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味药证三字经

50味药证三字经
50味药证三字经

麻黄:

麻黄证,主黄肿,兼咳喘,恶寒风,

无汗出,身痛疼,肤黄暗,乏光明。

体粗壮,肉酸疼,易着凉,易水肿,

鼻易塞,身沉重,舌体胖,苔厚应,

脉浮紧,有力征,小便少,“湿家”情,

若体瘦、唇咽红、虽无汗,亦禁用。

配黄芪,治肿疼,伍桂枝,减烈性,

汗多少,石膏行。大量用,消水肿。

配附辛,脉当沉,欲安全,久煎用。

附子:

脉沉微,附子证,精神萎,畏寒冷,便溏泄,腹满疼,

或腹水,或水肿,属阳虚,少阴病,脉紧弦,胁偏痛,

或有汗,脉兼硬,风湿搏,身烦疼,开痹结,胸腹疼。

面苍白、烦不宁,全身疼,痛无定,胁腹痛,不满硬,

苔不腻,舌不红,口不渴,虚寒情。面晦暗,目无神,

语无力,身困重,无上证,用需慎!共细辛,能止疼,

同干姜,止泻灵,苓术芍,利水雄,麻桂草,疗身疼,

和大黄,痛不通,泻脉微,配人参,参姜草,多同用,

减其毒,增其功,欲救逆,须用生,炮附子,能温经,

小剂量,四肢冷,用量大,关节疼。

乌头:

乌头证,腹剧疼,关节痛,手足冷,脉沉紧,舌淡红,苔白滑,用多灵。苔光薄、舌绛红、肤白瘦,当忌用。伍生姜,减毒性,久煎煮,忌用生。仲师传,蜜煎行,求安全,好医生!

干姜

干姜证,口不渴,涎唾稀,多泡沫,或虽渴,饮不多,苔白厚,滑腻诀。下利后,用之多,呕泻证,喘嗽疴,腰冷痛,出血择,善配伍,用更多:配附草,四逆悦,伍参术,理中得,率苓术,愈肾着,配半夏,呕吐绝,同栀子,烦躁握,伍石脂,下脓血,配辛味,止咳药,伍芩连,医寒格,协蜀椒,除满痛,伍桂枝,腹痛挫。

生姜

论生姜,主呕恶,多涎唾,口不渴。

吐清水,腹雷鸣,心下痞,或腹疼,

药力微,少单行,伍桂枝,止胃痛,

羸瘦悸,胸腹痛,配半夏,吐水用,

伍橘皮,嗳胀行,配厚朴,除满灵,

伍吴萸,头腹痛,吐涎沫,浊上冲,

配大枣,增食功,理胃虚,复体能,

胃津亏,吐伤阴,夏麦伍,姜不行。

桂枝

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舌体柔,色暗红,苔薄白,舌面润。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不当用。心动悸,桂草苓,

协龙牡,惊悸平,如虚悸,人参同,咳逆悸,五味灵。加附子,医身疼,配黄芪,主身肿,伍饴糖,里急情,从麻黄,监制功,协柴胡,透汗行,配桃黄,可通经,参麦胶,理虚功。大剂量,心悸动,伍麻黄,小量轻,体腹痛,剂量中,用桂枝,小轻症,大重病,肉桂功!

芍药

芍药证,主挛急,行走难,足无力,下肢挛,伸不利,抓药证,疗效提。阵发性,痉挛急,位不定,皆可与,腰肢痛,难步履,腹急痛,大便秘,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肿,通利机。腹肌紧,腹皮急,兼余症,皆可与,肉松软、大便稀、无腹痛,不可与。配甘草,缓痛基,伍枳实,胃动力,同黄芩,热利息,若加桂,腹痛急,脉弱悸,中焦虚,加附子,脉沉微,伴身痛,属阳虚。配苓术,利水剂,经不调,伍芎归,全身肿,姜附齐。大剂量,腹痛急,二三两,非主剂。

甘草

甘草证,羸瘦形,

气液馁,肤枯情,

口舌糜,咽中疼,

刺激咳,心悸动,

逆上冲,躁急痛,

和诸药,解毒雄。

审经方,非泛用,

欲高效,合理行。

大枣

用大枣,主安中,通九窍,医大惊,

补气津,胃气平,和百药,四肢重,

同草麦,脏躁宁,伍生姜,咳呕平,

食欲差,均可用,入泻剂,养正功。

细辛

细辛证,恶寒冷,口不渴,小便清,

脉迟缓,厥冷疼,苔白滑,舌淡红,

饮咳逆,姜味同,四肢冷,归桂行,

合乌附,痛剧重,入汤剂,可重用,

丸散法,量必轻。若热渴,苔少红、

咳无痰、咽干痛,虽肢冷,当慎用!

吴茱萸

吴萸证,头腹痛,呕涎沫,手足冷,

脉多细,久寒情,呕胸满,痛巅顶,

疼较重,伴恶心,或腹泻,液多清。

柴胡

柴胡证,胸胁满,不欲食,默默然,呕发热,或心烦,

怕风冷,往热寒,情郁闷,柴胡眼,柴胡带,身侧偏,

体偏瘦,面黄黯,肌坚紧,舌偏干,对气温,多敏感,

肢常冷,主诉繁,女性多,经色黯,有血块,腰痛酸,

双乳房,胀经前,查诸脉,多细弦,劫肝阴,偏概全!

重药证,用安全。

半夏

半夏主,呕不渴,咳喘悸,咽异格,兼咽痛,失音疴,营养好,肤腻色,或黄黯,乏常泽,易恶心,呕家诀,体不羸,肥胖多,症怪异,疑虑多,舌偏厚,齿痕舌,有白线,著舌侧,常恐高,晕船车,咽喉证,伴见多。黄师提,大家学,品药证,细琢磨。学中用,用中学,反复求,义自得!

黄芪

黄芪证,汗出肿,肌无力,关节痛,身觉沉,动不灵,尊荣人,肌肉松,面黄白,隐黄红,或黄黯,乏光荣,水肿貌,目无神,腹无力,水囊形,舌淡胖,苔多润,易过敏,且畏风,大便稀,不成形,肢麻木,血运停,大剂量,黄汗肿,身不仁,量用中,补不足,小量行,因王道,无近功,慢调体,缓收功。

白术

白术证,下利渴,心下满,小便约,伴水肿,短气疴,兼冒眩,泽泻合,四肢沉,疼痛诀,头昏花,坐舟车,动易汗,懒工作,饮水后,食不多,胃内胀,如壅塞,苔薄白,胖大舌,大便稀,用之合。

茯苓

茯苓证,主眩悸,口中渴,溲不利,口少津,思饮意,饮忌多,致短气,饮后吐,名水逆,溲不畅,尿痛急,伴水肿,或便秘。用茯苓,重察舌,舌胖大,齿痕多,舌多润,用之得。入汤剂,量大乐,配散剂,小量合。猪苓

猪苓证,主溲约,尿量少,次数多,或次少,不定色,伴涩痛,或灼热,不适感,淋病诀,伴水肿,甚带血。泽泻

泽泻主,冒眩渴,有渴感,饮不多,恶凉饮,但喜热,面虚浮,不溲约,面色黄,肉松软,体肥胖,动气短,舌体大,质红淡。

滑石

滑石证,溲赤约,尿不爽,量不多,

伴涩痛,尿黄色,小便少,主因热。

防己

防己证,下肢肿,按如泥,伴腰痛,

膝疼痛,难活动,腹喘满,身困重。

葛根

葛根证,项背强,延及腰,引脊梁,按夹脊,有抵抗,头痛昏,眩晕详,耳鸣聋,功亦彰,葛根体,形较胖,项背肌,厚实象,身困重,懒模样,面黄黯,便多溏。若肤白、体瘦长、胸背扁,慎酌量。

大黄

大黄证,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吐衄血,心下痞,

月经少,延或闭,食即吐,黄疸疾,主阳疮,疔痈施,心下疾,少腹急,人如狂,热谵语,大便难,六七日,大便硬,乍难易,脉见滑,反下利,心下痛,利青水,脉迟滑,或滑疾。腹虽急,中无力,痛喜按,精神疲,身水肿,欲昏睡,身无汗,脉沉微,或虚浮,或沉细,禁忌症,切莫与!

黄连

黄连主,心中烦,心下痞,下利兼,见焦虑,烦不安,头昏痛,神错乱,体燥热,苦闷感,心悸动,不得眠,多梦扰,入睡难,易早醒,抓关健。腹急泻,后重感,肛门热,便腻粘,下粘液,脓血便,烦利痞,相兼现,舌坚老,色红暗,苔黄厚,所必见!论药证,重客观。舌胖嫩,质红淡,苔薄白,脉迟兼,阴寒证,忌黄连。黄芩

黄芩主,伏热质,肤面白,唇红施,烦而热,兼出血,痹因热,或痞利,闷不安,躁焦虑,身体热,汗出悸,溲灼热,舌红宜,论抓手,烦热极!用黄芩,莫迟疑。黄柏

黄柏证,主身黄,溲不利,赤而黄,

兼发热,热利酱,身热汗,苔腻黄,

肤溃烂,渗水黄,妇人病,带下黄,

下体疾,一并囊。

栀子

栀子证,是热烦,胸中窒,重压感,腹中痛,痛喉咽,衄血、淋,目赤兼,心不宁,躁扰乱,难入睡,卧不安,胸烦闷,兼黄疸,剑突下,灼痛现,气郁热,投之痊。石膏

石膏证,身热汗,舌干燥,口渴烦,

脉滑数,洪大兼,喜饮冷,不恶寒,

肤憔悴,色白面,黄胖人,身重见,

黑胖人,不易汗,所当忌,可别鉴。

舌苔薄,舌面干,易兴奋,烦不安。

若舌润,厚腻现,投石膏,把病添。

人参

人参证,气液虚,汗吐下,损津液,心下痞,不欲食,上腹扁,按之硬,无底力,按中空,腹部平,无弹性,反复吐,耗液重,精神萎,消瘦形,脉沉迟,身体疼,口渴烦,舌嫩红,身凉汗,反应钝。用人参,客观征:一脉象,浮转沉,大变小,微弱情,二体型,削殆尽,上腹部,扁平硬,三舌面,燥无津,舌体瘦,苔光红,面苍白,乏光荣。若肥胖,面油容,苔厚腻,当慎行!当归

当归证,主腹痛,妇人疾,最常用,

刺绞急,痛特性,在少腹,痛势重,

当归体,羸瘦型,肤干枯,脱屑情,脉多细,血不盈,配芍药,医腹痛,伍辛桂,手足冷,肤甲错,配桃红,合胶地,止漏崩,治血痢,芩连同。若体肥、无腹痛、便稀溏,当慎用。枳实

枳实证,胸腹满,胸痞痛,大便难,腹肌硬,抵抗感,仲师谓:心下坚。厚朴

厚朴证,胸腹满,大便秘,兼咳喘,腹部胀,按抵抗,嗳矢后,轻松象,咽异感,气逆样,胸膈闷,痰鸣响。审药证,医称良,黄师语,重心长,淳厚意,跃纸上,经方法,永辉煌!栝楼根

栝楼根,主治渴,渴明显,饮复渴,食欲好,大便结,肌肉紧,拘痛说,生痈疽,或疮疖,舌干燥,内津涸。芒硝

芒硝证,主便秘,舌面干,舌动滞,舌苔厚,热谵语,因腹中,有燥屎。用量大,令快利,量用小,少腹瘀,大剂量,兼逐水,老弱体,勿轻予。栝楼实

栝楼实,主胸疾,心闷痛,大便秘,胸腹窒,痛唏嘘,连背部,常涉及,吐粘痰,伴咳疾,剑突下,压痛据,察舌苔,干厚腻,见上证,投之宜。薤白

薤白主,胸腹痛,胸闷痛,痛无定,偏于胸,彻背痛,兼咳唾、喘息症,肉坚紧,舌必厚,兼里急,且后重,大便难,胸满应。人肥满,肌肉松、虽胸窒,亦禁用,姜桂杏,苓术行。知母

知母证,汗出烦,无邪结,谓虚烦,身羸瘦,知母添,舌必红,苔薄兼,口燥渴,参膏联,骨节疼,桂膏缘,伍百合,意烦乱,配枣仁,烦不眠。龙骨

龙骨主,惊悸证,恐不安,脉芤动,多梦萦,恶人声,汗淋漓,醒后征,遇事惧,面潮红,易紧张,身汗冷。龙骨脉,浮大空,轻即得,重无踪。

脐下悸,是特征,薪传自,东洞翁。牡蛎

牡蛎主,惊悸动,口中渴,胸胁硬,恐不安,寐多梦,自盗汗,头昏用。麦冬

麦冬主,肤枯瘁,羸瘦体,兼气逆,或气促,心动悸,或咳喘,咽不利,或咽痛,粘痰腻,舌多红,无苔迹,脉多数,按无力。口多涎,无渴迹、舌黯淡,畏寒袭、舌质淡,苔厚腻、见肢冷,皆勿与!

阿胶

论阿胶,主血证,察血色,不一定,淡稀质,为其征,面苍白,萎黄应,治血痢,芩连同,子宫血,归地行,医尿血,滑猪苓,虚羸体,参麦共,爪甲枯,客观征,

地黄

干地黄,主血证,量较大,色鲜红,人羸瘦,憔悴容,肤干枯,乏光荣,诸出血,舌质红。鲜地黄,治不明,参后世,吐衄行,大剂量,清酒溶,不伤胃,药力纯,仲景法,妙无穷。川芎

川芎证,主腹痛,上下腹、胸胁痛,及腰背,胀刺痛,风入脑,致头痛,用川芎,不拘型,风热壅,形体充,同大黄,狂热病,头昏眩,便不通。配香附,解郁功,伍枣仁,安神灵。牡丹皮

牡丹皮,少腹痛,兼出血,按之硬,便尿血,漏崩中,下部血,多适用。若出血、腹不痛,

法黄土、胶艾行;如无血,少腹痛,归芍枳,同用功。体羸瘦,肤黯红,舌坚老,色黯红,经不畅,用多灵。杏仁

杏仁证,胸满喘,兼腹胀,大便难,伴咳嗽,肿面睑,配麻桂,无汗喘,伍桂芍,喘胀满,同苓草,主悸眩,胸腹胀、伴气短,协巴黄,胸腹宽。五味子

五味子,主咳逆,平卧难,咳倚息,或胸满,气上逆,喉哮鸣,静稍息,

动则喘,汗淋漓,头昏沉,眼花疾,

头如裹,犹物蔽,寐不安,乱梦袭,

或遗泄,或心悸,腰膝软,便泄稀。

桔梗

桔梗证,主咽痛,咽干咳,嘶哑音,

咳不喘,痰如脓,或伴见,胸闷痛,

易致吐,小量行,食欲差,不当用。

葶苈子

葶苈子,主咳喘,鼻孔塞,清涕连,

面目浮,胸腹满。流虽清,当寻源!

桃仁

桃仁证,肤燥干,糙脱屑,如鳞片,

或增厚,色沉淀,体羸瘦,面黑黯,

蟅虫

蟅虫证,经不利,少腹满,痛相随,

经来少,或经闭,腹有块,痛按拒,

腹痛甚,腰胁及,肤甲错,目黯黑,

或健忘,或便秘,见失眠,亦可施。

军按:这个蟅虫的“蟅”字是个白字,我在输入法中实在找不到那个原字,所以只好以此相近的字来作为替代,望诸位学友鉴谅。望兄找到原字,在扇子上不能用替代文字。

水蛭

水蛭主,腹硬满,溲自利,发狂兼,

喜忘事,神不安,心烦躁,行为反,

夜少寐,常失眠,人枯瘦,目黯然,

肤甲错,瘀血干,面色紫,舌老坚。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 平肝清肺10 天河水15 掐五指节3遍 发热重:+推六腑15 提捏大椎10次 鼻塞重:+揉阳池10 呕吐:+清胃10(运八卦) 咳、痰:+运八卦10 痰盛+清补脾10 伴惊风:平肝30 清肺15推天河水30 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2分钟斜视相反方向捣 夹滞:+运八卦15 清脾(胃)10 便有食:+清大肠10 2、寒热往来 分阴阳10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5 3、急性支气管炎 运八卦15 平肝清肺10 清胃10 天河水10 发热超38.5+推六腑10 喘重改为逆八卦 喘重湿罗音+小横纹10 喘重干罗音+大四横纹10 慢性支气管炎 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 揉二马10 补脾10 平肝清肺1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5推六腑15 方法二:揉二马10 补脾10 清肺10天河水10 4、肺炎 逆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 高热惊厥+捣小天心2 头痛鼻塞+揉阳池10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推大四横纹10天河水10 5、顿咳(百日咳) 逆运八卦15揉小横纹15清胃10天河水或推六腑10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用逆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捣小天心5 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改用揉二马10清补脾10 揉小横纹10天河水10 6、厌食 运八卦10清胃10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5-7遍 7、鼻炎 寒症:平肝清肺10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5 热症:天河水10平肝清肺10揉阳池10 8、鼻窦炎 平肝清肺20推六腑15揉阳池10 9、扁桃体炎 平肝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推六腑20-30 10、口腔炎 发热者:清胃10天河水20推六腑10 不发热:去推六腑 11、口疮 选择一:清胃15天河水15推大四横纹10 选择二:清脾15清胃15天河水10 发热+推六腑20 流口水+揉小横纹10 烦躁惊悸+捣小天心2分钟 外用西瓜霜、冰硼散 12、哮喘 寒性:逆运八卦15揉外劳宫10推大四横纹10清肺5 热性:逆运八卦15推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缓解期:揉二马15清补脾15运八卦10 热重:+推六腑15 13、脘腹痛 气郁腹痛:平肝15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揉板门10 食积腹痛:平肝10清胃10清脾10运八卦15揉板门15清大肠15 寒性腹痛: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运八卦 15推天河水10 如有形寒积+清补大肠10 热性腹痛:平肝10清胃10推天河水10揉板门15 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清脾10清胃10 清大肠15推大四横纹15 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 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平肝15第二次15清胃 10清大肠10 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天河水 10 虚寒腹痛:揉外劳宫15清补脾10揉板门15推大四横纹 10 14、呕吐 伤食呕吐:揉板门15运八卦15清胃10清补脾10 胃热呕吐:清胃15平肝10推天河水10运八卦15 腹痛+揉板门15 便秘+清大肠10 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揉板门15清胃10运八卦15 清补脾15 夹惊呕吐: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揉板门15天河水 10揉外劳宫10 胃寒呕吐:揉外劳宫15揉板门15平肝10清胃10运八 卦15 外中寒邪兼腹痛+揉一窝风15 有形寒积+清大肠15 寒伤脾胃+清补脾10兼冷泻亦同 15、呃逆 实证有热者: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清补脾15 16、疳积 揉二马15补脾15平肝5 腹胀重+推大四横纹10 有痰者+运八卦10 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5平肝5 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 17、自汗盗汗 自汗:揉二马15清补脾10运八卦10清肺5 盗汗:运八卦10揉二马10天河水10平肝5 18、遗尿 揉二马20清补脾10揉外劳宫10 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 尿 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5、推 天河水10 19、脱肛 补脾15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0 大便干+运水入土10 脾肾不足便溏+揉二马10 20、便秘 选择一:清补脾10清大肠15运水入土10平肝5 选择二:独揉神阙15 略带热像:运水入土10清大肠15平肝清肺10天河水5 腹胀+推大四横纹10 21、腹泻 伤食泻 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利小便10 +-腹痛重者+揉外劳宫10-15 轻症(5-6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 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运八卦10揉二马10清胃10推六腑10 脾虚泻 轻症: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平肝5 +-有热者+天河水15 重症:揉二马10清补脾10清补大肠15 寒泻 揉外劳宫20清胃10天河水10 热泻 选择一:推六腑15清大肠15清脾胃10下推七节骨2 分 选择二: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推1-2次减轻,可酌情改用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 15平肝5 22、痢疾 慢性痢疾 选择一:揉外劳宫15清补大肠15揉二马10平肝5 选择二:清补大肠,独穴推40效佳 急性痢疾 白痢: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5清补脾10 +-有热者+推天河水20平肝5 体虚者+揉二马10 23、赤痢 选择一:推六腑15清脾10清胃10清大肠15利小便5 下推七节骨2分 选择二:推六腑15运八卦10清大肠15平肝5下推七节 骨2分 高温退后 选择一:清大肠,独推40 选择二:清补大肠15运水入土10利小便10 急惊风 抽风缓解后,推六腑20平肝清肺10推天河水10捣小天 心5 +-胸闷+运八卦10 头痛或角弓反张+揉阳池10掐精灵、威灵,掐五指 节(每节5次) 急救或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 24、慢惊风 揉阳池10揉二马15补脾10捣小天心5平肝5 +-痰盛+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 腹痛+揉外劳宫10 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0清补大 肠10平肝(或捣小天心)5 推拿结束后均掐五指节,掐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 睡 25、惊风变证 惊风前仆:上捣小天心,李老当时以100下为一次;揉 二马、阳池, 各100下;掐左右合谷,各100下。以上为一次治疗程 序。但上捣小 天心不能过用,如过用,症状反成后仰。 胎风:治法一平肝15揉阳池15清肺10天河水 15掐五指节2分 治法二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 揉板门15天河水10揉外劳宫10 洗浴受惊 平肝15揉阳池15掐五指节2-5分钟 26、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2-5。左斜右捣,右斜左 捣,上斜下捣, 下斜上捣,斗睛由中心向两侧分 捣,中病即止。 余风未尽:平肝15揉阳池10 余热不清:平肝15清肺15天河水15 耳聋:平肝15补肾15 痰多: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捣小天心10 下肢失灵:揉二马15清补脾(多推取效)20 喑哑:天河水15清肺10,最后加清补脾15, 以助肺金 四肢拘挛:(病因复杂,须依次治疗) 治法一风热尚盛,平肝15清肺10天河水10 治法二醒镇清窍,揉阳池15下捣小天心10 治法三舒筋,益脾肾,平肝10清补脾10 治法四补肾,调和气血,推大四横纹10,掐五指节2-5 治法五最后揉二马10补益肾中水火收工 余邪成痫: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 捣小天心10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27、癫痫(羊癫疯)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捣小天心10 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两种方法最后都要掐一遍五指节 28、水痘 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 头痛+揉阳池10 呕吐+揉板门10 29、痄腮(腮腺炎) 推六腑20清胃10每日1次,3-4次可消 +-男孩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疼痛下坠。治法改用: 选择一:揉二马15补脾10利小便10 选择二:揉二马15平肝10清胃10天河水10 30、麻疹 一般疹子 发热不高(39℃以下):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清胃10 高烧(39.5℃以上,麻疹不透并发肺炎):推六腑20平 肝清肺10清胃10 +-咳喘重+运八卦15 黑疹子 揉外劳宫20推六腑30平肝清肺10清胃10 +-喘重+推大四横纹10 惊悸抽风+捣小天心1-2分钟 白疹子 揉外劳宫15平肝清肺10揉二马15推天河水30 +-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去二马、天河水,+推三关10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 麻疹后腹泻 清胃5清补大肠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临表消失, 用清补脾15揉二马10善后 麻疹后咳喘 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运八卦10,症状消失后用清补脾 15揉二马10 麻疹逆证 逆证阴证:平肝清肺15天河水30 +-兼泻+利小便穴10(即膀胱穴和小肠穴),清补大肠穴 15 兼喑哑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清肺15(手 法力量加重), 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唇干口渴过甚,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咳嗽较重,仍用清肺15(加重),加运八卦20 兼咽喉红肿,仍用天河水30(加重),加清胃5-10 兼目赤太甚,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 服食热性发物,发疹上多下稀,加清胃5-10(不可 过用) 发痒发喘+运八卦15 误食酸凉,体温渐减,加揉二人上马15 伤热,适当+清胃5,重者+推六腑20 伤凉,+揉二马10,也可加揉外劳宫10 如麻疹仍不畅透,+揉二马15 逆证阳证: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仍不畅透,加揉二 马15 邪毒入血:推六腑20揉二马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体温陡降,未见疹色变黑,先强心助阳,如体温渐复, 为有转机,在议他治,穴 用推三关15揉二马15,或揉外劳宫15。如体温陡降, 汗出如珠或疹色已黑者不救。 邪闭不出:拿列缺2,回生之后如能得汗,为有转机, 然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 并加揉二马10助之。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拿列缺2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揉二马10 +-如见寒象+推三关10 腹痛+揉外劳宫10 如见透出,仍用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麻疹肺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运八卦20 +-热盛+推六腑20 如见其他兼证+穴与肺炎相同,唯清胃不宜过重,恐 碍麻疹透发。 31、夜啼症 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10(为主)天河水15揉外劳宫 15 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10 32、夜惊症 病程短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迁延日久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揉二马15 33、新生儿黄疸 1、湿热型:平肝5推六腑10利小便5 2、寒湿型:揉外劳宫10平肝5清补脾10 +-热像不重者,推六腑改用天河水10。以上均可间断用 揉二马5-10,以免过于寒凉。 34、新生儿吐乳 1、热者:运八卦10清胃5天河水10揉板门5 2、寒者: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揉板门5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10 腹胀者+推大四横纹10 35、囟门闭合晚 选择一揉二马15揉阳池10推三关10补脾15平肝5推 大四横纹10;以上二马、补脾为主穴, 其他可轮流加用1-2穴 选择二独用揉二马30-60 36、脑发育不全 平肝10揉二马15揉阳池10捣小天心1-2分钟 37、疝气 平肝10揉二马15补脾10揉外劳宫10;或独用揉二马 30以上 38、鞘膜积液 平肝10揉二马15清补脾10清补大肠10 保健 益气健脾 主穴:清补脾15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 配穴: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平肝5 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消积 用法:2-3天一次或一周1-2次。推拿时主穴一般全用, 配穴则可选用1-2个。 益气补肺 主穴:平肝清肺10 清补脾15 推大四横纹10 配穴:天河水10揉二马10揉外劳宫10 益气固表培土生金 用法:如上 益气补肾 主穴:揉二马15补脾15揉外劳宫10 配穴:平肝5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固元气壮水火 用法:如上 安神益智 主穴:揉二马20揉阳池10 配穴:平肝5-10天河水10捣小天心1-2 安神益智补肾填精 用法:如上

砥砺前行筑就中医文化育人之路

羲之小学特色办学工作汇报 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中医历史可以为鉴”、“中医故事可以励志”、“中草药物可以启智”、“中医知识可以养身”、“中医文化可以育人”。经过广泛研究、论证,我们挖掘中医文化核心价值,树立了“培养孩子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的办学理念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构建以“中医中药”为介质的“中医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探索了一条个性鲜明的中医文化育人之路。借此机会,把我们的工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和谐共进,铸中医文化内涵之魂 1.确立了独具中医文化特色的校魂、校风。 学校以中医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创造性的传承和弘扬了“仁、和、精、诚”的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仁”为仁者爱人、生命至上;“和”为师生信和、调和致中;“精”为师道精微、精勤治学;“诚”为“心怀至诚、诚笃端方”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将学校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心齐的和谐氛围,扬正气,聚人气,培育了“仁者爱人、师生信和、精勤治学、诚笃端方”的优良校风。 2. 运用“望、闻、问、切”指导课堂教学 学校把传统医学中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灵活地运用到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帮助每一位教师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定位,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校每一个环节在这种和谐的诊断中发现“病症”,

并在反思中自我治愈。 3. 立足“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病愈防复”,将中医思想在德育教育中得以奠基和升华。 首先, 明确“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也是教师的正确学生观。对学生的错误提前估计,对管理中的意外情况要预先设想。其次, 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内外因结合,“扶正祛邪”,强化主流价值观念,增强自身抵御能力,通过赞赏和表扬积极扶植学生的善念。最后,要求坚持“整体观念”,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聚焦课堂,彰显中医文化内蕴之力 构建“中医文化”特色课程。在地理环境上,羲之小学地处具有丰富中草药的笔架山,附近村庄具有良好的中医养生文化环境;在师资配备上,我校有中华中医名人录里的程建国老师;在学科设置上,我们结合《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地方课程,拓展开发了知识类、探究类、技能类等系列《中医文化启蒙》校本课程。知识类有《中医健康养生谣》、《中医启蒙三字经》、《土方治大病》、《中医养生文化启蒙读本》等。中医启蒙三字经主要包括医理篇、诊治篇、四季篇、起居篇、名医篇。中医健康养生谣主要内容分为“节饮食、慎起居、调情志、通经络、善服药等。一经一谣面向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相对简单,

中医启蒙三字经(拼音版)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一)序xù yīzhīshǐběn qíhuánɡ 医之始,本岐黄, wǔqiān nián yùd?nɡliánɡ五千年,育栋梁; shào xu?yīzhìánɡyánɡ 少学医,志昂扬, zhǎnɡxuán hújìsìfānɡ 长悬壶,济四方。 (二)医理篇(yīlǐpiān) qì wéi yuán gōng néng qiáng 气为元,功能强, Tiān dì dào huà yīn yáng 天地道,化阴阳; Shuǐyǔhuǒwēn yǔliáng 水与火,温与凉, Jìng yǔd?ng shēn yǔjiàng 静与动,升与降。 liawǔháng wàn wùgāng 列五行,万物纲, Mùhuǒtǔjīn shuǐxiáng 木火土,金水详; Pai wǔsayìng wǔfāng 配五色,应五方, Guān wǔqìcháwǔzàng 观五气,察五脏。 zànɡfēnɡɡuān bǎo jiābānɡ脏封官,保家邦, ɡān bài jiànɡxīn chēnɡwánɡ肝拜将,心称王; fai w?i xiànɡpǐɡuǎn cānɡ肺为相,脾管仓, shan zu?qiánɡzuìxūcánɡ肾作强,最需藏。 jīn yǔyaɡ?nɡyínɡyǎnɡ津与液,供营养, jīnɡhuàxuěqìdǎo hánɡ精化血,气导航。 sh?n tiáo shazànɡān kānɡ神调摄,脏安康, nùqìshēnɡɡān shīchànɡ 怒气升,肝失畅; xǐqìhuǎn xīn qiàn yǎnɡ

喜气缓,心欠养; bēi qìxiāo fai bai yānɡ悲气消,肺被殃; yōu qìji?pǐbúzhuànɡ忧气结,脾不壮; kǒnɡqìxiàshan nán fánɡ恐气下,肾难防。 shǒu zújīnɡfēn yīn yánɡ手足经,分阴阳, chōnɡran tiáo dūdài mánɡ冲任调,督带忙。 三、诊治篇(zhěn zhìpiān) Qiúbìng shǒu nai shāng 求病因,首内伤, Dòng qì xuè luàn yīn yáng 动气血,乱阴阳; Wài liùyín yìnán dǎng 外六淫,疫难挡; Bù nèi wài chóng shòu shāng 不内外,虫兽伤。 Sìzhěn fǎxìsīliáng 四诊法,细思量, Wàng wéi shén zī liào xiáng 望为神,资料详; Wén shēn qì wèn zhèng zhuàng 闻声气,问症状, àn zhōu shēn qiē mài xiàng 按周身,切脉象。 Xué biàn zhèng ming bā gāng 学辨证,明八纲, Biǎo lǐding hán re jiǎng 表里定,寒热讲; Fēn xū shílùn yīn yáng 分虚实,论阴阳, Zhìgāng lǐng zhìfǎn zhǎng 知纲领,治反掌。 Yào bǎi wai sh?n n?ng cháng 药百味,神农尝, Tōng xìng wèi míng shēn jiàng 通性味,明升降。 y?ng bīng fǎzǔch?n fāng 用兵法,组成方, Biàn zhìqīng pai wǔdāng 辨治清,配伍当;

养生三字经

食疗养生三字经 资料来源:杭州方回春堂 食文化,祖先传。要养生,靠天然。冠心病,吃银杏。吃鲜橙,防卒中。吃西柚,防血稠。吃洋葱,脑络通。吃大蒜,降血脂。蘑菇餐,防血栓。吃鲜姜,血脂康。木耳菜,降脂快。菊花茶,降血压。吃辣椒,脂肪消。气血虚,吃荔枝。葡萄甜,补血源。要润肤,樱桃汁。常吃枣,不显老。燕麦汤,皮肤光。食蜂蜜,皮肤细。萝卜汤,治胃胀。红薯蒸,大便通。洋葱好,防流脑。枇杷果,治咳嗽。吃苦瓜,胃下火。柿子霜,治口疮。吃芝麻,养头发。要安神,吃枣仁。吃山药,益补脾。吃百合,益补肺。吃核桃,可健脑。吃苹果,益补肾。吃葡萄,补肝肾。吃鲜桃,益五脏。吃芒果,止呕吐。吃胡椒,怯风湿。乌龙茶,减肥佳。身材修,吃土豆。南瓜汤,减肥好。冻豆腐,消胖肚。瓜菜豆,吃饱肚。胖莫怕,吃黄瓜。吃桂圆,益养颜。牛肉干,防蝶斑。花菜炒,皮肤好。要防癌,萝卜好。香蕉甜,治胃炎。吃鲜姜,亦壮阳。银耳烩,能清肺。椰子果,清肝火。紫菜汤,治口疮。乌梅吃,痢疾止。吃鲜橙,头脑清。强心脑,防中风。吃番茄,动脉康。顺尿路,益心脏。祝朋友,永安康。体质好,没烦恼。 养生三字经 吃洋葱,脑路通。吃大蒜,降血脂。蘑菇餐,防血栓。吃鲜姜,血脂康。木耳菜,降脂快。菊花茶,降血压。吃辣椒,消脂肪。乌龙茶,减肥佳。身材秀,吃土豆。气血虚,吃荔枝。葡萄甜,补血源。要润肤,樱桃补。常吃枣,不显老。燕麦汤,皮肤光。食蜂蜜,皮肤细。萝卜汤,治胃胀。枇杷果,治咳嗽。吃苦瓜,胃火下。吃芝麻,养头发。要安神,吃枣仁。要健脑,吃核桃。吃苹果,益补肾。养生经,要记清,身体好,幸福定!

1:吃芋头相当于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2:枸杞子:嚼服枸杞口中津液长生,抗动脉硬化、降低血糖、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之功效。 3:揉眼:自寻手部柔软的部位,揉按眼睛、眼眶四周,促进眼周血液循环,可明目、醒脑,还兼具美容作用。 4:常喝酸奶:酸奶的营养价值极高。 5:绿茶——抗癌,并可补充钾元素,增加血管的柔韧度。 6:要多吃五谷杂粮——玉米、荞麦、燕麦、小米(有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 7:土豆——恐怕你我都想不到,它竟然有吸脂的作用! 8:西红柿——抗癌,不过要和鸡蛋炒才能生成抗癌物质哦! 9:黑木耳——治肺炎,治心脑血管病,调节血液粘稠度!能净化血液,轻身强记,脑动脉粥样斑块。 10:长了痘痘,发红发肿,这时您抹上点艾灰,会很快干瘪,慢慢就掉了,不会留痘印哦。 11:艾灰是天然的除味剂,用小布袋子装起来,放在厕所、厨房或者是冰箱里,能起到除异味的效果,可以跟竹炭相媲美。 12: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13:给女人带来福气的大穴。它位于外踝前侧约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极易辨认,可以用压痛法取准,也就是哪里最敏感、最痛就压哪里,每次按8分钟,酸胀感越强烈越有效。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张方子,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上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把这张方子讲得很详细了。 我们还是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 君药:麻黄2两(辛苦温) 臣药:炮附子1枚(辛苦热) 佐药:炙甘草2两(甘滋平) 使药:无 这张方子还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的化裁,把麻黄减二两,加了一味附子。 既然是甘草麻黄汤加减,那么这张方子是否也应该可以治水肿呢? 应该是可以的 在《金匮要略》有一条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这里的麻黄附子汤与我们今天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方是一样的,只是麻黄用了个升散的量,三两。 少阴的风水,发汗祛水,加附子温阳更合适。 我们来看看各药药症 麻黄温辛苦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甘草平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这两个药症我们之前都讲过了,我们重点来看下附子这个药。 附子热苦辛有毒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

中医三字经(医学十三经)

医学源流第一 金元以前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 医学源流第一 金元四大家 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病中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医学源流第一明代以后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著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者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彷徨惟韵伯能宪章

徐尤著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塘取法上得慈航 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

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虫丸干血已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

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牝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痢症第六湿热伤赤白痢

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秘寓意存补金匮 心腹痛胸痹第七心胃疼有九种辨虚实明轻重痛不通气血壅通不痛调和奉一虫痛乌梅圆二注痛苏合研三气痛香苏专四血痛失笑先五悸痛妙香诠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 1、《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_乌头类方剂研究_张林

129 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8 Aug .,2011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乌头类方剂研究 张林,吴晓丹,杨勇,白晶,王坦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 100029)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张林(1980-),女,山东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方剂学理论与临床研究。通讯作者:白晶(1955-),女,北京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方剂学实验研究。E-mail:baijingldq@https://www.360docs.net/doc/d215175556.html,。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作为中医方剂的经典 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多种病证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对于疼痛一证的治疗上,张仲景更是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原因的痛证,创立了多首配伍精当、疗效斐然的方剂。根据病证的不同,仲景灵活选用多种药物治疗疼痛,如桂枝、大黄、附子等。仲景常以桂枝配伍各类药物,治疗各类疼痛。笔者曾撰文专门探讨了桂枝类及大黄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1]。仲景以三承气汤及其他一些以大黄为主药的方剂,治疗瘀血留滞所导致的疼痛,大黄类方剂集中体现了张仲景“下法”治疗疼痛的特色[2]。对于寒瘀致痛的患者,仲景亦大黄、附子并用,大黄附子汤在疼痛治疗方面应用甚广,如以大黄附子汤热敷治疗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腿痛及身体偏侧疼痛等[3-4]。 附子与乌头因其大辛大热之性,在治疗寒痛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文将附子、乌头类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治疗疼痛的方剂做以总结,希望能深入了解经方在疼痛治疗方面的组方规律,并为临床的疼痛治疗提供组方遣药的思路。 附子、乌头类方是一组以附子和乌头为主要组成的方剂,仲景常用其治疗以寒邪为主的疼痛。本类方剂在仲景原书中数量众多,包括(1)附子汤;(2)桂枝附子汤;(3)白术附子汤;(4)甘草附子汤;(5)大黄附子汤;(6)真武汤;(7)四逆汤;(8)通脉四逆汤;(9)附子粳米汤;(10)大乌头煎;(11)乌头赤石脂丸;(12)乌头汤;(13)乌头桂枝汤;(14)九痛丸等。 1 附子类方 1.1 附子汤既温且补治虚痛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证为少阴阳虚,寒邪在内,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故身体痛、骨节痛,以附子汤扶阳温经,散寒除湿。炮附子扶真阳之虚,温经散寒而镇痛。茯苓、白术除湿止痛,利于阳气宣通。芍药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和营血而通痹止痛。人参补元气以除虚,参附相伍,峻补元气,助诸药除痛之功。 附子汤既温又补,为温补少阴阳气不足常用要方,适用于因虚致病、久病致虚的痹证患者。有学者[5] 曾用附子汤治愈长达13年的定时臂痛, 本病患者起于产后,为寒、虚夹杂导致,其他药物效果甚微,而附子汤温补并用,正对病机。其他运用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效案亦是颇多,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常能取得较好疗效[6]。 《千金要方》的附子汤是以本方加桂心、甘草,治温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拆,肉如锥刺刀割,是本方的进一步发展。 1.2 桂枝附子汤类和营缓痛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皆用附子为主药,配以桂枝、白术、甘草等药,共治风湿见表阳虚的身体骨节疼痛,乃风寒湿邪三者并祛之剂。桂枝温经散寒,祛风解表而通经络,白术燥湿和中而运水湿。甘草在《本经》中言其可“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尰字在《说文》中有:“胫气肿,本作瘇,从广,重声。”徐曰:“下湿地则有此疾,今文做尰。”甘草附子汤有身微肿,故以之为君。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 方选注》[7] 中提到: “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留关节,阳衰阴盛,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徐徐解救也。” 摘 要:文章总结了张仲景对于附子、乌头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病证医案对其中的代表方 剂的配伍思想及临床运用做以详细分析,同时对于乌头与附子的不同应用范围作了归纳阐释。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方;疼痛;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129- 03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ZHANG Lin,WU Xiao-dan,YANG Yong,BAI Jing,WANG T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It analys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rescriptions and clinical use in the representative Medical cases, and concludes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nge of Fuzi and Wutou. Key words:Fuzi;Wutou;Categorized Formulas;Pain;ZHANG Zhong-jing

白话三字经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 少儿启蒙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少儿启蒙】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能 让 梨 。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 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 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 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 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 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 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 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 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 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 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 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 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 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 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 (包括《灵枢》、《素问》)、 《神农本草经》、《伤寒 论》与《金匮要略》称为 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 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 病论》,再加上《难经》, 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 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 通晓内、儿等科。《后汉 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 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 手术。著述已佚,现存《中 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 其所著《脉经》内,整理 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 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 著《针炙甲乙经》,按部 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 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 著《诸病源候论》,是一 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 必修课。本书较系统地对 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 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 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 有《素问释文》,对素问 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 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 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 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 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 急千金药方》、《千金翼 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 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 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 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 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 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 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 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 家。 11张子和,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 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 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

[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

[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 桂枝 一、应用: 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 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 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 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

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 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 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 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 一、应用: 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二、经验: 1(芍药兼治便秘。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小建中汤是保肝方。P19 三、用量: 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 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若配附子或黄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各4两。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从12:1到3:1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