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实践调查报告心得

大学生择业观实践调查报告心得
大学生择业观实践调查报告心得

文章导读: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更更加频繁的时代,择业模式也因此改变。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能够一辈子做同样的工作,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或新的需求,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日益稀少。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加强了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择业观,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择业时,其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月收入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求职主动性与就业机会呈正相关关系,工资水平期望与地位获得后月收人呈正相关关系,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1] 本文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择业观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并分析这种择业观的嬗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由此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 1.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

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3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2.从择业首选标准看,呈现从“看重社会价值”到“看重经济价值”再到“看重未来前景”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初,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两大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和“专业对口”。198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条件好”和“有社会地位”排在择业考虑的前两位,“经济收人高”被排在了第4位,[4]这反映了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的渴求和职业的声望。因此,1980年代初,大学生大多选择全民所有制企业、大专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因为在这

一时期,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生命力还很弱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未能很好地体现,而全民所有制企业、大专院校和政府机关呈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于是,虽然已经处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但是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还停留在改革前。到了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观由“社会价值型”转变为“经济价值型”,把经济利益、物质待遇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收入高低”作为自己择业的重要标准,而将“专业是否对口”、“职业地位与声望”等都放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至于“职业风险性”等问题,多数大学生能够承受。北京大学近几年来的连续调查中,“经济收入高”一直居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的重要位置。以1996年为例,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为

73.7%,远高于其他选项的比率。[5]择业中把经济收人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反映了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实际上,市场化改革对人们包括广大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凸现出来。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由更看重经济收入开始转变为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单位的发展前景决定了它能给员工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调查显示,关于“你选择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有44.5%的大学生选择“发展空间”作为他们择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有18.5%的大学生选择首要考虑薪金与福利。[6]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大学生择业时更看重“未来发展空间”也就不难理解了。 3.从职业的选择来看,呈现从首选全民所有制单位向首选“三资企业”到理性看待单位性质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

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无二致,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调查显示,2005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7]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希望自己的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企业、其他的比例依次为14.0%、25.9%、46.l%、8.1%;希望单位性质为国营、集体、三资、私营、其他的比例依次为26.2%、6.8%、49.2%、11.7%、5.2%。可见,“三资”和“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8]加人wto 后,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我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日趋凸显。此时,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单位为:国家机关(13%)、国有企业(20%)、私人企业(14%)、合资企业(19%)、外资企业(23%)、其他(12%)。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这说明随着竟争的加剧和职业风险的增加,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开始转向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 4.从对薪金的期望来看,呈现由“不看重薪酬”到“过分追求高薪”再到“注重个人发展”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择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00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深圳市的调查显示,

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60%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特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552元/月基本一致。[9]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5.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呈现从“服从祖国需要”到“首选东南沿海”再到选择更趋理性的嬗变特点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择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择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10]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11]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择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

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一项对武汉市大学生择业期望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61%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26.5%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12]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择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分析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过程,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时代变迁和以教育大众化为基础的社会变迁始终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主要因素。另外,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1.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时代变迁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基础 1980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家对利益讳莫若深。而到了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言利已不再“内向化”,而是趋向“外向、公开化”,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利益观念逐渐深人人心,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大最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的职工纷纷下海淘金。表现在大学生择业观念上的功利趋动也在不断强化。大学生开始以经济收入的高低来决定职业的选择。正如世界银行公布的《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在篇首就指出:“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不论是穷还是富,工作收人是他们生活条件的主要决定因素。”[13] 另外,市场化改革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置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等院校供给的人才,而是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客观需要向社

会吸收人才。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时代,而是开始主动地适应环境和时代。这无论对社会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不再接受“统包统分”这种被动的择业方式,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更为主动的择业方式。 2.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现实选择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扩招,大学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56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实现了“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转换,竞争观念已经超越了,双向选择”的规范,在更大程度上向市场机制靠拢。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精英”优越感逐渐消失,学校和社会舆论也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西部去”。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甚至产生了无助的感觉,伴随着这种就业困难局面的出现,大学生择业的途径、方式网络化、中介化、市场化等特征开始出现,大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都更趋现实和理性。 3.大学毕业分配和就业制度的变化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重要推手 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学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对大学生择业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5年以后,我国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扩大了办学部门、地方和学校分配毕业生的自主权,缩小了国家计划分配的范围,尝试多渠道的分配方法,实行“供需见面”和计划分配相结合,这种办法首先在北京、上海等几所大学试点。1989年,国家对高校毕业分配又进行了改革,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1994年以后,大学生就读和择业已基本与市场经济体

制接轨,读大学需要自己分担教育成本,国家不再包分配,大学毕业自谋职业。这项制度的改革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嬗变的重要推手。一方面,打破了大学生原来统包统分的依赖观念,让大学生走向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在竞争中去检验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更像是市场的“逼迫”。在这种“逼迫”下,大学生开始积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的变化也同时打破了扼杀人才自由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樊篱”,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理想选择职业和工作所在地,这也符合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4.当代社会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转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嬗变的重要条件。进入21世纪,大学生开始更加注意个人发展,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以此适应发展越来越快、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比如,大学生择业更注重“未来发展空间”,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时代感,能够积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来适应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更更加频繁的时代,择业模式也因此改变。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能够一辈子做同样的工作,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或新的需求,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日益稀少。有些高校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几年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在原专业的岗位上工作或调换了工作单位。[14]这些情况表明,以往那种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明日黄花,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这些都促使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观念。同时,随着

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提法将被淡化。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追求未知科学的素养和分析事物变化规律的思维能力,将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适应能力将更强,就业领域将更加宽广。

2020年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2020年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

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 ___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 22.92%的同学对 ___持有“ ___”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概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

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目前大学生择业趋向多元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直接关系着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冲突择业技巧 经过我国近几年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快,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取向趋于多元化: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勇于开拓创新、讲究务实高效、敢于面对竞争和风险等;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择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困惑。 1 当前大学生择业特点 1.1 自主独立性 当代青年大学生崇尚鲜明个性,与众不同,自主独立,在择业中也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的特点,他们更期望在择业中融入更多的个性元素,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自由择业。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中不会完全盲从,无主见,表现的较为理性自主。 1.2 人才流动性 大学生就业模式由原来单一的“统包统分”衍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人才流动性逐渐增强。在积累了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后,从一个跳板过渡过另一个较高发展平台,成为很多毕业生面对初次择业时的选择。 1.3 实用功利性 大学生择业时更加倾向经济发达的地域,更加关注单位给予个人的经济待遇,功利主义倾向也会诱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够理智,过分强调个人本位,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忽略职业规划和可持续性增长的重要性 1.4 困惑盲目性 毕业生就业中会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大学毕业生由于年轻缺少丰富人生阅历,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思想认识的不成熟,缺乏对就业中存在的复杂因素的判断分析能力和综合协调权衡能力。 2 大学生择业观取向中的内在冲突 2.1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对于大学生择业而言,选择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自身发展相统一的职业更有利于实现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名,其中广州大学名,中山大学1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份,收回有效问卷5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欢迎访问零二七范文网hp:///fnen,零二七范文大全)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总结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的想法。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时间:11月6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作为在校的大学生们,要想成功就业,就必须未雨绸缪,塑造正确的择业观,提早准备,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一、现状分析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在这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崛起中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大学不能实现就业,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状况,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信号。对正在发展的中国来说,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人才不够用,关键是大学生如何定位。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是提高技能通过努力能找到

工作。很少部分的大学生报着无所谓的态度。 (2)求职中的困扰因素和自身素质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求职的困扰因素中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因素占得比重最大,为30%;但是,其他几个因素也占了一定比重,几个因素所占比重并没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在自身素质方面,通过图可以得出,专业知识和相关工作或实习经念所占比重相对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27%、24%;其次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因素,所占比重均为18%。 (3)专业前景与证书 由下图表可以得出,6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很有信心,34%的大学生觉得所学专业比较有前途,其余部分对自己专业没信心也是对自己没信心的表现。同样,有46%的同学认为英语四六级证书对工作是比较重要的。

大学生择业观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择业观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择业观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调研大学生择业观实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择业大学生 本文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择业观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并分析这种择业观的嬗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由此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 1.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 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3 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 5.6%。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 8.1%,认为可行的占2 8.2%。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从择业首选标准看,呈现从看重社会价值到看重经济价值再到看重未来前景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初,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两大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和专业对口。198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条件好和有社会地位排在择业考虑的前两位,经济收人高被排在了第4位,这反映了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的渴求和职业的声望。因此,1980年代初,大学生大多选择全民所有制企业、大专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因为在这一时期,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 在新形势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无论对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是对做好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 (一)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它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就业观作为择业观的一种延伸,是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与就业观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择业观是就业观的基础,择业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的动机与就业目的。择业观的变化与发展,将促使就业观随之发生变化。 择业观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因直接与两个前提条件有关: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择业观与就业观形成的客观条件,自我意识是择业观形成的主观条件。大学生的择业观就是在就业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和支配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过程 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生观形成基础之上的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人的生命历程,是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发展阶段的,择业观与就业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逐渐接受外界教给他们对待社会的态度,并转化为他们的个体意识,从而逐渐形成的。具体地说,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阶段。到大学阶段(青年中期),人的智力水平已接近整个人生的高峰。由于上了大学,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变成了现实,由于评价的升华,必然促使他们的成人感和自信心增强。在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学习的同时,间接地扩大了他们对社会认识的时空范围,特别是到了毕业年级,这种认识越来越具体化,对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了一定的态度和看法。可以认为,大学期间,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就业观逐步从明晰化走向雏型化,但要达到成熟化,还需经历一段过程。 二、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作用 择业观与就业观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里仅着重指出四个方面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摘要: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系科给了我学习实践的机会,是系科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影响我们的祖国。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1]

专业: 工程造价班级:5100104---5100106 学生:位玉萌、姚乔予、王晓楠、张艳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作为大二的学生,虽然说我们距离就业还有两年的时间,但事实上,不少学生已经把就业问题提上日程,尤其是外地的学生更为明显。时代在变化,那我们就业的方向和就业选择究竟有哪些呢?我们小组以此为主要核心,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了一下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的择业观。 虽然我们学院在大一就向大家灌输一些职业规划的思想,开设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是择业难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更是一个必须要面临的难题,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一片茫然,很容易走进择业的误区。因此,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需求高标准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之间,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十分抢手。但是学历层次低、专业需求少的毕业生所承受的就业心理压力较大。 二、供求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压力 大学中所学专业限制了学生们的择业自由,社会对不同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热门专业比较受欢迎。因此,专业需求不平衡是造成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差异明显的重要原因。 三、人为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压力 毕业院校知名度的不同、学历层次的不同、以及性别问题都是给大学生的竞争造成了不公平、不公正的环境,因而,面对择业时,毕业生也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这次的调查主要是以问卷和实地采访为主。我们的问卷设计如下: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 同学们好,我们是工程造价10级的学生,希望同学们可以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谢谢大家! 作为大学生,在一年以后即将步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择业――一个在时间冲刷下永不褪色的话题,已经随时代的发展成为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而时代在变化,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也会随之变化,究竟走出象牙塔的我们该何去何从,面对机遇该如何抉择呢? 1. 你的性别 ○男○女 2. 你所在的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 3.请问您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工作○专接本○其他 4. 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形势严峻,就业难○形势正常○形势较好,就业容易○不了解 5. 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 ○认真考虑过○偶尔想想○很少考虑○到时候再考虑 6. 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你会做何选择 ○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先干着,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 ○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视工作情况而言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学院名称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学生姓名李丹 学生学号201210040313 任课教师陆墨姼 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2015 年07月03日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连年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之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而且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低工资就业:多一些经验拿汗水换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宁愿选择“低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他们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换明天”。 据了解,“低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的一种待业状态,是以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而毕业生则以低报酬工作为交换条件。这种“低工资”就业只为找工作时多一些实践经验。 工资会随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软件公司负责人王小姐认为,现在企业招人虽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还是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工资可能会低些,但随着就业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资也会慢慢提高。她建议大学生心态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业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以前,很多企业招聘只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大学生一律免谈。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善,近一两年,很多企业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出钱培训大学生,使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后,工资自然会提高。企业为了储备人才,一般先与大学生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这不仅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也很有好处,同时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专家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实际上,

大学生择业观情况调查

大学生择业观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8月5日至8月20日 调查地点: 调查人: 调查对象: 一、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上升发展的趋势。自从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就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这次对我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调查的步骤和情况如下: 二、主要内容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就业形势、就业影响、就业方向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非随机抽样中得交叉配额抽样的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

问卷200份,实际回收的问卷192份,实际收回问卷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占36.5%,女生占65.3%。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性别比例的协调性,专业的差异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采用选择题和开放题结合的形式,选择题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数。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大一学生占10%,大二学生占20%,大三学生占30%,大四学生占40%。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50%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4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2%。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了解就业的严峻形势。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关于就业困难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在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上,24%的大学生选择了就业单位不愿意培育新人,4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24%的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岗位趋于饱和,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专业不对口,40%的大学生选择了个人原因,26%的大学生选择了学历,38%的大学生选择了高校扩招、竞争激烈,2%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 由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我们总结出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其中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个人能力不足和缺乏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随着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正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随着"两会"在京拉开帷幕,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转变就业观念,增强竞争能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大学生就业不及农民工”等消息不断见诸各种媒体。这无疑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由于急于就业,导致部分大学生错位就业,即所谓专业不对口,这就意味着在工作中他们要经受更多的磨难,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单位,非专业者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在这种环境里,焦虑不安和自我否定便主宰了他们的情绪。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不懈地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

育之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的根本方针,把“八荣八耻”作为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自强教育、诚信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构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主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少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大一即指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并开展就业形势培训,帮助他们及早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危机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大学生们尽早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了解就业形势、各种职业的发展空间、社会最急需的职业以及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二.分析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珍惜就业机会。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就业岗位逐年增多,每年都要增加800多万工作岗位,但失业率仍居高不下。我校由于长期与全国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培养人才的联姻关系,就业渠道比较畅通,经常都有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应聘机会比较多,但由于不少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附调查样卷,数据分析表格)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100名,大四的学生不再本次调查范围之内。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 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网络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76%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24%;而63.11%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1.36%打过暑期工,29.13%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8.45%;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22.33%)、网络的实习实践(17.48%)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49.51%)、校园销售(19.42%)、当餐厅服务员(32.04%)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69.9%学生认为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30.1%的人所实习或兼职 ___ 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54.37%,在实习或工作中52.43%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69.9%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导语: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现代的就业和创业形势,以大学生为调查主体,在江苏地区,以暑期这段时间为时长,深入大学生群体,展开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活动,希望能为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看法,有一定的帮助。 社会调查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更加明确大学生对于就业这一问题的看法。通过现状来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对于现代的大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观点进行一系列简单的调查。 时间: 2017年7月——8 月 对象: 各个大学的大学生 范围和方法: 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将问卷散布给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并经过一段时间后收回进行整理,总结。 如今,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中。择业观与创业观当代青年所面临的一个很有实质意义的问题,择业的困难与创业的艰辛在日常生活中给年轻是我们以或大或小压力。不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所求的工作,就是在创业的选择中没有找到市场的价值。对于就业问题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大部分人才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但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很多,其中择业心理就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许多大学生陷入了迷茫状态,认为大学生毕业也就是意味着失业,并没有那样的恐怖。而这是一种及其悲观论。完全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们因该树立这样的信念:读三流的学校,有二流的老师,做一流的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古人云: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正得失。在择业方面,大家应该以过来人为镜。衡量利弊得失,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在的大学生出现很严重的现象: 高不成低不就。对择业的选择也有一些误区,例如,盲目跟风,轻弃优势,困惑盲目性,自我评价太高,受传统就业的影响,对职业认识不清等等。在创业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从简单做起,我想这是每个人都应该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 本人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些 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目前,在我 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不仅幼儿教育巩 固和加强了农村中等教育“普九”成果,同时仍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 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文化 教育结构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些地方 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 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质的进而提高。 农村中本人学教育所存在的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 为制约压制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本人对所 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进行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取证 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 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 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 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普通高中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为,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 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或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本人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调查表,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 的现状如下: 现状:教育经费严重短缺问题 农村中本人学教育工作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 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确实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本人学教育素质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经费到了四区、县、镇级教育司法部 门手中,他们中的些大喜功本人却充分利用这经费,在城区大兴“示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商业性政绩。笔本人在篇教育调 研报告中看到了个仅有60万人口的本人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 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所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 后到达农村中本人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的几乎是不容小视。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文化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 中自述学缺乏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 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 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指任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 于重要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 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自白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本人学中,除了中心本人遗孀学师 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点外,其他本人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学 校毕业的,几乎是清色的“民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极其部分教师教 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分析报告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报告

————————————————————————————————作者:————————————————————————————————日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 报告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创业观调查报告》 导语:为了能够深入了解现代的就业和创业形势,以大学生为调查主体,在广东地区,以暑期这段时间为时长,深入大学生群体,展开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活动,希望能为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看法,有一定的帮助。 社会调查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现状,更加明确大学生对于就业这一问题的看法。通过现状来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对于现代的大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观点进行一系列简单的调查。 性质: 是一次社会性的调查活动。 时间: 2012年7月——9月 地点: 主要在广东各高校,另也有部分安徽高校的大学生参与 对象: 各个大学的大学生 范围和方法: 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将问卷散布给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并经过一段时间后收回进行整理,总结。 如今,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中。择业观与创业观当代青年所面临的一个很有实质意义的问题,择业的困难与创业的艰辛在日常生活中给年轻是我们以或大或小压力。不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所求的工作,就是在创业的选择中没有找到市场的价值。对于就业问题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大部分人才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但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很多,其中择业心理就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面对日益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