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图示和艺术特征

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图示和艺术特征
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图示和艺术特征

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教学难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优秀油画作品图片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自学课本,回答)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

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学生讨论,赏析)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

c.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绘画

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3.现代西方绘画

印象主义是标志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向更为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转变的重要环节

印象主义:借助作品分析讲解:莫奈、马奈、雷诺阿等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后印象主义:重点欣赏、分析凡高、塞尚、高更的代表作品(学生赏析)现代主义绘画:

背离传统、寻求个性、表现形式更有创造精神、多元化、多样化……

a.野兽主义

欣赏、分析马蒂斯的作品:《对话》、《舞蹈》

b.表现主义

欣赏、分析凯尔希纳的作品:《花前女郎》

c.立体主义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毕加索的作品《亚维奴少女》、《哭泣的女人》、《格尔尼卡》等

d.抽象主义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作品《即兴》、《场景》等

e.超现实主义

欣赏、分析克利的作品:《绕鱼旋转》

其他现代主义画派的简介借助课件浏览作品

(四)课堂总结:

东方和西方绘画有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样式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为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能够结合历史、文化等因素尽量理解、体会西方绘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达到开阔眼界,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即可。

(五)课后作业与拓展:

和西方古典写实绘画相比,现代的西方绘画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征?

面对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各种艺术思潮,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习态度?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第二期 19-21世纪】史上最全的西方艺术流派整理! 20世纪 1.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致来说,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到19世纪后期出现了转变的苗头,这个苗头进入20世纪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是基于科学和理性基础上建立的,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现代艺术主要包括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俄国的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的特点在于打破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区别。主张艺术干预人类生活。深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又立足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2.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实质上这是20世纪初工业文明、机器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画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洗衣船派,也就是正统派。这个派别的代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画家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出名也是由这些蜂窝画家所催化的。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第四课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绘 画的第四课。本课教材分为古代的西方绘画、近代的西方绘画、现代的西方绘画三部分。古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近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介绍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绘画的各种艺术特征。现代的西方绘画部分则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个主要流派的绘画艺术概况。学生分析: 对于我校高中部二年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节课内容并不困难,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是美术特长生,长时间学习绘画技巧,对于美术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整个西方美术的脉络已经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了解西方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和常用艺术语言,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与交流,通过感受西方绘画的主要成就和优秀传统,欣

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懂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 难点: 对于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方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幻灯片-古埃及绘画《捕禽图》&古希腊绘画《宴罢》的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分析,得出分析的结果) 教师总结:从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来说,中外的学者都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绘画在真实生动地描绘日常生活和神话故事方面,达到了西方写实性绘画的第一个高峰。 ▲幻灯片-《采花少女》&《蒙娜丽莎》对比(学生谈感受)教师讲解:以意大利为主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画家们开始根据自然科学原理来研究自然物象,几何学、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领域的发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_百度重点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 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

风格流派——艺术运动

抽象派Abstract expressionism 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 反写实主义Anti-realism Arabesque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贫穷艺术Arte Povera又称贫民艺术 艺术与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垃圾桶派Ashcan School 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 巴洛克Baroque 包豪斯Bauhaus 色面派Color Field 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 立体派Cubism 达达主义Dadaism 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 (also know as Neo Plasticism)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幻想现实主义Fantastic realism 野兽派Fauvism 具象主义Figurative 新浪潮Fluxus或激浪派 未来主义Futurism

哈林文艺复兴主义Harlem Renaissance 印象派Impressionism 国际哥德International Gothic 那比派Les Nabis 矫饰主义Mannerism Massurrealism Metaphysical painting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叫最低限艺术 现代主义Modernism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新表达主义Neo-expressionism Neoprimitivism 奥普艺术Op Art 奥费主义Orphism 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 点描主义Pointillism又称点描派 波普艺术Pop art又称普普艺术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Primitivism 现实主义Realism又称写实主义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Renaissance Classicism 洛可可Rococo Romanesque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社会写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 Stuckism 绝对主义Suprematism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 象征主义Symbolism (arts)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 (一)再现与表现 中西绘画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西画重模仿、重再现,中国画从宋代以后,更重表现。这表现包括对象的神情的表现(传神),也包括画家的情和意的表现。这种“有我之境”的表现性绘画,即“文人画”,主要是意在唤起观赏者对于某个人感性的判断,而不是在于唤起外在事物在头脑中的显现。倪瓒(云林):“仆之竹聊以为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乎?”为了表达这种“逸气”,不管是选材,还是笔墨,都要与这种心理状态达到“同态对应”,如选梅花为了表现“傲”,选松柏为了表现“坚”,写竹是表现“直”,写荷花是表现“纯”。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是人的精神气质、兴味的写照。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反映生活真实的方式 中西绘画都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方式不完全相同。西方油画象戏剧电影一样,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象中国戏剧一样,是通过近似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的许多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已脱离生活的逼真状态,如戏曲中的开门、上马、抖髯、正冠等动作,已经过舞蹈化的艺术加工而“定型”,大大不同于生活原型。中国画的树叶画法,如胡椒点、芥子点,山石皴法,如荷叶皴、斧劈皴,已经是一种经过概括的程式化的东西,形态已大大不同于现实中的树叶和山石。 (三)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西画重思维,中国画更重感情。因此,西画再现性强,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中国画表现性强,抒情味浓(讲究“笔情墨趣”)。在西方,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极大,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哲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素养使画家养成以准确的头脑去观察自然,以清晰的几何学、逻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现自然。而中国画更重视情与理的统一,诗与画的结合。(四)对待对象的态度 西方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中国画家与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溶合为一的;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亲身参与者。西画重写生,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和描绘他视野的对象,总是如实地再现一个时间内的色彩的变化。中国画家则很少在固定的一个地点来观察和描绘对象,而往往是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回到房间凭想象作画。在作画时把自己的生活印象、想象和理想揉合在一起。西画是对着模特写生的,中国画更多是“离景写生”。凭记忆作画往往不可能把对象的一切细微末节都画出来,但却能抓住对象大的特征和气势,这一点与中国画重再现重抒情的特点相一致的。 (五)线条的位置和作用 就主流来说,墨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色彩(包括明暗)是西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条吸收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技巧,因而中国画的线条本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如“铁线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它除了完成造型的作用外,其本身就是某种精神、情调和气势的表现。会画速写的西方画家拿起笔,很难画出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的美。 (六)明暗的地位和作用 西画根据自然光线来处理明暗,画月夜象月夜,画阳光象阳光,这种画法很符合再现性原则,而中国画在创造形象时不受自然光线的束缚,这是与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联系的。中国画画面上的浓淡不一定与实际对象和环境的明暗一致,如主树画得浓一些,靠前的山石画得浓一些,这不是再现明暗,而是为了突出主体。中国画少用明暗,正如京戏《三

如何欣赏西方绘画艺术

如何欣赏西方绘画艺术 对于油画的鉴赏,油画与国画一样,同样讲究构图、布局和画面立意及意境,更重色彩。但画油画的工具不同,是用油彩画在布上,所以色彩和技法比其他画种更丰富、更多的变化手段。油画的层次也很丰富,表现力、立体感和三维空间都特强,真是可以把人带到一个真实的意境之中。 对于油画的鉴赏,油画与国画一样,同样讲究构图、布局和画面立意及意境,更重色彩。油画的颜料色彩是非常丰富的,与中国画比较,色彩更鲜艳,更立体,更丰富,视觉感更强。当然并不是讲一幅画的色彩越多越好,油画在西方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的颜色,色彩的使用各不相同,一幅好的油画作品它整体的色彩是非常协调的同时有些色彩是有视觉冲击力的。 油画很强调真实感,表达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了,例如可用刀刮、用笔画、贴麻布、贴报纸,甚至贴金属丝、纤维等等,力图给人视觉冲击力。 油画创作就其题材划分,可分为主题画,风俗画,风景画,人物肖像画与静物画等。但不论何种题材,作品主要是依靠造型与色彩两大要素。也就是说,油画使用的是形,光,色这三大表现手段。 形,也就是形体。这就要求画家首先要具有造型能力,要有深厚的素描功底。没有很好的素描基础,要想画好油画,如同没有地基的高楼,是立不起来的。 光,也就是光效的表现。法国印象派兴起之后,引发了人们对光的研究与表现。画家对光的理解趋于了科学与理性。因而对光影的表现也就更加逼真生动。光与光影是烘托气氛的重要元素。这个道理只要看看戏剧舞台的灯光效果就不难理解了。 油画最重要的元素是色彩。色彩不同于调色板上的颜色。画家从来不会把调色板上的颜色,也就是工厂制造出来的颜料,原封不动地搬上画布的。这些颜色必须经画家精心地加以艺术化的调制,以求得色彩的柔和,逼真,色块与色块之间搭配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子或色调。一幅油画的颜色不能是

西方艺术流派讲解学习

西方艺术流派整理(上) 14-18世纪 1. 国际哥特主义(12th) 在美术史上,人们把12世纪后,以建筑样式的变化而开始的艺术风格称之为“哥特式风格”。“哥特”一词本源于西欧的一个民族“哥特人”,有野蛮、怪异的意思,但哥特艺术并非哥特人所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早已溶化在西欧其他民族之中了。因此哥特式艺术决不能说是“粗野”的。哥特式艺术包括建筑、雕刻,在建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确切的说,哥特式的建筑艺术是指中世纪最后300年——12至14世纪流行的一种新的建筑(包括其中的雕刻绘画)艺术样式。法国则是它的故 乡。 2. 文艺复兴(14th) 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指发源于意大利,在14至16世纪影响遍及全欧的一种富有革新精神的人文主义艺术风格。“文艺复兴” 一词来自法文,原意为“重新出生”,在此指'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艺术的开端,可追溯到14世纪初期意大利人比萨诺父子的雕刻、契马部埃的绘画及其弟子乔托的绘画和建筑设计。他们的作品开始突出“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内容上大胆肯定人生与自然,在形式和技巧上注重对人与自然的科学研究,并借“回到古代去”之口号来摄取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刻和绘画经验,在风格上则体现出哥特式艺术与古典艺术的结合及在此基础上的新突破。

3. 巴洛克艺术(17th) 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巴洛克艺术潮流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波及到雕刻、绘画、家具、服装、音乐等领域。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普杰的《克罗托那的米罗》、卡拉瓦乔的《埋葬基督》、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等。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主要有:1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2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5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6浓重的宗教色彩;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花纹一般。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一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绘画的第四课。本课教材分为古代的西方绘画、近代的西方绘画、现代的西方绘画三部分。古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近代的西方绘画部分介绍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绘画的各种艺术特征。现代的西方绘画部分则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各主要流派的绘画艺术概况。 学生分析:对于我校高中部二年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节课内容并不困难,一方面因为他们都是美术特长生,长时间学习绘画技巧,对于美术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整个西方美术的脉络已经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了解西方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和常用艺术语言,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通过感受西方绘画的主要成就和优秀传统,欣赏和理解古代到现代的西方优秀绘画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懂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的发展演变概况 难点:对于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导入:在学习绘画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反复追问着绘画的理想、绘画的观察方法、绘画创作方法、绘画的技巧及语言、绘画的个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绘画该怎样认识它的源头在哪里它的方向又在何处今天我们就将通过对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的分析,进一步的理解绘画艺术。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 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西方绘画理论(大纲)

第一编 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画论 概述 西方论画的历史,发端于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艺术的繁荣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雕刻家和画家,雕刻家有米隆、菲狄亚斯、波利克莱托斯、普拉克西特列斯、阿尔卡姆内斯、斯珂帕斯、里西普斯等,画家有帕拉西俄斯、普洛托格尼斯、波吕格诺托斯、宙克西斯、欧法刺诺、阿伊提翁、欧蓬波斯、阿佩莱斯等。他们创作出大量的完美的艺术作品,这就自然会引起当时的思想家、理论家的关注和研究。不过,他们的著作中的论画部分,大多只是片言只语,或者以绘画为例来论证哲理,还不具有系统的绘画理论。据说德谟克利特曾著有《论画》一篇,惜久已失传。至于古希腊艺术的创造者们,当时的雕刻家和画家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绘画或雕塑的理论。只能从古罗马普林尼的著作中得知,他们中有些人写过绘画知识方面的书,但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就失传了。 古希腊画论是在古希腊艺术繁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能不受到古希腊艺术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不能不受到古希腊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古希腊画论首先受到当时流行的“模仿”论的重大影响,或者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模仿”论的一部分。古希腊人把医药、耕作、骑射、手工业之类,与生产技术有密切联系的人工创造,都泛称为艺术。同时又把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称为“模仿的艺术”。在他们看来,模仿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他们常常以绘画和雕刻为例来论证艺术是一种模仿,认为绘画和雕刻具有模仿特征是最显而易见的。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期,诗人、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象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会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和塑出狮形的神像了。”不言而喻,在色诺芬尼看来,人是模仿人自己的模样画出和塑出神像来的。随后,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他认为绘画、音乐、诗等艺术,都用各自的媒介和方式来模仿自然。他说:“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里最早使用的“形象”一词,是专指绘画的模仿方式而言的,它具有形似的特征。只是到了后来,“形象”一词才被广泛地使用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用来表明一切艺术所共同的反映现实的方式。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曾谈到艺术的模仿问题。不过他只是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谈到音乐起源于人类对天鹅、黄莺等会歌唱的鸟的模仿。 最早对绘画和雕刻作比较深入讨论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主要生活于古典时期的盛期,即古希腊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像由呆板的正面式发展到表现人物的动作和精神,绘画也开始重视表现人物的精神。这就为理论总结提供了实践经验。苏格拉底出身于一个石匠家庭(或说雕刻匠家庭,实则当时的雕刻匠也即石匠),少年时期曾学过石匠手艺和雕刻技艺,据说雅典城堡上的一些雕像是他的作品。因此,苏格拉底有可能比前人更为具体、深入地探讨绘画和雕刻的创作问题。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所著《回忆录》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同画家帕拉西俄斯和雕刻家克勒同讨论绘画和雕刻的创作问题所发表的见解。苏格拉底首先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文化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泼墨仙人与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吴涛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梁楷的《泼墨仙人》和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是东西方绘画中最杰出的肖像性作品之一。梁楷与维米尔的画风在当今的中国画家中影响也愈来愈大。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中人物微妙的神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获得的;而《泼墨仙人》中仙人的神采,则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墨来表现的。二者鲜明地体现了中西绘画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泼墨仙人;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梁楷;维米尔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 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 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 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 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 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 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 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 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泼墨仙人》是典型 的大写意。中国画的人物 画,由于形象要求严格, 在表现上远不如花鸟、山 水自由,因而在笔墨上也 难以允许有更多的随意性 和偶然效果,如用泼墨, 便很容易失去形似,浸渍 为一片墨污。所以古代画 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但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 人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传统绘画写实功能趋于弱化,工业、信息、科技革命所需的理性思维,驱动艺术家对艺术的抽象美进行不断探索,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在此背景下,新的艺术路线、美术流派不断呈现,并伴随着人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主流艺术呈现三个演进阶段:20世纪初至一战曝发: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和抽象派 世人公认塞尚、梵·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时影响有限。1901年-1906年,他们的作品在法国巴黎才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把他们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的画家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纳比派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强的画面材料代替油画布,还用蛋白或胶水来调和颜料,以追求色彩的效果。主要代表有塞律西埃、P.博纳尔、M.德尼、E.维亚尔等。 画家鲁赛尔和女儿安纳特法国维亚尔

逆光下的裸女法国博纳尔 沐浴瑞士瓦洛顿 莎乐美德国斯塔克 塞尚作品 梵高作品 1905年法国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和德朗。在北欧,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蒙克、安索尔、席勒、柯克西卡、诺尔德以及桥派的基希纳、蓝骑士派的斯基和马尔克。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较为相似,两者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使用颜色的目的却不同。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现感情 和自我,用以发泄心的苦闷。 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绿色条纹的马諦斯夫人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授课人:75中贺白龙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有兴趣,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为古代西方绘画、近代西方绘画、现代西方绘画三部分,有利于教师对比且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教学难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优秀油画作品图片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自学课本,回答)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 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学生讨论,赏析)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 c.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绘画 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3.现代西方绘画 印象主义是标志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向更为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转变的重要环节

西方绘画艺术鉴赏

上节课我们讲的是《西方绘画鉴赏》,那么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国绘画艺术鉴赏。我们知道西方绘画呢,以油画为主,而中国绘画艺术与之不同的是,我们是以水墨画为主。这个是在绘画材料方面的区别。另一方面呢就是在题材方面。从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我们得知,西方绘画取材大多是来自于希腊神话以及圣经故事。而中国画的取材多是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对祖国河山的歌颂,对古代当权阶级的描绘等等。 这是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2.。。 3.。。 4.。。 最重要的呢,是想让同学们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开始对中国画产生兴趣,能够关注中国画,甚至可以在闲暇之余自己动手尝试一下自己绘制。 在课程的开始,我们从一部经典的国产水墨动画片《山水情》来初步认识一下,到底什么是中国画。这部动画片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大家可以在课下自己找找看一看。 关于纸张:写意花鸟画和工笔花鸟画需要使用不同的纸张,写意要求生宣纸,工笔要求熟宣纸,市场上生宣纸的品种多,选择性强,而熟

宣纸由于使用量较少,所以它品种少,很难找到轻薄细润,有弹性和韧性,不能漏矾的熟宣纸。特别是现代注重肌理制作的工笔花鸟画,对纸张就有更高的要求,市面上很少有符合要求的纸张可买,只有自己动手加工制作,才能称心如意。 荷花:为花中仙子,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心脾,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寄托着人们心中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追求。荷花在佛教中是神圣洁净的圣物,在人们心中是真善美的化身。 国画中荷花有很多的不同寓意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支的君子形象;“一品清廉”,“莲”通“廉”,荷花寓意公正廉洁,是对清官的赞扬;“本固枝荣”,荷花枝繁叶茂,用荷花丛生比喻根基牢固,兴旺发达,世代绵延,家道昌盛。 工笔花鸟画:在专用的熟宣纸或矾绢进行严谨精致花鸟画创作的一种花鸟画技法。特点是严谨精致。 写意花鸟画:而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一种画法。特点是简练和概括。 兼工带写:一幅画中的形象,有笔法工整细致的部分,亦有较放纵写意的部份,用工、写二种笔法,表现出物象的形神,这种技法多见于花鸟画、人物画。 史前及先秦——萌芽时期 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柄上外饰有阴线双鸟饰纹的骨匕;尔后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了一批

浅谈西方绘画材料的技法与表现

浅谈西方绘画材料的技法与表现 [摘要]西方绘画经历了从蜡画、镶嵌画、干壁画、湿壁画、坦培拉绘画到油画的历史变迁,而绘画材料、颜料,媒介剂的变化则促进了油画的发展。十五世纪欧洲北方画派的奠基人凡·爱克创造的绘画媒介剂“布鲁目光油”促成坦培拉绘画正式向油画过渡,法国当代超写实主义画家克劳德·伊维尔创造的玛蒂树脂,则是古典油画技法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绘画材料媒介剂变化 西方绘画——油画,真正意义上的产生至今不过500年的历史,而此前欧洲曾经历过古代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湿壁画、干壁画、坦培拉绘画以及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漫长历史变迁,直到16世纪以后,现代意义的油画才逐步发展成熟,并作为西方主要画种统领画坛直至20世纪。油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材料技法的演变史,由于结合剂的改变,绘画经历了从蜡画、镶嵌画、干壁画、湿壁画、坦培拉绘画到油画的历史变迁。 一、绘画材料的变化 在西方传统绘画中,依托材料是绘画赖以生存的基本材料,是用来承载底色及油彩层的。传统绘画早期的依托材料一般是木板。一直到15世纪,木板仍是欧洲最主要的依托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技法的进步,布的轻便性、平整性远远优于木板,因此木板逐渐被画布所取代,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西方传统绘画——油画的依托材料主要为画布(如亚麻布、棉布及其他布类)、绘画纸张(如白卡纸)、木板(如五夹板)。每一种依托材料性能的不同,都可能导致画家技法使用的不同。 西方传统绘画技法材料的发展演进历经五百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欧洲绘画发展起来的绘画技法材料学,是一门研究历代大师具体的作画方法和选择、制备材料的经验为基础的,不仅研究表现技巧,还要探讨绘画技法材料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坚固耐久性。在一些古代大师的传世杰作中,由于年代久远和使用材料的关系,如今画面色彩已变灰暗。德拉克洛瓦完成《攻占君士坦丁堡》这一作品时,其绚丽的色彩当时曾引起轰动,但如今这幅画已变得一片灰暗。而十五世纪欧州北方弗拉芒画派大师凡·爱克的传世作品至今还保存得完好如新。历史证明,凡·爱克技法是坚固的古典油画技法。 在欧美现代画家中、很多人为重建凡·爱克式技法做着种种试验,在众多的

西方艺术流派及其风格作品

《西方艺术流派及其风格作品》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米罗及其风格作品 学生信息: 姓名: 学号: 专业: 联系方式: 上课时间: 任课教师:潘继海

对于杰昂·米罗joan miro,大家公认的最精炼也最准确的概括便是一句:米罗,二十世纪绘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 米罗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流派的杰出代表,与达利(Saivador Dali)并称为西班牙最著名的两大现代艺术家。他用孩子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显现出纯真和稚气。作品画风始终如一,但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变化。 要认真的去欣赏米罗的作品,首先是应该了解他的生平,其实,大多数的画家的作品风格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米罗自然也是不会例外的。 杰昂·米罗( 1893-1983),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塔拉戈纳的蒙特罗伊格。那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产生罗马风格的摇篮,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又是最先接受现代艺术的地方,是诞生毕加索和达利的国家。米罗14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22岁的年轻人不满官方学院教学,决定走自己的路。早期深受凡·高和主体派的影响,作品呈明显的具象,干巴巴的素描、生硬的分面和明亮而乏力的色彩。但是米罗的秉性、直觉,具有根本的反理性主义。他生来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本能地反对一切传统、一切对自然和博物馆的迷信,于是他参加了达达主义艺术运动。 而关于米罗参加的达达运动介绍如下: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

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虽然达达主义这个流派并不成熟,它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它的艺术理念只是基于对传统的否定,但是为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达达主义的基础上,于1920年的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这便是米罗的风格所属。它的主要特征是:强调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认为儿童和疯子的言行,才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进行表现。 超现实主义绘画分为两种风格,从米罗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米罗可以分类到其中的一支,甚至作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这支超现实主义风格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 汽服xxx 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 【正文】 一、洛神赋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