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三彩的若干文化问题

浅议唐三彩的美学价值

浅议唐三彩的美学价值 系别: 艺术设计 班级:染织0931 成员:李文雅200921503112 程辰200921503131 指导老师:彭和

摘要 耀眼辉煌的唐三彩盛于唐高宗至玄宗时期,它是唐代艺术中的一件不朽的瑰宝。它生动逼真的造型,斑斓绚丽的色彩给后世陶瓷艺术的发展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尤其它的艺术价值,更富有特色. [关键词] 三彩文化陶器艺术价值

目录 前言 (4) 一:什么是唐三彩 (5) (一):时间 (5) (二):地点 (5) (三):用途 (5) 二:唐三彩的艺术特点 (6) (一):造型工艺 (6) (二):色彩 (7) (三):种类 (7) 三: 唐三彩之审美 (8) (一):视觉 (8) (二):文化 (9) (三):经济 (9)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前言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而大多人对唐三彩的美得了解却并不多,本文将介绍下唐三彩的独特魅力。

浅谈大唐风格

浅谈大唐风格 指导老师:梁晶 学号:101305106 姓名:江恽文博

大唐风格 唐朝的风格体现在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即使很细小的地方也会存在它的身影,却还是显得那么不凡。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 雕刻 唐代国富民强,对墓俑、造像等雕塑品的需求量很高。唐代雕塑大量使用传统的铲地、镂雕与圆雕,大量使用阴刻细线,用阴刻表现细部与绘画线描一样,用繁密的细线与短阴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等等。 图案 唐朝装饰图案一般色彩比较鲜明,通常以壁画、雕塑、建筑、服饰、陶瓷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方式展现出来,结合了佛教文化与外来文化,同时也有被外族文化的熏染。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中,唐代雕塑占有精彩的篇章。 建筑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从现存木建筑物质也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 唐朝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秦灭六国之后)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发展的原因:1、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便陆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艺术鉴赏】唐三彩

唐三彩唐三彩 盛行时期:唐代 代表作品:《骆驼载乐俑》 《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 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 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骆驼载乐俑》局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

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 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

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三彩仕女》 它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三彩腾空马俑》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 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

《三彩天王俑》 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 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 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2846207.html,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作者:司忠辉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8期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而在中国,陶瓷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陶瓷艺术也一直是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历经千年,仍盛而不衰。本文将从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现当代陶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浅谈中国 的陶瓷艺术。 一、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历程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活动。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那便是黑陶艺术。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尽管在商代制陶工艺没有明显进步,艺术性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战国到东汉,逐渐的走向成熟,出现了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而且它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同时,在秦汉时期,制陶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朝时的陶俑造型逼真,深刻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彩陶方面,汉代彩陶一改奔放热烈的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艺术表现力强。 到了隋唐时期,经济的高度发达,民族的大一统使得唐朝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空前繁荣。而在陶瓷艺术中,最能代表这种盛唐气息的便是唐三彩。它多用于陪葬,作为一种冥器,它的实用性远不如当时的青瓷、白瓷。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的白瓷,到隋朝时,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至唐朝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陶瓷欣赏——唐三彩赏析

唐代三彩釉陶赏析 (郭晓斌) 说起唐代的三彩釉陶,也就是唐三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使没有见过,也应该有所耳闻。首先,我们都知道,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另外,从唐三彩的烧制工艺上讲,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也称三彩釉陶。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它是用白色粘土作胎,经1000度以上高温烧制,再以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在釉里加入一定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做助熔剂,经过八百多度的温度二次烧制而成。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如此,而从这些烧制工艺上可以看出,古代工匠们的技术有多么厉害,让我们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意。 还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上更是群芳争艳,而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彩陶工艺品。唐三彩绚丽的色彩、丰富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代表了唐代陶瓷业发展的最高成就,并以色彩艳丽、造型生动逼真和富有生活气息著称。且唐三彩的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以人物的,动物的居多,还包括房屋、家具、文具一类。但大多数的人是较为喜欢马俑的,可能是马俑一类的造型比较能满足人的欣赏眼光和品味吧。而其中人的造型中有妇女、天王、武将和文官等,他们都是以人物的等级及社会地位为依据,使得烧制的人物各具特色,性格表现很明显。比如,贵妇的面部就显得非常丰满和圆润,大多都梳着各式各样发型,天王就是一副雄壮威武,怒目圆睁的样子,至于文官就是文质彬彬,武官当然是显得勇猛刚烈一点。 可见,能够做出一件好的艺术品,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做出好的艺术品的技术工艺,还要对社会生活有很深的感触和理解,两者不可缺其一啊,不然的话,人们是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艺术品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会想到,这么好的艺术品不会是就这么凭空出现的,也就是说,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首先,我们都会知道这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的,就是这样,说具体一点就叫做陶瓷业的发展,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的是雕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这些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也是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朝,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古人多用于殉葬。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复原工艺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是馈赠亲友的良品。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达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

浅谈对陶瓷艺术的赏析

《浅谈对陶瓷艺术的赏析》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姓名:张双英学号:20153310128 摘要: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东方绚烂的文明财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都在世界范围内广受人们关注。也是出于对陶艺的喜爱和好奇,这学期我选修了陶艺欣赏和制作这门课程。在每周四晚上的理论课上,李老师带领着我们追随陶瓷艺术的足迹。陶艺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夏商周的辉煌——釉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宋代的五大名窑、元明一枝独秀的景德镇、明清幽谷古镇宜兰、以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景德镇时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特点主要是:风格以写意为主,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次建筑的喜欢、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对于当代生活来说,陶艺品的艺术欣赏作用远远大于实用作用,因此以下将主要从欣赏角度来赏析陶瓷艺术。 关键词:陶器艺术瓷器艺术唐三彩鉴赏景德镇瓷器 商周时期的陶瓷: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

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隋朝时期的陶瓷: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唐代的陶瓷: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

浅谈洛阳古代墓葬

浅谈洛阳古代墓葬 摘要:洛阳古代墓葬在中国各地古代墓葬中的独特之处:一是皇家墓葬多,仅葬于此的帝王就有七个朝代、40余位,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多;同时,在皇家寝陵制度史上,洛阳帝陵每每有许多创新开风气的地方。二是贵族和名人墓葬多,与皇家陵墓互相辉映,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三是平民墓葬同王公墓葬交叉杂处,具有公共墓地的特点。四是洛阳墓葬被盗严重,可谓是“十墓九空”。五是洛阳墓葬出土文物多,影响大,被称为是实物的、石刻的中国历史。 关键词:洛阳古代墓葬 洛阳地区自商周以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洛阳在中国和世界上享有盛名,主要是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繁盛的文化。洛阳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施加巨大、深远影响的还有它的古代墓葬。在古人的观念中,事死如事生。死和生,是同等重要的,历代的皇帝几乎把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来营造陵寝。洛阳历为帝都,皇帝、后妃、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安葬在这里的不可胜数。因此,洛阳古代墓葬在中国各地古代墓葬中具有资源丰富且独特的性质。 一、洛阳古代墓葬具有皇家墓葬的特点。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除了西汉后来把首都迁到西安,唐代实行两京制外,其他几朝的天子几乎终生在洛阳坐天下,死后也大都葬在洛阳。洛阳的北邙山,从西到东,依次排列着东周、北魏、东汉、曹魏、西晋、北宋等朝代的皇陵,绵延数十公里,蔚为壮观。这样集中布局的古皇陵群,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是历史奇观,也是文化奇观。 洛阳古代墓葬,其主体是皇家墓葬,因而就具有皇家墓葬的特点。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洛阳作为皇家墓葬的上吉之地,帝陵数量是最多的,比西安的西汉陵、唐陵,北京的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都多。其次从内涵质量上看,洛阳的皇家墓葬在中国皇家墓葬发展史上有许多创新性的东西。 其一,虽然它在体量上和陵墓的规模上不如西汉陵墓高大,但在地宫的规制上有了新的变化,东汉地宫抛弃了西汉地宫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建筑规制。其二,东汉的一个创举是以帝后同穴取代了西汉的帝后同茔不同穴。其三,东汉在西汉的基础上还扩大了寝的建筑,确立了中国皇家墓葬的上陵礼,形成了规范的上陵制度。到了东汉,开始每年定期举行“上陵”的朝拜祭祀仪式,把寝的建筑扩大,既用来日常伺奉墓主,又用于定期举行朝拜祭祀[ 1] (p67)。这种上陵制,起到了陵寝代替宗庙的作用,逐步废除了使每位皇帝各有一庙的制度,改为许多祖先神主都供在同一座神庙内,接受同宗的供奉和祭祀。这种做法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同时也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皇权、加强统治的需要。 二、洛阳古代墓葬具有贵族和名人墓葬的特点。 墓地,作为死者的归宿之处,其择选营建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秦汉以后,墓地堪舆之术兴起,使墓地的选择成为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洛阳是著名的风水宝地,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它不单单是皇家的设陵禁地,王公大臣、皇亲国戚也纷纷在邙山之巅选择自己和家族成员的归宿之所。故而洛阳除了是皇家的墓葬地以外,也出现了众多的贵族和名人墓葬,这也构成洛阳古代墓葬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洛阳历代的贵族和名人墓葬比较多,著名的有元怿墓、元邵墓、狄仁杰墓、颜真卿墓、白居易墓、范仲淹墓等。他们的墓葬与皇家墓葬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构成了洛阳墓葬的另一个独特层面和景观。 洛阳以地下古墓众多而闻名。从西周到北宋,历代贵族和名人墓葬不可胜数,如洛阳的北窑西周墓,从墓葬的形制、出土随葬的器物的规格来看,应是一处集中埋葬西周王室贵族

从唐三彩女俑看唐代妇女生活

唐三彩作为唐代最著名的彩陶代表,享誉海内外。由于它烧制于唐代,作品用的最多的色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以“唐三彩”命名。实际上,唐代烧制的陶器颜色还包括蓝、紫、黑等多种颜色,又因为汉字“三”代表多的含义,所以自民国时期,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唐三彩的大量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唐代政治上开明,经济上繁荣,文化艺术上群芳斗艳,造就了丰富灿烂的唐三彩文化。各种社会生活及文化娱乐在陶器在都有所刻画,从人物、动物、生活用具模型等无不囊括。目前已知的唐三彩大部分是明器(即“冥器”),这主要是基于唐朝素有厚葬之风俗,当然也有少部分实用的生活用具出土,可能由于本身唐三彩绝大多数在墓中出土,所以世人误以为唐三彩只作明器之用。 从目前出土的唐三彩来看,作为殉葬明器的俑人形象最多,而其中女俑又最为丰富,大量的女俑出土,为我们理解唐代社会的妇女群体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实物材料。这些女俑千姿百态,其形象丰富多彩,而极具时代感的华彩服饰,更是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表现出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工匠们在创作中注重女俑们的表情传神,比例恰当,用写实手法来塑造人物,通过这些三彩女俑可以反映出唐朝社会妇女各阶层风俗、服饰的遗迹,及人物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体形姿态、衣着打扮、喜怒哀乐为我们流下了极其珍贵的形象材料。虽然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是昭昭天理的,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唐代的妇女与前辈后代又不完全相同,这些可从女俑们的神态、衣着、娱乐文化中看到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风貌。 一 唐三彩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概况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女俑的塑造,集北方浑厚雄健与南方清新柔润于一身,在女俑的塑造上充分把握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任务特点感情与特征,使造型神形兼备,惟妙惟肖。那些高髻广袖的女俑,亭亭玉立,悠闲典雅,裙带生风,似动非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风格。 由于女俑的造型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女俑主要分为贵妇俑、女官俑、侍女俑和歌舞伎俑;形体上有的肥硕、有的瘦长;姿态动作上有立的、有坐的、

浅谈中国古代陶瓷 (2)

浅谈中国古代陶瓷 摘要:陶瓷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类活动产物,它必然蕴涵了人类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有着独特的象征性。本文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概括,从造型、纹饰、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的象征性,并联系古代陶瓷对外国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富有时代魅力的中国古代陶瓷文化。 关键词:古代陶瓷发展概况象征性影响 正文 陶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们是物质的产品,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服务,具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们又放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的思想意识与观念形态,受人类文化的影响和支配,是精神产品,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服务。乔治奈尔森说过,器物是文化遗产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不同的历史阶段陶瓷的整体形象也随着社会形态的不同而随之不同,比如说,元代陶瓷制品往往具有硕大、饱满、浑圆的时代特点,给人以庄重、雄伟、朴实的感觉,而唐代陶瓷却富丽大气,宋代的瓷器精致优雅。因此,研究古代陶瓷,首先应该了解它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概况 景德镇占陶瓷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成果,是研究占陶瓷文化的摇篮,同时亦是世界认可的陶瓷之国,文明之都。“中国”和“陶瓷”(china)是连成一体的,它充实了我们的文化宝库,同时也为世界陶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异彩。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不能完全替代各种生活所需,而青铜器造价高,它只能为奴隶主享用,因而广大的奴隶生活用器只能采用陶器来满足需求,因此商代的制陶开始萌芽。远在西周时期的陶瓷工艺是在商代的基础上有重大发展,那时有各种不同的造型、品种、花色也有所增多。西周时的陶器以“瓷豆” 为主,胎质灰白,当时他们也采用高岭土作原料烧成,瓷胎敷有黄绿、青绿敷釉,一般烧成在1200℃左右。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吸水性弱、胎面粗糙、温度低、故尔达不到纯白透明之感。虽然,当时在制陶瓷技术没有现代科学化,设备简陋、工艺程度低的情况下,但它的起源为后来制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三彩的介绍

唐三彩的介绍 2011级美术教育班 201101010020 刘亚兰耿纪鹏 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 南北朝时,工匠们即能将釉料中的铁元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而且发明了釉中挂彩的技术,即在釉料中加入铜,烧出绚丽多彩的器物,使单色釉向彩色釉过渡迈进了一大步,为唐代三彩陶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唐代工匠在北朝的“釉中挂彩”技艺基础上,于铅釉中加入铁(呈黄色)、钴(呈蓝色)、铜(呈绿色)、锰(呈紫色)等呈色金属,从而烧制出集黄、绿、白、赭、褐、蓝、黑中的一色、二色或三色甚至多色于一器的低温釉陶,这就是人们所统称的“唐三彩”。(常见的为黄、绿、褐三色,蓝、黑釉少而珍贵)。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两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再经过约800~9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唐三彩的釉呈黄、绿、白、赭、褐、蓝、黑等多种色彩,在烧制过程中,各种釉色互相交溶,作品绚丽多彩、灿烂多姿。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中一颗绚丽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三彩的制作有轮制、模制、塑造等方法。釉彩的效果据考证,采用的是涂蜡法——先用蜡在胎上画出花纹,再涂釉于其上,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晕染似的斑纹,,并且由于它是以笔点釉,釉料饱浓,往下漫流,形成自然流动

之妙,与纯色涂釉和细笔勾画不同。 唐三彩烧制于初唐高宗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安史之乱后逐渐衰退。它的烧制地点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阳一带,此外,江苏扬州也有烧制唐三彩的作坊。 唐三彩陶器分为日用品和随葬品两大类。日用品中有瓶、壶、罐、钵、杯、盘、碗、烛台、枕等多种,每一种又有多种式样,造型各异。 盛唐三彩,技艺大进,作品精美。三彩作品釉色光泽晶莹,彩色富有神韵,写意而流畅。器皿往往内外满釉,除施绿、黄、褐三种釉色外,又添加了蓝、黑等色。除三彩器皿外,三彩俑异军突起。 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也作冥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动物俑塑造最精彩。人物俑中有贵妇人、文官俑、男女侍俑、胡俑、武士俑和天王俑等。动物俑包括马、骆驼、牛、羊、狗、鸡、鸭等品种。 唐三彩陶塑有很多佳作,尤以人物、马、骆驼的塑造最出色,这些作品造型逼真,姿态优美,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唐三彩在人物的塑造上概括、简练而传神。对五官的刻划细致入微,重在神态表现。 唐人爱马,屡见于唐代诗歌和绘画。在唐代金银器和织锦纹样、陶俑、三彩俑、石刻艺术中马的形象均很多。唐三彩中的马头小颈长、骠肥体壮,比例恰当、神采奕奕。所塑之马有的奔跑,有的静立,有的饮水,有的负重,有的漫步,有的嘶鸣,有的回首,有的舔足……姿态各异,生动自然。

唐三彩的特点及鉴别知识

唐三彩的特点及鉴别知识 从本质上讲,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陶器,是一种亮釉,其光泽亮丽柔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釉色斑斓,具有古瓷器表面的莹润感。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代也是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三彩各种形象的器物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有着独特的动感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唐三彩造型更是不同凡响。唐三彩富有弹性的线条,既流畅又有力的组成形体,变化自然,生机勃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是光辉灿烂大唐文化的一个体现。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则以马和骆驼为多。 古代唐三彩主要用于做随葬的器物,称为“冥器”。唐三彩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其中以西安、洛阳出土最多,长安和洛阳是唐代都城所在,是唐代政治、经济中心,王公、官僚、士大夫以及富商的墓葬集中,所以唐三彩出土的数量也多,因而有“洛阳唐三彩”之说。 唐三彩釉陶制品在拍卖市场中行情看好。2003年香港富豪刘銮雄收藏的一对罕见的唐三彩陶马,在苏富比纽约拍卖会上,被一位犹太商人以高达157.6万美元购得,创当年同类古董拍卖价最高纪录,拍卖的一对唐三彩陶马,造型完美、栩栩如生。其中一只是黑马,白色长鬃,绿色马鞍,身高27口寸,长30口寸;另一只咖啡色马,深棕色短鬃,身有白色斑点,高26口寸,长30口寸。两只马体态健壮,姿势雄美,是刘銮雄于六七年前低价购入的。2005年3月30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举办的中国瓷器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上拍的21组共计29件唐三彩器物获得了圆满成功,成交12组计15件,其中估价20万-30万美元的第135号拍品为一对唐三彩镇墓兽以38万美元成交,估价15万-18万美元的第145号拍品唐三彩马(以蓝三彩为主)以19万美元成交,第139号唐三彩马以13万美元位列第三。一件高15厘米的唐三彩龙柄壶以64506元人民币成交,这是近年来国际范围内上拍唐三彩数量最多的一次。2005年9月20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高58.3厘米的唐三彩仕女俑以595440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5月2日在崇源国际拍卖会上,一件唐三彩打马球女俑(一对)以3742330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6月22日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件高49厘米的唐三彩马以440000元人民币成交。中国嘉德举办的第79期周末拍卖会上,曾以10万元拍出一件海外回流的唐三彩马。该公司举办的第82期小拍上,由海外回流的第2214号拍品唐三彩骆驼激起了竞买者的热情,经多方竞价,最终以9.2万元成交。与国际市场相比,国内的成交价格相差甚远,这与国家的文物保护法规有着直接联系,但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成交良好,大部分拍品从海外回流,对于青睐收藏唐三彩的人来说,目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 由于唐三彩传世数量有限,目前市场上所能见到可以买卖的唐三彩器,只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传世品,其二是海外回流品。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己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真品、高仿品的鉴别有四要:一要先品造型、神韵,二要查胎体、胎质,三要看釉质、釉色,四要分析装饰、底板。真品唐三彩装饰物很多,件件饰物做工都一丝不苟,十分到位,而仿品则很难做到处处都天衣无缝。 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感。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看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磨擦的痕迹。如果侧光仔细观察,在釉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

浅谈中国唐代雕塑艺术

浅谈中国唐代雕塑艺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作者:不详 2777 人关注打印转发投稿 摘要:从雕塑历史起源开头,着重分析唐朝雕塑艺术风格,佛教雕塑从学北魏风格到逐渐加入自己的风格,从出土的唐代献陵石犀,出现了“曹吴二体,学者所宗,雕塑铸像,亦本曹吴”,敦煌造像等等,说明唐代雕塑艺术风格越来越民族化的过程。再举几个敦煌石窟佛教雕塑风格发展艺术,分别分析莫高窟194窟,432窟,45窟的菩萨造像风格等等说明佛教造像越来越世俗化。再从丝绸之路的兴旺说明与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甚广,举例唐代胡人雕塑,唐三彩艺术融合西方艺术风格,说明唐代雕塑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唐文化。 关键词:雕塑艺术;民族化;世俗化;包容性;佛教雕塑;菩萨造像;胡人头像;丝绸之路 正文 中国古代雕塑前后几千年发展从秦汉形成发展时期到魏晋的成熟期,隋唐鼎盛时期,再到宋元明清停滞和衰落期。艺术风格不断包容外来文化,民族化,世俗化。 中国每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风格。唐代在经历了战争和动荡以后,在一次得到统一和安定,达到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历史时期,也带动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转折和发展高峰。雕塑在隋朝和初唐进入转折阶段,在融汇了西域艺术之后到了盛唐时期雕塑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高峰,制作了许多不朽佳作。这一时期设有专门的机构,可以集合全中国的人力,物力来建设石窟,庙堂,陵墓等大型工程,在这些工程中,雕塑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唐代因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思想活跃,精神相对开放,雕塑艺术因此十分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及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政治长期稳定,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间的文化艺术频繁交流,相互融合,使唐代雕塑艺术风格能够在不失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丰富优秀的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雕塑艺术的发展由此而获得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雕塑的门类发展有了陵墓雕刻、随葬俑群、宗教造像等,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后来各个时期未能企及的。现就唐代雕塑艺术的民族化、世俗化、包容性细谈如下: 1 唐代雕塑艺术的民族化的过程 唐代初期刚刚结束了战争局面,雕塑艺术在风格上既有南北朝的延续,又结合了新的因素,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雕塑艺术开始民族化。例如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唐代献陵石犀体形庞大,两眼看着前方,四肢粗壮有力,整体造型单纯简洁明快。有明显的中国写意的风格,又在细节上雕刻有鳞片以表现粗糙厚硬的皮肤做出犀牛皮肤的质感。具有整理综合前朝以来雕塑的特点,又在细节上加以修饰是中国自己的风格特点,受写意风格影响,反映了初唐大型石雕在过渡期的风格。盛唐雕塑雕塑风格更加民族化。主要因为盛唐时代的文化发展昌盛,政治,经济发展到最高峰在这种环境下雕塑艺术出现了“曹吴二体,学者所宗,雕塑铸像,亦本曹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等说法。意思就是说吴道子和曹仲达在雕塑上的成就,也是后人无可比拟得。据说这时期汴州相国寺排云阁的文殊,维摩菩萨就是吴道子所塑。《松高僧传·慧云侍》称“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子装塑。”(2) 而中国佛教造像的形式与内容早期大有以印度人的形象出现的,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在佛教造像上几乎没有自己的东西,是以印度人的形像作为佛教造像。自己的雕塑造像都趋于写意,如西汉茂陵外的马踏匈奴,卧虎,卧牛,人抱熊……都是大写意的手法做的,不适合用在佛像上。在佛像雕塑创作上没有中国本土的东西都是照搬印度人的形象。中国佛教雕塑

唐三彩与唐青花

唐三彩与唐青花 唐三彩与唐青花 一件绘有“鬼谷子下山”图案的元青花罐,以2亿多人民币的价格,使世人对元青花瓷器刮目相看。在全世界的拍卖市场上,元青花瓷器已经成为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对象。 元青花以它艳丽的色彩,大器的造型,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然而,元青花的出现,不是一件突兀事件,它在元代的大规模生产,是经过了数百年历史的积淀,元青花的成熟,和数百年前的唐三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珍贵的唐三彩器是蓝釉的唐三彩马,它曾经创造过中国古代陶瓷在世界拍卖史上的最高价位。喜欢把玩高古陶瓷的收藏家都知道,蓝釉的唐三彩最为珍贵,这是因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蓝釉陶瓷最难烧制,统计一下现存的唐三彩陶器,一定会发现,蓝釉的唐三彩制品,留在世上的数量最少。物以稀为贵,蓝釉唐三彩受人喜欢就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了。考古学家在黄冶窑的窑址中发现的唐三彩器皿和残件中,就数蓝釉器最少。 唐三彩的盛行和成就,不仅使我国陶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更是孕育了唐青花诞生。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唐代工匠一定会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某种釉料会使烧成的釉上彩呈现蓝色,在不断的实践下,这种釉料(钴蓝料)就会被分离出来,有意识地用作蓝色唐三彩的着色剂,这样,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当蓝釉唐三彩被有意识地重复制作出来时,钴料能烧制蓝色釉彩的规律就被发现了。由于唐三彩钴料被用作着色剂,使烧制的釉面出现蔚蓝色的釉彩,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就有兴趣不断摸索其中的烧制工艺,使蓝釉陶器不断地生产。但是,由于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釉上彩,比较容易剥落,使色彩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掉色。为了克服三彩容易剥落的缺陷,唐代的制陶匠人进而摸索了釉下彩瓷器。青花就是一种釉下钴蓝彩,是在瓷胎上以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绘瓷,因为钴料在高温中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青花”,又因为 蓝色在釉下,受到釉面的保护,而不至于使颜色脱落,所以更容易保存和长时期的观赏。解决了釉料和加工工艺上的问题后,唐代青花瓷器的出现也就顺理顺章了。由此可见,唐代青花的出现是和唐三彩的蓝釉制作的原料和工艺密不可 分的。这个结论可以从正规的考古发掘和流散收集的唐青花瓷器上或瓷片上得到证实(图1为杨州考古出土的唐青花和图2流散的唐青花瓷片)。 我们知道,目前已经发现的唐青花瓷器,数量非常稀少。据

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的第一彩——白色。 这是一种简约到极致的色彩,所以一动笔,便想到了“计白当黑”这四个字。 - “计白当黑”的说法,不常见。但画家们对这四个字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画家从来没有把白色当作“无”,而是视其为最有表现力的颜色之一。画家在画面上大量留白,这些空白处虽不着墨,却是整个画面的一部分,空白的地方与有颜色的地方相互映衬,形象就更加鲜明了。留白是为了映衬,“用简”是为了“驭繁”,“计白当黑”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 唐三彩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渊源到流变,可以写成一部大书,但花开千朵,咱只表一枝,让我们在简约的白色光影里,先来了解一下唐三彩的历史吧。 一 唐三彩诞生于1300多年前的唐高宗统治时期,也有人说唐三彩早在南北朝时已经萌芽了。其实要考证一个事物的来源,能在时间上追溯很远,但这些考证,有时候真的是既繁琐又牵强,弄来弄去的,反而把唐三彩真正成型的年代弄混了。所以,既然是“唐三彩”,就是唐代生产的,记住这一点便是了。 - 唐三彩中的白色,似乎给人的印象不深,人们记住的是绿色和黄色。洛阳人只要走到七里河中州桥桥头,溜达几步就到了涧东路,就看到了一溜商店,就看到了三彩马。三彩马的颜色,绿色和黄色占的比例大,白色少一些,似乎只能在马嘴和马鬃上见到一点儿,要不就是马底座的背面。 - 白色,在所有的色彩中最为特别,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白色是不设防的自由空间,人们的想象可以在白色中充分展开,所以白色是想象者的平台,看似无,却是有,白色里存在着辩证法。 按照惯常的说法,唐三彩取材于白炼土,但我跑到唐三彩作坊里一看,所用的土全是灰白色的。作坊里的工人说,这种土叫高岭土,在河南省,只有巩义、济源和我市的宜阳等地有。巩义的唐三彩窑址在站街镇的黄冶村,那里离诗圣杜甫的故里南窑湾村不远,属于丘陵浅山地带,地表是一层厚厚的黄土,已经干涸的黄冶河蜿蜒北上,通向黄河,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 说是土,其实跟石头差不多,摸起来很硬,但这种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吸水性能好,黏结起来十分牢固,晾干后又不会开裂,素胎烧成后更结实。就是这种土,被人们赋予了韧性和灵性,被制成了唐三彩,书写了唐三彩从无到有的全部历史。 二 唐三彩之称谓,在唐代的文献中寻不到。就是唐三彩“本人”,也是深藏地下1000多年,到了近代才被人发现。 发现唐三彩纯属偶然。清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1905年 ,为改善东西交通条件,清政府开始修筑陇海铁路,途经洛阳和邙山。 邙山横卧黄河之南、洛阳城北,是汉唐以来著名的墓葬区,老早就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的民谚。历朝历代,古墓重叠,这里“几无卧牛之地”,所以修铁路的时候,难免挖掘出大量古墓。在唐墓中,人们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各种随葬物品,唐三彩也在其中。 当时的民工看到这些从古墓里出土的唐三彩,觉得这不过是陪葬品而已,阴森森的,留着觉得晦气,遂将其砸碎,抛洒在工地上,但古玩商懂得这是宝贝,就将这些出土的三彩陶器运往北京。 这些东西到了北京后,立即引起金石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的重视,一时间洛阳唐三彩蜚声海外,外国商人纷至沓来,重金购买。唐三彩因此成为盛唐的象征,位列中华艺术瑰宝。 专家学者研究后发现,唐三彩与唐文化密切相关,首先是它的出现与厚葬有关。唐代是

中国美术史考题—-唐三彩

唐三彩 1.历史背景: 提到唐三彩,大家都知道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黄色通肩大衣。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2.前今后世: ▲▲唐三彩与洛阳三彩 提起洛阳三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从事三彩工艺研究20多年的中国三彩艺术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先生,听说我要写洛阳唐三彩的文章,首先给我更正了一个概念,说洛阳唐三彩只是三彩发展的一个阶段,准确的叫法应为“洛阳三彩”。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而洛阳三彩除了唐三彩外,还有隋三彩、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等。

唐三彩

洛阳唐三彩引流国际大都市 前言 研究背景:唐三彩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他的造型丰富多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 研究对象:唐三彩在唐代的陶瓷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人们当时的生活、娱乐、作战都密不可分。做为中国艺术瑰宝,唐三彩可以说是唐朝陶瓷文化的代表,能够折射出唐文化的光彩。 研究价值: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精美绚丽的陶器作为陪葬风靡靡一时。因为这些陶瓷以黄绿白三种釉彩为基本釉色,加上创始于唐朝,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三彩陶马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研究意义:本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通过本文了解,知道了唐朝促进了时代的发展,也因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己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也得以继承和发展。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唐三彩的发展、艺术价值和社会研究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研究,让人们提高对唐三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唐三彩在古代时期风靡一时,之所以选择洛阳,由于他的特殊地理位置,背依邝山,又有伊、洛两河,条件十分优越洛阳是唐三彩及其他陶瓷的主要产地,同时佛教艺术中的绘画、雕刻、造型、装饰、服饰、乐舞等,都为洛阳唐三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另一方面为繁华盛极的东京唐代以洛阳为东京其繁华盛极一时,甚至超过了西京长安,为洛阳唐三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场所。因此,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唐三彩及其他陶瓷,主要靠洛阳来供应。 它的设计艺术思想具有外来文化因素,在唐代的西域文化逐渐影响下,人们的审美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影响了这一时代的工艺生活领域,骆驼这种动物在中原是没有的,他是沙漠中主要的运载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