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印象:上海是个什么海

沪上印象:上海是个什么海
沪上印象:上海是个什么海

沪上印象:上海是个什么海

“你每天都在看《上海的早晨》,为什么就不看看青城子的早晨?”当一向和蔼可亲的邻居孙老师,以严厉非常的口吻,质问与她同在一所学校任教的女儿时,我感受到了震撼。这种震撼既来自于严厉、有力的语气,也来自于不知道上海究竟是个什么海。那是1968年,我7岁。

带着那样的疑问,在我小学三年级时,终于找来一本已经严重破损的“毒草”――《上海的早晨》。

来自于《上海的早晨》的上海印象

人一旦对某一事物形成了印象,便很难改变。我对上海的最初印象,便来自于《上海的早晨》中的那些娇滴滴的太太小姐及挥霍无度的阔少们。

上海之于我,是腐败、糜烂、堕落的,是资本主义的,然而,却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它意味着充满小资情调的高品质生活。但对这样一件事,那个时候是不能说也不敢说的。现在想起来,以那时那样小小的年纪便明白这一点,真是有点可怕。

那时节,当大姐从她那上海的婆婆家探亲回来,我便可以获得一种叫“大白兔”的奶糖。同样是糖果,上海的糖果

包装“洋气”,奶味十足,是国内其他城市的糖果所不能比拟的。时至今日,我对“大白兔”的偏爱仍不能改变。当口嚼“德芙”的儿子笑我老土时,哪里知道他老爸当年以“大白兔”奶糖,赚取多少同学艳羡的目光啊?

那年月,腕上能戴上一块上海产的手表,跨下能骑上一辆产自上海的自行车,身上能穿上一件上海制作的衣服,对普通人而言,多多少少带点可望而不可及的时尚,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身份象征。上海是潮流、先进的代名词。

1 996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到上海。那时的上海,正处于“尴尬”期。论政治地位,比不上北京;论经济地位,比不上广州,深圳。的士车上,公交车里,常常听到人们报怨:上海“老大”的地位哪里去了?这改革开放怎么就把上海给抛弃了呢?不过,话虽这么说,那个时候与上海人接触,你还是可以强烈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精明、算计与潮流。就说我住的那家招待所吧,食堂做饭的大妈是位十足的“股票专家”。每天的吃饭时间,便是她的“股评”时间。

2003年至2005年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到上海。那时的上海已得到飞速的发展,浦东新区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世人,老市区也逐渐得到改造。也就是从那时起,上海的房价牛气冲天,至今稳居国内霸主地位。当我身处于上海这个刚刚崛起的金融中心,注视眼前步履匆匆的白领丽人和白领先生们,真的是倍感茫然,不知道面对这些个新鲜出炉如海鲜

般生猛的年轻人,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深圳的崛起因为速度快,便有了“深圳速度”这一专有名词。而上海崛起的速度,更是神速。没几年的工夫,便将深圳甩在身后。没办法,上海的“底板”好啊。身置上海浦东的摩天大楼群,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我曾人住一晚经贸大厦56层,推开窗户,云彩就在眼前飘。在老城区,上海人将那些破败的石库门拾掇拾掇,便成了像模像样的家庭博物馆。

每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记忆,这种记忆成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因此,每到一座城市,我都喜欢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好在现在城市的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这真是一种幸运。

老虎灶:普通上海人曾经的寻常生活

旧上海用租界将富人与普通人隔开,而现在是用奇高无比的房价。

我的一位生于上海工作于上海的朋友就说:上海的夜晚是罪恶的。他是国内一位著名的摄影家,职业特点使他有机会接触“那样”的生活,因此有资格说那样的话。

而对绝大多数上海人而言,即便是生活在上海一辈子,怕也没机会发出那样的感慨。如今,流行在上海普通人中的

一句话是:想翻身,靠搬迁。还是上海的那位朋友,酒后感叹道:旧上海用租界将富人与普通人隔开,而现在是用奇高无比的房价。

我一向认为,最能代表上海特点的,是富人,最起码是小康人家的生活。这种观点,遭到朋友的猛烈抨击。他为证实我的错误,便起大早带我去拍“最能代表上海特点”的“老虎灶”。

这是目前上海最后一家“老虎灶”,位于繁华的城隍庙、豫园附近。四面的高楼,将这个所在挤压得透不过气来。如果不是熟门熟路,想找到它,还真是要费尽周折。

老虎灶又称熟水店,是百姓打开水、喝茶的地方。这是旧上海的古老传统。上海老虎灶的诞生与旧上海人的狭窄的居住环境、简陋的炊具条件密不可分。有人考证,老虎灶诞生于上海小刀会起义时。那时,百姓为避战火,纷纷往城外租界跑。当时煤气还不普及,用煤球炉是小康人家的“权利”,普通人家里用木柴烧水很不方便,老虎灶便应运而生。

老虎灶以形状而得名。因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灶尾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就像老虎翘起尾巴,因此上海人很形象地称之为老虎灶。

老上海有一老话叫“泡开水”,即指到老虎灶去打熟水。解放后,上海棚户简屋集中,老虎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少老虎灶除供应熟水外,还设几张桌子,供人

们喝茶聊天谈生意,有条件的还设有盆汤供人洗澡。那时节,每天清早上班前和傍晚下班后去老虎灶打开水已经是一些

人的习惯。

传统的老虎灶灶面置有三只烧水锅,三只锅中央有一加煤孔,烧水锅和烟囱之间还有两只积水锅,称为“积口”。旧时还有两种老虎灶、一种叫“七星灶”、炉灶只是一只大缸。缸里用泥和砖砌成七个火孔,孔上放七只钢壶烧水;另一种叫“经济炉”,炉体是一只白铁皮大炉,炉上置一大锅烧水,出水处设有温度表和水龙头,以便观察水温和放水。

老虎灶一般在弄口或弄堂附近的小街上。通常一开间面,也有直二间或楼上楼下的。

由于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老虎灶终于可以完成“使命”悄然退场。人们过去在这里排队打水、聊天的景象也将一去不返。

水多周庄:是梦的开始,还是梦的陨落

小河中的船娘失去了想像中的纯朴,脸上的笑和身上的衣,便有了表演的痕迹。

知道周庄,是因为陈逸飞那幅著名的《双桥》。陈逸飞将西洋油画的写实与中国水墨的写意巧妙地融合在画布上,通过周庄的小桥流水,不仅将西方人带八仙境,也将如我这

般没去过江南的北方人带进了梦想的天堂。上个世纪80年代,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被美国石油大享哈默高价买下,并于1984年赠送给邓小平。

大约也就是从那时起,周庄,这个有着900余年历史的江南水乡,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来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

或许是名气太大,游客太多,而今的周庄早已失去往昔的宁静。小河中的船娘失去了想像中的纯朴,脸上的笑和身上的衣,便有了表演的痕迹。而那小桥下的水,也失去了清澈,取而代之的,是那艳艳的绿。

当我终于有机会随着拥挤的人流,踏过周庄的小桥流水,步入周庄的石板巷子,越过攒动的人头,打量眼前明初巨富沈万三的府第,实现学生时代不曾有条件实现的梦想时,心中的喜悦与感叹相伴而生:虽说眼前的周庄与想像中的周庄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但她毕竟还是周庄啊!

这沈家的宅子可谓庭院深深,门前是贯通周庄的小河。不要小瞧了这条窄窄的河,它连着淀湖、太湖,进而便与长江乃至大海连接起来。这是个多么具有奇思妙想的创意啊:将家安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周庄,门前的一条小河解决了交通问题,并能四通八达。难怪沈万三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一代富豪。

从高处俯瞰周庄,太湖水系的淀湖水、将周庄环抱入怀。镇内虽有小桥无数,却没有与外界相通的大桥。这让周庄侥

幸避过了那无数的战乱。或许,沈万三也正是出于如此考虑,才选择这里建宅吧。

沈宅的阔绰,自不待言。而距沈宅几步之遥的张宅,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装饰的豪华程度上,均足以让沈宅自叹不如。

作为官宦人家的宅第,张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设蠡壳窗户。砖雕的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宽阔的大厅内,立有数根一抱粗的庭柱。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大厅的东侧,有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旧时,没有大事轻易不开正门,每逢婚丧喜庆或有贵宾来访,才打开大门,抬进轿子。平时家人进出都走陪弄。如今,陪弄却成了别有风味的旅游通道。

步入陪弄,在幽暗的光线中,但见斑驳的墙上,壁龛被烟火熏得黝黑,阴冷的潮气在脚下氤氲。惶惑间,一片舍有绿意的光亮投来,顿觉眼前一亮:那是张宅的后花院。只见树木扶疏,春色如画,一条晶莹的小河奇妙地闪现在弄底,贴着墙根流来,穿水阁而去……难怪中国从古自今的读书人,都信奉金榜题名,读书做官。这大概便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吧。

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小小的周庄就这样得以

存续下来。她虽不及威尼斯那般壮观,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东方别致的情韵。在仅有0.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拥有近百座建于明清时代的宅院和60多个保存完好的砖雕门楼。小镇以河成街,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将这水,这人家,如串珍珠般连在一起。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这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对周庄的赞美。这小小的周庄,既吸引了西晋文学家张翰及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的足迹,也让现代文人柳亚子的视线在此停留。

粉墙乌瓦的周庄,水桥流水的周庄,安静祥和的周庄,古朴自然的周庄,那应该是禅化了周庄,是物欲中的人们精神家园之所在。她应该让到这里的人们重新找到一种平和,散去心的积郁。然而,周庄究竟被物化了。沿街林立的商辅,夜色下的灯红酒绿,让周庄变得喧闹而嘈杂。

用端倾听:莲的内心与命运

且在这庙宇沾沾这祥瑞之物的福祉吧。

说起靠近上海的古镇周庄,无人不晓。而说起用(lu,音同路)直用端,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用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夷之语,知远方之事,好生恶杀,明君在位则奉书而至。将用端陈设在宝座两旁,显

示在位皇帝是圣明之君。

当导游带我们来到号称“用端”的寺庙,我们便来到了有着“神州水乡第一镇”之美誉的用直用端。当然,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领水乡之风采。且在这庙宇沾沾这祥瑞之物的福祉吧。

朋友们纷纷与供奉在寺庙中用端合影留念,我却被院中那一池睡莲所吸引。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生于宋代的我国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在他那篇著名的《爱莲说》中的句子。此句蓄意高洁,字字珠玑,向来为心存志向的人们所传诵。

睡莲,又名子午莲。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花卉。根状茎短粗,直立。叶漂浮水面,心脏形或宽椭圆形,基部具深弯缺,上面亮绿,下面紫赤色。花单生漂浮水面,花瓣多数,呈白、粉、红、黄等色,每日上午开花,下午闭合,故名子午莲,花期6至9月。浆果为宿存萼片所包裹。

睡莲原产于东亚地区。或许正是由于睡莲的圣洁与肃穆,她成为泰国、埃及、孟加拉等国的国花。

莲又与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如来佛所坐,或观世音站立的地方,都有千层的莲花。信佛之人,必深爱莲花。睡莲与荷花同属睡莲科,所以有时容易把她们的名字搞混。在佛教中,睡莲和荷花通称为莲花。

睡莲是山林沼泽中的女神,意思便是“水中的女神”。

贾鹏芳的二胡曲《睡莲》,淋漓尽致地向我们传达着那彻骨的忧伤。我常想,这凄美绝伦的曲子出自怎样的心灵?是怎样的一双手在拨动琴弦,让心在弦上跳跃,让莲在弦上呢喃?又需要怎样的心灵去倾听,才能明白莲的内心与命运?

一池睡莲向天空绽放着她的纯洁与从容。“唯有绿荷红菡,卷舒开合任天真。”莲便这样以她的纯洁打动了无数心灵。

法国画家莫奈在19世纪末定居吉维尼后,专心与莲为伴,在庭院中培植了一池睡莲。他描绘睡莲整整12年,直到故去。

当我读到下面的诗句时,实在诧异竟有如睡莲一般慧心雅致的女子,咏吟出如此美妙的诗句:我是你臂弯下的那朵睡莲,在夜色中舒展幽幽的娇艳,守候千古的不变佣我含情脉脉的容颜/为你的一池碧水舒绽……

印象上海

印象上海 2014年6月17日我来到上海,看着渐渐远去不一会又出现的绿色,心情没有想象的澎湃,反而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世人眼中的夜上海可能因为白天,五彩的霓虹灯还未开启,也可能因为我要去的地方郊区,途经的没有能象征这座城市的建筑,总之,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与二三线的城市没有什么不同。与其睁大眼睛去发现,我更愿意带着颠簸的疲惫沉沉睡去。直到那天同来的同学要离开,朋友拉着懒惰成性的我陪着她,逛逛这大上海。我们如同对上海趋之若鹜的其他人一样,选择来到外滩。沿着南京东路,我看到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人群,再我眼中:他们是过客,对他们而言,我亦然。可怜天公作美,下起淅沥沥的小雨,不足够打湿我们的衣衫,反而添了夏日的一丝凉爽。我的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平淡中带点欣喜。屹立在外滩的东方明珠又送走了一批尽兴而归的游客,我带着半点好奇心打量远方的高楼大厦。朋友在一旁叽叽喳喳,好像在说,广场的小灯没有亮。我收回视线才注意到地上的小孔,有些遗憾,若是它们亮起来,至少站在眼前的我能分享一片光彩。身后的巍峨带着皇家的威仪,我情不自禁的猜想,这里曾经住着王子与公主。很像教堂一样的建筑闪着金色光,我听着它一分一秒的啼叫,心慢慢开始悸动,我很想知道这座城市繁华的由来,于是,拖着朋友,重新逛着南京东路。这里的商场比之其他要高,要辉煌,服务员小姐的妆容要华丽的多,看着有七八个零的男士手表,我想此生可能也无缘。隔着透明的碧窗,我又去看各式各样的珠宝,没有一个女性会拒绝它们,因为它们是那么美。我恍然大悟,原来上海的繁华就是这里的零与零零。读过很多故事,故事中不乏为钱堕落的女人,现在我似乎能明白,那些可怜的人不过是城市进化的牺牲品,我们虽然处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片土地,然而一出生就注定了不同。我们永远无法带着平常心去面对超市的打折,也无法左手苹果,右手三星。然而我们快乐,我们因为超市的一点点小折扣而窃喜,我们用整月的工资换掉用了两三年的爱机,我们拥有的是平凡中的快乐,是自己开花自己结果的洒脱。夜上海可能永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消费者,带着苛刻的眼光询问服务员小姐能否打折…… 然而这就是生活——我们的生活。

老上海记忆之南市那段消失的记忆

老上海记忆之南市那段消失的记忆 半淞园 半淞园地区,位于老城厢南部的高昌庙镇。清末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后陆续在此建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华商电气公司(后为南市发电厂),自来水厂等。 1916年,邑绅姚伯鸿向亲家沈志贤租借土地,在沈家花园 北面兴建半淞园,历时两载终于1918年建成。姚伯鸿将黄 浦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将此园命名为半淞园。适时,半淞园正门前是宽阔的碎石子马路,有1路和4路电车频繁往来,每年五月初五有划龙舟比赛,九月有赏菊展览。园中有一大湖,湖中堆垒人工岛,岛上有荷花池、群芳圃、江上草堂、大假山等景致。半淞园内亭台楼阁精巧雅致,景色幽静宜人,是沪上文人墨客酬唱雅集之处。1920年,毛泽东 和旅沪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举行会议,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你看得出哪个是毛泽东吗?)。1921年,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也来到半淞园聚会。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日军飞机对上海南站和高昌庙一带狂轰滥炸,半淞园地区成为一片废墟,一代名园从此湮灭。

解放后,半淞园一带陆续兴建了南市发电厂、南市自来水厂、建设机器厂等。如今,半淞园原址已成为世博浦西园区。 全泰服装公司 全泰服装公司,原名全泰服装店,民国26年,开设于南京西路。1957年,迁至中华路1471号。1982年,全泰首创中老年服装专柜,1987年,更名为全泰服装公司。上海市实验小学 上海市实验小学,原名万竹小学,创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早期分男女生两部,民国16年合并。抗战胜利后改名上海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 解放后,改称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改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位于露香园路242号。街景 陈士安桥近方浜中路 福佑路,福民街 光明食品商店,方浜中路

【燕赵上海散步】之二十二虹口提篮桥犹太难民居住区(组图)

【燕赵上海散步】之二十二——虹口提篮桥犹太难民居住区 (组图) 提篮桥,是位于虹口区东南的一个地区。清朝嘉庆年间,本地居民在下海庙附近的下海浦上兴建一桥,名为提篮桥,该地因此得名。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该处被划入上海美租界,由于区内有香火鼎盛的下海庙和通往浦东的轮渡,逐渐成为苏州河以北的主要集市之一。190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提篮桥地区的华德路(长阳路)、舟山路、昆明路、保定路之间的地块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部局监狱,俗称为 “提篮桥监狱”。 纳粹在德国掌权期间,大批犹太人前来上海避难,提篮桥即是主要聚居点之一。日本在占领上海期间,将提篮桥划为犹太人隔离区,使得该区域最多曾容纳3万名犹太人。目前,提篮桥区域内的长阳路62号尚有犹太教的华德路摩西会堂一座。提篮桥原为虹口区主要商业、文化中心之一,但随着下海庙渐废,轮渡停航,逐渐衰落。目前提篮桥的范围大致在杨树浦路、惠民路、黄浦江、东大名路和霍山路之间。区内近年来新建了上海国际客运码头,并借着北外滩概念的提出展开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经济情况有一定的好转。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d19471472.html,/DownloadImg/2009/1/30/8 8761_2419859_2.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border=0 src_cetemp="https://www.360docs.net/doc/d19471472.html,/DownloadImg/200 9/1/30/88761_2419859_2.jpg"> 在2005年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九十二岁高龄的前美国财政部长布鲁蒙赛尔简明扼要地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没有提篮桥就没有散播在世界各地的犹太后裔。在这片特殊的区域内,不仅仅曾经关押过诸多重要人物,更重要的是,二战期间,这里曾经为超过三万名欧洲犹太人提供过避难场所,使他们免遭各方迫害,从而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具有非常独特意义的一笔。 2006年01月06日提篮桥散步昔“小维也纳”地区(舟山路一带)有“犹太人难民在上海记念馆 ”摩西会堂(Ohel Moishe Synagogue)。图为该馆会计员王氏。东余杭路嘉道理学校 犹太人来港可追溯至一八四零年代“鸦片战

小学生作文范文:上海的城市记忆

上海的城市记忆 上海的城市记忆 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好留在城市”。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恰恰正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仅是一个巧合,更代表了人类对城市亘古不变的希冀与期待。 城市,是时间流逝所留下的痕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同时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上海作为一座海滨之城,骄傲地挺立于中国最具现代特征和现代意义的城市队伍之中。上海高水准的城市公共设施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得每一个人引以为傲。如今,上海正在努力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并为2020年的“世博会”规划市政建设,届时上海定会以精神焕发的面貌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佳宾,自豪地展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美好前景。而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美好的目标,一座座钢筋水泥构建的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对应的,一片又一片故旧建筑凄然倒下。 这些令人骄傲的城市记忆也许在开发商急功近利的眼中一文不值,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城市记忆串联着珍贵的历史文化精神。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越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这对于上海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铅色的高楼大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能长久,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那些看似窄小破旧的弄堂,墙壁斑驳的旧式建筑,无一不是一部具体真实的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簿。历史和文化才是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魅力与个性。在这些老屋老街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民俗民

风,独特历史构成了上海的底蕴和内涵,这些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风光依旧的古建筑,浑身上下洋溢着的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化气质。 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越是现代化的社会,越会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文化奉若神明。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城市的发展才具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市民才能拥有同一份记忆,才能让情感联系得更为紧密。 易中天说,中国没有哪座城市比广州、上海和香港这些商埠更像一个大商场了。的确,除去购物城、名牌街、写字楼、银行、商场、超市等,上海还会剩下什么?如果我们仅有的这些城市记忆也消失了的话,外来观光者对上海当地的历史及文化传统还能有什么体会呢? 城市,自古以来便担当着使生活更为美好的重任,她身上所承载着的是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诚然,从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中心等等宏伟建筑的拔地而起到现在的轻轨,磁悬浮列车等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城市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然而,这还只是停留在物质文明的层面上,真正美好的生活同样也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城市记忆都是建设精神家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让我们共同来保护这些珍贵的记忆,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伟目标。

上海,犹太人的避难地

上海,犹太人的避难地 Michael Blumenthal, der Direktor des Jüdischen Museums Berlin, entkam 1939 dem Holocaust. Ziel der Flucht war Shanghai. Dort überlebten Tausende Juden. 米歇尔.布鲁门塞尔,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逃过了1939年的大屠杀。避难地为上海。那里有近千人的犹太人活了下来。当1945年关于令人发指的纳粹集中营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米歇尔.布鲁门塞尔正不知所措地站在上海犹太隔离区的一 座墙前。在他位于虹口区的住所对面,一座墙上贴着长长的名单。布鲁门塞尔读着幸存者的名字,这些人幸运得逃过了纳粹杀人机器。在名单上没有一个他童年时在柏林的玩伴。布鲁门塞尔当时18岁-同他的姐姐和父母一起在上海挨着饿,被凌辱,被殴打。但是,这个家庭活了下来。 上海的犹太人把纳粹集中营认成为暴力机构,而不是系统化的屠杀地点。战争的结束验证了之前最坏的恐惧:500到600百万犹太人被纳粹杀害。布鲁门塞尔恨上了德语并为他的祖国感到耻辱。同样的感觉也存在于很多犹太难民身上。当布鲁门塞尔1939年5月踏上中国的土地后,几个月以来绝望的日子终于被甩在了身后。布鲁门塞尔的父亲在1938年的 碎玻璃之夜被抓到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当他妻子将船舶通

行证呈上以后,他才被释放-掉了25公斤的肉。这个被纳 粹剥削到只剩下最后的十帝国马克的家庭,最后从那不勒斯离开欧洲。 对当时只有13岁的米歇尔.布鲁门塞尔来说, 五个星期的航 行是一个奇特的经历。他看到,地平线在蓝色和灰色的海面上升起和下降:”我当时非常好奇“。只有当父母陷入紧张的 沉静之后,如他几个月以来看到的,他的情绪才黯淡下来。上海以一个大港口城市的破旧魅力迎接他。当远洋航轮进入扬子江口并从那里进入黄埔江后,米歇尔.布鲁门塞尔看到了连成线的船只:货轮和战舰,其中还散落着张着帆的帆船和划行的舢舨。救援组织的代表将新来人员安排到紧急避难所。很多犹太难民将上海称为避难地中最后的选择。一个陌生的文化,不健康的气候-但是,自1937年以来,几乎所有的 地界都向寻求帮助者关闭了。在上海没有人向你问起护照或是信仰。最后一批逃亡者在1941年从陆地上经过俄罗斯和 日本到达上海。”霍尔小吃店“,”亚特兰大咖啡馆“-字体早已经褪去了颜色,但虹口区北部的避难者开的商店的广告牌还是可以看得清。犹太隔离区沉默的证人在今天还可以找到。从1943年5月到1945年8月共有2万犹太逃亡者,在日 本人的驱赶下拥在这里,大多数人来自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他们和1万中国人一起挤在两个半平方公里的面积上。 日本在1941年末占领了整个上海,然后迫于其同盟国德国

《记忆与写作》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上海市高考题)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记忆与写作 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信息自然会被简化。我们知道,讲述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性行为。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通过选择,这个故事中有太多的内容被忽略掉了。记忆中的大部分元素仍然在酣睡,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元素不存在,只是经历在记忆中尚未充分发酵,假设二十年后,当你再次来到这条河边,你发现河流的原址上矗立着厂房,如果你猛然回忆起当初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的情形,你是否会想起清澈的河水,天空中的白云在水面上投下的斑驳阴影?是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 ⑤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我要说的是,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哪些记忆内容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渣泛起,取决于作家的召唤。这种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但经历的“重复”也许最为常见。“重复”所引发的回忆究竟要将我们的意识导向何方,我们事先并不知晓。 ⑥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次见到一朵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此时,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阳光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内容其实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为“非意愿性记忆”。 ⑦我们的理智总是希望将记忆简化成可以把握的内容加以储存、识别和归类,可实际上,写作有时就是要敞开一个理性无能为力的世界,呈现那些曾被省略的非意愿性记忆。构成文学作品真正质地的,也许不是可以被理智归类的现实“经验”,而是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节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 3.第②段加点词“发酵”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2分) 4.为第⑥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合适的一项是()。(3分) A.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近代上海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的权势转移

近代上海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的权势转移 1843年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无数的外国人从世界各地涌入这个新开放的城市,为实现对中国的侵略目的,在获取经濟权益的同时他们在客观结果上将上海建设和发展成了当时的“东方巴黎”。在这些涌入上海的外国人中,葡萄牙人因为其特殊的血缘属性呈现出了与其他欧洲国家公民不同的身份特质。上海的葡萄牙人直接来自澳门,而非远在欧洲的葡萄牙,他们已经经过了几百年与亚洲人的混血通婚,形成了“土生葡人”①族群。如同权力关系理论的描述:“权力就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弥散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②从澳门来到上海的葡萄牙人也不得不面对这里的外侨社会所表现出的与澳门截然不同的权力关系。 目前,学界对上海的外国侨民研究,特别是上海的葡萄牙侨民研究还基本围绕在对其人口构成和在上海时的部分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的考察,尚未对葡萄牙人在上海的适应过程与融入结果进行发掘,也未将不同国家侨民在上海的社会交往为切入点来窥探上海外侨社会的权力关系与变动。本文着重考察一路跟随英国人脚步从澳门和香港抵达上海定居的葡萄牙人,在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权利场域中的文化顺应与社会融入,以及日本攻占上海后对上海外侨社会尤其是葡萄牙人生存空间所带来的影响,以期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上海外国人社会内部的等级秩序、互动关系与权势转移。 一、上海开埠初期的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等级秩序 早在15世纪,葡萄牙人就率先从欧洲出发开始了向东方的航海探索。在他们抵达亚洲后为了以少数的人口维持漫长的贸易网络,葡萄牙王室鼓励进行航海探索的葡萄牙人与贸易点当地女子通婚以扩充人口。17世纪时,葡萄牙商人在澳门的对外贸易活动减弱,商业活动也逐渐转为由本地定居的葡萄牙人经营,葡萄牙人的通婚对象随之变为澳门的华人,由此在文献中开始出现了“土生葡人”这一概念。根

老上海的“公啡”-陈明远

老上海的“公啡” ◇字体:【大中小】(2005.9.6) 陈明远 在巴黎和马德里等文化名城的旧区老街旁,有一些咖啡店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尽管铺面狭窄、设备简陋甚至烟熏火燎,然而因此更加珍贵。当地居民自豪地向观光客指点说:“这里是波德莱尔、罗曼罗兰和海明威等人常来高谈阔论的坐席,那里有凡高、马蒂斯和毕加索留下的足迹!” 老上海也有这样应当引以自豪的咖啡店。其中第一处就是靠近虹口公园、四川北路底的“公啡”。 20年代初期田汉的独幕剧《咖啡店之一夜》,据我所知乃是中国作家首次在舞台上抒发“咖啡店情调”。此后几代中国文化人跟上海的咖啡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极左的文化专制时期,这种缘分被粗暴地割裂了、践踏了,但是老上海的“咖啡店情调”,那浓郁、略带苦涩而又异常甘美的芳香,仍然久久地飘荡萦回在几代文化人的心底、梦境。 “公啡”坐落在老上海公共租界边缘、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周围的外国侨民以日本人居多。它的几十年历史,乃是这种“咖啡店情调”的代表。我的父母长期住在虹口区,离鲁迅故居和“公啡”旧址很近。60年代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从上海到了北京,老前辈祖师爷们常向我询问“公啡”的近况;80年代劫后余生的夏公、阳翰老回到上海时,也一再寻访过“公啡”的旧址(北四川路底),流连忘返,感慨万端。(注:今四川北路,新中国成立前称为北四川路。) “公啡”创始于何时,有待考证。至少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时,它已经成为文化人经常会聚处。夏公回顾:“我记得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是1929年10月中旬,地点在北四川路有轨电车终点站附近的公啡咖啡店2楼,参加者有潘汉年、冯雪峰、阳翰笙、钱杏和我等10个人。”我也询问过阳翰老,他证实了夏公的说法,并回忆了当时在“公啡”聚会的情况(我做了记录);唯一的差别是他说人数是9个,皆为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的文化骨干。他说:可以认为“公啡”是左联诞生的摇篮。 杨纤如老人回忆道:“30年代阳翰笙同志经常带领我们参加作家的活动,北四川路底的公啡咖啡店去过多次。这是一个犹太人开的店,是外国人常去的地方,巡捕房包打听是不大注意的,比较安全。所以地下党才选中这里聚会……记得冯乃超说话的时候,手里玩弄着橡皮筋,他把近视眼镜伸到一位女作家面前问:蒋女士有啥子意见呀?这位蒋女士就是丁玲。” 1928年鲁迅在《革命咖啡店》一文中写道:“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烁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但是,当时鲁迅跟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作家们尚有隔阂,误会有待解除,所以文中不无调侃和幽默。鲁迅写道:“我是不喝咖啡的,还是绿茶好…这样的咖啡店里,我没有上去过。” 但是过了一年以后,鲁迅愉快地登上了“公啡”2楼。后来夏公对我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1929年底,一天很冷的下午,鲁迅先生亲自到公啡咖啡店出席了筹备左联的聚会,跟潘汉年、冯乃超和我交谈得非常融洽。左联的筹备会一般每周一次,需要时隔两三天就碰头。地点固定在公啡咖啡店2楼上一个包间里,西餐桌旁可容十几个座位。1930年1月下旬,就在

论文《上海印象》

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号:1600R201 课程名称:上海历史与城市精神 论文题目:上海印象 任课教师:李坚教师号: 1000 学生姓名:赵韦康学号: 13122791 成绩:

小时候,我的理解能力似乎很强,我把“上海”理解成一个动词,即到海上去,这似乎很可笑。长大后,我虽然没有继续保持这个想法,但我仍然觉得上海就像一片海,一片孤孤独独的海。 上海是由千千万万个孤独的人组成的。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他们似乎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 我想问的是,做上海人是不是很压抑?我真的不知道,上海拥挤的大巴告诉我上海人很累,上海的咖啡馆告诉我上海人很闲。我的一个上海朋友告诉我,他经常挤一辆大巴去喝一杯没有什么意义的咖啡。他说上海人“家”的意识很淡薄,24小时里,“路”的概念很强。是啊,我想,每天肯定会有一个所有上海人都走在路上的时刻,那时,上海的城市里要有多少裤腿擦出的风啊。 尽管每次去上海,都要被亲戚亲切地称为“乡下人”,心里纵然有点儿不舒服,但也接受了。那或许是一种居高临下,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遗传,连孩子也学会这样叫了,但有时他们多多少少不明白这样叫的理由。其实上海人自己也知道这样叫难免伤感情的,伤了感情,乡下人也就难得“进城”拜访了。而认为待在上海就哪里也不需要上海人,则更不会主动“下乡”拜访了。在这方面,上海人的孤独是不被人知晓的。但他们仍然会安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拥有上海等于拥有一切。于是更加孤独地守着脚下的土地,独守着家门。 但令人庆幸的是上海不是封闭的,所以上海人骄傲着自己的孤独,继而演化成孤傲,事实上值得孤傲。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经逝去,我们这一代永远也无法想象。纸醉、

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细细品

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细细品 这一次去采访程乃珊,是约在她富民路上的家里见面。富民路闹中取静,靠近静安寺的中心地带,却是窄窄的一条马路,两旁植物繁盛,光影斑驳,在正午时分特别浓烈的大太阳底下,很有点时光交错的意思。但这些只是序曲,当我坐在程乃珊家的客厅里时,才真正有了时光倒流的感觉,因为在这间客厅里,无论是那张殷实饱满的橡木餐桌,还是那架朴实低调的褐色钢琴,甚至是钢琴上那座所有的指针都停了脚步的老式座钟……它们,都实实在在是“百岁高龄”了。而当客厅的女主人程乃珊挽着长围巾坐到我对面的时候,我很肯定,今天的采访会有很多关于老上海的好故事。 一条银行家的庭训 而事实上我们的开场真的是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卖豆腐的老人。在很多年前老人还是青年的时候,他通过卖豆腐起家,一点点从豆腐摊做成了豆腐铺,从小门面做成了连锁店。老上海总是有这么多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但程乃珊说的这一个,重点不在传奇,重点在——“你晓得么,就是这样一个卖豆腐的行当,它们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它们都有自己的行规,口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小至行业的传统和道德,大至社会的传统和道德都得以存续,而这些所谓庭训、门风、家规、家传、家教、家学、家史……这些文化传承中细小却关键的纽带,我们今天还留下多少呢?”程乃珊略有些无奈地说。 之所以说给我听这个“豆腐行规”的故事,是因为我问到了她最新的写作计划。程乃珊说,她正在写一部纪实体的小说,想以一个大家族中小孩子的成长故事,纪录一个家族里几代人的变迁和经历。是的,这个小说的原型,正是她自己家族的故事。“我的祖父母早已去世多年,我的父母也去世了,而我自己也做了祖母。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们家族的第五代孩子,他们完全不了解自己家族的事情,也根本没有兴趣知道。”这个发现让程乃珊有一点遗憾,但更多的是忽然涌起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作为和祖父母生活最久的孙女,是最了解家族故事的人,更从祖父母那里直接得到了关于家族的很多资料和照片,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写一本家族故事,让后辈们能更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要不然,他们肯定连我们家族的庭训都不知道了。” 好吧,我承认我被震慑了一下,“庭训”这种东西,现在又有几家还有存留呢?“那……你们家族的庭训是?”我真的很好奇。程乃珊不假思索地说:“当你身上有10块钱的时候,你只能表现出5块钱的身家,而且只能花两块钱。”看我听得有点发愣,程乃珊笑着解释道,“这大约与我爷爷从事金融业有关吧。” 是的,关于程乃珊的家族史,那又是另一个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程乃珊的祖父程慕灏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当他只有16岁时就背着一个小包裹,只身从浙江桐乡的乡间小道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谋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才智和毅力站稳了脚跟,自谋职业进入大清银行做练习生,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银行各种业务,并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得到了上司的器重。他曾担任日本神户中国银

犹太民族大流散

学士学位论文 浅析犹太民族大流散 学院、专业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研究方向世界史 学生姓名郭伟凡 学号20100301004 指导教师姓名张凯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2014 年 4 月18 日

浅析犹太民族大流散 摘要:大流散是贯穿大半个犹太历史的事件,本文主要讲述了犹太民族前期流散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大流散的背景和原因。大流散事件长达1800多年,这这么长的时间里犹太民族辗转世界各地生存,主要有埃及、巴比伦、伊斯兰世界还有东西欧。在这些地方,犹太人不仅建立了生活的社区,保持了本族的信仰,还创造出了影响世界的犹太文化。文章中还叙述了犹太人在各国各地创造的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最后,本文讨论了犹太民族大流散对本民族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其他民族的影响。 关键词: 犹太民族大流散迁徙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引言 (4) 一、大流散的背景 (4) 1、犹太民族的诞生 (4) 2、巴比伦之囚 (5) 二、流散的开始 (6) 1、流散在埃及巴比伦 (7) 2、流散在拜占庭 (8) 3、流散在伊斯兰世界 (8) 4、流散在东西欧 (10) 5、流散在美洲 (11) 三、国家的建立流散的意义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信 (15)

引言 要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它的历史,认识犹太民族亦然。在犹太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事件就是大流散。可以说大流散是犹太民族的转折点。大流散,是自第二圣殿被毁时期既公元70年起到1948年英国的委任统治结束,一个新的犹太民族国家建立——以色列国为止的这段时间,①长达1800年。对于流散一词,犹太人有着自己的认知。在犹太文化中,描述流散状态的词是diaspora②是放逐和流散的意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带有一种宗教性。后来发展为特指犹太人离开故土,在以色列以外的地区生活的意思。许多人认为犹太人的流散是被上帝抛弃的表现,犹太的精神领袖们为了使犹太民族得以继续独立的延续下去,从《托拉》③(又称《摩西五经》)中找寻新的解释,为处於宗教迷茫的犹太人找回信心。diaspora的在宗教上的解释为这是上帝对犹太人的考验,犹太人强调流散是民族成长的方式,具有积极的含义。虽然流散有一定惩罚意味,但这不是永恒的,犹太人终有一天会回到故土,回到家园。 一、大流散的背景 1、犹太民族的诞生 被犹太人普遍认可的祖先是亚拉伯罕,公元前1800年出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亚拉伯罕无疑生活在当时相当富裕文明的平原上。然而,亚拉伯罕却带领着自己的家人和财产,离开了富裕的两河流域,来到了“应许之地”的古迦南地,就是犹太人所说的“以色列地”或今日所统称的巴勒斯坦地区,这一直是让人们理解不通的地方。从此,进入迦南的犹太人有了新的称谓——希伯来人。伴随着这个新称谓,犹太人也正式登山了历史舞台④。犹太的历史就是从迁徙而开始的。迦南地相比与两河流域是贫瘠的,迦南常发生饥荒,在又一次大饥荒发生时,当时的犹太族长带领着人们迁徙到埃及,在埃及定居的初期犹太人是受到善待的,但由于埃及统治者的变更,犹太人开始受到了迫害,人们又在族长的带领下回到了迦南古地,但当时的迦南已被其他民族的人们居住,犹太人不得不动用武力来 ①另一种说法:132—135年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使犹太民族失去了曾经的居住地以色列。 ②Diasporal来自希伯来语galut ③托拉:广义上是指上帝启示给犹太人的真义。也是律法的意思。狭义是指《摩西五经》。 ④徐新:《犹太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上海印象

国庆随感之上海印象 每个城市都有她独到的魅力所在,犹如王朔笔下的北京,老舍笔下的济南。上海,似乎是每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城市。相比于其他城市,上海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总是有很多种,高耸恢弘的浦东是她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面,穿着旗袍靠在弄堂窗前的女人是她感性的一面,弥久沧桑的外滩欧风建筑群是她极富有历史韵味的一面,夜幕降临后的魔都又是她奢靡的一面。走近上海,走近这个带给人们富丽想象和未知好奇的城市,短暂的几天,我不能完整的一睹她的全貌,却可以从每个细枝末节来细细的感受这个城市,她叫“魔都”——也许是因为她的多变不能琢磨,带来的魔幻神奇感受。 如果用文字来形容建筑的富丽堂皇,我想以后可以用“就像夜晚的浦东一样”来诠释什么是现代建筑之美。当夜色将黄浦江面的颜色涂黑,浦东的建筑群就像银河另一侧的繁星一样,陆续的换上了华丽的霓裳,尽情的展示着现代建筑的独特美感。与身后浦西的古老欧式建筑交相辉映,仿佛是穿越在古今之间的朦胧,一江之隔,记录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比对起江对岸的新锐高楼,浦西的西式洋房就不免显得有点寒碜破败,经历了百年的洗礼,这些石柱早已不及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光鲜亮丽,却每一幢都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他们就那样静静的伫立在那里,没有一丝张扬。沿着那些建筑一幢一幢的逛过去,曾经无数次出现在照片上矮矮的建筑是如此的雄伟高大,相对于各色亮丽的霓虹灯墙体装饰,这些灰色的石头外墙倒是给了人一种格

外的庄严感。那些粗粗的柱子,让人看了心中肃然涌起敬意。想起远在西方的帕特农神庙给人的历史沧桑感,无怪乎希腊人在神庙中要采用柱式结构了。比起现代高楼矮矮的台阶,快速的电梯,这些老建筑高高的台阶更添几分沉稳庄重,倒和中国那些山寺都有很多石阶有了一种异曲同工之妙。而那些有着“上海近代优秀建筑”的不起眼的标牌,仔细看来除了了解它们的历史以外,还能学习感受到这些建筑需要自己观察体会才能看到的妙处。比如说汇丰银行那只尾巴被砍了一刀的铜狮子和一些檐下的雕刻、人像柱,若不仰着脖子用力地看到眼睛酸是决计看不到的。再比如说中国银行大楼,也许这幢大楼在整个外滩众多的万国建筑群中并不是最亮眼的一个,但作为外滩那么多建筑中唯一一幢中国人设计的建筑,看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奇怪的骄傲感。和其他所有建筑一样,现在的中国银行大楼也是那种灰扑扑的建筑。旁边的和平饭店倒是粉红和白色相间,显得典雅大方。在远景的照片中,中国银行大楼有点湮没在众多豪华气派的大楼中。就算是近看,很多人也不曾对它多加注意。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真正的证明了它是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的完美结合。看多了前些年对北京那些不中不洋“扣帽子”式的建筑的批评,才更懂得了中国银行大楼设计师的构思之妙:顶上没有帽子,只是尖尖的有点类似于塔,和楼的主体衔接处是中国传统的飞檐,楼的主体是西式的,中间却很巧妙的嵌入了中式的镂花窗。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非常的和谐,一直在外滩建筑群中都不甚出众,在建筑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处事哲学:中庸且平静,

中学生优秀作文精选:上海印象

上海印象 上海,这颗镶嵌在东方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春节临近,我也来到了上海,小住了几天,留下了些许印象。 1、广厦中的东西韵味 钻出地铁站,站在人民广场上,我被四周的形式各异的东西方大厦弄得头晕目眩。借着地图,我首先来到上海美术馆前。这座西方教堂式的的尖顶建筑让我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魅力。站在高大的大厦前,我感到自己的渺小。穿过大楼,我来到了上海人民剧院,他就像盘古一样,手掌朝天,给人的感觉是雄伟、壮观!站在这里,环视四周,我发现上海每座建筑的式样都不同,各有特色。 远望马路对面,在那白鸽起落之间,掩映这一座古鼎式的建筑,这就是素有“天圆地方”建筑特色的上海博物馆。它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的融为一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离开人民广场,我站在外滩上,眺望江对面,映入眼帘的是合理与群楼中的东方明珠,它是浦东近二十年来发展的标志。他与我身后的各种外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夜幕徐徐降临,各种霓虹灯次第地亮了起来,吹着江风,看着眼前的美景,望着夜色中的人民英雄纪念塔,我悲喜交集。 2、游上海城隍庙 上海已经不是以前的上海了,但是,它仍然保持着它的古香古色,比如:城隍庙、豫园。 城隍庙和豫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东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至旧校场路。俗话说得好,“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城”表示城池,“隍”表示干涸的护城河。传说明朝永乐年间,是由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在1926年,城隍庙重建,殿高4、

8丈,深6、33丈。一来到城隍庙,我就感觉到了这里过年的浓浓气氛。到处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和五颜六色的灯谜。忽然,我被一处景物深深地吸引住了,走过去一看,最上面有一只最大的非常可爱的猪。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游玩了豫园,吃了小笼包。天渐渐的黑了,要回家了,我是由喜又悲,喜,玩得很开心;悲,要走了。 3、公交上的一幕 在公交车上,我的对面坐着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女人,它不胖也不瘦,一看就知道是典型的上海人。车上的人并不多,我发现离我不远的地方不只是谁丢下的一张卫生纸,当时我并没在意,用心地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车不紧不慢的往前开着。不经意间,我发现那位上海女人躬下腰,用手捡起地上那张废纸,我本以为她会将它扔进垃圾桶内,没想到,她用两只手的四根手指头小心地把纸的脏了的那一页撕开,仍在不远的垃圾娄内,然后,将剩下的那一页纸用心地擦自己并不太脏的皮靴,我发现皮靴越来越亮。大概擦了1—2分钟,最后看了看自己的皮靴,比较满意了,才把那废纸小心的扔进垃圾桶里。看着这位上海女人的一举一动,初到上海的我萌发了许多感慨。下车后,我把刚才在车上的一幕说给了爸爸妈妈听,他们夸我会观察,而且告诉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人。 在上海,这个美丽的大都市里,它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印象。也许若干年后,我还会来,我相信那时的上海会给我更多、更美好的印象。 我爱上海,爱这个美丽的大都市,因为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上海市历年中考满分作文(上)(10)

历届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 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请问,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本应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问题,我本应该自信满满,流利地完整答出它。可一时间心头思绪万千,喉中更像有一团棉絮涩涩地堵着。我愣愣地站在那儿,最后只能含糊不清地吐出几个字:“我......我没有梦想。” 其实心中早已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其实比谁都迫切地希望能亲手实现这个答案;其实家中收藏的,那几百张印有不同异国风光的明信片中的每一处风景都已牢牢地记在心中...... 可是还是没有勇气说出来。它太庞大,太难以实现了。不,甚至可以说是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它之于我,就是一簇冰火,一簇在绽放至极臻时被冻住的冰火,美丽、寒冷又炽热,可永远只可远视,不可亵玩。 改变了我这种想法的,是一部电影。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傻子”,一个低能儿,一个被所有人嘲笑欺辱的孩子。可正因为他“傻”,他才比常人更乐观,更善良,更坚持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更为之不懈努力,哪怕被世人所嘲笑;正因为他“呆”,他才不畏艰难,不惧挫折,不怕阻挠,更是从没有,哪怕是一秒,放弃过自己最初的梦想。他叫阿甘,一个从没长大的孩子,一位称职的父亲,一个越战归来的战士,更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他让我看到,梦想没有难易之分,没有贵践之分,更没有成败之分;而所有你坚持的梦想,总有一天,如蛹褪壳成蝶,会成为现实。 纵使时间不可以倒流,我仍然希望能回到那一刻,回到老师询问我梦想的那一刻。趟若今天,乃至今后人生的道路上,再次与这种问题不期而遇,我一定不会胆怯。我一定不会退缩。我一定不会将那那个答案深深地埋藏在心中。我一定会堂堂正正地,昂首挺胸地大声将心中答案说出:“我的梦想是周游世界!是用自己的双脚走一遍丝绸之路;是用自己的双手抚摸尼罗河较真久经风沙的金字塔;是用自己的双眼品味卢浮宫中的历史沉淀;是用自己的双耳聆听多瑙河边潺潺流动的圆舞曲!这,就是我的梦想!”

2019年上海市高二数学上期末试题附答案

2019年上海市高二数学上期末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如图所示的算法框图中,若()3 21a x dx = -? ,程序运行的结果S 为二项式()5 2x +的展开式中3x 的系数的9倍,那么判断框中应填入的关于k 的判断条件是( ) A .3K < B .3K > C .2K < D .2K > 2.把五个标号为1到5的小球全部放入标号为1到4的四个盒子中,并且不许有空盒,那么任意一个小球都不能放入标有相同标号的盒子中的概率是( ) A . 3 20 B . 720 C . 316 D . 25 3.公元263年左右,我国数学家刘徽发现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多边形面积可无限逼近圆的面积,并创立了“割圆术”.利用“割圆术”刘徽得到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近似值3.14,这就是著名的“徽率”.小华同学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思想在半径为1的圆内作正n 边形求其面积,如图是其设计的一个程序框图,则框图中应填入、输出n 的值分别为( ) (参考数据:0 20sin 200.3420,sin()0.11613 ≈≈) A .0 1180sin ,242S n n =?? B .0 1180sin ,182S n n =??

C. 1360 sin,54 2 S n n =??D. 1360 sin,18 2 S n n =?? 4.如图,矩形ABCD中,点E为边CD的中点,若在矩形ABCD内部随机取一个点Q,则点Q取自△ABE内部的概率等于 A.1 4 B. 1 3 C.1 2 D. 2 3 5.2018年12月12日,某地食品公司对某副食品店某半月内每天的顾客人数进行统计得到样本数据的茎叶图如图所示,则该样本的中位数是() A.45B.47C.48D.63 6.袋中装有红球3个、白球2个、黑球1个,从中随机摸出2个球,则与事件“至少有1个白球”互斥但不对立的事件是() A.没有白球B.2个白球 C.红、黑球各1个D.至少有1个红球 7.《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数学智慧,其中第六章“均输”中,有一竹节容量问题,某教师根据这一问题的思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m的值为67,则输入a的值为()

记忆中的上海东南西北站

记忆中的上海东南西北站 ▌上海西站比如,在沪宁高铁刚开通时候,媒体上不断出现“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西站将以全新的姿态为广大旅客服务”字样的报道,我就发出质疑:此西站非彼西站!如用“百年历史”来修饰现在的“上海西站”不够确切,容易对上海地名历史的解读产生误会。其实,真正的老资格“西站”应在中山公园以西的凯旋路长宁路口,原为亦被拆除的沪杭铁路上的一个典雅的客运小火车站,建于民国5年(1916年),初名梵皇渡车站,以邻近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而得名,民国24年(1935年)更名为上海西站。1989年1月1日,铁道部批准沪宁铁路上的真如火车站改名为上海西站,原上海西站改名长宁站。上世纪末建设上海轨道交通三号线时,长宁火车站被拆除。而1907年随沪宁铁路同时开始营运的真如火车站原先叫真茹站,1946年改称真如站直到1989年改名上海西站。 ▌上海东站 说到西站不由想到东站,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上海东站”在何处,甚至百度搜索给出的答案是“上海只有西站,没有东站”,令人遗憾。其实上海火车站又称新客站就是在原先上海东站的旧址上于1987年新建的。上海东站于1907年随沪宁铁路同步建成,也是个百年老站。多年来一直是上海地区最大的

铁路货运枢纽。 ▌上海北站在新客站建成前上海北站一直是上海的陆上大门,那时上海北站又称上海火车站,其周边的商业设施一直很齐全,人气也足。上海人都习惯将该车站称为老北站。上海北站也是个百年老站,车站的站屋很精美,它曾经是上海城市的一张熟悉名片,也是当时沪宁铁路中最洋气的车站。站物底层外墙用青岛石构筑,第一层楼以上均用钢柱支架横梁,红砖砌墙,饰以浅色条形嵌石,配大理石廊柱和拱形门窗。在当时堪称“构筑精美,气势雄伟”;在现在看来,它更是个 不可复制的历史建筑。▌上海南站现在讲到上海南站,没有 一个人不会想到地处上海徐汇区西南部那美丽的飞碟—— 屋顶为巨大圆形钢结构,高47米,圆顶直径200多米,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整体结构,气势磅礴。其实,这现代化的漂亮南站是在原沪杭铁路新龙华站旧址上新建的。可称得上老古董的上海南站原来是个大型货运火车站,该车站始建于1907年,地处上海南市老城厢南面。当时主要负责黄 浦江上货物的装卸,八一三事变爆发,旧上海南站被炸毁,日晖港货栈接收货运业务和小部分客运业务,改称日晖港站。1958年更名为上海南站,直至飞碟南站建成,该站又更名 为南浦站。地处黄浦江畔的兆丰路200号的南浦车站是个颇具规模的百年老站,不知怎么在上海市区交通图上总是不标注出来,让人不可理解。

上海市虹口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虹口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 ..的一项是() A.妖娆./侥.幸筵.席/垂涎.三尺 B.撩.逗/潦.倒取缔./根深蒂.固 C.缄.默/箴.言矫.情/矫.揉造作 D.调和./和.面聒.噪/恬.不知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字音。A项:ráo/jiǎo,yán/xián。B项:liáo/ liáo ,dì/ dì。C项:jiān/zhēn,jiáo/jiǎo。D 项:hé/huó,guō/tián。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1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在广大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B.“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这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警示国人坚决避免甲午海战的惨剧不再发生。 C.重温一百年前的历史,对当代青年是一种鞭策,青年人要以五四精神为指引,增强爱国奋斗。 D.娄底双峰水府庙湿地公园的春天,湖光山色,莺歌燕舞,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景名胜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 B.否定词使用不当。应把“不再”改为“再次”; 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奋斗”后加“的本领”; D.搭配不当。把“娄底双峰水府庙湿地公园的春天”改为“春天的娄底双峰水府庙湿地公园”。 二、名句名篇默写 3.用课文原句填空。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江山如此多娇, 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但愿人长久, 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________________?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人生的旅途中,在成功与失败面前,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名言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孟子·富贵不能淫》) 【答案】(1)匹夫不可夺志也(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谁家新燕啄春泥(4)暂凭杯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