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抗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灯盏花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抗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灯盏花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抗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徐岩;宫钊

【期刊名称】《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治疗

组32例使用灯盏花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丹参组30例,对照组32例仅使用

维C甘利欣一般性保肝药物,疗程为一个月.结果:灯盏花素组治疗后HA57.69ng/L,PCini09.68ng/L;丹参组治疗后H 越9.54ng/L,PCnil67.25n g /J;对照组治疗后HAI09.74ng/L,PCID243.46ng/L;结论:灯盏花素组与后二组具有

显著性差异,说明灯盏花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治疗肝纤维化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页数】2页(86-87)

【关键词】促肝细胞生长素;抗纤维化作用;灯盏花素;临床观察;治疗后;PCM;

保肝药物;肝纤维化

【作者】徐岩;宫钊

【作者单位】鞍山市传染病医院114011;辽宁武警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灯盏花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余建国

2.灯盏花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李奎国;张景

昆; 黄政宇;汪艳侠;赵彦慧;王华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7-26T16:15:56.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4期供稿作者:秦雪梅1 徐世林2 付海珍2 [导读] 注射用灯盏花素是从菊科植物灯盏花中提取的有效成份,此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较广泛。 秦雪梅1 徐世林2 付海珍2(1新疆巴里坤县三塘湖卫生院 839200;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 839200)注射用灯盏花素是从菊科植物灯盏花中提取的有效成份,此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较广泛。我科应用此药治疗冠心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将9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灯盏花素组(治疗组)48例和丹参组(对照组)44例,其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1]。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50~72岁,病程3~21年。其中有心绞痛症状40例,心慌、胸闷35例;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呈缺血性改变42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49~73岁,病程2~25年。其中有心绞痛症状34例,心慌、胸闷35例;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呈缺血性改变37例。其两组资料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注射用灯盏花素50mg。对照组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丹参注射液40ml。均每天1次,两周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扩血管药物,若出现典型心绞痛发作,含服消心痛或硝酸甘油缓解症状。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后详细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含服抗心绞痛药物数量以及其他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行常规心电图检查,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心绞痛疗效评定心绞痛及其他症状消失,未用硝酸甘油等药物为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其他症状有较大改善,硝酸甘油等药物用量减半为有效;心绞痛及其他症状未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一半为无效。心电图疗效评定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为显效;ST段回升05mm 左右,T波倒置变浅50%以上或由平坦转为直立为有效;ST段、T波不变化为无效。 2结果 2.1 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 3.7%;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5%。两组间总有效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0.2%。两组间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副反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偶有轻度头昏、颜面部潮红等不适,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未特殊处理。 3讨论 注射用灯盏花素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疗效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解除血管痉挛作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还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表面活性及聚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因子的释放,抑制过氧化和抗氧化损伤,消除氧自由基,有明确的降低血液粘稠度作用。本组资料表明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冠心病疗效明显优于丹参注射液组,且副反应轻,是治疗冠心病较满意的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五版.

肝再生增强因子在肝脏中的作用_时红波

肝再生增强因子在肝脏中的作用 时红波综述,段钟平审校 (北京市肝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100069) 摘要:肝再生增强因子(ALR)除了促进肝再生,保护肝损伤之外,可能在肝脏的器官形成和发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ALR在肝脏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归纳总结了ALR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指出ALR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调控肝细胞的凋亡, 从而参与肝脏的修复和再生。未来ALR可能作为肝衰竭患者肝再生及预后评估的候选分子,并有望成为临床治疗严重肝病和肝衰竭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肝再生增强因子;肝再生;肝疾病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13)11-0878-04 Research progress in role of 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 in the liver SHI Hongbo ,DUAN Zhongping.(Beijing Institute of Hepatology ,Beijing You'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China ) Abstract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 (ALR)not only promotes liver regeneration and protects the liver from damage ,but ma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ver.The recent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action mechanism of ALRin the liver is review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LR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is summarized.It is suggested that ALRmay regulate hepatocyte apoptosis through the mitochondrial pathway to promote liver repair and regeneration.In the future , ALRmay be used as a candidate for evaluating liver regeneration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ALRholds promise as an effective medicine for treating severe liver disease and liver failure. Key words :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 ;liver regeneration ;liver diseases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3.11.019 收稿日期:2013-04-08;修回日期:2013-05-10。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课题(2012ZX10002004 -006;2012ZX10004904-003-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0349);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xx2013016);北京市肝病研究所基金(BJIH -01211) 作者简介:时红波(1978-),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慢性肝病、肝 衰竭等研究。 通信作者:段钟平,电子信箱:duan2517@163.com 。 1975年,La Brecque 等[1]首次报道在初断乳大鼠肝脏和肝部分切除术后再生肝组织中存在一种热稳定性的蛋白质,能够特异性地刺激肝细胞DNA 合成,称之为肝刺激物(hepatic stimulant substance ,HSS ),HSS 能够刺激肝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肝脏再生,这种作用具有器官特异性而无种属特异性。1994年, Hagiya 等[2] 以初断乳大鼠的肝脏为起始材料,在分离纯化 HSS 的过程中,发现了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 ,ALR)。就目前研究结果看,两者有许多相同之处:(1)两者理化性质极为相似,从cDNA 推导的ALR及基因工程产品相对分子质量均为15?103 ,与HSS 相对分子质量(10 18)?103 一致,两者均具热稳定性,能抵抗神经氨酸酶的降解;(2)两者在体内的生物活性类似,均具刺激肝再生的作用,且都表现出对肝脏作用的特异性,无种属特异性;(3)在体外 均能刺激肝细胞的增殖[3-4] 。 1 ALR在肝脏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机制 ALR从肝脏中提取出来,关于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多集 中在肝脏,虽然有研究报道ALR在其他器官如肾脏、肌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5-7] ,但相关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就ALR 在肝脏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1.1 参与肝脏的再生 Gandhi 等[8]应用大鼠70%肝切除模 型,观察血清、肝组织ALR水平及mRNA 表达在术后0 40h 的变化情况,发现血清ALR水平逐渐升高,在术后12h 最高,此后逐渐降低;肝组织ALR水平逐渐降低,在12h 最低,此后逐渐升高;肝组织mRNA 水平没有变化,提示ALR可能参与了肝脏的再生。孔祥平等 [9] 进行大鼠34%肝切除,术后4 6h 各实验组大鼠经腹腔注射人重组ALR(recombinant human ALR,rhALR),发现rhALR能促进肝部分切除后大鼠肝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的表达,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提示rhALR能促进大鼠肝再生和肝细胞增殖[9] 。 1.2 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Song 等[10]应用人ALR质粒 (pCDNA3.1-ALR)处理CCl 4诱导的纤维化大鼠,发现大鼠血清ALT 水平降低,肝纤维化减轻,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减少,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8 78临床肝胆病杂志第29卷第11期2013年11月J Clin Hepatol ,Vol.29No.11,Nov.2013

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临 床疗效分析 【关键词】 ,重型肝炎 【摘要】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13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6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苦参素600mg/d,im,同时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10%GS250ml,ivgtt qd,疗程为3个月,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的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存活率为69.6%,而对照组的存活率为46.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素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苦参素促肝细胞生长素重型肝炎不良反应 Clinical analysis on oxymatrine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in treating severe-hepatitis Qiu Shiying,Zhang Jingli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Zibo25506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earch out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oxymartine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in treating severe-hepatitis.Methods 130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65patients as a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oxymatrine600mg/d,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treatment for3months.65patients as a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Results After completion of therapy,the clinical syndromes and the liver function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living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69.6%and46.3%of the control group.It was obviously different(P<0.05).Side effects had not been found.Conclusion Oxymatrine in combination with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was effective in treating severe-hepatitis. Key words oxymatrine 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 severe-hepatitis side effects

八类保肝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常用的护肝药物主要有八大类。 一、常用的护肝药物 1.基础代谢类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及辅酶类。 主要是各种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酰胺、泛酸钙)、维生素E。维生素C具有可逆的还原性,在体内形成单独的还原系统,起到递氢作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肝糖原合成。复合维生素B是糖代谢、组织呼吸,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所需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E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酶和辅酶类药物是生物的催化剂,纠正人体的功能失调,恢复机体的正常代谢。辅酶A(COA)、为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对糖、脂肪、蛋白代谢有重要的作用。三磷酸腺甘(ATP)是含有高能磷酸键的物质,是体内器官活动的信使或递质,能供给机体生理生化反应所需要的能量。肌苷进入细胞后转变为肌苷酸,进而变为三磷酸腺苷参与细胞代谢。在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不论是在维持自身功能方面还是在其自

身修复方面都需要维生素和辅酶类的参与。 2.肝细胞膜保护剂: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 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肝细胞在受到致病因子攻击时,膜的稳定性受到破坏,最终导致肝细胞破裂坏死。多烯磷脂酰胆碱在化学结构上与重要的内源性磷脂一致,它们主要进入肝细胞,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补充外源性磷脂成分,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对肝细胞的再生和重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口服胶囊(228mg/粒):开始时3次/日,两粒/次,每日服用量最大不能超过6粒胶囊。一段时间后,剂量可减至每日三次,每次一粒维持剂量。针剂:每安瓿5ml含必需磷脂(天然胆碱磷酸二甘油酯,含多量不饱合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70%,亚麻酸和油酸)250mg,苯甲醇(用作保护剂)45mg。成人和青少年一般每日缓慢静注1~2安瓿,严重病例每日注射2~4安瓿,用葡萄糖溶液作稀释剂(1:1)。因为含有苯甲醇,故新生儿和妊娠前3个月孕妇禁用,大剂量口服可导致腹泻,极少数有过敏反应。 3.解毒保肝药物:葡萄糖醛酸内酯(肝泰乐)、谷胱甘肽(古拉定、阿拓莫兰)、硫普罗宁(凯西莱)等。 此类护肝药物可以为肝脏提供巯基或葡萄糖醛酸,增强肝脏的氧化、

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

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根的最适浓度约为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约为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约为10^(-4)mol/L。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运转方向表现明显的极性,主要是由上而下。植物生长中抑制腋芽生长的顶端优势,与吲哚乙酸的极性运输及分布有密切关系。生长素还有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和诱导生根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是多部位的,主要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核酸代谢。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根部也能生产生长素,自下而上运输。 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可与其它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与天冬氨酸结合为吲哚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醇结合成吲哚乙酸肌醇,与葡萄糖结合成葡萄糖苷,与蛋白质结合成吲哚乙酸-蛋白质络合物等。结合态吲哚乙酸常可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吲哚乙酸。 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可将吲哚乙酸氧化分解。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趋于衰老的组织生长素是不起作用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的原因是:生长素能够改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配,在生长素分布较丰富的部分,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多,形成分配中心。生长素能够诱导无籽番茄的形成就是因为用生长素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后,番茄花蕾的子房就成了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心,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子房中,子房就发育了。 合成部位:[叶原基、嫩叶(生长素前身)、顶芽(活化生长素)]、未成熟种子、根尖、形成层 植物茎生长的顶端优势是由植物对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两个因素决定的,植物茎的顶芽是产生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但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浓度通过主动运输而不断地运到茎中,所以顶芽本身的生长素浓度是不高的,而在幼茎中的浓度则较高,最适宜于茎的生长,对芽却有抑制作用。越靠近顶芽的位置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就越强,这就是许多高大植物的树形成宝塔形的原因。但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强烈的顶端优势,有些灌木类植物顶芽发育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退化,甚至萎缩,失去原有的顶端优势,所以灌木的树形是不成宝塔形的。 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这就是为什么可用高浓度生长素来杀死双子叶杂草而不会伤害单子叶作物的原因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 1880年

灯盏花素注射液与注射用灯盏花素说明书修订要求

灯盏花素注射液与注射用灯盏花素说明书修订要求 一、应增加警示语,内容如下: 警示语: 1.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使用者应是具备治疗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资质或接受过过敏性休克抢救培训的医师,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2.脑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二、【不良反应】项应当包括: 1.过敏反应:潮红、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喘息、憋气、心悸、紫绀、喉头水肿、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 2.全身性损害:寒战、发热、高热、乏力、多汗、疼痛等。 3.呼吸系统:呼吸急促、气短、咳嗽等。 4.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等。 5.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抽搐等。 6.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脏生化指标异常(如转氨酶上升)、消化道出血等。 7.其他:静脉炎、血尿等。 三、【禁忌】项应当包括: 1.对本品或含有灯盏花素制剂及成份中所列辅料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2.脑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3.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4.孕妇禁用。 四、【注意事项】项应当包括: 1.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使用者应是具备治疗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资质或接受过过敏性休克抢救培训的医师,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 2.胸痛剧烈及持续时间长者,应作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3.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4.严格掌握用法用量。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使用药品。不可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5.用药前和配制后及使用过程中应认真检查本品及滴注液,发现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结晶等药物性状改变以及瓶身有漏气、裂纹等现象时,均不得使用。 6.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本品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本品的间隔时间、输液容器的清洗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7.本品与pH值低于4.2的溶液使用时,可使药物析出,故不得使用pH值低于4.2的溶液稀释。 8.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情况、用药史和过敏史。过敏体质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者、老人、哺乳期妇女、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并加强监测。 9.目前尚无儿童应用本品的系统研究资料,不建议儿童使用。 10.静脉滴注时,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和用药剂量。建议滴速小于40滴/分,一般控制在1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一)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一)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 【摘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多肽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包括肝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造血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形态发生的作用.它还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迁移,对各类肿瘤的侵袭转移有着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外有关文献的回顾,希望能够为进一步探讨HGF及其受体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具体意义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卵巢肿瘤 1HGF及其受体的结构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1〕最早是1984年由日本的中村敏一教授从大鼠血浆中得到的,其结构实质是含728个氨基酸的肝素结合糖蛋白.它来自间质细胞,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激活酪氨酸激酶活性,具有较强的促有丝分裂、组织成形、诱导上皮细胞迁移、侵袭以及诱导血管生成等作用〔2〕.HGF的受体是原癌基因cmet编码的一种跨膜蛋白,称为Met,是由Mr为190000的前体蛋白分裂而得来,由Mr为50000的a链和Mr为145000的3链经二硫键相连而成的杂二聚体.Prat等发现某些癌细胞的Mr为190000Met的前体,缺乏裂解过程,不需连接配体就已有活性,因此就失去了HGF的生长控制.各种瘤细胞和cmet转化后的细胞都过度表达Met,对HGF的反应比正常细胞更敏感强烈. 2HGF及其受体的生物学作用 (1)启动肝再生实验证明,在众多细胞因子中,HGF是肝再生的启动信号,并在肝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促进细胞分裂作用HGF在原代肝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中可刺激肝细胞DNA合成,1g/LHGF即可观察到生物活性,最大活性浓度5~10g/L.另有报道HGF对其他许多细胞也有刺激作用,例如能够刺激肾小管细胞、角化细胞、黑色素瘤等细胞的DNA合成.(3)细胞运动作用HGF具有类似散射因子的功能,在一些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均可促进细胞扩散和迁移HGF具有促进包括肝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造血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形态发生的作用,还参与多种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形态发生.(4)肿瘤坏死作用高浓度的HGF对某些癌及肉瘤细胞系有抑制作用和肿瘤坏死用,该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5)cmet原癌基因的RNA表达存在于人类的某些上皮组织:如肝脏、肾脏、胎盘、消化道上皮等〔3〕.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证实,cmet基因蛋白表达位于腺样结构细胞的边缘.cmet编码的蛋白属于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的受体家族,在体外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基因扩增、重排和过度表达.对于依赖外生的受体调节生长刺激的,进入细胞周期和分裂进程的正常细胞来说,这就意味着存在着一个调节细胞增生的平衡机制〔4〕.相比较而言,肿瘤细胞通过产生生长因子与受体获得一定水平的自主生长信号(自主分泌).近年来,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与癌形成和发展有关的不同细胞类型之间出现异型信号(非自主分泌),但目前的体内实验方法不足以说明这种复杂的关系〔4〕.在研究与cMet 蛋白的相关信号通过非自分泌机制促进转移中报告,利用转基因鼠移植模型将过度表达HGF 及受体cmet的肿瘤细胞移植后,直接评估异型信号对转移部位的作用〔5〕.在体内,非自主分泌信号与自主分泌进行的是条件不均衡的竞争.恶性肿瘤细胞的非内部生长因子对体内转移产生重大影响,提供了异型信号对肿瘤进展发挥作用的实验依据. 3HGF及其受体对癌细胞侵袭的影响机制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HGF和cMet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常细胞有能力通过减少cmet 的表达控制其对HGF的反应;而在大部分肿瘤细胞中cmet为过表达的状态,并呈现高水平的自体磷酸化.一般来说,cmet的过表达是由于基因的扩增所致.在结,直肠癌、肝癌和脑胶质瘤中,cmet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Ivan和Webb等用激活的ras和ret基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10农资学号:2010310501 姓名:夏选发生长素(auxin)是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它的发现史可追溯到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西斯勒克(Ciesielski)对根尖的伸长与向地弯曲的研究。他发现,置于水平方向的根因重力影响而弯曲生长,根对重力的感应部分在根尖,而弯曲主要发生在伸长区。他认为可能有一种从根尖向基部传导的剌激性物质使根的伸长区在上下两侧发生不均匀的生长。它能调控细胞伸长、细胞分裂与分化、顶端优势、向性生长、根原基的发生、胚的形成和维管分化等。很多研究表明, 生长素是茎伸长生长所必需的, 生长素的亏缺(deficiency)会导致茎伸长受阻。外源生长素处理能促进茎切段的伸长, 促进亏缺生长素的整体植株茎伸长。作为植物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生长素参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诸多过程,如根和茎的发育和生长、器官的衰老、维管束组织的形成和分化发育,以及植物的向地和向光反应等。 研究生长素的作用机制对深入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生理过程有重要意义。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有关生长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两派学说,即基因表达学说和酸生长学说。之后,随着生物化学和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两种学说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同时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暴露。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实验手段的广泛应用,在分子水平上的生长素作用机制研究日益深入,尤其是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 1.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 如IAA作用于细胞核上, 作为基因的脱阻抑剂, 首先是被阻抑的基因活化。随之, 在已活化的基因控制下, 通过调节酶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来表现其继发的生理作用[ 2 ]。生长素的生物试验表明,用生长素处理时,细胞壁变软,因而增加了其可塑性。可塑性是指细胞壁不可逆转的伸展张力。生长试验证明,在生长素的影响下,细胞壁可塑性的变化与生长素所促进的生长增加幅度是很相似的。因此可以认为,生长的增加确实是通过细胞壁可塑性的变化而实现的。这些生长试验,必须以活的器官或组织为材料,并在呼吸作用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才能完成。这就表明,生长素诱导生长是在原生质内进行的。试验证明,在生长素的影响下,原生质的粘度下降、流动性增加、呼吸作用增强,对水和溶质的透性也提高,从而导致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进入细胞,为细胞增大体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1酸生长理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80例脑梗死疗效观察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80例脑梗死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治疗组80例静点灯盏花素注射液100 mg+5%GS 500 mL;对照组71例静点血塞通0.4+5%GS 500 mL;两组均予胞二磷胆碱、肠溶阿司匹林、B 族维生素等综合治疗,疗程为3 W。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76/80),优于对照组65%(46/71)。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灯盏花素注射液脑梗死血塞通 第21卷第3期2007年 6月长治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Vol.21 No.3 Jun. 2007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70%~80%缺血型脑血管病,而脑梗死是缺血型脑血管病中的最常见类型。2000年~2005年,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笔者选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1例为我院2000年~2005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95年成都

“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病程24 h~72 h。随机分为治疗组(灯盏花素)和对照组(血塞通)。治疗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43岁~80岁,平均(66.64±12)岁;对照组71例,男40例,女31例,年龄35岁~79岁,平均(71.35±9)岁。2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神经功能评分有可比性(P>0.05)。 1.2 用药方法 除均给予胞二磷胆碱、肠溶阿司匹林、B族维生素等综合治疗外,治疗组选用灯盏花素注射液100 mg+5%GS 5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选用血塞通0.4+5%GS 50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3 W。 1.3 观察指标 ①重点观察用药期间患者肌力恢复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②测定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③治疗3 W后复查头颅CT;④观察药品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

长春西汀注射液

长春西汀注射液 适应症为改善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诱发的各种症状。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内,缓慢滴注(滴注速度不能超过80滴/分钟). 奥拉西坦注射液 适应症为用于脑损伤及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记忆与智能障碍的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中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营养障碍性疾病(缺血性损害、颅脑外伤)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 2.末稍动脉、静脉循环障碍及其引起的动脉血管病,腿部溃疡。 3.皮肤移植术;皮肤烧伤、烫伤、糜烂;愈合伤口(创伤、褥疮);放射所致的皮肤、粘膜损伤。300ml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灯盏花素注射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葡萄糖注射液 血塞通注射液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用于中风偏瘫、瘀血阻络证;动脉粥状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见淤血阻络证者。葡萄糖注射液 天麻素注射液

用于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症及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症(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枕骨大神经痛等)亦可用于脑外伤性综合症、眩晕症如美尼尔病、药性眩晕、外伤性眩晕、突发性耳聋、前庭神经元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 葛根素注射液 可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5%葡萄糖注射液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适应症为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葡萄糖注射液.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 用于治疗急性颅脑外伤和脑部手术后的意识障碍。对脑所致的偏瘫可逐渐恢复四肢的功能,亦可用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引起的功能和意识障碍。葡萄糖注射液 注射用盐酸吡硫醇本品适用于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及脑膜炎后遗症等的头晕胀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的改善;亦用于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性精神症状。 苦碟子注射液功能活血止痛、清热祛瘀。用于瘀血闭阻的胸痹,证见:胸闷、心痛,口苦,舌暗红或存瘀斑等。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病状者。亦可用于脑梗塞者。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 甲钴胺注射液适应症为用于周围神经病。因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巨

胸腺肽α1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治疗慢性重度肝炎48例

胸腺肽α1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治疗慢性 重度肝炎48例 【关键词】重度肝炎 近4年我们使用胸腺肽(Thymosin-α1,Tα1)与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联合治疗慢性重度肝炎48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90例均为2003年8月~2007年8月期间住院病例,按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均符合慢性重度肝炎的诊断,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41例,女7例,平均年龄41.9岁,46例为乙型肝炎,2例为丙型肝炎。对照组42例,其中男38例,女4例,平均年龄40.1岁,41例为乙型肝炎,1例为丙型肝炎。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PHGF1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6周为一疗程,并结合常规保肝治疗,口服维生素C、B族,静脉滴注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或门冬氨酸钾镁。视病情需要给予血浆、白蛋白、利尿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Tα1皮下注射,每次1.6㎎,1次/d,联用两周后改为隔日1次,6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检查TBil、ALT、AST、PT。观察记录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x2检验。 1.5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完成后症状、体征完全缓解,TBil 低于51.3μmol/L,PT时间缩短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为显效;症状、体征部分缓解,肝功能明显好转(TBil及ALT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PT 时间较治疗前缩短为有效;治疗两周以上,黄疸加重,症状、体征无改善,各项检验指标无改变或加重,自动出院或死亡为无效。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变化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56,P<0.01)。 2.2 肝功能和PT变化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PT变化见表1。表1 治疗前后肝功能和PT变化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LT、AST、PT均明显降低,*t=2.061,2.125,2.284,P<0.05;TBi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852,P<0.01 2.3 疗效判断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7.1﹪,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2,P<0.05)。 3 讨论 慢性重度肝炎临床比较常见,治疗难度大,一旦发生肝组织大量纤维化甚至肝功能衰竭则预后差,因此,如何及时、合理地治疗慢性重度肝炎,避免其重症化,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临床多中心研究证明PHGF是治疗早、中期重型肝炎有效新药[1]。并对慢性病毒性肝

探究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2010-10-10 15:25:1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概述 此探究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3模块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有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是以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知识背景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前,可以师生合作策划好探究方案,还可以演示预实验的情况,并引导学生理解预实验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严谨性及让学生体会设计探究实验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策略 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 五.探究指导 在上节课结束时,应布置学生预习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指导,并准备好材料用具。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农业生产上常用的是生长素类似物。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也与浓度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时,寻找最佳的浓度范围就非常有意义。

【探究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实验原理: 通过运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插条下端,然后栽插下去,观察插枝的下端能否长出大量的根来,插枝是否容易成活,从而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二).实验材料准备 1.扦插的材料:以1年生的苗木为最好。(可选用杨树) 教师:为什么选择1年生的苗木最好?(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讲述: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教师:扦插的枝条选取后,是否就可以直接用于实验?如果不能直接用于实验还应做何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讲述:扦插的枝条选取后,不可以直接用于实验。对扦插枝条的处理:(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形态学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2)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因为芽数目的多少对根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保持枝条芽的数量尽量一样多,是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减少芽数目的多与少这一因素对扦插枝条根生长的影响。 2.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NAA(有毒,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 3.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三).预实验(如果对要研究的植物的有关情况所知不多,则需设计预实验) 教师:设计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讲述:设置预实验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也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实验设计: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NAA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 教师:配制过程中,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乙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讲述:加少许乙醇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长素类似物的溶解。

针剂类药-抗菌消炎

针剂类药-抗菌消炎

抗菌消炎 药品名称常见商品名 青霉素类青霉素钠 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安必仙 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阿莫、再林、益萨林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 巴坦钠 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先锋霉素 头孢拉定先锋霉素、菌必清、泛捷复、塞福定头孢噻肟头孢氨噻肟、达力隆、立健帅 头孢哌酮头孢氧哌唑、优普同、先锋必索、先锋 必 头孢曲松立健松、罗氏芬、丽珠芬、安塞隆、凯 塞欣、达力 嗪、菌得治 头孢哌酮/舒巴坦利君派舒、舒普深、优普同 头孢他啶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阿奇霉素(阿奇红霉素) 拉奇奥 氨基糖苷类硫酸庆大霉素庆大霉素 大观霉素壮观霉素、淋必治、曲必星、卓青奈替米星普奇

妥布霉素 四环素类强力霉素多西环素 喹诺酮类氧氟沙星奥氟沙星、氟嗪酸、泰利必妥、OF~。 x 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来历信、利复星、强普信环丙沙星(CPFX) 甲磺酸培氟沙星 洛美沙星多龙 27 其他抗菌药甲硝唑甲硝哒唑、灭滴灵呋喃唑酮痢特灵 抗结核药硫酸链霉素链霉素抗病毒利巴韦林病毒唑 阿昔洛韦甘泰 针剂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洛塞克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 注射用对氨基水杨酸钠 注射用酒石酸吉他霉素 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普罗碘铵注射液 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

头孢哌酮/舒巴坦 【适应症】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腹膜炎、胆囊炎、胆管炎、和其他腹腔内感染、败血症、脑膜炎、 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骼及关节感染、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淋病及其他生殖系统感染。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适量溶解,然后再用同一溶媒稀释至50~100ml供静脉渍注, 滴注时间为30~60分钟。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血液系统。 【禁忌】对本品或头孢菌素类过敏患者禁用。 【规格】l、0.5g(头孢哌酮0.25g与舒巴坦0.25g)。2、1.0g(头孢哌酮0.5g与舒巴坦0.5g)。 3、2.0g(头孢哌酮1.0g与舒巴坦1.0g)。 头孢他啶 【适应症】用于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腹腔和胆道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和严重皮肤软组织感 染等。对于由多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免疫缺陷者 感染、医院内感染以及革兰阴性杆菌或铜绿假单细胞菌 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为适用。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1、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等,一日4~6g,分2~3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疗程10~14日。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8-12T11:02:50.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孙清春 [导读] 降低脑梗塞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目前仍是医学界探讨的重点。 孙清春 (吉林省梨树县喇嘛甸镇中心卫生院 136599)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039-01 【摘要】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5例临床和头颅CT扫描确认为脑梗塞的患者,随机分为灯盏花素治疗组(106例)和脉络宁注射液对照组(99例)二组均于治疗一个疗程后详查症状及体征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3%) p<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是治疗脑梗塞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灯盏花素注射液脑梗塞 目前脑血管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脑梗塞占相当大的比例。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生活、工作质量。随着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脑梗死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一直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选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观察其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脂的影响。一年以来,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10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并与脉络宁注射液治疗99例做对照总结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选择临床上具有中风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和头颅CT扫描确认为脑梗塞者。共观察205例其中男性为106例,女性为97例;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81岁,平均为58岁;病程最短为发病后1小时,最长为发病后80天,梗塞部位在基底节区65例,颞叶22例,顶叶24例,额叶28例,枕叶27例,脑干1例,腔隙性脑梗塞9例,多发性脑梗塞26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灯盏花素注射液组(治疗组)共106例,脉络宁注射液(对照组)共99例。凡有活动性出血疾病者均不例入观察对象。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入院后即予灯盏花素注射液30毫克(6支)加入0.9%盐水250毫升中静滴,2小时内滴完,每日一次,两周为一疗程。所有病例均视入院时脑水肿情况及进食情况,酌情给予脱水剂,补液及补充离子治疗等;伴高血压者适当给予降压治疗。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及血小板粘附率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一个疗程后详查症状及肢体功能状况。结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良爱丁堡与斯塔的那维亚评分方法),综合评定疗效;临床治愈,症状基本消失,能够生活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0-45分;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患肢肌力提高2级左右,部分生活能够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38分;有效;症状好转,患肢肌力提高1级以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7-20分;无效;症状及患肢肌力无明显改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8分以内,症状明显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9分以上甚至死亡。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血小板粘附率变化见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血小板粘附率变化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3 讨论 降低脑梗塞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目前仍是医学界探讨的重点。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粘度,以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对于挽救梗塞周边缺血伴暗带区脑细胞的功能,减轻病残程序,提高脑梗塞的临床治愈率十分重要。灯盏花素注射液是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由灯盏花全草中提取精制的以灯盏花乙素为主要有效成份的新型中药制剂。灯盏花素注射液能降低实验动物血管张力,对抗5-羟色胺和1.5甲基前列醇素的缩血管作用,增加血中环磷腺苷含量而扩张脑血管,冠状血管和外周血管,使局部血液液量增加,改善局部供血。其扩张血管的特点是通过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松弛毛细血管前后括约肌而起作用,因此不产生张力性血管扩张。而脑梗塞的患者细胞内钙超载,大量兴奋性氨基酸增加,激活自由基连锁反应血栓素A2含量增加使血管痉挛和血管内凝血半暗区缺血加重,使梗塞区扩大,此时可诱导并激活蛋白激酶C,而蛋白激酶C,可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提取,促进钙超载从而导致病变加重,而灯盏花素对蛋白激酶C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具有对抗血管收宿剂的作用,可使脑动脉张力迅速下降,舒张脑血管特别是张力血管;同时本品可抑制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激活纤溶系统,增强纤溶活性,降低纤溶蛋白原,有效的降低血浆粘度和全血的粘滞性,溶解微血栓。通过上述作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能够高效迅速地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柱循环的建立与开放,从而恢复梗塞区尤其是梗塞周边缺血伴暗带区脑细胞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