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绪论

简述题

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开展生态学

研究?

2.当今世界主要关注的哪些环境问题与森林破坏有关?

3.什么是森林?森林具有哪些特点?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请举例说

明森林生态系统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你认为应该如何估算森林服务功能的价值?如何更好的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什么是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包括了哪些主要的研究内容?简述森林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为什么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学得到快速发展?

5.你认为森林生态学在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方面有何意义?

6.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

?森林环境

一、简述题

1、依据尺度大小环境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生态因子包括哪些因子?

3、你是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3、Odum E.P.(1983) 对作了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哪些补充?

4、你是如何理解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图?你是如何理解耐性定律的?

5、谈谈你对生态幅的理解。

6、什么是适应?

7、生物对环境适应有哪些适应方式?

8、举例说明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区别。

9、如何应用本章的知识和原理来觖决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

10、举例说明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的差异?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森林物质环境

一、填空题

1.光照强度达到()时,植物吸收与释放的速率相等。

2.光照强度达到()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3.生理有效辐射中,()光和()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4.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短,可区分为()植物、()植物、短日照

植物。

5.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

B 光周期

C 低温

D 昼夜变温

三、多项选择题

(1)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速率超过光合速率的因子有()。

A 低温

B 弱光

C 高温

D 浓度过高

E 土壤过湿

(2)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有()。

A 近红外线

B 紫外线

C 红橙光

D 蓝光

E 绿光

(3)砂土类土壤的特点是()。

A 孔隙多

B 蓄水能力差

C 保肥能力差

D 比较干燥

E 透气性好

四、问答题

1.光照强度的变化特征?

2.森林中从林冠到林地光因子是如何变化的?(光强、光质、光照时间)

3.阳生叶与阴生叶的形态特征及其作用?

4.光强对植物形态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5.谈谈树种耐荫性的鉴别方法及(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耐荫和喜光植

物存在哪些差异?

6.请你根据光强对森林植物的作用解释林下苗木致死的原因?

7.※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和具体措施)?

8.从光质角度分析不同波长范围的光具有哪些生态作用?

9.为什么森林的光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森林内的光强、光质是如何变化

的?

10.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纬度、海拔、坡向)

11.森林群落内温度如何变化(变化特点)?为何会产生变化?

12.你是如何理解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节律性与非节律性)

13.植物低温危害和高温危害各有哪些表现?

14.植物对低温和高温适应的方式(对策)各有哪些?

15.常见的喜光树种和耐阴树种有哪些?

16.你是如何理解温度对森林分布(生物地理分布)的影响?

五、判断分析题;

1.在热带与亚热带山地,不宜在山地下部和谷地种植,否则易受冻害。

2.一般说来,生活在低纬度温暖地区的植物的最高温度偏高,而生长在高纬

度寒冷地区的植物的最低温度偏低。

3.南种北移易受早霜(秋霜)的危害。

4、一般说来,森林群落林下红光和蓝光少,绿光较多。

5、寒害又称冷害,指气温降至 0℃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

6、生理干旱是由于土壤中严重缺水造成的。

7、海拔1000-1200m常常是黄山松与马尾松的分布界限

?森林物质环境

一、简述题

1.水分对林木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2.降水通过哪三方面对植物起作用?

3.降雨对森林有哪些作用?

4.什么是干燥度?干燥度与植被分布有什么关系?

5.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适应,可以把植物分成哪些类型?

6.什么是耐旱树种?它具有哪些适应特点?什么是湿生树种?它具有哪些

适应特点?

7.森林对水分有哪些生态作用?

8.小集水区的水分平衡公式?

9.森林如何对降水进行再分配?

10.为什么森林具有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理

论依据)

11.森林土壤具有其它土壤不具备的三种成土因素是什么?

12.由石灰岩与花岗岩发育形成的土壤各有何特点?

13.排水良好的土壤其氧的含量范围是多少?

14.耐瘠薄树种、不耐瘠薄树种有哪些?

15.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树种有哪些?适合在盐碱土生长的树种有哪

些?

16.粗糙和柔软死地被物各有哪些特点?影响死地被物性质的主要因素?(影

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

17.森林根系对土壤有哪些作用?影响根系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因素有哪

些?

18.用于荒山绿化、固沙造林或绿化造林时的伴生树种有哪些?

二、判断题:

1.团粒结构是林木生长最好的土壤结构。

2.世界温带各顶极生物群落类型同年平均降水有关

3.南方丘陵山地土层瘠薄的山坡、山脊、山顶一般分布杉木,土层深厚的坡

麓、山窝才有马尾松与毛竹分布。

4.针叶林下的土壤常呈酸性反应。

?森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

1.山地地形因子有哪些:沟谷宽度

2.海拔高度的变化环境因子发生哪些变化?

3.(不同坡向生境差异)南坡和北坡差异;一般分为几个坡位;根据坡度大

小划分;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地形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5.坡位是如何影响植物的分布?

?森林生物种群

一、填空题

(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增长。

(3)()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3种类型。

(5)动物的扩散有()、()、()三种形式。

(6)如果把甲乙两种草履虫同时放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乙草履虫逐渐消失。在生态学上,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

二、单项选择题

1、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 K 代表()。

A 瞬时增长率

B 内禀增长率

C 环境容纳量

D 环境阻力

2、()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A 多度

B 密度

C 盖度

D 频度

3、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所导致的。

A 内禀增长能力

B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C 存活曲线

D 年龄结构

4、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群团分布

D 泊松分布

5、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现象。

A 相互竞争

B 互利共生

C 寄生

D 偏害作用

6、逻辑斯谛方程中,当趋于 1 时,种群()。

A 近似指数增长

B 增长速度趋于零

C 数目已接近极限

D 数目开始减少

7、一些藤本植物,攀援在其它的树木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A 互利共生

B 偏利共生

C 寄生

D 偏害作用

8、依靠种子繁殖的植物,在初侵入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常常呈()分布。

A 随机;

B 均匀;

C 集群;

D 指数。

9、()能较明确地描述实际条件下一个种群的死亡过程。

A 食物链;

B 生命表;

C 指数增长方程;

D 逻辑斯蒂增长方程。

10、种内竞争可能导致种群成(2)。

①随机分布② 均匀分布③ 团块分布④ 嵌式分布

11、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表示的种群密度称为(2)。

①粗密度、②生态密度、③多度、④盖度

12、逻辑斯谛增长模型dN/dt=rN[(K—N)]/K中,(1—N/K)代表的生物学意义是(4)。

①种群个体数②种群增长最大值

③环境容纳量④未被个体占领的剩余空间

13、喜光树种的同龄林,林下往往缺少同种更新的幼苗幼树,常存在一代就被其它树种所代替。这种种群称为(2)

①进展种群②衰退种群③ 稳定种群④ 增长型种群

14、林木种群随着年龄增长和个体增大而出现的种群密度减小的现象称为(1)。

①自然稀疏② 正常死亡③异常死亡④ 非密度调节

15、一个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则该种群具有(3)分布格局。

①随机型② 群聚型③均匀型④ 镶嵌型

16、林业生产上划分龄级的标准因树种而异,针叶树种和硬阔叶树种常以(3)为期。①5年②10 年③ 20年④30年

17、同龄林是组成种群的林木年龄基本相同,如有差异,其差异范围在(4)之内。

①二个龄级②10年③20年④ 一个龄级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种群大小或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A 种群的繁殖特性

B 种群的结构

C 物理环境因子

D 种内和种间关系

E 存活曲线

(2)导致物种之间正关联的因素可能有()。

A 空间排挤

B 依赖关系

C 竞争

D 他感作用

E 不同的环境要求

1.种群中个体分布呈均匀分布的原因有:(1、2、3、4)①种内竞争②优势种成均匀分布③地形均匀分布④自毒现象⑤林地内光斑镶嵌

四、名词解释

种群():种群密度():种群调节():

二分之三法则(166):(公式:V=KN-a )生态对策():

五、问答题

(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

〖答案〗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一个物种在其分布区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整个分布区中不会处处对其生长都是适宜的,物种只能生长在对其合适的生境。生长在不同地段内的同种的各个集合体,可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的种群。有时种群的界限非常清楚,如一个池塘中的鲤鱼或在一个岛上的蝮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种群边界是生态学家根据调查目的而划分的。种群概念既可指具体的某些生物种群,如一个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种群,也可用于抽象名词如泛指所有熊猫种群。

(2)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

〖答案〗种群的空间格局一般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群团分布3种类型。在自然条件下以群团分布格局分布最广。

(3)举例说明何谓互利共生与偏利共生。

〖答案〗互利共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对双方有利的关系。如大豆和根瘤菌等。偏利共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的相互关系,对另一种有利而对另一种无害。如落叶松与水曲柳等。

(4)简述K对策种和r对策种的特点。

〖答案〗 k 对策种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 r 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

(5)你认为研究什么样的物种应用静态生命表比较适合?

〖答案〗对于大象等体型较大、个数较少、寿命较长的物种来讲,适合用静态生命表。

(6)简述竞争排斥原理。

〖答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7)请解释“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及其原因。

〖答案〗“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是指植物个体密度超过一定数值之后,产量与密度就变成无关的,即产量不受密度影响。例如林分未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林分达到充分郁闭阶段时,林分的产量不因立木密度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差异。

其原因是,在高密度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等的竞争激烈,虽然密度很大,但每株个体产量较小。地球表面任何一点在一年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是恒定的,那么在上面生长的植物产量要受到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制约。在该地片完全被植物覆盖的情况下,不管密度多大,接收的太阳能总量是不变的,从而导致植物总产量的恒定。

(8)如何依据方差 / 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答案〗方差 / 平均值比率是检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类型的简便方法,即 S 2 /m 。若S 2 /m = 0 ,属于均匀分布;若S 2 /m = 1 ,属于随机分布;若S 2 /m 显著地大于1 ,属于成群分布。

(9)你认为 K 对策种和r 对策种对环境有何不同的要求?

〖答案〗 k 对策种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在稳定的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容易成为濒危种,因此要求有较大面积的稳定的环境,以保证其物种的数量。

r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又称为机会主义者,因此可以在较小斑块环境下存在。

(10)对 K 对策种和r 对策种来讲,哪个类型会出现种群爆发,为什么?

〖答案〗 r 对策种容易出现种群的爆发,这是由 r 对策种的特点所决定的,r 对策种的共同特征是个体小,寿命短,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迅速爆发。

(11)简述动植物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 1 )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 )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的种群数量;(3 )扩大种群的分布区。

(12)比较气候学派与生物学派的观点。

〖答案〗气候学派强调非密度制约因素,提出气候是调节昆虫种群密度的因素。他们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生物因子对种群密度调节起决定作用。

(13)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答案〗种群的指数增长指在无限制的环境下,种群的增长模式。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种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这时的增长模式一般为逻辑斯蒂增长。

(14)简述引起植物种群成群聚型分布的原因。()

(15)论述林分密度调节机制。()

六、判断分析题:

1、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相对指数增长模型而言,考虑了种群可利用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一种完全符合自然界种群增长实际的增长模型,能切实反映自然界种群的增长。()

2、生长在贫瘠土壤上的树木,由于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树木生长矮小,结实期也将延后。()

3、自然条件下、同龄林一般是在裸地上由中性或耐荫树种连续更新所形成。()

4、R对策种较K对策种而言,其优点在于种群可以保持稳定性,但其一旦受到干扰则恢复很慢,并有较大的绝灭可能。()

5、当立地条件对林木生长极端不利,林木生长受到物理环境的强烈抑制时,林分才表现密度调节作用,而当树种生长在较好的生境上时则不表现密度调节。()

第七章森林群落

一、填空题

(1)按照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在潮湿的热带地区,()植物占绝大多数。(2)()是指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

(3)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包括()、()、()、()4层。

(4)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中,()植物以隐藏在地下或水中的芽度过不利季节,而地上部分死亡。

(5)我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植被型、群系和()。

(6)()是一个综合数值,能够充分地显示出不同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7)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8)植物群落中,所占据空间最大,利用环境最充分和对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种,称为()。

(9)() = (相对密度+ 相对频度+ 相对显著度)/300 。

(10)按照MacArthur 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种数决定于物种()和()的平衡。(11)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选择()作为划分生活型的标准。

二、单项选择题

1、顶极格局理论的特点是()。

A 认为顶极群落是呈梯度变化的连续体

B 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个气候演替顶极

C 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演替顶极

D 承认群落是独立的。

2、热带雨林的乔木层可以划分为()。

A 不超过 3 层

B 一般为3-4 层

C 层次的划分较难

D 单层林

3、森林群落中,如果立地条件较好,立木密度较高,则()。

A 干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B 枝和叶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C 根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D 各器官生物量比例不受影响

4、()是植被的基本单元。

A 植物群系

B 植物群丛

C 植物群落

D 植物种群

5、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地位的地区,气候特点是()。

A 寒冷湿润

B 潮湿

C 温热干燥

D 温热多湿

6、按照单元演替顶极理论,在草原气候区内局部出现荒漠群落,这个顶极称为()。

A 演替顶极

B 前顶极

C 后顶极

D 偏途顶极

7、在采伐迹地上开始的演替是()。

A 旱生演替

B 原生演替

C 水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8、根据单元演替顶极理论,由于人为或自然因子的影响,形成表面上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称()。

A 亚顶极

B 前顶极

C 偏途顶极

D 超顶极

9、岛屿中物种的数目与()成正比。

A 岛屿的面积;

B 岛屿与大陆的距离;

C 岛屿受干扰历史;

D 动物物种的比例。

10、自然界中,一个湖泊被填平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的过程。

A 旱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原生演替;

D 逆行演替。

11、植物排放的各种生物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和对抗作用称(3)。()

①竞争②共生③异株克生④对抗

12、在哈钦森生态位观点中,植物的生态位可分为四种,表示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称为(3)。()

①空间生态位②营养生态位③基础生态位④实际生态位

13、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在生态学上称(2)。

①破坏②干扰③灾难④失调

14、授粉是生物之间的(3)关系)

①对抗、②异株克生、③非连体互利共生、④连体互利共生

15、格鲁比在解释植物种的共存时将植物的生态位分为4种,其中成年植物所能忍耐的自然环境界限称为(1)。()

①生境生态位、②生活型生态位、③季相生态位、④更新生态位

16、寄生关系属于(3)。

①互利共生、②偏利共生、③消费性的物理掠夺、④抗生作用

17、草原和荒漠地带的低海拔森林线主要决定于(4)。()

①降雨量、②土壤、③蒸发量、④湿润状况

18、菌根是群落中种间关系的(2)关系最明显的实例。()

①偏利共生②连体共生③非连体共生④ 抗生作用

19、常常将处于幼年阶段的乔木层个体统称为:(3)()

①乔木层②草本层③ 更新层④活地被植层

20、生态学上最常用的Raunkiaer生活型划分系统主要是以植物在不利生长季节里(2)为依据来划分的。(P182)

①树木高度② 休眠芽高度③ 枝下高度④开花结实高度

21、一个树种的相对基面积是该树种基部底面积与(4)之比。①全部调查树种胸高断面积② 该树种胸高断面积③所占土地④全部树种基部底面积(P184)22、假如有一个群落由A和B两物种组成,A种占50%,B种占50%。则按辛普森指数计算的种的多样性指数D为:(3)

① 0 ② 0.25 ③ 0.5 ④ 0.75 (P203 )

三、多项选择:

1、种间消费性的物理掠夺包括。(1、3、5)()

①寄生、②异株克生、③捕食、④竞争、⑤植食

2、脑基耶尔生活型系统的主要类型有:(1、2、

3、

4、5)

①高位芽植物、②地上芽植物、③地面芽植物

④隐芽植物、⑤一年生植物()

3、森林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的基本层次主要包括:(1、2、3、4)

①乔木层、②灌木层、③草本层、④苔藓层、⑤层外植物(1 )

4、树种重要值是一个综合指标,与计算重要值相关的群落数量指标包括树种的

(1、2、3)。()

①相对密度②相对频度③ 相对基面积

④ 相对高度⑤ 相对优势度

5、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可分为共生和抗生两大类,其中以下属于共关系的

有:(1、2、3、4)()

①菌根②地衣③ 授粉④ 附生⑤ 寄生

四、论述题

(1)简述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

〖答案〗植物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与地下成层。成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在发育成熟的森林中,不同高度的林冠充分吸收利用阳光。成层结构减缓了竞争。此外植物群落的成层结构为动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环境,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2)简述中度干扰假说。

〖答案〗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多样性也不很高。而中等干扰程度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3)论述群落波动与演替之间的区别。

〖答案〗群落的波动是指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存在的变动。这种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而演替则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群落的组成种类和外观的明显改变。

(4)比较机体论学派与个体论学派的观点。

〖答案〗机体论学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其理论依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个体论学派。认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相互密切关联的。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的。

(5)甲群落中 A 、B 两个种的个体数分别为99 和 1 ,而乙群落中 A 、B 两个种的个体数均为50 ,按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计算,哪个群落的多样性更高?造成这两个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造成这两个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种的不均匀性,从丰富度来看,两个群落是一样的,但均匀度不同。

(6)简述捕食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捕食者一般清除掉的仅是有病的、弱小的个体,这可使被捕食者的种群维持在环境容纳量之下。同时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及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实际上起着维持被捕食者种群健康和繁荣的作用。

(7)举例说明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及其主要特点。

〖答案〗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例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相邻群落中共有的一些种类以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种。在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环境条件复杂,对气候变化及外来干扰比较敏感。

(8)自然界中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可是我们又到处看到不同的种在一个群落中共存,这是为什么?

(9)决定一个物种竞争能力大小的生态学特性包括哪些。()

五、判断分析题:

两个物种只有在发生彼此直接干涉时才可能发生种间竞争。()

第八章森林演替

一、名词解释:

气候顶极群落():

二、单项选择:

1.演替开始阶段和终阶段为同一群落的演替称(3)。()

①进展演替②逆行演替③循环演替④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有不同的途径,植物种类成分替代的演替途径为(1)。

①促进途径②抑制途径③忍耐途径④顺行途径()

3、植物群落演替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称(2)()

①进展演替、②逆行演替、③循环演替、④原生演替

4、通过小气候而起作用的局部地形产生一种具有特色的植被,这些地方的顶极群落称(2)。()

①土壤顶极群落、②地形顶极群落、③气候顶极群落、④偏途演替顶极群落

三、多项选择:

1、旱生系列的原生演替以岩石风化开始到最后形成森林,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1、

2、

3、5)。

①地衣阶段②苔藓阶段③旱生草本阶段④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⑤木本植物阶段

2、森林树种的物种特性可分为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下哪些属生态学特性:()(4、5)。

①形态特性②解剖特性③生长发育特性④耐荫性⑤耐旱性

四、判断分析题:

1、在生态演替中,早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属于K对策种,而演替后期阶段则是r对策种。()

2、演替实质是群落中优势种的替代过程,这种替代所以能发生,整体上是物种生态对策的差异,具体是物种特性的不同,而与生境条件无关。

3、外界生境条件发生变化,将引起树种适应和竞争能力的改变,从而引起演替。因此,生境条件及其变化是演替的内在原因。()

五、简答题:

1、简述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

2、简述原生演替的特点。()

第九章森林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自养生物():异养生物():食物链():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

二、填空题

1.各种森林类型中,()是净生产力最高的类型。

2.生态金字塔有()、()、()三种。

3.()和()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4.一个生态系统中,()是非基本成分,缺少他们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

本性质。

5.生态系统中,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叫做()。

6.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

7.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类型:()、()。

8.()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9.草牧食物链,是以()为基础,以()为开始的食物链。

10.腐生食物链,是以()为基础,从()开始的食物链。

1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和()。

12.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质转变为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

13.针叶林、荒漠分别属于中国植被分类单位中的()、()。

三、单项选择题

1、()能较明确地表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A 草牧食物链

B 生态系统成分

C 生态金字塔

D 生态序列图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借助于()进行的。

A 生物之间的取食

B 分解者的还原过程

C 绿色植物的养分吸收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繁殖

3、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称为()

A 净初级生产力

B 净生产量

C 生物量

D 生产力

4、影响地球表面森林分布的重要条件是()。

A 气候

B 热量

C 水分

D 风

5、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一般限于()。

A 3-5 个

B 10-12 个

C 7-8 个

D 20-30 个

6、一个池塘,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至少具有()。

A 环境,生产者,消费者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环境,生产者,分解者

D 环境,消费者,分解者

7、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群落(营养级或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重量称为(1)。

()

①生物量②生产力③生产量④生活量

8、生态系统组成中,微生物属于(3)。()

①生产者②自养生物③分解者④非生物组分

9、能量来源完全来自于周围的无机环境的生物属于(1)。(

①自养生物②异养生物③腐生物④分解者

10、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草食动物为开始的食物链是(1)。()

①草牧食物链②腐生食物链③寄生食物链④分解食物链

1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是沿食物链流动的。成熟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是以

(2)占优势的功能系统。()

①草牧食物链、②腐生食物链、③寄生食物链、④捕食链

四、多项选择题

(1)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二级消费者的有()。

A 树木

B 鹰

C 虎

D 鹿

E 鲨鱼

(2)在中国植被分类中,属于植被型组的有()。

A 辽东栎林

B 荒漠

C 兴安落叶松林

D 针叶林

E 阔叶林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

A 非生命物质

B 生产者

C 一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E 二级消费者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有()。

A 保持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内部

B 最后由还原者返还给生产者

C 很少由消费者返还给生产者

D 只能单向流动

E 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消散

(5)()属于生物循环。

A 养分吸收

B 养分存留

C 水循环

D 沉积循环

E 气体循环

(6)地球上随纬度的升高出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

A 北方针叶林

B 苔原

C 热带雨林

D 落叶阔叶林

E 常绿阔叶林

五、论述题

(1)是森林还是农作物对土壤的消耗大,为什么?

〖答案〗农作物对土壤的消耗大。原因是: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完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森林本身通过养分的吸收、归还,能够有效地将养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部,而农作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农作物的收割,大量养分被带走。

(2)举例说明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构成了食物网,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例如在一个地区如果只有草、鹿和狼,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灭绝,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肉食动物存在,那么狼一旦绝灭,鹿的种群也不会发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都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

(3)作为净生产力最高的森林类型,热带雨林是否存在脆弱性?请加以论述〖答案〗热带雨林由于其分布地区终年高温多湿,条件适宜,所以生长旺盛,生产力高。但热带雨林又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热带雨林的土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养分含量低,植物的高生长速率是依靠快速的物质循环来实现的,枯枝落叶或死亡的植物个体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养分很快被活的个体所吸收利用。一旦热带雨林被破坏,分解的有机体释放的养分不能被其他个体所吸收,就会随着雨水迅速淋失,留下贫瘠的土壤,从而很难重新恢复森林。

(4)简述针叶林的分布地区,气候及植被特点。

〖答案〗针叶林几乎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范围在北纬 45 ~ 70 度之间。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严寒,并且很长,大陆性气候。针叶林主要构成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松、冷杉、桦、杨,多形成大面积纯林或混交林。群落结构非常简单,层次明显,死地被物层厚,分解缓慢。针叶林林分生产力较高,主要组成树种树干高大通直,出材率高。

(5)为什么说人工林的发展有可能造成病虫害的蔓延?

〖答案〗森林对病虫害的防御主要靠物种的多样性、各种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种天敌。天然林中,昆虫和病原菌在稳定的群落中与其他成分产生相互作用,他们能削弱生长落后的个体林木,促进他们的死亡,这对于优势种的生存也是必要的。由于森林同时存在着各种防御机制,他们的发展也不会达到成灾的水平。人工林的发展,树种很单纯,各种生物种的关系失去平衡,因而就有可能造成病虫害的蔓延。

(6)举例说明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答案〗地球陆地表面由于热量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这种现象称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例如我国东部森林分布区,森林纬度地带性的分布为:从大兴安岭山地开始,向南依次为:大兴安岭针叶林带,小兴安岭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华北落叶阔叶林带,华中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华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带。

高大山体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现象称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例如长白山从下往上,森林类型依次为:阔叶红松林、暗针叶林、岳桦林、高山草甸。

(7)阐述碳循环的基本路线,并解释人类活动如何对碳循环造成干扰?

〖答案〗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大气储存库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固定,一部分转移到动物体内,再从动植物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中去。

岩石圈和化石燃料是地球上两个最大的碳储存库。此外水圈、大气圈、植被等也都是碳的储存库。每年碳的吸收与释放之间是平衡的,从而保证了大气中流通的碳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但由于人类每年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从储存库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同时森林的破坏又减弱了植被固定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使越来越多的碳参与流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带来全球性气候变化。

(8)举例说明何谓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按取得食物的顺序排成一列,一环扣一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结成一个整体,即为食物链,如植物、蝗虫、青蛙、蛇、鹰。实际上生态系统里食物链不止一个,因为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止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的食物可能被不同的动物消费掉。例如植物,不仅被马、牛、羊吃,同时昆虫也在吃草。因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形成一个食物网。

(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即由非生命物质构成的无机环境,包括土壤、岩石、水、太阳能、大气等。非生物成分是生物生存的环境。

生物成分分为以下几类:1,生产者,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生产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成为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2,消费者,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动物和某些寄生菌类,他们是异养型生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构成能量流动的各个环节。3,还原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以死的动植物为食,将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被生产者所利用。

(10)简述生物按生物能量来源的分类。()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

(12)简述生态系统按能量来源的分类。( )

(13)简述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类型。( )

六、判断分析题:

1.所有绿色植物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而获得能源,因此所有的绿色

植物均是自养生物。()

2.能量可以从生态系统中上一营养级完全的流动到下一营养级,也可以由下

一营养级流动到上一营养级。()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只有草牧食物链,而无其它食物链。()

4.地上凋落物是所有生态系统净生产量损失最大的部分,同时它也是森林生

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5.森林光合器官部分的总生物量系从北方森林到温带森林在逐次减低,但到

热带林则又有所提高。()

6.所有植物体内的养分都在不断地损失,植物每年吸收的的大部分养分元素

也是用于补充这些损失。因此,我们在生产中应完全的避免植物体的养分损失。比如,采用室内或温室栽植。()

7.雨水淋失是植物体养分损失的途径之一。因此,雨水对植物体叶部和其它

组织的淋洗是一个完全不利的生态过程。()

8.凋落物分解越快,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越快。因此,我们应

使凋落物分解越快越好。()

9.如森林凋落物中,C/N比较高,则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分解速度加快。()

七、简答题:

1.简述生物按生物能量来源的分类。()

2.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

3.简述生态系统按能量来源的分类。( )

4.简述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类型。( )

5.扼要叙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类型。()

6.简述雨水对植物体叶部和其它组织的淋洗的重要生态意义。()

7.简述凋落物的分解过快和过慢对物质循环和林地的影响。()

8.简述影响植物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吸取养分的因素。()

9.简述生物化学地球循环的一般特点。(

10.菌根对树木生长的意义。()

11.植物吸收养分的途径。()

八、论述题:

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如何才能保持人工林物质循环的畅通?()

第十章森林分布

一、名词解释: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二、单项选择;

1、在理想的条件下,亚热带山体的基带植被是(2)。()

①热带雨林②常绿阔叶林③落叶阔叶林④针叶林

2、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2)。()

①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②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多雨

④ 夏季温暖干燥,冬季温和少雨

3、我国所有森林型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种类型是:(4)()

①针叶林② 落叶阔叶林③常绿阔叶林④ 热带雨林

4、我国森林共划分为25个林区,按(4)等级从北到分属6个水平带。(0)

①降雨量② 地形③海拔④热量

5、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地区主要森林类型是;(2)

①落叶阔叶林②常绿阔叶林

③ 季雨林④针叶林()

6、我国青藏高原森林区主要乔木树种是:(1)

①云杉、冷杉②马尾松、杉木

③栎类④桢楠、香樟、银木()

三、简答题:

简述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 等)与周围环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 关系的科学。 * 4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5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6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7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9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0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 响。 *11林火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火源。 *12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13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 *14温周期: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 *15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16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 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17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森林生态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名次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 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 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 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 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 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 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额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环境调节、生态服务及教育及科学研究);备择价值;存在价值等。 3.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与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有何不同? 答:森林群落的退化过程其实是森林群落的逆行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生产力逐渐降低;群落环境湿生化或旱化;对土地的利用不充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减弱;物种多样性降低。 森林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是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过程,该过程有如下特征: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结构复杂化;生产力提高;演替缓慢;物种多样性增加;对环境修饰作用加强;群落中生化,植物间生存竞争激烈。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 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rN或N t=N0e rt,其中,r为瞬时增长率;N t为t时刻的种群数量;N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

《森林生态学》考研大纲

《森林生态学》考研大纲 绪论 了解森林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和内容、任务。了解森林生态学与各专业的关系,如何学好森林生态学? 第一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 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基本概念:自养生物、异样生物、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生物量。 重点掌握内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初级生产者的能量动态变化、森林经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影响。 一般了解内容:生态系统中能量动态和储存的变化、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分类。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基本概念: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 重点掌握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碳循环、氮循环过程。 一般了解内容:生态系统循环的复杂性和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生物化学 循环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效能、分类以及森林经营对 其影响。 第二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结构 第四章太阳辐射 基本概念: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耐荫树种、喜光树种、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 重点掌握内容:太阳辐射光谱和辐射强度的生态效应和光周期现象以及光 因子在森林生态中的重要性。 一般了解内容:太阳辐射特性及时空变化。 第五章温度因子 基本概念:最适温度、积温、寒害、冻害、冻拔、生理干旱、根颈灼伤。

重点掌握内容: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与植物分布的关系。 一般了解内容:温度的时间和地理变化、温度因子在森林生态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水分因子 基本概念:水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重点掌握内容:植物对水分过多和不足的适应、森林的水分平衡、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水分和森林生态的关系。 一般了解内容:不同形态水及其生态意义、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第七章土壤因子 基本概念:凋落物层、半腐层、腐殖层、细根周转。 重点掌握内容:林木根系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土壤的生态意义以及森林经营对土壤的影响。 一般了解内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土壤肥力。 第八章风因子 重点掌握内容:掌握风对植物的影响和植被对风的作用。 一般了解内容:风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风对森林生态的重要性。 第九章火因子 重点掌握内容: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 一般了解内容: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火对土壤影响、森林火灾的等级划分。 第三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第十章森林种群 基本概念:种群、种群密度、生命表、种群调节、种群的生态对策。 重点掌握内容: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林分种群调节理论、种群的各种生态对策以及种群生态在森林经营中的重要性。 一般了解内容:动物种群调节学说范例、林分密度动态的数学模型、动物捕食在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森林群落

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解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 境(光、水、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1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17适应:指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形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20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21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 22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23生态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25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26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34光周期现象:生物这种队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35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 35黄花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36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27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28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29(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 30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或弱光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31阳性树种(喜光树种/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新过程。 32耐荫树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一些强耐荫树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

森林生态学考试重点

1、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着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两个方面。环境和干扰是密切相关的。 3、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受破坏,使基质和物理环境的有效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离散的事件(Pickett,etal. 1985) 4、森林的干扰可分为: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和人为干扰(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两大类。 5、以对森林的作用的程度,可将干扰分为:重干扰(major disturbance)和轻干扰(minor disturbance) (Oliver,etal.1990) 以干扰的作用方式来说,可分为:外源干扰(exogenetic disturbance)和内源干扰(endogenous disturbance) 6、森林干扰的生态意义:干扰可影响到森林各个层次的结构动态,以至生存死亡。(1)、从个体角度,干扰表现为对全部或部分个体的破坏,使其受到伤害或造成死亡。(2)、从种群来说,干扰影响到种群的发生过程,并因而影响到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结构、遗传结构及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3)、干扰造成森林演替,有时为次生演替,有时为空隙动态。(4)、干扰对环境条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5)、干扰还与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 7、干扰强度:不同干扰的区别还表现在干扰对生态客体影响程度的大小上。这通常称之为(disturbance intensity),它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上某种干扰因素的物理力;(2)另一种是指某一种干扰因素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8、森林植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和种的构成三个方面。 9、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它是指具有一定植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群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森林生态学复习提纲 填空题(10分,共10题) 名词解释(20分,共4题) 简答题(30分,共6题) 论述题(40分,共2题) 一、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黑克尔):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速、土壤等);生物环境(其它生物对于有机体施加的任何影响,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合作)。 2、论述生态学的几种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1)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 )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 (2)前苏联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1945 )扩展了这个定义,认为生态学研究应该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 (3)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4)纳乌莫夫(1955,1963 )认为生态学的定义是: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存活、数量以及分布的影响。 (5)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Krebs ,1972)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6)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7)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0dum,1953 ,1959 ,1971 ,1983 )提出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8)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对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研究重点是自然历史;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克什卡洛夫; 第二类:研究重点是动物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群落生态学;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纳乌莫夫、加拿大学者克雷布斯; 第三类:研究重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马世骏。 自然历史→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3、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种群: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群落:生物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群落特征包括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稳定性等。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4、生态学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该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其他组织水平,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北京林业大学833森林生态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833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生物科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是报考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一、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三、光的生态效应及生物对光的适应类型 四、温度的有关概念,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生态作用,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五、水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六、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 七、地形及其基本类型、地形要素物的生态作用 八、林火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火的适应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种群动态及其调节 三、种内、种间关系

四、种群生活史对策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 三、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四、群落的演替 五、群落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四章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应用生态学 涉及环境、资源、农业、生态安全等的一些生态学问题 三、考试要求: 了解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重点掌握种群的增长规律与种群内和种间相互关系;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分布、群落的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功能。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并能够应用生态学观点深入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 四、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l 试卷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约 20%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 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 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 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 气温度和湿度。 4.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 4 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 1.5 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1.5 分)。 6. 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 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 4 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 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 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 3 分)。 对于林木来说,r 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 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 3 分)。9.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 4 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 3 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窄。 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宽。 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关联。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森林生态学-论述题[8]汇总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

《森林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森林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耐荫性: 2.生活型: 3.生态位: 4.生物量: 二、简述中国森林植被分区及其主要特点(20 分)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山地地形因子是如何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分布的?

2、旱生演替我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四、填空(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林内光照条件的特点是:。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3、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分三种形式。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分为四种形式。 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

森林生态学参考答案 一、 1.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更新的能力。 2.生活型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 3.生态位指物种所处地段所有环境条件(空间位置、生物与非生物关系、营养关系等)总和所构成的几维空间结构的综合体。 4.生物量生物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二 4.要求从地理范围、生境特点、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等方面论述我国八大植被区: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区、温带草原区、温带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的主要特征。 三 1、主要要求以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沟谷宽度几方面论述其对林木生长和分布的影响 2、要求论述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群落几个阶段的特点。 四 1、分布不均、强度减弱、时间缩短、光质改变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3、团块、均匀、随机 4、营养、物理、化学、行为 5、草牧食物链、腐屑食物链

森林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森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生态学上通常把生物生存的、和 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在生态学上称为。 3、华北绣线菊与栓皮栎相比为对策种,而与野菊花相比则为 对策种。 4、生态交错区内物种多样性特别高的现象称为。 5、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和。 6、生态学按照生物分类类群主要分为生态学生态学、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 7、生态学中的环境一般以为主体,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一般以 为主体。 8、胡枝子与麻栎相比为对策种,而与狗尾草相比则为对策种。 9、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 和。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提出并定义的。 A.Haeckel B.Odum C.Tansley D.Darwin 2、下列因子中,()是竹子北移的限制因子。 A.日照时数 B.降水 C.温度 D.湿度

3、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 )。 A.阶段性 B.限制性 C.补偿性 D.不可替代性 4、()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解氧 D.盐度 5、逻辑斯蒂种群增长方程中的K代表()。 A.瞬时增长速率 B.内禀增长率 C.环境阻力 D.环境容纳量 6、群落在不同的年份,一些数量特征发生变化称为()。 A.竞争 B.分化 C.发展 D.波动 7、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叫()。 A.共生 B.演替 C.生态平衡 D. 波动 8、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通常包括()。 A.草本层 B.灌木层 C.乔木层 D.层外植物 E.地被物 层 9、下列主要元素中,属于气态循环(gaseous cycles)的为()。 A.C B.N C.O D.S E.P 10、在森林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中,属于生物成分的是()。 A.植物 B.草食动物 C.有机物质 D.细菌 E.真菌 11、贝格曼定律和阿伦定律都是描述()环境的适应。 A.恒温动物对高温 B.恒温动物对低温 C.植物对高温 D.植物对低 温 12、某城市所在地比泰安市高3个纬度,那么通常情况下,该市气温大约降低

华中农业大学2018考研真题之838-森林生态学

华中农业大学二0 一八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纸 科目代码及名称:838 森林生态学第1 页共 2 页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个2 分,共20 分〉 (1)生活因子(2)地理变异 (4)偏利共生(5)协同进化 (7)生物放大(8)混交群落 (即可持续林业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 分〉(3)生态效率(6)优势种(9)森林景观 1. 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适应的基本类型有和中问性植物。 2. 旱生植物(耐旱植物)植物具有细胞渗透压 缩小或退化、气孔下陷、贮水组织等特点。 、根系、叶片 3. 植物净化水体污染的途径包括植物的和。 4. 最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为,土壤质地为,土壤水气比为 5. 按演替初始生境的水分条件差异,可将群落演替分为演替和 演替两种类型。 6. 一般森林在叶面积指数(L A I)达到时,净初级生产量最高。 7. 种群的空问格局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8. 盐土植物在解剖形态的适应上表现为细胞一一一缩小、组织发达。 9. 景观中的斑块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斑块、一一一一斑块、斑块和 斑块4 种类型。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 影响植被地带性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为()。 A 温度与地形 B 光照与地形 C 温度与降水 D 地形与降水 2. 强风区生长的树木,尤其以()根系发达。 A 根颈区 B 迎风区 C 深根区 D 背风区 3. ( )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则反映其气候温暖潮湿。

A 地面芽 B 隐芽 C 高位芽 D 一年生 4. 根据R. H. MacArt h u r 的平衡说,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多个小保护区比相同面积的一个大保护区所保护的物种数(〉。 A 无差异 B 更多 C 更少 D 无可比性 5.我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原则是()。 A 植物区系日群落动态 C 群落生态 D 群落演替 6. 在裸地为〈)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A 深水底部 B 火山口 7. 生态系统的概念最早是由(C 岩石 D 采伐迹地)提出的。 A 坦斯考l j B 克里门茨 C 怀梯克 D 每克尔 8.编制一个动态生命表除要知道该种群的年龄(x)外,还必须得到各年龄的()才可计算出其它种群参数。 A 平均寿命 B 存活数 C 密度 D 内票增长率 9.一个可以独立完成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成分为()。 A 无机环境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10.在两物种竞争中,K为环境容量,为物种2 对物种l的效应,β为物种l对物种2的效应,当σ>K i/K:!和β<K K1时,则()。 A 两物种都可获胜 B 物种2 被排斥 C 两物种共存 D 物种l 被排斥 四、简答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1. 简述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特点? 2. 简述植物对高温适应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方式? 3. 简述种群个体集群分布的利弊? 4. 简述森林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原因? 5.简述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1. 试比较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在外貌形态、生长发育、群落特征及生境条件上的适应特征? 2. 试述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 试述生态恢复的一般过程及关键技术措施? 4. 论述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森林对温室效应的改善作用? (完) 2

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838《森林生态学》

838《森林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时间与总分 闭卷笔试180分钟,总分150分。 二、考试要求 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并能运用生态学原理开展林业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理论知识方面 1、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重点掌握主要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制,掌握基本概念和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生态学研究的关系。 2、种群生态学基础:重点掌握种群基本特征和种群动态的基本规律,掌握种间、种内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种群生活史和种群调节理论,了解种群动态与种间相互作用的应用。 3、群落生态学基础:重点掌握群落结构、动态与分类的基本概念与一般规律,掌握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理论,了解群落结构与动态规律的应用。 4、生态系统基础: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结构、能流、物流特征,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及调控机制,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及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 5、全球生态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响应、生物入侵方式及防止对策、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规划技术。 (二)实践技能方面 1、观察分析能力:通过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调查与观察实验,掌握一般的调查观察方法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机制的分析方法,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方法。 2、一般实验技能:通过主要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测定,掌握常用观测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学会一般实验的设计与对比观测技术,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3、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生境条件、群落结构、演替、分类的综合实验,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和多因子综合分析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学会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从事农林生态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般技能。 三、考试内容 第1章绪论 1.1 生态学及其研究范畴 1.1.1 生态学的定义 1.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1.3.生态学分支学科 1.2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2.1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1.2.2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森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解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森林:森林是由其组成部分——生物(包括了乔木、灌木、 草本植物以及动物、微生物等)与周围环境(光、水、 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 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 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4、森林生态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 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森林生态系统学:把森林作为森林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来研究,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和演变,研究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系统 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6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7生境(habitat)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 11火因子:林火行为(火强度、火焰高度、蔓延速度等)特性对森林生物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2主导因子: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 13限制因子:在诸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限制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 散的因子 14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16阿伦定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7适应: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 18适应性:是指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 19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20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21生活型:按趋同作用的结果,对生物进行划分得到的类型 22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 23生态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4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围的大小 25光补偿点: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称为光补偿点。 26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植物体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的光照强度。 27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28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29(中性植物)耐荫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两类植物之间的植物。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荫。 30树种的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下(或弱光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31阳性树种(喜光树种/先锋树种)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良,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幼苗不能生长,不能完成更新过程。 32耐荫树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一些强耐荫树种只有在林冠下才能完成更新过程。 33光斑:透过植被冠层的缝隙入射到冠层和植被下层的短时间的直射太 34光周期 35临界夜长:引起植物繁殖(花芽形成)的最小或最大黑暗长度36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单位面积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37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38地形逆温:在山地区域,夜间山地上部空气冷却速度比山地下部或谷地要快,于是山地上部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 将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在山谷中便形 成上温下冷的逆温层。这种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逆 温

北林森林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大题)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大题) 一.结合北京周边地区荒山治理问题,谈一谈荒化治理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 北京周边地区荒山治理问题 1从气候特点讲,北京周边地区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致使地表水地下水短缺土壤结构不佳严重影响地表植被生长发育,在长期干旱条件下降水量的减少会导致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大风天气盛行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很容易导致土地沙漠化 2从地质地貌上讲,北京及周边地区沙漠化区域地层主要特征是二元化结构,即下伏结晶基底,上覆新生界盖层,其它地层极为零星,但华力西期晚期花岗岩比较发育,第三纪、第四纪含沙砾层分布广泛,北京周边地区内荒漠化成沙的物质来源主要为疏松基岩、轻质土壤风蚀和河湖沉积物。 荒化防治方法 1对荒漠化土地实行围封治理。采取工程围栏和生物围栏的方式,将荒漠化地块严格保护起来,明确规定生态草建设区不准放牧,禁止牲畜和人为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体养生息,加速植被的自然恢复。 2营造抗旱耐盐碱的灌木。针对疏林草原的特点,实行林草问作、乔灌混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草本植被的葫发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3松土补播。对植被盖度在15%~30%的荒漠化土地中的碱斑地块,实施翻松,补播适宜的多年生草种,增加草地盖度。 4种植适宜草种。对植被盖度15%以下的荒漠化草地,实施全面整地、机械播种、打井灌溉工程围栏封护等措施,建设人工草场。 5改良品种。对治理后植被盖度已达到80%以上,但经济价值较低的生态草地,实行全面或局部引种多年生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草种,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二、碳汇是目前的热点生态学问题,何为碳汇,请以碳汇的角度来谈一谈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循环中碳循环的异同。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则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更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首先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有机质贮藏在体内(Gp),这是森林吸收碳素的过程。而后,通过植物自身的吸收作用要释放出一部分外,植物还会以枯枝落叶、根屑等形式把碳贮藏在土壤中,而土壤中的碳有一部分会被微生物和其他的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和呼吸释放到大气中(Rh)。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通量是森林生长过程中固定的碳和干扰过程中释放碳之间的差值。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NEP)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NEP=Gp-Ra-Rh,如果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按上面这个公式计算,一般森林生态系统的NEP为正,是个碳汇。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尤其是对热带森林的乱伐或把其变成为农业用地等行为就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NEP为负,从而成为碳源,这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森林变成碳源,从而缓和和扭转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