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时间表整理

中国文化通论时间表整理
中国文化通论时间表整理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7-10章)

第七章宗教信仰 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3.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 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 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7.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9.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 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10.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 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 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16.(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 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 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19.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2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 (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 (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 庐山等地; (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 (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考研专业课真题汇总答案整理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复习必备资料-育明考研考博一、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招生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4年25人 2015年50人 2016年50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54汉语基础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①专业基础(笔试) ②英语口试 ③综合素质 育明考研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考研的报录比平均在6:1左右(竞争较激烈) 2、笔试以汉语基础与应用、文学文化分析、综合写作能力为主。 3、复试满分250分,其中专业基础(笔试)50分,英语口试50分,综合面试150分。 4、总成绩=初试成绩*66.7%+复试成绩*33.3%。 5、初试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6、同等学历的考生需要加试2门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 育明教育针对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开设的辅导课程有:专业课课程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师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二、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年份政治英语汉语基础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总分 2014年50分50分90分90分350分 2015年50分50分90分90分350分 2016年55分50分90分90分360分 (北师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七七二六、七八、五三七)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专业课参考书(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要略试题

第二章中国地理概况 1、以下哪个国家不与中国接壤? 马来西亚B.老挝C.缅甸D.吉尔吉斯斯坦(华中师大) 2、在以下行政区划的简称中,_____的来源与历史名称有关。 赣 B.湘 C.晋 D.浙(厦门大学) 3、春秋时期的郑国位于今天的___________省。 4、新疆的全称是_________(南师大) 5、判断对错:长江是世界上第二大河流。()(西南大学) 6、南宋的都城临安是在现在的___________市。(西南大学) 7、中国行政区划中,省级区划有______________个。(2010,西南大学) A.32 B.34 C.33 D.35 8、判断对错:七大古都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2011,北师大) 9、填空: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由六部、都察院、________、大理寺等组成。六部为____、_____、____、兵部、_____、______。(2011,武汉大学) 7、中国第一大淡水湖______位于江西。(2011,中国传媒大学) 8、判断:上海西部地区在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因此,上海又别称“申”。(2010,浙师大) 9、下列名称不是中国别称的是___________ A中州中原B赤县神州C 交趾安南D禹贡禹城(2010,华中师大) 第三章中国历史的发展 1、最能反映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2010,厦门大学) 2、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是______。(2010,浙师大) 3、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石质工具是________: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细石器 D、复合石器(2011,武汉大学) 4、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 。(2011,浙师大)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__________。(2011,中山大学) 6、________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011,中山大学) A.长江B黄河C珠江三角州D华北平原 7、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掘现场位于__________.。 A.云南元谋B浙江余姚C内蒙赤峰D河南安阳(2010,华中师大) 8、判断:仰韶文化要早于河姆渡文化。(2010,南师大) 9、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是_________。 A 元谋猿人B蓝田猿人C北京猿人D汤山猿人(2010,南师大) 10、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________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2010,浙江师大) 11、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__。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2011,浙江师大) 12、秦灭六朝,建立统一的秦朝是在___________年。(2010,西南大学) 1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被合称为“______五霸”。(2013,北师大) 14、在北京_______发现了北京猿人。(2013,北师大) 1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2013,北师大)

中国文化概论整理讲义概论篇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概论部分 “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性质: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 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 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务实精神) 第一编制度文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 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 2,官商盛行; 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P24 第二章政治制度 1、秦朝以来所确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延续了2000年之久,这种政体具有下述三个基本特征:1、君权至上 2、皇权不可转移,皇位父死子继 3、官僚系统庞大。 2、政治文明的成就:1、为君之方:亲贤远佞2、为政之道:倡导德治 3、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北语对外汉语参考书目

亲爱的2012年考研朋友们: 欢迎您浏览本贴。以下内容均是我为大家特意整理呈现的,尤其是为准备报考北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以下简称“汉教”)的备考者们。如果您有意报考或者您需要了解一些相关信息请您继续您的阅读。余在此即不赘述。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介绍: 1、“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 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办法。 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外语能力和文化传播技能。 培养方法采用课堂教学与国内外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论文与汉语国际教育或推广紧密结合。论文类型可是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报告、个案研究、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课程考试与教学实习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2、北语官方发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信息: 根据教育部《关于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08〕19号)要求,为适应我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2009年在部分高等学校通过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开展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我校是首批二十四所试点工作单位之一。 根据文件要求结合我校招生经验,我部拟增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代码050180)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录见招生简章),报名条件、考试方式、录取程序与统考生相同,招生规模为30人。考试科目为:①政治理论,②统考英语,③对外汉语教学概论,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其中业务课二“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专业代码050102)业务课二考试科目相同,主要考察考生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业务课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考察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和素养,以满足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特此通知。 ——以上内容来自

中国文化概论识记内容整理

绪论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为文化产品,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念不能称为文化产品。 3、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5、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7、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9、民族文化: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 10、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必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二民族和各个国家各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3、中国文化的四个类别: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2、气候变化大势: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寒暖交错期、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 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古代的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5、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齐鲁(儒家文化),三晋(法家文化),南楚(道家与楚辞文化)。 6、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龙门至碣石一线。 7、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 答: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8、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①土地的开垦,②水利的兴修,③运河的开凿。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三大文化成就: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三皇五帝”时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敬授民时: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 4、夏、商、周的年代: 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期) 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公元前771年) 5、百家争鸣的特点:①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象学者(老子)、教师(孔子、墨子),他们有的宁静思考,有的广收门门徒,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的竞争是捍卫并发展本派的学说,所以前期著作大多是对老师和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②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自己理论,努力各应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6、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 ①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②韩非子提出法、术、势;③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④阴阳家以战国时期邹衍为代表。 7、汉武帝时打击匈奴的几次战争:①元朔二年收复河套地区的河南战役, ②元狩二年争夺河西走廊的河西战役,③元狩四年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8、西域: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9、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0、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年间,由于采取了与民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是历史上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11、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作礼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12、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以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宏等皆出于此。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13、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4、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15、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宴、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16、般若学和涅磐学: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 ①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②涅盘学:涅盘意译为“圆寂”,涅盘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在中国,涅盘学的代表人物是道生。 17、“三省六部制”: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18、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

中国文化通论 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上古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但在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 ★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中皆有富有诗意的词句或优美歌谣。 《坤》卦: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 [例]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看成是最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魏晋时期:文学觉醒,曹丕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观,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一时文人才士辈出。 (三)唐代文学发达:作家、作品之多、作家身份之复杂,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四)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是首屈一指的。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可见,古代文学确是中国古代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在有文字可考的300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古代文学也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群星闪耀、丰富多采的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表现出多层次的内容,多样化的风格。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有悠久的历史,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一)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抒情,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以四言诗为主,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1.《中华文明大视野》,袁行霈主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3. 《中国人的教养》,蔡元培著,周瑶译,天地出版社。 4. 《中国传统道德》,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中国文化的重建》,费孝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张岂之主编,太白文艺出版社。 7.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儒家文化大众读本》,梁国典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9. 《家教与门风》,彭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10. 《大家小书》丛书,周伦玲等整理,北京出版社。 11.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凤凰出版社。 12. 《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赵昌平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唐诗入门》,程章灿著,凤凰出版社。

14. 《唐诗百话》,施蛰存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15. 《吴小如讲杜诗》,吴小如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6. 《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7. 《唐宋散文举要》,王水照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18. 《唐宋词举要》,彭玉平撰,商务印书馆。 19. 《唐诗宋词十五讲》,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1.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2. 《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3. 《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4. 《唐诗鉴赏辞典》,俞平伯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5. 《宋词鉴赏辞典》,夏承焘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26. 《元曲鉴赏辞典》,蒋星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7. 《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章培恒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8. 《福乐智慧》,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 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 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 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 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 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 7、中国文化和谐型的特点有哪些?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首先,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同类相通,统一成一个整体。其次,人是“天地之心”,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再次,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 知行合一在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中,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首先,主张人应该增进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反对只说不做或言过其行。其次,“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情景合一是中华民族在创造美和鉴赏美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其深层文化内核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