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1.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必须更衣、更鞋、戴帽、戴口罩。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并经常保持子的清洁。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

2.本室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传染病原携带检查,阳性菌(毒)者应暂时调离直接接触婴儿的工作岗位,阴转后方可回原工作岗位。

3.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无尘、整齐、布局合理,清污路线分开。每周做大清洁一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拖地两次,拖布分开使用、放置。

4.新生儿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日空气消毒二次,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度,相对湿度55-65%为宜。

5.新生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时间换洗,发现明显污渍时应及时更换。污染衣、被等先浸泡消毒再清洗、晾干、高压灭菌。

6.有医学指征喂养的婴儿,其用具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用具应用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灭菌。

7.母婴分离的婴儿实施按需哺乳,鼓励母亲亲自来院哺乳,或提供母乳。指导家属正确采集母乳,收集母乳后标明床号、姓名、采集时间,储存于冰箱内。

8.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须经消毒后方能使用。用后小毛巾应直接放入含消毒液的容器内。使用一次性尿布应放入双层塑料袋内集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9.婴儿澡盆一人一盆套。新生儿沐浴室地面及沐浴用品每日进行消毒。水龙头开关、水槽分别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刷洗。

10.新生儿使用热水袋,温度不宜超过50°C,热水袋应加布套,切勿贴近新生儿身体,以防烫伤。

11.听诊器一人一具。心电监护传感器、光纤喉镜、体温表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氧气导管、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湿化瓶、氧气头罩用后用含氧消毒剂浸泡消毒备用。

12.新生儿治疗室桌面、暖箱、光疗箱内外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婴儿出光疗箱、暖箱后及时进行终末处理。

13.消毒瓶每周更换二次,清洁后高压灭菌。所有浸泡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每日测试消毒液浓度,不够者及时添加消毒片。

14.新生儿的手圈、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姓名(或母亲姓名)、床号、住院号、新生儿性别,以便识别。

15.严密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有异常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置,不得延误。

16.每次交班除书面报告外,要做口头交班、巡视婴儿逐一交班。重危婴儿应将特殊病情变化记录在护理观察记录单上。一切用品应整理齐备交给下一班。

17.凡新生儿腹泻、严重新生儿脓泡疮、化服性脑膜炎禁止进入新生儿病室。本室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发现有腹泻、脓疮等传染性疾病者,立即隔离,及时转出新生儿病室,并立即对新生儿病室进行消毒处理。

18.新生儿病室内物品不得外借,器械、药品应固定专用o 贵重仪器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并有使用记录。

19.新生儿出院时应仔细做好核对工作,沐浴更衣后方可出院。出院

病床单元做终末大消毒。

20.每月对新生儿病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液采样作细菌总数及沙门氏菌的监测。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化成一座山

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

新生儿病房规章制度

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新生儿室应相对独立,分设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监护室,隔 离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二.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 确,工作人员进入病室要戴口罩,帽子穿洁净工作服,每次工作前后应认真洗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四.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2,地面每天湿式清扫2次, 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 五.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作好登 记. 六.新生儿所用衣服,被子,被单等应当保持清洁,尿布最好用 纸尿裤,并设专柜存放. 七.新生儿沐浴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应严格各台使用, 避免交叉, 新生儿用的眼药水,沐浴液,沐浴巾,浴垫,治疗用品等必须一婴一用,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八.新生儿患传染病毒,应分室隔离,床栏应挂标记.

新生儿病室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室应设有更衣室,配奶室,沐浴室,隔离室,并备齐 抢救物品. 二.新生儿病室的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具有一定 的新生儿学科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 三.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穿清洁隔离衣, 换鞋,方可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有关操作常规,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应保持双手清洁. 四.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置于隔离室,并有专人护理. 五.家属与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非本室的物品不得随意 带入,本室物品也不得借出. 六.要有安全保护措施,定期检查暖箱和其他电气设备. 七.室必须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被服,尿布, 洗澡毛巾等接触新生儿的物品,都应严格按院感染管理要求执行. 八.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沐浴和治疗时严格执行 查对制度.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入室前换专用工作服、换鞋、洗手或手消毒。非本室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2、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工作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肠炎、痢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调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 3、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洗手,严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环境与物品消毒要求 1、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2、地面每日湿拖2次,遇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保持桌面、窗台、婴儿床、监护仪等仪器表面的清洁,每日擦拭,必要时进行消毒。 4、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消毒,早产儿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 6、连续使用的新生儿暖箱内表面每日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消毒,患儿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哺乳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专人专用,用后消毒。隔离新生儿用具专用。 8、新生儿用眼药水、粉扑、油膏、沐浴液、浴巾、浴垫、治疗用具等,一人一用。 9、空调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消毒机过滤网每月清洗一次并有记录。 三、病人管理 1、根据患儿疾病合理安排病室,感染性疾病患儿给于床边隔离,必要时置隔离病室。 2、对特殊感染(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或高度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患儿,应严密隔离。 三、医院感染监测 1、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应24h内上报院感科,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立即报告,并做好科室登记。 2、每月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不合格应立即整改。 四、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标志清楚。

新生儿室护理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护理工作制度 1、新生儿病室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接受过相应的规章制度、理论、操作技能培训,工作中仔细巡回、观察、护理患儿,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室内环境整齐、清洁、干燥,每天启动F111天花悬吊式空气净化机高速档1-2小时,适宜温度为2-24℃,适宜湿度为50%-60%。 3、工作人员入室前应先洗手,戴帽子、口罩、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4、非本科室人员不得入内,婴儿用物不外借,病室不得放工作人员私人用物。 5、病室内应备齐各种抢救用物,有专人负责保管、定点放置、定期补充、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6、建立完善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常规。 7、病室内不允许家属陪伴,做好家属探视管理。 8、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入室、出室必须进行新生儿身份确认,每班检查婴儿腕带的标识是否清晰,床号、姓名、性别是否相符。每次治疗护理前后必须执行新生儿查对制度。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制度、无菌操作技术,诊疗、护理遵循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儿后感染儿的原则,特殊感染患儿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有隔离标识,采取其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院内感染。 10、有健全的清洁消毒制度。 新生儿床、暖箱、蓝光箱、辐射台、治疗车、输液架等每日用清水擦净,如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内睡有新生儿,擦拭外壳即可,遇有污迹,应随时擦干净;内部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先将新生儿移出,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再用清水擦净,后用干燥抹布擦干水渍。暖箱中的水箱采用灭菌注射用水,每天更换1次,暖箱用后应卸下一切可卸下部件,先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再用清水仔细擦抹干净,后用干燥抹布擦干水渍。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时,每周至少更换1次清洁消毒过的床、箱,用后终末消毒。 接触新生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供氧导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氧气流量表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用500mg/L 有效氯擦拭消毒。 每日对地面、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清洁器具按功能区分开使用,标识清楚,遇有血液、体液污染,用5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盛奶器等奶具清洗干净后,应高温或高压消毒后备用,且一人一用。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定期清洁消毒。 新生儿衣物应严格清洁消毒,新生儿用的衣服、包被、大毛巾应柔软清洁,一人一套,不得共用或挪用,每日至少更换1次衣服和床单。洗澡室操作台和磅秤的垫单每日更换一次。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处理医疗废物。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1、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 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2、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 有记录。 3、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 防止医源性感染, 5、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 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 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接种后观察30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 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 一、每月25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一周内由盐湖区 疾控中心取回备用。 二、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乙肝疫苗有损耗 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100支少于5支。 三、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 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 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 四、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统一配发的0.5mlCDC一次性自毁型 注射器。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期产品。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 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 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一、新生儿病区采用封闭式管理,取消陪护,由专科护士全程护理,直至患儿出院。住院期间提供喂养、生活护理、疾病治疗护理及对家长的健康指导等活动二、病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非本室工作人员严禁入内,家属不经医护人员同意不得入室探视,探视时需经管医生陪同,穿戴隔离服后方可进入。 三、工作人员入室必须换专用鞋子,戴口罩帽子,穿清洁工作服,严禁穿着新生儿室的工作服及鞋子离室外出。 四、工作人员每三个月作咽拭子及手培养,如发现有毒力强的菌株,应立即即停止工作,积极治疗。患有可传染性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等疾病时,应暂调离新生儿室。 五、医护人员应加强巡回,严密观察病儿,不得随意离室。如须外出时,说明去处,以便随时找回。 六、检查和护理每一病儿前应分别进行完整手卫生处理。 七、检查、治疗和护理病人时必须轻柔仔细。 八、新生儿入室必须换本院衣服,做好手腕条、床头卡(写上床号,姓名,性别,日龄及入院日期),并在病愈出院时必须详细核对无误,然后换家中衣服出院。 九、有传染性的病人应专室隔离。 十、各类仪器设备、抢救药品、必备物品由专人保管和登记,并定期检查、维修、整理。各种消耗物资要每日补充,各班医护人员用完物品消毒后物归原处备用。十一、交接班必须做好书面记录,交清各种针药补液及喂养情况,危重病儿做好口头、床头、书面交班。 十二、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具体操作参照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光线明亮。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室温保持在22~26℃,湿度为55~65℃。注:NICU工作制度参照新生儿工作制度。 新生儿抢救制度 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新生儿抢救工作,要有高度工作责任感。

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与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二、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得环境卫生学监测与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得危险。 三、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与报告制度,开展必要得环境卫生学监测与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五、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得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得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与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

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与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得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得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得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得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得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与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七、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与无菌操作技术。 八、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与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室工作制度 1.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必须更衣、更鞋、戴帽、戴口罩。接触新生儿前后洗手,并经常保持子的清洁。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禁止入内。 2.本室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传染病原携带检查,阳性菌(毒)者应暂时调离直接接触婴儿的工作岗位,阴转后方可回原工作岗位。 3.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无尘、整齐、布局合理,清污路线分开。每周做大清洁一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拖地两次,拖布分开使用、放置。 4.新生儿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日空气消毒二次,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度,相对湿度55-65%为宜。 5.新生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时间换洗,发现明显污渍时应及时更换。污染衣、被等先浸泡消毒再清洗、晾干、高压灭菌。 6.有医学指征喂养的婴儿,其用具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用具应用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灭菌。 7.母婴分离的婴儿实施按需哺乳,鼓励母亲亲自来院哺乳,或提供母乳。指导家属正确采集母乳,收集母乳后标明床号、姓名、采集时间,储存于冰箱内。 8.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须经消毒后方能使用。用后小

毛巾应直接放入含消毒液的容器内。使用一次性尿布应放入双层塑料袋内集中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9.婴儿澡盆一人一盆套。新生儿沐浴室地面及沐浴用品每日进行消毒。水龙头开关、水槽分别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刷洗。 10.新生儿使用热水袋,温度不宜超过50°C,热水袋应加布套,切勿贴近新生儿身体,以防烫伤。 11.听诊器一人一具。心电监护传感器、光纤喉镜、体温表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氧气导管、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湿化瓶、氧气头罩用后用含氧消毒剂浸泡消毒备用。 12.新生儿治疗室桌面、暖箱、光疗箱内外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婴儿出光疗箱、暖箱后及时进行终末处理。 13.消毒瓶每周更换二次,清洁后高压灭菌。所有浸泡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每日测试消毒液浓度,不够者及时添加消毒片。 14.新生儿的手圈、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姓名(或母亲姓名)、床号、住院号、新生儿性别,以便识别。 15.严密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有异常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置,不得延误。 16.每次交班除书面报告外,要做口头交班、巡视婴儿逐一交班。重危婴儿应将特殊病情变化记录在护理观察记录单上。一切用品应整理齐备交给下一班。

新生儿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2、工作人员为无传染病者。 3、新生儿室谢绝参观,患儿家属按规定探视,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前必须洗手,戴好帽子、口罩,换新生儿室鞋,穿隔离衣;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认真洗手,感染患儿应分开放置。 5、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需高压灭菌,衣服、包布需高压灭菌;出院后床单位应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儿入院须称体重、测体温(1/4小时,连测3天),早产儿每日称体重其它新生儿每周称体重。新生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足纹印于病历上。腕带填写清楚,确认无误后戴于患儿手足上以便识别。 7、新生儿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8、新生儿室器械、物品固定专用,专人管理。抢救器械物品及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做好基础护理,每天为新生儿沐浴一次,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的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发现红臀及时处理。10、认真做好记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儿科 2011-11-15 新生儿室配奶间工作制度 1、配奶间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患有消化道传染病者不得为患儿配奶、喂奶。 2、非配奶人员不得入配奶间,配奶间内不堆放杂物,配奶人员配奶前后须认真清洗双手。 3、配奶奶具用后及时清洗、晾干,经高压灭菌后清洁保存备用。 4、为确保饮食卫生和安全,统一提供辅奶、辅食,拒收家属提供的母乳、辅奶、辅食。 5、冰箱除放辅奶、辅食外,不得储存其他药品及杂物,储奶24小时食用用时必须复温。 6、每日检查冰箱温度,保持冷藏箱温度2-8℃,并做好记录。每周用 1:1000含氯消毒剂擦拭储奶冰箱一次。 7、明天对配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次并记录。 儿科 2011年11月15日

新生儿室管理规章制度样本

新生儿室管理规章制度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温度、湿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紫外线空气清毒,并每天一次。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毒,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步法)戴好口罩,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房间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

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 8、新生儿房间内的物品、器具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物品,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新生儿病房多是病情危重、体重极低、发育不全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病情危重、机体抵抗 力差和侵入性操作多等是其共同特点,因而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1]。因此,新生儿 病房作为医院感染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5%。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我院自2007年以来,按照医院感染的要求,建立建全了相关制度,对住院新 生儿实行全程监护,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手卫生管理、 护理用品严格消毒和做好生物监测等综合管理,使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1 加强管理 管理层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 行事件履有报道。我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 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 专门的控制和预防计划,由科室由主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形成医院感染监控 网络和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监控、科学管理。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1 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感染病例 报告、工作制度、探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等。 2.2 新生儿室按管理规范进行布局,分区明确设立了非感染病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新生儿室、治疗室、配奶室、沐浴室、卫生处置室、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和接待室等。 2.3 空气消毒病室空气由循环风紫外线动态消毒,室内的地面、家具、医疗器械(各种暖箱、 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例夹和 门窗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 3 加强手卫生管理 经手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是医院内感染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 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我院新生儿科非常重视手卫生,规定医务人员每次检查、 治疗、护理前后,出入感染病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 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护士长组织训练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洗手六步法,采用非 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消毒纸巾,并进行考核。每位患儿床单位旁放手消毒 剂供再次擦手消毒用。我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对洗手的依从性较高,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保 证了患儿的安全。 4 护理用品严格消毒 长期使用抗生素,机体防御屏障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增加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机会。故易发生肠炎、鹅口疮和尿布皮炎等。加强新生儿眼部、脐、臀、口腔等皮肤粘膜护理,有 利于及时清除病原菌,防止生长繁殖和感染的发生。针对此,护理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布类用物、奶具等每日进行高压 灭菌,暖箱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对呼吸机等侵入性治疗装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 行定期消毒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新生儿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 5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暖箱消毒前后、奶具、监护仪等)、工作人员的手、一次性物品、做空气 培养等,如发现不合格者,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再次进行监测,直到合格为止。室内 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每三月进行一次咽拭子和粪便培养。

新生儿室管理规定

新生儿室管理规定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温度、湿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紫外线空气清毒,并每天一次。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毒,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步法)戴好口罩,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2小时一次),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房间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 8、新生儿房间内的物品、器具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物品,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产房与病房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产房与病房转接制度 1、严格实施腕带识别制度,对神志不清、危重和无自主能力的病人使用“腕带”识别。 2、急诊产妇由急诊医生和护士负责护送至产房并与产房护士进行交班。 3、产妇出现临产表现时,病房护士应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及时将病人和病历送入产房;接班人员应及时检查胎心、宫缩、胎方位和宫口开大情况。 4、入产房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宫缩情况、胎膜是否已破、羊水量和阴道血量,产妇的治疗情况和卫生处置情况及其他特殊情况。 5、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后由产房护士护送回病房,和病房护士进行床旁交接。 6、出产房与病房护士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会阴伤口情况、母乳喂养(早吸吮、皮肤早接触)情况、治疗情况、卫生处置、皮肤情况和产后宣教的情况。 7、入产房和出产房交接后,病房护士和产房护士在交接本上双签名。

(二)产房与病房转接流程 对产妇实施腕带识别→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急诊或病房医生和护士护送产妇至产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产房护士护送产妇回病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 二、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新生儿查对制度 1、给新生儿注射、用药时,除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外,还需查新生儿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三处核对无误后方可实施操作。 2、新生儿沐浴回病房时,须核对母亲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上的床号、母亲姓名。母婴核对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3、在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更衣时或母婴出院更衣时,需核对新生儿床头卡、胸牌中的母亲床号与姓名、新生儿性别与手腕标识上的内容,核对无误后方可出院。 4、新生儿按摩前后均需核对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三处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二)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 1、当班护士接到接诊患儿通知,做好相关物品及抢救治疗准备。 2、患儿转至我室立即与转诊护士进行患儿病情交接。报告

新生儿管理规定

新生儿管理规定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1、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温湿度适宜,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2、工作人员为无传染病者。 3、新生儿室谢绝参观,患儿家属按规定探视,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前必须洗手,戴好帽子、口罩,换新生儿室鞋,穿隔离衣;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认真洗手,感染患儿应分开放置。 5、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需高压灭菌,衣服、包布需高压灭菌;出院后床单位应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儿入院须称体重、测体温(1/4小时,连测3天),早产儿每日称体重其它新生儿每周称体重。新生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足纹印于病历上。腕带填写清楚,确认无误后戴于患儿手足上以便识别。 7、新生儿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8、新生儿室器械、物品固定专用,专人管理。抢救器械物品及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做好基础护理,每天为新生儿沐浴一次,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的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发现红臀及时处理。 10、认真做好记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儿科 2011-11-15

新生儿室配奶间工作制度 1、配奶间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患有消化道传染病者不得为患儿配奶、喂奶。 2、非配奶人员不得入配奶间,配奶间内不堆放杂物,配奶人员配奶前后须认真清洗双手。 3、配奶奶具用后及时清洗、晾干,经高压灭菌后清洁保存备用。 4、为确保饮食卫生和安全,统一提供辅奶、辅食,拒收家属提供的母乳、辅奶、辅食。 5、冰箱除放辅奶、辅食外,不得储存其他药品及杂物,储奶24小时食用用时必须复温。 6、每日检查冰箱温度,保持冷藏箱温度2-8℃,并做好记录。每周用1:1000含氯消毒剂擦拭储奶冰箱一次。 7、明天对配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次并记录。 儿科 2011年11月15日

新生儿护理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护理室工作制度 1、护理室保持整洁,温度24°C-26°C,相对湿度50%-60%,空气新鲜。 2、工作人员进护理室前要戴好口罩、帽子,每次护理工作前后要洗手。 3、工作人员需定期体检,无传染病者方能从事新生儿护理工作,谢绝室内参观。 4、护理婴儿用品做到专婴专用,一用一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5、新生儿必须佩戴手、脚腕带,并注明母亲姓名、性别、住院号,以便识别。 发现脱落经核对及时补戴,以防差错。 6、室内备有抢救器械、药品、物品均应固定专用,使用完毕消毒后备用,避免 感染或延误使用。 7、护士长全面了解护理室情况,解决护理中的疑难问题,指导护理工作。 8、每日等离子空气消毒器消毒,定期做空气、医护人员手及物体表面的细菌培 养。 xx医院产科 2017.09.10修订

新生儿听力筛查制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新生儿体力筛查和诊断工作,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纲要》、《提高人口素质,减 少出生缺陷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按福建省和厦门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案要求,积极开展我市和本院新生儿听力筛查。 二、参与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或在省级及以上医疗保健 机构专门进修学习,经过考核取得资格,持证上岗。 三、严格执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评估常规与规范,执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诊 断程序。 四、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知识的宣传,争取100%知情,签订新生儿知情同 意书,实行听力筛查结果告知。 五、本院出生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至少达到90%,争取达到95%以上。 六、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和住新生儿科的高危儿及接受的转诊儿,做好复查和跟踪 随访登记:复查仍未通过的婴儿,转入诊断程序。 七、确诊听力障碍的患儿,同样做好复查和跟踪随访登记,并尽力做好治疗和干 预,本机构无条件干预和治疗时,及时转诊。 八、做好听力筛查相关资料登记汇总,妥善保存,完善电脑录入。 九、做好交班和特殊事项特别交班。 十、做好听力筛查仪器设备的校准、维护、使用登记等,做好耳塞消毒,防止交 叉感染。 十一、保持检查监测室的安静和卫生,定期进行房间消毒。 xx医院产科 2017.09.10修订

新生儿病房各种规章制度

新生儿病房各种规章制度 新生儿保暖制度 1.刚出生的新生儿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加强保暖护理,选用新棉花和柔软舒适的棉布制作的衣被,以保证良好的保暖性。 2.根据体重、胎龄选择合适的环境温度,室温要维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应达到28℃以上,湿度55%~65%。对患者常规测体温1次/4h, 3包裹新生儿时不要太紧,以免影响新生儿的四肢活动,不利于产热,反而使散热加快. 4.早产儿、病情危重、反应差、温偏低或不升者入暖箱保暖, 5.根据体重、胎龄、反应调节温箱温度,使体温维持在3 6.5℃左右,不要随意打开箱盖或抱出婴儿,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喂奶,换尿布等均应在箱内完成,动作要迅速,以防止失散热, 6.有书面的新生儿保暖制度,每个护士上岗前都必需接受岗前培训. 新生儿床头交接班指引 1、身份识别:手镯床号、姓名、性别、字迹清晰、宽紧适宜,与床头卡、床号牌一致; 2、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神志、反应、哭声、肌张力; 3、面色:是否红润、青紫、发绀、黄染,全身皮肤是否完好; 4、管道交接:是否通畅和正确(胃管深度有标识、输液管、液速,记录剩余液量,氧管、氧流量与医嘱是否相符; 5、喂奶情况:包括奶的浓度、量、吸吮力、鼻饲患儿残奶情况; 6、脐带残端是否已脱,是否渗液; 7、大小便情况; 8、用温箱或蓝光箱的病儿,要检查光疗箱内温度计温度和光疗箱本身所设定的温度是否相符; 9、针对病儿不同疾病的病情交接(如黄疸的病儿要交皮肤黄染的深度,光疗后黄染是否减轻) 正确使用气囊面罩吸氧指引 1、有正确新生儿气囊面罩给氧的操作流程。 2、准确评估肺气漏发生高风险的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部感染,肺部肿物,肺不张,肺发育不全,肺透明膜病,慢性肺部疾病) 3、正确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气囊容量:240ML。 4、正确选择面罩型号。 5、选择具有减压阀的气囊,使用前需锁上减压阀以检查气囊密闭性,然后打开查看减压阀是否正常。使用前需确保减压阀处于开启状态。 6、正确控制气囊面罩给氧的压力:新生儿呼吸容积的潮气量为6-8ml/kg,首次呼吸所需压力为此30-40cmH2o,以后为20cmH2o。用拇指食指按压气囊,压力约为15-20cmH2o,再加一指按压,压力递增5cmH2o。 7、正确控制气囊面罩给氧的频率:40-60次/分。气囊面罩专人管理,定期检测,确保随时可以使用。 早产儿安全用氧指引

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室内每日常规紫外线空气消毒,并做空气培养。 2.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者,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上岗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3.新生儿病室谢绝参观,新生病儿家属应按规定入室探视,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4.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戴好帽子、口罩,穿隔离衣,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5.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连续三天),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7.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抢救。 8.新生儿病室内的器械、物品均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抢救药品和器械随时补充,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9.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10.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 一、一般护理工作 1、皮肤护理 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是新生儿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条件,要随时更换污染的诼物,更衣时要注意保暖。 2、头部护理 每日用温湿毛巾擦拭头部1~2次。 3、口腔护理 一般患儿可在喂奶后喂两小勺温开水,对危重禁食患儿用消毒棉棍沾浸温开水轻轻涂擦,但禁用纱布擦拭。 4、脐部护理 一般每日晨晚护理时按无菌操作程序清洁脐部,脐部感染者可用1.5%碘酒消毒或安尔碘消毒。 5、臀部护理 一般要每日用温水冲洗臀部2~3次或涂保护油,预防红臀和尿布湿疹的发生。 二、喂养工作 1、母乳喂养:尽可能地进行母乳喂养。 2、人工喂养,一般每3~4h喂奶1次,夜间根据需要停喂1次。 3、喂水工作,在两次喂奶之间即喂1次水,量为奶量之一半。 4、输液,对危重新生儿进行输液支持是完全必要的,但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输液速度太快。 5、室温保持在22~24℃,早产儿24~26℃晨间护理时可略升高2~3℃,湿度保持在55%-65%。 6、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新鲜,定期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和空气培养。 7、保持工作人员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严格地执行护理工作前洗手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 1、母婴室应设置在新生儿室相近的独立区域,并设置有洗手装置。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接触婴儿前后应洗手,非工作用品禁止携带入室。 2、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1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清洗、凉干后备用;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患儿的引流液、体液、血液等液体标本应该用消毒液消毒后排入污水处理。病房和走廊地面每天湿地拖地3次,有污染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3、隔离婴儿用具必须单独使用,实行双灭菌。 4、婴儿所用被褥、衣物、尿布(建议使用纸尿裤)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5、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 6、室内用品、母婴床、家具等定期清洁消毒。母婴出院后,其床单、暖箱等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7、母婴一方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均应及时与春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感染性强的疾病,如脓疱疮、新生儿眼炎、鹅口疮等时应及时隔离。 8、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的接触。 9、严格探视陪住制度。 10、每月必须对母婴室空气、物表、消毒剂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做一次微生物监测,并保存好检测记录,对不合格的以及接近限值的必须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到合格。 11、对有乙肝、先天性梅毒等传染病的患儿,应实行隔离治疗,并在病历夹、床头卡上标明“乙型肝炎”等标志,所用用具、物品、被服单独放置,单独处理。 **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NICU工作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病室负责人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理长由具备护师及3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病房进行管理。 2、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3、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4、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5、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 二、科室管理 1、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病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3、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4、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5、100%使用腕带识别新生儿身份,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和患儿的正确。 6、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7、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9、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10、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 11、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着装不符合要去,不能随意在病房走动。 4、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隐患,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5、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体温表、听诊器、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吸氧装置等;吸痰管一用一更换。 (2)患儿使用后的奶头、奶瓶应统一人一用一消毒;盛放奶瓶

新生儿沐浴室室工作制度

新生儿沐浴室工作制度 1、新生儿沐浴室设专人管理。 2、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 3、工作人员指甲不过指尖,不戴戒指、手表等饰物;为每一个新生儿沐浴前后应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4、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各区域划分明确。 5、为每一位新生儿沐浴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清洁,每周彻底扫除一次。 6、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洗托架等,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更换操作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每日空气消毒机空气消毒一次,每次1小时,有记录。 7、每月对沐浴室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及工作人员手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并记录详实。

8、每月对沐浴室墙壁、天花板、玻璃窗、热水器、空调等进行清洁。护士长每周进行督导检查。 9、沐浴室设施、设备每月检查、保养一次,保持性能良好。 10、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范。 新生儿沐浴室消毒隔离制度 1、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沐浴室温度应保持在26-28℃,相对湿度50-60%。 2、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接触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手卫生意识,指甲不超过指尖,不得佩戴首饰、手表等物品,为每一个新生儿沐浴前后进行手卫生。 3、每日沐浴前、后应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干燥,每日空气消毒机空气消毒一次,每次1小时;空气消毒机滤网每3个

月清洗一次;每月对沐浴室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及工作人员手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监测,并登记详实。 4、新生儿用品应一婴一用一灭菌,避免交叉使用。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用具单独使用。 5、每日沐浴结束后应清洗消毒沐浴用品,如沐浴池、沐浴喷头、洗托架等,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更换操作台上的各种物品,并清洁擦拭台面。 6、新生儿游泳池使用一次性浴池套,一人一用一更换,游泳圈一人一用一消毒。 7、沐浴液等沐浴用品使用时瓶口应避免接触新生儿和工作人员,使用中应避免污染。 新生儿沐浴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管理制度 、新生儿室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温度、湿度,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紫外线空气清毒,并每天一次。 、工作人员必须是无传染病毒,并须定期做喉部细菌培养,以便检出带菌者。新工作人员经体格检查,合格者才能入室工作。 、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前必须洗手,(步法)戴好口罩,更换专业鞋,每次护理新生儿前后应洗净双手。感染患儿须分开放置及护理,先护理非感染患儿洗净双手后再护理感染患儿。 、新生病儿使用的面巾、奶头、奶瓶须经煮沸消毒,衣服、包布、尿布须经熏柜消毒才可应用。新生病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终末消毒。 、新生病儿入院时须称体重、测体温(每 小时一次),早产儿每日称体重一次,其它新生病儿每星期称体重一次。新生病儿入院时应有家属在场,将其足纹印于病历纸上,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患儿的姓名、性别,以便识别。 、新生儿房间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外出,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种。 、新生儿房间内的物品、器具应固定专用,专人管理物品,随时补充,定时消毒,

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故障的一般处理。 、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护理,新生病儿每天沐浴一次,注意耳后、手心、腋下、会阴部、臀部等部位的清洁,要求无分泌物、无臭味,注意臀部护理,大便后用温水冲洗,如发现红臀及时处理,保持床单清洁、整齐,如有污迹,应随时更换。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除书面交班外,还要严格执行床头交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