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气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气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成分;大气污染;大气垂直结构。

●重点:大气中的易变成分及其作用;对流层主要特征;摩擦层和自由大气。

大气概况

●一、大气成分:主要由多种气体(氮、氧、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干空气(Dry air):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干空气主要成分:氮(78.09%)、氧(20.95%)、氩(0.93%)三项约占总体积的99.97% 。

?次要成分:二氧化碳(0.03%)、氢、氖、氦、氪、氙、氡、臭氧等稀有气体(0.01%)。

●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

?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35公里以下则达99%,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1.293kg/m-3,大气的总质量为5.3ⅹ1018 kg,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其中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易变成分为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

大气中的易变成分

1.二氧化碳:平均含量0.03%,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

2.臭氧:主要存在于20-40公里气层中,又称臭氧层。臭氧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气成分大气中的易变成分

3.水汽: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并在相变过程中吸收和放出潜热能。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它也是造成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主要物质条件。

4.杂质: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主要包括尘埃、烟粒、细菌、病毒、花粉和微小盐粒等。它们主要集中在大气的低层,影响能见度,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并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在水汽相变过程中,杂质可以作为凝结核。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逐年增多将导致地球变暖并引起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极冰融化、海面上升、一些陆地和港口将被淹没。另外,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硫化氢、碳氢化合物和氨等。严重污染大气,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2009年12月7—18日192个国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

二、大气垂直结构

大气上界

大气上界的高度,常常因科学家们根据和目的不同而结果相差很大,因此要精确划定大气层上界的高度并为众人公认,始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难题。

?一般以物理现象发生的最高高度为上界。极光发生在高纬度不同高度上,最高达到1000-1200Km称为大气的物理上界。由卫星探测的大气上界为2000-3000Km。

大气垂直分层

●根据气温、水汽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和电离现象等不同等特点,自下而上将大气分为五个层次。(P5)

1. 对流层(Troposphere):下界为地面,上界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平均厚度10-12km。通常在高纬为6-8km,中纬度10-12km,低纬度17-18km。夏季对流层的厚度比冬季高。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气中几乎所有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都发生在该层。对流层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对流层中三个主要特征

?⑴气温随高度而降低。平均幅度为-0.65℃/100m。

即γ=0.65℃/100m 称γ为对流层中气温垂直递减率。

?⑵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是引起大气上下层动量、热量、能量和水汽等交换的主要方式。

?⑶气象要素沿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如温度、湿度等。

●根据大气运动的不同特征通常将对流层分为:

?摩擦层(friction layer) :摩擦层又称边界层,从地面到

1-1.5km高度。其厚度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大风和扰动强烈的天气高于平稳天气。湍流输送是该层的基本运动特点,多涡动,各种气象要素都有明显的日变化。该层水汽、杂子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浮尘等出现频繁。

?自由大气(free atmosphere) :摩擦层以上称自由大气。摩擦作用忽略不计,大气运动规律比较简单和清楚。自由大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层流,气流多波状系统。

?对流层顶:厚度约为1-2km,温度随高度呈等温或逆温状态。

2. 平流层(Stratosphere):厚度: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特点:空气主要是水平运动;水汽含量少;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20~40km气温突增,形成臭氧层);气层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3. 中间层(Mesosphere):厚度: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特点:气温随高度迅速下降;又称高空对流层。

4. 热层(Thermosphere):厚度:85-800km。特点: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又叫电离层。

5. 逸散层(Exosphere): 厚度:热层顶以上。可高达3000km,地球大气向宇宙空间逸散的过渡区域。

第二节气温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温的概念;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空气增热和冷却方式;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气温的空间分布。

?重点:常用的温标及其换算;气温的日年变化;气温的空间分布;气温垂直递减率。

一、气温的定义和温标

●气温(Air Temperature)是大气的重要状态参数之一,是天气预报的直接对象。气温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压场、风场、大气稳定度以及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1. 定义: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空气的冷热程度,实质上是反映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温升高。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小,平均动能随之减少,气温就降低。气温可以通过温度表或温度计直接测得。

温标

2.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温标。常用的温标有三种。

●①摄氏温标℃:把水的冰点温度定为0℃,沸点为100℃,多数非英语国家使用。

●②华氏温标?F:水的冰点温度定为32?F,沸点212?F。一些英语国家多使用。

摄氏与华氏的关系:

●③绝对温标(K氏温标) K:水的冰点温度定为273K,沸点为373K(由英国物理学家Kelvin 提出)。多用于理论计算。

关系:K=273+C 或T =t+273

二、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

辐射的基本特性

●自然界中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以电磁波(辐射)的方式进行能量交换。电磁波按其波长分为γ射线、X射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温度高,辐射强,多为短波;温度低,

辐射弱,多为长波。物体因放射辐射消耗内能而使本身的温度降低,同时又因吸收其它物体放射的辐射能并转变为内能而使本身的温度增高。

?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辐射波长0.15~4μm,太阳是短波辐射。

?地面和大气的温度约为300K,放出长波辐射4~120μm,称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和大气的唯一能量来源。

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

●若将太阳对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作为100个单位,其中地气系统反射和散射占30%,大气吸收占19%,地表吸收51%。地球表面通过长波辐射占21%、热传导占7%、水汽相变占23%等过程释放能量。使地球大气系统的温度保持恒定。

●大气受热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球表面。

三、空气增热和冷却方式

●空气的增热和冷却受下垫面的影响很大。下垫面是泛指不同性质的地球表面。下垫面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途径有以下几种:

1. 热传导(Conduction):空气与下垫面之间,通过分子热传导过程交换热量,又称感热。地面和大气都是不良的热导体。仅在贴近地面几厘米以内明显,故通常不予考虑。

2.辐射(Radiation):地气系统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放射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如白天辐射增温,夜间辐射冷却。

3.水相变化: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液体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凝结放出热量。一般下垫面水蒸发,吸收热量;上空水凝结放出热量。从而通过水相变化将下垫面的热量传给上层大气。

4.对流(Convection) :一般将垂直运动称对流,对流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引起有规则的暖湿空气上升、干冷空气下沉,称热力对流。由于动力作用造成的对流运动称动力对流,如空气遇山爬升等。

5.平流(Advection):某种物理量的水平输送称平流。它是大气中异地间热量传输的最重要方式,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温度平流、湿度平流等。?°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

6.湍流:又称乱流(Turbulence),是空气不规则的运动。湍流是摩擦层中热量、能量和水汽交换的主要方式。

四、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下垫面,所以气温具有与下垫面温度类似的周期性变化。如冬寒夏暖、午热晨凉反映了气温日、年变化的一般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

diur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有一个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陆地上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最高气温夏季出现在14~15点,冬季出现在13~14点。海洋上最高值滞后陆地1~2小时。

●气温的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下垫面性质、海拨高度及天气状况有关。一般有:低纬>高纬;陆上>海上;夏季>冬季;晴天>阴天;低海拨>高海拨。(吐鲁番海拔-154m,日较差大)

2.气温的年变化

annu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年变化: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陆地:北半球:最高在七月份,最低在一月份。

南半球:最高在一月份,最低在七月份。

?海洋:比陆地迟后一个月,即最高在八月,最低在二月

●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之差。它与下热面的性质、纬度和海拔等

有关。

?高纬>低纬;陆上>海上;海拔低>海拔高

五、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水平分布

●海平面平均气温从赤道向高纬递减,南半球等温线大约与纬圈平行,北半球由于海陆分布不均匀,等温线不与纬圈平行。

?①夏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冬半球较密集

?②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这是因为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低,夏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缘故。

?③北半球冬季大洋西部从低纬向东北方向伸出一个暖脊直达大洋东部中高纬海域。这是两个强大暖流黑潮、湾流所致。

“寒极”和“热赤道”

?④在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气温均出现在南极地区,而在北半球只有夏季在北极,冬季在西伯利亚东北部(佛科扬斯克)和格陵兰,称为“寒极”(Cold Pole)。

?⑤近赤道附近存在一个高温带,1月和7月平均气温均高于25℃,称这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Heat Equator)。平均在10 N左右。

●全球平均气温为14.3 ℃,极端最高气温63 ℃(索马里),极端最低气温-94 ℃(南极附近)。

2.气温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气温随高度递减的快慢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表示:

γ= 0.65℃/100m

●式中:?T 表示高度增加?Z 时,相应的气温变化量。

?Z 的单位通常取100m.负号表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通常γ>0。当γ=0时表示等温。当γ<0时表示逆温。逆温既在某一气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气温对人体的影响

●研究指出,人体对周围温度的感觉与介质是大气还是水有关。在大气中,气温为28~29 ℃时,人体皮肤不感温,这个温度称为生理零度。人体皮肤对气温的感觉是:低于25 ℃有冷感,25~28 ℃时有温感,高于29 ℃时有热感。

●人体的感温还与风速有关,风速越大,感温越低,风速约在33kn时人体感温达最低值。当气温5 ℃时,3级风时感温在0 ℃左右;6级风时,对裸露的肌肤的作用相当于-12 ℃时的温度;同样风速,当气温为-5 ℃时,对裸露的肌肤的作用相当于静风条件下-23.3 ℃,这时只需1min 即可造成冻伤。

●湿度也影响人体感温,湿度大感觉温度偏高、闷热。

一、气压概述

1.气压与天气

●气压与天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称气压表为晴雨表。如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少云、微风好天气;低压控制下是阴雨、大风和低能见度坏天气。

2.气压的定义和单位

气压:指单位截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称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在标准情况下(即气温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760mm水银柱高的大气压称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1013.25hPa(百帕)(hecto-pascal)。

●P=w/s=ρghs/s=ρgh (大气压强公式)

P:气压ρ:水银密度; h:水银柱高度; g:重力加速度;

s:水银柱截面积; w=ρghs 水银柱重量。

●1hPa=3/4mmHg 1mmHg=4/3hPa 1mb=1hPa

二、气压的变化

●1.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

?热力因素: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密度变小,气压下降;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升高。

?动力因素:包括水平气流的辐合和辐散、空气密度变化和空气的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气流水平辐合时,空气聚积,导致气压上升;水平辐散时,空气离散,导致气压下降。

?垂直运动:当空气有垂直运动而气柱内质量没有外流时,其总质量没有改变,地面气压不会发生变化。但气柱中质量的上下传输,可造成气柱中某一层次空气质量改变,从而引起气压变化。图中位于A、B、C三地上空某一高度上a、b、c三点的气压,在空气没有垂直运动时,空气质量不变,则Pa不变;在空气有上升运动时,上层空气质量增多,Pb变大;在空气有下沉运动时,上层空气质量减少,Pc变小。

●水平气流辐合、辐散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大气中气压变化往往是几种情况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偿的。上层有水平气流辐合、下层有水平气流辐散的区域必然会有空气从上层向下层补偿,从而出现空气的下沉运动。反之,则会出现空气上升运动。同理,在出现空气垂直运动的区域也会在上层和下层出现水平气流的辐合和辐散。

●2.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根据气压的定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柱变短,空气密度变小,气压减小。在海平面上气压最大(约1000hPa),到大气上界减为零。下表给出了气象上所用各标准等压面所对应的高度。大气静力方程

●为了表达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假设: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Δp=w=ΔZ×s×ρg=ρgΔZs

Δp = -ρgΔZ

●Δp/ΔZ = -ρg (静力方程)

公式说明:在静力平衡下,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空气密度。

单位气压高度差

●单位气压高度差:h=-ΔZ/Δp=1/ρg=RT/Pg

其中:g=9.8m/s2 ,R=287m2/s2 ,T=273(1+αt), 代人

h≈8000(1+t/273)/P

?当温度为0℃,气压为1000hpa时,h=8m/hPa。

?h与t成正比,与P成反比。

3.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日变化(diurnal variation of pressure) :气压的日变化以12h为周期,一日内有两个高值和两个低值。

?最高值:上午9-10时;次高值:晚间21-22时。

?最低值:下午15-16时;次低值:凌晨3-4时。

最高和最低与气温的变化有关,日较差低纬>高纬。

●气压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of pressure) :

?气压的年变化随纬度增大而增大,在中高纬度最明显,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大陆型:冬季气压高,夏季气压低,年较差大。

?海洋型:冬季气压低,夏季气压高,年较差小。

?高山型: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

1. 高压(High Pressure):由闭合等压线围成,中心气压比周围高的系统。空间等压面向上凸起,形似山丘。

2. 低压(Low Pressure,Depression):由闭合等压线围成,中心气压比周围低的系统。空间等压面向下凹,形如盆地。

3.低压槽和槽线(Trough):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凸出的部分,简称槽。在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曲率最大处的连线,称槽线(Trough- Line)。空间等压面类似山谷。

4.高压脊和脊线(Ridge):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凸出的部分,简称脊,脊中曲率最大点的连线称脊线(Righe Line)。空间等压面类似山脊。

5. 鞍形区:相对两高压和两低压组成的中间区域,简称鞍。

6. 低压带:两高压之间的狭长区域。

7. 高压带:两低压之间的狭长区域。

四、气压梯度(pressure gradient)

定义:在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称水平气压梯度,用

-ΔP/Δn 表示。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其物理意义表示了由于空间水平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力。

●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等压线愈密,-ΔP/Δn愈大,气压梯度越大,风力愈大,反之亦然。

●单位:百帕/赤道度。

1赤道度≈111 Km≈60 https://www.360docs.net/doc/d16798819.html,e

五、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

●温压场对称的系统:温压场对称是指温度中心与气压中心基本重合。浅薄系统是指气压系统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弱,即高低空的高低压中心不一致。这种系统有冷高压(cold high)和暖低压(heat low) 。深厚系统是指气压系统的强度随高度增加不变或增强,即高低空的高低压中心一致。这种系统有暖高压(warm high)和冷低压(cold low)。

●温压场不对称的系统:温压场不对称是指温度中心与气压中心不重合。在中高纬度地区,不对称的低压总是东暖西冷,低压中心轴线向冷区倾斜;不对称的高压总是东冷西暖,高压中心轴线向暖区倾斜。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风的概念;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力;自由大气中的平衡运动;摩擦层中的大气运动;地形对风的影响。

?重点:风的表示方法;各种力的表示方法及其物理意义;地转风;梯度风;摩擦层中的风;风压定律。

风(Wind)

●一、概述

●定义: 空气相对于下垫面的水平运动,称为风(Wind) 。它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风速(Wind Speed):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单位有:m/s、Km/h、n mile/h、Kn(节)等。

●换算关系:1Km/h=0.28m/s ;1m/s=3.6Km/h ;1Kn=1.852Km/h≈0.5m/s ;1m/s≈2Kn

●风向(Wind Direction):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常用16个方位(E W S N NE SE NW SW NNE ENE ESE SSE SSW WSW WNW NNW)或度数(0?~360?)来表示。

●风力(Wind Force):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的影响程度又划出风力等级。国际上采用的风力等级从0~12共13个等级(Beaufort Scale of Wind Force)。我国现采用从0~17共18个等级。参见P19《风力等级表》。

●风压(Wind Pressure):风压是指与风向垂直的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近似表示为: P=0.0625V2。

风的阵性和日、年变化

●阵性:在摩擦层中,由于湍流作用,风表现为忽大忽小的阵性。实际上风的阵性就是小尺度的湍涡迭加在大型流场上造成的结果。因此在测风时,要求取其平均值。一日内阵性最强在午后,一年中阵性最强在夏季。

●日变化:通常在近地面午后风速大,夜间清晨风速小。风的日变化幅度,晴天比阴天大,夏季比冬季大,陆地比海洋大。

●年变化:因地而异。

二、作用于大气的力和运动方程

一、作用在空气微团上的力

●重力(gravity);大小为g≈9.8m/s2,方向向下,指向地心。

●水平气压梯度力(pressure gradient force): 由于作用在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压力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引起气压梯度力。Gn表示。

●大小为:;方向: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1) Gn与ρ成反比,Gn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2) ρ一定时,大,等压线密集,Gn大。

(3) 一定时,ρ大,空气浓密,Gn小。

(4) 若=0, 两地没有气压差Gn=0 无风。

●Gn是使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deflection force of earth rotation)

由于地球自转,作用在运动物体上产生使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力,称地转偏向力,又称可科利奥里力(Coriolis force)或科氏力。An

?大小为:A n = 2ωVsinφω=7.292×10-5/s

ω:地转角速度V:风速φ:纬度

?方向:北半球,恒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的右侧90度,南半球相反.

?讨论:

(1) A n是物体相对于地球运动才产生的,静止物体不受其作用。

(2) A n是虚拟力,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改变速度。

(3) A n在北半球恒垂直于物体运动的右方,南半球相反。

(4) A n与sinφ成正比,两极最大,赤道上为零。

●惯性离心力(Centeifugal Force)C

指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一种虚拟力。

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表达式:C = V2/r

方向:与向心力相反。r为曲率半径

●摩擦力(Friction Force)R

运动物体受下垫面摩擦作用所产生的力。

表达式:R = -μV

方向与运动物体相反。

式中V为物体运动速度;μ为摩擦系数

●总结:

?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都是在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的力,其影响各异。

?Gn是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动力,其他力在空气运动后才有。

?A对中高纬度或大尺度空气运动影响较大,低纬赤道附近影响小。

?C只在空气做曲线运动时在起作用,一般很小,静止或直线运动时为零。

?R只在摩擦层中起作用,对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可以忽略不计。

?A n、C和R不能驱动大气运动,但却能影响大气运动方向和速度。

三、自由大气中典型的水平平衡运动

●1.地转风(Geostrophic Wind)

在自由大气中,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Gn+An=0),空气沿等压线作无磨擦的等速直线运动,称地转风。

●地转风风速公式:

Gn+An = 0

地转风速计算方法

●在海图上,取一个纬距Δn=60 n mile,ρ=1293g/m3,ω=7.29×10-5s-1;若取ΔP=1hPa,带入公式则得:

m/s

●当ΔP≠1hPa时,(m/s)

2.梯度风(Gradient Wind)

●定义: 在自由大气中,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作水平、无摩擦、等速作曲线运动。

?在自由大气中,空气的水平圆周运动称为梯度风(Gradient Wind)。梯度风可以看成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者平衡时的水平运动。

?即:

低压(气旋)中的梯度风

●北半球在低压区(气旋)中风绕中心逆时针方向吹,气压梯度力沿半径指向中心,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都沿半径指向外缘。三力平衡时

?或

低压(气旋)中的梯度风

?则

?式中Vc 表示低压中的梯度风速,解这个以Vc 为未知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得:

?根号前应取正号才有意义。

高压(反气旋)中的梯度风

●根号前应取负号才有意义。

●气压梯度和梯度风的大小受反气旋曲率限制。曲率愈大(r愈小),气压梯度愈小,梯度风也小。反之相反。

气旋和反气旋的梯度风公式:

梯度风的讨论

●(1)最大水平气压梯度的分布,高压边缘较大,越近中心越小。曲率小处等压线密集,曲率大处等压线稀疏。

●(2)纬度越高,空气密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最大可能值越大。冬季,中高纬陆上高压等压线密。

●(3)高压边缘风速较大,中心风速小或无风。

●(4)中高纬度高压风速较大,低纬度高压风速较小。

●梯度风仍遵守风压定律。

梯度风与地转风比较

●地转风:

●低压中的梯度风:

●高压中的梯度风:

●因此,在水平气压梯度和曲率半径相同时,

Va>Vg>Vc

?实际上低压中的风比高压大,原因是低压中不受限制,风可以很大。

四、摩擦层中的风(Friction Layer Wind)

●在地面天气图上,由于地面的摩擦作用,实际风不沿等压线吹,而与等压线存在一个交角,并偏向低压。此时的平衡为:

●地面实际风比地转风小,方向偏低压一侧。

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摩擦层中,风斜穿等压线吹,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北半球,低压中风斜穿等压线以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高压中的风斜穿等压线以顺时针方向向外辐散。

六、地形动力作用对风的影响

?当气流遇到孤立的山峰与岛屿时,有绕山峰两侧而过的现象,并且在迎风面风速增强,在背风面风速减弱。在背风面还会产生气旋式和反气旋式涡流,如图所示。

?山脉的阻挡作用和绕流,使实际风向与根据大范围气压场确定的风向之间可能发生显著偏差,其差值可达900,甚至1800。因此在背风面常形成低压或低压槽。

●岬角效应

?因陆地(如山脉尽头或半岛附近)向海中突出造成气流辐合,流线密集,风力明显增强,称为岬角效应,如图所示。

?如南非的好望角,是个令航海者生畏的地方,因岬角效应而助长了那里的狂风恶浪。我国山

东半岛的成山头附近海面,偏北风通常比周围要大1—2级左右,有中国“好望角”之称。

●海岸效应

因摩擦作用,当气流沿海岸线方向流动时,如果陆地在气流方向的右侧,流线会变密,气流增强;反之,如果陆地在气流方向的左侧,流线会变疏,气流减弱。如图所示。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影响大气环流形成的因子;三圈环流;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重点:三圈环流的成因;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分布及特征;大气活动中心;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峡谷风。

●大气环流(General Circulation):一般是指具有全球性、大范围空的气运行现象。它的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垂直尺度在十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大于24小时。

●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和基本特征,是各种不同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气候形成和演变的重要背景条件。

●一、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因子:太阳辐射、地球自转、海陆分布不均匀和高大地形等因素影响。

1.太阳辐射?a?a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是静止的,下垫面性质均一。只考虑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均匀性,赤道低纬由于空气受热垂直上升,极地高纬冷却下沉,高层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低层空气由极地流向赤道,从而产生了一个简单的一圈环流,称单圈环流。

2.地球自转?a?a三圈环流

●假设:下垫面性质均一。在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均匀和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二个因子的作用下,从赤道到极地形成三圈环流,即赤道环流(哈德莱环流)、极地环流和中间环流(费雷尔环流)。

二、气压带和行星风带

●气压带

1.赤道低压带(Equatorial Low)

?平均位于南北纬10?范围内,随季节南北移动。

2.副热带高压带(Subtropical High)

?平均位于南北纬30?附近。

3.副极地低压带(Subpolar Low)

?平均位于南北纬60?附近。

4.极地高压(Polar High)

?位于两极附近。

行星风带

1. 赤道无风(Doldrums)

●平均位于南北纬10o范围内。

●特征:对流旺盛、平流微弱、云量多、温高、湿大、多雷雨、风微弱不定向,位置随季节南北移动。

2.信风带(Trades Wind Zone)

●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平均位置在南北纬10--28o附近。北半球吹NE信风,南半球SE信风。

●特征:风向常年稳定少变,风力一般3—4级,天气晴朗,大洋西部降水较多,位置随季节南北移动。

3. 副热带无风带(Horse Latitudes)

●位于信风带和西风带之间,平均位于南北纬30o附近。

●特征:内部多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少云、微风、陆上干燥、海上潮湿,位置随季节南北移动。

三、海平面平均气压场基本特征

●海陆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冬季大陆是冷源,容易形成高压。而海洋是热源,容易形成低压。夏季相反。

●高大地形影响

?高大地形对大气运动能产生动力的和热力作用。冬季它是一个冷源,夏季是热源。热力作用使大气产生扰动,因此地形对大气环流的状态必定发生重要作用。

●冬季:北半球受四个大的气压系统(又称大气活动中心)控制,它们是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蒙古高压和北美高压。蒙古高压前部的偏北气流就是亚洲稳定的冬季季风。南半球在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分别是三个高压中心,在南非,澳大利亚和南美大陆上是热低压组成的低压带。

●夏季: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印度低压,北美低压,太平洋副高和大西洋副高,同时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明显减弱,范围大大缩小。南半球大陆上的高压加强伸展,在副热带纬度上,高压带环绕全球。

●春秋两季属于过渡季节,北半球春季,原有的四个大气活动中心减弱,副热带高压开始增强。

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指常年存在的大范围气压区。如赤道低压带、海上副热带高压、南极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和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指大范围的气压区随季节改变。如蒙古高压、北美高压、印度低压、北美低压、澳大利亚高压、南美高压、非洲高压、澳大利亚低压、南美低压和非洲低压。

●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主要有: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西太平洋副高、印度低压。

●大气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必然引起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而大气活动中心的短期变化对大范围的天气造成重大影响,它们是制作天气预报的背景条件。

四、季风环流(Monsoons)

●季风定义:大范围地区的风向随季节而有规律改变的盛行风,称为季风。要求盛行风的方向至少改变120°,盛行风频率>40%。

1、季风的成因(Formation of Monsoons):

?海陆季风(Sea-Land Monsoon):由海陆之间热力异差引起的风系随季节有极明显的变化,?称海陆季风。

?行星季风(Plantary Monsoon):由于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风系变化,称行星季风。

?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青藏高原在夏季的热源作用和冬季的冷源作用对维持和加强南亚季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季风的分布

●季风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和赤道非洲四个区域。

2、东亚季风

●成因: 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

●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附近洋面。

?冬季风特征:蒙古高压盘踞亚洲大陆,寒潮和冷空气不断爆发南下,高压前缘的偏北风成为东亚的冬季风。我国大部、朝鲜半岛和日本附近洋面吹西北风,东海南部、南海、台湾海峡吹东北风,风力均在5-6级,最大可达8-9级或以上。

?夏季风特征:陆地是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海上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我国东部沿海、朝

鲜、日本吹东南风;南海、台湾海峡、菲律宾附近洋面吹西南风。风力一般3-4级。

●季风的天气气候特征:夏季风:高温、潮湿、多阴雨,来临慢;

冬季风:大风、降温、干冷,来临快、强度大。冬季风大于夏季风。

3.南亚季风(印度季风)

●成因:主要是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引起的,也有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和大地形(青藏高原)的作用。

●范围:东非、西南亚、南亚、中印半岛一带,又称印度季风。

?夏季风特征:整个北印度洋上吹强劲的西南风,7-8?月份风力常达8-9级以上,并伴有雷雨。9-10月份开始减弱,阿拉伯海的风大于孟加拉湾,尤其是索科特拉岛南侧的北印度洋,西南风特别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狂风恶浪海区之一。

?冬季风特征:行星风带南移,亚洲大陆高压强大,其南部的东北风成为南亚的冬季风。北印度洋吹东北风,风力一般为3-4级,是航海的“黄金季节”。

●季风转换时间:5月冬季风转夏季风;10月夏季风转冬季风。

3、其他地区的季风

●北澳、印尼和伊里安的季风:冬季(南半球)东南风,夏季西北风。由于信风带的移动引起。

●西非的季风:塞内加尔到塞拉利昂沿岸,夏季西南季风,潮湿多雨;冬季东北季风,干燥少雨。

●北美与南美的季风:北美冬季西北风,夏季西南风。南美巴西东岸,7月份为东南风,1月份则为东北风或东风。

五、局地环流(地方性风Local wind )

●1.海陆风(Sea and Land Breeze)

?在海岸附近,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的日变化引起的。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海风;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陆风。海风>陆风,主要出现在中低纬度,气温日较差较大,多在夏季晴朗天气条件下。

●2.山谷风(Mountain and V alley Breeze)

?在山区,由于山峰山谷的温度差异产生的局地环流。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称谷风;夜间:风从山顶吹向山谷称山风,谷风>山风。

●在我国海陆风和山谷风均盛行的港口是连云港和秦皇岛。

●3.峡谷风

?当气流从开阔地区吹进峡口时,形成的强风。如台湾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峡管效应”

4.布拉风(Bora)

第六节大气湿度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湿度的概念;湿度的表示方法;湿度的变化;大气中水汽凝结途径。●重点:湿度的表示方法;湿度的日年变化。

一、湿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湿度(Humidity):是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大气中的水汽是形成云、雾和降水等天气现象的主要因子,同时对船运货物是否受潮变质有很大的影响。通常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有下列几种。

●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 a :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实际上就是水汽密度)。单位为g/cm3,g/m3。

?它直接表示空气中含水汽的多少,绝对湿度大,水汽含量多,绝对湿度小,水汽含量少。绝对湿度不能直接测量,一般通过查算<湿度查算表>获得。

●水汽压(vapour pressure) e :

?指大气中水汽所引起的那部分压强称水汽压。单位与气压相同。它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水汽压大,水汽含量多,水汽压小,水汽含量少。水汽压也不能直接测得,查算<湿度查算表>获得。

●饱和水汽压(saturation vapour pressure)E:

?指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是温度的函数,即E=E(T),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它表示空气“吞食”水汽的能力,不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f :

?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即:f=e/E×100%。当f<100%未饱和;当f=100%饱和;当f>100%过饱和。

?它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不直接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露点(dew point) t d :

?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其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单位与气温相同。

?它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水汽含量多,露点高;水汽含量少,露点低。通常以e为引数查算<露点查算表>获得。

●温度—露点差(t-td ) :

?它的大小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程度。t-td=0 饱和;t-td>0 未饱和;t-td愈大,f愈小。另外,若湿球温度趋于干球温度,说明相对湿度大,一般有雾或降水。

二、大气中水汽的分布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下垫面的蒸发,水汽的凝结或凝华改变水汽的含量,其分布是不均匀的。

?垂直分布:绝对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在2公里高度处不足地面的1/2,5公里处减到地面1/10,90%的水汽集中在3公里以下的低层大气中。

?水平分布:绝对湿度的水平分布与气温的水平分布基本一致。它与下垫面性质(如海面、陆地、沙漠、冰面等)关系密切。赤道地区大,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三、湿度的日年变化

●水汽压的日年变化:日变化与气温的一致,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最低值在清晨。年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相似,最高值出现在7~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2月份。

●绝对湿度的日年变化: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一样,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最低值出现在清晨。年变化与温度的年变化趋势一致,极大值出现在夏季(7月,8月),极小值出现在冬季(1月,2月)。

●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最大值在清晨,最小值在午后。相对湿度的年变化在季风盛行时,夏季大冬季小,而内陆相反。

四、大气中水汽凝结途径

●水汽含量不变降低温度:大气存在许多冷却过程可以降低温度,除上升运动中的绝热冷却外,还有辐射冷却、平流冷却、乱流冷却和接触冷却等过程。

●气温不变增加水汽:增加水汽的途径主要是蒸发,如水面蒸发和云雨滴在下降过程中的蒸发等。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面上空气的饱和差(E w-e)和风速的大小。饱和差和风速越大时,蒸发量越大。

●两者同时作用:若增加水汽和降低温度同时进行,将加速凝结过程。

五、湿度与货运

●某些海上运输货物因受潮而遭受货损。货损的原因是货舱“出汗”和货物“出汗”,前者水滴凝结于舱顶、舱壁,而后者水滴凝结于货物上。

●一般而言,若舱内温度低于舱外露点,最好不要通风;若舱内温度高于舱外露点,有必要开舱通风。

四、大气中的逆温

●逆温定义:在对流层中,某一时刻某气层温度随高度上升或不变的状态称逆温。逆温所在的气层称逆温层。(γ<0或γ=0 )

●逆温的种类

?(1)辐射逆温;

?(2)平流逆温;

?(3)下沉逆温;

?(4)湍流逆温;

?(5)锋面逆温。

●逆温对天气的影响:逆温的存在好象一个盖子,能有效地抑制对流的发展,阻挡水汽和尘埃等向上输送。低层逆温,易发生雾或低云天气。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云的定义;云的形成和分类;降水的性质;降水量。

●重点:云的物理分类;各种云的特征及伴随的天气;云的国际缩写符号;降水的性质;降水量。

一、云(Cloud)

?定义: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小冰晶或两者混合物组成的悬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体。

?云不仅可以反映当时天气状况,同时也可预示未来天气,“看云识天”就是这个道理。云层能阻挡太阳和大气辐射,影响气温和风的日变化;某些云能产生阵性大风、雷雨、冰雹、龙卷等恶劣天气。

●云的形成条件:

?水汽条件:充足的水汽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

?冷却条件:上升运动促使未饱和的空气绝热上升降温达到饱和状态。

?凝结核:可以促使水汽在一定温度下凝结长大。

?故此,上升运动+水汽条件→云形成;

下沉运动→云消散。

云的物理分类

●按照大气中上升运动的不同特点,将云分为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

●积状云:由不稳定层结的自由对流发展而形成的云。积状云是大气层结不稳定作用的产物,所以又称对流云。

?特点:块状,孤立分散,垂直发展的云块,底部水平,顶部隆起呈圆弧状,云内不稳定,水平范围小。

?种类:积云(Cu)、积雨云(Cb)和卷云(Ci)。

层状云

●层状云:在稳定大气层结中,由系统性的抬升运动而形成的云。如暖锋抬升作用。

?特点:均匀成层,呈薄幕状,水平范围大,云顶如云海,云内较稳定。

?种类:卷层云(Cs)、高层云(As)、雨层云(Ns)、层云(St)。

波状云

●波状云:在稳定大气层结中,由大气波动作用所产生的云。常形成在逆温层上下。

?特点:波浪起伏状的碎云块和云片,云顶常有逆温层,水平范围较大。

?种类:卷积云(Cc)、高积云(Ac)、层积云(Sc)

二、降水(Precipitation)

●降水: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从空中降到地面的现象。种类:雨、毛毛雨、冻雨(雨夹雪)、雪、冰雹、冰粒、冰针等。

●降水的性质:

?连续性降水:指来自Ns和As的降水,具有持续稳定的性质,常在10h以上。如暖锋降水。?间歇性降水:指来自Sc和厚薄不均匀的As的降水,降水强度时大时小、时降时止,变化缓慢。

?阵性降水:指来自Cb和浓积云的降水,降水强度变化很快,骤降骤止,天空时明时暗,持续时间较短,几十分钟到几小时,常伴有阵性大风。

第九节雾和能见度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雾与航海的关系;雾的分类;我国近海雾的分布;世界海洋雾的分布;船舶测算海雾方法;海面能见度。

●重点:各种雾的定义和特点;雾的生消条件;我国近海雾的分布特征;世界海洋雾上的主要雾区;船舶测算海雾方法;海面能见度。

雾(Fog)

●一、雾的定义:由大量小冰滴、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体所组成悬浮在近地面气层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0.5海里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在0.5~5海里,称轻雾(Mist) 。

●雾与风暴不同,风暴伴随狂风、暴雨、巨浪呼啸而来。雾则是静悄悄地来,造成一场混乱后,又静悄悄地离去,雾是航海的天敌。

二、雾与航海的关系

●据世界海事组织统计,有60~70%的海事与雾有关系。雾不仅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还影响船舶天、地文的定位。雾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对人体十分有害。(52年伦敦的大雾,造成4800多人死亡,4个月后又死亡8000多人。1922年,英邮轮“埃及”号在法国沿岸雾中与法破冰船“西奈”号相撞,船上的近百名旅客和8000公斤黄金,3万公斤白银一同沉入大海,故称“吞金夺银的雾”)。

●雾在自然界中可以装点山川,使其呈现千姿百态,在军事上作隐蔽物等。

三、平流雾(Advection Fog)

●1.定义: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导致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所形成的雾,称为平流雾,(又称海雾sea fog)。此雾多形成于冷暖海流交汇处的冷水面一侧。

●特点:

●(1) 浓度、厚度大:雾滴浓密,能见度恶劣,有时小于50米。厚达几十到几百米。

●(2) 水平范围广:遍及整个海区,最大可达30万平方公里。

●(3) 持续时间长:可数日不散。

●(4)大洋中无明显的日变化:一天中任何时刻均可发生。

●(5)随风飘移:伸入大陆几十公里。

2.平流雾形成条件

?冷的海面和适当的海气温差:平流雾多形成于冷暖海流交汇处的冷水面(表层水温低于20℃)一侧。海气温差在0~6℃范围内,2~3℃时雾出现的频率最大。

?适宜的风场: 风力2~4级,风向与海水等温线垂直,(如我国近海S-SE-E等)。

?充沛的水汽: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

?低层逆温:层结稳定,抑制对流发展。

3.平流雾消散条件

?风向突变;(冷锋过境)

?风力增加;(大洋上风力再大有时也不散)

?暖湿平流中断;

?水--汽温差拉大;

?近地面层结不稳定。

四、辐射雾(Radiation fog)

●定义:由下垫面辐射冷却,使低层气温降到露点或以下时所形成的雾。?多见于陆地上,又称陆地雾。

●特点:四季均可发生,秋、冬频。范围、厚度均较小。日变化明显,通常,夜间形成,?清晨最浓,日出则散;可随风飘到海上10海里左右。

●形成条件:晴夜,下垫面辐射强,水汽含量充沛,低层微风,层结稳定。?多见于晴朗、微风、少云的冷高压中心附近。(十雾九晴)

五、锋面雾(Frontal fog)

●定义:锋面上暖气团中的较暖水滴落到冷空气中,水滴蒸发所形成的雾。多见于锢囚锋两侧、暖锋前和第一型冷锋后。

●特点:范围不大,浓度和厚度均小,随锋移动,持续时间短,不受日变化影响。

六、蒸汽雾(Steam fog)

●定义:寒冷的空气覆盖在较暖的水面上,由水面蒸发而形成的雾。多见于水面温度远高于空气温度时,冬季较高纬度的早上多见。

●特点:范围和浓度不大,厚度小,离水面几米,有时遮不住大船桅杆,持续时间短。

●形成条件:大的水气温差,即水温、气温差不应小于15℃,空气层结稳定,与风速无关。北冰洋蒸汽雾最有名。在我国见于冬季渤海和黄海。

●蒸汽雾和锋面雾统称为蒸发雾。

七、船舶测算海雾方法

●1.干湿球温度表法

?用干湿球温差来判断:当干球温度高于湿球温度,并且差值向增大的趋势发展时,不会出现雾;差值愈来愈小,向成雾的趋势发展,差值趋于零出现雾。实际上在海上,相对湿度达到80%时,就可能出现雾。

2.露点水温图解法

●当水温Tw高于露点温度Td时,不可能出现雾;

●当T d- Tw?2℃,且其它条件适当时,出现海雾的概率为80%。

3、天气形势判断法

●在海雾多发区,应连续接收地面预报图和表层水温图,分析是否存在成雾条件:适当的环流条件,充足的水汽来源和冷的海面条件。结合船舶单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测算。

●下图是我国近海出现平流雾的四种典型天气形势:

八、我国近海雾的分布

●我国近是北太平洋多雾区之一。主要以平流雾为主,锋面雾和辐射雾次之。

●雾区分布:自渤海到北部湾基本呈带状分布。

●地理分布:南少北多,南窄北宽。

●季节变化:南早北晚,从春到夏由南向北推进。南海北部沿岸12-4月为雾季,2-3月最多。东海3-7月为雾季,4-6月最多。黄海4-8月为雾季,6-7月最多。8月,除黄海北部外,我国整个沿海的雾骤然减少。

?在渤海和台湾海峡东部雾较少,南海南部几乎没有雾。

●我国近海三个相对多雾区:

1.山东半岛南部成山头到石岛一带,年雾日超过80天,最多95天,曾发生连续雾日达27天,有“雾窟”之称。

2.闽浙沿岸到长江口一带,年雾日平均50~60天。

3.琼州海峡到北部湾一带,年雾日平均20~30天。

我国近海雾的成因

●成因:主要与我国近海的两支海流有关。

?黑潮暖流:世界著名暖流之一。由北赤道流在菲律宾以东向北,到台湾岛东南转向东北,分出一支称台湾暖流。在日本西南分出两支,一支流向日本海,称对马暖流。一支流向黄海,绕过老铁山到渤海,称黄海暖流。

?沿岸冷流:大陆江河入海径流,包括辽南沿岸流、辽东沿岸流、渤海沿岸流、苏北沿岸流和闽浙沿岸流等。夏季弱小仅在渤海湾,冬季强盛时达南海沿岸。

?春、夏东南风不断地将黑潮上空的暖湿空气输送到我国近海,便在我国沿岸冷水域上形成雾区。

九、世界海洋雾的分布

●世界海洋雾区分布特点:春夏多,秋冬少;中高纬多于低纬;大洋西海岸多于东海岸;北大洋多于南大洋;大西洋多于太平洋。

●日本北海道东部至阿留申群岛常年多雾:其成因主要是黑潮和亲潮交汇的结果,夏季最多,出现频率高达40%,是世界著名雾区之一。主要影响中-加和中-美西航线。

●北美圣劳伦斯至纽芬兰附近海面终年多雾:春夏最盛,平均每月超过10个雾日,最大频率达40%。成因主要是墨西哥湾流与拉布拉多冷流交汇处,是世界最著名雾区。主要影响欧-美航线。

●挪威、西欧沿岸与冰岛之间海域常年多雾:夏季雾很频,成因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冰岛冷流交汇形成。夏季多平流雾,秋冬季多锋面雾和蒸汽雾。这一雾区位于北美与西欧和北欧的主要航道上,尤其是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来往船舶众多,水流急且流向多变,再加上雾频,船舶航行困难。据统计,此水域雾中撞船事故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南半球的整个西风带上终年有雾。

●信风带海洋的东岸

十、能见度(Visibility)

●海面能见度的概念

?在海面上,正常目力所能看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称为海面能见度,以km或n mile为单位表示。所谓“能见”就是能将目标物的轮廓从天空背景上分辨出来。在海洋上,通常以水天线作为目标物进行观测。大气透明度是影响能见度的直接因子,其次是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以及人的视觉感应能力。

●能见度等级:能见度分成0~9共十个等级,具体见表。但世界各地向船舶发布的气象报告中,采用以下等级:

●能见度恶劣Visibility bad 0-0.25 n. mile

●能见度不良Visibility poor 0.25-1.0n. mile

●能见度中等Visibility moderate 1~5n. mile

●能见度良好Visibility good 5~11 n. mile

●能见度很好Visibility very good 11-27n. mile

●能见度极好Visibility excellent ?27 n. mile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意义、项目、时次和程序;观测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各种气象海洋要素观测方法。

●重点:各种气象海洋要素观测及记录方法;主要天气现象符号。

●意义:(1)弥补海上测站稀少,资料不足的状况。(2)对天气预报进行补充订正。(3)为气象导航提供时实资料。

●观测项目、时次和程序

?项目:温、压、风、湿、云、能、天、海浪、海温、水样采集、海发光等。

?时次:世界时:0000Z 、0600Z 、1200Z、1800Z共四次。

?程序:正点前30分钟开始到正点结束,气象项目观测应安排在正点前15分钟内进行,气压观测应在接近正点时进行。若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观测,可在正点后30分钟内补测完,记要栏内加说明。无法补测时,须注明原因。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

●观测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基本要求:

?⑴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测报;

?⑵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伪造记录;

?⑶用铅笔将观测记录填写在记录表上,字迹端正,不要涂改;

?⑷观测后立即发报,最迟不能超过正点观测后1小时。

?注意事项:观测仪器应经常进行维修保养,定期进行鉴定;值班员如遇特殊情况不能观测时,亦应委托他人负责完成测报。

二、气温和湿度的观测

●干湿球温度表观测:干球用来测定空气温度;干湿球温差用来计算湿度;空气越干燥,干湿球温差越大,空气越潮湿,干湿球温差越小。

?注意事项:(1)保持百叶箱洁白。(2)按时加蒸馏水(无蒸馏水加雨水,其次饮用水),不能加海水。(3)及时更换纱布。

?湿度查算:利用气温和干湿球温差,在湿度查算表中查出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再利用水汽压(绝对湿度)查算露点温度。

四、风的观测

●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海面风的观测应采用正点前10分钟内的平均风速及相应的最多风向。船舶在航行时由自动风向风速仪测得的风为视风,又称合成风。视风= 船风+ 真风

●真风的计算可以由仪器自动进行,输入航向、航速后立即可显示出真风向和真风速。也可以通过上述矢量关系用图解法求出。

图解法求真风

●以船位点作为坐标原点,先画出船风矢量,矢量的方向与航向相反,矢量的长短表示航速的大小;再画出视风矢量,方向为视风向,矢量的长度表示风速;然后由船风矢端到视风矢端画一矢量,其方向就是真风向,矢量的长度就是真风速。

五、海面有效能见度的观测

●视力正常的人在四周海面二分之一以上视野范围内所能见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称为海面有效能见度。能见度以公里(km)为单位。

●在白天根据水天交界线的清晰程度判定海面有效能见度。当水天交界线完全看不清楚时,则按经验判定。夜间观测时,应先在黑暗处停留至少5 min,待眼睛适应后进行观测,或根据月光、天黑以前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当时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估计。

●海面有效能见度记录一位小数,能见度不足0.1 km时记0.0。当夜间无星光、无月光无法进行观测时,相应栏内记“-”。

六、云的观测

●云的分类、特征及典型天气

?高云:卷云、卷层云、卷积云。

?中云:高层云、高积云。

?低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碎雨云、积云、积雨云。

●云量、云状的观测和记录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和低云量,云量用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来表示,如云占天空的1/10时,

云量记1,云布满全天时,云量记10。云状按国际简写字母,分高、中、低三族记入相应的栏内。若天空同时出现几种云时,按高、中、低云和云量多少的顺序记录。

●天气状况不明时云的记录

?因雾等天气现象使云量、云状无法辩明时,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天气现象符号。若因烟、霾等现象使天空云量、云状全部或部分不明时,总、低云量记“-”,云状栏记天气现象符号。

●云的夜间观测

?夜间应站在没有灯光或灯光比较暗的地方进行观测,根据星光的有无和模糊程度来判断是否有云或什么云。高云一般都可见星光,Cs使星光模糊而均匀,Ci使星光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模糊。层状云(Ns、As、St)一般都遮蔽全天,看不到星光。As使天空较明亮,Ns使天空较暗黑,St使天空均匀低暗。

七、天气现象的观测

?天气现象有100多种,主要掌握以下几种:

●霾(Haze):大量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的漂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5海里的空气混浊现象。(∞)

●轻雾(Mist):水平能见度在0.5~5海里的薄雾。(〓)

●雷暴(Thunderstorm):积雨云中产生的放电现象。

●龙卷(Spout):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外观上表现为从积雨云底盘旋下垂的一个漏斗状云体。

●雾(Fog):悬浮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使水平能见度小于0.5海里。(≡)

●毛毛雨(Drizzle):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缓慢的液态降水。微弱时徐徐下落,迎面有潮湿感,水面无波纹。(,)

●雨(Rain):强度变化缓慢的滴状液态降水。(?)

天气现象的观测

●雪(Snow):白色不透明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固体降水。

●雨夹雪(Rain and Snow):雪和雨同时下降。

●阵雨(Showery Rain)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

●阵雪:(Showery Snow)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固态降水。

●阵性雨夹雪(Thunder Rain and Snow):开始和停止较突然、强度变大。

●冰雹(Hail):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降水。

●雷雨(Thunder Shower):雷暴和降水同时出现。

●沙尘暴(Sandstorm):由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天色昏黄,水平能见度?1.0km 的天气现象。

●扬沙: Vs 在1-10km,

●浮尘: 漂浮在空中Vs ?10km。S

八、海浪的观测

●海浪的观测主要包括浪高、浪向和周期的观测。浪高是指相邻波峰和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单位为米。观测时根据浪的特征区分出风浪和涌浪,在较远处各挑选3~5个显著大波求取平均值为相应风浪和涌浪的波高。涌浪传来的方向称涌浪向,可以用罗经上的方位仪进行观测,以度为单位。周期是指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相继通过一固定点所需时间,单位为秒,一般连续观测10个较大波浪的周期,然后求平均值作为所测结果。

?九、表层海温和海水采样的观测

●表层海水温度是指海表面到水深0.5米之间的水温,单位为摄氏度(℃),使用专用的表层海水温度表进行观测。每天世界时06点按要求采集水样一瓶。

?海水采样:每天06Z测水温时采水样一瓶;采集量至少250ml;采用密封性能好的样品瓶,样品必须放在室内阴暗处,待到港后交测报管理部门。

?十、海发光的观测

●夜间海面出现的浮游生物的发光现象称为海发光。观测时,站在背光的黑暗处,按发光程度分级填写。

第二章海洋学基本知识

●第一节海洋概况

●第二节海流

●第三节海浪

●第四节海温和海冰

●第五节海洋污染

第一节海洋概况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海洋概况;洋、海;海湾;海峡。

?重点:洋、海;海湾;海峡;

海洋概况

●海洋的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70.8%,海水的密度一般为1.01~1.03 g cm-3,平均盐度为35‰。

●洋(Ocean):面积广,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深度大、水色高、透明度大,水文要素相对比较稳定,季节变化小,有独自的潮波和强大的洋流系统。世界大洋是互相沟通的。根据岸线的轮廓、底部起伏和水文特征,将世界大洋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

●太平洋:东西宽约19000km,南北最长约16000 km,面积约1.8亿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50%,超过了世界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为3957m,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可达11034 m。

●大西洋:面积为9336.3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5.4%。平均深度为3627 m,最大深度为9219 m。

●印度洋:总面积7491.7万平方千米,约为海洋总面积的1/5。平均深度为3897 m,最深为7729 m。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平均深度为1097 m,最深为5499 m。

●海(Sea):大洋靠近大陆边缘部分,海的面积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一般深度浅,水色低(浑浊),透明度小,季节变化显著。没有独立的海流系统和潮波系统,多数受大洋影响,我国东南海岸面临四海。

●渤海:为我国的内陆海,自老铁山经庙岛与蓬莱角联线,分割黄海,面积约9万7千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

●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从长江口北岸至济州岛与东海分开,面积42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

●东海:南自南澳岛与台湾岛的鹅銮鼻分隔南海,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49米。

●南海:南靠加里曼丹岛,东临菲律宾,西接印支半岛,面积350多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000米以上。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和约1.9万千米的海岸线。

●海湾(Gulf、Bay): 洋或海的一部分延伸入大陆,其深度和宽度逐渐减小的水域称为湾。湾内潮差大。

●海峡(Strait、Channel): 海洋中相邻海区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称为海峡。世界上可通航的海峡约有130个,其中较重要的有40多个。海峡的特点是流急、速大、多涡旋。

第二节海流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海流概念;海流的分类;大洋环流;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1)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一、大气层 1、大气 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风、霜、雨、 雪等);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 阻挡 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5)保护地球。(6)大气层提供资源。 3、 4、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2)气体的对流 在垂直方向上,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密度小),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密度大),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分层高度(千米)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 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500以上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 (4)在南方,以制冷为主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的上部?北方的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房子的下边? 制冷空调,冷气(密度大)下沉,容易形成对流,装在上方有利于达到制冷效果。 暖气(密度小)上升,装在下方容易形成对流,有利于达到制热效果。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一般认为,化学物质氟氯烷烃(常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皮肤癌的患病率就增加3%,还会导致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的进一步加剧。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它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1)降水现象:液态降水(雨、阵雨等),固态降水(雪、冰雹等),还有混合型降水(雨夹雪等)。(2)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淞、雨淞等 (3)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雾、大雾、浓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 (4)雷电现象:雷暴、闪电、极光。(5)其它现象:大风、飑、龙卷风、积雪、结冰。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最高温度计专门用来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高温度的仪器。在水银球颈部插入一小玻璃管,或将管口紧缩,当温度升高时,水银膨胀,越过狭小之颈部而上升,但温度下降时,球部水银收缩,因颈部狭小,管内之水银不能随之降入球部,水银柱遂在颈部处中断而留於管内,显示最高温度。最高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最低温度计专门用来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低温度的仪器。最低温度计为酒精温度计,在最低温度计酒精柱内,置一黑色指标,为一长约2厘米之两端呈球状之玻璃棒,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收缩,因酒精柱顶之表面张力作用,指标随之移动,即向酒精球部后退,当温度上升时,酒精柱上升,而指标因无外力推动仍留原处,指示最低温度。最低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

农业气象学试题答案

1、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 1. F. 1000百帕 2.760百帕 3.1013百帕 4.4/3百帕 2、摩擦层中,在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出现的风不受以下哪种力的影响()。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惯性离心力 3.摩擦力 4.水平地转偏向力 3、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 1.与导热率、热容量均成正比 2.与导热率、热容量均成反比 3.与导热率成反比,与热容量正比 4.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 4、维持大气温度在地理上的常定分布,主要靠()。 1.季风对于热量的输送 2.海陆风对于热量的输送 3.大气环流对于热量的输送 4.洋流对于热量的输送 5、饱和水汽压(E)与蒸发面性质和形状的关系是()。 1.凹面的E比平面大

2.冰面的E比纯水面的大 3.纯水面的E比溶液面的小 4.大水滴的E比小水滴小 6、气压一定时,气温越高,气压随高度递减()。 1.越快 2.越慢 3.无法判断 4.不变 7、在陆地上,气压最低的季节是()。 1.秋季 2.夏季 3.春季 4.冬季 8、一般霜冻最轻的地方是()。 1.山顶 2.低地 3.山脚 4.洼地 9、下列词语中,叙说天气的是()。 1.长冬无夏 2.狂风暴雨 3.夏热冬冷

4.四季如春 10、白天,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1. A. + Qs = –R – P + B + LE 2.+ Qs = + R + P – B – LE 3.+ Qs = –R + P + B + LE 4.+ Qs = + R – P – B – LE 11、根据蕾莱分子散射定律,以下哪种光的散射系数最大()。 1.红光 2.蓝光 3.紫光 4.红橙光 12、气温一定时,气压越高,气压随高度递减()。 1.无法判断 2.不变 3.越慢 4.越快 13、不是干洁大气主要成分的气体是()。 1.氮 2.氩 3.氧 4.臭氧 14、根据云的形状、结构和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 (1)气团的移动方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二、低(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锋面图示及雨区 冷气 团 运行 暖气团 运行 过境前 天气 过境时 天气 过境后 天气 常见实例 冷 锋 冷气 团主 动向 暖气 团移 动 暖气团 被迫抬 升 受单一暖气 团控制,气 温较高、气 压较低、天 气晴朗 阴天、下雨、 刮风、雨雪、 降温等天气。 气温下降,气 压升高,天气 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 的暴雨;冬、 春季节的大风 或者沙尘暴; 冬季爆发的寒 潮;一场秋雨 一场寒。 暖 锋 冷气 团后 退 暖气团 主动沿 锋面爬 升 受单一冷气 团控制,气 温较低,气 压较高,天 气晴朗 多形成连续 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 压降低,天气 转晴。 一场春雨一场 暖;华南地区: 春暖多晴,春 寒雨起。 准 静 止 锋 冷暖气团势相 当,使锋面来回 摆动 降水强度小,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持续 的时间长。 夏初: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梅 雨;冬季,贵 阳多阴雨天气

2、低压、高压控制下大气的垂直运动特征与天气的关系 气旋反气旋定义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高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成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 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而形成“旋涡”。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 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而形成“旋涡”。 中心气流垂 直 上升下沉 水 平 运 动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 (右手)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左手) 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 (右手) 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左手) 天气特 点 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成 因 中心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容易凝结。中心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能凝结。 对我国影响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 就是在气旋的控制下而形成的。 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地区炎热干燥的伏旱 天气;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图示 北半 球为 例 三、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天气特征(以北半球为例)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 1.锋面位置的判断: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AB和CD处。 2.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 中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 3.锋面类型及移动:图中F、G处都在锋面的北侧(纬度较高的地区),为冷气 团,E、H则相反,为暖气团。根据图中E、F、G、H各处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 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而且锋面应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4.天气特点 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CD为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AB为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②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①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②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厚,高纬薄;③特点: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oC;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①在22-27千米高度处,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③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④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气压低,空气密度小;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的波长: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热短波,冷长波)。 ①吸收作用:有选择(二吸一不吸: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能量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夏天白天多云不太热,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天空成蔚蓝色)。 ④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反之少(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②大气的温室效应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地面增温。 ③晴朗:白天气温高(大气削弱少),夜晚气温下降快(大气逆辐射弱),日温差大。 阴雨:白天气温低(大气削弱多),夜晚气温下降慢(大气逆辐射强),日温差小。 3.意义:①减少了气温日较差;②保证地球适宜温度,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③维持全球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12、用密度接近的方法估计的大气上界高度是指()。 散逸层密度与星际气体高度密度接近的800公里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归纳精编版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 归纳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定义: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暖气团: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单一暖气团控制下以晴暖天气为主。 冷气团: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单一冷气团控制下以晴冷天气为主。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锋: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2、锋面的特征 ①锋面是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度地带,锋面上方一定是暖气团,锋面下方一定是冷气团; ②锋两侧是个温度和湿度差异很大的地带,锋两侧气团温度、湿度等性质差别愈大,锋面的倾角愈小; ③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 3、锋的分类与天气特征 歌诀法记忆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主要区别: 黑色三角冷冰冰,降温下雨刮大风。(冷锋)

符号半圆暖融融,连续降水锋前成。(暖锋) 三角半圆线居中,阴雨连绵慢移动。(准静止锋) 比较冷、暖锋控制下形成的锋面雨带(雨区)位置的差异:冷锋(降水位置在锋后)、暖锋(降水位置在锋前) 锋前和锋后的判断方法: 主动气团移动的方向是锋前,反之,是锋后 二、低(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2低压(气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 高压(反气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2、低压、高压控制下大气的垂直运动特征与天气的关系

3、气旋与反气旋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征(左、右手法则) 用手势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上图所示)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类同。 歌诀记忆气旋,反气旋的主要区别: 中低周高气涡旋,低空辐合高空散。 北逆南顺中间升,气旋过境天难晴。 中高周低反涡旋,高空辐合低空散。

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_初一地理

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_初一地理 今天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天气和气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们,快要考试了,同学们要好好地复习一下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⑴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⑴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农业气象学试卷汇总(含答案)

《农业气象学》模拟试题(一) 二.填空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某一瞬间大气的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天气; 2.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_性,即既表现为波动性,又表现为粒子性; 3.在地面辐射差额 R = (S'+ D)(1 - α) - r 公式中, α为反射率 , r 为地面有效辐射 ; 4.土壤温度日较差主要决定于土壤之间的导热率和土壤温度, 同时还受地面和大气间乱流热量交换等因素的影响; 5.在农历廿四个节气中,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的开始; 6.大陆性气候的地区,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节,降水变率比其它地区为大; 7.青藏高原把西风环流分为南和北两支,使其范围扩大; 8.大陆度与气温年较差成正比,与地理纬度成反比; 9.农业气候三要素是光、热、水; 10.农田中的外活动面位于植物高度2/3处; 三.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夜间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时,辐射热通量方向由 ____ 指向 ____ ;A A.地面;空气 B.空气;地面 C.一侧空气;另一侧空气 D.地面一侧;地面另一侧 2.农业气象学中通常把大气辐射称为 _____ ;C A.短波辐射 B.中波辐射 C.长波辐射 D.超长波辐射 3.在北半球 0 - 66.5° N 纬度间,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____ 日;B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 ____ ;A A.距平 B.平均变率 C.极差 D.相对变率 5.地面覆盖后,除阴雨天外,各深度的日平均土温比未覆盖的 ___ ,增降温效应表层比下层 ____ ;A A.高;小 B.低;小 C.高;大 D.低,大 6.疏透结构林带其背风侧的最小风速,大致出现在林高 ____ 倍的地方;B A. 1 B. 3 C. 4 D. 6 7.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 ____ ,低压在 ____ ;C A.右前方;左前方 B.右前方;左后方 C.右后方;左前方 D.右后方;左后方 8.夏季高温与少雨相结合,冬季寒冷与潮湿相结合,这种气候型属于 ____ 气候型;B A.草原 B.地中海 C.季风 D.高山 9.凹陷地形气温日较差比凸地为 ___ ,干燥土壤气温日较差比湿土为 ____ A A.大;大 B.小;大 C.大;小 D.小;小 10.下述的几种风哪一种不是地方性风 ____ ;C A.海陆风 B.山谷风 C.季风 D.焚风 四.判断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你认为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标"对",不对的标"错") 1.地球大气,按其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散逸

中考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地理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 §3.1天气: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书本46面图3.6)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晴阴多云降雨霜冻雷雨降雪雾等。 §3.2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出现在7月,海洋8月,陆地最冷月出现在1月,海洋2月。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最寒冷的大洲为南极大陆。 §3.3主要降水类型 1、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气;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锋面雨:类似的道理,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3、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3.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亚马逊平原。热带草原气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2、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温和高山高原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农业气象学作业答案

1、大气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150~4000nm 400~760nm 3000~80000nm 7000~120000nm 2、按热力分类法,可将气团分成()。 2类 3类 4类 5类 3、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Qs = + R + P – B – LE –Qs =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Qs = –R + P + B + LE

4、人们现在非常关注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是因为()。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红外线增加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 臭氧浓度减弱,将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5、一团未饱和的湿空气作绝热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γ<γd γ=γd γ>γd γ≥γd 6、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是()。 气压、温度、湿度和降水 气压、温度、风

光照、温度、湿度和降水 光照、温度、风 7、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之比,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这是辐射的基本定律之一,称为()。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普朗克定律 基尔荷夫定律 维恩位移定律 8、不同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 气温非周期性变化不同 海陆分布不均 9、风由西吹向东,则称为()。

东风 南风 西风 北风 10、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运动的最基本的力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 11、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小麦 水稻 油菜 豌豆

常见的天气系统 1课时教案

常见的天气系统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能力目标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注意主持人对天气形势的分析。 2.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启发诱导、精讲多练为主。 ●教具准备 城市天气预报挂图、录像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

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讲授新课]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板书) 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出现不同的天气。我国幅员辽阔,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 一、锋面系统(板书)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那什么是锋面呢? 1锋面的定义(板书) 锋面示意图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亦称锋区,其水平范围可由几百米到几千千米。 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一般可分为冷锋和暖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冷锋。2.冷锋(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图2.19“冷锋与天气”,注意观察冷锋的表示方法。

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层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2、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①大气层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得以发生;②使得地球 表面的昼夜温度差较小;③阻挡了大部分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④阻挡了小天体的撞击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3、 4、对流层:大气底层,在两极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千米。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最显著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聞創 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5、对流: (1)液体的对流 (2) 气体的对流 (3)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 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是与人们生活生产最密切的一层。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7、平流层: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二、气温 8、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9、气温: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指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10、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我国常用的单位:摄氏度(℃)。 分层 高度(千米) 温度分布特点 对流层 0-17(赤道上空厚度为17~18千米;两极地区厚度为8千米)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5-85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5-500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以上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分层依据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主要是依据大气温度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气象观测中使用: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测一天中最高温)、最低温度计(测一天中最低温) 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离地1.5米,避免太阳直射,防风、防雨、透风) 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最高值:下午2点(14:00);气温最低值:日出前后 11、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三、大气压强 12、大气压的压强: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简称大气压 13、马德保半球实验:验证了大气会产生很大的压强 14、大气压的测量:空盒气压计(携带和使用方便)和水银气压计(测量较精确)测量单位分别为百帕(hPa )和毫米汞柱(mmHg ) 1 mmHg = 133 Pa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15、标准大气压: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数值接近1.01×105 帕,即 760毫米汞柱 16、利用大气压的生活用品:真空压缩保存物品、吸尘器、离心式水泵. 17、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地点,大气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18、高压区: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 气干燥,人心情较舒畅 低压区: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长形成阴雨天气,人感到疲倦、心情烦躁,有胸闷的感觉 19、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短时间内气压变化较大,人会由于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节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从平原进去青藏高原,气压减小而出现高原反应;反之也会有不适应现象。大多数人能通过自身调节,使反映减轻或消失。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人体内也有压强,与体外压强大致相等,抗衡体外受到的大 气压,所以人体不会有异常反应。(中医拔罐疗法、飞机高空舱内须增压、宇航员穿内增压航天服)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20、气压对液体沸 点的影响:气压大,液体沸点会升高(压力锅);气压小,液体沸点会降低 21、气压与流速的关系: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液体压强也 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通道越小,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流体遇到阻碍时,流速会变大,导致压强变小。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力的方向:压强大向压强小 22、压强计算公式: P = S F (F :压力 S :受力面积) (此公式算出的是两个压强差) 四、风和降水

农业气象学答案

农业气象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农业气象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1、臭氧层分布在B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2、黑体表面辐射具有最大能量波长与黑体表面温度C O A、呈指数规律 B、成正比 C、成反比 3、地表垂直与阳光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与大气透明系数及 有关。 A、太阳高度角 B、太阳方位角 C、大气量 4、某地某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决定于该地纬度、太阳赤纬及A

A、时角 B、大气量 C、高度 5、气温直减率越小,大气层结越A O A、稳定 B、不稳定 C、无影响 6、下列因子中,B 对气温日较差无影响。 A、高度 B、经度 C、纬度 7、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时,饱和差随温度降低而B。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8、在对流层中,绝对湿度一般随高度增加而B o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9、自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B o A、地转风 B、梯度风 C、摩擦风 10、影响乱流交换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速、地面粗糙度和 C O A、气压 B、气温 C、大气稳定度 11、辐照度的单位是_C_。 22 A、瓦/米 B、米/秒 C、瓦/米 12、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3、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

Bo A、正 B、负 C、零 14、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昼长随纬度增加而_A_。 A、增长 B、变短 C、无变化 15、地面辐射差额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地面辐射差额为—Bo A、正 B、负 C、零 二、填空题 1、地球大气是经过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演变而成的。 2、根据大气性质,可将其分为不同层次,其中最底层叫对流层,中纬度地区,其高度为10-12公里。 3、一般海拔高度越高,太阳直接辐射越强,天空散射辐射越弱。 4、在土壤蒸发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为了保境,应分别采取松

初1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常见天气系统

初1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常见天气 系统 1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 2 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 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 (1) 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 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 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 4 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 (1)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 (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如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高气爽的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右手四指微握张开表示水平气流辐散,大姆指向下表示

中心气流下沉)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左手) 5 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就象我们用的塑料圆脸盆现被挤扁了),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注意:在南北半球的低压系统中,学会根据气旋中空气辐合运动的方向,判断相对来说冷气团主动的是冷锋,暖气团主动的是暖锋。 感谢您的阅读!

初一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第五章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著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 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①西北信风带②东北信风带③盛行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⑤极地东风带⑥极地西风带 19、_____ 为地方性风。 ①地转风②梯度风③摩擦风④焚风 ⑤海陆风⑥峡谷风⑦山谷风 20、海拔越高,则_____。 ①气压越高②气压越低③空气密度越大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 、 、 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 、 。 ⑶影响:天气对 、 、 、 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的内容: 卫星云图: 表示海洋、 表示陆地、白色表示 。 不同地区地区,云层厚度是不同的。云的颜色越 ,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 。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规律: 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P53中的图3.17) 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1~50 优 二级 51~100 良 三级 100~200 轻度污染 四级 200~300 中度污染 五级 >300 重度污染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