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1节导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得以确立,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而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力技术在能源、通信、照明、运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如果说,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技术革命,实质上人类智力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新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简单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如智能手机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结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或趋势:

(1)数字化。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小型化。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3)网络化。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传感器网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

(4)智能化。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5)系统化。将分散的信息产品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体化产品,方便使用,提高效率,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另一个趋势。

有人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概括为“3C”革命,即计算机、通信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革命。这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发展,集成应用,使整个社会普遍实现了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即“3A”革命。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组织、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这种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科学化。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过程中,科学理论与实践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科研成果渗透到技术的各个环节,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

(2)群体化。随着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愈加深化,所面临的问题就愈带有综合性,涉及范围就愈广、难度就愈大,这就必须依赖多学科、多技术形成的技术群来解决。

(3)智能化。如数控机床、机器人、语音处理、图像识别、软件代理、搜索引擎技术等。

(4)高新性。信息革命的高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高驱动,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二是高增值,信息技术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倍增器。三是高智力,信息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技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智力。四是高战略,信息技术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区域或行业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五是高风险,信息技术的探索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任何一项开创性构思、设计和实施都具有风险。六是高时效,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快,市场竞争激烈,时间效益特性突出。

二、信息化

“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大关注并成为社会发展主流,源于信息技术发展波浪的两次高潮。其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和迅速普及。其二就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所谓信息化是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

我国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国家信息化的内涵:“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并提出了“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国家信息化建设24字指导方针;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6大要素;提出了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开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由此可见,信息化是一个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揭示了由信息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的过程、活动和结果。首先,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信息技术制造、信息内容生产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信息化使得一些新的行业产生并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和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信息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新型产业革命。其次,随着社会信息

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形态和就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逐步被新的信息经济形态所改变。最后,信息化对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之,信息化使我们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它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非物质性。在信息社会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物质重要性在减轻或消失。人们会花钱买创意、娱乐、式样、便利、速度、创造性和美观。出现了一大批非物质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如信息咨询、代理服务、媒体制作、软件开发等。(2)超时空性。由于网络的存在,到处都是以光速传输的信息,它们无视空间和地域,时空距离被消除,地球变成了“村”。

(3)可扩展性。因为信息可以共享且便于传播,所以信息社会具备某种“无限可扩展性”,传统的生产观念、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等都受到重要影响。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活动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在给人类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安全、数字鸿沟等许多问题,从而对人类信息化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结合信息化实践,对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层次的系统探索,从资源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化,探讨一个具体组织在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遵循的一般程序、策略和方法,从而诞生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学科。信息资源管理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等为基础,研究和探索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科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第2节信息

信息是当前社会使用最多、最广、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大多数人把它与消息、情报等同看待。但信息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给出不同的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科学内涵却极为丰富和复杂,目前还未形成统一公认的定义。

一、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通信科技工作者,他们关心在利用通信设备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发信者所发的信息进行编码;如何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电磁波信号准确地传输到遥远的接受者;如何将电信号回译成接受者可理解的信息等。他们关心的如何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而不是信息内容的意义与价值。为了深入研究通信问题,他们必须研究信息的本质及其度量方法。1928年,美国人Hartley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最早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和“信息量”的概念。指出“信息是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信息量的大小。1948年,信息论的奠基人Shannon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以概率论为工具,深刻地阐述了通信工程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把信息量定义为随机不确定(熵)程度的减少。Shannon认为:通信的发生是以通信者具有不确定性为前提的,如果两个通信者之间不存在不确定性,也就没有必要通信了。通信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而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正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即“信息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并用概率建立起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而控制论的奠基人Wiener则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并指出“接受信息和使用

信息的过程,就是我们适应外界环境的偶然性变化的过程,也是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有效生活的过程”。

我国著名学者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全信息”理论,第一次把信息的概念分为两个层次——无约束的本体论层次和引人认识主体的认识论层次。从本体论客观意义上看,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或自我显示”。而从认识论主观意义上看,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关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二、信息的性质与分类

1、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中物质是基础,能量和信息都源于物质。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既相关联又有区别。

信息来源于物质,又不是物质本身;信息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脱离源物质而寄生于另外的物质中,相对独立地存在。承载信息的物质被称为媒体或介质,媒体可以是源物质,也可以是其他物质。

信息与能量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需要一定的能量来支持,而控制和利用能量又需要信息来引导。但信息与能量有本质的区别,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变化方式,而能量是事物做功的本领,为事物的运动提供动力。

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物质、能量、时间或其他。“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表达的就是这种转换关系。正确有效地利用信息,就可能在相同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开发或节约更多的能量,节省更多的时间。2、信息的性质

(1)信息是普遍的和无限的。信息的普遍性体现在它无处无时不在。只要有事物存在,只要事物发生变化,就有信息。而客观事物是无限的,所以它所产生的信息必然是无限的。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实在信息是无限的。对于具体的认识主体而言,实得信息不仅有限,有时甚至是稀缺的,所以有了信息资源的概念。

(2)信息依附于媒体且可以独立于源事物。信息产生于物质且必须依附于媒体。信息可以通过声音、文字、图象、气味、形态等形式来表现。信息是内容、媒体和形式的统一体。

(3)信息可以共享。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息内容可以游离开媒体被无数个使用者多次分享使用。共享性是信息不同于一般物质的本质特性,这种天然的本质特性使信息很容易被非法使用。所以,信息产品的产权保护是当今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

(4)信息可以变换。信息的可变换性是指信息可以被转换成其他的形式存储在媒体中。信息变换是最基本的信息处理手段,信息的可变换性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编码、压缩、加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信息可以传递但不增值。信息的传递性是指信息可以在空间上或时间上从一点传输到另一点。时间性上的传递称为存储或转储;空间上的传递称为通信。信息的传递性使得人类知识得以积累和传播,人与人能够信息交流。但信息传递并不增加固有的信息量,相反,由于噪声干扰的影响,信息量还可能减少。

(6)信息是动态且有时效的。信息的动态性是指信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信息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降低直至完全失去效用。

(7)信息是具体而可以被感知和处理的。信息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是非常具体的,可以被感知和处理。人们可以利用其感觉器官或借助传感装置,实现对事物状态及其变化的感知,并根据需要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存储、传输、提取、变换、加工、检索、显示和利用等处理活动。

3、信息的分类

(1)按存储信息介质划分

按照记录存储信息的介质类型,信息可分为:书写介质信息、磁介质信息、电介质信息、光介质信息、声介质信息、实体介质信息等。

(2)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

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上看,信息可分为: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气味信息、形态信息等。

(3)按信息记录方式划分

按照信息的记录方式,信息可分为:实物型信息、记录型信息、智力型信息。(4)按信息源顺序或信息效用层次划分

按照信息源的顺序,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再生信息。其中再生信息按信息的加工处理深度又可分: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按照信息的效用层次,信息可分为:迹象信息、事实信息、知识信息、智能信息等。

(5)按信息生成的范围划分

从信息的生成范围看,信息可分为:宇宙空间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人脑信息等。

(6)按应用领域划分

按照社会的分工原则,信息可分为: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商业信息、科教信息、文化信息等。

4、相关概念

(1)消息与信息

消息与信息无大区别,都有“音信”的含义。一般把消息当做信息的俗语,信息看做消息的学名。但消息只有定性描述,而信息有定量计算。

(2)情报与信息

情报是对某人(或组织)有特殊意义的情况汇报。本质上,情报属于认识论层次信息,且人们更加关注其价值,也就是说,情报是对主体有特殊意义的信息。但反过来,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情报价值。

(3)数据与信息

数据通常是指未被加工的原材料,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起到“消除不确定性”的作用,所以,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而数据不一定是信息。

(4)经验、知识、智能与信息

经验、知识和智能都是信息,反之不然。信息只是它们的原材料,即经验、知识和智能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信息加工才能得到。

三、信息的测度

目前,信息的测度即信息量的计算主要限于语法意义上的计量。

1、基于数据量的信息测度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工作中,常用的信息测度方法是按反映信息内容数量的数据所占计算机存储装置空间的大小来衡量信息量的大小。这是一种基于数据量的信息量测度方法。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字母数字编码标准是ASCⅡ。每个数字、字母、专

用符号,需要8位二进制位(一个字节)存储,一个汉字占2个字节。计算机中基于数据量的信息量测度常用单位包括:B(字节)、KB(千字节)、MB(兆字节)、GB(吉字节)等。

对于用计算机处理的文本信息可以利用ASCⅡ码可以很容易计算其信息量。而对于非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一般直接用发行种类、发行量或文本字数来进行测度。

2、基于Shannon熵的信息量测度

基于Shannon熵的信息量测度方法主要用于随机型语法信息量的计算。如前所述,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而世间事物繁多且相互联系,所以事物的状态及其变化一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Shannon发现有一类变化具有一定统计规律,可以通过大量重复性试验得到稳定的发生概率,从而可以用概率计算消除这类不确定性的信息量。

设事物(信息源)存在的状态为x1,x2,……,x

,它们的出现概率为p1,

p2,……,p n,满足下列条件:

n

0≤p i ≤1i = 1,2,……,n且∑p i= 1

i =1

则信息源发出的信息量为:

n

H(p1,p2,……,p n)= -∑p i log p i

i=1

上述公式即为Shannon熵公式。因为-log p i是状态i出现时的信息量,所以H(p1,p2,……,p n)实际上为各状态信息的平均信息量。当状态出现的概率相等,即p i =1/n(i = 1,2,……,n)时,Shannon熵公式可表示成:H=log(n)

即Hartley公式,也就是说,Hartley公式是Shannon熵公式的特例。例:假设我们想告诉A甲地的现状,已知甲地共有8种状态,每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是相等的,即1/8。则当我们告诉A,甲处于某个状态i时,我们传给A的信息量是: H=log(8)

当log以2为底时,H= log

(8)=3。这个3正好是要传8个状态的二进制位

2

数,也就是说,我们只需在信道上传送3位二进制那么多的信息量,即可告诉A “甲处于什么状态”。

如果甲的各个状态发生的概率不相等,说明我们对甲的状态有些了解,最极端的情况就是甲地某个状态的概率为1,其余状态的概率都为0,也就是说A 已经知道甲处发生了什么事,此时我们传给A的信息量为:

H(p1,p2,……,p n)= -∑pilogpi = log 1 = 0

i =1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告诉A什么。

如果是某个中间状态,例如,甲处有4种状态的概率为0,另外4种状态的概率各为1/4,那么,此时我们传给A的信息量是:

n

H(p1,p2,……,p n)= -∑p i logp i

i =1

= 4×(1/4*log 4)= log4

(4)=2。即只要用2位二进制即可告诉A甲处当log以2为底时,H= log

2

于什么状态。

四、信息功能与过程

1、信息功能

信息有着广泛的用途,钟义信在他的《信息与信息化》一书中把信息的功能概括成八个方面:信息是存在的资源,信息是知识的源泉,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是控制的灵魂,信息是思维的材料,信息是实际的准绳,信息是管理的基础,信息是组织的保证。并说“如果愿意和需要,还何以列出许多功能”。

钟义信认为:信息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功能是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归纳算法被加工成知识,并针对给定的目标激活成为求解问题的策略,按照策略求解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改造(优化)世界的功效。

2、信息过程

信息过程就是信息按照一定逻辑从原始信息经过逐步处理成为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和策略信息的过程。信息过程一般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再生和信息施效(利用)等环节。

从以上讨论中,需要把握两点本质的认识:

(1)信息是有用的资源,其本质是“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但它是有层次的,最有效用的信息是知识和智能(或策略),它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高层次的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过程完成。众多环节、多层次的信息需要人们的管理,这便是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3节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IRM)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一门学科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霍顿提出的。

一、信息资源

1、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换句话说,资源就是对人类有用的东西。经济学赋予资源三个基本属性:

(1)需求性。资源有用体现在它可以满足人类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所以需求性也被称作有效性或效用性。需求性决定资源的功能和利用方向,刺激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地开发利用资源,并大量消耗资源。

(2)稀缺性。稀缺性是指资源是有限的,使用资源是受到限制的,它是最基本的经济学特征。换言之,经济学认为只有具有稀缺性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资源。

(3)可选择性。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之分,不同的资源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故资源是可选择的。

由于资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资源可分为: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类。其中,物质资源向人类提供材料,能量资源向人类提供动力,信息资源向人类提供知识和智慧。

从社会属性角度看,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等。

从循环使用角度看,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经过人的努力在数量和质量上可以得到增加和改善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资源资源、信息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可能经过人的努力得到增加的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2、信息资源

把信息看做信息资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演变和深化的结果。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人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资源不仅有各种物质形态,而且包括知识、经验、技术等非物质的信息形态。信息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支柱性资源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

由于信息具有媒体依附性、时效性等特点,信息的丰富和快慢与否,不仅依赖于信息本身,还与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信息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三者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的影响。因此,信息资源被扩大为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的集合。

目前,虽然信息资源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基本上可以把它归纳为狭义信息资源和广义信息资源两种。狭义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即霍顿所说的单数意义下的信息资源。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即霍顿所说的复数意义下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外,还具备以下特性。

(1)不可分性。首先,作为一种资源,信息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分的。信息生产者为一个用户生产一组信息与为多个用户生产同一组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几乎是相同的;其次,信息在使用过程中也是不可分的。只有将组成信息产品的各种要素集合使用,才能最直接地发挥其价值,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信息资源的不可分性导致了广义信息资源概念的产生。

(2)积累性或非消耗性。信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它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消耗,信息资源可以不断积累,甚至可以再生,也就是说,利用越多,产生新信息越多,效用发挥越充分。

(3)认知相对性。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或组织在不同的时间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4)不同一性。美国经济学家保尔丁格在1966年提出: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必定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对某一特定的信息资源,它必定是不同内容的信息的集合,正是由于这些独具特性的内容的集合决定了信息资源的价值含量。

(5)驾驭性。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不论是物质资源还是能量资源,其开发和利用都需要依靠信息的支持。信息资源的这一重要特性,使它在人类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基本上就是信息过程,具体的物质和能量的形式都只是支持信息过程的手段,只有信息才是主导。

从信息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看,信息资源习惯上被分为多种类型,它是识别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

从社会组织属性角度看,信息资源可分为政府信息资源、企业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等三类。

从增值状况看,信息资源可分为基础性信息资源和增值性信息资源。

从可利用的范围看,信息资源可分为公有信息资源、专有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源。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传播媒体,其信息容量之大、传播速度之快、使用之快捷是其他任何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形式之一。它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更复杂的管理问题,如信息检索、数据挖掘、Web信息整合、信息安全、信息伦理等都与之紧密相关,从而引起了人们的特殊关注。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979年,美国人迪博尔德以信息资源管理为题发表了《信息资源管理:新的挑战》的论文,从而拉开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序幕。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解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以信息为管理对象,研究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分析、传递和共享等环节中的技术方法及其管理问题,以便提高信息过程的效率,以最佳的方式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有效地确定、获取、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的过程”,是“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组织、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把信息资源管理定义为: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

对这一概念,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管理的对象看,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要素——信息、人员、信息技术等进行的管理。

(2)从管理过程内容看,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本质上等同于组织的信息化管理。

(3)从管理手段看,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包括技术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四大类。

(4)从管理层次看,信息资源管理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信息资源管理主要解决国际、国家、地区等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所面临的具有普遍和战略意义的问题,通过制定信息资源标准与规范,来指导和协调人们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促进社会信息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微观信息资源管理则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为其事业发展所开展的管理活动。

(5)从管理应用领域看,信息资源管理分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等。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职能,信息资源管理把信息及其支持要素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加以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以信息资源为主要管理对象,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比起传统的人财物管理,具有更强的技术依赖性和系统综合性。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出现,随后迅速扩展到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并影响和扩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信息经济的崛起、信息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组织管理需求等多种因素

融合的结果。

1、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

促进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信息爆炸”,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资源地位的提高。

(1)“信息爆炸”——文书记录和文献数量激增

表面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源于“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的矛盾。在信息社会里,一方面人们面对的信息(数据)是非常丰富(信息爆炸),另一方面当人们做决策时,又经常陷入矛盾、虚假信息(信息污染)的海洋中,有用的信息又十分匮乏。这一信息“多”与“少”的矛盾,在政府文书记录管理和图书情报管理的发展史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事实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产生、发展和深度应用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

(2)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渗透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信息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数据库管理、记录或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管理三个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库管理的基础是计算机学科,随着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日益广泛,出现了数据库管理及数据库管理员,以便从技术角度解决数据库集成、变化、应用所带来的数据管理问题。记录或文献管理源自行政管理或图书情报领域,它们有很强的应用背景,首先它把记录、文献、报告等统一视为信息,从信息管理角度,提出了描述和管理记录、文献这类信息的一整套方法,并率先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和思想描述数据管理活动。数据处理管理源自管理信息系统学科,数据处理已从早期的数据存储和简单检索、统计,向高级应用如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等决策支持方向发展,即强调数据要被加工成为有用的的信息资源,为决策服务。这正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初衷。此外,结合管理需求和应用实践所总结出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为开展信息资源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三个学科相对独立的工作,从不同侧面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部分的解决方案,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在反思技术解决方案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技术相融合的新管理理念,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信息管理问题,信息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3)信息资源地位提高

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地位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一切都与信息相关联,信息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化也带动着工业、农业等其他行业走向现代化。

2、信息资源管理发展阶段

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历史与未来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过论述,其中美国人马钱德和克雷斯莱因的“四阶段说”比较有代表性。即

第一阶段从1900年—1960年,物的控制(手工操作)阶段;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集成)阶段;第四阶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管理(技术与管理融合决策)阶段。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练习题及答案(许骏)

第一篇计算机与网络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信息?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答:从产生信息的客体出发,信息是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表述;从接收信息的主体而言,信息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东西;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出发,信息可以理解为一组编码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对某一目的有用的知识。 特征:(1)可共享性;(2)可转移性(时间上转移“存储”,空间上转移“通信”);(3)相对性与时效性;(4)可变换性;(5)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割性。 2.什么是信息技术?它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别代表信息的哪些过程? 答: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其内容包括:(1)感测技术(信息的获取);(2)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3)计算机技术(信息的处理);(4)控制技术(信息的应用)。 3.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2)计算机内部采取二进制形式表示和存储指令或数据; (3)把解决问题的程序和需要加工处理的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周而复始地取指令、执行指令的过程。 4.画出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并简述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答:硬件系统结构图见P8页。各部分基本功能如下: (1)中央处理单元CPU: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运算器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算的部件;控制器统一指挥和有效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

(2)存储器:包括内存和外存。内存可由CPU直接访问,存取速度快、容量小,一般用来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处理的数据;外存存取熟读较慢,容量大,价格 较低,一般用来存放当前不参与运行的程序和数据,是内存(或称主存)的补 充和后援。 (3)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的作用是把原始数据以及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转换为计算机能识别和接受的信息表示方式,然后放入存储器;输出设备用于把各种 计算机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 (4)输入/输出接口:作用是协调外部设备和计算机的工作。功能大致包括:数据隔离;数据缓冲;数据变换;记录外设与接口的工作状态,据此调整对外设与数 据接口的指令;实现主机与外设之间的通信联络控制。 (5)总线:是一组公共信号线,能分时地发送和接收各部件的信息。其优点是,可减少计算机系统中信息传输线的数量,有利于提高系统可靠性;使计算机系统 便于实现模块化,从而提高计算机扩充内存容量及外部设备数量的灵活性。5.存储器为什么要分为外存储器和内存储器?两者各有何特点? 答: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存储器的容量、速度和价格这三个基本性能指标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存储容量应满足各种应用需求,存储速度应尽量与CPU匹配,并支持输入/输出操作,价格要相对合理等。然而按目前的技术水平,仅采用一种存储技术组成单一的存储器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解决方案是采用多级存储器系统,即把几种存储技术结合起来,缓解容量、速度和价格之间的矛盾。 内存可由CPU直接访问,存取速度快、容量小,一般用来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处理的数据;外存存取熟读较慢,容量大,价格较低,一般用来存放当前不参与运行的程序和数据,是内存(或称主存)的补充和后援。

信息资源管理02378最新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递、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信息化: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 资源: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信息资源:人类社会活动中经开发等积累起来的信息及信息工作者和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者为达到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等活动中的利用规律,以此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等的活动。 练习题 1、解释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的主要特点或趋势。 答: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传感和控制等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的发展与应用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数字化、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 2、阐述信息革命及其基本特征。 答: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组织、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水平、规模和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这种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3、阐述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 答: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应用的过程。 信息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之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其结果是导致人类

劳顿管理信息系统第1章当今全球商业中的信息系统习题集

目录 第1章当今全球商业中的信息系统 (1) 单项选择题(一) (1) 对错题(一) (6) 简答题(一) (7) 单项选择题(二) (8) 对错题(二) (15) 简答题(二) (17) 第1章当今全球商业中的信息系统1 单项选择题(一)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企业信息系统6个重要的企业业务目标? A)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 B)改善决策 C)获得竞争优势 D)提高员工的士气 E)确保企业生存 Answer: D Difficulty: Challenging 2.威瑞森电信(Verizon)公司通过基于web的数字仪表板为管理者提供精确的 实时信息,该公司的这项应用使如下哪个方面得到了改善? A)遵守规章制度 B)管理决策 C)创造新产品的效率 D)与供应商的密切关系 Answer: B Difficulty: Challenging 3.下列哪项可以让公司获得竞争优势? (1)新产品、新服务和商务模式 (2)优质低价的产品 (3)实时响应客户需求 1本习题集系翻译,版权Copyright?2018Pearson Education,Inc。

A)只有(1) B)(1)和(2) C)(2)和(3) D)(1)和(3) E)(1)、(2)和(3) Answer: E Difficulty: Challenging 4.一个公司投资于信息系统,是因为该信息系统对企业开展业务而言是必需 的。这样的信息系统反映了企业是为了实现下列业务目标中的哪一个? A)卓越的运营 B)改善决策 C)获得竞争优势 D)与客户保持亲密关系 E)确保企业生存 Answer: E Difficulty: Moderate 5.文华东方公司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跟踪客人的喜好,这体现了哪种企业业务目 标? A)改善企业柔性 B)改善决策 C)提高效率 D)与客户建立密切关系 E)实现卓越的运营 Answer: D Difficulty: Moderate 6.在花旗银行在纽约推出第一台ATM之后,其他零售银行也转而使用ATM, 这一现象表明利用信息系统获取哪类企业业务目标? A)提高效率 B)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密切关系 C)确保企业生存 D)获得竞争优势 E)改善决策 Answer: C Difficulty: Moderate 7.以下哪种目标较好地描述了本章开篇案例Kroger实施信息技术背后的业务战 略? A)提高客户满意度水平 B)确保企业生存 C)提升员工士气

RFID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

RFID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 一、系统简介 校园安全、幼儿园安全是国家和很多家长都极为重视的议题。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刻不容缓!林森公司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研发了RFID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优点如下: 1、家长获得信息及时 对于家长及时获得子女的到校(上学)、离校(放学)时间信息,了解子女上学途中安全情况;及时得到学校有关通知(家长会、要求家长提供的教育协助信息、放假通知等);及时了解学生当日或阶段在校学习情况(需要校方提供相应服务);如果发现有某位学生当天没有来上课,系统将报警,提示学校管理员注意,来采取下一步措施。 2、学校管理考勤方便 对于学校集中式考勤管理,方便从学校到班级了解学生到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缺课情况,避免学校与家长由此引起的责任纠纷, 同时也为学校解决学生校外意外事故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可以为家长提供辅助教育的信息服务,可以从开通的服务中得到分成;教育工作可以得到家长更好的配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可以利用该系统作为学校师生的考勤系统,每月自动生成考勤报表,而无需另外安装考勤机;如果有学生某天 3、教育机构统一管理 对于教育管理机构实时了解全市所有学校的在校学生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便于评估学校学生考勤管理水平;获得了与所有家长实时相连的通讯系统。如果遇到SARS、台风等意外情况,可以将紧急情况第一时间通知到全市家长,快捷、准确、通知率高,保证学生的安全; 4、系统查询方便 查询便利该系统为网络版,可以安装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上,方便学校相关部门查询和打印有关信息,如校长办公室、学校保卫处、班主任办公室等等;

5、全套系统价格合理 价格低廉适合绝大部分学校的消费。标签放在校徽或者校园卡上,不易损坏,可长期使用,卡费可以押金行式,学生毕业或转学可退。系统功能价格合理,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系统组成 (一)使用无源系统 1、系统概述 无源系统的特点是接触式刷卡,成本相对低。师生的无源标签安放在学生的校徽或者学生佩戴在胸前的卡上面,每个无源标签都有不同的ID号,每个ID号对应的师生都能在读卡器上读到相应的信息。读卡器安在校门的两边,和系统软件端相连。师生上下学分别刷卡,读卡器读到某学生刷卡信息后,系统软件中心发送信息给相应学生家长,如“您的孩子***于上午8:00到达学校上课。”,“您的孩子***于下午5:00离开学校放学。”。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家长知道孩子今天到没到学校,没到可以和学校那边沟通;学校也能从系统软件端知道哪些孩子今天来了,几点来的,几点走的,没来的话可以和家长沟通。 2、系统软件功能简介 学生到达或者离开学校,系统会给家长的手机发送信息,告诉家长“您的孩子***于8:00到达学校。”或“您的孩子***于5:00放学离开学校。”如果家长在收到信息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家长可通过打电话或者其他方式知道孩子是否快到家了。 >>>可对校园实行24小时不间断全程动态监管,有人无卡侵入校园时,系统会自动报警。 >>>可建立完备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动态性电子图文档案,即时甄别出入校园师生的真实身份,以避免身份不明人员混入校园。 >>>可实现对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动态点名,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即时获取校园人数及其分布情况,为随时启动紧急安全预案提供可靠依据。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提纲(第一章)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本章内容以概念为主,考试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要形式,建议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1.【识记】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是什么?(P15)[201104单选] (1)材料 (2)能源 (3)信息 2.【识记】信息技术的定义是什么?(P16)[201104多选](名词解释)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3.【识记】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16)[201107单选] (1)计算机技术 (2)通信技术 (3)传感技术 (4)控制技术 4.【识记】微电子技术的定义?(P16) 微电子技术是指在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材料上,用微米及亚微米刻蚀加工技术,制作由成千上万的晶体管构成的微缩单元电路,并应用这些电路装配成各种微电子设备的技术。 5.【识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呈现出的特点或趋势有哪些?(P16)(简答) (1)数字化 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小型化 正如Intel公司创始人摩尔(Moore)和原DEC公司副总裁贝尔(Bell)等专家所预测的那样:在1970年到2000年的30年间,微处理器芯片大约每18个月集成度翻番,处理能力提高一倍,体积和价格减半。 (3)网络化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到无线网,从传感器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得网络成为名副其实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4)智能化 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智能比价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乃至自动化,提高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5)系统化 将分散的信息产品(如功能不同的硬软件)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产品,方

第1章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模拟试题

第1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2、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和。 3、以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的发展与应用呈现出如下特点或趋势:、、、、。 4、过去几十年间,微电子技术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信息技术应用,有人把它概括为“3C”革命,即、、领域的革命。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发展,集成应用,使整个社会普遍实现了自动化——、、,即“3A”革命。 5、一般认为:高技术是指那些对国家军事、经济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它具有如下“高”特征:、、、、、。 6、信息化使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它有着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明显不同的特点:、、。 7、对数log2可看作信息单位,当log以2为底时即log22称为;当log以e 为底时即ln2称为;当log以10为底时即log102称为。 8、、、三者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认识论层次的全部信息,即全信息。 9、在全信息的基础上,引入认识主体与事物客体之间的关系,则可以衍生出另外三类信息的概念:、和。 10、是事物实际具有的信息,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一个特征量,与认识主体因素无关。 11、是主体感知事物前已经具有的关于该事物的信息。它既与事物本身有关,也与主体的主观因素相关。 12、是主体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净信息。它与事物、主体的主观因素和观察环境条件相关。 13、语法信息可细分为三类:、、。 14、、和是组成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三者中是基础,能量和信息都源于物质。 15、按信息记录方式划分,可分为:、、。 16、按信息源顺序或信息效用层次划分,可分为:和。 17、把信息按影响(效用)不同,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描述的问题是:、、、。 18、只有定性描述,而信息有定量计算。 19、经过加工提炼成知识,知识被目的激活成为智能。是信息最高层次。20、信息量测度方法有和。 21、确定消息的信息量为,因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确定的消息不消除任何不确定性。 22、信息的功能概括成八个方面:、、、、 、、、。 23、信息按照一定逻辑从低向高运动便构成了。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总结了信息运动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具体阐述了信息过程所包括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加工、和等各个环节。 24、与钟义信描述的信息过程近似,何斌等人在《信息管理——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信息处理流程的角度,用信息收集、组织、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和利用7个阶段描述了信息的“”(信息过程)。 25、按社会组织属性的不同划分,信息资源被分为、和 等三类。 26、按增值状况划分,信息资源被分为和。 27、按可利用范围的不同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和 。 28、促进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29、信息技术渗透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信息过程的各个环节。而其中来自三个独立学科的工作,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是、 和。 30、信息资源管理经历了阶段、阶段、阶段、 阶段。 31、与信息内涵密切相关的术语有数据、消息、和。 二、名词解释 1、信息资源管理 2、信息 3、信息资源 第 1 页共3 页

第6章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第4版)

第6章中文幻灯片演示文稿PowerPoint 2010 主要内容:基本操作、编辑、格式化和美化、放映、打印输出 重点内容:编辑、格式化和美化、放映 难点内容:编辑、格式化和美化、放映 授课时数:2课时+2机时 授课方式:学生演示+教师补充 新课内容: PowerPoint 2010是Microsoft Office 201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简单、方便的幻灯片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能够制作出集文字、表格、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演示效果等多媒体元素于一身的演示文稿。被广泛应用于会议、工作汇报、课堂演示、教育培训、产品推介及各种演示会等场合。 6.1 PowerPoint 2010概述 PowerPoint简称PPT。 PowerPoint 2010默认的文件扩展名为.pptx。 演示文稿中的一页称为幻灯片。 演示文稿通常由若干张幻灯片组成。 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新建一个空白演示文稿观察效果 6.2 PowerPoint 2010基本操作 6.2.1 创建演示文稿 1. 创建空白演示文稿—默认方法 2. 使用模板创建 PPT 2010的模板包括“样本模板”、“主题”和“我的模板”。 可以利用内置的模板自动、快速的设计幻灯片的外观,节省格式的设计时间,专注于具体内容的处理。 还可以联机在https://www.360docs.net/doc/d213632823.html,上搜索合适的模板来创建演示文稿。 . 使用模板创建—样本模板 . 使用模板创建—主题 . 使用模板创建—我的模板 单击“我的模板”,可以通过对话框来选择一个自己已经编辑好的模板。 使用“最近打开的模板”可以选择最近打开的模板来创建演示文稿。 3. 根据现有内容创建 如果对所有的设计都不满意,而喜欢某个现有的演示文稿的设计风格和布局,可直接对其进行修改来创建新的演示文稿。一般的使用方法有两种: 备份已有的演示文稿,然后打开备份文件将不需要的内容删除,加上新的内容,逐步制作出新的演示文稿。 先利用模板建立一个演示文稿,再将已有内容“复制”、“粘贴”到新的演示文稿。6.2.2 视图模式 1. 普通视图 是PPT 2010默认并最常用的工作模式。 包含“幻灯片”视图和“大纲”视图两种形式,可以通过单击“幻灯片/大纲展示窗格”中的标签来进行切换。 普通视图下可以进行演示文稿的编辑或设计,也可以同时显示幻灯片、大纲和备注内容。 2. 幻灯片浏览视图

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1.按照重要程度,管理信息可划分为()。 A.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作业信息 B.外部信息、内部信息 C.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D.数字信息、图象信息、声音信息 a 2.信息()。 A.是形成知识的基础 B.是数据的基础 C.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 D.具有完全性 a 3.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战略信息系统()。 A.更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 B.更注重企业内部信息的挖掘 C.只处理企业的外部信息 D.提供关于外部环境的信息 a 4.以下关于企业信息系统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说法全面的是()。 A.规模扩大、局部细化、面向社会 B.自动化程度提高、定量功能增多

C.开发水平提高、开发成本下降 D.品种不断出新,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a 5.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使用将()。 A.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 B.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C.提高中层管理者参与管理的程度 D.以上全部 d 6.早期管理信息系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B.只能提供很少的信息 C.提供太多的信息 D.不能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 c 7.企业信息系统促使和支持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提高了企业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有关对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企业增加了信息管理部门,使部门级管理力量得到加强 B.中间层次减少,使分支机构和下层管理人员决策权利和能力加强 C.企业上下之间联络通路缩短,经营计划能更快捷的得到贯彻执行 D.企业横向之间联系得到加强,遇到问题能快速沟通拿出对策

8.信息系统为学习型组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下最能反映这一支持的是()。 A.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组织成员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应用知识 B.为组织成员提供了学习、创造和应用知识的技术环境 C.知识系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为组织员工的工作提供知识源泉 D.使员工的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进而促使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B 9.信息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A.方便灵活的电子化教学系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计划 B.双向交互式的电子化教学系统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C.简单实用的电子化教学系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新途径和机会 D.自动化的电子化教学系统可以节省学生在学习上的开销 c 10.我们将信息资源看作战略资源,因此加大开发和利用的力度。认为信息资源是战略资源,以下()等理由可以加以说明。 A.信息是无穷尽的资源 B.信息的资源转化性质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C.信息的易复制性质使我们能大批量传播信息 D.信息的易传递性质使我们能快速传播信息

校园安全管理系统

平安校园安全管理系统 【方案介绍】 针对平安校园的安防建设需求,率先推出了完整的平安校园安防融合管理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全国许多省市试点推广使用,全国用户量已经达到20多万。该方案以安卓星校园安全管理平台融合安防管理平台为核心,一方面通过统一的、高度集中的管理平台,实现校园多个安防系统的全面融合与统一管理,简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视频监控与各安防子系统的联动整合,提升校园的综合防范能力。 随着平安校园建设的步伐加快,校园安防系统无疑成为各个学校建设的重点项目。校园安防,主要是利用家校互动平台、视频监控、

防盗报警、进出校自动考勤、身份识别、巡更系统、紧急求助、呼叫系统、等各种硬件设施保障校园安全。不过,对于不同规模的学校,并不是所有的安防系统设施都需要重点建设的,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预算等因素进行调整,已确保建设出一个“高性价比”的安防体系。 ?实现主要功能 通过安卓星校园安全管理平台与安防融合管理解决方案,可实现学生自主防御,亲情通话、定位,求救,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电子围栏、进出校自动考勤、公共广播等安防子系统的集成与统一管理。 1) 1、安卓星校园安全管理平台之家校互动 建立当地的校园安全管理平台,整合全线资源到平台中来,实现大平台与手机APP平台无缝对接,融合各方资源提升平台增值服务。登陆入口,通过登陆到校园管理平台管理学生信息、在校情况,家庭作业、考勤、教师应用平台等实现电子学生证的定位,跟踪,亲情通话等功能

2、合作商地方管理平台 合作商管理平台登陆入口,合作商通过登陆到安卓星电子学生证区域管理应用平台实现远程身份ID号码管理,管理好自己所在区域的客户开通、停止服务的时限等。。。 3、APP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 APP登陆界面家长APP 老师APP APP应用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了解被监护人的相关信息及家、校互动的大平台中的所有功能,建立合作商当地的APP主站,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1节导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得以确立,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而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力技术在能源、通信、照明、运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如果说,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技术革命,实质上人类智力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新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简单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如智能手机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结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或趋势: (1)数字化。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小型化。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3)网络化。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传感器网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 (4)智能化。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1.1单项选择题 1-1.1按照重要程度,管理信息可划分为(A)。 a. 战略信息、战术信息、作业信息 b. 外部信息、内部信息 c. 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d. 数字信息、图象信息、声音信息 1.1.2 信息(A)。 a. 是形成知识的基础 b. 是数据的基础 C. 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 d. 具有完全性 1.1.3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战略信息系统(A)。 a. 更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 b. 更注重企业内部信息的挖掘 c. 只处理企业的外部信息 d. 提供关于外部环境的信息 1.1.4以下关于企业信息系统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说法全面的是(A)。 a. 规模扩大、局部细化、面向社会 b. 自动化程度提高、定量功能增多 c. 开发水平提高、开发成本下降 d. 品种不断出新,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1.1.5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使用将(D)。 a. 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 b.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c. 提高中层管理者参与管理的程度 d. a, b 和c 1.1.6组织中信息流表现为(D)。 a. 它是独立存在的,与其他管理活动无关 b. 信息流伴随物流,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c. 信息流伴随资金流,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d. 信息流伴随物流、资金流、事务流,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1.1.7企业信息系统促使和支持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提高了企业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有关对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a. 企业增加了信息管理部门,使部门级管理力量得到加强 b. 中间层次减少,使分支机构和下层管理人员决策权利和能力加强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素养的内容:一、信息意识,二、信息能力,三、信息品质。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是由:课本上的原话—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五个部分组成。个人意见—由:CPU、总线、主存、辅存和I/O设备组成。 CPU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CPU的性能指标主要有时钟频率和字长。时钟频率以MHz或GHz表示,通常时钟频率越高;其处理数据的速度相对也越快。字长表示CPU每次处理数据的能力,按字长可分为8位、16位、32位、64位CPU。计算机的字长取决于数据总线。 计算机中总线:微机各功能部件相互传输数据时,需要有连接它们的通道,这些公共通道就称为总线(BUS)。分为内部总线和系统总线两种。(平时说的总线指的是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有: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三类。 计算机的内存储器或主存储器是指:RAM和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是一种既可以存入数据,也可以从中读出数据的内存,平时所输入的程序、数据等便是存储在RAM 中。但计算机关机或意外断电时,RAM中的数据就会消失,所以RAM只是一个临时存储器。外存中的数据与指令必须先读入RAM,然后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RAM又分静态(SRAM)和动态(DRAM)两种。ROM:(只读存储器)只能从其中读出数据而不能将数据写入的内存。ROM中的数据关机或断电也不会消失,所以多用来存放永久性的程序或数据。容量大小的单位及换算,单位:位(Bit)、字节(Byte)、KB、MB、GB等,换算:1字节(Byte)=8位(Bit)、1KB=1024B(B为字节)、1MB=1024KB、1GB=1024MB。Cache 的功能是存储数据和指令。计算机中存储速度最快的存储器是内存。 计算机中的地址是指存储单元的有序编号。一般来说,机器指令是由操作码和操作数地址组成。以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为基础的计算机结构是由冯·诺依曼提出的。为方便记忆、阅读、和编程,把计算机语言进行符号化,相应的语言称为汇编语言。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是数据库管理系统,英文缩写为DBMS。应用软件是指专门为某一应用目的而编写的软件。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形式是二进制。 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这一节不好列举,自己看课本(35页),考到几率很大。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2000是一种但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窗口部件示意图和任务栏示意图可能或让你们填各部分名称,到书上记一下。(48页.50页)。桌面元素有:桌面墙纸、桌面图标和任务栏。鼠标的基本动作:指向、单击、双击、右击、拖动。改变应用程序窗口位置,用鼠标拖动其标题栏即可。关闭应用程序窗口:用鼠标单击其右上角关闭按钮或双击其左上角的控制菜单框按钮即可。切换输入法:Ctrl+空格可以在中英文输入法之间切换Ctrl+ Shift可以在安装的所有的输入法之间切换。在同一文件夹中不允许建立两个同名的文件或文件夹。资源管理器:在左窗格中:如果某个文件夹图标的左面有一个矩形框,单击上面的加号就可以展开此文件夹下的全部文件夹。单击减号就可以隐藏此文件夹下的全部文件夹。右窗格:选中一个文件或文件夹,单击其图标即可。为了显示文件或文件夹的详细资料,应使用菜单栏上的查看菜单。(这一章都是些基本的东西,WINDOWS操作估计大部分你们都会。稍微看看书就行了,把他们从书上打下来太累了,呵呵) WORD:word的最大特点就是所见即所得。Word操作中,在当前段产生新的一行,但不是产生新的段落,新行的格式与当前段落格式一致,应按下Shift+ Enter键。在world文本编辑中,用鼠标双击某个汉字,则选定的内容是词组。鼠标移到正文左边,形成向上箭头时,连续单击鼠标3次可以选定全文。分页按Ctrl+ Enter键。要使文档中的每段的首行自动缩进

管理信息系统第一章习题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黄梯云主编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信息?信息和数据有何区别? 答: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首先,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其次,信息是可以通信的,最后,信息形成知识。 信息的概念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包括数字还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可以说,信息是经过加工之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其对决策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决策者利用经过处理的数据作出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遭受失败,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因为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2)试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事物流的关系? 答:组织中各项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事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物流”是实物的流动过程。物质的运输,产品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直至销售都是物流的表现形式。“资金流”指的是伴随物流而发生的资金的流动过程。“事物流”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如原材料进厂进行的验收,登记,开票,付款等流程,厂长作出决策前进行的调查研究,协商,讨论等流程。信息流伴随物流,资金流,事物流的流动而流动,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是由于掌握,指挥,控制其他流的运行和资源。 (3)如何理解人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信息意义的解释者? 答: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心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由于信息的作用只有在广泛交流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通信技术的就不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发展。广义的信息系统概念已经延伸到与通信系统相等同。这里的通信不仅之通讯,而且意味着人际交流和人际沟通,其中包含思想的沟通,价值观的沟通和文化的沟通。广义的咨询(沟通)系统强调“人”本身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还是资讯意义的阐述者,所有的沟通媒介均需要使资讯最终可为人类五官察觉与阐述,方算是资讯的沟通媒介。 (4)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答: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信息技术对计划职能的支持;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对控制职能的支持,在上可见,信息系统对管理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5)为什么说管理信息系统并不能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答:管理是一种复杂的获得,它既涉及客观环境,又涉及人的主观因素。 由于生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由于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事物的多变性,等等原因,人们在解决管理问题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数据,更不能把所有的。待选择的解决方案都考虑进去,而管理信息系统解决问题时运行的程序是由人来编写的。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依靠计算机也无法解决,

校园安全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校园安全管理系统 解决方案 北京盛世光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2月

版权声明 北京盛世光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本文件中出现的任何文字叙述,文档格式、插图、照片、方法、过程等内容,除另有特别说明外,其著作权或其他相关权利均属北京盛世光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受到有关产权及版权法保护。未经北京盛世光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拷贝、传播、修改、摘录、备份本文档全部或部分内容。 s 免责条款 本文档仅用于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其内容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北京盛世光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编写本文档时已尽最大努力保证其内容准确可靠,但北京盛世光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不对文档中的遗漏、不准确或错误导致的损失和损害承担任何责任。 联系方式 全国服务热线:400-6789-518 邮箱:

目录 一、社会需求及研发背景 (4) 二、功能概述 (4) 1、出入校门记录 (4) 2、区域定位 (5) 3、访客登记 (5) 4、双卡同组装设计 (5) 三、系统组成 (5) 定位卡(标签) (6) 定位基站 (6) 四、技术指标和参数 (8) 1. 定位基站 (8) 2. 定位标签 (8) 五、软件功能 (8) 1、卡片检测 (9) 2、通信 (9) 3、管理 (9) 4、报警 (9) 5、显示 (9) 6、存储和查系统能够进行数据备份询 (10) 7、自检 (10) 六、用户界面 (10) 七、软硬件环境 (10) 八、软件使用效果及社会意义 (11) 九、关于我们 (11)

一、社会需求及研发背景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校外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刑事案件极其频繁,如何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和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家长、学校老师如何有效时时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掌握,已经摆到了各个学生家长和校领导以及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面前。这类问题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建立和谐社会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大事,因此应该尽一切可能将这类问题解决好。由于学校学生上下学经常没有家长和大人看护,一旦孩子逃课不去学校或到校后旷课出校玩耍以及上下学路上遇到危险老师及家长因不能实时了解具体情况,会给学生管理、孩子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校园定位软件系统是整个教学行业安全工作的需求 二、功能概述 本系统设计了用于校园环境的定位管理方案,可针对在校学生进行自动的出入校门记录和区域定位,随时掌握学生在校活动范围和即定时间段内的活动轨迹。此外系统支持丰富的扩展管理功能,比如允许学生家长通过WEB或短信查询学生出入校信息、校内学习和作息情况,从而较好地服务于校园安全和学习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设计如下: 1、出入校门记录 携带标签的学生出入校门时,系统自动记录其进/出行为及 时间,其数据分析处理后可用于: 给家长发送短消息报告学生进/离校时间

信息资源管理重点整理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社会33(8题) 1.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特征 2.试述信息的功能 3.信息社会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有哪些 4.衡量信息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5.什么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是什么 6.社会信息化指数法的优劣是什么 7.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内容与特点是什么 8.世界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主要有哪些 1.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特征 维纳: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把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本体论层次: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 认识论层次: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极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特征:(1)普遍性(2)表征性(3)动态性(4)相对性(5)依存性(6)可传递性(7)可干扰性(8)可加工性(9)可共享性(10)可转换性 2.试述信息的功能 信息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信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媒介 信息是人类思维的材料

信息是人类交流的工具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信息是重要的人类资源 3.信息社会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有哪些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4.衡量信息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定性标准 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指标应包括: (1)以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系统为基础设施; (2)提供通信服务,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通信产业向多方面发展; (3)信息通信系统的多样化和使用范围的广泛化。 定量标准 恩格尔系数:食品开支与家庭消费支出总额之比。 信息系数:以表示与信息有关消费占每个家庭全部开支的比例。 信息系数主要表明家庭消费信息物品和服务的倾向,而不能准确地显示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 西方学者比较公认的信息社会的主要数量指标是信息产业和信息人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一是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是信息部门的从业人员超过全部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 5.什么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及信息设备、信息应用系统等来装备整个社会各个领域,使信息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DOC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 1.比特(bit,binarydigit)即二进位,只有0和1两种取值,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 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是字节(byte),用大写字母B 表示。换算关系:1B=8b,八个比特(八位二进制数字)构成一字节。 一个触发器可以存出一个比特。中央处理器中的寄存器可以存储一组比特。 在内存储器中使用2的幂次作单位:1GB=1024MB=10242KB=10243B;在数据通信和计 高,极限工作频率就越高。 摩尔定律:单块集成电路的及成都平均每18~24个月翻一番。 我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采用非接触式IC卡制成的,进一步改善了防伪性能。 第二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7.计算机应用模式的演变:集中计算模式、分散计算模式、网络计算模式。 根据前文所述的计算机划代标准,计算机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一共可分为四代。 计算机分类: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巨型和大型计算机的区别在于巨型计算机的CPU个数是大型计算机的成百上千倍。

计算机逻辑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通称I/O设备)。它们通过总线相连。CPU、内存储器、总线等构成计算机的“主机”;I/O 设备和外存储器通常称为计算机的“外围设备”或“外设”。 8.CPU的根本任务是执行指令。包括:寄存器组(暂时存放计算结果)、运算器(ALU,进 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存放正在执行的指令的地址)。 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地址组成。不同品牌的CPU大多数指令系统各不相同。 CPU性能指标:字长(能够同时进行运算的二进制位数即寄存器的宽度,32位或64位等)、主频(内部数据传输和操作速度快慢)、总线速度、高速缓存cache容量和结构、指令系统、逻辑结构、内核个数。 9.PC主机机箱组件 10.扫描仪:手持式、平板式、胶片专用、滚筒式。其中家用办公用途通常为平板式。 数码相机工作原理:先将影像聚焦在成像芯片CCD或CMOS上,在经过A/D转换变成数字图像并经过一定的数据压缩和图像处理。 常见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 1.程序是软件的主体,软件指设计比较成熟、功能比较完善、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程序。 软件和程序本质上是相同的。 软件按功能和作用划分可分为系统软件(如BIOS)和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按开发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