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重担_李清照_词论_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_上_

才女的重担_李清照_词论_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_上_
才女的重担_李清照_词论_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_上_

23

摘要:本文从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视角,用文本细读法和历史还原法,重新建构李清照的历史语境,指出宋代男性作家对女性写作普遍持轻视态度,所以不少人对李清照质疑、攻击甚至是辱骂。李清照的《词论》就体现了她在这种困境中的抗争和希望。

关键词:宋词李清照《词论》女性作家困境和梦想女权主义批评

今天,当我们想起李清照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她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一位有着出色的诗歌才能,并将自己的才华与女性身份完美结合的、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坐标式人物的女作家。在她之前,文学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女性有她这样卓越的成就,并被如此广泛地阅读和研究,之后也很少。

我们往往忽视李清照在她的一生中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际遇。李清照从年轻时候开始,便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吸引了人们注意并获得了相当多的赞誉。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注目于这些正面评价,或者假装认为这些正面评价就是人们对待李清照的唯一态度,这显然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重新构筑李清照生活的世界也许并不容易,但尽量历史、客观地再现她当时的境遇,却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决心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李清照的话。

对李清照时代人们对女性写作的态度进行归纳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在当时大量的观点中,部分看法彼此冲突,也是很自然的事。富裕的家庭往往让他们的女儿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些受过教育的女性中的一部分创作了诗歌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史料中记载了很多女性作者,有的是具有早熟的文学天才的女儿,有的是能够替丈夫写诗的妻子,还有的是一位能够把学识和写作技巧传授给儿子们的母亲。很显然,她们的家庭为她们感到自豪。然而对女性写作所抱的偏见也很普遍,而且毫无疑问规范多于特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著作《家范》中,明确地将写作“歌诗”列入年轻女性不允许掌握的技能的名单之中

这些说法之所以让人感兴趣,是

———————————————

此处所引材料及其所注解的《家范》语句,均不见于司马光作品的现行版本。此处所引,出自真德秀(1178—1235)《西山读书记》第21卷第40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美国]艾朗诺(Ronald Egan )

郭勉愈译

才女的重担:

2009?2李清照《词论》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上 )

242009?2因为司马光实际上强烈主张女孩应该有足够的文化修养,要能够阅读典籍

。程颐的母亲幼时接受了教育,据说十分喜欢阅读史书。她的父亲非常喜欢她,为她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他习惯于询问她各种治乱兴废之事,而她的回答往往使他欣喜。她的父亲评论说:可惜她不是个男孩

看来她有意将她的作品都毁掉了。程颐说她的作品只有一首诗留存下来,并且在文章中引用了它。这是一首写给她丈夫、程颐的父亲的诗,当时他派往遥远的北方执行公务。她在诗歌中说,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使她夜不成寐,她将自己比作四世纪的女诗人苏蕙,这位女诗人曾经将自己写的一首回文诗织在锦缎上,寄给被流放到远方的丈夫。程颐的文章接下来叙述了他母亲阅读史书的见解,并在文章结尾的时候提到了母亲的弟弟侯可世。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有着出色的才能和丰富的知识。尽管如此,这位学者承认在某些方面他的学识不如他的姐姐。

从上述程颐对母亲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对于妇女、学问和写作的态度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矛盾。有知识的妇女无疑是受到尊重的,她们在这方面所拥有的甚至使男人相形见绌的潜能无疑也是受到认可的。但是妇女写作却是如此地成问题,以至于一个女人写的越少,就会被认为越具有美德。写作的妇女也有,而且她们当中的一些允许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流传。但是道学家们(男女都有)却强烈反对这种行为。对于受过教育的妇女来说,最好的做法是只阅读而不写作。如果她们实在无法克制通过写作来表达自我的冲动,那么她们至少应该尽量使作品的数量降至最少。某些创作主题比另外一些更容易被接受。表达自己作为妻子的忠贞以及丈夫不在时的寂寞之情毫无疑问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主题之一。除了这类作品之外(这类作品其实也只能控制在很少的数量之内),妇女们必须谨慎地确认她们的作品并没有存留于世。在程颐和他母亲看来,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一个女人轻率地让自己的作品流传到家门以外的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程颐作为一个坚定的儒家思想家,他在这些事情上的看法应该是十分极端的。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对于妇女写作,特别是对作品流传的反感态度实际上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中。这在彭乘《墨客挥犀》里的一条记载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证明。这条记载说,天圣(1023—1032)年间有一个姓卢的妇女陪同她的父亲在汉州(今四川)地方官的任上。任期结束后,父亲和女儿一起踏上返回京城的漫长旅途,他们在泥溪驿(这个地名在今天的四川还保留着)停留的时候,女儿在墙上题写了一首词,内容是关于旅途的辛劳:父女两人告别了汉州的舒适生活,还要走上千里地才能到达京城。而且,具体情况也有点特别:一位成年的女儿陪同她的官员父亲一同跋涉遥远的路程。在这种情———————————————

25形下,面对前方漫长的旅途,这位女子情不自禁地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奇怪。她在词前小序中所说的话很有启发性:“登山临水,不废于讴吟。易羽移商,聊舒于羁思。因成《凤栖梧》曲子一阕,聊书于壁。后之君子览之者毋以妇人窃弄翰墨为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显然常常写作并吟诵诗歌。她把自己想象为一个诗人(从她题写的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能够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对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惯例也非常了解)。但是这个受过教育、有文学修养的女人却预见到将来看到这首词的男性旅行者会认为,一个女人不应该将自己的作品题写在墙上任人观看。她料到他们会说一个女人这样做是违背了女性的行为规范,她提前请求他们重新思考他们头脑里固有的传统观念,对她的批评不要过于强烈。也许,她暗暗地期望她诗歌的出色技巧能够使他们忽视她的“冒犯”。

现在让我们回到早期人们对李清照及其写作的反应上来。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条关于她的评论不提及她的女性身份,即使是那些赞扬她的言论。这其中的暗示是千篇一律的,那就是,她只是一个有才华的女人,或者说,无论她的作品多么出色,她毕竟只是一个女人,所以她永远不可能超过某个水平线。周煇是李清照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也是完整引用了(因而也使之得以保存下来)李清照关于浯溪中兴颂碑的两首长诗的人。在记载了自唐以来大量写作这一主题的诗人之后,周煇这样评价李清照:“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周煇和朱熹

都是非常真诚地在称赞李清照的诗歌才能,然而,他们也都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时代的局限与偏见。这样,他们的本意是赞扬,在我们听来,却充满了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然而,比我们对其评论的反应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事实:在他们的世界里,一个能像男人一样有力而聪明地写作的女人会被人们视作异类。然而这一事件却发生了,或者说被认为发生了,尽管它发生的几率是那样的微小,它依然使人们陷入了惊讶甚至惊愕之中。

还有另外一种对待李清照的态度值得我们注意。相比起来,这种态度更为复杂一些,它把对她诗歌才能的赞许和她再婚的情况结合起来,有时候还涉及到她的离婚。这种对待她的方式在南宋以及更晚一些的材料中可以找到。下面举三个例子:

———————————————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见《李清照资料汇编》第12页。

才女的重担:李清照《词论》中的思想与早期对她的评论(上)

262009?2

苕溪渔隐曰:“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

。上述几条评论显然有一个共同的模式。首先,李清照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得到肯定,而且引用她的一些诗句来证明这一点。但是接下来重点转向她后半生的品行。赵明诚死后她又再嫁这一事实被直接或间接地点明,以及她不幸福的、事实上是很不幸的晚年也被提及。随着关注点的变化,叙述的语调也发生了变化。评论诗歌时赞美、欣赏的语调变成了轻视甚至嘲笑的态度。这方面最突出的是胡仔和朱彧的评论。胡仔引用了李清照致綦崈礼的信中关键的语句。綦崈礼是当时的一位翰林,他设法将李清照从监狱里营救出来,此前她因为告发自己的新丈夫张汝舟而被囚禁(在宋代,如果丈夫或妻子告发自己的配偶,不论案件的价值和结果如何,原告都会因此而被监禁两年)。胡仔引用的句子是李清照信件中相关部分的核心语句,该部分描述了她是如何受骗与张汝舟结婚,以及她在发现张的真正兴趣在于她剩下的财产而非她本人之后的震惊之情。当胡仔给出他对于李清照事件的最后评论“传者无不笑之”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胡仔对这一流传颇广的对李清照的嘲弄持宽容态度,而且他本人也抱着这种嘲笑的态度,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否则我们很难理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使他将这句话纳入他的评论之中。有了上面那句话,李清照从一位受尊敬的妇女转变成一个遭耻笑的女人的过程就十分完整了。朱彧的结尾似乎更微妙一些。他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同情李清照吗?事实是他已经向我们强调指出,她未能在晚年保持住她的名节(这显然是指她成为寡妇后的再婚事件)。所以当我们读到“流落以死”这句话时,考虑到她此前的所作所为,我们就会明白这个困苦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们也很难不去猜测“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这句话中暗含的讽刺意味。因为我们已经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降临到她身上的不幸不能完全归咎于天,她本人也难逃其咎。

这些批评家们将对李清照作品的评价和对她品行的评判结合在一起。这两者的结合并不奇怪。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往往将两者联系起来。类似的、发生在男作家身上的典型例子是,政治上的不道德或不忠行为,会削弱其文学成就。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感觉到,除———————————————

朱彧:《萍州可谈》,见《李清照资料汇编》第5页。

27

了妇女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学才能如此稀少,如此具有争议性之外,人们对待李清照的特殊态度中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李清照的词在她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刻版印刷并广为流传。它们“多脍炙人口”,并给李清照带来了很大的名气。她的一些诗歌也被欣赏她的文人们引用和传播。然而,伴随着人们对她的赞赏,另外很大一部分人却认为,在这样一个由才华出众的女作家引发的现象中,有一些很不合适,甚至违反常规的东西。从胡仔的嘲笑态度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针对她作为作家的狼藉声名的激烈反应。作为一个才华出众的女性,她的存在以某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强有力地挑战了现存的社会和文学秩序。以前也有一些女诗人曾经赢得过某种程度的赞誉,但没有任何一个获得过李清照这样大的名声。如果在人们的头脑里存在着对于那些敢于越过樊篱,进入一向为男人们所占有的文学领地的女人的怨恨,不论这种怨恨是隐蔽的还是直露的,它都极有可能通过攻击那些最著名的女作家来得到宣泄。由胡仔表露出来的嘲笑态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李清照的作品反过来攻击李清照,它用李清照自己写下的字句来嘲弄李清照本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力的说明,一个女人绝对不应该写得如此出色呢?正是那封写给綦崈礼的信,使李清照落入了批评者之手。李清照用学识深厚同时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描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悲剧。她的批评者们却无情地嘲笑她所作的决定,以及她用来叙述这些决定的充满动人力量的语言。

那些持反对态度的评论有着很明显的投机性。看起来就好像是那些批评者们正等待着一个理由好对这位少见的野心勃勃的女人进行抨击,这样,从她的再婚,更妙的是,从她第二次婚姻的早早解体中,他们如愿以偿地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结果是,这些批评者通过两个步骤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承认李清照的文学才能以及她作品的广泛流传,同时却质疑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品行。没有人否认她作为作家的才能和技巧。很显然,要想否认她的文学才华是太困难了,尤其是面对着对她作品的普遍赞扬。所以他们不得不退让一步。他们顺从了流行的看法,承认她的确是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然后另辟蹊径地提出品行问题,从而给此前对李清照才华的认可蒙上了阴影。

早期持反对意见的批评者采取上面步骤的目的,是想在李清照文学才能的出众和德行的欠缺之间建立完整的联系。这不同于单纯地同时提及她生活中的这两个方面。现在,李清照的写作被看作是导致她不当行为的性格特点的一个表征。让我们看一下王灼《碧鸡漫志》里的一段话,该书是一本重要的词学评论集。王灼的这段话是最早的对于李清照的较为全面的评论:

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陈后主游宴,使女学士狎客赋诗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被以新声,不过“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等语。李戡尝痛元白诗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破坏,流于民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

282009?2

言语,止此耳。温飞卿号多作侧辞艳曲,其甚者“合欢桃叶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亦止此耳。今之士大夫学曹组诸人鄙秽歌词,则为艳丽如陈之女学士狎客,为纤艳不逞淫言

这段话的开头几句赞扬了李清照的诗歌才能,称她为整个宋代最有才华的女诗人。接下来王灼突然提到她的再婚、第二次婚姻的解体以及她晚年不幸的、孤独无依的生活。接着,王灼转而谈论她的词作(词是《碧鸡漫志》最主要的论题)。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话题如何从对她词作的感染力、创新性以及内容范围的讨论,迅速地、令人吃惊地转向对这些词作语言的粗俗、无品位以及她整体上缺乏节制和作家应有的品质的批评,尽管她是一位出自搢绅之家的妇女。接下来王灼用较长的篇幅谈及另外的相关话题,他提到历史上另外三位写作艳诗的诗人(陈后主鼓励文人们写作宫体诗,元稹、白居易的具体诗作,以及温庭筠的诗歌)。对于每一位诗人,王灼都引用了他们的具体诗句,同时解释他们的不合礼法不过如此而已。其着眼点在于说明尽管这些更早的作品因其艳情色彩而遭到人们的非议,实际上它们的过失只是很轻微的。接下来王灼指出,近期的文人在曹组(进士1121)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写作“鄙秽歌词”的风气,这些人所喜好的内容即是早期那些勇于突破常规的诗人也“不敢”去创作。这样,我们就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到目前为止,当代的艳情词已经超过了前代艳情词所做的任何让人质疑的尝试。王灼的结论是,这一令人叹息的写作艳词的风气已经波及“闺房妇女”,她们在写作艳词方面互相争胜,“无所羞畏”。王灼认为李清照的写作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事实上,有无数理由可以证明王灼将李清照的词描述为艳情和低俗是不正确的。在那些最早的、确定无疑属于李清照的词作中,完全没有这样的作品。从《乐府雅词》中辑出的李清照的二十三首词,没有一首象王灼所说的那样。在所有归属李清照名下的词作中,仅有两三首可以被那样形容,但即使对于这两三首词来说,这样的形容也会让很多读者认为太过分。事实上,用“活泼轻俏”来形容这几首词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似乎更准确一些。而且,《点绛唇》(蹴罢秋千)、《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和《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等词,都是很晚才划归李清照名下,在十六世纪末期才首次被发现,距王灼写作《碧鸡漫志》已经将近四百年了。没有理由认为王灼知道这几首词或者将它们和李清照联系起来。除开这几首词,很难看出李清照的作品与王灼的评论有任何共通之处。王灼的评论能够成立的唯一可能是,除非在王灼的时代存在着大量内容和风格都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李清照词迥异的李清照词作,但这些词作后来散失了。但是,既然从李清照去世到王灼写作《碧鸡漫志》之间相隔几十年,其间至少有三种含有李清照词作的词选问世,所选李清照作品没有一首符合王灼的描述,那么这种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

考虑到王灼对其他作家的评价,他对李清照的评论不仅不正确,而且不公平。显然,王灼在词学观点上是个保守派。他对于风格通俗、大众化、描写艳情和感官刺激相对自由的词作毫不留情。他对柳永词的“浅近卑俗”持严厉批评的态度,并且轻蔑地指出,柳永的词作,“不知书者尤好之”

29

能接受。他无力地宣称欧阳修集中的词作只有三分之一是欧阳修自己写的,其它都是欧阳修的政敌冒名伪造的,目的是毁坏欧阳修的名誉

王灼对秦观的这类词的评价同样也很温和

李清照那时大约是七十岁。但这个提议却被女孩自己拒绝了,她说:“才藻非女子事也。”

据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记载,孙氏死于1193年,终年53岁。那么她10岁时应该是1150年,当时李清照67岁。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 原文: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

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啧啧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嘲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候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引论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虑美,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笔者在些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好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一个文学家于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文学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形象思维的“人学”,所发它最根本反映的还是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家教信仰等。因此,评价文学作品是否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精华,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品对社会精神或人类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再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开创或完善。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她的词作可发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女性情感世界的完全展示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娱之用,专写妓女娇揉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即如“大得声称于世”⑴的柳永词,也时有“辞语尘下”;⑵的弱点。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⑶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下面相逢,低头看顾”,⑷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划金钗溜”,好一个“风魔相”。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道,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⑸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慧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而这位颇受上天溺宠的天子娇女尤在文学创作上更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从李易安词中所表现的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后世所产生的积极及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叛逆性情才情大爱局限 一、易安词的积极影响 1.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本身的自 主、自强、自信的坚韧性格。首先,对封建家庭的冲击。李清照曾有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大胆地以杨国忠入喻,她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对公公赵挺之予以尖锐的讽刺,表现出她自主的个性。其次,她关心国家大事。南渡后,李清照面对沦陷的北方家乡,心中的忧愤难以平息,对南宋君臣的软弱恐惧、屈辱退让,更是满腔怒火。在此时她的名句“南业尚觉吴江吟,北狩应知易水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不甘落后的自强性格,不愿默守闺中,可以说是一个“花木兰”。 此外,她还敢于批判男性权威。她从汪无知地跟随着别人盲走,而在于自信自己的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以“知音”的身份,指出苏轼,秦观,黄庭坚,王安石等十六人弊病。我们知道,

苏、秦、黄、王等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而李清照在当时只不过是一名无名小卒,竟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言论,“其狂不可及也。”不畏惧黑暗势力的压迫,不退却,不妥协,自强不息地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胆识、自信地谈古论今,不愧为一名时代巾帼英雄。她对公公的不满,体现了对封建家庭等级观的不满;对国事的关心,改变了以前妇女“一心仅为父亲、丈夫服务”的观念,开了妇女关切国事的先河;对男性权威的批判,则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严重不满。 可以说,李清照的性格也造就了她叛逆的性征。 2.真性情世界的完全展示: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 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着的特征。她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我们可见《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

李清照经典诗词十首

李清照经典诗词必背十首 (1)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0)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论 李清照

词论李清照《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公元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重要的词论家。著有《未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介存斋论词杂著》原载于《词辨》前。《词辨》为周济于一八一二年客授吴淞时自编的一部词学教材,以选词为主,兼有评论。一九三五年,唐圭璋将《杂著》从《词辨》中析出,收入《词话从编》。《介存斋论词杂著》共三十一条,发挥"意内言外"的说法,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并提出了"词史"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周济把上述理论原则运用到唐宋名家词数十家的品评上,作出了具体而微的辨析。从总体上,周济五代、北宋的尊奉温庭筠、韦庄、周邦彦等而贬抑南宋姜夔、张炎等,此与浙派对立。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载于《宋四家词选》前,是对《介存斋论词杂著》的承继和深化,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的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她要求精铸历练,格调要高雅,典重。把一生的经历付诸在词作上,她的人生晚年,与词作为伴,留予世人词作不是很多,但价值不浅。 (一)意境之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写展现出来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意境是诗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李清照在探讨词意境的特殊性质时,根据《论词》中对词提出的审美要求:“词作品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的结构,给人以整体完美的审美感受。须用得贴切自然。还说词的风格不纤巧,要沉着、典雅。”所以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实践了她的主张,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首《声声慢》真是写尽了李清照内心的痛苦,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情感。开头三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晚年冷清,孤寂的生活状态,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就意象来说词人把这种心境置于“乍暖还寒”的深秋时节,尤显无比凄苦的情感。雁过使人“伤心”,亦渲染出悲秋之意。“晚风”进一步抒写“冷清”等意象。只好用酒来排遣身心的寒意望向天空,看

到雁往南飞,想到自己也是背井离乡的来到南方,原来和它们也算是“旧时相识”。勾起自己沦落江南的愁思别绪中来。即抒写出了此时此刻的场景,又刻画了心理的素状,使词的意象与情趣契合在一起。“黄花”本是秋天最美的花,但此时已凋残不堪,其“憔悴损”的形象显然亦是晚年词人的写照。借物比喻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么多个意象烘托词人这满腔的空虚寂寞之情无处寄托。“梧桐”、“细雨”本是秋天的意象,而缀以“点点滴滴”则涂抹上更悲凉的感情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达到了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李清照作品写出了词的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写出了每一个意象都是有生命,都离不开外界事物对它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清照词的意境的创造,以强烈的真挚感情,就自然的生命力量,创造了浑然一体的意境。而意向和情趣的契合的手法就是李清照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她用她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来感受情绪的产生,结合所发生的境界,在情绪与境界之间,用情绪与境界在她那浑然天成的笔触间不断的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使作品的升华到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词之所以那么脍炙人口,是由于她善于体察捕捉外界景物特征及变化,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外界景物,使其词作品成为情景交织,下面我们就李清照词意境的情景交融作下讨论。

李清照最有名的十首词

李清照最有名的十首词 (1)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凛然风骨,浩然正气,气贯长虹 (3)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0)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2008年7月 第4期(总第166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July,2008 No.4 【古代文学研究】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王令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关键词:李清照;意境;音律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珈214珈2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人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作内容写愁的较多,前期生活悠闲舒适,多写闲愁;后期背井离乡,国破家亡,境遇悲惨,流露出对国土家园的怀念,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她的词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情致,提出词“别足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一、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 李清照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中她选择的意境特别独到,具有立体感,景中含情,情现景中,她善于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染出来的,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同时,她学习柳永善于自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不忘在物我交融中刻画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①李清照赋予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以活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有时把花当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词人写到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收稿日期:2008—05—.21 作者简介:王令,女,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214词人把流水当知音,用柔情、多情、顺从的流水表现对爱的单一,对相思的痴念。在她的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自然万物皆有意,陪伴愁苦灵气的词人,衬托出词人孤独无依的心理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在《渔家傲》中,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那样的美,可是对李清照本人来说又是那样的无奈! 李清照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和社会中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二、精巧和谐的形式和富有美感的音律 李清照的词不但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形式精巧和谐,富有文学的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不仅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且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李清照喜欢在词里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是改换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节奏轻快,既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情感,又合乎词的格律,极富音乐美感。 万方数据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优.选)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引言 表。对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本文就近十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李清照艺术风格的研究 对于作家艺术风格的研究,历来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来研究分析作家的某部作品及其深层含蕴。对于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研究更是这几年来的热点。(1)对其词作“婉约”特征的研究。杨丽君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从“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1]三个方面来论述易安词的显著特征。王翠英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研析》中也从三个方面概括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第一,其词多是自我形象的艺术化,则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美;二,李清照词中的景物扣住了“真”字,充分展示了“真景美”;第三,善用白描方法,溶炼通俗语言倾诉真情实感,被奉为婉约派的正宗[2]。还有黄晓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赏析》、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韩彬《轻言浅语,尽显婉约深沉之意——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等几十篇论文,都会从易安词中意境的创造,语言的通俗简练,情感的深入及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等方面入手,来展现李清照词作中的婉约词风。 (2)李词中豪放风格的展现。李清照的词中不仅仅有婉约词风,在她后期的创作中亦有豪放词风的体现。在对李词豪放词风的研究上,研究者们也是众说纷纭。张伟在《悠思寄梦境雄桀泯豪婉——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豪逸之气》中从李清照的《渔家傲》、《鹧鹄天》等词作中分析李清照后期词作的豪放风格,也指出李词词风的转变的原因。最后指出不管是李清照创作中的婉约词风,还是后期出现的豪放风格,都造就了李清照的不朽。彭雅琴在《浅论李清照创作中的男性化倾向》中从“记游之作”、“醉酒之举”、“爱国情怀”三方面来研究李词中“一部分被称为‘倜傥’、‘有丈夫气’的充满男性化特色的作品”[3],对这一部分带有特殊风格作品的研究添砖加瓦,使其不再空白。 二、关于李清照词的比较研究 现在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特点,就是研究者们不再把作家及其作家的某些作品孤立,而是把它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对李清照的研究也是如此。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大全(最新)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4.《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8.《念奴娇·萧条庭院》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9.《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10.《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 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 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沈括《梦溪笔谈》)。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李清照首先引用李八郎的典故,侧重词的产生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没有错的,这里有一问题就是诗在最初也是一种歌词现象,而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体现为“诗缘情”和“诗缘志”的冲突,而在音乐性这个方面就是所剩无几了。到最后文人诗就变得不适合歌唱了,刘永济的《词论》中说:“唯有近体,章有定句,句有定字,长于整饬而短于错综,其弊也拘,能常而不能变者也,故其道易穷。而词体承之以兴,参奇偶之字以成句,合长短之句以成幸,复重而为双叠,演而为长慢,字句之错综既已极矣。(律诗八句中也有错综,但太简耳。) 而五声从之参伍其间,变乃无穷。”这一点正是给了词巨大的发展空间,词要注重的领域就是诗所丢弃的歌词传统。而这一点也是李清照所再三强调的。 《词源》详载张先其父张枢作词时反复修改以求协音的经历云:

浅论李清照的词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技巧,熟读体味情感。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 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资料简介 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三、《醉花阴》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独自初步感受一下词的意蕴。 1、学生自读(2分钟) 大家自由朗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预设答:语调低沉缓慢,感情哀伤等)哪位同学乐意为我们朗诵一下? 2、学生代表范读(2个同学) 每一位同学读完后,请同学们作评价。 老师再做点评。 3、写作背景

我们要掌握一首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感情,可以通过诗词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因为是重阳节的作品,后来黄升(宋)在《花庵词选》中题为《醉花阴·九日》。 “醉花阴”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双调小令,押仄韵格,按照本词,它押的是ou韵,朗读时,我们要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感情浓厚又不热烈,带有哀伤的基调,适当停顿。比如:“薄雾/浓云/愁/永昼”。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 1、意象与情感 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 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适当点拨) 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 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 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 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坛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她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李词也为后世、为今人留下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前后发展衔接的知识女性形象,填补空白的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 【关键词】李清照;艺术风格;情感;语言 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世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被人们传诵把玩,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离愁别恨,李清照作为“婉约之宗"流传下来很多的作品内容是伤春悲愁,离别相思和晚年愁苦,但与前人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且每一个特点都是多侧面的、立体的、无论是感情的抒怀,意境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创作的技巧,都有独到之处。 一、寂愁哀婉真挚朴素 所谓寂愁哀婉,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婉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十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与之相比,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经历艺术的再现,她将自己体验的感情用艺术形象毫无掩饰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情”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者通过词中“情”的发展变化,感觉词人生活的波澜起伏。 (一)、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她在有教养的家庭长大,思想上受封建礼仪的束缚较少,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的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如<<点绛唇>>“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门少女突然见到生客来访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嗅梅观客,将少女羞涩中又带新奇的心理描写得大胆明朗。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纵性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如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展示的是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一群少女形象,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李清照《词论》浅谈

李清照《词论》浅谈 【摘要】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 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 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約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笔者认为,任何一篇理论文章的出现都是特定生活时代、特定文学发展的产物。我们对它的批评,当然既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而责之过严,也不能通观文学整个发展过程而求之过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解读与分析。李清照的《词论》虽在评介历代词人时有片面之处,但却鲜明地高扬起“词别是一家”旗帜。李清照《词论》的理论成果在于:指出了“词与诗别”的主要特征,提高了词体的地位。笔者坚定地认为,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其见识是独到而又非凡的。 二、《词论》的主要内容

李清照这8首诗词

李清照这8首诗词 李清照,千古第一奇女子,公主的命,活得却像一个骑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也许,相比男人,作为女人的李清照更需要安定,尤其是在那个男权的时代,哪怕只是一个容膝之地,也足矣。 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安宁,又谈何容易? 她坎坷不平,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都浓缩在这8首诗词里。 0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出生于书香门第,往来于鸿儒之间,年少时的李清照便初露锋芒,才学和胆识惹众人艳羡。 16岁那年,她回忆起一次在溪边亭中玩耍的经历,也许是傍晚的景色太迷人了,也许是那天的酒太香太浓了,以至于她玩的太开心,竟忘了回家的路。 那时候的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肯定不曾想到,未来等待着她,有那么多辛酸与泪水。 02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 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17岁的李清照正在庭院里荡着秋千,突然见到有客人走了进来,她一时间慌乱不已,连鞋也顾不上穿了,害羞地低着头往屋子里跑,头上的金钗也掉了下来。 这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她日后的丈夫,那个让她爱了一生的男人——赵明诚。 最难忘的滋味,是那杯初见倾心的茶,苦涩的不适应恰恰衬托出了回甘的惊喜。 一杯再一杯,都是为了还原那场初遇。 03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8岁的时候,李清照顺利嫁给了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 两人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又难得志趣相投,他们常常切磋诗文,砥砺进步,实属人间美事。 可刚新婚不久,丈夫就离家外出了,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生活中总有人牵挂着你,也总会有人让你惦记。 它就像是一种淡淡的情思,即使海角天涯,万水千山,你依旧流淌奔涌在我的血液里。 李清照与赵明诚 04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