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曾经长期的应试教育,历史学被淡化了,历史学的功能模糊了,历史学沦为了“副科”。不少学生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错误观点:学历史=背历史。历史课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老师不停滴灌输历史书上的内容,似乎历史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记住一切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历史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背多分”。还有兴趣培养上的问题,也反映出当前历史教学的状况,应试教育和过分追求升学率,导致情感教育缺失。

关键词: 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一、历史教学情感教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和现状。

曾经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教学中过分的注重知识,过分的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德育的培养。这其中的原因有我们教师的,也有现实教育状况的,也有教材本身的因素。

时代在发展,而我们的观念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旧有的观念,缺乏学习的精神,不敢突破创新。许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比较困惑,感觉较玄,难以捉摸,不易量化,难以精确控制。同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科学性,有时因其难度大,干脆被教师弃之不顾。另外在升学的压力下,历史教学放弃了原本应该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内容,被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僵化的理解所取代,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了个性的张扬,也失去了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这个物欲横流,讲功利主义、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年代,我们的教育严重倾重于理科,一味地追求高智商,走上了一条“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歧路。学生缺乏情感教育的培养,缺失人文的内涵和

素养,甚至造成了某种程度道德的缺失。在国际比赛中,中国学生的分数往往很高,表现出很强的智力技能,如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上,却往往失分于人。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考试的能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敢于突破创新的人才。

二、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情感范畴。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罗万象,大凡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民俗风物、内外战争、民族关系、思想文化以及人后、人种状况等,均在认识对象之列。历史学的功能也是别的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既有认识功能、借鉴功能,亦有教育功能!其中教育功能又包含着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历史眼光的教育等等。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历史知识应涵盖人类社会所持有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境界,也是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通过历史课培养学生情感的内容:

1.爱国主义情感。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爱国主义情感包括:当祖国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保土安民,奋起抵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尊严、民族的团结与和睦,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的高风亮节;为国争光,造福于民,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勇攀高峰的志向;为建设祖国,合家报国,无私奉献,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

2.道德感。道德感指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等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道德感应包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合乎民情民意的时代感;公正不阿,态度鲜明的是非感;

不畏强暴,敢于仗义直言的正义感;以天下为己任,献身社会与事业的责任感;千金一诺,关心他人和勇于助人的友谊感;救死扶伤,济贫解危的人道主义感等。

3.理智感。理智感指入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它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的满足及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历史理智感包括:勤于学习,大胆探索,刻意追求,勇于攀登的精神;意志坚定,顽强拼搏,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维护正义,信奉真理,敢于斗争,绝不妥协的精神;实事求是,出以公心,在事实面前勇于承认错误和修正错误的精神;矢志忠诚于事业,绝不半途而废的精神等。

4.审美感。审美感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道德行为加以评价时,内心所具有愉快和倾向性的体验。历史审美感包括:对人类历史悠久灿烂的文化热爱和欣赏的情感;对自然界壮丽的河山和优美的环境加以讴歌的情感;对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和崇高道德境界加以赞颂的情感等。

情感教育理应贯穿历史教学整个过程,既有时间沉淀、冷峻思考理性过程,更有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的感性过程。

(苍溪县白山乡小学校付实)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1-10T10:12:44.0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海燕[导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张海燕(河南柘城县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柘城 47620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134-01 摘要:教师要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悟领情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与教育。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潜移默化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于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 巴姆尔格说:“阅读首先是一种感受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组合成较大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复杂的思维的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这种定义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即读者和阅读的对象即读物二者建立起的一定关系共同组成的,它是一种双方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阅读对象应该成为读者经验的结果。它的意义在于阅读活动中读者的创造性集合之中。因此,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活动。 其实,阅读教学不仅是认知教育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二者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课文有:叙事生动的记叙文、语言优美的散文,感情真挚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精于思辩的议论文和简明平实的说明文,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何使学生在与作品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呢?我认为:情感融入是阅读教学中主要必备因素之一,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自身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是阅读教学的使命之一,是阅读教学思想教育具体化的一个方面。然而,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尤其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情感诱导的方式有:设置情境,制造气氛,表情朗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读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神态等媒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兴奋愉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感染和共鸣,因而,潜移默化地也就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教学朱自清《背影》,由于学生与作者时代反差较大,伤感情绪越浓,距离学生生活就越远,障壁就变得越厚,怎么办呢?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用真情感染学生,打动了学生,他在导语中表情生动地叙述着:“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索取一个证明,父亲送我上了省城的火车,为我找定座位后,又下车来到窗前,不断地对我说着嘱咐的话:“要小心,不要随便离开座位,现在社会大乱。”说定,转身走了几步,攀过乱石嶙峋的月台,去为我买来了当时的稀罕物——苹果和油条,父亲那远去消瘦的背影和来时消瘦的面颊催我潸然泪下,火车开动了,我探身向父亲告别,父亲蹒跚着随着火车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火车加快了速度,离父亲越来越远了,我的嘴唇咬得更紧,泪水更加簌簌地流淌着。此刻台下的学生们受到了感染,动了情,有的默默无语,有的红了眼眶,可见这段导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父亲的感激爱怜之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结合课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偏离文章的轨道。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文中运用了许多拟人手法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济南的山水用以书写景物的特点。如“慈善的冬天”的秀气等,这些词语形象表示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表现了小山的玲珑秀美,在讲析课文时要把这些词在文中的喻义讲透彻,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景物的喜爱之情。 教师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可能影响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影响。当一个充满朝气、洋溢热情的教师出现在讲台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极易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情感教育策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教育策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感教育,以人为本 实施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教育学生对自己要自爱、自尊;对生活要自信、自强;对他人要真诚、热情;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努力。情感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作为一个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师,面对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初中时就放弃了英语。英语课对于他们来说如同天书,听、说、读、写如同四面墙,英语课堂上常常去做其它的事情,做作业抄袭参考书。学生的学习苦恼也成为老师教学上的困扰,如何走出困境是笔者探讨的课题。在认真分析了我班学生的状况之后,我决定从情感教育入手。我班的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英语学习态度入学成绩比例 一层自信心较强,还 在为考入重点学 校而努力学习 60~80 25% 二层自信心较弱,学 习自觉性差,时 学、时弃 41~59 45% 三层没有自信心,放 弃英语 40以下 30% 我分三个批次进行谈题:1你认为英语重要吗?2、个别学科的程度差不代表一个学生的素质差,缺乏自信心才是一个人品格的一大缺陷。3、你的英语学习障碍在哪里? 针对话题1,我采取学生主讲,目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这一点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共识,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喜欢计算机,而学习计算机离不开英语,而目前英语方面的困难又阻碍了他们对计算机的深入学习。 针对话题2是老师主讲,目的是鼓励学生战胜畏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话题3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到底在哪方面需要帮助。 针对话题3的答复是多样化的,主要集中在词汇记忆方面。由于词汇障碍使听、说、读、写不能顺利进行。在一轮谈话之后,我从教师的角度向学生提出了我的看法和承诺。 这些举措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欢迎,鼓起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勇气。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最明显的改进就是课堂气氛变了,绝大多数学生认真听讲、开口讲英语、翻书做笔记。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他们保持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兴趣入手,策略助学 情感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这是一个非智力的心理过程,但却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就是要帮助学生保持这样一个良好心态。我从学生喜欢计算机这个契机出发,给出一些有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词汇和常用语,学生很感兴趣,主动抄录、背记。我惊讶地发现学生背记这些词语又快又准,特别是那些反感英语,喜欢计算机的学生。我在班上表扬这些学生,说他们用行动证实了他们有学好英语的能力。在以后的英语词汇背记方面,我对这些学生多了几分督促,他们自己也多了几分主动和努力,对英语课的反感逐渐消失。在课间,我让课代表放一些流行英文歌曲,学生听会曲子之后就主动索要英语歌词,之后,他们就会相互磋商中文含义。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一个活跃时期,他们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喜欢了解新闻轶事、名人、体育、时尚等等。我在阅读的选材方面满足他们的喜好,贴近他们的生活并结合教材向他们介绍外国的风情、习俗、习惯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想方设法保持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表演方面,初中生,他们对重复性的对话表演不感兴趣,他们所喜欢的是更深一层的创造性表演。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单元情景对话理解之后,分组活动。小组成员由好、中、差组成,依照单元情景创编、表演新对话。好学生基本上成为编剧与导演,中差生一般就成为演员。在编剧的过程中,中差生的妙点子多,好学生的写的能力强,在需要的时候教师给予帮助。这样以好带差,各扬其长,通力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对话内容更为丰富、活泼、风趣。 成就感是保持兴趣的支柱,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的提高是最直观的。因此,在学习策略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针对一些学生在记忆词方面有困难,我就向他们介绍一些词汇记忆的方法,例如:看、念、听、写、记;词、形、义结合;同、反、同族;合成、派生、转化;词在句中记、卡片随身行;早晚时光背、读、记,反复七遍记得牢,等等。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予热情表扬与鼓励,每学期组织一、二次英语学习经验交流,让进步生主讲。教师的言语有时对学生的影响是教师本人意想不到的。例如,我班有位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28分,中考英语成绩为114分。她与家长来校向我致谢时说我曾在她的作业本上写过:Your hand writing is very good!我曾在她表演时说过:Your pronunciation is good and your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采用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也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以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的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的完善与升华,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辩性及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那么怎么才能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取历史情感,完成新课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份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谈一些粗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4651416.html,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作者:黄丽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139-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情感的渗透正是从认知与意向的双重角度达到了最佳的情感培养目标,进而让学生发展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内心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这一螺旋式上升过程反映了数学情感对于数学课程讲授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数学提出的全新要求。情感教育应从启蒙阶段着手,让学生将情感作为自身学习数学的驱动力,进而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充分认识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学生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在心情愉悦、情绪顺畅的状态中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大幅提高,能够更加积极地在学科难题中寻求解决的方法。事实证明,调动学生的情绪,能显著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学生主体的感情状态、情绪色彩和思维活跃度和智力发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探究热情时,观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再次,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情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处于此阶段的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主要来源于家庭以及教师是非观念的引导,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情感教育引导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2.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数学情感渗透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师生关系方面体现数学情感对于教学工作的内在影响与号召力,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生活方面,教师应走进学生的世界来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亲和力的体现,这对缓解学生的不安心理与紧张情绪大有裨益。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它具有多种效应。一是宽松,师生有一种宽松感、安全感,因而能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从而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地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二是信任,指的是人际交往的意愿。喜欢有趋向性即喜欢听谁的,不喜欢听谁的。师生关系好,教师输出的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理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训学效果;三是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四是感染,师生关系好。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态度都会给学生以好的感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卢振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卢振云 发表时间:2018-03-14T17:10:40.81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2期作者:卢振云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情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卢振云(广西岑溪市南渡镇杨冲小学广西岑溪 5432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情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通过情感教育教学改变了以往语文教育的枯燥性,促使学生可以有效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逐步扩大情感教育的应用范围。本文从情感教育教学入手,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7)09-0191-01 1. 引言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容易从理性考虑事物转变为感性思考事物。当前,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情绪化。因此,在进行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情感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发挥的作用尤为巨大。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感染性教学,而感染教学就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本篇文章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及其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2. 情感教育教学概述 每个人都拥有情感,是人类在面对不同类型事情中引发出来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除此之外,情感也是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自身对于事情的认知,对某种事件或事物的判断与情感反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思想、意识是相当关键的,合理的情感反应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是最适宜的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情感教育,可以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融合情感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方式,通过上述方式的融合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效率。如果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案的设计的过程中,要在教学的所有阶段渗入情感教育,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文学创作中所包含的情感。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感情,进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 小学语文教学应用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3.1充分对教材进行挖掘与拓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情感教育。而大部分小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拥有较强的情感感染力,通常体现的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还要其对人生的思考。因此,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语文教材,举例来说,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其体现的就是童趣和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具有感染力的肢体及个性化语言促使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童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朗读练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课文情感进行理解,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而《再见了,亲人》中,则体现的是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怀。其重点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在进行抗美援朝时所建立起来的感情,尤其是课文中的这些句子:“用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充分描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些语句作为切入点,提前准备好有关的抗美援朝资料,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引入,促使学生经由资料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文章的主旨、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而进行深入学习。 3.2进行情境教学。 在开展情感教学的时候,创造教学情境是相当关键的。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语文教师可以经由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进行语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推动实际教学,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举例来说,在《七颗钻石》这篇文章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篇文章。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久旱情境图,由此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其对“水”和“爱”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当语文教师对画面进行展示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有效的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共鸣,进而促使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可以加深对文章的体会与理解。 3.3加强交流,实现情感共鸣 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方法: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抛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沟通,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出轻松舒适的教学气氛。其次,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些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不要对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批评,充分尊重与重视学生。再次,教师还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进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由此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3.4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 语文教育的主要趋势就是生活化教学。当前大多数文章中作者都是对生活的观察及体会,因此,如果学生想要获得情感教育,就要进行生活观察与探索,由此才能积累生活经验,获取生活情感。举例来说,在进行“理想”这篇文章的写作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询问亲人、查找有关资料或自我观察发现的方式对各行各业的特点进行了解,同时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个性及志向明确自身理想,这些理想不是学生单凭想象形成的,而是经由相关的生活经验及体会获得的。因此,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身个性及情感代入到文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热情及想象力,进而获取生活体会。 4. 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人文美 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多种类型,也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加以渗透。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教材,进行合理的设置与安排,除此之外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特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对于优美的文章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所表达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1-09-16T17:09:43.967Z 来源:《学园》2011年6月12期作者:陈美荣[导读] 当前我国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而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美荣湖南省东安县白沙中学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当前我国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而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学生的情感形成,要通过不断的熏陶和培养而形成,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他们能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将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有情感 教育意识。只有教师通过情感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心理,而学生的这种情感心理又能推动和促进情感教育的氛围,使情感教育能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我着重讲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根据这一构想,中国于1997和1999年分别恢复对香港和澳门的行使主权,当中国国旗在香港、澳门升起时,许多中国人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欢庆港、澳人民回归。学生看完录相带时,相继发言,各抒己见,决心勤奋学习,要把回归后的港﹑澳建设得更好。在这一刻,每个人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真正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许多人联合起来力量才大。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能赶上时代快速发展要求的。国家与国家之间需要合作,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合作,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合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如:在学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这一题目时,提问:“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小组讨论后发言,使学生认识到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必要性。即: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怒。苏、美、英、中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这个组织是怎样建立的呢?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1942年1月,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全部的人力、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因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力量,于1945年8月法西斯国家被打败。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团结合作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了解到法西斯的残暴性和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唤起学生追求和平、珍爱和平的强烈感情。 三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情感教育不但需要学生主体认识的加强,而且更需要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向学生介绍并高度赞扬那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对消极因素要给予否定,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情感方面的不足,用积极的情感和人生观去感染他们,引导学生向健康方面发展。此外,老师要从爱的角度出发,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注重方法,避免以势压人,生硬说教和武断灌输,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善于启迪学生心灵。 中学生心灵纯洁、情感丰富、真挚,对其心灵会产生震撼。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有很多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古代,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在近代,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向学生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经验,它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因为,这是每个学生的历史重任。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教育优化教学内容是全面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紧密相联。因此,要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如讲“九·一八”事变,可以先让学生听《松花江上》的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激昂而悲哀的音乐、忧伤而充满怒火的歌词,达到一种情感震撼的效果;讲《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先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用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意境,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培养学生的爱心、民族责任感,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习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播放《万水千山》,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而进行的艰难跋涉,了解长征中的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环境、物资缺乏、饥饿寒冷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学生抗击生活挫折的能力,在学习中做到以苦为乐,在生活中,反对奢华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合理消费。引导学生在富裕和平的生活环境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总之,情感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如果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学生受到的只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刺激,而他们也只会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没有生活的激情,没有成功感和成就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难以落实。所以,我们的情感教育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享受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如今,世界的竞争已转入以国民素质为中心的人才竞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学生,就要学好历史知识,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好学,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做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责任编辑:李锦雯〕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

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很容易就会抓住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然而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往往找不着头绪,甚至有时忽略了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情感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情感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英语学科中渗透情感目标呢?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张必隐教授在《阅读心理学》中指出:“阅读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从文字符号中获取和提炼“道”“技”“情”是阅读的目的和功能所在。所以,阅读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情感”是贯穿语篇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下面我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熟悉教材内容,注意渗透的随意性 情感目标的渗透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作为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这样教师才能把情感目标自然地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情感的思想性紧密结

合,学生也易于接受,从而达到知识的讲授与情感的教育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是“水滴石穿”和“滴水功”,教师切不可生拉硬扯,如果把情感教育象贴标签一样贴到某一学科的教学中去,既显得牵强,也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形象性 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情感目标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是各不同的。这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多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并且注意披文入情,以言感人。如: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作者传神描写、精美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对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想象,使学生潜滋暗长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藤野先生》,通过对鲁迅的“弃医从文”行动的体会,让学生真心感受作者坚贞不渝的爱国之情;历史课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充分进行教育,如讲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讲詹天佑、郭沫若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激起学生振

情感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和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情感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和应用 研究方案 合涧一实小张燕松 一、研究现状 由于家庭环境、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农村普遍出现空巢以及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对孩子情感关注不够的现象,在孩子学校生活中直接体现为:坏习惯一大堆,没有爱心,不积极主动,自卑等现象,总结开来,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让孩子长期缺乏情感的关爱,大班教学模式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孩子情感的教育与培养,不能很及时的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并对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导致孩子产生被忽略感,容易导致自暴自弃,或者道德健康产生各种问题,从而影响学业和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强调人的智商,却忽视非智力因素,即情意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技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等全面素质的降低。这就迫切需要着情感教育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当一次次面对学生空洞的说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伟大,却没有真情的流露时,我感到相当的苍白和困惑,为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研究”这一

课题,力求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营造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学生潜能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其品德,使个体顺应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目标: 1.实施情感育人,整合情感与智慧,培育优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2.探寻出情感教学法运用的有效途径、策略、方法等。 3.形成情感教育法的初步模式 四、研究内容: (一)探究情感教学法运用的有效途径、策略、方法等。 1.“导语激情”策略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通过动情的导语和过渡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之中,从而打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师生共鸣。 2.“以境染情”教学法 “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现代教育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以其声像并茂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发掘课文特点,恰当有效地运用多种手段,适度渲染课堂气氛,创造浓郁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展示优美画面,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氛围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发表时间:2009-03-25T14:52:15.543Z 来源:《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年第12期供稿作者:张颖 [导读] 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摘要: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探讨历史教学如何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生态学;情感教育;情感体验;德育功能 Emotion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discusses and analyses Zhang Ying Abstract:The teacher should infect a student by own aggressive temperament feeling and stirs up a student aggressive emotion experience and makes the student be subjected to the influence for changing and influencing imperceptibly and builds up a good classroom relationship. The emotion of the history academics educates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and makes use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theories and inquiry into history teaching how to stir up and trains the student's social aggressive temperament feeling, well develop history teaching of virtuous teach function,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y;Emotion education;Emotion experience;Virtue teaching function 随着教育生态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课堂。从生态上的视角可以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阳光”,即课堂上缺少情感的交融,缺少师生之间生命价值的体认。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生态观,要关心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要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和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没有学生的发展也就没有自己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动权,就会破坏整个系统的生态平衡,最后也将阻碍自己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学生不是物,教师也是人,而不是圣。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沉睡多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唤醒学生潜在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情感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情感在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去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乐观或悲观等两极性特征。情感的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所以,情感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但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认识过程而轻情感过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教育的涵义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对客观历史事实的了解去影响人们的主观意识,从而确定起正确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和基本观点。历史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和因素,教师可以纵横捭阖,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擷取史料进行情感教育。譬如深化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精深,民族特色以及世界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深化中华近代史教育,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中国于危亡,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追求救国真理,终于找到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激励学生发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进行世界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初步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增强民族自尊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所以,中学历史课是对青少年施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培养学生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高尚的情操,起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探讨历史教学如何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教育之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一切的改变只有落实到情感上才能算是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因此良好的学习情感的生成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的标志。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下工夫,大力挖掘教师的潜力,在“灌的技术”上煞费苦心,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把生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囿于固定,单调的模式之中。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而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它对学习有启动、引导、激励、维持和调控的作用。美国人本注意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刻的。他反复强调,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颈部以上”,只有学生带着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对他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培养和学生积极的回应。通过师生双方的不断理解和沟通,学生才有可能逐渐长生学习的幸福感,感受到成功,感受自己的成长,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他们也才有可能体会到学习对他们人生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热爱课堂,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1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崛起,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做“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要想真正成为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心理咨询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形成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的情感教学理论。 国外历史教学的课堂气氛普遍活跃,美国尤其如此。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将学生情感和学习对象巧妙融合,采用“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重视学生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并不多,而许多历史教学方法也主要追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讲述法、讨论法被广泛运用,就很好反映出这一点。而现在的教学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目标、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