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股的4大关系与10大潜在规律1

有色金属股的4大关系与10大潜在规律1
有色金属股的4大关系与10大潜在规律1

有色金属股的4大关系与10大潜在规律分类

股海学堂有色金属是A股市场中最为重要、迷人、妖媚的板块。但对有色金属,人们又充满了疑虑。理财周报通过长期研究、广泛采访及部分借鉴其他研究人士成果,对有色金属的规律总结如下。

一、有色金属的属性

1.有色金属原来有双重属性:资源属性、金融属性,而随着新能源及其衍生品的不断发展,还将具备部分能源属性,易暴涨暴跌。

随着流动性的全球泛滥,其金融属性越来越明显,有色金属期货价格与美元指数之间的反向联系也越发紧密,这些原因造就了有色金属板块这个拥有独特活跃特性的“股市不死鸟”。

2.有色金属是超级强周期板块。其板块性格非常独特,在流动性方面,“有色金属”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差别最为显著,体现为交易最活跃。但它既非房地产股的进攻性,也非金融股的防守性,农业股的保守性,钢铁股的随波逐流性,有色股表现出强烈敏锐的前瞻性。这种信号性和强烈的波动性,我们可以称之为“猴性”。

在一个完整的景气周期中,有色处于利润传导的最后一环,通常在股市复苏初期和牛市后期最具上涨潜力。

毫无疑问,金属属于周期性行业,但有色金属属于长周期行业,而黑色金属却属于短周期行业(原因在于更多受到下游汽车及房地产的影响)。因此,有色金属的行情战略性意义大于钢铁板块,而作为资源股,煤炭股比有色周期长。

3.股票表现与商品价格走势密切关联。2000年以来金属矿业类股价与商品价格的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均超过50%)表明,商品价格是影响国内外金属矿业股票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有色金属与大盘的关联度度最大的是铜,最敏感的是锌。

二、有色金属板块与大盘之间的关系

1.有色金属对大盘有极其前瞻、精确但又复杂的信号意义。

虽然在比重上看,银行保险的市值占据35%,而有色只占5%-6%。但是有色金属的上蹿下跳,却不免拨动市场“心弦”。行业与大盘的契合度很高,不但在每个市场阶段都与大盘同涨同跌,而且涨跌的速度和幅度都胜于大盘。

行情初期,有色金属率先超跌反弹,如2009年2月引领大盘,此后方有地产鹊起;行情中期,有色股基本节奏与大盘同步,放缓速度;每一个波段的结束一般均伴随着有色金属板块的暴涨,一般能提前1月左右,如2009年“7〃29”及年末;一段大行情的结束,以有色金属的冲刺性崩盘为标志。

有色金属和煤炭等高β、早周期行业与钢铁和家庭耐用消费品等相对低β、相对晚周期行业之间的轮换,是大盘风格转换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如果有色股行情不能有效转换至钢铁、汽车等行业,则表明实体经济复苏力度不够,蓝筹行情无法继续。这在2008年1月和2009年7月都展露无遗。

有色金属品种中,最具信号意义的是铜,但在中国市场中,锌逐渐具备了更为有效的信号气质(见后文)。

2.与海外不同,中国金属矿业类股价的拐点受大盘和宏观政策的影响更大。上一轮经济周期中,中国金属矿业类公司股价和大盘见顶和见底的时间基本相同,而比CRB商品价格指数见顶和见底的时间分别提前9个月和3个月。国内的金属矿业类股票拐点形成时点与大盘更为接近,而海外的金属矿业类股票与金属价格时点更为接近。故,应密切关注2010年各国退出政策。

三、有色金属板块与其他板块之间的关系

1.虽然有色金属表现得极有先遣队风范,实际上从板块轮动来看,有色金属与其他板块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疏离。

行业板块的轮动总是从下游产业开始,往上游产业传递。因为有色金属的产业链后端位臵,更因为有色商品价格的日常波动性太过频繁,有色的轮动传递性非常弱。它可以作为行情的一盘大餐,却做不了调味品,黏性不够。

2.从轮动角度研究,最够有效调动有色金属板块很少,最强的是房地产板块,较弱的是金融股、轻工制造、家电等,这更多基于一种过渡作用。

有色金属板块作为先行者,最容易传导的板块,首先是同属于资源股的煤炭板块,其次是周期性较弱、波动性较小的食品饮料、机械设备、生物医药、交运设备等行业。

有色金属板块与中游重工业(钢铁、基础化工)或可选消费品(汽车等)的转换,事关大盘的方向和风格转换。成则上,败则下。如果有色板块表现过于激进,而被传导板块持续性不够,需要提防。

四、有色金属板块内部的关系

1.有色金属商品价格及板块运行的路径有四条:

其一,从品种上说,黄金——铜——铅锌——小金属(镍、锡等)——铝——铅锌;目前仍属于中间阶段;

其二,从季节上说,一季度(铜、钼)——二三季度(铅锌)——下半年(黄金),铝则主要系于成本变动;目前属于二季度之初;

其三,从行情节奏上说,超跌反弹(小盘股)——业绩弹性(加工、中小股)——资源(大盘股);目前属于业绩弹性阶段;

其四,从行情推动力来说,中国因素——流动性因素——基本面供需。目前属于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之交。

2.目前有色金属主要分为6种基本金属和贵金属黄金、白银,而有色股中与大盘的关联度最大的又是铜;炒作力度最小的是铝。

相对于铜的“资源”稀缺性,铝更多应理解为“能源性”商品;而锌极具有资源稀缺性,因巨大进口消费量,而更具有“中国因素”。资源性与中国因素的结合使得锌在铜铝锌三者之中价格的变化(牛熊转换时)最为灵敏,从而为判断市场的重大转折点提供参考。

铝锌的价格及比价变化对于揭示市场的牛熊状态及可能的转变最具指示意义,具体表现在:铝/锌比值大于1且比值向1靠拢,市场处于牛市状态,当比值超过1时涨势会加速,而当锌价加速上涨,而铝不跟涨致使比值迅速缩小接近极限值时,则很可能牛市处于最后阶段,需随时留意市场的反转。熊市则刚好相反。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八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第一课时)P16 学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 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4.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 课前预习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______,可以使静止的物体_______,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所以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19页的第一段以及插图,想一想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通过所学的知识分析出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19页第二段,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 上述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课本上的实验叫“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中让每次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让小车在进入水平表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这样才能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是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平面上最终停下的位置. 在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填“大”、“较大”或“小”) 分析上表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_____,速度减小的越______.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小车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证明____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1.该定律说明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阻力,所以才会慢慢停下来,当给车施加的牵引力并不是维持车的运动,而是去克服受到的阻力,这样才能使车不停地运动,如果牵引力变大,大于阻力,那么车就会加速运动,从而改变车的运动状态,进一步说明了这个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其它物体对它施加作用了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伽利略的观点: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高一错题集(4)

(精心整理,诚意制作) 高一物理错题集(4) 1.(多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是依靠实验事实,直接归纳总结得出的 B .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可靠实验为基础,通过抽象出理想化实验而得出的结论 C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 (多选)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悬挂物的质量应远小于车和砝码的质量 B.为减小小车.纸带受到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需要把小车运动平面起始端抬高 C.实验结果采用描点法画图象,是为了减小误差 D.实验结果采用a -m 1 坐标作图,是为了便于根据图象直观地作出判断 3. 如图所示,重为10N 的物体以v 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桌面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0.1现在给物体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 ,其大小为20N ,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加速度大小可能为(g 取10m/s 2):( ) A .1N ,20m/s 2 B .0,21m/s 2 C .1N ,21m/s 2 D .1N ,19m/s 2 4.一小车在牵引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起,牵引力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小车仍沿原来运动方向运动,则此过程中,小车的加速度 ( ) A .保持不变 B .逐渐减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C .逐渐增大,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D .逐渐增大,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5. (多选)钢球在无限深的油槽中由静止开始下落,设油对球的阻力正比于其 速率,则球的运动状态是( ) A .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 .先加速后匀速 C .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最大 D .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最小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6)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6) 一、选择题 1.爱因斯坦是近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曾提出许多重要理论,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下列选项中不是他提出的理论是() A.物质波理论B.相对性原理C.光速不变原理D.质能关系式 2.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将其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油滴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了电荷量e的数值 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了引力常量G和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找到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D.开普勒提出了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物理学中最早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和发现电流磁效应分别由不同的物理学家完成,他们依次是() A.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和奥斯特 B.牛顿、卡文迪许、洛伦兹和安培 C.伽利略、卡文迪许、库仑和奥斯特 D.伽利略、牛顿、库仑和洛伦兹. 4.在物理学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B.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常量 D.牛顿首次提出“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推理方法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安培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C.库仑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发现了库仑定律 D.洛伦兹研究发现了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磁场力的规律 6.关于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韦伯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C.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D.安培观察到通电螺旋管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奥斯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认为永磁体的磁场和通电导线的磁场均由运动电荷产生 B.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认为永磁体的磁场和通电导线的磁场均由运动电荷产生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七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3.通过大量的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知道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将惯性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验当中,强化STS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利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生产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分析论证法。 教学用具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鸡蛋、光滑的硬纸片、装有水的玻璃杯、化纤桌布、小车、木块、锤子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1.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PPT) (1)给静止的木箱施加一水平方向的推力,木箱沿着水平方向运动,撤去推力后,木箱停了下来; (2)用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 (3)踢出去的足球,虽然会继续“飞行”,但它总是会停下来的; (4)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动,但是最后它也将停下来。 师:以上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发生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就停止运动。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不受力的作用就不会动。) 师:你们能否再举一些事例说明你们的观点?(学生举例) 早在2000年以前,亚里士多德针对类似情况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他认为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伽利略却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他通过理想实验说明了: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 课件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如课本P126图7—3。 配文: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发现,当小球从左侧斜面的一定高度滚下时,无论右侧斜面的坡度如何,它都会沿斜面上升到与下落点几乎等高的地方。假如右侧斜面变成水平放置,小球将为了达到那个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而一直滚动下去。 师:伽利略是在分析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乎逻辑的科学推理,不是凭空想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学说。 当时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的结论是“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2.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我们认为一个物体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即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设想让滑块从相同的斜面顶端滑下,以相同的速度开始运动,逐渐减小平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江苏高邮市赞化学校盛荣湖【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媒体】 网络教室、多媒体计算机(学生2~3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学方法】 协作式自主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力推一个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前进,当停止用力时,木块就停了下来。 多媒体动画模拟、局部放大:展示木块与水平桌面之间是凹凸不平的,木块受到推力的作用向前运动,同时木块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撤销推力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木块慢慢地停止下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如何运动? 二、开展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得出如下几种观点: ①物体将运动得越来越快;

②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③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按照不同的观点,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设计出各自的探究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了保证学生探究方案的顺利实施,教师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准备足够的器材。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资源库中链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学会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科学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优秀案例”等内容,启发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也可以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粘贴等方式补充到学习资源库里,其他学生都可以在线浏览,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某小组学生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科学探究实验,让一辆小车(或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滑下来,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上以相同的速度运动,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将实验现象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的距离就越长。 接触面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填“短”“较长”或“最长”)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 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车、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 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媒体】 学生:小车、木块、斜面、木板、毛巾、棉布、烧杯、水、纸条、滑板车、 教师:惯性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通过滑板车运动我们知道运动和力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开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师生讨论后,归纳方案如下: 用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后滑下(为了让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在两种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上滑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惯性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优点: 1、用滑板车运动“小游戏”引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论证、交流评估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又一次熟悉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各种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通过渗透物理学史,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观看“杨利伟在太空吃月饼”视频,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使抽象的问题更直观。

(完整版)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八年级沪科版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教法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7-4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媒体: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

中考物理易错题专题训练-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练习题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1.如图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 重50N ,物体B 重30N ,动滑轮重10N ,物体B 在匀速下降了40cm 的过程中,拉动物体A 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移动了一段距离,忽略绳重及滑轮轴上的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A 移动了20cm B .绳子拉力对物体A 做的功是8J C .物体A 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30N D .若对物体A 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 ,使物体B 可以匀速上升,则力F 的大小为40N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有两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拉力移动的距离为物体上升高度的2倍,物体 B 下降了40cm ,则A 移动的距离为 2240cm 80cm=0.8m S h ==?= 故A 错误; B .物体B 重30N ,动滑轮重10N ,忽略绳重及滑轮轴上的摩擦,则拉动A 的力的大小为 'B 11()(30N 10N)20N 22 F G G =+=+=动 绳子拉力对物体A 做的功为 '20N 0.8m 16J W F S ==?= 故B 错误; C .物体A 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和向右的拉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摩擦力为 '20N f F == 故C 错误; D .用一水平向左的力F 拉动物体A ,则A 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向左的拉力F 、向右的物体B 的拉力和向右的摩擦力,物体B 匀速上升,物体A 也匀速移动,这时物体A 受到平衡力,则拉力为 '20N 20N=40N F f F =+=+ 故D 正确。 故选D 。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要求: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主要内容: 1. 历史的回顾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直到17 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论点,提出了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看出: (1) 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 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3. 介绍惯性参考系 在有些参考系中, 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样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 简称惯性系. 在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时, 一般可以把地面看做惯性系; 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其他参考系, 也可以看作惯性系. 随堂练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是一种力. B.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C. 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D. 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质量大小决定,所以惯性就是质量.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必定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 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C. 物体向东运动,必定受到向东的力的作用. D. 物体运动越来越慢,必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3.在沿水平路面行驶的火车车厢中的水平桌面上放着一个小球,当车厢里的人看到小球突 然在桌面上向右运动,说明( ) A. 火车在向左拐弯. B.火车在向右拐弯. C.火车速率一定在变化. D .火车可能在做匀速运动.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物体受恒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 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才有惯性. D .惯性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易错题练习进步

牛顿第一定律易错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汽车中悬线上挂一个小球,当汽车运动时,悬线将与竖直方向成某一固定角度,如图所示,若在汽车底板上还有一个跟其相对静止的物体M,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和物体M的受力情况正确的是() A.汽车一定向右做加速运动 B.汽车一定向左做加速运动 C.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还一定受到向右的摩擦力作用D.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还可能受到向左的摩擦力作用2.关于图所示的各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特技演员驾车冲向空中,在空中减速上升时,演员和车的惯性小于重力 B. 图中:跳水运动员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逐渐增大

C. 图中:足球在空中竖直上升的过程中,足球受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D. 图中:人躺在“死海”水面上看报,海水给人的浮力大于重力 3.如图所示,小物块A和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左端固定于竖直墙面,向左移动物块A并压缩弹簧至B处,静止释放物块A,此后物块的运动是() A.一直加速B.一直匀速C.先加速后匀速D.先加速后减速4.“六一”假期,小明一家开车去旅游,汽车匀速行驶在平直公路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汽车为研究对象,坐在汽车里的小明是运动的 B.汽车紧急刹车时,小明身体将向前倾 C.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关闭发动机后,汽车不受力的作用,最终将停下来 5.如图所示,一个铁球从竖直立在地面的轻弹簧的正上方某处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将弹簧压缩至最短,设在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小球的速度为v,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弹簧弹力的合力为F,则()

A.F不断变小,v不断变小 B.F先变小后变大,v不断变小 C.F不断变小,v先变大后变小 D.F先变小后变大,v先变大后变小 6.匀速上升的气球下面用细线拴着一个小石块,当细线突然断了以后,石块的运动状态将是()(不计空气阻力) A.继续匀速上升 B.立即加速下降 C.匀速上升一段距离后再加速下降 D.减速上升一段距离后再加速下降 7.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如果受到的力全部消失.下列猜想正确的是()A. 保持静止状态B. 做匀速直线运动 C.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数据/视频投影仪、实物展台、鸡蛋(生的、熟的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蜡块、铜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分别让两只鸡蛋旋转,再迅速按住,使蛋停下又立即松手,一只不动,另一只却能继续旋转。 【提问】猜猜看,两只蛋有何不同? 【设疑】猜想是否正确?为什么两只蛋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从这节课开始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提问】放在讲台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怎样才能让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要用力去推它) 【师讲】从这个例子很容易得到: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 历史。 1、历史的回顾: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a、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有哪些代表人物? b、每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如何认识的? c、伽利略是如何证明其观点的? ②历史上几位代表人物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学生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 【设问】伽利略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呢? 【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及模拟实验。 【结论】改变悬点的高度,摆球仍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演示】模拟伽利略的理想试验。 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伽利略通过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的理想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的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最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

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巩固产生恒定电流的条件; (2)知道电动势是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3)明确在闭合回路中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4)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 (5)掌握路端电压、输出功率、电源效率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运动和力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经典易错题专训 -含答案-浙教版 运动和力 1.[2011·鞍山中考]“五一”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她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不大一会,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图3-1-4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对面的客车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参照物与判断的对象之间发生位置改变,说明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如果两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C)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解析】小红与小红所骑的自行车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若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则小红是静止的 3.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图3-1-5中旗与烟 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图3-1-5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解析】因为b车的旗与烟运动的方向相反,若以房子作为参照物,则b车的运动方向与烟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而a车可能与烟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高考物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真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物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高考物理精讲专题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如图所示电路中,19ΩR =,230ΩR =,开关S 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11.4V ,电流表示数为0.2A ,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0.3A ,求: (1)电阻3R 的值. (2)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 【答案】(1)15Ω (2)12V 1Ω 【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当开关S 闭合时,两电阻并联,根据欧姆定律则有: 21123 ()IR U I R IR R =+ + 解得: 315ΩR = (2) 由图可知,当开关S 闭合时,两电阻并联,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则有: 213 ()11.40.6IR E U I r r R =++=+ S 断开时,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则有: 212()0.3(39)E I R R r r =++=?+ 联立解得: 12V E = 1Ωr = 2.小明坐在汽车的副驾驶位上看到一个现象:当汽车的电动机启动时,汽车的车灯会瞬时变暗。汽车的电源、电流表、车灯、电动机连接的简化电路如图所示,已知汽车电源电动势为12.5V ,电源与电流表的内阻之和为0.05Ω。车灯接通电动机未起动时,电流表示数为10A ;电动机启动的瞬间,电流表示数达到70A 。求: (1)电动机未启动时车灯的功率。 (2)电动机启动瞬间车灯的功率并说明其功率减小的原因。(忽略电动机启动瞬间灯泡的

电阻变化) 【答案】(1)120W ;(2)67.5W 【解析】 【分析】 【详解】 (1) 电动机未启动时 12V U E Ir =-= 120W P UI == (2)电动机启动瞬间车灯两端电压 '9 V U E I r =-'= 车灯的电阻 ' 1.2U R I ==Ω 2 67.5W R U P ''== 电源电动势不变,电动机启动瞬间由于外电路等效总电阻减小,回路电流增大,内电路分得电压增大,外电路电压减小,所以车灯电功率减小。 3.如图所示,电源的电动势110V E =,电阻121R =Ω,电动机绕组的电阻0.5R =Ω,开关1S 始终闭合.当开关2S 断开时,电阻1R 的电功率是525W ;当开关2S 闭合时,电阻1R 的电功率是336W ,求: (1)电源的内电阻r ; (2)开关2S 闭合时电动机的效率。 【答案】(1)1Ω;(2)86.9%。 【解析】 【详解】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1.教材分析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6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大类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 5.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3.教学重点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4.教学难点 1.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 2.正交分解法。 5.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 6.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7.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8.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学生活动]同学们先思考例题一、例题二,简单的写出解题过程。 [提问]上述两个例题在解题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在第二个例题中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建立坐标系与上述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讲解]大家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例题解题过程中都用到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例题一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而例题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所以我们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从受力情况可以预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从运动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下面我们来分析两种问题的解法。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题一 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4)结合给定的物体的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 强调:(1)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要注意区分; (2)题目中的力是合力还是分力要加以区分。 对应练习1答案:解析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μmg =ma ,a =μg 。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 02=2ax ,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14107.02220???===gx ax v μm/s=14m/s 。 正确选项为C 。 点评 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 ,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例题二 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所受的合外力; (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 对应练习 2 答案:解析 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m 的质点,从h 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课题:12.5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知道物体的惯性。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用身边物体多做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设施 小车、毛巾、棉布、斜面、象棋子、直尺、水杯、纸条、玻璃球、书、碗、水、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1. 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 a. 人推箱子,箱子就运动,人撤去推力,箱子运动一会儿就停下来。 b. 用铁锤敲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 c. 脚踢足球,足球在草坪上运动起来,过一会儿就停下来。 d. 降落的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一段距离停下来。

2. 教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大家想想有哪些? 3. 学生活动举例。(教师把学生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4. 教师: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呢?认真学习了这节课就明白了。本节课探究和例子有关 的力和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引入2 结合课本中的三幅插图,请学生分析原因,再举出类似的例子。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 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吗?(板书)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果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板书)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 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板书) 谁的观点正确呢?让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实验设计并分组实验来检验一下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 (2)学生各自准备的器材(毛巾、棉布、斜面、桌面)进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得越慢。 注意: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上滑下就是让小车进入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一一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 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板书)。 2. 牛顿第一定律(板书) 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专题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路的动态分析问题)

专题:闭合欧姆定律(电路的动态分析问题) 知识回顾: 直流电路的有关规律 (1)欧姆定律I =U R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 I R r E U Ir E U U =+=+=+外内 (3)电阻定律R =ρl S (4)电功率:P =UI P =I 2R =U 2R (5)焦耳定律:Q =I 2Rt (6)串并联电路规律:11 2221 12 U R U R I R I R ==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1.闭合电路动态变化的原因 (1)当外电路的任何一个电阻增大(或减小)时,电路的总电阻一定增大(或减小). (2)若电键的通断使串联的用电器增多,总电阻增大;若电键的通断使并联的支路增多,总电阻减小. (3)两个电阻并联,总电阻12 12 R R R R R = +.如果12R R C +=(恒量),则当12=R R 时,并联电阻最大; 两电阻差值越大,总电阻越小. 2.闭合电路动态分析的方法 基本思路是“局部→整体→局部” 流程图: 3.电路动态分析的一般步骤 (1)明确局部电路变化时所引起的局部电路电阻的变化. (2)根据局部电路电阻的变化,确定电路的外电阻R 外总如何变化. (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总= E R 外总+r ,确定电路的总电流如何变化. (4)由U 内=I 总r 确定电源的内电压如何变化. (5)由U =E -U 内确定路端电压如何变化. (6)确定支路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各支路的电流如何变化. 经典例题: 1.如图所示的电路,L 是小灯泡,C 是极板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有一带电油滴悬浮在两极板间静止不动.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下滑动,则( ) A .L 变暗 B .L 变亮 C .油滴向上运动 D .油滴不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