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进化看脑苷脂类化合物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从生物进化看脑苷脂类化合物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从生物进化看脑苷脂类化合物的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构成为C-C-C方式,广泛存在于包括众多植物中,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来源广、生物活性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古味伍绛木樨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如下。 1 心血管系统作用 1.1 抗心律失常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轻发作频率,能对抗乌头碱、哇巴因和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其可能的机制为总黄酮可降低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值(APA),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 1.2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LDL氧化作用,抗平滑肌增殖,清除自由基,从而有效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1.3 扩血管作用总黄酮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素(ET)的生成,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对心血管系统起到改善作用,从而 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 1.4 抗凝血作用总黄酮体外给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和胶原纤维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动物试验表明,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和冰水浸泡法,造出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即血流变性呈轴稠状态的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山楂叶总黄酮(HLF),可显著降低红细胞(RBC)聚集指数、血浆比轴度,从而改善血瘀状态。银杏黄酮单独应用其抗凝作用不如蚓激酶,两者合用后抗凝效果加强,但溶栓作用并没有改善。 1.5 抗血脂作用维生素D3加脂肪乳剂造成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在给予了麦胚总黄酮类后,可显著提高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实验性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酚甘油含量。 2 抗炎调节免疫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作用机理为作用于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泌过程,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释放慢反应致炎物质,如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调节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直到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穿卜草中分离得到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清除炎性因子,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等急性炎症反应,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 抗菌抗病毒作用 3.1 抗菌作用甘草黄酮提取物在体外,可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黑根霉、灰葡萄抱、意大利青霉等真菌。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新型隐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亦能明显抑制的生长。 3.2 抗病毒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芦丁能抑制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黄芪总黄酮对人疤疹病毒(HSV21)感染的豚鼠皮肤,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异黄芪282甲醚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总之黄酮类对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疤疹病毒、登革热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等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 抗HIV活性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均有抗匀陨灾活性,其作用的靶点均分别为作用于HIV逆转录酶、HIV 蛋白酶、HIV整合酶,作用于HIV启动子,没有明确作用点的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中黄芩素可对抗中逆转录酶。 4 抗肿瘤抗癌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于肿瘤细胞的增长繁殖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为促进抑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促进抗肿瘤细胞增殖等。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效果,主要体现为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且二者之前具有显著相关性,抗自由基及氧化应激的能力强,则

类黄酮的生理活性功能及应用

类黄酮 类黄酮(Flavonoids)是植物重要的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它以结合态(黄酮苷)或自由态(黄酮苷元)形式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等许多食源性植物中。槲皮素(Quercetin)是最典型的类黄酮,其在C3位羟基上结合糖分子即形成植物中普遍的成分—芸香苷(芦丁)。柑橘属的多种水果均含有大量的黄酮化合物,如橘红素(Tangeretin)和川陈皮素(Nobiletin)。大豆中含有一种异黄酮化合物—大豆异黄酮,茶叶中的茶多酚是由没食子酸和类黄酮—儿茶酚组成。 在Ames检验中发现,槲皮素具有致诱变性,但没有代谢活性,但在反应系统中加入肝提取物可明显增加其诱变活性。长期的动物饲喂研究表明:槲皮素不仅不是致癌物质,而且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事实上,在已发现61种黄酮化合物中,有11种具有抗突变作用,,其中有多种对致癌物诱导的动物模型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如橘红素和川陈皮素等。 类黄酮又称生物类黄酮,为人类饮食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存于水果、蔬菜、谷物、根茎、树皮、花卉、茶叶和红葡萄酒中。目前为止,已经确认有四千多种不同的类黄酮。类黄酮可进一步分为: 黄酮醇类:最常见的类黄酮物质,如:槲皮素、芸香素。槲皮素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中,以红洋葱的含量最高。 黄酮类或黄碱素类:如木犀草素、芹菜素,分别含于甜椒和芹菜。 黄烷酮类:主要见于柑橘类水果,如橙皮苷、柚皮苷。 黄烷醇类:主要为儿茶素,绿茶中含量最丰,红茶的儿茶素含量约减少一半。 花青素类:主要为植物中的色素,不同植物含量不一。 原花青素类:葡萄、花生皮、松树皮中都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 异黄酮类:主要分布于豆类食品,目前已证明具有抗乳癌和骨质疏松的作用。 3、生物类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3.1清除自由基 黄酮类化合物属于酚类物质,可熬合金属离子,其分子物质基础是黄酮类分子中的3

生物化学第3章 脂类的化学(教学资料)

课外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活性脂质; 2、必须多不饱和脂肪酸; 3、脂蛋白; 4、磷脂; 5、鞘磷脂; 二、符号辨识 1、TG; 2、FFA; 3、PL; 4、CM; 5、VLDL; 6、IDL; 7、LDL; 8、HDL; 9、PUFA;10、PC;11、PE;12、PG;13、CL; 三、填空 1、脂类按其化学组成分类分为()、()和(); 2、脂类按其功能分类分为()、()和(); 3、脂肪酸的Δ命名法是指双键位置的碳原子号码从()端向()末端计数; 4、脂肪酸的()命名法是指双键位置的碳原子号码从甲基末端向羧基端计数; 5、天然脂肪酸的双键多为()式构型; 6、必须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指人体及哺乳动物虽能制造多种脂肪酸,但不能向脂肪酸引入超过()的双键,因而不能合成()和(),必须由膳食提供。 7、简单三酰甘油的R1=R2=R3,()、()和()等都属于简单三酰甘油; 8、鲛肝醇和鲨肝醇属于()酰基甘油; 9、()是由长链脂肪酸和长链一元醇或固醇形成的酯; 10、复脂是指含有磷酸或糖基的脂类,分为()和()两大类; 11、()是构成生物膜的第一大类膜脂; 12、重要的甘油磷脂有()、()和()等; 13、磷脂酰丝氨酸、脑磷脂和卵磷脂的含氮碱分别是()、()和(),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14、血小板活化因子是一种()甘油磷脂; 15、鞘氨醇磷脂由()、()和()组成; 16、糖脂是指糖通过其半缩醛羟基以()与脂质连接的化合物; 17、鞘糖脂根据糖基是否含有()或硫酸基成分分为()鞘糖脂和()鞘糖脂; 18、最简单的硫苷脂是()脑苷脂;神经节苷脂的糖基部分含有(); 19、萜类是()的衍生物,不含脂肪酸,属简单脂类; 20、类固醇的基本结构骨架是以()为基础构成的甾核; 21、糖脂分为()类和()类。前者主要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后者主要是()的重要结构成分,动物中含量甚微。 22、脂肪酸及由其衍生的脂质的性质与脂肪酸的()和()有密切关系; 23、磷脂是分子中含磷酸的复合脂,包括()和()两大类,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24、鞘磷脂是由()、()、()和胆碱或乙醇胺组成的脂质; 25、最常见的固醇是(),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是()脂质中的一个成分; 26、人体中许多激素、胆汁中的胆酸、昆虫的蜕皮激素、植物中的皂素和强心苷等,都有()的甾体骨架,这些甾体化合物统称为(); 27、脂蛋白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脂质和蛋白质之间没有()结合; 28、脂质混合物的分离可根据它们的()差别或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差别进行; 四、判别正误 1、磷脂的极性头基团在电荷与极性上表现出变化;() 2、高等动植物中的脂肪酸的碳原子数都是偶数;() 3、鞘糖脂的极性头部分是鞘氨醇;() 4、动物细胞中所有的糖脂几乎都是鞘糖脂;()

第四章_答案脂类试卷10级

《食品化学》脂类试题 (共4页)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本题满分8分) 1. 同质多晶: 同一物质具有不同的晶体形态的现象。 2. 乳状液: 有两种不相容的液相组成的体系,其中一项为分散相,以液滴或液晶的 形式存在,又称为非连续相;另一项为分散介质,又称为连续相。 3. 固体脂肪指数: 测定若干温度时25 克油脂固态和液态时体积的比例的比值,除以 25 即为固体脂肪指数。 4. 油脂的酸败: 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油脂因温度的变化及氧气、光照、微生物、酶 等的作用,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和一些有毒性的化合物,这些变化统 称为酸败。 5. 脂肪的自动氧化 : 是活化的含烯底物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包括链引发、 链传递和链终止3个阶段。 6. 光敏氧化: 是不饱和双键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的氧化反应。 7. Diels-Alder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共轭二烯烃与双键的加成反应,生成产物是 环乙烯。 8. 油脂的氢化: 指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在催化剂如镍、铂的作用下高温下与氧气发 生加成反应,不饱和程度降低,使在室温下呈液态的油转变成部分氢化的半固态或 塑性脂肪,这个过程称为油脂的氢化。 二、判断对错(每小题0.5分,本题满分11分) 1. 天然油脂是甘油酯的混合物,并存在同质多晶现象,所以没有确切的熔点与沸点。 ( √ )

2. 脂肪在熔化时体积收缩,在同质多晶转换时体积增大。(×) 3. 脂肪的塑性取决于脂肪中的脂肪酸含量。(×) 4. 脂肪的β′晶型多则可塑性越大,而β晶型多则可塑性越小。(√) 5. 当固体含量一定时,若脂肪的晶体数量越多,结晶越小,则脂肪越硬。如果冷却速 率越慢,脂肪产生的结晶越大,则脂肪越软。(√) 6. 乳状液保持稳定主要取决于乳状液小液滴的表面电荷互相推斥作用。(×) 7. 若液滴半径小、两相密度差小,连续相的粘度小,则乳状液稳定性提高,上浮速度 下降。(×) 8. 一般情况下,斥力等于引力,乳状液稳定性好。(×) 9. 由于结构和化学上的相似性,乳化剂可替代脂类化合物,并减少脂类的用量。(√) 10. 许多乳化剂在乳状液中形成液晶界面,当加入油脂时,常会引起介晶相的转型。 (×) 11.脂类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引起了水解哈败,同时导致油的发烟点升高(×)。 12. 光和产生游离基的物质能催化脂肪自动氧化。(√) 13. 在脂肪的自动氧化的过程中,氢过氧化物的形成速度超过其分解速度(√)。 14. β-胡萝卜素、生育酚是最有效的单线态氧猝灭剂。(√) 15. 脂肪的光敏氧化中不存在诱导期,不产生自由基,与氧的浓度无关。(√) 16. 脂肪的光敏氧化速率与自动氧化速率相当(×)。 17. 游离脂肪酸的氧化速率略大于甘油酯中结合型脂肪酸。(√) 18. 脂肪保持在熔点温度以下,则酯交换反应是定向的,而不是无规的,称为随机酯 交换。(×) 19. 当氧分压很低时,脂肪的氧化速率与氧分压近似成正比。(√) 20. 柠檬酸、抗坏血酸与主抗氧化剂混合,能增加抗氧化效果。(√) 21. 油脂氢化后熔点降低、颜色变浅、氧化稳定性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 (×) 22. 油脂通过酯交换可改变甘油酯中脂肪酸的分布模式,可降低稠度。(×) 三、填空题(每空0.3分,本题满分24分)

最新碳水化合物教案

教案 第二章,第四节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常见活性多糖的生理功能;血糖指数( GI )的升高对糖类食物选择的重要作用。 2、通过学习掌握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概念、分类和食物来源; 3、理解糖类(碳水化合物节约蛋白质作用、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膳食纤维主要生理功能;了解常见活性多糖的生理功能;血糖指数( GI )的对糖类食物选择的重要作用。 4、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人们合理选取糖类,保障健康。 教学重点: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概念、营养分类和食物来源; 教学难点:碳水化合物节约蛋白质作用、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膳食纤维主要生理功能 新课导入:开运动会的时候,班里的班委会给运动员买点葡萄糖口服液来服用,还有前两年流行的PTT饮料,同学们想一下,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由此引入要讲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1 、供能与的节约蛋白质作用 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时,可以防止体内和膳食中的蛋白质转变为葡萄糖,这是所谓的节约蛋白质作用。 2 、构成机体细胞的成分 碳水化合物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并参与细胞的许多生命活动。 3 、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 尽管大多数体细胞可由脂肪和蛋白质代替糖作为能源,但是脑、神经和肺组织却需要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若血中葡萄糖水平下降,脑缺乏葡萄糖可产生不良反应。 4、抗生酮作用 碳水化合物摄取不足,脂肪代谢产生脂肪酸,氧化增多,会产生较多的酮体,高过肾的回收能力时,会影响人的健康,即所谓的酸中毒。 5、提供膳食纤维,活性多糖果,有益肠道功能 如乳糖可促进肠中有益菌的生长,也可加强钙的吸收。低聚糖:有利于肠道菌群平衡。 6 、食品加工能够中的重要原、辐材料(对食品) 很多工业食品都含有糖,并且对食品的感官性状有重要作用。 二、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的分类: 按其化学组成、生理作用和健康意义可分为: 1 、糖:包括单糖 (monosaccharide 、双糖 (disaccharide) 和糖醇。

糖和苷名词解释1苷类化合物2端基碳3Molish反应4

第二章糖和苷 一、名词解释: 1. 苷类化合物 2. 端基碳 3. Molish反应 4. 两相水解法 二、问答题 1.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 2.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三、填空题 1. 苷类根据是生物体内原存的,还是次生的分为_____和_____;根据连接单糖基的个数分为______、_____等;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__________为最常见。 2. 利用1HNMR谱中糖的端基质子的_____判断苷键的构型是目前常因用方法。对于葡萄糖苷来说,J=6~9Hz,应为_____构型,J=2~3Hz,为_____。 3.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类化合物对Molish试剂呈正反应。 4. 苦杏仁酶只能水解_______葡萄糖苷,纤维素酶只能水解________葡萄糖苷;麦芽糖酶只能水解__________葡萄糖苷。 5. 苷化位移使糖的端基碳向____________移动。 四、选择题 1. 糖类的纸层析常用展开剂: A. n-BuOH-HOAc-H2O (4:1:5;上层) B. CHCl3-MeOH(9:1) C. EtOAc-EtOH(6:4) D. 苯-MeOH(9:1) 2. 酸催化水解时,较难水解的苷键是: A. 氨基糖苷键 B. 羟基糖苷键 C. 6-去氧糖苷键 D. 2,6-去氧糖苷键 3. Molish试剂的组成是: A. α-萘酚-浓硫酸 B. β-萘酚-浓流酸 C. 氧化铜-氢氧化钠 D. 硝酸银-氨水 4. 提取苷类成分时,为抑制或破坏酶常加入一定量的() A. 硫酸 B. 酒石酸 C. 碳酸钙 D. 氢氧化钠 E. 碳酸钠 5.下列几种糖苷中,最易被酸水解的是()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_王慧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多酚化合物,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现就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开发利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 (2010)09-0347-04 收稿日期:2010-05-31 作者简介: 王慧(1974-),女,山东临沭人,主管药师,从事质量控制工作 E-mail : wanghui0602@https://www.360docs.net/doc/d214110337.html, Progress in 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 WANG Hui (Shandong Bausch & Lomb Freda Phar. Co., Ltd., Jinan 250101, China )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s widely found in nature and they have many potential medicinal valu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anti-tumor,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ti-oxidation and anti-aging,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us,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of flavonoids,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lavonoids. Key Words: flavonoids; bioactivity; review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植物成分,具有C6-C3-C6 基本构型,为植物体多酚类代谢物。主要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异黄酮及二氢异黄酮类、双黄酮类,以及查尔酮、花色苷等[1]。黄酮类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对哺乳动物和其它类型的细胞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有高度的化学反应性,例如清除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又有抑制酶活性、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过敏、抗衰老、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药理作用,且无毒无害。黄酮类化合物还是茶及黄芩、银杏、沙棘等众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进展很快。1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晶体且有颜色,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余者则无。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游离态苷元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其中,黄酮、黄酮醇、查儿酮等平面型分子因堆砌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系非平面型分子,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水溶解度稍大[2]。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2.1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预信号转导、影响细胞 [11] Denyer S P, Baird R M. Guide to microbiological control in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M].2nd ed.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6: 325-326. [12] Mao k, Masafumi U, Takeshi K, et al Evaluation of acute corneal barrier change induced by topically applied preservatives using corneal transepithelial electric resistance in vivo [J].Cornea , 2010, 29(1): 80-85. [13] Noecker R. Effects of common ophthalmic preservatives on ocular health[J]. Adv Ther , 2001, 18: 205-215. [14] Kostenbauder H B. Phys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tivity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Block S S.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M]. 3rd ed.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 1983: 811-828. [15] Berry H, Michaels I. The evaluation of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ethylene glycol and some of its monoalkyl ethers against Bacterium coli [J]. J Pharm Pharmacol , 1950, 2: 243-249.

生物化学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脂类

一、填空题 1.在所有细胞中乙酰基的主要载体是辅酶A(-CoA) ,ACP是酰基载体蛋白,它在体内的作用是以脂酰基载体的形式,作脂肪酸合成酶系的核心。 2.脂肪酸在线粒体内降解的第一步反应是脂酰辅酶A 脱氢,该反应的载氢体是FAD 。 3.发芽油料种子中,脂肪酸要转化为葡萄糖,这个过程要涉及到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糖降解逆反应,也涉及到细胞质,线粒体,乙醛酸循环体,将反应途径与细胞部位配套并按反应顺序排序为 b. 三羧酸循环细胞质 a. 乙醛酸循环线粒体c. 糖酵解逆反应乙醛酸循环体。 4.脂肪酸b—氧化中有三种中间产物:甲、羟脂酰-CoA; 乙、烯脂酰-CoA 丙、酮脂酰- CoA,按反应顺序排序为乙;甲;丙。 5.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的主要能量贮存形式,是由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脂化而成的。6.三脂酰甘油是由3-磷酸甘油和脂酰-CoA 在磷酸甘油转酰酶作用下,先生成磷脂酸再由磷酸酶转变成二脂酰甘油,最后在二脂酰甘油转酰基酶催化下生成三脂酰甘油。 7.每分子脂肪酸被活化为脂酰-CoA需消耗 2 个高能磷酸键。 8.一分子脂酰-CoA经一次b-氧化可生成1个乙酰辅酶A 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9.一分子14碳长链脂酰-CoA可经 6 次b-氧化生成7个乙酰-CoA, 6 个NADH+H+,6 个FADH2 。10.真核细胞中,不饱和脂肪酸都是通过氧化脱氢途径合成的。 11.脂肪酸的合成,需原料乙酰辅酶A 、NADPH 、和ATP、HCO3-等。 12.脂肪酸合成过程中,乙酰-CoA来源于葡萄糖分解或脂肪酸氧化,NADPH主要来源于磷酸戊糖途径。 13.乙醛酸循环中的两个关键酶是苹果酸合成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使异柠檬酸避免了在三羧酸循环中的两次脱酸反应,实现了以乙酰-CoA合成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 14.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I一般只合成软脂酸,碳链延长由线粒体或内质网酶系统催化,植物Ⅱ型脂肪酸碳链延长的酶系定位于细胞质。 15.脂肪酸b-氧化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氧化时第一次脱氢的受氢体是FAD ,第二次脱氢的受氢 体NAD+。 二、选择题 1.D 2.D 3.C 4.C 5.C 6.C 7.D 8.C 9.A 10.B 1.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I释放的终产物通常是:D A、油酸 B、亚麻油酸 C、硬脂酸 D、软脂酸 2.下列关于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D A、利用乙酰-CoA作为起始复合物 B、仅生成短于或等于16碳原子的脂肪酸 C、需要中间产物丙二酸单酰CoA D、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 3.脂酰-CoA的b-氧化过程顺序是:C A、脱氢,加水,再脱氢,加水 B、脱氢,脱水,再脱氢,硫解 C、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D、水合,脱氢,再加水,硫解 4.缺乏维生素B2时,b-氧化过程中哪一个中间产物合成受到障碍C A、脂酰-CoA B、b-酮脂酰-CoA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结构中有 2 - 苯基色原酮( flavone) 的特殊化合物。黄酮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多与糖结合成苷类后,存在于植物体中。小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则以游离苷元的形式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部分植物的体内都有发现,它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和植物抵抗病虫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和黄酮醇; 黄烷酮和黄烷酮醇; 异黄酮; 异黄烷酮;查耳酮; 二氢查耳酮; 橙酮( 又称澳咔) ; 黄烷和黄烷醇; 黄烷二醇等。黄酮类化合物中很多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而有药用价值,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心脏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刘启功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犬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犬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常志文等发现葛根素能阻滞β - 肾

上腺素受体,可降低心脏张力指数和心室内压上升速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王继光等研究发现,苦参总黄酮能预防室颤、缓解心律失常,对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亦有治疗作用。徐继辉等观察到,广枣总黄酮对心律失常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心脏停搏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有学者发现,银杏黄酮、黄蜀葵花黄酮、杜鹃花总黄酮等对缺血、缺氧的心脏肌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豆异黄酮能改善心肌舒张与收缩功能,对糖尿病心肌有治疗作用,沙棘总黄酮对心肌肥大有治疗作用。潘苏华、方秀桐等发现异银杏双黄酮能降低大鼠体内外血栓的形成比例; 可扩张血管、抑制小动脉收缩、增加血流量; 银杏双黄酮能引起实验动物心脏血管的扩张,可扩张实验动物血管,增加血流量。Horng - Huey Ko 等人的研究显示,桑树中的多种黄酮类成分如桑色烯( morusin ) 和桑素( kuwanon C) 等能够抑制家兔血小板的聚集,另外,环桑色烯( Cyclomorusin) 也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因子导致的血小板聚集。有实验证明甘草根及甘草叶总黄酮能延长凝血时间,山茶花总黄酮、罗汉果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竭总黄酮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山楂叶黄酮能使血脂降低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防治功能,大豆黄酮可以预防、治疗冠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17, 5(2), 114-119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4110337.html,/journal/joc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4110337.html,/10.12677/jocr.2017.52015 Progress of Phenylethanol Glycosides in Plants Gang Xue, Chenghong Ma, Yujuan Che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Received: May 21st, 2017; accepted: Jun. 18th, 2017; published: Jun. 21st, 2017 Abstract Phenylethanol glycoside compounds have a strong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significa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plant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crophulariaceae, Rosaceae, Orobanchaceae, Plantaginaceae, Verbenaceae and so on. These com-pounds have significant activity, which are Potential drugs.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about their activity and medical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studies on phenylethanol glycoside com-pounds are reviewed. The main sources,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synthesis methods, chemical structure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mechanism are descript in detail. It is useful to study phenylethanol glycosides in the further. Keywords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 Activity, Structure, Content Determination, Research Progress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薛刚,马成红,陈玉娟* 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收稿日期:2017年5月21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18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21日 摘要 苯乙醇苷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且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特性。广泛的存在于植物中,主要分布于玄*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薛刚, 马成红, 陈玉娟.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研究,2017, 5(2): 114-119.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习题答案

脂类代 一、问答题 1、为什么摄入糖量过多容易长胖? 答:因为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糖酵解产物丙酮酸,摄入糖量过多则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也多,进而导致合成脂肪酸的起始原料乙酰CoA也多,原料多合成的脂肪酸自然就多了,所以摄入糖量过多容易长胖。 2、比较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酸的合成有哪些不同点? 答:①细胞中发生部位不同:合成发生在细胞质,氧化发生在线粒体; ②酰基载体不同:合成所需载体为ACP—SH,氧化所需载体为乙酰CoA;③二碳片段的加入与裂解方式:合成是以丙二酰ACP加入二碳片段,氧化的裂解方式是乙酰CoA;④电子供体或受体:合成的供体是NADPH,氧化的受体是FAD、FAD+;⑤酶系不同:合成需7种酶,氧化需4种酶;⑥原料转运方式:合成是柠檬酸转运系统,氧化是肉碱穿梭系统;⑦能量变化:合成耗能,氧化产能。 3、试计算1mol甘油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可净生成多少molATP。答:甘油氧化产生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经过4次脱氢反应生成3molNADH+H+、1molFADH2、以及2molCO2,并发生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molGTP。依据生物氧化时每1molNADH+H+和1molFADH2 分别生成2.5mol、1.5mol的ATP,因

此,1mol甘油彻底氧化成CO2和H2O生成ATP摩尔数为6×2.5+1×1.5+3-1=18.5。 4、1mol硬脂酸(即18碳饱和脂肪酸)彻底氧化成CO2和H2O时净生成的ATP的摩尔数。 答:1mol硬脂酸彻底氧化需经8次循环,产生9个乙酰CoA,每摩尔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10molATP,这样共产生90molATP。8molFADH2进入电子传递链产生12molATP,8molNADH进入电子传递链共产生20molATP。脂肪酸的活化需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这样彻底氧化1mol硬脂酸净得120molATP。 5、胆固醇在体可转变成哪些重要物质?合成胆固醇的基本原料和关键酶各是什么? 答:转变成胆汁酸、甾类激素、维生素D; 基本原料:二甲基丙烯焦磷酸酯(DPP)、异戊烯醇焦磷酸酯 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 6、为什么在长期饥饿或糖尿病状态下,血液中酮体浓度会升高?答:由于糖供应不足或利用率降低,机体需动员大量的脂肪酸供能,同时生成大量的乙酰CoA。此时草酰乙酸进入糖异生途径,又得不到及时的回补而浓度降低,因此不能与乙酰CoA缩合成柠檬酸。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积累的乙酰CoA衍生为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实际上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分,包括根、心材、树皮、叶、果实和花中,光全作用中约有2%的碳源被转化成类黄酮。早在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维生素C样的活性,曾一度被视为是维生素P。至今法国与俄罗斯仍继续称黄酮类化合物为维生素P。Pratt等人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认为黄酮是作为一级抗氧化剂而起作用的,它们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黄酮抗油脂过氧化的作用早在60年代就已经被证实了。80年代以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逐渐转向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防治功效上。 黄酮类化合物中含有消炎、抑制异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阻力下降、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影响血压、改变体内酶活性、改善微循环、解痉、抑菌、抗肝炎病毒、抗肿瘤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草药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很多,已经证明类黄酮是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份。例如满山红中的杜鹃素、小叶枇杷中的小叶枇杷素、矮地茶中的槲皮苷、铁包金中的芦丁、白毛夏枯草和青兰中的木犀草素、红管药中的槲皮素、葛根中的黄豆苷与葛根素、毛冬青与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黄芩中的抗菌成分黄芩素和解热有效成分黄芩苷等。此外,还有很多中草药富含黄酮类成分,如槐米、陈皮、射干、红花、甘草、蒲黄、枳实、芫花、金银花、菊花、山楂、淫羊藿、桎木和地锦等。除了药用价值外,其中的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来源自药食两用的中草药)显然可应用在功能性食品。 黄酮和黄酮醇是植物界分布最广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用蔬菜及水果中,在沙棘、山楂、洋葱等中含量较高,茶叶、蜂蜜、果汁、葡萄酒中含量丰富。椐估计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入这类物质可达1g,产生有益的生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无显著毒性,大鼠对槲皮素的经口LD50为10~50g/kg ,小鼠一次口服15g/kg,观察7d无一死亡。临床病人摄取芦丁2.25g持续7d或60mg/d连续5年,均无任何副反应。在其他一系列大剂量、长时间的动物试验中,均未发现有致癌性。显性致死试验、细胞姐妹染色体试验、微核试验证明槲皮素类衍生物无致突变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可概括为: ⑴调节毛细血管的脆性与渗透性。 ⑵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其作用仅次于维生素E。 ⑶具有金属螯合的能力,可影响酶与膜的活性。 ⑷对维生素C有增效作用,似乎有稳定人体组织内维生素C的作用。 ⑸具有抑制细菌和抗生素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普通食物抵抗传染病的能力相当高。 ⑹在两方面表现有抗癌作用,一方面是对恶性细胞的抑制(即停止或抑制细胞的增长),另一方面是从生化方面保护细胞免受致癌物的损害。 尽管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看法尚有矛盾的方面,但它目前仍被应用来防治下列一些疾病: ⑴毛细血管的脆性和出血。 ⑵牙龈出血。 ⑶眼的视网膜内出血。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

掌握内容: 必需脂酸的概念及种类: 人体需要但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脂酸。人体必需的脂酸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脂肪动员: 概念及过程:储存于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在三种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脂肪动员。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过程PPT29、30) 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定义和作用: 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其活性受多种激素调节故称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脂解激素:增加脂肪动员限速酶活性,促进脂肪动员活性的激素。(肾上腺素、去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 甘油的代谢甘油的主要去路: *经糖异生转变为葡萄糖 *氧化分解为水、二氧化碳、提供能量 *参与TG和磷脂的合成 甘油→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氧化分解,供能 ↓↓

合成磷脂和TG 糖异生 脂酸的氧化分解 概念:脂酸在胞液中活化成脂酰辅酶A,在肉碱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基质进行β--氧化,每次β--氧化可产生1MOL乙酰辅酶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偶数碳脂酸最终产生乙酰辅酶A,奇数碳脂酸除乙酰辅酶A外还有1MOL 丙酰辅酶A. 部位:肝、肌肉(脑和成熟红细胞不行) 反应阶段:1)脂酸的活化(胞液) 2)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 3)脂酰COA的β--氧化(线粒体) 过程及酶;

有关能量的计算:脂酰COA+7FAD+7NAD++7COA-SH+7H2O→8乙酰COA+7FADH2+7(NADH+H+) 1)软脂酸(16C饱和脂酸的)活化—2ATP 2)7次β--氧化4*7ATP 3)8乙酰COA进入TCA循环彻底氧化10*8ATP 净生成106ATP 脂酰辅酶Aβ--氧化小结 部位:线粒体 四部连续反应: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大类别的酚类化合物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花叶部位,主要存在于芸香科、唇形科、豆科、伞形科、银杏科、与菊科等。有文献记载约有20%药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见其资源之丰富。许多研究已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利用其抗菌、消炎、抗突变、降压、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f乍佣外,在抗氧化、抗癌、防癌、抑制脂肪氧化酶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他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因而能提高SOD(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减少MDA(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OX —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他可以增加冠脉流量:对实验性心肌梗塞有对抗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有显著效果,对降低舒张压,防治心律失常、心血管病和活血化瘀也起重要作用。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这些生物活性使他的研究进入了—个新的阶段,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f0用热潮,促使其在化妆品、医药、食品等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但研究亦发现,在这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中却因其结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却没有生物活性,而且生物活性亦因其结构的差异而不同。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邢秀芳研究了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纤维素的作用下,葛根总黄酮的收率提高了130/0。廖亮研究了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乙醇提取较好。方桂珍正交实验研究仙鹤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液科比等5个因素对f山鹤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确立了仙鹤草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40%,液料比10:1,浸提温度7d℃,回流提取3次,每次0.5h。 高红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大孔树脂AB一8对苦参总黄酮的吸附性能及原液浓度、pH、流速、洗脱剂的种类对树脂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液浓度为0285mg/ml,pH值为4,流速为3BVm洗脱剂用50%乙醇时,AB一8树脂,吸效果较好。康纯研究了微乳薄层色谱对黄酮类层分分离鉴定,以6种SDS一正丁醇一正庚烷一水徽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和检测14种中药材、饮片及中成

第四章脂类

第四章脂类 主要内容 一、脂类的定义 二、脂类的分类 三、脂类的命名 四、脂类的物理性质 五、脂类的化学性质 脂类功能 基本营养素 提供必需脂肪酸 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提供滑润的口感,光润的外观,塑性脂肪的造型功能 赋予油炸食品香酥的风味,是传热介质 脂类定义:脂类由通常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的一大类化合物组成。来源于植物和动物脂类的接近99%为脂肪酸的甘油酯类,习惯上称作油脂。 甘油和脂肪缩合成三酰甘油,三酰甘油的性质于构成脂肪酸 脂肪酸:通常为有机酸,如醋酸。 碳链长度,硬脂酸——饱和的18 碳酸 饱和程度,硬脂酸——饱和的18 碳酸,油酸—— 18 碳单不饱和酸亚油酸——18 碳多不饱和酸 双键的位置油脂的硬度和稳定性与其饱和程度相一致。 3、脂类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俗名或普通名英文缩写数字命名法 (2)Sn-系统命名{①数字命名 ②英文缩写命名 ③中文命名 脂肪形式:游离脂,或可见脂肪 是指从植物或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脂 如奶油、猪油或色拉油 食品组分是指存在于食品中,作为食品的一部分,不是以游离态存在 例如肉、鱼、乳、大豆、坚果中的脂 4、脂的物理性质 (1) 晶体特性: 脂肪固化时,分子高度有序排列,形成三维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晶胞在空间重复排列而成的 晶胞一般是由两个短间隔(a,b)和一个长间隔(c)组成的长方体或斜方体。 (2) 同质多晶: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结晶晶型不同,但融化后生成相同的液相。 晶体形式:正交晶系、六角形 相同脂肪酸三酰甘油同质多晶的特性

易结晶为β′型的脂肪:棉子油、棕榈油、菜子油、乳脂、牛脂及改性猪油;β′型的油脂适合于制造人造起酥油和人造奶油 巧克力几种种晶形 I 型最不稳定,熔点最低 Ⅴ型比较稳定,介稳态,是所期望的结构, 使巧 克力涂层具有光泽的外观 VI 型比V 型的熔点高,最稳定,贮藏中V →VI 型, 导致 巧克力的表面形成一层非常薄的“白霜”, 是不期望的 注:不适当的调温和高温贮藏易产生VI 型结晶 山梨醇硬脂酸一酯和三酯可抑制巧克力起霜,抑制V →VI 型 (3) 融化特性 简单甘油三酯的熔融行为符合纯物质的熔融特性 从固体变为液体时,热焓对物料温度的曲线为S 形 熔融开始时,加热用来克服相变所需的能量,状态发生变化但温度不发生变化 熔融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晶形的相互转化 SFI 同食品中脂肪的功能性质密切相关 液体分数bc/ac 固体脂肪指数(Solid Fat Index , SFI): 固体分数ab/ac 在一定温度下固液比 (4) 脂的塑性 指在一定外力下,表观固体脂肪具有的抗变形的能力。 油脂塑性的决定因素: 固体脂肪指数(SFI ):固液比适当 脂肪的晶型:β′晶型可塑性最强 熔化温度范围:温差越大,塑性越大 塑性脂肪的作用 :涂抹性(涂抹黄油等) 可塑性(用于蛋糕的裱花) 起酥作用 使面团体积增加 (5) 介晶相或液晶: 介晶相:性质介于液态和晶体之间,由液晶组成 非极性部分烃键:范德华引力较小,先开始熔化,转变成无序态 极性部分: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力,仍呈晶体状态 bc ab SF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