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任何一种文学传统都是经典不断出现和对经典进行阐释的过程。正是对经典的阐释效法、领悟欣赏、转换创造,构成了文学史和文学传统的主要线索和独特品格。中国现代文学经过萌生与勃兴,发展与曲折,成熟与繁荣,铸就了一批权威性的超越时空的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整体也成为一种经典性的存在。本文基于对文学经典的理解,着重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诞生、延传与变异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和探讨。

一、经典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经典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难以给予具体而准确的界说和概括,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危机感。这主要表现在对其理解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悖论:既是永恒和绝对的,又是暂时和相对的;既是自足和本体的,又是开放和超越的;既是群体的,又是个人化的。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消解大师、告别和否定经典;另一种是试图寻找大师、重释经典。不过,这两种倾向都存在着盲目性,都涉及对经典和文学经典的认识问题,而这些悖论,归根到底又源于关于经典究竟是实在本体还是关系本体的矛盾态度。

经典的概念,来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显然,这一定义反映了一般人对经典的理解,它主要从实在本体论角度来看待经典,将其视为因内部固有的崇高特性而存在的实体。近代以来,许多理论家更倾向于从关系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经典,将它视为一个被确认的过程,一种在阐释中获得生命的存在。

就个人而言,我倾向于认为经典既是一种实在本体又是一种关系本体的特殊本体,亦即是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其内涵和特征至少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从本体特征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现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经典只有持续不断地被解释、接受、传播,它内在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因此,经典的本体特征呈现于经典文本与独特阐释的结合中。对经典的独特的读解系统与阐释空间,是它得以持续延传、反复出现、变异衍生,真正成为经典的必由之路。

其次,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物,它诉诸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说对经典的阐释大多借助上面三对关系的前项,那么,这些关系的后项,即个人的阅读、感性经验和无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则是经典具有超越性,开放多元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文学经典的审美把握,通过主题内蕴、心理情感、意境营构、人物塑造、修辞方式等努力,容纳了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与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这样创造出来的经典既具有自身的特质,又包含了文化、人性的内容,从而使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得到深层沟通,在文化和文学生命信息的传递中实现对话、互通和互动。惟其如此,经典才能出现“共鸣”现象,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再次,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士比亚之于英语与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语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与中国新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富于民族的精神气质。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说,鲁迅被称为“民族魂”。无论是所谓古代“轴心期”文明,或是在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文明,伴随着经典的出现和阐释,往往会出现能体现中国文化特有的人生体验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的“意义场”和“意义空间”。这里具有双面性:一是在社会文化“长时段”的深层结构中形成了经典阐释的土壤和背景;二是经典阐释又反过来推动社会和文化变革。

需要说明的是,文学经典除具有一般的经典特质外,还有自身的特点,因为与历史和哲学经典相比,它更具有文学性,更富有心灵的感动,更具有审美的内容,所以,文学经典更强调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来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经典一方面作为实在本体,是文学艺术的高峰;另一方面又是关系本体,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学传承阐释关系,从而也就意味着一段新的历史。因此它是一个国家、民族,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学取得合理性存在价值,并形成独特的思想艺术传统的根本依据和保证。白话文的倡导,小说界与诗界革命的呼吁,启蒙救亡意识的发端,西方哲学、文艺思潮与文学作品的引进,实际上从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时期就开始了,但为什么经历了20年,而文坛并无根本性改观,这一时段的文学仍然被视为过渡性的“近代文学”呢?这是因为没有出现新的文学经典。而从1918年《狂人日记》的发表,到1921年《女神》的诞生只不过两三年时间,但整个文学格局却为之一变,新文学诸流派纷出,争奇斗艳:乡土题材、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些流派的主要外在内容;思索、苦闷、欲望成为这些流派的主要内在情绪;现代语言形式和多种现代艺术手法为这些流派的总体特征;而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感受成为这些流派的整个范畴。现代文学已不再是《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中的理论倡导,而成为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有关讨论也不再是外视点式的从外部对新文学诞生的呼吁,而转为内视点式的关乎其内部规律与如何发展的探讨。这一切都说明,只有新文学经典的出现,才是新旧文学最终完成质变的标志。

对文学经典进行厘定和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要全面把握文学经典在文学史书写上的价值意义,我们就应该建构一种文学经典阐释史、影响史。只有将文学经典阐释与接受的流变过程展现出来,才能实现文学史的内在化、本体化,从而让文学史和它所负载的文学经典一样具有立体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

中国现代文学首先形成了自己新的知识系统。这个新的知识系统被称为“新学”,它融合中西,在知识体系上既与传统中国旧学体系迥然有别,又区别于单纯的西学,从整体特征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特征,是一个新型的知识系统。

由新的知识系统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冲击着既有的价值系统,促进新价值系统的形成,其核心就是人的发现与科学的发现。

至于新的意识形态系统开始出现的根本标志,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道统宗法体系的崩溃。国家不再是“家”的放大,在承认个体独立价值的基础上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念形成了。由此才有了启蒙,启的不是家族体系中的“子民”之蒙,而是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国民”之蒙;由此也有了救亡,所救的不是哪一家的“家天下” 之亡,而是中华民族之亡。

以上这些系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出现,但不是直接导致,而是经过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即“审美”。在天人相分、彰显个体、主张进化的知识、价值与意识形态体系中,旧的以中正平和为核心的审美体系迅速受到挑战。西方的悲剧型、冲突型、力量型的美学观逐步更新着人们的审美取向。中国旧的叙事文学中的程式化套路和大团圆模式开始招人厌弃。应该说,在20世纪的头20年,这是一次真正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正是从新的美学原则中

诞生了新文学的经典之作,如鲁迅的《呐喊》、《彷徨》,郭沫若的《女神》等。

既然新旧系统之间有着许多具体差异,那么,新系统之不同于旧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是现代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包含了两种不同向度,即思想模式的向度和社会运行模式的向度。就前者而言,现代性指人文主义通过史无前例的对人的自然力的强调,摧毁将宇宙、人和超验因素结合起来的传统综合,人成为意义的惟一来源。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一切都要放在理性的审判台前。就后者而言,现代性主要指近代以来西方所形成的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模式,如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市场机制的经济运行方式等,它直接导致了旧的社会结构的分化。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现代性是对应着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的。正如以上三个系统不能直接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一样,这样的现代性也不能直接导致现代文学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审美的过程。文学的独立性在于它的审美特质,但问题在于审美并非空中楼阁。它有自身内在积淀的一面,也有与外在现实相联系的一面。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新知识、新价值、新意识形态所体现出的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它立足于社会的改造、思想精神的更新,立足于“新人”的培养。正是在启蒙现代性的孕育之下,诞生了新的审美精神,即审美现代性。就文学而言,审美现代性产生之后,还对功利、现实的启蒙现代性进行超功利的、终极的反思。比如《狂人日记》,在这部作品的启蒙话语背后,我们又体会到了一种荒诞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与荒诞意识的结合,构成了作品绝望、严峻、冷酷的独到意境。这样一种审美现代性是生之于启蒙现代性,而又有着比启蒙现代性更直觉同时也更深刻的清醒。

如果说《呐喊》、《彷徨》是20世纪中国叙事文学的经典的话,那么《女神》就是20世纪中国抒情文学的经典。如《天狗》一诗,“天狗”——自我吞月、吞日、吞星球、吞全宇宙,又将月、日、星球的光和全宇宙的能量化为自我的能量,这种自我扩张精神是迥异于古典文学的。但《天狗》还不止于此,它还要剥自己的皮、食自己的肉、吸自己的血、啮自己的心肝,它不但向外扩张,还向内扩张,在自己的“神经上”、“脊髓上”、“脑筋上”飞跑,终于达到就要“爆了”的境界。这是一种向自我的深层开拓、解剖、反思的精神,更是古典文学所缺乏的。又如《凤凰涅槃》一诗,这种挣脱旧我实现新我的张力,同样是现代审美精神的体现,是建立在新的知识与价值背景之上的。

新文学经典的出现既包括经典文本的创作,也包括对文本的经典性接受。在《呐喊》诞生之初,大量的评论同时都指出了鲁迅创作的“灰暗”色调,而这种色调背后乃是写实的精神。问题在于从中国人古典的审美接受来说,都喜欢感情、色彩或浓烈鲜艳或淡泊空灵。而《呐喊》中的“灰暗”色调与古典审美情调的差异还不仅在平面色彩的差别,更主要的是它的“灰暗”背后有立体的层次:“灰暗”背后有灵魂的扭结和挣扎,有穿透现实而显示的对一个熟视无睹的世界的让人震惊的发现,如同刺痛了惯于黑夜之眼睛的阳光。郭沫若的《女神》也是轰动一时,引发了许多评论和研究。闻一多的《〈女神〉之时代精神》和《〈女神〉之地方色彩》两文不仅对《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新知识系统进行了高度赞誉,而且认为它们对新诗的审美见解本身也是独创并具有经典性意义的。正是在接受评论中,新经典的地位与新的知识、价值、意识形态与审美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和确立。

新文学经典地位与新系统确立的另一表现是,新文学经典及其阐释的出现感召和催生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创作和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则进一步丰富了新经典、新系统,并从一个新的层面取代了旧经典、旧系统的地位。如鲁迅创作对文研会乡土小说的影响。也有的新创作表现出与新文学经典不同的趋向,如新月社的创作更多注重传统因素,提倡现代格律诗与新诗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这就与郭沫若的创作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些理论与创作的提出不是凭空的,而是有感而发,郭沫若在此仍发挥着一个“话语平台”的作用。即便不赞成他创作方法的人,也不再回到从前,而是在新系统的范畴内另寻路数,更多地将传统融入现代的诸系统,特别是审美系统中。经典在这里就好像

一个原点,从这个原点辐射出不同的光线,将这个原点所开辟的新的空间不断拓展。至此,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得以生成。

三、多维阐释空间与新文学经典的延传

在“五四”前后经过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整合(以价值和审美为中心的整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得以诞生。与此相适应,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到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展示出复杂的关系。此时,虽然出现了政治意识形态与科学主义胶结在一起的一元化发展态势,但因为全民抗战造成的不同社区的分野,作家与理论家仍有很大的创作与写作自由,因而其文学活动体现出多维度和多向度的流变,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在这样的流变中得到延传。

在这一多维阐释空间中,第一是革命与审美的关系。鲁迅作品作为经典,首先遭到主张“革命文学”的成仿吾等人的批判,究其原因在于,鲁迅的作品是“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后来鲁迅终于成为左翼文学的旗帜,而对他的经典接受,仍然是从革命出发:“鲁迅……是封建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蒂克的革命家的诤友!”在这样的阐释语境下,鲁迅杂感可以说取代了其小说,而成为鲁迅经典的最高峰。30年代左翼文学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以及与林语堂的论争,都是不同程度地从革命与审美的双重架构中展开。左翼文学以意识形态批判后者,而后者则一面从意识形态上回击,一面攻击前者审美之幼稚。后者从审美上承认鲁迅小说的经典性,而否认鲁迅杂文的经典性。这些论争从文学本身的角度而言,其实质就是争夺文学经典在确认与阐释上的话语权。到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突出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革命功利主义价值观,解放前夕以香港的《大众文艺丛刊》为主对沈从文乃至于胡风文艺思想等的批判,都是为了以“革命”,而且是正统的“革命”为标准,对文学经典重新确认。革命性成为经典确认的显话语。首先是鲁迅、郭沫若这样新文学的第一代经典大师创造的经典被加以革命化的阐释;同时,在这样的阐释空间影响下,30年代诞生了新文学的第二代经典如茅盾的《子夜》,40年代诞生了新文学的第三代经典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它们属于保持文学审美特性较好的左翼文学经典或工农兵文学经典。

尽管审美在不断膨胀的“革命话语”制约下,越来越成为一种“潜话语”,但在这样的“潜话语”下,30年代前后有沈从文,40年代有张爱玲、钱钟书这样的经典作家,坚持文学的独立审美品格,超越现实人生,深入到生命的审美形态中。但是这一类经典在政治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长期得不到承认。而当政治意识形态淡化,文学独立的审美品格重新得到重视后,他们的经典地位才得到普遍认同和重新确认。鲁迅杂文的情况要复杂一些,既受到了不少人否定,又有不少人从中发掘出过去为意识形态遮蔽的生命审美价值,重新阐发了鲁迅杂文的经典意义。至于巴金、老舍、曹禺、艾青的作品,则属于在革命与审美的张力下比较执中的一类经典:一方面有着倾向革命的进步倾向,因而被冠以“民主主义”的称号;另一方面又不是为某一特定政治团体和思想主义而创作,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艺术的独立性,表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其命运要风顺得多。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延传牵涉的第二个问题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民族化既联系着民族传统,又关注着民族现实。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有契合,都有着在现代世界中实现民族自强的目标;民族化与现代化又有矛盾,民族化更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特性的保持与发扬,对现代化,特别是西化中的种种弊端更为敏感和关注。陈寅恪提出他的中国文化本位思想:“其真能

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将此归结为一种“相反相成”的态度。这一关系在“相反相成”中运作的结果,是从诗歌上形成了不同于《女神》,以新月派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讲究和谐、均齐的诗歌经典,其方法是,在吸收西方意象派与象征主义手法的同时,又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风格相契合;在小说上形成不同于海派,以老舍、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经典,其特点是,批判现代化带来的“都市文明病”,而对正在逝去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德抱留恋心态,并形成独具民俗意趣的叙述文体;在散文方面则有鲁迅的杂文,深沉凝重与泼辣犀利并重,描摹世象,辨古识今,剖析自我,承魏晋风度和古典文学以线描勾勒人物的神韵,譬喻取类,与林语堂的英国式幽默形成鲜明对照。此时期,纯粹的现代化、西化和狂飙突进的精神逐渐淡化,继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经典后出现的第二代经典,主要体现的是以民族化涵盖现代化的审美精神。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民族化更具有凝聚力和精神动员的现实功能,从而意识形态化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提出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革命文学发展到延安文学时期,实际上是通过革命化,将民族化与现代化联系起来。赵树理的小说就是在与意识形态密切相连的民族化要求下创出的经典,他的作品体现的是立足于本乡本土的农民在政治革命的影响下如何获得做人的尊严,而这种人的觉醒有别于“五四”,是通过民族觉醒、阶级觉醒体现的。

国统区创作的民族化则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的回归上。以妇女形象而言,“五四”时歌颂的是娜拉式的女性,而这时歌颂的则是具有坚韧品格的贤妻良母。如曹禺改编的《家》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比较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典与第一代文学经典背后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意识形态系统和审美系统,就可发现其中的嬗变。这种情形自然引起坚持“五四”开放精神和国民性批判精神的作家和理论家的不安。胡风和路翎是其代表。而此时,身处沦陷区的张爱玲则在民族化与现代化张力下进行选择,她在精神内涵上以现代性的深刻眼光审视以旧家族为象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揭示了现代都市中沉淀的阴暗与丑陋,而在文体语言上她的小说则承续了《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韵味。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延传所牵涉的第三个问题是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关系。在新文学倡导者看来,新文学相对于古典文学,本身就是大众化的;白话文运动实际上就是文学语言的大众化运动。但是,新文化运动一直存在精英化与大众化的悖论。大众化实际上就成了“化大众”,在大众化的背后,又有精英化的另一面。五四新文学倡导者的“精英地位”及其对国民性的改造、个性解放的提倡、新文学对异质的外来文化文学资源的借鉴和本土民间资源支撑的缺乏,这三方面的原因使得新文学的第一代经典内部存在着大众化与精英化的悖论。即都承认大众化的方向,并作着大众化的努力,但不知不觉还是在“化大众”中成为精英化的典范。“普罗文学”的兴起标志了大众化与精英化由隐性的内在冲突变成显性的外在对立。但是“大众化”的期待视野并未导致相应经典的产生。左翼文学中成为经典的,倒是没有正面描写工农斗争的《子夜》。

抗日战争的爆发,似乎给已入困境的大众化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抗日所必需的对全民族的动员成了大众化的终极理由。对于解放区文学、国统区大后方文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大众化的号召、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实际上逐渐成为主流文学的指导方针。大众化与民族化、大众化与意识形态化紧密结合,成为产生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代经典的主要语境之一。这一语境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赵树理等第三代经典就诞生于其中。而此时的沦陷区、孤岛文学,承续30年代模仿痕迹还很浓厚的海派文学,以现代化都市中的现代男女为自己的读者群,实际上走了另一条都市大众化的路子。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产生的经典作家。张爱玲关于“雅俗交融”的观点以及她在这方面的创作显示,协调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关系很有价值。

在由革命与审美、民族与现代、大众与精英这三对关系构成的阐释空间中,最后往往是革命、

民族、大众压倒审美、现代、精英。在特殊的语境中这一倾向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当二元关系中的一元畸形膨胀时,就会导致阐释空间的僵化,而文学的多元性渐渐变形乃至于异化,活力与创造被遏制。一方面,是少数符合革命政治意识形态标准的作品被不恰当的经典化到极致,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另一方面,也是此类作品被按照一定标准、先验地片面地受到歪曲,这是对新文学经典的最大破坏。这种情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得到改观。现代文学经典在此时期获得了重构。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经典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1949年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也有了新的看法。首先,改变单一的以政治意识形态划定和解读经典的做法,突出审美和学理的维度。文学观念和审美风尚呈多元化态势,经典接受的主体性更加突出。由此带来的是面对经典时的平常心态,亦即平等对话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同时这种平常心还摈弃了单纯的情绪性感受和意气用事,而辅之以理性的节制、客观的把握、冷静的审视和了解之同情。在这种情况下,对待现代文学经典出现了几种新情况:一是对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进行重新审视、重释经典。走近大师,将其看做包含了生活本身的多面性、立体性、复杂性的丰富精神个体,祛除过去加于其上的单纯的政治光环,突出其审美原创性和精神感召力,对其经典形象进行重塑和定位。二是发掘过去被湮没的经典,除去单一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对它们的种种遮蔽,恢复其本来的历史面貌和艺术价值,作家如周作人、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穆旦,文论家如王国维、胡适、宗白华、朱光潜、钱钟书等。

以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构,是在回归新文学经典本体的基础上,将时代精神、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审美特性进行的全方位整合。这种整合又被推向世界,成为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共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重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在多元和开放中进行反思的整合过程。经典重构在反思中实现了文学对本体自身的回归,而反思是一个过程,而非结论。这是一个不会结束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也将因此而长久地保持生命的活力。

摘自:《新华文摘》2004年14期作者:黄曼君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徐志摩写过一首爱情诗( D 《雪花的快乐》),其中化用了冰雪红梅的典故。 [A] 《我的失恋》[B] 《我不知道风——》 [C] 《小河》[D] 《雪花的快乐》 2、在丁西林的话剧《酒后》中,丈夫是一个( D现实主义者)。 [A] 理想主义者[B] 颓废者[C] 浪漫主义者[D] 现实主义者 3、巴金创作的《家》塑造了多种青年的典型形象,其中的(B觉慧)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 [A] 觉新[B] 觉慧[C] 祥子[D] 天保 4、《诗八首》中对爱情复杂性的思考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而它的作者在写作时仅仅24岁,这位作者是( C穆旦)。 [A] 冯至[B] 徐志摩[C] 穆旦[D] 戴望舒 5、在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女作家( C丁玲)脱颖而出,以迥异于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婉转低回的笔墨,大胆书写五四之后知识女性的苦闷,她的自叙传小说是对五四郁达夫开创的自叙传小说的总结和结束。 [A] 冰心[B] 凌淑华[C] 丁玲[D] 淦女士 6、巴金的《家》是其( D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A] 《春秋三部曲》[B] 《雷电三部曲》 [C] 《风雪三部曲》[D] 《激流三部曲》 7、《自己的园地》是作家( D周作人)的散文集。 [A] 朱自清[B] 冰心[C] 梁遇春[D] 周作人 8、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文前有一篇用( A文言)写成的小序。 [A] 文言[B] 白话文[C] 文白夹杂[D] 韵文 9、1933年,23岁的曹禺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作了自己的戏剧处女作(B雷雨),出手不凡,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A] 《日出》[B] 《雷雨》[C] 《原野》[D] 《北京人》 10、1932年9月,林语堂开始主编(B论语),创刊号即一鸣惊人。 [A] 《莽原》[B] 《论语》[C] 《人间世》[D] 《语丝》 11、曾和废名共同创办了《骆驼草》的作家是( C周作人)。 [A] 鲁迅[B] 茅盾[C] 周作人[D] 钱钟书 12、鲁迅曾经把冯至称为( A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A]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B] “中国优秀的抒情诗人” [C] “有后劲的年轻诗人”[D] “中国抒情诗人” 13、《酒后》中没有出现的人物是(B孩子)。 [A] 妻子[B] 孩子[C] 一个男子[D] 丈夫 14、下列作家不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的是( C何其芳)。 [A] 鲁迅[B] 周作人[C] 何其芳[D] 林语堂 15、关于《死火》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色彩华丽)。 [A] 色彩黯淡[B] 色彩华丽[C] 平直淡泊[D] 通俗明快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历年阅读分析题及答案

2000年4月 五、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20分)阅读巴金的散文《废园外》,并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答:(1)主题:通过对“我”走过一个废园,想起几天前敌机夫炸昆明,炸死园内一个深闺少女的叙写,表达巴金对青春的留恋和赞美,对扼杀年轻生命的控诉,对日军暴行的抗议。(4分)(2)艺术特色:①根据抒情的需要,以简洁的语言描写、记述。(3分)②以“花”和“毁了的楼房”这两个对立的形象为抒情线索,通过“我”晚饭后出去散步串连全文。(3分)③“花”是青春、美好、生命的象征,“毁了楼房”是残败、废弃、死亡的象征,两个形象放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3分)④情感深厚真挚,富于感染力。(2分) 2004年4月 五、阅读分析题(20分) 40.阅读凌叔华的短篇小说《绣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 要求: 1.围绕作品的主要线索“绣枕”,着重评析作品的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和结构特点。 2.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绣枕》是凌淑华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文如其人,作品淡雅幽丽,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温柔的深闺小姐,她长时间地在家中默默地精心刺绣一对靠枕,完工后将其送给白总长,以便这位上层人物请客时为人赏识,纷纷来说亲。但绣枕送去的当晚,却被醉酒的客人吐脏踩坏,最终丢给家中的佣人。小说以此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苦闷心境,描绘了中产人家温顺女性的孤寂和忧郁的灵魂。 幽闭的闺阁是大小姐生活的全部空间,在那死寂闺房中,她恪守着传统的闺阁之道,企盼通过绣枕攀上一门好亲事,过上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她内心对幸福未来的憧憬与渴望是何等强烈,这一切全部融注在绣枕的动作上。“脸热的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为了“绣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了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都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她以为用全部心力做出精美无比的靠垫,送于白总长,人家会由此注意到做靠垫的人,以此与其二少爷成就美好的姻缘;就算这不能实现,“大家看了(靠垫),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但大小姐内心这一热切渴望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精美的绣枕遭人唾弃变得肮脏、残缺不全的遭遇象征着大小姐备受冷落遭人蹂躏的悲惨命运。大小姐是孤独的,被抛弃的,处境悲凉,引发了读者对人物的同情与怜惜。小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叙事模式独特 从叙事角度看,作者采用纯客观叙事,始终与小说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不动生色地叙述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态度。 从叙事结构上看,作者突破传统的情节结构,将大小姐富于戏剧性的经历通过两个场景“绣枕”和“看枕”呈现,极力淡化了情节。小说没有直接描写“大小姐”的情感和命运,而重在通过人物的外在言行来刻画两个场景中人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从而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遭遇的不幸,使读者产生悲悯之情。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吉林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A. 《呐喊》 B. 《彷徨》 C. 《狂人日记》 D. 《阿Q正传》 2 【单选题】(10分) 祥林嫂是鲁迅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 《孔乙己》 B. 《药》 C. 《离婚》 D. 《祝福》

3 【单选题】(10分) 《阿Q正传》收入鲁迅的小说集()。 A. 《朝花夕拾》 B. 《故事新编》 C. 《呐喊》 D. 《彷徨》 4 【单选题】(10分) 《故事新编》中哪篇作品原题《不周山》?() A. 《采薇》 B. 《奔月》 C. 《铸剑》 D. 《补天》

5 【单选题】(10分) 《野草》出版前发表于《语丝》上的散文诗有()首。 A. 23 B. 21 C. 22 D. 20 6 【单选题】(10分)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哪部诗集中的诗作()。 A. 《前茅》 B. 《恢复》 C. 《女神》 D. 《星空》

7 【单选题】(10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A. 《呐喊》 B. 《彷徨》 C. 《沉沦》 D. 《女神》 8 【单选题】(10分)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 A. 陈梦家 B. 闻一多 C. 徐志摩 D. 朱湘

9 【单选题】(10分) 《再别康桥》实现“中和之美”的方式是()。 A. 虚实结合 B. 动静结合 C. 去粗取精 D. 快慢结合 10 【单选题】(10分) 最能代表周作人冲淡平和艺术风格的散文集是()。 A. 《谈龙集》 B. 《泽泻集》 C. 《雨天的书》 D. 《谈虎集》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修订)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大纲(修订) 1学分/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1.1 三年制:96 (90/6 ) 2先修课程:无 3使用专业: 3.1三年制:初等教育(中文) 4教育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 4.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 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 ^态O 4.2能力目标:提高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 技能和方法,。 4.3素质目标: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通 过课程学习,进一步确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及培养创新的精神。 5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电子课件,以更加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5.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范畴、性质、基本特点及分期、本学科发展概 况;明确学习的方法及要求。 5.2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的经济、政治 因素的必然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内容。 5.3通过学习,深入理解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了解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 度的艺术成就,正确地评价鲁迅的伟大精神与贡献。 5.4通过学习,了解文学研究会诸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等)的创作。 5.5通过学习,了解创造社诸作家(郁达夫等)的创作。 5.6通过学习,了解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了解《女神》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历史 地评价郭沫若的创作。 5.7通过学习,了解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语丝社和周作人的创作;乡土田园小说。 5.8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与主要诗人。 5.9通过学习,了解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及左联文学。 5.10通过学习,了解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主要问题和观点;了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5.11通过学习,了解茅盾及《子夜》。 5.12 通过学习,了解30 年代的小说。左翼新人新作;丁玲(1904-1986);“东北作家 群”;“京派”和“新感觉派”小说等。 5.13了解巴金、老舍、沈从文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5.14了解曹禺戏剧创作及艺术成就。 5.15了解30年代诗歌、30年代的散文的创作。 5.16了解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孤岛”及沦陷区 文艺运动。 5.17了解艾青的创作道路,主要成就及艺术特色。 5.18了解田间及其他诗人、胡风及“七月”诗派的创作 5.19了解解放区文艺与国统区文学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l试卷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刊载《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的杂志是()(1分) A:《论语》 B:《新青年》 C:《小说月报》 D:《七月》 2、被胡适认为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的作家是()(1分) A:沈从文 B:闻一多 C:徐志摩 D:林语堂 3、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病情恶化后的表现是()(1分) A:尽可能地多做工作 B:尽可能地多休息 C:尽可能地多治疗 D:尽可能地多享受 4、散文《灵魂的呼号》的文体及叙述人称是()(1分) A:日记体第三人称 B:书信体第二人称 C:日记体第一人称 D:书信体第一人称 5、诗句“在人道恶浊的涧水里流着,浮荇似的,五具残缺的尸体,它们是仁义礼智信,向着时间无尽的海澜里流去”出自()(1分) A:《婴儿》 B:《毒药》 C:《白旗》 D:《我用残损的手掌》 6、诗歌《老马》中,“老马”象征的是()(1分) A:背负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中国农民 B:工作辛苦却工资微薄的产业工人 C:追求进步、坚忍顽强的中国知识分子 D:辛勤劳动、面对苦难积极反抗的战斗者 7、出自辛笛诗歌《航》,体现了现代派诗“思想知觉化”的艺术观,把对生命的抽象感知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审美空间的诗句是()(1分)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B:“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我们航不出这圆圈/后一个圆/前一个圆/一个永恒/而无涯溴的圆圈” 8、郭沫若创作的《屈原》是()(1分) A: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剧 B: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 C:融诗、歌、舞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 D: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 9、小说《拜堂》表现汪大嫂与汪二拜堂前后的惊恐和痛苦所运用的手法是()(1分) A:环境描写与心理独白 B:语言描写与肖像刻画 C:心理独白与动作描写 D:细节描写与气氛营造 10、散文《死火》中,“死火”与“我”要挣脱的困境是()(1分) A:大石车 B:冰谷 C:火宅 D:烈焰 11、小说《断魂枪》中,至死不传“五虎断魂枪”的人物是()(1分) A:沙子龙 B:王三胜 C:孙老者 D:鬼冬哥 12、以眉间尺为父报仇作为中心线索的小说是()(1分) A:《九十九度中》 B:《蜗牛在荆棘上》 C:《铸剑》 D:《山峡中》 13、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结局是()(1分) A:贫病而死 B:不能嫁给相爱者而抑郁致死 C:难产而死 D:陪伴相爱者的亡灵孤老终身 14、新闻特写《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中,被赋予“忠诚”品性的动物是()(1分) A:狼犬 B:鸟 C:猫 D:肥猪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现代文学,中国,经典]探究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探究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任何一种文学传统都是经典不断出现和对经典进行阐释的过程。正是对经典的阐释效法、领悟欣赏、转换创造,构成了文学史和文学传统的主要线索和独特品格。中国现代文学经过萌生与勃兴,发展与曲折,成熟与繁荣,铸就了一批权威性的超越时空的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整体也成为一种经典性的存在。本文基于对文学经典的理解,着重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诞生、延传与变异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和探讨。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经典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难以给予具体而准确的界说和概括,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焦虑和危机感。这主要表现在对其理解上存在着一系列的悖论:既是永恒和绝对的,又是暂时和相对的;既是自足和本体的,又是开放和超越的;既是群体的,又是个人化的。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消解大师、告别和否定经典;另一种是试图寻找大师、重释经典。不过,这两种倾向都存在着盲目性,都涉及对经典和文学经典的认识问题,而这些悖论,归根到底又源于关于经典究竟是实在本体还是关系本体的矛盾态度。 经典的概念,来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①显然,这一定义反映了一般人对经典的理解,它主要从实在本体论角度来看待经典,将其视为因内部固有的崇高特性而存在的实体。近代以来,许多理论家更倾向于从关系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经典,将它视为一个被确认的过程,一种在阐释中获得生命的存在。如伽达默尔说:古典型这词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点,即一部作品继续存在的直接表达力基本上是无界限的。,①这里所说的古典型,具有经典的意思,而无界限则强调其无确定性,实际上就是处于不断的阐释之中。 就个人而言,我倾向于认为经典既是一种实在本体又是一种关系本体的特殊本体,亦即是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其内涵和特征至少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从本体特征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现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经典只有持续不断地被解释、接受、传播,它内在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如《红楼梦》被称为红学即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重新解释,又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是此意。可以说,富有原创性的文本也需要富有原创性的阐释对之进行塑造和定位。因此,经典的本体特征呈现于经典文本与独特阐释的结合中。对经典的独特的读解系统与阐释空间,是它得以持续延传、反复出现、变异衍生,真正成为经典的必由之路。 其次,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物,它诉诸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说对经典的阐释大多借助上面三对关系的前项,那么,这些关系的后项,即个人的阅读、感性经验和无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则是经典具有超越性,开放多元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文学经典的审美把握,通过主题内蕴、心理情感、意境营构、人物塑造、修辞方式等努力,容纳了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与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这样创造出来的经典既具有自身的特质,又包含了文化、人性的内容,从而使不同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910真题(含解析)

2019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的鲁迅小说是 A.《阿Q正传》 B.《铸剑》 C.《彷徨》 D.《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阿Q正传》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P25 2.下列各项,关于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述正确的是 A.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 B.最早表现女性冲出家庭,实现婚姻自由的小说 C.最早表现留学生活的小说 D.最早表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小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P34 3.小说《萧萧》描述的生活场景所在地城是 A.东北农村 B.江南农村 C.湘西农村 D.广州郊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P52 4.小说《春蚕》揭示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和盘剥 B.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 C.民族资本家对农村自有经济的破坏 D.农民自身的懒惰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春蚕》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貧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渍的根本原因。P65 5.被茅盾称赞为“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作家是 A.废名 B.路翎 C.台静农 D.叶圣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茅盾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这是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P44 6.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 A.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性格外露,争强好胜,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对武艺没有超功利的追求,只是拿武艺混饭吃,当武艺“被狂风吹走了”之后,他便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练起了武艺,但不白练。他对沙子龙由崇拜、吹嘘到后来的贬低、蔑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变化中表现了他们肤浅短视的一面。P86 7.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性格特征是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 前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 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 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

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 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说到蛮性的这个特点,很多作家便会提高曹禺先生的《雷雨》,该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最高成就。事实上,曹禺先生的创作也很好地将关于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事实折射出来,该事实为“蛮性”书写的大量出现同当时政治文化之间具有直接关系,在发展中受到政治、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为政治、地域文化,其对大多数作品艺术风貌和思想水准起到决定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潮流前一些成就比较高的作品,试图超于潮流,他们不仅辨析整合伦理,不依赖于抒写特定地域风情,同时,还用一定方法碰触人性深处,寻找“蛮性”的无限可能,最终摆脱概念束缚。

中国现代文学平时作业一

中国现代文学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1.---------------年,政治上“戊戌变法”的失败,为文学的变法提供了转机,中国文学也由此进入了“前五四文学时期”。 2.1915年9月15日,---------------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两个部分。4.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即1917年至---------------年,习惯上又称“五四时期”。5.1918年3月,《新青年》刊登了---------------化名“王敬轩”的《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同时刊登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痛加驳斥,上演了一出“双簧戏”。6.1919年5月,---------------将由他轮职主编的《新青年》6卷5期,办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7.1921年3月出版的---------------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个人诗集。8.诗合集《---------------》是朱自清、周作人、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叶圣陶、刘延陵和郑振铎八位文学研究会诗人的集体亮相。9.1924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和---------------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社。10.1926年4月,主编《晨报副刊》的---------------与闻一多在副刊上开辟了“诗镌”专栏,新月诗派(格律诗派)正式形成。11.1907年,在日本的留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组织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团体。 12.最先在话剧创作上掀起问题剧热潮的是---------------。1919年3月,他模仿《玩偶之家》创作的独幕剧《终身大事》,体现出五四时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要知识点(选择题)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重要知识点(选 择题) □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

《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1.《沉沦》 作者:郁达夫 内容推荐:郁达夫的小说虽然饱含抒情,但在那些浓烈的抒情氛围中你还能触碰出主人翁的灵魂与脉搏。阴郁而压抑,在绝望中甚至有了一种彻底毁灭的冲动。这些想为而不能为的“知识分子”成了作者笔下无奈的“零余者”的形象,在彷徨与迷茫中堕落。 2.《伤逝》 作者:鲁迅 内容推荐:一提到鲁迅,很多人估计都会想到中学时期语文阅读题那种标准答案“批判了人吃人的社会…在黑暗中需找光明”,对周先生俨然有了一种“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其实现实中周先生也没见得活得那么阴郁。这本《伤逝》是他写的一部爱情小说,用现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说,就是刻画了一部属于“五四时期一代年轻人的小时代”。 小说既浪漫又现实。那些勇于冲破重重旧制的青年人,秉持着想追求自我幸福的乌托邦式的梦想,却在现实的各种碾压中,无处屏息,最终爱情也失去原本觊觎的颜色,回到旧有的无奈中。 3.《子夜》 作者:矛盾

内容推荐:“本书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校指导委员会指派用书……” 好吧,说实话。我也是中学时期要参加个什么语文竞赛才“被迫”非常粗糙地浏览完这部小说的。依稀现在还记得,但是对这本书的标准性答题范句是“阐释了民族资本主义在落后中国无法实现的根源,以及批判了买办阶级”(好吧…看似是一本“又红又专”的书) 先撇开这些旧有的偏见,再去读这本书,其实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在试图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现象(或许又与现在的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咯)。期间刻画主人翁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还算入木三分,故事的精彩更在于人物对抗意识之间的搏斗。 4.《家》 作者:巴金 内容推荐:总觉得巴金笔下的这个上世纪的“家”依然存活着我们这个世纪中,至少潮汕地区或出于传统保留的程度更深,所以读完这本小说自身也颇有感受。《家》整体的风格也蛮热血青春的,爱恨鲜明,大喜大悲。 5.《边城》 作者:沈从文 内容推荐:在这篇小说的读书笔记上我写这样的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去湘西安静地住上几天。”实话说,我并没被翠翠的那段纯净的爱恋有多大的触动,反倒对作者笔下那带有诗画般的湘西乡村心向往之。 以乡村文学中的质朴批评都市,对民族品德的消逝产生了忧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目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Q正传》赏析 三.《凤凰涅槃》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

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6重点考试必过

精读作品小说 一、鲁迅《阿Q正传》 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三、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四、沈从文《萧萧》 五、茅盾《春蚕》 六、吴组缃《蓑竹山房》 七、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八、老舍《断魂枪》 九、萧红《小城三月》 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十一、张爱玲<金锁记》 十二、孙犁<荷花淀》 精读作品诗歌 一、、郭沫若《凤凰涅檠》 二、闻一多《死水》 三、戴望舒<雨巷》 徐志摩《再别康桥》 六、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七、卞之琳《断章》 八、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九、阿垅《纤夫》 十、冯至《十四行集》 十一、鼠曲草》 十二、郑敏《金黄的稻束》 十三、陈敬容《力的前奏 精读作品散文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二、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 三、鲁迅《死火》 四、周作人《苍蝇》 五、胡适《追悼志摩》 六、巴金《灵魂的呼号》 七、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八、何其芳《雨前》 九、林语堂《言志篇》 十、夏衍《包身工》 十一、陆蠡《囚绿记》 十二、聂绀弩《蛇与塔》 十三、萧乾《活宝们在受难——空袭下的英国家畜》精读作品戏剧 十四、曹禺《雷雨》 十五、夏衍<上海屋檐下》 十六、郭沫若《屈原》 十七、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十八、凌叔华《绣枕> 十九、鲁迅《铸剑> 二十、台静农《拜堂> 二十一、废名《桃园> 二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二三、杨逵,胡风译《送报夫》

二四、茅盾<子夜》 二五、艾芜《山峡中》 二六、《春桃》许地山, 二七、老舍《骆驼祥子》 二八、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二九、路翎《蜗牛在荆棘上》 三十、钱钟书《围城》 三十一、巴金《寒夜》 泛读作品诗歌 冰心《小诗四酋》 三十二、徐志摩<毒药·白旗·婴儿》 朱湘《采莲曲》 三六、臧克家《老马》 三七、辛笛《航》 三八、田间《给战斗者》 三九、未然<黄河大合唱》 四十、艾青<我爱这土地》 四一、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四二、鲁藜《泥土》 四三、杜运燮《山》 泛读作品散文 四四、鲁迅《春末闲谈》 四五、梁遇春《谈?流浪汉?》 四六、夏丐尊《白马湖之冬》 四七、丰子恺<吃瓜子》 四八、丽尼《鹰之歌》 四九、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五十、李广田《山之子》 五一、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五二、梁实秋《雅舍》 泛读作品戏剧 一、田汉《南归》 精读作品小说 一、鲁迅《阿Q正传》 鲁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 阿Q是生活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未庄)的一个普通雇农。阿Q的性格中有农民的质朴、愚蠢和狡猾,他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阿Q这一形象具有的深广内涵。阿Q这一形象具有深广的内涵:首先,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了国人的魂灵,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表达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其次,小说通过对阿Q?大团圆?结局的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王朝,但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也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斗争,所以贫苦农民阿Q最终还是成为?革命?的牺牲品。《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阿Q正传》是现代小说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第一,小说以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阿Q生活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缩影,阿Q 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第二,小说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而是采取了漫画式的、边议论边叙述的叙事方式,将一些生活片断的场面相衔接,既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试卷A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1)》(A卷)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 2、《围城》中主人公际遇,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正直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与困厄。 3、“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这句话出自郁达夫的小说____________。 4、“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这是《缀网劳蛛》中_____________说的话。 5、魏连殳是鲁迅小说________________中的人物形象。 6、《绣枕》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老王婆是萧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8、《断魂枪》中擅长“五虎断魂枪”的主人公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9、“江水呵,慢慢流,流呀流,流到东边大海头。”(小说《山峡中》)唱这歌的主人公形象是。 10、三姑娘出自于废名小说。 11、阿Q的性格比较复杂,但主要的性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12、小说讲述了苏州首富蒋捷三大家庭的分流云散。 13、《迟桂花》中富有“迟桂”精神的女子形象是。 14、中国现代“典(买)妻”题材小说有、、。 15、《家》中三位悲剧化年轻女性主人公形象是、、。 16、《我在霞村的时候》塑造了一个遭受日寇凌辱后又忍受着灵肉折磨的乡村青年女子形象,她是。 17、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出自徐志摩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 18、巴金小说《寒夜》中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是一位被不合理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19、《子夜》中的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民族资本家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

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1 (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