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旅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旅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旅程,教案

一、课文导读

1、导语: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遥远深邃的天空,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远古时代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敦煌壁画中有飞天的形象,到了明代,一个叫万户的人,用47根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上天空,不幸被炸死……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着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时,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变为现实了,当人们沉浸在喜悦和自豪中时,是否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课文精讲:

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飞天梦的“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平安返回,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进入太空的新成员,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力量,国人的喜悦和自豪溢于言表。面对如此重大题材,新华社的几位记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从更高的角度立意构思了这篇新闻报道,成为众多相同题材的报道中与众不同的一篇。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文章。

板书1:文题插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有关图片

1、这篇报道的导语部分是哪些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主要交代了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同时对此事作简要评论:“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些评述一方面点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指出了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板书2:

交待事实——“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导语

简要评论——不同凡响的发射

2、作者在主体部分中回顾了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新闻的主体部分是课文的第4段至倒数第5段,主要回顾了新中国的航天历史。回顾了我国从1958年5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至2002年“神舟”四号的发射成功的历史。

板书3: 主要回顾了以下事件:

(1)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3、这样构思报道的主体部分有什么独到之好处?

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荡开一笔,用

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新中国的航天历史地回顾中。这一部分大篇幅的背景材料的插入,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一般都是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人们对此事的关注表现,以及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的报道重点没有放在关注火箭发射的一些琐碎的场景上,而是把目光放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这种立意的角度更高,使读者了解了成功背后的艰辛,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几代航天人半个世纪努力的结果,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从而使事件本身有了历史的凝重感。

板书3:成功背后的艰辛

主体——回顾航天史

(记叙)历史的凝重感

4、文章在记叙中还插入了一些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请结合课文分析其作用。

新闻报道中适当地插入议论和抒情性的句子,不仅能使报道的主题深刻,增加文采,还能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和抒情很难截然分开。本文中作者主要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使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例如文中第三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的重大现实意义,这样就能深化主题,揭示事件的本质。又如“为了这个飞天梦,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园的辉煌时刻”等议论抒情的句子,把读者的情绪激发起来,使其感受到实现飞天梦过程的艰辛和取得胜利后的喜悦,激发了读者的情感。

板书4:

深化主题

议论抒情

激发情感

5、读完全文,你觉得这篇报道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标题是新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标题能更吸引读者。这则新闻的标题首先富有动感:巧用动词“飞”,唤起人们对“飞”的动作的联想;“航程”又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流动过程。其次这个标题内涵丰富。一表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取得成功这一结果;二点明本文要让读者了解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一个经过了几代人不懈努力的探索过程。

板书5:

富有动感

文题

内涵丰富

三、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贾永、曹智、白瑞雪均是新华社记者。

2、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配套图书:

1、感知欣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上天空。“两弹一星”的成功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这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东方大国自信地屹立于国际舞台。如今,“神舟”五号的发射,令全世界瞩目,当航天勇士杨利伟在人们的牵挂中平安归来时,新华社记者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

2、探索创新:

阅读下面新闻报导,完成文后问题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入1】 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一家国外媒体写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的确,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明”新时代。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导入2】 “我的感觉良好。”──15日上午顺利进入太空后,对地面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5日下午,在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进行“天地对话”时说的话。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从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中发出问候。 “景色非常美!”──15日晚间与家人通电话,对妻子张玉梅发出的航天感慨。 “味道好极了!”──在与家人通话中,对8岁儿子杨宁康发表自己对航天食品的意见。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在通话中向家人描述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感受。 以上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2003年10月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言语集锦。这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象征着中国的崛起,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太空。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最“高”的声音。为了登上最“高”处向全人类发出庄严的声音,中国人经过了哪些历程呢? 听课前想一想: 1、你对航天知识有多少了解? 2、你认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什么意义? 3、你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入3】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问: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6、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飞向太空》教案设计

《飞向太空》教案 【课题、课时】《飞向太空》(1 课时)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理解人类航天的主要成就和探索精神。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后编排的,学生已经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中,领会了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可以成为现实,这个时候很需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在航天领域的开拓精神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材的编写思路:本节从近地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到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图片,由近及远的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想冲出地球、飞向太空,需要火箭来提供巨大的速度;人类进入太空中将面临失重的环境,那么如何在失重的环境中生存和工作立即摆在了人类面前;在深空探测中,人类取得了哪些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太空、热爱科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 4.教材的特点:第一,重视火箭升空原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第二,注意从实验观察的现象引入课题;第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四,通过互联网搜索重视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第五、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5.教材处理:(1)对于火箭升空的原理,从充气气球飞出、古代起火的发射、水火箭的制作,让学生认识到反冲运动发挥的作用;(2)对火箭的结构和火箭发射的过程采用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及“神州六号”的发射进行教学,增强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性;(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上网学习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人类的生活和科学研究情况。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浓厚,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他们不仅渴望新知识的学习,也希望在实践中锻炼和检验学过的知识,通过水火箭的制作,更加认识到人类飞向太空梦并遥不可及。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进行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对在轨运行物体的失重现象也能够进行分析,本节涉及的反冲作用和太空中的失重,学生是可以理解的。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上得以提升,特别是对我国在实际航天探索中的努力和成就需要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3)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2)认识火箭的演变过程;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互联网搜索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2)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完美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本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自由展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体会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结构特点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难点】 浪漫主义笔法(诗意的语言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本文学习的是新闻,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有3篇是新闻,1篇是报告文学。所选新闻的结构各具特色,具有多样性。本文的导语和结尾是新闻事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过程;主体部分则是这一新闻事实的背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新闻背景同时也是这则新闻的主体,是这篇新闻的结构特点。正因如此,理解这一结构特点,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自然就成了教学重点。同时,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也是这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一般不允许作者发表评论。但本文在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同时,适时适当插入言简意赅的议论和抒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用充满诗意画意的语言抒发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属于教学难点。略读课文,应紧扣教材设定的单元学习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展示为主,教师只起适时引导、点拨作用。 【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曾学习过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对新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加之本单元前边又已学过《短新闻两篇》,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回顾,学习重点应放在新闻结构、叙事技巧和浪漫笔法的把握和理解上。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大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问题提示: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以下几个问题仅供各位参考: 1.新闻结构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请对应课文一一找出。 2.单元提示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 3.新闻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几重含义? 4.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5.本文的背景(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相对于导语和结尾而言,背景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6.找出文中属于主观评价的段落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四.快速浏览: 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逐个明确问题的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课文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指的是2003年10月17日贾永等人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关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历程的新闻报道。其核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航天发展史。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报道的相关知识,本文结构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因此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领悟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找出本文相对应的内容。 2、理解本文在记录现实事件时所体现出来的历史纵深感。 3、体会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 (二)解析: 1、新闻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六要素与结构,六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指的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找出本 文相对应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 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 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3、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 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 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文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历史纵深感,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新闻报道具有实效性,报道的一般都是最新发生的事件,而本文在体现时效性的同时还结合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史,学生可能对此存有疑问,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ppt进行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体会我国的航天发展史。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国明代的万户,曾用47支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问题一:初读课文,分析本文的结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师生活动: 问题1:本文由几部分构成? (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所对应的内容) 问题2: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首尾圆合型结构) 问题二: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具有历史纵深感,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时如何体现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

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小组交流2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幼儿园科学教案:神州七号飞向太空(8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科学教案:神州七号飞向太空(8篇)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由来:随着“神州七号”的太空探险成功,全班幼儿对太空世界的想象和兴趣达到了高潮。幼儿每天的交谈内容总是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他们还带来了各种图书、碟片、报纸,互相阅读和交流。我们想:幼儿的兴趣不能简单地让它停留在口头上,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去感受、去想象、去创造,使幼儿的经验得以提升。因此,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向往太空。 活动一:你知道“神州七号”吗 准备:神州七号发射、太空漫步图片。 目标: 1、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当众表达。 2、通过谈话交流了解知道“神州七号” 过程: 1、请幼儿观赏有关神州七号的资料图片。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看到和听到的展开讨论。 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对神州七号有初步的了解。并培养幼儿向往太空的美好情感。 活动二:神秘的太空 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神七”和太空科学知识方面的资料。 目标: 1、学习初步收集所需资料信息。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太阳、月亮、九大行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太空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宇航员的崇敬。 过程: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三:设计宇宙飞船 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利用各种废旧材料通过减、贴、组合等形 式制造出自己的宇宙飞船。 2、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欣赏与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 准备:各种宇宙飞船模型。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宇宙飞船的模型,并仔细观察模型的特征。 2、引导幼儿大胆利用废旧物发挥想象进行制作,老师给予适当帮助。 活动延伸:作品展。 活动四:飞向太空 目标: 1、尝试用身体动作大胆想象表现乘坐宇宙飞船、太空漫步的情景。 2、感受音区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并能随之改变动作的速度和力度。 3、激发幼儿探究太空奥秘的愿望。 准备: 1、宇宙飞船的照片。 2、了解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的过程。 1、观赏与讨论 (1)观看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的图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1)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时教案 今天我主播:哪位同学来播报今天的新闻 点评。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 同学们先把书翻到52页。52页上面有一幅《嫦娥奔月图》。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虽然等我们长大以后,很遗憾地得知,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神话,是人类虚构的,但是,嫦娥所去到的、地球以外的那个神秘的世界,却因为这一个神话而深深地印刻到了我们的脑海里。 而到了明朝,终于有一个人,把我们“飞天”的梦想从神话拉到了现实中。他就是明朝的士大夫——万户。万户他试图用自制的火箭飞向天空,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的努力、他对天空的向往,无疑又拉近了我们人类和外太空的距离。 一直到了2003年10月15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被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入了外太空。可以说,这是一件令全中国为之振奋、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大事。当时,对于我们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包括神舟五号的研发团队等等,关于他们的报道,多到简直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那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我们教材在众多报道中特别为我们选取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 二、主要内容 我们无论是在分析课文,还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第一步,最基础的,我们首先要通过初读文章,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什么内容。那我们如果想第一遍读一篇新闻,就能够整体地把握这篇新闻,就必须通过初读来达到两个目标:归纳主要内容、划分新闻结构。 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新闻从结构上,可以划分成几部分:——好,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你来速度课文,注意时间的把握,完成两项任务: 1、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飞向太 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天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课文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资料查找有关“飞天”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作家作品

【公开课教案】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2. 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ppt展示国人飞天梦) 【板书】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1和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掌握重点字词,词语注音

怦怦( )直跳橘( )红色 苍穹( ) 斑斓( ) 目眩( ) 坚如磐( )石 烧灼( ) 遨 ( )游 矫( )正横亘() 翌()年酝酿() 三、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导语——是文章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文章4~26段,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结尾——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鉴赏课文, 1、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4、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建议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2020-02-05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飞向太空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飞向太空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飞向太空教案大班美术活动飞向太空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飞向太空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 2、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已经去过太空,了解人在太空的服装特点、动作特点等。 2、材料准备:幼儿已画的宇航员画面、水笔、蜡笔、《神秘的太空》PPT 活动过程: 一、太空里可能有什么? &m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来到了太空,他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些什么呢? &m出示PPT,幼儿看看讲讲&m小结:在太空里有神秘的星球、有运送宇航员的火箭还可能有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卫星。 二、飞向太空&m上次我们已经画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了,今天我们来把太空中的神秘景物画出来。 &m提问:

1、这幅画上什么最重要?(宇航员) 2、我在添画其他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宇航员背后的景物怎么画? &m小结:如果你画的景物被宇航员遮挡住了,画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连接,避免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m鼓励幼儿大胆用组合方式添画背景,注意物体和人之间的遮挡关系。 &m提醒幼儿耐心完成涂色。 四、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对宇航员的感情。

优质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 黑龙江省讷河市讷河市第一中学姜靖 一、新课导入 师:课前我们播放的这个小视频,是最近新发生的哪件大事? 生:(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天。)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我们终于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早在2003年10月15日九时,中国首次发射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知识点回顾 师:从文体上看,《飞向》是什么? 生:新闻。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新闻的知识点。现在同学们快速回忆,一起回答屏幕上面的几个小问题。 生答。(新闻的一般结构,新闻的特点,新闻最常见的结构) 师:同学们记忆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下面这些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体会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 4、探究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三、课文讲解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对本文进行了预习,下面同学们快速浏览 全文,结合已经学过的新闻知识,梳理文章的脉络。 生答。(找一个同学来回答)(导语要能够高度概括新闻事实,本篇新闻的新闻事实是“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升空) 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之后,我们首先先从标题开始分析。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分析本文的新闻标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回顾上节课我们在讲《别了》的时候讲过的标题。 师生共同完成:别了表层的含义就是指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深层含义指的是英国撤离了香港,结束了对香港的统治。师:按照同样的思路,我们本文的标题有几层含义? 生:两层。 师: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什么? 生: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所以,第一层含义,应该是实指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的过程。 师:那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呢?这航程只是指这一次的航程么? 生: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 1 课时。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 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 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 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 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 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 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 天空 1992 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幼儿园创意绘画飞向太空教案

幼儿园创意绘画飞向太空教案 创意绘画《飞向太空》-幼儿园托班半日活动 半日活动计划创意绘画《飞向太空》 一、设计意图: 联想和幻想常常是创造的先导,积极的联想和幻想能激起人们创造的精神,而富于幻想,憧憬未来,正是幼儿思维的一个特点,画笔成了幼儿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创造、表现的工具,本活动以发展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主,力图突破以往“对幼儿绘画的合理性、真实性作过分的要求”、“总把技能技巧摆在首位”、“要求幼儿照着样子画,限制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观点,开展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绘画活动,让幼儿的创造热情和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展示。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想象梦游太空世界和未来,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的热情和兴趣。 2、指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太空中的一些新式飞行器,并大胆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星星、月亮。 3、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活动准备: 黑色酒精笔、彩色油画棒、图画纸、毛笔、水笔颜料、调色盘、录音机、录音带、太空背景图、各种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几何形体纸报、抹布、磁性板、地毯。 四、活动过程: (一)梦游太空:以梦幻形式带幼儿到太空去旅行、引出课题。 1、幼儿闭上眼睛,静静听教师随音乐讲述。

2、在梦游中,以问答的形式丰富幼儿对太空的想象。 (二)分组活动: 1、幼儿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并动手设计几款飞行器,再从中选出一架设计得最好的飞行器贴在磁性板上。 2、各组选一名代表,持设计图向全班幼儿介绍。 (三)集中活动: 1、a、展示幼儿的设计图。b、在幼儿设计图的基础上移动 改变,变化出另一款飞行器。(几名幼儿在前面操作,其余的集体操作)。 2、投放不同的材料提出不同层次的绘画要求。 3、幼儿作画,老师指导。继续播放梦幼曲,启发幼儿的想象。 4、讲评小结:展示全体幼儿的绘画作品,称赞幼儿的努力,对有独创性的作品给予特别介绍并表扬肯定。 5、结束:请全体幼儿乘上自己设计的飞行器,一起到太空去探险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永曹智白瑞雪 【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结构构严。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章的结构。【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明晰新闻的内容、分析结构特点。但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阅读的学习还留表面,不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新闻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巩固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通讯的特点,了解并能划分本文的脉络层次。 过程与方法: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通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引导学生尝试写作一般的新闻报道。 情感与态度: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巩固新闻写作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方法】 用神舟五号飞船飞入太空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下收集整理我

国航天发展的背景资料;通过合作探究法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运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飞天”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已绝非难事,但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做起了飞天揽月的美梦。我们所熟知的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敦煌飞天壁画,屈原仰望宇宙发《天问》,都反映了先民对神秘天际的探寻欲望,直到明朝,万户做出了第一次飞天尝试,才拉开了人类挑战苍穹的序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只有到了这一天,国人才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这一天就是201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并安然返回。让我们通过视频一同回顾这个历史的瞬间。 二、文体知识介绍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特点: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新闻的材料类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和主体 (思考):回顾所学知识点,比较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异同。 (明确): 相同点:都强调真实性、都具有时效性(消息最强、通讯较强、报告文学较弱)。 不同点:①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 ②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文学性,后者比前者的文学色彩更浓。 ③报告文学具有政论性,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是一种 特殊宣传工具。通讯具有评论性,即它必须对人或事作出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