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

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可取

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詹何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尽管古人对此争论不休,但之所以千百年来还争论不休,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它有可取之处吗?我们今天看待这句话,并不是从这样一个简单地角度去看,而是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务实态度,使其顺应时代的需要。

纵然李白际遇坎坷,痛饮狂歌赐予他如虹剑气;纵然杜甫辗转流年,风蚀霜刻赐予他沉郁顿挫;纵然苏轼历经劫波,明月清风赐予他超迈骨骼;纵然辛弃疾官行险恶,烽火洗礼赐予他表里澄澈。正因着课本里有了如此鲜明的命运与性格的冲撞演绎,唐诗宋词才抖去了寡然无味的埃尘。他们的人,他们的诗,他们的时代,跟随这起伏不定的一呼一吸,扣住墨色的七弦琴,奏出抑扬顿挫的旷世的五音。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败是凡俗官爵俸禄、尘世光影浮云相争落成的成败,人走茶凉;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是通观古人来者、皇天后土留取的丹心正气,死而不亡。回到课本中失意文人的去留之争,我想与其计较成败,不如信仰英雄。身外之“败”,往往不能抹煞英雄文人气节的“成”。鲍照一生隐忍九品中正的痛疾,仍有拟诗不辍的意气;孟襄阳一世布衣,终归鹿门,却存宁静淡泊的清气;李煜亡国身死,仍留一句春华秋月的绝唱,不堕才气;岳飞含冤不雪,怒发冲冠灌一曲满江红,倾注千秋正气。仕途可以重峦叠嶂,命运可以坎坷峥嵘,真的猛士却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和微漠的悲哀,将气节和傲骨在汗青上留下,那诗词是如同其人一般清洁。身外之“败”,反而更能铸就英雄文人气节的“成”。大道废有仁义,慧者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若无颠沛流离的考量,何来李清照如泣如诉的声声慢?若无刑罚冤屈的磨砺,何来司马迁荡气回肠的史记?若无多舛命运的打击,何来王勃空前绝后的滕王阁序?真的文人中的猛士,是宁自刎乌江也不过江东,宁零落成泥也留香如故。成书之手,应写浩然之心,

磨难降临之前,尚是未经雕琢的浑金璞玉,一波三折过后,方能石破天惊。唯有贫瘠之土开成的奇芭,能坚守涸辙之鲋的苦痛孤独,唯有这样书成的诗词曲赋,敢笑吟一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慎莫作桃李,劝君学长松。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让尘杂的宦海之争玷染了文人节气,不让已死的功名利禄侵蚀了古卷书香。

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奖章,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它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

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如此一来,这本已功利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在逻辑上,“可取”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同于照搬照抄。如果把成败论英雄当成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请不要忘记,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

我们之所以提倡以成败论英雄,是基于这一价值观,在个人、国家,乃至社会三个层面都有其可取性。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他推动了国家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追寻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创造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方向。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可是,难道你们同意他是英雄吗?从

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那荆轲、布鲁诺都不是英雄,但是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个词不知出自谁之口,更不知流行于哪时?知道的只是这一观念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心中,不,应该是那些写史的人心中!刻在了那些不管清红皂白只知道为当权者涂红服务的人心里。是非曲直在这些人眼里什么也不是,一文也不值、一点儿都不重要!深深的将“优胜劣汰”这一观点当作不二的法则忠心的为当权者服务。为此不惜阉割、涂改或丑化、美化历史。于是乎,一个可笑的现象就出现了:每逢中国的改朝换代,在这普遍原则的“指导”下,各色上紧了“发条”的所谓“文人”们在主子的指导下或自己的献媚下将历史中不合当权者意或丑化现政权及其领导人的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要改掉。这个趋势在近现代达到了高峰。尤其是满清入关后的种种“杰作”更是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定理深深的烙在了中国人的心里!

《二十四史》这一所谓的宏宏巨著谁知道是纪晓岚等人舍弃了多少资料、修改了多少历史、丑化了多少前朝的作品?在这样的笔下,大明朝仿如成了十恶不赦早该灭亡的朝代,一个昏君接着的是一个更昏的人的接位,这样的朝代在这样的“润色”下不灭亡天理不容!于是乎老天让满人“紫气东来”!于是乎满清的帝王在粉墨下一个个仿如正人君子似的不食人间烟火来救我们中国人了!是这样的吗?

在这样的笔下和宣传下,“胡”、“夷”等字几乎都不让提,满清几乎成了“十全王朝”。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那些个为满清摇旗的奴才们却全然不顾他们主子那真切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我们不是中国人,但我们是中国的主人”、“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声嘶力竭、丧心病狂的呐喊,面对这些,它们选择的是遗忘和无视!这些话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因为满清掌握了写历史的权力和对国家机器的控制!在国家机器开足了马力的疯狂宣传下十年不会忘记一百年总会忘记的!一百年不会忘记、几百年后一定会忘记的!于是乎,大兴“文字狱”将中

国那些敢于反抗的人尽数杀掉,哪怕是仅仅写两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写部什么“维止录”也会在一些人的别有用心的添油加醋下也脑袋搬家!为了证明合法、为了证明所谓地正统,满清无所不用其极!阉割的何止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呢?!阉掉的更是中国人的良心和正义是非感!更是将“成王败寇”的垃圾思想强行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使好些人推崇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一生存“哲学”和不管过程只管结果的思想。

在现代更是有阎崇年、纪连海、张国立、二月河之流为满清摇旗呐喊!结果是什么呢?是那些个诸如施琅、洪承畴、尚可喜等等的汉奸逐一的反案!这难道不是“成王败寇”这一理论作用的结果吗?试更大胆一步想:如果日本侵略中国成功了呢?那历史如何评价中国的抗日和汪精卫的叛国?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是非观怎么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等同于“强奸也合理”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垃圾理论早就应该滚进他应该呆的垃圾堆!因为谁都知道胜利的一方不一定是正义和英雄,失败的也不一定是贼寇!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要不,为何那些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取得了那么多辉煌的胜利,统治世界数百年?他们代表的是正义吗?而那些被侵略的民族的反抗却多以失败告终,他们的反抗是非正义的吗?

当一个国家的历史沦为当权者服务的工具时,当在其需要时可以将一个人捧成英雄,不需要时立马将同一个人丑化成“魔鬼”时,这样的书还有什么读的价值呢?当一个国家的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失去了她本应有的客观和严肃性时,这个国家会没有病吗?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成为“丛林生存唯一法则”时,你还能要求这样环境下的人民做些什么呢?适宜环境而茁壮生长的怕多是那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无毒不丈夫”的视声名为无物的人了!

胜利者,往往会被人抬得很高很高:奥运会颁奖台上,站得最高的是冠军,人们的第一束目光也是投向他。当人们不知道比赛结果时,第一个问题总是“冠军是谁?”一切仿佛是为冠军而准备的。高考放榜后,年年如是,掀起万丈狂澜般的“状元热”。而因一分半分之差屈居于状元之下的高手,却与状元天壤之别,十里八乡,无人知晓。这是竞争的残酷,结果的无情:有赢的,也有败的;有欢

喜的,也有忧愁的。在世人眼下,视乎独占鳌头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英雄。就因为这样,人们心目中逐渐形成英雄的模样:永远不败的“战神”。胜利者与失败者一样,也浸泡于汗水中——英雄的汗水,换来的是赞叹;败者的汗水,换来的是冷漠。因此,一切参与者都有同一个梦想——胜利。

然而,那些与第一擦肩而过的人就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吗?楚汉之争,刘邦把项羽逼到垓下,夜闻四面楚歌。而江的对面,就是项羽的故乡,回去可能可以东山再起,至少也能穷且偷生。但他认为自己没颜面看见江东父老了,于是把剑自刎。李清照词赞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虽败,但也是英雄。所谓失败者,其实他们并没失败,他们也有能力成为冠军。海明威说得对:“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能打败他。”

放开成败论英雄的观念吧!当失败时,请回头看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时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高一(18)班组:

朱应祺朱自超郦培婷张佐殷荧

组长:张佐

指导老师:许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