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知识点拨 精讲试题 分数应用题(二).学生版

小学奥数知识点拨 精讲试题  分数应用题(二).学生版
小学奥数知识点拨 精讲试题  分数应用题(二).学生版

分数应用题(二)

教学目标

1.分析题目确定单位“1”

2.准确找到量所对应的率,利用量÷对应率=单位“1”解题

3.抓住不变量,统一单位“1”

知识点拨

一、知识点概述:

分数应用题是研究数量之间份数关系的典型应用题,一方面它是在整数应用题上的延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在解这类问题时,分析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是解题的关键.

关键:分数应用题经常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我们往往把其中的一个量看作是标准量.也称为:单位“1”,进行对比分析。在几个量中,关键也是要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百分率,以及对应量三者的关系

例如:(1)a 是b 的几分之几,就把数b 看作单位“1”.

(2)甲比乙多,乙比甲少几分之几?18

方法一:可设乙为单位“”,则甲为,因此乙比甲少.119188+=191889

÷=方法二:可设乙为份,则甲为份,因此乙比甲少.891199

÷=二、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几分之几?——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解答题关键: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

解题关键: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需要将题目文字完善成我们熟悉的类似带“比”的文字,然后在分析。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完善后: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 “水结成冰后体积比原来增加了” →原来的水是单位“1”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比原来减少了” →原来的冰是单位“1”

解题关键:要结合语文知识将题目简化的文字丰富后在分析

例题精讲

单位“”不变

1(一)抓住量率对应进行计算

【例 1】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八个面包平分着吃,甲拿出五个面包的钱,乙付了三个面包的钱,丙

没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该拿出四元钱,问:甲应收回多少钱?(以角为单位)

【例 2】一小、二小、三小、四小四个学校组织了一次数学竞赛,共有700多人参赛,其中一小占,二小14占、三小占,其余都是四小的。比赛结果是,一小有学生获奖,二小有学生获奖,三小有1315110112

学生获奖,四小有多少人参赛?19

【例 3】甲、乙、丙三个桶内各装了一些油,先将甲桶内的油倒入乙桶,再将乙桶内的油倒入丙桶,1315

这时三个桶内的油一样多,如果最初丙桶内有油48千克,那么最初甲桶内有油 千克。乙桶内有油 千克。

【例 4】足球赛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则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例 5】今有桃个,分给甲、乙两班学生吃,甲班分到的桃有

是坏的,其他是好的;乙班分到的桃9529有是坏的,其他是好的.甲、乙两班分到的好桃共有几个?316

【例 6】有两筐桔子,如果从甲筐取出千克给乙筐,则两筐重量相等;如果两筐各取出千克, 则

1010甲筐剩下重量的比乙筐剩下重量的多千克,乙筐原有桔子多少千克?30%13

5(二)、利用倒推法进行计算

【例 7】一根木杆,第一次截去了全长的,第二次截去所剩木杆的,第三次截去所剩木杆的,第121314

四截去所剩木杆的,这时量得所剩木杆长为厘米.问:木杆原来的长是多少厘米?15

6【巩固】建筑工地需要一批水泥,从仓库第一次运走全部的

,第二次运走余下的,第三次运走(前两2513次运后)又余下的,这时还剩下吨水泥没运走.这批水泥共是多少吨?34

15【巩固】仓库里有一些货物,第一次运出全部的,第二次运出剩下的,第三次比第一次少运,这251213

时还有吨货物,这批货物共有多少吨?

120【巩固】小胖有一盒巧克力饼干,他第一天吃掉了全部的的七分之一;第二天吃了余下的六分之一;第

三天吃了余下的五分之一;第四天吃了余下的四分之一;第五天吃了余下的三分之一;第六天吃了余下的二分之一;这时还剩下12块巧克力饼干,那么共有多少块巧克力饼干?【例 8】某工厂第一车间原有工人120名,现在调出 给第二车间后,这第一车间的人数比第二车间现18有人数的还多3名。求第二车间原来有多少人?67

【例 9】向阳生产队用拖拉机耕地,第一天耕了全部土地的25%,第二天耕了剩下的三分之二,第二天

比第一天多耕30亩,问:这个生产队共有多少亩土地?

【巩固】一工人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第一天完成任务的,第二天完成了剩下部分的,第二天比第一天1513

多完成个.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20

【巩固】味多美西饼屋推出一款新蛋糕,第一天卖出了全部的,第二天卖出了剩下的,第二天比第1512

一天多卖出个,那么味多美西饼屋这次共推出新蛋糕多少个?

40【例 10】一批木料先用去总数的,又用去剩下的,这时用去的比剩下的多立方米,这批木料共有2725

10多少立方米?【例 11】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又10页,第二天看了余下的一半又10页,第三

天看了10页正好看完。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

【巩固】有若干本书,借走一半加一本,剩下的书,借走一半加两本,再剩下的书,借走一半

A B C D 加本,最后还有本书,问原有多少本书.

3A 2A 【巩固】食堂有一桶油,第一天吃掉一半多1千克,第二天吃掉剩下的油的一半多2千克,第三天又吃

掉剩下的油的一半多3千克,最后桶里还剩下2千克油,问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巩固】园里的荔枝获得丰收,第一天摘了全部荔枝的又10筐,第二天摘了余下的又3筐,这样还1325

剩下63筐荔枝没有摘,则共有荔枝 筐.

【例 12】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有一段话:“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

之一脸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还没有孩子,又度过了七分之一。再过了五年,他幸福

地得到了一个儿子。可这孩子光辉灿烂的寿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

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你能根据这段话推算出丢番图活了多少岁?多少岁结的婚吗?

【巩固】园里的荔枝获得丰收,第一天摘了全部荔枝的又10筐,第二天摘了余下的又3筐,这样还1325

剩下63筐荔枝没有摘,则共有荔枝 筐.

【巩固】一辆公共汽车载了一些乘客从起点出发,在第一站下车的乘客是车上总数(含一名司机和两名

售票员)的,第二站下车的乘客是车上总人数的第六站下车的乘客是车上总人数的,1716 12

再开车是车上就剩下1名乘客了。已知途中没有人上车,问从起点出发时,车上有多少名乘客?【例 13】辅导员给参加夏令营的某一组营员发苹果,给第一个人个苹果和余下的,给第个人个苹119

22果和余下的,又给第个人个苹果和余下的……,最后恰好分完,并且每个人分到的苹果193319

数量相同,问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一组共有多少人?【例 14】学校将一批糖果发给甲、乙、丙、丁四个班,先将全部糖果的再减去千克给甲班,再把余1323

下的加上千克给乙班,又把余下的一半给丙班,最后把剩余的一半加上千克给丁班,这141212

时学校还剩下千克,这批糖果有多少千克?

5【例 15】服装厂一车间人数占全厂的,二车间人数比一车间少,三车间人数比二车间多,三车25%15310

间156人,这个服装厂全厂共有多少人?

【例 16】甲、乙、丙三堆石子共196块.先从甲堆分给另外两堆,使得后两堆石子数增加一倍;再把乙堆

照样分配一次;最后把丙堆也照样分配一次。结果丙堆石子数为甲堆的。那么原来三堆石子522

中,最少的一堆石子数为多少?

(三)、统一单位“1”进行计算

【例 17】有三堆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并且都只有黑、白两色棋子.第一堆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白子一样多,第三堆里的黑子占全部黑子的,把这三堆棋子集中在一起,问白子占全部棋子25

的几分之几?

【例 18】甲、乙两人星期天一起上街买东西,两人身上所带的钱共计是元.在人民市场,甲买一双运动

86鞋花去了所带钱的,乙买一件衬衫花去了人民币元.这样两人身上所剩的钱正好一样49

16多.问甲、乙两人原先各带了多少钱?

【巩固】一实验五年级共有学生152人,选出男同学的

和5名女同学参加科技小组,剩下的男、女人111

数正好相等。五年级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巩固】五年级有学生人,选出男生的

和名女生参加团体操,这时剩下的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23814

14多,问:五年级女生有多少人?【例 19】五年级选出男生的和名女生参加数学竞赛,剩下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倍.已知五年级共111

122有学生人,其中男生有多少人?

156

【巩固】甲、乙两个书架,已知甲书架有本书,从甲书架借出,从乙书架借出以后,甲书架60013

75%是乙书架的倍还多本,乙书架原有多少本书?

2150【例 20】五年级上学期男、女生共有人,这一学期男生增加,女生增加,共增加了人.这300125120

13一学年六年级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巩固】二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人,其中少先队员有人,又知一班少先队员占全班人数的

,二班907134少先队员占全班人数的,求两个班各有多少人?56【巩固】光明小学有学生人,其中女生的与男生的参加了课外活动小组,剩下的人没有参9004723

340加.这所小学有男、女生各多少人?【巩固】把金放在水里称,其重量减轻,把银放在水里称,其重量减轻.现有一块金银合金重119110

770克,放在水里称共减轻了克,问这块合金含金、银各多少克?

50【例 2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100人,甲班的比乙班的少1人,乙班有学生 人.

3456

【例 22】盒子里有红,黄两种玻璃球,红球为黄球个数的,如果每次取出个红球,个黄球,若干25

47次后,盒子里还剩个红球,个黄球,那么盒子里原有________个玻璃球.

250【巩固】一堆围棋子,黑子的个数是白子的3倍,每次拿5枚黑子,2枚白子,拿了若干次后,白子拿完,

还剩11枚黑子.这堆棋子中,共有白子 个.

【例 23】有一块菜地和一块稻田,菜地的一半和稻田的三分之一放在一起是13公顷,稻田的一半和菜地

的三分之一合在一起是12公顷。那么这块稻田有多少公顷?

【例 24】工厂生产一批产品,原计划15天完成。实际生产时改进了生产工艺,每天生产产品的数量比原计划每天生产产品数量的多10件,结果提前4天完成了生产任务。则这批产品有 件。511

【例 25】有若干堆围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且每堆中白子都占28%.小明从某一堆中拿走一半棋子,

而且拿走的都是黑子,现在,在所有的棋子中,白子将占32%.那么,共有棋子多少堆?

【例 26】李家和王家共养了521头牛,李家的牛群中有67%是母牛,而王家的牛群中仅有

是母牛,李113

家和王家各养了多少头牛?

小学奥数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小学奥数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二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一、运算符号类 二、规律填数类 三、规律画图类 四、年龄问题类 五、间隔问题类(含植树问题及智力计数) 六、周期问题类 七、有序思考类 八、时钟问题类 九、推理及思维训练类(包含算式类) 十、和差问题类 十一、和倍问题类 十二、差倍问题类 十三、一笔画类 十四、移动变换类 十五、智力趣味类(包含巧切西瓜) 十六、鸡兔同笼类 十七、盈亏问题类 十八、应用类(含数量关系、重叠问题、) 三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一、计算类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奥数的基础。能否又快又准的算出答案,是历年数学竞赛考察的一个基本点。三年级的计算包括:速算与巧算、数列规律、数列求和、等差数列的和等。 二、应用题类 从三年级起,大量的奥数专题知识都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们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和倍、差倍问题: 用线段标识等方法揭示这两类问题中各种数量关系,和倍问题:小数=和÷(倍数+1)。三、差倍问题: 小数=差÷(倍数-1) (2)年龄问题: 教授解决年龄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倍、差倍方法;画图线段标示法。 (3)盈亏问题: 介绍盈亏问题的主要形式 (双盈、双亏、一盈一亏) 分配总人数=盈亏总额÷两次分配数之差。 (4)植树问题: 总长、株距、棵树三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长=株距×段数,封闭图形:棵数=段数不封闭图形:

两头都栽:棵数=段数+1 两头都不栽:棵数=段数-1 一头栽一头不栽:棵数=段数 (5)鸡兔同笼问题: 介绍鸡兔同笼问题的由来和主要形式,揭示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假设法(6)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追及时间=距离÷速度差。 (7)周期问题 (8)还原问题 (9)归一问题 (10)体育比赛中的数学、趣题巧解几何类 三年级学校的学习中就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图形求周长和面积了,那么在奥数中图形问题涉及到的是巧求周长、巧求矩形面积数论类 现在三年级也开始涉及到了数论了,是比较简单的能被2、3、5整除的性质、奇数和偶数、余数与周期问题。 四年级奥数知识点分类: 1.圆周率常取数据 3.14×1=3.14 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5×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2.常用特殊数的乘积 125×8=1000 25×4=100 125×3=375 625×16=10000 7×11×13=1001 25×8=200 125×4=500 37×3=111 3.100内质数: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4.单位换算: 1米=3尺=3.2808英尺=1.0926码 1公里=1000米=2里 1码=3英尺=36英寸 1海里=1852米=3.704里=1.15英里 1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平方里=0.3861平方英里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必备知识点总归纳

小学数学必备知识点总归纳 常用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4、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 5、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6、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常用数量关系等式 1、份数: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价量: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数据运算:加数+加数=和 和一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一减数=差 被减数一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常用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

小学奥数和倍问题计算题及答案

小学奥数和倍问题计算题及答案(上) 一、填空题 1.甲、乙两个粮仓存粮320吨,后来从甲仓运出40吨,给乙仓运进20吨,这时甲仓存粮是乙仓的2倍,两个粮仓原来各存粮分别为吨和吨. 2.某校共有学生5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则男生人,女生人. 3.学校买了4个足球和2个排球,共用去了162元.每个足球比每个排球贵3元,每个足球元,每个排球元. 4.南京长江大桥比美国纽约大桥长4570米,纽约大桥比我国武汉长江大桥长530米.已知三座桥长10640米,这些桥长分别是米, 米, 米. 5.甲筐有梨400个,乙筐有梨240个,现在从两筐取出数目相等的梨,剩下梨的个数,甲筐恰好是乙筐的5倍,甲筐所剩的梨是个,乙筐所剩下的梨是 个. 6.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00,甲数除以乙数,丙数除以甲数,商都是5,余数都是1,乙数是 . 7.今年哥俩的岁数加起来是55岁,曾经有一年,哥哥的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那时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的2倍,哥哥今年岁. 8.三块布共长220米,第二块布长是第一块的3倍,第三块布长是第二块的2倍,第一块布长米. 9.有两层书架,共有书173本.从第一层拿走38本书后,第二层的书是第一层的2倍还多6本,则第二层有本书. 10.小明和小强共有画片200张,小明的张数比小强的张数的2倍还多20张,则小强有张画片. 二、解答题 11.甲乙粮仓共存粮1038吨,如果把甲仓存的粮食放到乙仓9吨,两仓库的粮食就一样多了,甲粮仓原来存粮食吨,乙粮仓原来存粮食吨. 12.两个数相除,商3余10,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63,被除数是 ,除数是 . 13.小红铅笔的支数是小明的2倍,她从中拿出15支捐给了希望工程,正好是小红小明支数的总和的一半,小红原有铅笔多少支? 14.三个饲养场共养1600头牛,第二饲养场养牛的头数是第一饲养场的2倍,第三饲养场养的头数是第二饲养场的2倍多60头,三个饲养场各养牛多少头? ———————————————答案——————————————————————

小学奥数-分数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 【解题技巧】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或列方程) 【经典例题】 例1 某粮库上午运走全部存粮的 31又2000袋,下午又运进粮食6000袋,现在粮库中的存粮比原来少 61。若有原来粮库的存粮n 袋,那么n 等于多少? 例2 某车间三个小组共做一批零件,第一小组做了总数的7 2,第二小组做了1600个零件,第三小组做的零件是前面两个小组总和的一半。求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例3 某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54,后又转来一名女生,结果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65。求现在全班学生的人数。 例4 某校男生人数的 41比女生人数的31多50人,男生人数的4 3是女生人数的两倍。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例5 足球赛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 5 1。问一张门票降价了多少元? 例6 食堂买来一批面粉,第一天吃了这批面粉总量的 10 1;第二天吃了余下面粉总量的91;以后7天,每天分别吃去当天面粉总量的;21,31,,61,71,81???第10天吃了4袋,正好把所有的面粉都吃完了。问这批面粉原来共有多少袋? 例7 甲、乙两班共有84人,甲班人数的 85与乙班人数的43共有58人。问两班各有多少人? 例8 育才小学上学期有男女同学共750人,本学期男同学增加 61,女同学减少51,共有710人。问本学期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练习、习题】 1.一批零件,甲先完成41,接着乙完成剩下的31,其余的由丙、丁完成,丙完成的比丁少31。已知甲比丁少完成15个,求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最全奥数知识要点

同学们、家长朋友们,小学奥数可以分为计算、计数、数论、几何、应用题、行程、组合七大板块,其中必须掌握的三十六个知识点,内容从和差倍问题、年龄问题到循环小数,包含了小学奥数七个模块的知识。 以下是小学奥数知识清单: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

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第二部分(知识点7-11)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六年级奥数分数应用题经典例题加练习带答案

一.知识的回顾 1.工厂原有职工128人,男工人数占总数的1 4 ,后来又调入男职工若干人,调入后男工人数占总人数的 2 5 ,这时工厂共有职工 人. 【解析】 在调入的前后,女职工人数保持不变.在调入前,女职工人数为1 128(1)964 ?-=人, 调入后女职工占总人数的23155-=,所以现在工厂共有职工3 961605 ÷=人. 2.有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质量是乙桶的5 2 倍,从甲桶中倒出5千克油给乙桶后,甲桶 油的质量是乙桶的4 3 倍,乙桶中原有油 千克. 【解析】 原来甲桶油的质量是两桶油总质量的55 527 =+,甲桶中倒出5千克后剩下的油的 质量是两桶油总质量的44 437 =+,由于总质量不变,所以两桶油的总质量为 545()3577÷-=千克,乙桶中原有油2 35107 ?=千克. 【例 2】 (1)某工厂二月份比元月份增产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产10%.问三月份比 元月份增产了还是减产了?(2)一件商品先涨价15%,然后再降价15%,问现在的价格和原价格比较升高、降低还是不变? 【解析】 (1)设二月份产量是1,所以元月份产量为: ()10 11+10%= 11 ÷,三月份产量为:110%=0.9-,因为 10 11 >0.9,所以三月份比元月份减产了 (2)设商品的原价是1,涨价后为1+15%=1.15,降价15%为: ()1.15115%=0.9775?-,现价和原价比较为:0.9775<1,所以价格比较后是价降低了。

【巩固】 把100个人分成四队,一队人数是二队人数的1 13倍,一队人数是三队人数的11 4 倍,那么四队有多少个人? 【解析】 方法一:设一队的人数是“1”,那么二队人数是:13 113 4 ÷= ,三队的人数是:141145÷=,345114520++=,因此,一、二、三队之和是:一队人数5120 ?,因为 人数是整数,一队人数一定是20的整数倍,而三个队的人数之和是51?(某一整数), 因为这是100以内的数,这个整数只能是1.所以三个队共有51人,其中一、二、三队各有20,15,16人.而四队有:1005149-=(人). 方法二:设二队有3份,则一队有4份;设三队有4份,则一队有5份.为统一一队所以设一队有[4,5]20=份,则二队有15份,三队有16份,所以三个队之和为15162051++=份,而四个队的份数之和必须是100的因数,因此四个队份数之和是100份,恰是一份一人,所以四队有1005149-=人(人). 【例 3】 新光小学有音乐、美术和体育三个特长班,音乐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人数的 25,美术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人数的3 7,体育班有58人,音乐班和美术班各有多少人? 【解析】 条件可以化为:音乐班的人数是所有班人数的22 527 =+,美术班的学生人数是所 有班人数的337310=+,所以体育班的人数是所有班人数的2329 171070 --=,所以所 有班的人数为295814070 ÷=人,其中音乐班有2 140407?=人,美术班有 3 1404210 ?=人. 【巩固】 甲、乙、丙三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甲比乙多加工20个,丙加工零件数是乙加工 零件数的45,甲加工零件数是乙、丙加工零件总数的5 6 ,则甲、丙加工的零件数 分别为 个、 个. 【解析】 把乙加工的零件数看作1,则丙加工的零件数为4 5 ,甲加工的零件数为 453(1)562+?=,由于甲比乙多加工20个,所以乙加工了3 20(1)402 ÷-=个,甲、

小学奥数数论专题知识总结

数论基础知识 小学数论问题,起因于除法算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1.能整除:整除,因数与倍数,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分解质因数等; 2.不能整除:余数,余数的性质与计算(余数),同余问题(除数),物不知数问题(被除数)。 一、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 (1)定义: 定义1: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定义2:如果非零自然数a、b、c之间存在a×b=c,或者c÷a=b,那么称a、b是c的因数,c是a、b 的倍数。 注意: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关系,缺一不可。(a、b是因数,c是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①最小的因数是1,第二小的因数一定是质数; ②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第二大的因数是:原数÷第二小的因数 (3)完全平方数的因数特征: ①完全平方数的因数个数是奇数个,有奇数个因数的数是完全平方数。 ②完全平方数的质因数出现次数都是偶数次; ③1000以内的完全平方数的个数是31个,2000以内的完全平方数的个数是44个,3000以内的完 全平方数的个数是54个。(312=961,442=1936,542=2916) 2、数的整除(数的倍数) (1)定义: 定义1:一般地,三个整数a、b、c,且b≠0,如有a÷b=c,则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或a能整除以b。 定义2: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整数b(b≠0),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a≥b) (2)整除的性质: 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c也能被b整除。 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3)一些常见数的整除特征(倍数特征): ①末位判别法 2、5的倍数特征:末位上的数字是2、5的倍数。 4、25的倍数特征:末两位上的数字是4、25的倍数。 8、125的倍数特征:末三位上的数字是8、125的倍数。 ②截断求和法(从右开始截) 9(及其因数3)的倍数特征:一位截断求和 99(及其因数3、9、11、33)的倍数特征:两位截断求和 999(及其因数3、9、27、37、111、333)的倍数特征:三位截断求和 ③截断求差法(从右开始截) 11的倍数特征:一位截断求差 101的倍数特征:两位截断求差 1001(及其因数7、11、13、77、91、143)的倍数特征:三位截断求差

最全小学奥数知识要点

最全小学奥数知识要点归纳 同学们:小学奥数可以分为计算、计数、数论、几何、应用题、行程、组合七大板块,其中必须掌握的三十六个知识点. 以下是小学奥数知识清单: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 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第二部分(知识点7-11)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小学奥数较复杂计算题【三篇】

小学奥数较复杂计算题【三篇】 【篇一】 (873×477-198)÷(476×874+199) 2000×1999-1999×1998+1998×1997-1997×1996+…+2×1 297+293+289+…+209 (873×477-198)÷(476×874+199) 解:873×477-198=476×874+199 因此原式=1 2000×1999-1999×1998+1998×1997-1997×1996+…+2×1 解:原式=1999×(2000-1998)+1997×(1998-1996)+… +3×(4-2)+2×1 =(1999+1997+…+3+1)×2=2000000。 297+293+289+…+209 解:(209+297)*23/2=5819 【篇二】 1、(873×477-198)÷(476×874+199) 2、2000×1999-1999×1998+1998×1997-1997×1996+…+2×1 3、297+293+289+…+209 复杂计算题答案: 1、(873×477-198)÷(476×874+199) 解:873×477-198=476×874+199 因此原式=1

2、2000×1999-1999×1998+1998×1997-1997×1996+…+2×1 解:原式=1999×(2000-1998)+1997×(1998-1996)+…+3×(4-2)+2×1 =(1999+1997+…+3+1)×2=2000000. 3、297+293+289+…+209 解:(209+297)*23/2=5819 【篇三】 1.计算 把下列各数写成质因数乘积的形式,并指出他们分别有多少个两位数的约数: (1)126(2)6435(3)46200 解答: (1)126=2×32×7有5个两位数的约数; (2)6435=32×5×11×13有7个两位数的约数; (3)46200=23×3×52×7×11有27个两位数的约数。 2.计算 把40、44、45、63、65、78、99、105这八个数平分成两组,使每组四个数的乘积相等。 解答:44,45,78,105和40,63,65,99。 3.计算 写出十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个个都是合数。 解答:从2312到2321十个连续自然数都是合数。

小学奥数教程之-分数应用题(一) (含答案)

1. 分析题目确定单位“1” 2. 准确找到量所对应的率,利用量÷对应率=单位“1”解题 3. 抓住不变量,统一单位“1” 一、知识点概述: 分数应用题是研究数量之间份数关系的典型应用题,一方面它是在整数应用题上的延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在解这类问题时,分析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是解题的关键. 关键:分数应用题经常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我们往往把其中的一个量看作是标准量.也称为:单位“1”,进行对比分析。在几个量中,关键也是要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百分率,以及对应量三者的关系 例如:(1)a 是b 的几分之几,就把数b 看作单位“1”. (2)甲比乙多1 8 ,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方法一:可设乙为单位“1”,则甲为19188+=,因此乙比甲少191 889 ÷=. 方法二:可设乙为8份,则甲为9份,因此乙比甲少1 199 ÷=. 二、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 例如: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几分之几?——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 解答题关键: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 解题关键: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需要将题目文字完善成我们熟悉的类似带“比”的文字,然后在分析。 例如: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完善后: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 “水结成冰后体积比原来增加了” →原来的水是单位“1”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比原来减少了” →原来的冰是单位 “1”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分数应用题(一)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点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总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四年级奥数简算速算与巧算

四年级奥数简算速算与 巧算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速算与巧算(三)一、本讲知识概要 本讲,我们来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用凑整法和分解法等方法进行的乘除的巧算。这些计算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巧算,而如果把已知数适当分解或转化就可以使计算简便。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计算题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特征,通过对已知数适当的分解和变形,找出数据及算式间的联系,灵活地运用相关的运算定律和性质,从而使复杂的计算过程简化。 二、典例解析·举一反三 例1:计算236×37×27 分析与解答:在乘除法的计算过程中,除了常常要将因数和除数“凑整”,有时为了便于口算,还要将一些算式凑成特殊的数。例如,可以将27变为“3×9”,将37乘3得111,这是一个特殊的数,这样就便于计算了。236×37×27=236×(37×3×9) =236×(111×9) =236×999 =236×(1000-1) =236000-236 =235764 练习一 计算下面各题: 132×37×27 315×77×13 6666×6666 例2:计算333×334+999×222 分析与解答:表面上,这道题不能用乘除法的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但只要对数据作适当变形即可简算。 333×334+999×222

=333×334+333×(3×222) =333×(334+666) =333×1000 =333000 练习二 计算下面各题: 9999×2222+3333×3334 37×18+27×42 46×28+24×63 例3:××2001 分析与解答:××10001,那么计算起来就非常方便。 ××2001 =2001×10001×2002-2002×10001×2001 =0 练习三 计算下面各题: 1,192192×368-368368×192 ××1993 3,9990999××666 例4:不用笔算,请你指出下面哪个得数大。 163×167 164×166 分析与解答: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第二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相差1,根据这个特点,可以把题中的数据作适当变形,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然后进行比较就方便了。 163×167 164×166 =163×(166+1) =(163+1)×166 =163×166+163 =163×166+166 所以,163×167<164×166 练习四 1,不用笔算,比较下面每道题中两个积的大小。 (1)242×248与243×247 (2)×与

小学奥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奥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奥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小学奥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 1、金放在水里称,重量减轻1/19,银放水里称,重量减轻1/10,一块金银合金重770克,放在水里称,减轻了50克,这块合金含金、银各多少克? 2、参加六一联欢活动的少先队员中,女队员占全体少先队员的 4/7,男队员比女队员的2/3多40人,问女队员有多少人? 3、某工厂两个车间,甲车间每月产值比乙车间多5万元,甲车 间产值的2/15等于乙车间的2/3,问两个车间产值各是多少万元? 4、商店以每双6.5元购进一批凉鞋,售价为每双8.7元,当卖 剩下1/4时,不仅收回了购进这批凉鞋所付出的款,而且获利20元。这批凉鞋共有多少双? 5、新昌茶叶店运到一批一级茶和二级茶,其中二级茶的数量是 一级茶的1/2,一级茶的买进价是每千克24.8元,二级茶买进价是 每千克16元。现在照买进价加价12.5%出售,当二级茶全部售完, 一级茶剩下1/3时,共盈利460元,那么,运到的一级茶有多少千克? 6、瓶内装满一瓶水,倒出全部水的1/2,然后再灌入同样多的 酒精,又倒出全部溶液的1/3,又用酒精灌满,然后再倒出全部溶 液的1/4,再用酒精灌满,那么这时的酒精占全部溶液的百分之几? 7、由奶糖和巧克力混合成的一堆糖中,如果增加10个奶糖后,巧克力占总数的60%,再增加30个巧克力后,巧克力占总数的75%,那么原混合糖中有奶糖多少个?巧克力多少个? 8、有一个分数,若分母加上6,分子不变,约分后是1/6;若分 子加上4,原分母不变,约分后是1/4,原分数是多少?

9、四年级音乐小组中,四(1)班学生占3/5,后来又有14名别班级的学生参加了音乐小组,这时四(1)班学生只占1/4,那么再从四(1)班选入多少人参加音乐小组,四(1)班学生就占2/5? 10、有两缸金鱼,如果从第一缸内取出15尾放入第二缸,这时第一缸内的金鱼正好是第二缸的5/7;如果从第二缸内取出17尾放入第一缸,这时第二缸内的金鱼也正好是第一缸的5/7.第一缸原有金鱼多少尾? 11、园林工人在街心公园栽牡丹、芍药、串红、月季四种花。牡丹株数占其它三种花总数的1/4;串红的株数占其它三种花总数的 4/11.已知栽种月季60株。园林工人栽种牡丹、芍药共多少株? 12、小辉乘飞机参加世界少年奥林匹克数学金杯比赛,飞机舷窗外是一片如画的蔚蓝色大海,她看到云海占整个画面的1/2,并遮住一个海岛的1/4,露出的海岛占整个画面的1/4.求被遮住的海面占应看见整个海面的几分之几? 13、小军行走的路程比小红多1/4,而小红行走的时间却比小军多1/10,小军与小红的速度比是几比几? 14、实验小学的学生,五年级比四年级多15%,四年级比三年级多25%,而五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多91人,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15、仓库运来含水量为99%的一种水果1000千克,一星期后再测发现含水量降低了,变为98%,现在这批水果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小学奥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二): 1、学校举行一次数学讲座,整个教室坐满了听众,其中两个人中有一个六年级学生,四个人中有一个五年级学生,七个人中有一个四年级学生,还有六位教师。问整个教室听课的有多少人? 2、四、五年级参加航模小组共56人。从四年级来的学生中,男生占2/3.从五年级来的学生中,男生占75%。四、五年级来的女生一样多。四、五年级各有多少人参加航模小组?

小学奥数30个经典知识点汇编大全知识分享

小学奥数知识点汇编大全(含30个经典知识模块)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小学数学30道分数应用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30道分数应用题及答案 1.光明畜牧场养了900头肉牛.奶牛比肉牛多25%,奶牛有多少头? 900×(1+25%) =900×125% =900×125/100 =1125(头) 2.一辆汽车每行8千米要耗油4/5千克,平均每千克汽油可行多少千米.行1千米路程要耗油多少千克? 8除4/5=10(km/) 4/5除8=0.1(kg) 3.一辆摩托车1/2小时行30千米,他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他行1千米 要多少小时 ? 30÷1/2=60千米 1÷60=1/60小时 4.电视机降价200元.比原来便宜了2/11.现在这种电视机的价格是 多少钱? 原价是 200÷2/11=2200元 现价是 2200-200=2000元 5.一块长方形地,长60米,宽是长的2/5,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5*5/8=(4*5)/(5*8)=1/2(米)

4/5-1/2=8/10-5/10=3/10(米) 6.水果店在两天内卖完一批水果,第一天卖出水果总重量的3/5,比第二天多卖了30千克,这批水果共有多少千克? 第一天卖出水果总重量的3/5,则,第二天卖了2/5, 3/5-2/5=1/5,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的, 30÷1/5=150千克, 算式是, 1-3/5=2/5 3/5-2/5=1/5 30÷1/5=150千克 7.甲、乙两厂去年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112%和110%,共生产食品4000吨,比原来两厂计划之和超产400吨,甲厂原来的生产任务是多少吨? 设甲厂原来的生产任务是x 112%x+110%(3600-x)=4000 1.12x+3960-1.1x=4000 0.02x=40 x=2000 答:甲厂原来的生产任务是2000吨. 8.植树节,初三年级170名学生去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如果男生平均 一天能挖树坑3个,女生平均一天能种树7棵,正好使每个树坑种上一棵树,问该年级的男女各有多少人? 解:设男生X人,女生(170-X)人

小学奥数知识总结手册

小学(数学)奥数知识总结手册 目录 1、和差倍问题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4、鸡兔同笼问题 5、植树问题 6、盈亏问题 7、牛吃草问题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9、平均数 9、抽屉原理 10、定义新运算 11、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12、数列求和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14、质数与合数 15、约数与倍数 16、余数及其应用 17、余数、同余与周期 18、数的整除 19、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20、分数拆分 21、分数大小的比较 22、完全平方数 23、比和比例 24、综合行程 25、工程问题 26、逻辑推理 27、立体图形 28、几何面积 29、时钟问题—快慢表问题

30、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31、浓度与配比 32、经济问题 33、简单方程 34、不定方程 35、循环小数 1、和差倍问题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5、植树问题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小学数学】小学奥数所有知识点大汇总(最全)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一、和差倍问题 (一)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差;求这两个数。 方法①:(和-差)÷2= 较小数;和-较小数=较大数 方法②:(和+ 差)÷2=较大数;和- 较大数=较小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是15;差是5;求这两个数。 方法:(15-5)÷2=5 ;(15+5)÷2=10 . (二)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和÷(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 或和-1 倍数(较小数)= 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为50;大数是小数的4倍;求这两个数。 方法:50÷(4+1)=10 10×4=40 (三)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差÷(倍数-1 )=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 或和-倍数(较小数)=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差为80;大数是小数的5倍;求这两个数。 方法:80÷(5-1)=20 20×5=100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题目一般用“照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 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三、植树问题 (一)不封闭型(直线)植树问题 1、直线两端植树: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 全长=株距×(棵数-1 ); 株距=全长÷(棵数-1 ); 2、直线一端植树: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 3 、直线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 全长÷株距-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