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第1篇:小学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风光。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如今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老师相机评价〕

2、刚刚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遨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老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风光写下来

第2篇:小学语文老师资格证面试望洞庭试讲逐字稿

小学语文老师资格证面试

《望洞庭》逐字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的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望洞庭》,下面开场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在学习今天的课文内容之前,老师给大家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了,这里美吗?有同学知道这是哪里吗?对,洞庭湖。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看一看在古人眼中洞庭湖是什么样子的。《望洞庭》,齐读标题。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你来读。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棒,老师请大家注意一个字“螺”,这个字是左右构造,左边一个“虫”,右边一个“累”,同学们写一写。

这首诗是唐代作家刘禹锡所写。哪位同学根据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这位同学。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是现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大文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你搜集资料很用心。

老师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你来说,你说主要描写了诗人刘禹锡在洞庭湖看到的风光。答复的真棒。那你知道洞庭湖在什么地方吗?你说是在湖南省北部。请坐。请看大屏幕,你能在地图中找出洞庭湖的位置吗?谁上来指一下。你来。对,就是在这里。

诗人在这里都望到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你看到了什么?你说有湖光和秋月。好,由此可知,如今是什么季节。对,秋天。作者是怎么形容湖光和秋月的呢?你说“两相和”,能解释一下吗?嗯,你说秋夜的月亮

映在湖光之中,两者融为一体,互相交融,非常和谐。答复的很有见地,请坐。

随着诗人的目光,我们又望向了哪里?对,同学们都答对了,潭面。潭面是怎样的?你来说,你说潭面没有风,静的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一样。嗯,你理解的很到位。“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这里作者把湖面说成像一面镜子,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对,同学们都学过了,是比喻。

咱们来接着看第三、四句,诗人又望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讨论一下。时间到。哪位小组代表能来说一下?你们小组。你说诗人望到了洞庭湖中的君山,山和水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请坐,你们洞察到了诗人的目光所向,非常棒。还有要说的吗?你来说。你说这两句诗写的非常美,将洞庭湖的湖面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位同学赏析的很美,这两句诗中也用到了咱们刚刚提到的修辞手法,对,比喻的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种美的享受,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请同学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诗中读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你对这首诗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开场吧。好,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来。你说你读来感觉这首诗描写的

非常生动,仿佛置身其中,悠然自得,非常浪漫。请坐。你也来说一说。你说,作者此时应该是内心非常宁静的,所谓宁静致远,也反映了诗人超然淡泊的思想感情。这两位同学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相信其他同学也一样。

接下来,我们来进展一个小比赛,每一排分别为一个小组,共四个小组,我们跟随着音乐,看那个小组能读出诗人所感受到的。好,第一小组准备。第二小组准备。第三小组准备。第四小组准备。四个小组都读完了,第一、三小组读的声音很大,但节奏和情感上稍逊一筹,要继续努力哦,第一小组和第四小组读出了诗中的情感,给你们鼓鼓掌。

今天这节课就接近尾声了,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下节课请同学们上台来进展朗读比赛。

你也可以试着用你手中的画笔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画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下课,同学们再见。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交相辉映

潭面“镜” 风平浪静

望洞庭湖水“白银盘” 山水翠比喻君山“青螺”

第3篇:望洞庭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p :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

一、教学目的:

1、会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读写“遥望、银盘、青螺”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会通过看注释等途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古诗的大意,并体会诗人喜欢洞庭湖之情。

目的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法、学法:

师生的双边活动,会使课堂产生灵动和智慧。本节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欢之情。

三、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老师导学,创设情境,初识诗人揭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如画,我们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跟随着教科书的作者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喜欢富饶的西沙群岛,喜欢风景迷人的黄山,赞叹壮观的钱塘潮,惊叹“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飞瀑,最爱“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今天我们将走进祖国的另一处山水。〔播放视频〕

和形象的比喻,让洞庭湖的宁静、和谐之美跃然纸上,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播放画面表达:

如今呈如今大家面前的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绚丽迷人。

3、〔播放洞庭湖风光课件后〕,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书:望洞庭〕〔注重书写“庭”〕〔田字格出示〕

4、简单理解刘禹锡。

今天,我们就随着刘禹锡一起去欣赏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读正音,感受诗的韵律美

1、学生自己练读。〔时间两分钟〕

〔要求:能读多少遍就读多少编,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读出节奏,能读出节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诵。〕

小结:孩子们,你读书时的模样、读诗的声音,都将给我带来美的感受。〕

2、检查反应。〔出示节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诗的意境美

1、理解背景,为蓄情做准备。

理解学古诗就要理解相关背景知识,你对洞庭湖、诗人有什么理解呢?〔总结学法: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大量的信息,进展整理,转换为自己的语言,为学诗而准备。这是学诗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2、读诗句,赏画面之“和”

欣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美,从反复读诗句入手:一边读,一边画,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释,结合诗句,你望到了怎样的景像?自主考虑后小组交流,合作汇报。〔1〕两相和〔月给了水清辉满怀,水给了月灵动无限,月色与水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2〕镜未磨〔这里的镜指古代的铜镜,古时候使用的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而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在月色下,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带水雾,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用铜镜来形

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银盘呢?(出示插图〕

B浩瀚无际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绿的君山,为何浓缩为精致小巧的白玉盘,一青螺呢?

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赏洞庭湖的画面的和谐之美。

3、知诗意,品自然之“和” 〔1〕品读前两行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仅仅27个字,但是假如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生动的画面:学生读前两行诗,想象画面,进展交流,根据学生答复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用你的声音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静,朦胧,才让我们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谐。这份和谐的美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学生试读〕引读:

#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覆盖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顺,一起读……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尽管刘禹锡接连被贬,但他并不伤感,秋月、湖光交融成为他心中最美丽的画面——

老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板书:和〕〔2〕品读后两行诗。

月光下的洞庭湖,虽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妆浓墨总相宜的西湖,但在诗人的眼中,此时,它就是最美的。让我们继续来欣赏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①〔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从哪里感受到“和”字? ②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风光,像什么呢?怎么读出感受?

〔识记生字“螺”〕

真美,月夜下洞庭湖面变成了白银盘,君山变成了小青螺,看起来多么精致呀?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

〔师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行诗,齐读〕诵读过诗后,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表达画面〕创设情境引读: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诗人不由赞叹到——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子,楚楚动人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假如可以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完成板书简笔画局部〕

4、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1〕寻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人生经历。这首诗的诗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隐藏着什么耐人寻味意境呢?〔出示资料〕

〔二十三岁踏上仕途的刘禹锡,三十三岁成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展了半年便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接连被贬。四十二岁奉召回京,次年写诗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又担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岁从和州召回洛阳。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可见本诗是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所写。〕

小结:刘禹锡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请你再读读整首诗——〔配乐〕

2、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这首古诗?〔展示〕小结:你们读出了情,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我们还可以用歌声演绎对洞庭湖的喜欢,〔放歌曲〕

五、拓展延伸,感受诗的情感美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诗句。

1、拓展诗:《望洞庭赠张丞相》《题君山》

2、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课后让我们继续理解洞庭湖与刘禹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求得进身机会而写的一种类似于自荐信的诗歌,往往十分含蓄地向达官贵人呈献,展示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孟浩然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名句。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尝试用“唱诗”新方法进行诗歌背诵。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学会收集诗歌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才华”教育。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 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才华”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方法。 【教学设想】 1.自主学习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基本方法: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有关资料)——品味(诗歌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诵导入 1.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2.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配乐朗诵。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诗歌。 6.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配乐朗诵和歌唱。 [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 子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课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熟练背诵默写。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式微》 走近《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朗读诗歌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 微君:非君,要不是君主。 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躬:身体。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赏析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 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 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

语文试讲望岳教案模板(共8篇)

语文试讲望岳教案模板〔共8篇〕 第1篇: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初步感受泰山的巍峨雄壮。 2.理解泰山成为“五岳之首”的原因。 3.熟悉本次活动的古诗原文。理解汉字“鸟”的字故事。 活动准备 1.教学DVD、教学CD、挂图和字卡"鸟"。 2.视频《盘古开天地》。 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 播放教学CD十一月的古乐《高山》,请幼儿欣赏。 指导语:听这首曲子时,你想到了什么?他的曲名是《高山》,你爬过山吗?你还知道什么山? 二.活动展开 1.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指导语:我们刚欣赏完古乐《高山》,下面老师给大家播一个有关“天下第一山”的视频。2.欣赏古诗《望岳》播放教学DVD,结合挂图,和幼儿一起欣赏。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知道远远地望着泰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吗?我们一起来听听《望岳》吧!3.文化拓展:“鸟”的字故事。〔1〕播放“鸟”的字故事。 〔2〕带着幼儿跟着动画里“写大字”环节,用食指在空中画一画。〔3〕出示字卡,复习稳固。 三.活动完毕 播放教学CD十一月的古乐《高山》 老师带着幼儿一起表演盘古开天的故事,演到故事结尾,泰山成为五岳之首后,一起重温古诗《望岳》。 教学反思: 第2篇:《望岳》教案 望 岳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一、教学目的: a、领略泰山宏伟神奇的风光;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二、教学重点: a、泰山宏伟神奇的风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诗中哲理的理解 四、根底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 六、教学时数: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风光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风光!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诗人,与“诗仙” 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望洞庭小学语文试讲教案模板〔共3篇〕 第1篇:小学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风光。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如今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老师相机评价〕

2、刚刚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遨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老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完美版教案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本着“举字造形,读为主线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文言共生、设境激趣。”设计理念。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及大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望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古字切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老师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说什么字,根据字意,想像“天门山”是怎么样的山? 公元726,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课文,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3.初步指导读诗。 检查学生字读音,读出节奏,并采用多种方法读。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什么叫“中断”? 从“断”的小篆写法展开想像是怎么断开的?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带着理解,读出江水汹涌的气势。(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全]教资面试|语文试讲稿-共7篇

教资面试|语文试讲稿-共7篇 《春》试讲稿 一、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接触过春天,相信大家也和老师一样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师:那今天呢,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春天的散文,它就是朱自清的《春》。师:在他的笔下,春天会是怎样的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课文。——《春》 作者简介 师:说道朱自清,哪位同学能结合课下注释,来为大家介绍介绍他呢? 师: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已经率先举起了手,非常棒,为大家开了个好头,那么,就开始你的讲解吧。 师:嗯,他说朱自清是现代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他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说的可真准确! 师:不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代表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你们看,我们高中时期要学习的《荷塘月色》,他都已经提前读过了,学习习惯非常好,请坐。

二、初读 师:现在呢,老师要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同时边读边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一: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问题二:思考作者按照先后顺序,分别写了什么? 师:好,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你们的阅读吧。 师:嗯,大家读书的声音渐渐小了,相信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生字词 师:那现在,老师就来检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合上教材,看我们的显示屏,老师已经为大家提前整理了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哪位同学愿意展现自己呢? 师:看来,大家都很踊跃啊,这么多同学一起举起了手,我该选哪位同学呢?诶,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嗯,声音洪亮、字正腔圆,那大家对他的朗读有意见吗? 师:哦,大家一致的摇了摇头,那谁来说说他的问题在哪?

师:是啊,“酝酿”读的不标准,这里大家要注意,“酿”的声母应该是“n”。来,我们一起读一遍,酝酿、酝酿,现在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一遍这个词,对于这个词,大家既要记住它的读音,又要记住它的书写。 师:同时,本文还有一个多音字,大家也要各位注意,对,就是“晕”。 师:如果形容月亮周围的光圈或者头发昏、旋转的时候,要读为——yùn,比如:日晕、晕车、眼晕。 师:那如果是形容昏迷的话呢,应该读为一声——yūn,比如:晕倒、晕厥。 主要内容 师:字词关攻克后,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师:哦,有说写春天的,有说赞美春天的,还有说喜爱春天的,别急,我们找一位同学,为大家系统的介绍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嗯,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回答的可真棒,条理非常的清晰,没错,本篇文章就是通过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的顺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先后顺序 师:那作者在描绘春天时,都描绘了哪些景色呢? 师:哦,有小草、各种花朵、风,还有吗?对,还有雨,和人们的活动。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并通过欣赏优秀范例,学会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感悟诗境,学习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将比喻巧妙用于写景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游戏:想象力大比拼 (1)出示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还像什么?) (2)出示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觉得白雪还像什么?)

看来你们的想象真丰富,用起比喻来都得心应手了!诗人刘禹锡也有个描写洞庭湖的绝妙比喻,不着急,先来欣赏洞庭湖的秀丽风光吧! 2.欣赏洞庭湖风光,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 二、感悟古诗 (一)初诵读,明诗意 1.师示范诵读: 2.(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提示诵读规则:平长仄短,入促韵长; 3.指名诵读,相机指导: 4.分组赛读。 (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二)再诵读,悟诗情 (过渡:让我们一起领略秋夜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1.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感悟“两相和”; (1)全班齐诵: 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 (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2019)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3-同课异构创意教案【部编(统编)人教版2019秋小学最新改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1、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 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

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 篇 导读:本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歌景交融( 7 分钟) (一)好语积累: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回答师:出示其他几组生:齐读后回答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二)激趣导入:师:播放歌

曲:《渔歌子》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初读正音感知品味( 10分钟) 1、解题师:板书课题(渔歌子【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 生:回答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生:学生看书试读师:指名读词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画后学生汇报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三、细读想象理解词义(15 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师:出示自学提示学习提示:(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学生小组内学习教师参与学习小组汇报:师相机出示:西塞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 这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3)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对作者简介有一定的了解。(2)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文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文。(2)理解诗文内容。(3)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 三、教学方法 1.问题疏导法。 2.合作探究法。 3.讨论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八年级上册学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那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孟浩然。师:那么我们能不能再背诵一下呢?生:能。师:《过故人庄》孟浩然,背。生:《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师:大家背的很好!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板书课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首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早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返乡,东游吴越。开元25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应聘为从事,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故。孟浩然一生主要是隐居,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主要著作有《孟浩然诗集》。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右丞相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诗题也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等。诗的前半部分写“望洞庭湖”,后半部分写“赠张丞相”,“赠”因“望”起,为感兴之作。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即诗题中张丞相)官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王维在他手下任事,三人为“忘形之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首诗寄给张九龄。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四年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范文三篇

四年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范文 三篇 2019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新的任务,各位老师们继续加油吧。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四年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 四年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语文版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6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

小学诗词教案模板(共5篇)

小学诗词教案模板(共 5 篇) 第1 篇:诗词教案 《长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古诗《望洞庭》优秀教 案10篇 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模板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明确: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 《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 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三)深入研读 1.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 明确: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小组讨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将潭面 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 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 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 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 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 相映衬,相得益彰。(板书:青螺、银盘、比喻) 3.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望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案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写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查阅洞庭湖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考考你,下面的图片是介绍哪个地方的?(用上学过的诗句或好句) 出示图片: (1)景:庐山瀑布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景:大明湖诗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景:昆明湖句子: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师:今天我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有谁知道洞庭湖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介绍得真不错,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初读感悟。 1、多媒体出示诗,师配乐朗诵。——范读 2、咱们也来读一读。 同桌互读抽读检查(5-6人) 3、检查自学效果: A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B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词,也可以把不理解的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洞庭湖光秋月和潭面磨遥望白银盘青螺) 3、大家预习的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洞庭湖的美景吧。(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 师:送你们一组词语,幻灯片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