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绪论

1、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古希腊、罗马至1879年科学心理学建立)

A.特点: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却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

B.其发展的两个阶段

(1)官能心理学阶段:6 BC-14 AD,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灵魂的功能或官能(实际上就是意识或心理)的探讨上。

(2)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14AD末-19AD中叶

主要探讨认识的起源、过程、和方法、焦点是对意识经验起源的研究。

2、心理学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主要包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

1、古希腊三贤

(1)苏格拉底:他强调在人类的认识中有比单纯感性认识更多的多的东西,并认为人具有纯理性认识的能力,而且这些理性认识的能力不仅指明了商业或战争中的"正确"方法,而且指明了人们自己能够验证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正直生活的道德现实。

先验论:知识是人的理性当中固有的,教育只是设法把人所固有的知识引出来。

A.他善于用辩证方式追求道德法律的根据,善于探索善、正义、和美的一般意义。

B.他认为知识是人的理性中固有的,教育只是设法把人固有的知识引出来。"产婆术" (2)柏拉图

A.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劳动者。

B.和人的等级对应,把灵魂或心理划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气、情欲。

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

(3)亚里士多德

A.灵魂与身体统一而不可分割,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只是灵魂的工具。

B.他把生物界的灵魂分为三个等级:

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还有感性的灵魂,人则还有理性的灵魂。

C.灵魂的功能分为两类:认识功能(感觉、记忆、想象、思维)、动求功能(欲望、动作、意志、情感)。

2、中世纪哲学心理学思想:以灵魂的官能心理学为特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阿奎那。

3、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

(1)培根:经验主义:

科学必须追求自然事物的原因和规律,以感官经验为依据。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官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用观察代替假设,用归纳法研究自然界,即广泛地收集各种经验材料,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找出事物的规律。

(2)笛卡尔:理性主义:

唯理论的原则,人的知识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是来源于理性,理性的演绎法是唯一的正确方法。理性审查一切,"普遍怀疑"。二元论:确立了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物质和精神。

4、贝塞尔,1823年,人差方程式。

第二章:内容心理学

一、冯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直接经验,或意识。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把内省法和实验法结合起来,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即把被试置于标准的、可以重复的情境之中,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

3、经验的分析: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元素(它是最基本的意识形态)。

4、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感觉和情感。

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有作用与感官的刺激所引起;

情感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他伴随感觉而产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

情感三维说:强度、愉快度、紧张度。

5、经验的结合:包括以下三种

(1)联想:是心理元素的被动的、消极的结合方式。

A.融合:不同的心理元素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复合体,从这个复合体中很难再辨认出个别的心理元素。

B.同化:当一个不为我们熟悉的事物进入意识时,我们总是通过联想找出与之相似的事物,并将它们组合起来。

C.合并:不同种类的感情或情感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

D.相继联想:如记忆过程,把过去的感觉、情感回忆起来,并与现在的心理元素相结合。(2)统觉: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

(3)心理复合律

它遵循三条原则:

A.创造性综合原则:由各种不同的心理元素组成的心理复合体并非原有元素简单相加,实质上产生了新的性质。

B.心理关系原则: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一种基本的意识状态总是在与其他意识状态所处的关系中获得它的意义。

C.心理对比原则:两种相反相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

6、民族心理学

A.民族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人、图腾崇拜、英雄与神、人性发展

B.民族心理的三元素:语言、神话、风俗。

7、对冯特的评价(贡献与局限)P89-91

贡献:

(1)心理学改变了附庸于哲学的状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冯特不仅是心理学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

(3)冯特创立了实验的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是互为补充的,他被称之为"新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局限:

(1)研究对象上,以经验取代客观事实,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2)研究方法上,抛弃传统内省法使他陷入无法探索直接经验的矛盾。

(3)冯特的理论体系庞杂而又混乱,充满着矛盾,如身心平行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所以列宁说他是"老麻雀"。

第三章:意动心理学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1、心理学的适当研究对象是心灵的活动(意动)

2、意动的分类

(1)表象的意动(包括感觉、想象)

(2)判断的意动(包括知觉、认识、回忆)

(3)爱憎的意动(包括情感、决心、意志、欲望)

关系:表象的意动是最根本的,其他两类是在表象的意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3、研究方法:

(1)内部直觉(反省):指的是对刚刚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观察。

(2)观察:观察别人的言语、动作以及其他表现,并对儿童、动物、变态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自然观察法或客观观察法)

第四章: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士&实用主义心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1、意识流

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段,而是一种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所以叫做意识流、思想流、主观生活流。

2、意识的5个基本特性

(1)意识是属于私人的。(2)意识是常变的。(3)意识是连续不断的。(4)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5)意识具有选择性。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内省法;

3、比较法。比较法可以补充实验法、内省法的不足。

三、本能论和习惯伦

1、本能论:无需经过教育就能自动完成的这样一种方式。

2、习惯论:

(1)习惯是物质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

(2)习惯对个人的实用效果:一是省事、准确、减少疲劳;二是减少动作操作时意识的注意。

四、自我理论(仅作理解)(人格理论)

詹姆士划分经验的自我和纯粹的自我两个方面。

1、经验的自我:一切一个人呼之为"我"或"我的"东西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精神、社群的自我三种成分。

2、纯粹自我(能动我/主动我):一个知晓一切(也包括自我)的那个东西。一切意识中的主动因素,是一切其他自我的自我。

第五章: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一、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体系

研究对象和方法:与冯特相似。直接经验(意识)

在冯特的基础上加入意象。

认为情感只有愉快-不愉快一个维度。

意识元素的属性上,在冯特基础上增加了持续性(时间特性)、外延性(空间特性)和清晰性(指意识元素在注意中的地位)。唯独情感缺乏清晰性。

心理学的任务是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1)"是什么":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基本的元素;(分析)

(2)"怎么样":确定这些元素如何结合和结合的规律;(综合)

(3)"为什么":把这些元素和他们的生理条件(神经过程)联系起来。(心身平行论)

【评价:贡献:

1,铁钦纳继承和发展了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坚持了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向。2,铁钦纳正式打出了构造主义旗帜,明确划定了构造主义和其他学派,导致了心理学第一次

学派对立。

3,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提供了一个正统体系作为批评靶子。

局限: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和功用。意识经验分析上终成元素主义者;内省方法上更极端。坚持错误的心身平行论。】

二、机能主义进化论对心理学的影响(仅作了解)

(1)进化论提出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心理机能的连续性思想,形成了比较心理学的基础。(2)强调意识机能的研究而不是意识构造的研究。

(3)促使心理学接受来自许多不同领域的数据和方法。

(4)促进了以个别差异为代表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第六章: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的分类与区别P180 重点!

1) 早期行为主义:1.客观主义;2.以刺激和反应术语解释行为;3.强调连接学习;4.环境决定论

2) 新行为主义:1、强调中介变量;2、推测行为动因;3、用操作主义观点解释中介变量

3) 新的新行为主义:1、给认知和思维足够重视,并将其看做积极主动的过程;2、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

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行为及其反映的分类

行为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有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对象:放弃意识,研究行为。行为是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

【目标: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确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即S-R公式。】

1、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外显的遗传反应(抓握、眨眼等),内隐的遗传反应(腺体分泌等),

外显的习惯反应(打球、跳舞等),内隐的习惯反应(思维、想象等)。

2、研究方法:(1)观察法(2)条件反射法(3)口头报告法(4)测验法

3、关于思维和语言的理论:思维也是一种内隐的感官运动的行为,思维是无声的言语,与外显的言语反应一样依赖于同样的肌肉运动习惯。外显的言语习惯就是言语,内隐的言语习惯就是思维,内隐的言语习惯是由外显的言语习惯逐渐发展来的。

3、关于人格的理论: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指一个在反应方面现有的和潜在的全部资产(性格中利于发展适应的部分)和现有的、潜在的债务(不利于发展适应的部分)。

4、对华生的评价:批评与贡献P199

贡献:

(1)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科学进程。巩固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

(3)行为主义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局限:

(1)生物学化倾向:只看到了人与动物的连续型,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

(2)客观主义倾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贯彻客观主义原则,抹杀了心理学自身的特点。

(3)机械主义倾向。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把人描绘成为一种消极被动而毫无主观能动作用的机械结构,其结果必然有陷入机械主义的境地。

第七章:新行为主义

一、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托尔曼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

1、整体行为的自身特征:

(1)整体行为总是坚持指向一定的目标--对象;

(2)整体行为为实现指向目标-对象,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

(3)整体行为在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径或较容易的手段,即所谓最小努力的原则。

2、中介变量的分类:需求系统(生理需要和内驱力),行为空间(机体在某一时刻感知到的,具有不同地点、距离和方向的客体),信念--价值的符号排列矩阵图(个体将环境中的客体按照学习的结果而加以归类和分化,排出一个等级顺序)。

3、学习理论:符号-格式塔模式:学习是有机体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根据指向目标的一些符号,认识到达到目标的途径,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组织。

(1)期待:有机体关于客体事件意义,通常是指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

(2)位置学习: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动物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类似于现场的认知地图,知道目标的所在,从而改变行为,适应环境的要求。

托尔曼认为,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即位置学习。(3)潜伏学习: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明显,是潜伏的。习得结果可以不表现出来,而处于一种"潜伏"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学习的结果才通过行为的操作表现出来。

强化促进符号学习,但不是符号学习的必要条件。(食物奖励实验P238)

【评价:将认知和行为联系起来,促进了学习理论;但理论凌乱而带主观色彩,且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1)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

(2)操作性行为:由有机体内发出的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建立:若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作用强度就会增加。

消退:停止强化则可以消除操作条件反射。从停止强化到反应不再出现的时间看成是计算操作条件反射的力量的指标。

分化:指动物形成有选择的反应,通过安排强化动物条件反应的某一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强度等。

(4)积极强化物:指与反应物相依随能增强该反应,如水、食物、奖赏;消极强化物:指与反应物相依随的刺激无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第八章新的新行为主义

特征(P258-P259):

(1)大胆地使用以往的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1概念: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是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得到矫正。

2特点4个P261-262

(1)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3)具有认知性。(4)不等同于模仿

3基本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2)抽象性观察学习,在模仿所示范的某一具体行为表现的过程中,获得抽象规则或原理;(3)创造性观察学习,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过程:示范事件--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匹配行为】

4行为操作的三类诱因:直接的诱因(外部的诱因),替代性诱因,自我诱因。

(2)自我调节论:自我调节使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两者是相互局定的,而且人也不能视为独立于行为之外的原因。行为、个人、环境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交互决定论】

1自我调节的三个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

2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自我奖惩的标准可以通过模仿、标准内化、榜样作用等3种途径获得。(3)自我效能原理

1、概念: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任务、达到某一目标的潜在能力的主观信念。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2、含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效率和信心的认识。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人相信他们可以对付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认为自己能克服障碍。

3、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境条件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适当的外部强化;及时的自我强化;加强归因训练】

【评价:1.注重社会因素2.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成果3.注重以人为被试4.实验坚实,结论有说服力】

第九章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1、研究对象:无意思(前意识、潜意识)

前意识:一般条件下我们意识不到,但是通过集中注意或回忆、联想而能够进入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意识的最下层,个人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它包括着各种本能冲动和人的原始欲望。

2、研究方法:(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对日常生活的分析(4)阐释(解释症状在潜意识中的原因)

3、本能:

生之本能:性本性能、自我保护本能

死之本能:人在潜意识里想把自己的生命由有机状态转向无机状态。重要衍生物是攻击。

4、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器

固着:是由于利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

倒退:是由于利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

5、焦虑:种类

(1)现实性焦虑:由外界环境中现实的客观的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

(2)神经性焦虑:个体由于惧怕自己的本能冲动会导致他受到惩罚所产生的情绪体验。(3)道德性焦虑:个体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内疚的情绪体验。

6、自我防御机制特点:

(1)防御机制同样可作用与其他心理冲突与挫折,减轻各种痛苦情绪体验;

(2)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而起作用的。

(3)其运作方式是潜意识的,个人并没有意识到。

方法(3种):

(1)压抑:把令人痛苦的思想感念从意识中排除出去,降低为潜意识。

(2)投射:那些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情感加到他人身上,以此来减轻焦虑。

(3)移置:把情感的对象进行转换,把情感本来应该发泄的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去。(4)反向作用:是一种反动及行为,其行为的方向与内心的愿望或观念相反,目的是运用与愿望相反的行为加强抑制的力量,掩盖自己真实的欲望。

(5)认同:是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所以也称为自居作用。

(6)否认:个体在现实生活当中,拒绝承认有关其个人痛苦事实的存在。

(7)退行:指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特别是遭受挫折时以比较幼稚的行为应付现实困境,以惹人注意或博人同情从而减低自己的焦虑。

(8)升华: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升华作用使个体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不抑制他们的表现。【最高级和成熟】

(9)合理化:酸葡萄心理是对行为结果或原因重新解释。

7、评价:贡献:

(1)探讨了为其它心理学家所忽视的潜意识;

(2)探索行为的动力,而不是局限于意识或行为的表面分析;

(3)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推动了心理学走向社会;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4)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缺陷:

(1)生物学化倾向,以本能解释行为;

(2)泛性论倾向:以性本能的满足解释人类的行为动机;

(3)方法论上的还原论,将高级心理过程归结为生物运动

(4)方法论上的等同论,将特殊变态心理与一般常态心理等同

(5)理论主观色彩浓厚,难以客观验证

第十章其他早期的精神分析家

一、荣格

1、著名的情绪理论:

(1)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是整个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它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因而有自己的驱力;

(2)情结虽然是潜意识的,但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并足以影响意识活动。(3)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他可以把个体潜意识及其被压抑的内容与集体潜意识及其原型联结起来。

(4)人人都有情结,只是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等方面各不相同。

(5)情结的主要来源:童年的心理创伤,如果经常受到父母或他人严厉批评会使人产生"批评情结";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

2、人格结构:人的人格应分成: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部分。三者互相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

1) 意识:意识发展是个性化的过程,自我是意识的核心

2) 个体潜意识:包含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是潜意识的表层,主要通过情结表现。

3) 集体潜意识:人类进化过程中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人们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3、原型:

人格面具(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

阿尼玛(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

阿尼姆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

阴影(心理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

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同一)。

4、集体潜意识

概念: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主要内容:原型,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

最主要的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5、心理类型学:内倾外倾两种态度类型;

四种功能类型:理性功能(思维、情感)、非理性功能(感觉、直觉)。

6.心理发展阶段:

荣格将人一生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7、分析心理学的评价P333-P334

(1)分析心理学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2)强调人格的整体性;(3)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4)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研究方法灵活性;(6)学说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科学依据。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

个体是与社会紧密联系、有独特目的、追求理想、寻求人生意义的和谐有机整体。

心理动力学:自卑、补偿

1、心理动力学理论

1) 把社会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动力。

2) 人一生下来就有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或男性反抗)寻求补偿。

3) 自卑感激发"追求优越",这是推动个人获取成就的动力。

4) 追求优越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成就,使人心理得到积极成长,也会使人忽视社会和他人需要("自尊情结"),缺乏社会兴趣。

2、生活风格(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梦境

3、社会兴趣:

阿德勒反对性本能作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4、错误的生活风格:(1)优越情结(2)自卑情结

5、社会兴趣程度:

(1)统治--支配型;(2)索取--依赖型;(3)回避型;(4)社会利益性。

6、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P341

(1)器官缺陷:它会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2)溺爱或娇纵: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它的每一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

【简评:1、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是许多新思想的先驱;2、恢复了意识的作用;

3、把人作为整体分析。

4、但他夸大了自卑感,忽视了社会对人性的作用,没有摆脱生物学桎梏。】

第十二章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一、凯伦-霍尼:神经症的文化观

(1)现代文化的主要矛盾:

1、"竞争成功--谦卑"

2、"各种需要所收到的刺激--我们在满足这些需要方面实际收到的挫折"

3、"个人自由--他实际所受到的一切局限"

(2)基本焦虑:个体出生后因受环境中缺乏安全和温暖的影响所形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3)神经症需要(3种):

1、对有爱和环境的神经症需求;

2、对支配其生活的伴侣的神经症需求;

3、对狭小生活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4、对权力的无上崇敬;

5、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求;

6、为得到社会的认可做事;

7、对称赞的神经症性需求;

8、野心和个人成就的神经症性需求。

(4)神经症人格:

1、依从人格(顺从型):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自我存在状态、应对策略。

2、攻击性格(攻击型):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借以攻为守策略来取得别人的重视。

3、离群性格(退缩型):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潜意识中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5)神经症自我:

1、真实自我:指个体潜能;

2、理想自我:指个体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形象,是不可能实现的纯粹虚幻的形象;

3、现实自我: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6)神经症冲突:1.神经症需要之间的冲突2.三种行为方式的冲突3.理想化自我、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

(7)解决基本冲突的策略:

一是自谦、贬低自己,常有失败感,自恨、自卑;

二是夸张、美化自己,有强烈的优越感,自信、好胜;

三是放弃,放弃努力,逃避冲突,习惯于独处。

【简评贡献: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最先建立了社会文化的精神分析基本框架;创立了神经症病理学;自我实现信念冲破了悲观主义氛围为人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局限:她对神经症机制的解释把社会生活简单化了;对于社会文化的矛盾,没有提出社会改革的要求。】

二、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论人的处境: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由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根植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能解决的)。

论人的需要:

(1)1、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4、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

5、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2)堕落综合症【战争是堕落综合症的群体大规模发作】

1) 堕落综合症是死之爱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三种倾向的结合体。

【成长综合症是生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三种倾向的结合体】

2) 恋尸癖被所有无生命的事物所吸引,迷恋腐朽、僵化、暴力的东西,沉溺过去而害怕未来。

【恋生癖为生命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吸引,富于创造力,喜欢新生事物。】

3) 自恋:过高评价自己,过高评价自己的民族就变成了社会自恋。

4) 共生-乱伦:过分迷恋国家等母亲的象征物。

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弗洛姆根据通话过程中的去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市场取向)

2、社会化过程:包括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的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通话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

重存在、重占有:重占有关注但是占有对象;重存在关注的是生命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爱和理性)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占有和存在的一对概念是从价值观上对人的性格类型所做的进一步规定

社会潜意识: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这些因素正是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包括语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则难以成为明确的意识)、逻辑(不合逻辑的经验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和社会禁忌(至每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之不被思考、感受和表达)

【简评1.利用历史文献来研究心理学问题;2性格理论贡献巨大;3.对心理学争端做了伦理学解释;4.研究有很强的社会取向。】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惠特海默、考卡夫和苛勒。

考卡夫:

1、对象:直接经验:主体直接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

行为:(1)真正的行为:物理的运动;(2)外显的行为;(3)现象的行为

2、同型论:生理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彼此部分等同。

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形与背景、接近、相似、闭合、完形趋向、共向、简单、连续、

4、顿悟:理解和领会情境中各种物质间的关系,对情境有新的认识,从而一下子解决问题。顿悟获得的方法可以长久保持并在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成为迁移。且迁移是整体的迁移。创造性思维必须让整体支配部分,把整个问题情境展现出来。

【评价贡献:1.主张整体研究,冲破了元素主义的束缚2.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3.顿悟学习理论独具特色4.整体观对人本主义影响较大5.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局限:1.理论主张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2.理论观点和术语含糊不清3.对其他学派的批评过于苛刻4.实验不够严谨,比较初级,带有尝试性】

5、(勒温)拓扑心理学:

(1)心理场: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的认知结构。(2)蔡格尼克效应:人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影响更加深刻。(心理紧张系统对记忆保持作用)

半途被终止的任务要比已经被完成的任务在回忆时占显著的优势,这是由于后者所引起的紧张系统已经松弛,而前者的紧张系统仍在继续。

(3)心理冲突:

(4)心理生活空间:包含了所有对我们产生影响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事件。

分为:准物理事实(心目中的自然环境)、准社会事实(心目中的社会环境)、准概念事实(思想概念与现实的差异)。

(5)【准事实指对人的行为可能有影响的事实,即"心理环境"。】

(6)行为动力(行为动力系统的研究是勒温场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行为的动力是需要,包括需求和准需求,紧张是伴随需要的情绪状态。人有需要时会产生紧张系统,满足目标后解除紧张。】

第十八章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研究原则: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整体动力学原则;以问题为研究中心】

人本主义:

反对的观点:

(1)反对人的兽化与计算机化(人不是较大的白鼠与较缓慢的计算机)

(2)反对操作主义,关注人的主观性(操作主义:化主观为客观,化意识为操作)

(3)反对吝啬,主张丰富原则(给人的主观生活和无法测量的但对所有个人经验都信以为真的内在势力以适当的地位)

(4)反对还原主义(还原到单元,还原到童年)

1、马斯洛:

(1)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

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最基本);2、安全需要;3、爱和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

成长性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最高点)。

【高级需要较于低级需要的特点:在进化和个体发育上出现较晚;不迫切;生物效能高;只能引起主观效果;前提条件更多;更大的价值等】

(1)自我实现的人格特点:

1、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

2、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3、在情绪和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

4、有较广的事业,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

5、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有独立自制的性格;

6、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

7、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

(四种)

【缺点:1.憨直、轻率2.易烦恼、激动、刚愎自用3.虚荣4.冷酷无情】

(2)高峰体验: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是通往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关系密切,它引导人达到完善的自我实现。不同的人高峰表现方式不同,可以极度的快乐,也可以是平和的喜悦。】

(3)评价:贡献:

1、第一次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高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首位;

2、突出了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3、提出了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4、促进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5、马斯洛扩大了心理学研究范围。

局限:

1、具有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烙印;

2、忽略社会发展对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将自我实现的人置于乌托邦之中。

3、缺乏实证性的检验和支持,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不具有普遍性。

第十九章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自我实现者或充分起作用的人,有5个明显特征P573-P574

1、经验的开放性;

2、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

3、信任自己的机体;

4、自由感;

5、创造力(1)治疗关系: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点头疗法)、同感

(2)心理健康和人的发展

2015-01-17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周大兴

1 / 6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资料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 绪论 1、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古希腊、罗马至1879年科学心理学建立) A.特点: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却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 B.其发展的两个阶段 (1)官能心理学阶段:6 BC—14 AD,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灵魂的功能或官能(实际上就是意识或心理)的探讨上。 (2)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14AD末—19AD中叶 主要探讨认识的起源、过程、和方法、焦点是对意识经验起源的研究。 2、心理学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主要包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 1、古希腊三贤 (1)苏格拉底:他强调在人类的认识中有比单纯感性认识更多的多的东西,并认为人具有纯理性认识的能力,而且这些理性认识的能力不仅指明了商业或战争中的“正确”方法,而且指明了人们自己能够验证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正直生活的道德现实。 先验论:知识是人的理性当中固有的,教育只是设法把人所固有的知识引出来。 A.他善于用辩证方式追求道德法律的根据,善于探索善、正义、和美的一般意义。 B.他认为知识是人的理性中固有的,教育只是设法把人固有的知识引出来。“产婆术”(2)柏拉图 A.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劳动者。 B.和人的等级对应,把灵魂或心理划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意气、情欲。 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 (3)亚里士多德 A.灵魂与身体统一而不可分割,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只是灵魂的工具。 B.他把生物界的灵魂分为三个等级: 植物只有滋长的灵魂,动物还有感性的灵魂,人则还有理性的灵魂。

西方心理学史

. 西方心理学史 绪论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史的基本情况 一、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西方心理学史是研究西方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历史学科。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西方心理学的形成有三个故乡: ●古希腊是心理学起源的故乡, ●德国是心理学诞生的故乡, ●美国是心理学发展的故乡。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大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 二、西方心理学史的研究方法 (一)史论结合法: 史,指史料、史实;论,指理论、论断,即观点、论点。 (二)纵横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把每位心理学家、流派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 前后比较;横向比较法,把每位心理学家、流派与同时代的心理 学家、流派进行比较。 (三)具体抽象两步法: 历史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两步方法。 具体抽象具体 (四)四步说明法: 针对每个心理学流派或每位心理学家思想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 形成结果、理论意义一一作出说明。 三、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意义 (一)有助于掌握西方心理学的历史规律 把构成现代心理学的许多领域和分支综合起来,认识各事实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有助于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以及理论思维能力。(三)有助于学习心理学大师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 学习心理学家推陈出新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了解心理学家的生平,了解其人格形成与发展对他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四)有助于促进我国心理学的建设 鉴古知今,避免西方心理学史上的错误,使我国心理学健康的发展。 四、西方心理学史的史学史 历史研究被称为史学; 历史研究的历史被成为史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的史学史是?是西方心理学史研究的历史。 (一)西方的心理学史研究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研究。(被忽视) 三位心理学家: 1.波林,1929年出版《实验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复习题

心理学史复习题 一、概念题(每小题2分) 1、心理学史的研究对象 答:心理学史是研究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历史学科。 2、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规律 答: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新行为主义 答:以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以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的,注重学习研究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派别。 4、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 答:在人性及其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上,强调个体、环境和行为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理论。 5、图式 答: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或者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 6、顺应 答: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7、意动心理学 答:心理学史上的一个流派,指布伦塔诺开创的心理学人文主义研究路线,也叫奥国学派。(1分)主要代表人物有布伦塔诺、斯顿夫、屈尔佩等。(1分) 8、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答: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1分)以原型的形式存在,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1分) 9、勒温的心理场 心理场也叫心理生活空间或生活空间,是勒温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分)指的是特定时间内影响个体生活的所有心理事实。1分 10、情结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对(柏拉图)来说,知识来源于对灵魂附人身体之前的经验的回忆。 2、(柏拉图)的(论灵魂)一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3、(洛克)在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association)的概念。 4、(贝克莱)(G Berkeley)认为现实世界是我们感觉的总和,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唯心主义命题。 5、(培因)(A Bain)创办的(心灵)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杂志。 6、(斯宾诺莎)(B Spinoza)把上帝等同于(自然)。 7、(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8、(加伦)(Galen)把四种体液与四种气质相联系,扩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9、(费希纳)(Fechner)第一次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 10、缪勒(Muller)是最早以实验心理学为专业的人。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2.模式变量(帕森斯) 3.生活世界(舒茨) 4.常人方法学 5.社会资本(科尔曼) 6.社会网络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2.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观点。 3.试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项,他使用模式变项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分析? 4.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5.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形式与社会互动矛盾、社会互动规模的关系? 2.叙述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并运用该理论的某一观点或某位学者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答:理想类型是指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它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起来的一个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来的。理想类型使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这一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其特点是: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②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建立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③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止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2.模式变量(帕森斯) 答:模式变量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境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境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是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这些类型包括五对:①情感中立性—情感性;②自我取向—集体取向;③普遍主义—特殊主义;④成就性—先赋性;⑤专一性—分散性。 3.生活世界(舒茨) 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在我们出生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 (二)心理学思想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我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

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 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7年北京大学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 2.单位制度 3.惯习 4.互动仪式链 5.亚文化 二、简答题 1.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项目制”进行,试问其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简述帕克人文区位学的主要内容。 3.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例,探讨技术与工作组织方式的关系。 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社会分类的体制化。 三、论述题 1.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 2.富兰克林的事例对于韦伯新教伦理的理论意义。

3.三位现当代社会学家的身体观。 4.从社会分工、人际关系、生产方式的角度谈谈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

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相对主义 2.总体性制度 3.物化 4.主干家庭 5.逆城市化 二、简答题 1.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学的意涵。 2.很多小村面临撤离和合并,分析此现象对于村庄发展的影响。 3.齐美尔认为神经质是现代都市人最显著的精神气质,简述他关于此的论述。 4.论述死因分析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分析的作用。 5.设计一个关于中国劳动就业稳定性的研究方案。 三、论述题 1.国家—社会、共同体—社会、自然社会—政治社会三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社会的异同。 2.凡勃伦、布迪厄、埃利亚斯关于维持阶层差异的论述以及差异。 3.现代社会道德危机频发、道德基础十分重要。阐述两个著名社会学家的相关论述。

4.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西方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点整理 1、范式的含义(p2) (1)从心理方面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的共同态度和信念是从事某一学科的科学家的共同分享的立场和观点。 (2)从理论方法方面来说,范式是科学家群体所公认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 2、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必要性(笔记+书p4) (1)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 (2)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整合力量;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 ①可以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 ②学习分辨心理学史上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提高判断问题的能力。 ③在疏离心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时,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我们健康怀疑和批判精神。 (5)了解心理学的分裂状况,从而把握当代心理学的全貌,我们就不能满足于只了解一种理论或一种流派观点了。不同流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方法与程序,因此我们应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有一个大概了解。 3、西方心理学的两个起源(书p19) 在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为分野,西方心理学可分为两大时期,即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在2000多年的前科学时期里,西方心理学有两条发展线索,即西方心里虚而在哲学内起源和西方心理学在科学内起源。西方心理学的哲学或哲学心理学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概念和理论的基础。西方心理学在科学内的起源则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精神,并且奠定研究方法基础。 4、那些研究影响了心理学的独立 (1)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书p15) 生理学家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创造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方法,形成了介乎生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生理心理学,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奠定牢固基础。 (2)颅像说和脑机能定位(书p16) 颅相学承认了脑是心理的器官,使人们注意到心与脑的关系问题;另外,机器了脑机能定位的研究。 (3)人差方程的发现(书p18)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而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4)心理物理学 (5)希波拉底和加仑的气质学说(笔记) 西方心理学史上,希波拉底是最早把心理活动定位到人的脑上。加仑在其体液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说,为现代的气质学说奠定了基础。 5、冯特与布伦塔诺心理学思想观点比较(比较) (1)研究对象: 冯:直接经验;布:意识的动作 (2)研究方法: 冯:实验内省法;布:“内部知觉法”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现在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点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亚力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哲学思想影响到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的心理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受近代哲学思潮对心理学的影响最大的是17到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若那笛卡尔迪卡尔有两个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他提出了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第二,他把统一完整的心理与人体分开而陷入二元论的错误,但是笛卡尔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当时对动物和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研究。它的反射的概念等思想对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前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先驱,后者被认为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洛克坚决反对底卡尔的天赋观念,在他看来,人的灵魂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同后天经验中获得的。 英国经验主义演变到18到19世纪形成的联想主义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米尔约翰.米尔,贝恩等。它们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

系列活动的解释原则,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第二点,生物学和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唉,现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19世纪中叶,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11年,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弟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差别。1840年,德国人雷蒙德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兹永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项研究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1869年,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克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技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利兹与希兹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运动行为。是有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对于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个时期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感知觉问题奠定了基础。这一切对于心理学说脱离哲学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平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的利益的结合之上。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 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利己主义 情感敬慕 活动利他主义崇敬 才智仁爱 :强调宗教在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4.社会学 :智力的神学阶段 :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 :智力的实证阶段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

高觉敷__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高觉敷__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反应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了。古人以为在人体内有某一东西在主宰人的活动,这个东西被他们称为"灵气"或者"灵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伯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古罗马的伊璧鸠鲁(公元前约 341,270)、卢克莱茨(公元前约99,95)、西欧中世纪的奥古斯丁(354,430)、阿奎那(1224,1275)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说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心理学确实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却很短。心理学这个名词在欧洲16世纪以前没有出现过。通过17到19世纪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和19世纪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得到了它的体系、科学事实和研究方法。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若以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的心理实验室建立为标志,则至今仅仅有120多年的历史。 绪论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 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心理学史的性质和对象 1、学科性质与发展动力 研究心理学发展的学科,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历史学科而不是理论科学。 关于发展动力的两种观点:伟人决定论(托马斯?卡莱尔的《论英雄、英雄崇拜及历史上的英雄行为》——整个历史“归根到底是伟人史”)和时代精神决定论

2018电大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重点笔记打印版本全 (4)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虽然我们本课程的讲解从孔德开始,但是要是想理解社会学思想家的思想源流,还是要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更多地是针对本多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应用研究。2.突破了“帕森斯”和“反帕森斯”的对立思维,开始了理论的综合,出现了以吉登斯(Giddens)、哈贝马斯(Habermas)、布尔迪尔(Bourdieu)、科林斯(Collins)、卢曼(Lumann)、亚历山大(Alexander)、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综合理论价,由于吉登斯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影响,有人又把这一阶段成为“吉登斯时代”。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西方社会学理论史的几种写作方式 (一)思想史,即对各类思想进行归类,按照各类分别讲解,如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二)概念史,即根据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梳理,如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三)人物史,即根据社会学家的前后顺序分别讲解;如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Tim Delaney, Classical Social Theory: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4。当然国内外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础讲解大都采取更为综合的方式,以人物思想是为基础,从中穿插一些思想史和观念史的内容,而到了研究阶段,则采取比较的方式着重对思想史和概念史的梳理。George Ritzer, Sociological theory, McGraw-Hill, Inc, 1992。 三、课程的讲解结构和方法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按照人物讲解,这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后来的社会学理论都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他们的社会学理论各有特点,也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现代社会学理论则按照流派史来讲解,即把各个理论家分为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等四大流流派来讲解。 (二)完整的一个思想家的理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 2.社会学方法论, 3.社会学理论, 4.社会改革方案, (三)社会学课程的设想 1.大一的《社会学概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介绍一些社会学领域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社会、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家庭、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等等;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来描述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并学会做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类的题目。 2.大二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是全面地介绍各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社会学理论,梳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视角和发展脉络;在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做文献综述,并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所以,这学期大家的作业便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献综述。 3.大三的《城市社会学》,在知识介绍方面,主要介绍把社会学的基本理 论应用到城市问题研究中所产生的各种理论;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在学会运用概念和做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能够具体地写出一篇专业论文

心理学起源和发展之欧阳家百创编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欧阳家百(2021.03.07)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近代心理学史的对象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 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斯宾塞(Spencer,英);滕尼斯(Tonneis,德);涂尔干(Durkheim,法);韦伯(Webber,德);马克思(Marx,德)、帕累托(Pareto,意);齐美尔(Simmel,德);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虽然我们本课程的讲解从孔德开始,但是要是想理解社会学思想家的思想源流,还是要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