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方言的南北区分

浦城方言的南北区分
浦城方言的南北区分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 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吴方言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约七千万。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语除外)。 湘方言 湘语,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临近湖南的重庆市和广西部分地区;是湖南省四大方言(赣语、湘语、西南官话、湘南土话)之一,四川、重庆一带横直喊她做老湖广话。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 赣方言 赣语又称江西话,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七种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客家方言 客语(Hakkanese),又称客家语、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又称涯话、新民话、土广东话、粤东语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内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语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此语言被定名为客语是20世纪的事情。 闽方言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粤方言 粤语(Cantonese)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和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香港与澳门的官方语言。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语言,且拥有完善文字系统,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来自互联网) 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湘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以及经绍兴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南通的一部分,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九、越南方言 汉语共九大语系,其中一个语系在越南,属越南方言。 汉语系(如下图分布)

魏晋南北朝诗风的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魏晋南北朝诗风的研究 一.课题背景 1. 我们目前所接触的诗歌大多只限于“唐诗宋词”。 2. 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所知甚少。 3. 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东汉建安迄于隋统一时期。期间“建安七子”,“三曹”与“竹林七贤”尤为有名。 二.目的与意义 1. 对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概况进行一定了解。 2. 能够让我们对魏晋南北朝诗风有一定了解。 3. 培养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4. 培养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三.研究概述 2010年10月,我们确定了课题;11月完成了课题的规划工作;12月初进入研究状态。期间 1.在10月中旬我们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2.进入图书馆学习。 3.问询相关学科老师。 4.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概况。 5.研究魏晋南北朝中有名的诗人。 6.研究调查中学生偏爱的诗词。 四.研究分析 我们目前所接触的诗歌大多只局限于“唐诗宋词”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而这些诗词的极具的特点无非是其相当完美的成熟性。而这不免又让人思考,诗词的成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那么一定就有其显著的推动作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引起我们课题小组成员的研究兴趣。 首先,我们上网查询了资料,从中我们发现:魏晋诗人的诗歌作为确实对唐诗繁荣,兴盛有着根本性的推进作用。由于缺乏对魏晋诗歌的了解,更加深了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对魏晋诗歌的了解迫切。 我们为了更好的了解魏晋诗风,决定采用缩小范围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散发调查问卷及回收情况来看,这样的状况,是相当不妙的,同学们对魏晋诗歌的了解并不完全。鉴于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决定对魏晋的建安时期的文学作进一步了解。 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等方式,我们了解到:建安时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它不仅打破了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局面,更使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当然,我们通过历史这门学科的铺垫,对于建安时期的诗风上的成因做了一个结果式的推断,即“战争作用”。我们首先来看,到魏晋时期的朝代过渡更替阶段如下:

七大方言

首页 编辑词条 七大方言 1. 北方方言: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 粤方言: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 吴方言: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 闽南方言: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 5. 湘方言: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 客方言:梅州话为标准语,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龙川、紫金等客语区影响力比较强。 7. 赣方言:南昌话为标准语 1、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湖南各地方言分布(附图) (2011-03-29 14:51:44) 转载▼ 一、湘北方言: 1、常德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流行于流传在今洞庭湖沅水、澧水流域,属于与现代普通话十分接近的北方方言区。细分起来,又可分为:常德话、津市话(澧州话)、 张家界话、湘西话等。常德话影响较广,波及益阳的沅江和南县、岳阳的华容,但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常德方言与湖北荆州的南部县市(监利、公安、洪湖等地)方言为一个支脉,同属江汉平原音。常德方言的特点在于平实委婉,有亲和力。 2、岳阳方言(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岳阳主城区和临湘路北、云溪区以及华容县紧靠长江洞庭的地带为第一区,具有西南官话、湘语、赣语等多重特征;岳阳县和临湘路南为第二区,是湘语、赣语的交叉地带;平江县大部分地区和汨罗市东北部为赣语区,保留了很强的古语特点;汨罗、湘阴则是典型的新湘语区,与益阳、长沙话相似。岳阳方言内部差异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东部地区,与鄂东南山区方

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阳(湘赣方言区)等地方言十分接近。岳阳方言的特点在于字字铿锵,升调较多。 3、张家界方言(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张家界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区。流行张家界话的地区包括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石门西部和西南部,临澧西部)。张家界话儿化音较重,接近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方言,整体上,官话区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 4、益阳方言(湘语-新湘语):益阳话属于湘方言-长益片-益沅小片区,与长沙话相近,但保留了一些独特的特征。益阳话可以定义为:周边地区与益阳可通话,同时又具备古浊声母边音化的湘语。典型的益阳方言区包括沅江、桃江及益阳市区。新湘语内部差异较小,益阳话与其他新湘语地区方言,可以自由交流。 二、湘中方言: 1、长沙方言(湘语-新湘语):长沙话是新湘语的代表,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长沙话一般指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县大部所使用的语言(而且长沙县和望城县方言与城区方言略有区别)。至于宁乡县和浏阳市的方言则与市区差异较大,其中浏阳东部的方言还属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不能与长沙方言互通。长沙话的特点在于抑扬顿挫,语速较快。 2、湘潭方言(湘语-新湘语-老湘语):与长沙方言接近,

魏晋南北朝反玄学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历史学 魏晋南北朝反玄学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戴逸先生曾在《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作序说到》,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产生了众多杰出历史学家,像王国维、梁启超、陈垣、陈寅恪、胡适、顾颉刚、钱穆、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等,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情况。我国史学发展在这些杰出历史学家的推动中不断前进。 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时间较短,十年一国忘,动乱不断,但在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一次重大的变化,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仍存在争议与不足,学生以此为论文题目,望学习前人的刻苦专研,懂得一点学术研究的方法。 魏晋玄学的发展经过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元康玄学、东晋玄学。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亚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王、何等人出自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辩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玄学在短时间内蔚然成风。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西晋玄学以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的放达。二是沿着向秀的思想发展为裴頠和郭象的崇有论哲学。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粤语古典方言-收藏版!

担屎唔偷食:形容一个人非常老实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经过“一大二公”,连自家茅厕的“黄白之物”都要交公分配。而其时欠收连年,就想到多施肥保产量。可是经济生活跟不上形式导致化肥生产产量不足。农民连公家田,自留地施肥都成了问题。于是各地农村公社组织社员成立挑肥队进城“担屎”去了(就连小孩子也在村头田间捡拾牛,狗粪便)以做救急。其后当这些粪肥拿了回来,有些“私”字当头的会“偷”那么些给自家的自留地。而老实人则一心为公,毫无此念头,便被人幽默的冠以“担屎都不知偷食”的美名了。 “混吉” 过去一些小饭馆在客人光顾时,先免费奉上一碗清汤,然后再请客人点菜,以此招揽顾客。这碗“清”汤的内容如何,可想而知,大概只有一点点味道而已。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所以叫“空汤”。因为粤语“空”与“凶”同音,对“空”字是十分忌讳的,于是凡“空”必改称“吉”,于是“空汤”就成了“吉汤”了。虽然“吉汤”没什么内容,但上面漂浮着的一些油星和一点肉味鲜味,对于那些生计无着的穷朋友来说,却仍然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就算混不上饭吃,混碗“吉汤”也暖暖肚子吧。于是他们进入这些小饭馆大模大样地坐下,待“吉汤”奉上,一口气喝了,趁伙计不注意时溜之大吉。对于这种行为,店家也无可奈何,因为汤是免费的,只好骂一声“混吉”作罢。 “巴闭”溯源 广府话里面有一个特别的词语,叫“巴闭”。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话:“唔好以为你读多几年书就好巴闭啊!”这里“巴闭”解作“有本事、能干、了不起”;“小小事,唔使搞到咁巴闭、咁大阵像啦!”这里“巴闭”作副词用,表“程度深”、“严重”、“紧张”、“隆重”等意思,含有小题大作、极力铺张渲染的意味;“本来我一个人搞得掂,使乜叫成村人来咁巴闭喔!”这里“巴闭”指劳师动众。 关于“巴闭”一词,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外来词,是音译过来的。其实,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古汉语词汇。“巴闭”实为宋元时期一个流行词语“巴鼻”的衍变,这种写法在文献上可见。但是借字写音,无法拆分来解释,那它的本字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把柄”二字。此词在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里面,解作“被别人得到的做错事的凭据,以此可相要挟”,有点贬义色彩。但在古时,“把柄”单纯就是指“根据”、“凭据”,并没有特指是不好的东西。《说文解字》中有:“把,握也。”“柄,柯也。”柯,即指斧柄。“把”、“柄”合起来,就是“有把握”的意思。“有把柄”就是“有所把握,有所凭借”之意。后引申出“有本事”的意思,属于形容词性。 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及流传,使“巴柄”的“柄”字鼻音脱落,人们便渐渐使用“巴鼻”“把臂”等代之,而传至广府一带后逐渐变成专指“有本事”的形容词,而同时词中的“鼻”、“臂”等音亦归于“一统”,全部变成“关闭”的“闭”这个音。于是,在书写时,广府人便借字写音地用“巴闭”二字来表达“有本事”这个意思了。后来,经过长期的语言发展,广府人更是逐步赋予“巴闭”除“有本事”以外的其他意思了。 “老衬” 民国时期有一本省港流行的故事书《鬼才伦文叙》,署名系衬叔著。该书故事情节多系酒色才气之间斗智输赢的描述。其精妙之处是赢者不但得益、更令输者不敢声张,自认倒霉。凡看过此书或听过此故事的人,在人情世故上多了一个“揾人着数”(占便宜)的心眼(或可叫精明、也可叫古惑),而被人占便宜的人将责任归咎于始作俑者--衬叔,衬叔一把年纪,就被尊称为老衬,故将那一群占人便宜者称为老衬底了。继而就有坊间口语,被人占便宜

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2005年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作者】前岛佳孝/胡宝华 概况。2005年讲谈社出版了《中国的历史》系列著作,其中魏晋时期的有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东汉三国时代》和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两本专著。这套系列丛书比原来的《世界历史》丛书的篇幅增大了许多,所以这两本书不仅有概说和通论,而且作者因个人兴趣所发的议论也随处可见,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另外,关于北朝的历史,皮阿斯(Scott Pearce)发表了《代之地》(早稻田大学北朝史研究会翻译,刊于《史滴》27)。文章论述了五胡至北魏末年中国和北方的相邻地域社会的起源、发展与历史意义。 政治。津田资久的《曹魏至亲诸王考》(北海道大学《史朋》38)指出,传统认为曹丕与曹植之间有摩擦的结论,是基于陈寿《三国志》中某些含有偏见的记载而形成的,它反映了陈寿对西晋武帝与齐王司马攸兄弟之间的政治斗争的一种姿态。文章还认为曹魏西晋的诸王政策与对《周礼》解释的变化密切相关。渡边义浩的《杜预的左传癖与西晋正统性》(《六朝学术学会报》6)指出,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里对弑无道之君给予认同的解释,提出了杀高贵乡公的司马昭与西晋正统化等问题。他的《杜预的谅制与皇位继承问题》(《汉学会志》44)一文,论述了杜预对服丧期缩短所给予经学证据的过程中,有维护司马攸政治发言权的目的。通过渡边的文章,可以看出运用经学知识对政治现象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正在逐渐形成。此外,渡边还发表了《杜预的春秋长历》(《东洋研究》155)。满田刚的《诸葛亮死后的集团指导体制和蒋琬政权》(创价大学《人文论集》17)指出,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了持续八个月之久的以蒋琬、杨仪、费袆、姜维为首的集体领导体制,但是最初的意图并非如此,而是要建立以蒋琬单独领导的体制。我们希望满田刚在以后的研究中,对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出现权力向个人集中的原因能有所论证。三崎良章《关于十六国夏的年号》(《史观》152),强调在赫连勃勃的第四个年号“真兴”的改元过程中,曾强制要求对国家体制业已完成并开始行使国家主权的北凉政权,使用与夏同样的年号。吉田爱的《北魏雁臣考》(《史滴》27)认为洛阳迁都后,北魏存在着中原农耕汉族与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两个统治系统。属于后者并维持游牧生活和军事进攻力量的部族,不仅承担着来往于大本营和兼有贸易市场的洛阳之间的雁臣行动,而且在经济实力和部族社会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北魏末年的混乱时期具有左右政治的实力。文章中“北魏汉化政策具有一定局限”的观点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板垣明的《高昌的内徙请愿与北魏的西域政策》(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亚洲史中的社会与国家》,中央大学出版社),考察了在高昌请愿内徙北魏领内的过程中,北魏政权表现出一种从许可到不许可的态度转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地处西域的柔然、高车、嚈哒等国之间争夺主导权斗争的形势使然。 仪礼。小林聪的《从泰始礼制到天监礼制》(《唐代史研究》8),概述了从西晋到梁期间,以仪注、律令的编纂和整顿官爵体制为中心的礼制内容。作者在另外一篇《梁武帝礼制改革的性质》(《集刊东洋学》93)中,阐述了天监年间礼制改革的主要意图在于强化天子在礼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金子修一的《从即位仪礼到皇帝权力》(《唐代史研究》8),总结了汉唐期间即位仪礼的变迁,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阅庙和册书的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阶层。村田哲也《关于“名士”论的考察》(《东洋史苑》65)是一篇对前年汲古书院出版的渡边义浩《三国政权的结构与名士》的批评文章。反观这些以总结归纳的方式发表的反驳论文,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渡边“名士”论的影响。渡边的另一篇文章《“封建”的复权》(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50-4)论述了西晋的“封王之制”,认为把地方行政和军事等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引 言 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按国内 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

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1]。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一、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问:你是哪里人? 答:福建人。

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 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因此,在福建省内也就几乎没有出现像粤西一些地区那样的当地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三归并行的情况。闽南语,说白了在福建省内就是闽南人的语言。 方言除了闽南方言,福建还有闽北方言、莆仙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北方方言。 论起源,闽北方言大致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闽北是闽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但也有词旨隐晦的缺点。它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景生情,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较为自由,给后代文人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怀诗》,车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这些成组的咏怀之作,显然都继承了阮籍的《咏怀》风格。 5、玄言诗 是指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两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他们“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作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成就不高,但在玄言诗风行的百年间,对文人山水审美体验的启发,山水诗的继而兴盛很有影响。 6、游仙诗 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表达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的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体验,最早以游仙作诗的是曹植,郭璞的游仙诗虽沿袭前人,但他的游仙诗往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 7、宫体诗(或徐庾体) 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风格绮艳秾丽,讲究声律,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等文人,又称“徐庾体”。 8、太康体 指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辞采,讲究对偶、用典,诗风靡丽,内容繁缛。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中有“太康体”之称,举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其代表人物。 9、永明体(新体诗) 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而被称为“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萧衍、陆X等“竟陵八友”。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诗

南北文化差异及保护方言

咖啡大蒜门是什么 周立波讽刺郭德纲档次太低跟大蒜似地自我标榜为咖啡 “吃大蒜只管自己吃得香,不管别人闻得臭;喝咖啡是把苦自己吞下,把芳香洒向人间。”“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的这段话,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人口中的名言了,在上海工作的黄先生告诉记者:“这句话在民间都成口头禅了,咖啡、大蒜算是两派人,说明谁和谁都相处不来。” 记者昨日查看网络资料得知,当时周立波此话源于记者提问他是否愿意与郭德纲同台演出,对此他说:“一个是吃大蒜的,一个是喝咖啡的。”暗指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两人的表演风格并不一致,因而无法同台演出。 自此之后,媒体便向郭德纲抛出发问,但他对于此事始终采取不做回应的态度。 郭德纲新作回应“大蒜论” 前不久举行的“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系列演出”中,老搭档郭德纲、于谦新作《你要高雅》首次登台演出。20多分钟的相声充满了嬉笑怒骂式的调侃,听起来像是篇“相声杂文”。其中一段对口调侃的“雅俗论”赢得观众连连掌声:“有人说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说听交响乐高雅,听相声就低俗;听明星假唱高雅,看网络原创低俗;看人体艺术高雅,两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高尔基先生教导我们说:去你奶奶的簪吧。”记者查看《你要高雅》全文相声段子,在郭德纲的概念中,谈论人世的高雅低俗,不能从外在形式上判断,“雅和俗分不开,喝着咖啡就着大蒜,秋水共长天一色。好多个高雅的人喷着香水我都能闻出人渣的味来。” 《你要高雅》面世后,便有“敏感”的网友在论坛发帖,认定郭德纲有暗讽周立波的嫌疑,网友“碧云潇潇兮”就说:“大蒜论是周立波提出来的,当时讲的是文化差异,郭德纲的字里行间感觉是在回嘴。”记者昨日从北京同行处了解到,郭德纲口中一句“去你奶奶的簪”实际是脏话,“不排除用在相声里有搞笑的成分,但总归是句脏话。” 陶寰:保护断裂的上海话 2011年03月03日07:24东方网陶寰我要评论(2) 字号:T|T 陶寰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为全国瞩目;作为吴语的新生代代表,上海话似乎并不招人喜欢。我不止一次听人抱怨:上海人总喜欢说上海话,感觉说上海话就意味着排外。可另一方面,却很少有人抱怨四川人说四川话,广东人说粤语,厦门人说闽南话,尽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后两者更难懂。更有甚者,称上海话不是真正的方言,或称上海话只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些话出于专家教授之口,让人瞠目。 上海话的历史远出百年之外,只是一百五十年以前,上海话鲜为人知;一百五十年里它又经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简介 一、历史文献: 1、正史:一志、二史、八书。 ?陈寿:《三国志》、李延寿:《南史》、《北史》 ?房玄龄(唐太宗):《晋书》、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陈书》 ?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 ?2、其它: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华阳国 志、水经注等 二、敦煌吐鲁番文书及敦煌吐鲁番学 三、近现代著作: 吕思勉、陈寅恪、唐长孺、王仲荦、马长寿、周一 良、汤用彤、何兹全、田余庆、胡守为等人的著作 一、东汉末年的军伐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董卓趁乱 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导火线。 3、曹操崛起的原因 ●曹操根据毛玠、苟彧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 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从此,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 ●他采纳枣祗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许多州郡,史称 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他精通《孙子兵法》,是今存为此书作注的第一人。著有兵书十万余言。 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与东汉重视德行、门第不同,只要 才干杰出,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出身微贱,不懂儒家经术,不仁不孝,名声卑污,他都考虑予以重用,甚至拔为大将、牧守。豪强大族率众投奔者,也极力笼络,崇以官职。因此,他又不完全否定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部下对他如不竭诚效忠,一经发觉,立即清除,毫不容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手下人才济济。 ●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 赏不战之士。强调“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残酷镇压农民反抗。同时对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也往往给予严厉打击。 官渡之战(200) 200年(建安五年),终于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一带。

魏晋南北朝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魏晋南北朝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衰微而玄学盛行,社会风气大为开放,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女性呈现出了和以往不同的特色。《搜神记》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自由穿戴服饰,勇于抗争。《世说新语》中女性追求美,崇尚夫妻平等,风雅又睿智。二者的区别在于虚构与写实,但是却都彰显了魏晋时代女性的新气象。

魏晋南北朝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中心 引言 宗白华曾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外来少数民族的大量迁入,形成了这个时期独有的文化心态。人们的思想较为开放,原先的封闭状态被打破,经学式微,儒教尽失,礼教破损。继而玄学兴起,以老庄学说为核心,力倡“任自然”,其根本性的内涵即是对个性价值的重视。人们更多的注重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不同于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的汉儒,魏晋士人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思想上,士人们反抗现实,看不惯一切人为的法度,不关心政治,只在意个人安危和心灵是否得到解放;在行动上,他们消极地逃避现实,安于现状。他们寄情药酒,行为放达,毁弃礼法,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合作。他们不愿把个人看作是社会的附属品,不愿把依附于封建国家视为个人必然的义务,而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要求社会对此予以尊重。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性也更加注重个体价值的追求,她们有着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个体意识觉醒,追求本然生命的自由张扬,从而使其才智、风情、品性得以较自由地发挥,展示出迷人的智慧魅力和个性风韵。魏晋六朝的女性正是在这种解放、自由的空气中尽情地呼吸,流泛着夺人的异彩。 魏晋南北朝小说主要包括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其中,志怪小说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志人小说,则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其代表作分别为《搜神记》2和《世说新语》3。这里仅以此两本书为例,来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P183。 2[晋]干宝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3[南朝宋]刘义庆撰,张撝之译注,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实用信息: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 4.福建话(简称:闽语): 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一) 2001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以问题来看,集中于文学接受传播史、文体研究、家族和文人群体的考察三个主要方面,在文献研究上也有不小的成果,缺陷在于文献的细读仍然做得不够。 魏晋文学研究,其趋向基本与上一年相同,又有所深入:文学接受传播史备受重视;政治、思潮、家族等社会因素对文学的互动影响也愈来愈被关注;从前常遭忽略的一些小作家和文学现象,现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王玫《建安文学在宋代的接受与传播》(1)从接受学角度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宋代社会文化状况从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活动中得到反映;宋代读者更注重从道德评判角度接受建安文本,对建安文学创作形态的接受具备一定的审美因素,但难与功业进取观念认同;南宋时慷慨之音得有较大回响。王晓毅《“竹林七贤”考》(2)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东汉至西晋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多译为“竹园”,与“竹林七贤”无涉。河内山阳为魏晋达官贵人的庄园别墅区,确有竹林。徐公持《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3)是本年度的重要论文,主要根据《闲居赋序》中“八徙官”等叙述,对潘岳早期任职问题作了考辨。张金耀的《金谷游宴人物考》(4)对元康六年的金谷文人集会活动,细致爬梳了有关资料,对游宴的参与人物进行深入考证。姜剑云《“三张”父名问题新解》⑸通过对史料的考辨,认为太康诗人“三张”之父乃张牧,排除了史传中“张收”之异说。此外重要的考证性文章有:杨合林《左思杂考》⑹、袁行霈《陶诗析疑》(7)。吴正岚《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的影响》(8)认为陆机入洛后趋利求进的行为是受陆氏家族重立功立事传统的影响。毛庆《西晋文学:陆机、潘岳、左思三“疑案”实议》(9)对三位太康作家的一些争议性问题做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陆机入洛前后的乐府诗的艺术成就相差悬殊,不能一以概之。而潘岳《闲居赋》并非矫情枉饰之作,符合潘岳当时当地特定的心理。本文还认为左思诗风不是豪放,而是“疏野”。建安风骨之全面继承者是刘琨而不是左思。跃进《陆机创作之“繁”》⑽指出陆机之“繁”表现在三方面:著作之繁,文情之繁,词藻之繁,并作了简要的辨析。 陶渊明研究作为长盛不衰的热点,在本年度继续涌现出大量论文,其中大多是对陶渊明的作品内涵、人格特征等作某些阐释和辨析,其中较值得注意的有张可礼的《陶渊明诗文内容三要义》⑾和向彪的《晋宋易代及陶渊明晚年的心态》⑿等。徐声扬《关于陶渊明从庚子到乙巳年间的行踪考》⒀通过对几首陶诗的剖析,对陶渊明这段行踪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关于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讨论,王启涛《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新证》⒁从语言词汇角度入手,分析《桃花源记》的写作风格,与同时代及前后佛典作比较;丁永忠《陶诗佛音笺释(一)》⒂则对其作品所涉及的佛教典故、术语及物事等作笺释。邓小军《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⒃则列举了陶渊明以诗文与慧远、刘遗民等进行思想交流和辩驳的事实。从陶渊明的家族身世角度审视对其创作的影响,杨合林的《陶氏家族传统的建构与传承——从陶渊明〈命子〉诗谈起》⒄认为陶渊明的家庭传统观念对其价值选择和人生归依有重要影响。张映梦《陶之家世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⒅讨论了其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对陶渊明性格形成的影响。曹虹《陶渊明〈归去来辞〉与韩国汉文学》⒆介绍了韩国汉文学家对陶的接受和效法,主要通过集字做诗、以诗来表达读后感、依韵赓和等三种途径。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的有李剑峰的《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⒇。关于陶渊明研究史的整理近年较多,如钟优民《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21)、李华《20世纪陶诗风格研究重要成果概说》(22)等等。 文论方面,潘世东《试论〈人物志〉对〈典论·论文〉的影响》(23)、刘文勇《曹魏政治与〈典论·论文〉》(24)从各自角度分别论述了魏晋文论所受的影响。此外还有冷卫国的《论建安时期的赋学批评》(25)。佛教与东晋文学的关系愈来愈受重视,尤其是东晋高僧慧远和当时士人的交往,有不少文章论及。曹虹在《慧远及其庐山教团文学论》(26)集中考察了慧远法师弟子群的游山、法集与文咏活动等情况,认为这个群体倾向于将哲理的体悟和审美的感受结

对方言的认识

浅谈我对方言现象的几个认识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尽最大努力推广普通话,到处是“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或者“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的宣传标语。打这些标语的目的是为普通话做宣传,方便不同地方的人们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我们仔细揣摩其中的感情色彩,就能明显感觉到。这些话语里包含着对各地方言的歧视和压制。 我们知道,普通话和方言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对立的,推广普通话必然会对方言的存在造成不小的影响,严重的话方言将会失去其存在价值。将会从语言的舞台上消失,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有三千,西周分封诸侯八百,那时肯定存在汉语方言,但实际情况怎样不得而知。《左传》和《孟子》都清楚、明确地记述了方言问题。据古书记载,在秦代以前,北方话已经确立了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地位,此外,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也逐渐形成。在魏晋南北朝社会急剧变动时期,先后形成了客家方言、闽方言、赣方言。至此,汉语七大方言区基本形成。汉语方言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不间断的、渐变的;现代汉语方言与古代汉语方言的面貌已大不一样,如同现代汉语共同语有别于古代汉语共同语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汉语方言都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汉语七大方言的语音系统各具特色。联系历史发展看,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官话方言音系比较简单,反映了汉语语音从繁到简的发展趋势;南方各大方言音系比较复杂,更多地保存了古代语音的因素。就声、韵、调三部分说,官话方言的韵母和声调要比闽、粤、吴、客家诸方言简单得多,唯有声母方面,南北方言各有繁简。汉语方言之间在词汇上的差别,表现为各大方言区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方言词,有些方言词只通行于某个方言区或某几个方言区,有些只通行于某一个方言片、方言点。方言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来源不同;造词方法、造词角度不同;同形词词义不同;同一个词的活跃程度不同。相对说来,汉语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异比较小,因为语法结构是语言体系中最稳固的。但纵观各地方言,仍反映出各种各样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为:某些实词的构成手段不同;某些虚词的用法不同;在某些语言环境中语序不同;比较句、

魏晋南北朝史籍论文(发给学生)

史籍、论著部分: 《后汉书》,[刘宋]范晔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芬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着,[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

《抱扑子内篇校释》,[晋]葛洪撰,王明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抱扑子外篇校笺》,[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中华书局,1985年版。《世说新语笺疏》,[宋]刘义庆着,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谔着,中华书局,1984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寅恪集》(13种14册),陈寅恪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