越来___________,α的余切值越来___________。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 2 60°+sin 2 60°. (2)cos 45sin 45? ? -t an45°. 2:(1)如图(1),在Rt △ABC 中,∠C=90,6,B C3,求∠A 的度数. (2)如图(2),已知圆锥的高AO 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OB 3,求a. 一、应用新知: 1。(1)(si n60°-tan30°)cos45°= 。(2)若0sin 23=-α,则锐角α= . 2。在△AB C中,∠A=75°,2c osB=2,则ta nC= 。

3。求下列各式的值. (1)o 45cos 230sin 2-? (2)ta n30°-si n 60°·sin30° (3)c os45°+3t an30°+c os30°+2sin 60°—2tan4 5° (4)?+?+? +?- ?45sin 30cos 30tan 1 30sin 145cos 222 4。求适合下列条件的锐角. (1)2 1 cos =α??(2)33tan =α (3)2 2 2sin = α? (4)33)16cos(6=- α (5) (6) 6。如图,在△ABC 中,已知BC =1+ ,∠B=60°,∠C=45°,求AB 的长。 7.在△ABC 中,∠A 、∠B 为锐角,且有 ,则△ABC 的 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 |tanB-3|+(2sinA-3)2=002sin 2=-α01tan 3=-α 3

九年级数学下册《解直角三角形》典型例题(含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典型例题 例1 在Rt △ABC 中,∠C=90°,∠B=60°,a=4,解这个三角形. 分析 本题实际上是要求∠A 、b 、c 的值.可根据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解决. 解 (1) ; (2)由a b B =tan ,知 ; (3)由c a B = cos ,知860cos 4cos =?==B a c . 说明 此题还可用其他方法求b 和c . 例 2 在Rt △ABC 中, ∠C=90°,∠A=30°,3=b ,解这个三角形. 解法一 ∵ ∴ 设 ,则 由勾股定理,得 ∴ . ∴ . 解法二 133330tan =?=?=b a 说明 本题考查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它可以用目前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也可以用以前学的性质解题. 例 3 设 中, 于D ,若 ,解三 角形ABC .

分析“解三角形ABC”就是求出的全部未知元素.本题CD不是的边,所以应先从Rt入手. 解在Rt中,有: ∴ 在Rt中,有 说明(1)应熟练使用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变形,如: (2)平面几何中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定理也可以结合使用,本例中 “”就是利用“对30°角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定理.事实上,还可以用面积公式求出AB的值: 所以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应开阔思路,运用多种工具. 例4在中,,求. 分析(1)求三角形的面积一方面可以根据面积公式求出底和底上的高的长,也可以根据其中规则面积的和或差; (2)不是直角三角形,可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

解如图所示,作交CB的延长线于H,于是在Rt△ACH中,有,且有 ; 在中,,且 , ∴; 于是,有, 则有 说明还可以这样求: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知识总结和题型归纳

解三角形的知识总结和题型归纳 一、知识必备: 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 中,C =90°,AB =c ,AC =b ,BC =a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sin A =cos B =c a ,cos A =sin B =c b ,tan A =b a 。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 中,A 、B 、C 为其内角,a 、b 、c 分别表示A 、B 、C 的对边。(1)三角形内角和:A +B +C =π。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R 为外接圆半径)(3)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a 2-2ca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S = 21ah a =21bh b =21 c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上的高);(2)?S =21ab sin C =21bc sin A =2 1 ac sin B ; 4.解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三个内角)中的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其他未知元素的问题叫做解三角形.广义地,这里所说的元素还可以包括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以及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面 【高中数学】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计算

特殊角及计算 归纳结果 0° 30° 45° 60° 90° sinA cosA tanA cotA 当锐角越来越大时, 的正弦值越来___________,的余弦值越来___________. 当锐角α越来越大时, α的正切值越来___________,α的余切值越来___________.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 2 60°+sin 2 60°. (2)cos 45sin 45? ? -tan45°. 2:(1)如图(1),在Rt △ABC 中,∠C=90,6,3A 的度数. (2)如图(2),已知圆锥的高AO 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OB 3a . 一、应用新知: 1.(1)(sin60°-tan30°)cos45°= .(2)若0sin 23=-α,则锐角α= . 2.在△ABC 中,∠A=75°,2cosB=2,则tanC= . 3.求下列各式的值.

(1)o 45cos 230sin 2-? (2)tan30°-sin60°·sin30° (3)cos45°+3tan30°+cos30°+2sin60°-2tan45° (4)?+?+? +?- ?45sin 30cos 30tan 1 30sin 145cos 222 4.求适合下列条件的锐角. (1)2 1cos =α (2)3 3tan = α (3)2 22sin = α (4)33)16cos(6=- α (5) (6) 6.如图,在△ABC 中,已知BC=1+ ,∠B=60°,∠C=45°,求AB 的长. 7.在△ABC 中,∠A 、∠B 为锐角,且有 ,则△ABC 的 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 8. 在△ABC 中,∠C=90°,sinA= ,则cosB=_______,tanB=_______ 9.已知α为锐角,且sin α=5 3 ,则sin(90°-α)=_ 二、选择题. |tanB-3|+(2sinA-3)2=002sin 2=-α0 1tan 3=-α3

初中九年级下册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初中以及高中必修五三角函数知识点 (九下28章人教版09年第二版) (高中必修5)第六组:桑晓娜 思想及方法: ? 1.转化和化归思想(由特殊到一般) ? 2.数形结合思想 ? 3.方程思想 ? 4.建模思想 ? 5.分类讨论思想

知识点、概念总结:三角函数的定义 ? 正弦 ? 余弦 ? 正切 知识点、概念总结:特殊三角函数的值,计算器 ? 会用计算器算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c a A A =∠=斜边的对边sin c b A A =∠=斜边的邻边cos b a A A A =∠∠=的邻边的对边tan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知识点、概念总结:解直角三角形(九年级) 知识点、概念总结:解一般三角形(正、余弦定理) ?????????????一锐角,一斜边一锐角,一直角边一边一角一斜边,一直角边两直角边两边已知

正弦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相似) 余弦定理(向量、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 ? 解三角形 ?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应的角(正弦) ? 已知两角及其中一角所对应的边(正弦) ? 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余弦) 三角形的面积(推导) 知识点、概念总结:解三角形实际问题 ? 应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常用的几个概念: ? (1)仰角、俯角: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 (2)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bc a c b A 22^2^2^cos -+=b a c a bc c ab S abc sin 21sin 21sin 21===?

最新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 相似三角形解题技巧及口诀

F 相似三角形解题技巧及口诀 A 字形,A ’形,8 旋转形 双垂直结论:射影定理:①直角三角形中, 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②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⑴△ACD ∽△CDB →AD:CD=CD:BD →CD2=AD ?BD ⑵△ACD ∽△ABC →AC:AB=AD:AC →AC2=AD ?AB ⑶△CDB ∽△ABC →BC:AC=BD:BC →BC2=BD ?AB 结论:⑵÷⑶得AC2:BC2=AD:BD 结论:面积法得AB ?CD=AC ?BC →比例式 证明等积式(比例式)策略 直接法:找同一三角形两条边 变化:等号同侧两边同一三角形 三点定形法 2、间接法: ⑴3种代换 ①等线段代换; ②等比代换; ③等积代换; ⑵创造条件 ①添加平行线——创造“A ”字型、“8”字型 ②先证其它三角形相似——创造边、角条件 相似判定条件:两边成比夹角等、两角对应三边比 相似终极策略: 遇等积,化比例,同侧三点找相似; 四共线,无等边,射影平行用等比; 四共线,有等边,必有一条可转换; 两共线,上下比,过端平行条件边。 彼相似,我角等,两边成比边代换。 (3)等比代换:若是四条线段,欲证,可先证得 ( 是两 条线段)然后证,这 里把叫做中间比。 ①∠ABC=∠ADE .求证:AB ·AE=AC ·AD ②△ABC 中,AB=AC ,△DEF 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 BD?CN=BM?CE . ③等边三角形ABC 中,P 为BC 上任一点,AP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AC 于M 、N 两点。 求证:BP ?PC=BM ?CN ?有射影,或平行,等比传递我看行 ①在Rt △ABC 中,∠BAC=90°,AD ⊥BC 于D ,E 为AC 的中点,求证:AB ?AF=AC ?DF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

欢迎阅读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并且都等于外接圆的直径,即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变形:1)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2)化边为角: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 A c a = 3)化边为角: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 4)化角为边: ;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sin sin c a C A = 5)化角为边: R c 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 3.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下列两类三角形的问题: 4. ①已知两个角及任意—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例:已知角B,C,a , 解法:由A+B+C=180o ,求角A,由正弦定理;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 A c a =求出b 与c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边的对角,求其他两个角及另一边。 例:已知边a,b,A, 解法:由正弦定理B A b a sin sin =求出角B,由A+B+C=180o 求出角C ,再使用正弦定理C A c a sin sin =求出c 边 4.△ABC 中,已知锐角A ,边b ,则 ①A b a sin <时,B 无解; ②A b a sin =或b a ≥时,B 有一个解; ③b a A b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学案:28.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计算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计算 【学习目标】: 1、会求出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简单运算。 2、在学习中渗透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感受推理的合理性,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习重点:推导并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学习难点:会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 预习 一.学法指导: 1、旧知链接:如图在 Rt △ABC 中,∠C=90°。(1)a 、b 、c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B= 。 (2)sinA= c a ,cosA= tanA= ; sinB= , cosB= , tanB= 。 (3)若A=30°,则c a = __ 。 (4)sinA 和cosB 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知预习 : ① 独立阅读课本90-91页本节内容, 对重点内容做好圈点勾画。 ②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相关练习。 二:预习检测: (1)sin60°--tan45°=__________ (2)cos60°+tan60°=__________ 探究 探究一:推导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值 [问题]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请 用逻辑推理的办法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 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问题] 2、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问题] 3、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cot30°呢? [问题] 4、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请完成下表: ★学法指导:: (1)图形记忆(2)列表记忆(3)规律记忆 观察上表,我们是否发现,对于同名三角函数,当 角度发生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30°+cos45° (2)sin 260°+cos 260°-tan45° (3) -tan45° 拓展1: 探究二: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 例2:(1)如图(1),在Rt △ABC 中,∠C=90,AB=6,BC=3, 求∠A 的度数. (2)如图(2),已知圆锥的高AO 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OB 的3倍,求α. 拓展2:已知锐角A ,且sinA 是方程 的根,试求锐角A 的度数。 ★ 学法指导:由三角函数值求角,主要是根据特殊角的 三角函数值求角,需要记忆30°、45°、60°角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补充练习: 1、若cos α=sin300,α为锐角,则tan α=_________。 2、已知∠A 是锐角,若2cos (A+100)=3,则∠A=______。 3、点M (tan600,-cos600)关于x 轴的对称点N’的坐标是( ) A 、(-3,21) B 、(3,21) C 、(3,-21) D 、(-3,-2 1 ) 4、计算: (1)1 30sin 560cos 30 0- (2)0 045cos 360sin 2+ (3)??-?30cos 30sin 260sin cos 45sin 45? ? 30° 45° 60° sin α cos α tan α cot α ┌ ┌ 300 600 450 450 4 24)60sin 45(2c 2)1(0 0+-os 100)41(45cos 2118)2(-+---)(π03)31(242=++-x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