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教案

文化人类学教案
文化人类学教案

第一讲:导言

二、关于“人类学”一词

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英文名称是:Anthropology。它是希腊文anthropos 和logos的缩写。“anthropos”是“人”或者“人类”的意思;“logos”是“逻辑”或者“科学”的意思。从字面的意义看,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也就是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人是什么”,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规划未来。

三、三个核心概念(Key concepts)

从人类学所要探讨的问题看,我们认为,人类学有3个核心概念。它们是:社会、文化、进化。

四、人类学的学科分支(subfields)

现在人类学有4个分支学科,这些学科分支是19世纪后衍生出来的,它们分别是: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者称作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

五、中国的人类学

在中国,我们所说的人类学主要是指文化人类学即社会人类学,或者叫做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似乎文化人类学可以替代人类学的其它3个分支学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先秦时代开始,我国就有许多著作记录和描写个民族和族群的情况,除了许多零星的记录外,许多著作比较集中地描述了某些族群的文化。有些还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分析。

1、翻译原著。

2、留学取经。

3、学科初建。

4、研究成果。

六、社会人类学的学科特征、研究范围

人类学家强调通过研究其他社会、研究异文化,增加对其他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来改革我们自己的习俗,来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人类学是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其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

1、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审视,达到对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

当作全人类一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与批评。

2、通过揭示我们对各种文化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

分析的努力中所固有的弱点,来打破既有观点的稳固地位,达到对知识获得一般性规律的反思与批评。

3、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定位,达到对人类中心主义

的反思与批评。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学是一门理解他者,关心他人的学问。

人类学在绝对意义上说,它的研究范围都是研究所有人类社会。而不是单单的“原始社会”。现在,社会人类学者已经将研究领域扩大到现代的乡村社会和城市社区。

社会人类学家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全部变迁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以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性规律,这是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最高目标。

七、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1、多阅读人类学有关著作

2、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3、多思考有关人类学问题

八、推荐书目

1、朱炳祥《社会人类学》

2、孙秋云《文化人类学》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4、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5、陵部维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

6、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九、思考题: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谈谈人类学反思性的体现。

第二讲历史构建理论

------古典进化论

一、概述

古典进化论一般又叫做文化进化论,它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一个理论(或流派)。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紧随古典进化论出现的传播学派,以批评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与移动在文化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而建立理论。古典进化论与传播学派都以宏大话语来构建人类文化史,注重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带有猜想与假设的一面,它们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20世纪上半叶遭到很多理论流派的共同批评。以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阿斯为代表的历史特殊论派反对古典进化论的人类宏观史,而去研究各个民族、每种文化的历史,构建具体文化区的历史,他们也反对传播论,主张探讨有限地域的有限历史。同时,博阿斯的历史特殊论派主张文化相对论,强烈地颠覆了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到了20世纪50年代,进化论又获得一次复兴,初期的宏大话语与欧洲中心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了。

二、古典进化论的思想渊源

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2、人类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三、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泰勒及其思想

泰勒是英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著作有:《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1965)、《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1881),代表作:《原始文化》。

泰勒的核心理论就是文化进化论。泰勒系统地阐述了文化进化的原理、进化的机制以及研究方法。这一贡献使他成为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古典进化论的开创者之一。

泰勒将人类文化共同性的原因解释为人类心智的一致性。

泰勒论证文化进化理论运用了两种方法:文化遗留分析法;比较法。

泰勒的进化思想已经预设当时欧美的文明是最先进的。然后将世界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依次放置在低于它的阶段。他的标准也是依据欧洲社会文化的标准制定的,主要依靠技术水平为基础来区分蒙昧、野蛮与文明,这是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

2、摩尔根及其思想。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是古典进化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研究人类社会进化问题。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古代社会》(1877)等,代表作为《古代社会》。

摩尔根社会进化研究的主要结论也是认为人类社会经过了蒙昧-----野蛮------文明的发展。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与泰勒基本相同。

他认为世界上各民族的差异性是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各发展阶段是固定不变的。

摩尔根对人类社会经过了蒙昧-----野蛮------文明阶段进行了系统性论证。他从3个方面说明了这种系统性:

(1)生产技术发展阶段论。

(2)家庭发展阶段论。

(3)氏族理论。

摩尔根凭借上述3种理论建构起一部人类社会的“蒙昧----野蛮----文明”的宏观进化史。这种进化过程是人类共同的,是人类心智一致性的表现。

摩尔根的理论遭到了后来人类学家的责难,主要是由于他用生产技术的发展程度来建构社会发展分期。忽视了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况且他所列举的生产技术分期特征也存在问题。

在古典进化论中,研究社会发展史的还有瑞士的巴霍芬、英国的麦克伦南等等。

三、对古典进化论的评价

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古典进化论,关注人类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宏观发展,这种进化论是单线进化论,不考虑环境与地理所造成的文化区域性与民族性,其立论基础是是人类心智能力的一致性。这一理论是适应西方文化与社会的“进步性”为前提的,为欧洲中心主义作了论证。后来的人类学者批评古典进化论是一种“猜想的历史”或“推测的理论”。

四、思考题:古典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第三讲历史构建理论

-----传播学派

一、概述

传播学派是将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原因归因于传播,即文化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传播学派3个基本观点:人类的独立发明是有限的;世界的文明都是由少数几个文明传播的结果;传播是一个历史过程。

传播学派分为德奥学派和英国学派。

二、拉策尔、格雷布内尔、施密特和德奥传播学派

拉策尔是德国地理学家,是德国传播学派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人类地理学》、《民族学》、《土地和生活》。

德奥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人类学家施密特。

格雷布内尔的主要著作:《大洋州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11),格雷布内尔的理论为“文化圈理论”,格雷布内尔是一位历史学家,他试图把人类学变为一门历史科学。他认为一个文化圈是由很多个文化因素构成的。他认为要寻找文化传播的痕迹,应当先分析“文化亲属关系”,其标准是:“质的标准”;“量的标准”。格雷布内尔把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归结为单个的、一次的现象。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在什么地方,他认为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因而也起源于某一个中心。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同或类似的文化现象,完全是由于文化传播的结果。

在格雷布内尔看来,世界文化的历史,就是若干文化圈及其组合在世界范围内迁徙的历史。于此,本来看似研究文化的横向的空间的地理传播的传播学派,也可以建构出纵向的、时间的世界文化的宏观历史。

施密特是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化研究是为宗教教理服务的,主要著作有:《神灵思想的起源》(1912-1955),《比较宗教史》、《民族学的文化史学方法》(1937)等。

施密特在研究中发展了格雷布内尔的文化圈理论,并注重在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历史趋向,并将自己的方法称为“历史研究法”。他按照文化圈的顺序来划分人类发展阶段,认为最“古”的“文化圈”同最早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致的。

三、英国传播学派

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里弗斯、史密斯以及佩里。

里弗斯的主要人类学著作:亲属组织和社会组织》、《拉美尼西亚社会史》

里弗斯的主要观点:各民族的联系及其文化的融和,是导致人类进步的推动力。

史密斯以及佩里持极端传播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世界文化都是从一个中心传播出去的,这个中心就是埃及。所以被称作“泛埃及主义”,史密斯后来提出埃及中心说。

第四讲历史构建理论

----历史特殊论派

一、博厄斯及其思想:

以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为首的历史特殊论派是一种以历史特殊论为基本理论核心、以文化区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相对主义为研究态度而建立起来的人类学理论。博厄斯反对宏观人类文化史的建构,而重视并强调微观的具体的文化史研究。

博厄斯认为,人类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因为这种总和才能构成人类的历史。同时,博厄斯并没有忘记对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探索。

一般人认为,博厄斯是一个不喜欢建构理论的学者。可事实上,他只是反对抽象假说的理论。

博厄斯提出“历史方法”,认为人类学家要发现普遍的法则,需要揭示环境条件在文化创造与变迁中的作用,用历史的眼光实现历史的连接。博厄斯的研究方法为:先研究具体的历史,才能揭示普遍的规律,进而达到对人类历史的重建。

历史特殊论的理论基点必然导致运用文化区的研究方法,因为具体的历史只有在一个具体的文化区里面方可进行研究。博厄斯为了重建普遍历史而去研究具体的文化区域的历史,或者说在普遍历史目前还无法建立起来的时候更需要研究具体文化区的历史。

二、关于“文化区”

“文化区”是博厄斯学派研究文化的单位。博厄斯是在整理民族志资料并进行陈列品分类时提出了“文化区”概念的。后来博厄斯的学生威斯勒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威斯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是由众多单元组成的。这种文化结构是包括多种层次,最小的单元叫做“文化特质”,比文化特质高一层的文化单位叫做“文化丛”,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文化特质构成。比文化丛更高的单元叫做“文化型”。同丛、同型的文化特质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地域叫做“文化带”,它是以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丛互相结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并占有一定的地域。而“文化区”的地域则更广阔。同一文化区内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相同的、在生产和生活上最为重要的文化丛。

四、关于“文化相对论”

由文化特殊论必然导出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一种认为文化只能依据该文化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背景来理解与评价的学说。它既是一种文化理论,也是一种文化态度,还是一种文化策略。

作为一种文化态度,文化相对论认为各民族的文化价值是平等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衡量文化的标准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是各民族适应环境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博厄斯的学生本尼迪克特对文化相对论作了比较形象的比喻。“弧圈”比喻。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同样的都是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高级或者先进。这是一种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态度,是一种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态度,是一种对人类前途充满深刻人文关怀的态度。

作为一种文化策略,文化相对论对于欧洲中心主义起到了颠覆作用。博厄斯以及他的学生们批评西方一些学者提出某种文化发展与评价的绝对标准总是反映出西方人自己的文化,因此,研究者要克服偏见。

博厄斯提出,研究者的立场要站到他所研究的那个民族的立场上并采用被研究者的视角。而不能是欧洲中心的立场与视角。这个看问题的方法在后来的人类学者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就是所谓“他者的目光”,或本地人的视角。“他者的目光”的意义极其重大。

五、对“文化相对论”的评价

文化相对论看到了文化特殊性、民族性的一面,忽略了文化普遍性的一面;它强调了从内部观察的角度,而忽视了从外部观察的角度;它的预设是文化系统是封闭的,自足的系统,可是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或者说变迁之中,这种变化有时是外部力量给了它巨大的推动力。但是,文化相对论是文化研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由于它对欧洲中心主义的颠覆、对文化的环境与历史的重视以及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带来了学术研究上的很大进步。

六、博厄斯的学生及其理论

博厄斯的学生很多,他们大都具有创造性。这些创造性是基于博厄斯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一些分支理论

1、克鲁伯的文化形貌理论

内容为:他认为文化具有“超有机体”的性质,同时也是超个人的。个人只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例证。文化完全可以不受个人影响而独自发展。(P31)

2、萨丕尔的假说

萨丕尔主要从事语言研究,主要作品《语言论》,他不同意将语言看作思维外衣的看法。“人类不仅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语言世界里”,他的学生沃尔夫发展了他的思想。“语言结构制约着思维模式”

3、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以及心理人类学

主要著作:《文化模式》、《菊与刀》、《种族:科学与政治》等。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是对各种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的解释。“文化是人格在典章上的扩大”。认为文化是一组人格心理特征的规范化、合法化、制度化。或者说,文化是一组人格心理特征在规范、组织、习俗和制度上的投射。每种文化至少可以归纳出一种与之对应的主导人格类型,可以通过不同文化人格的对比研究来探讨文化的差异,从而论证每一个民族都有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

本尼迪克特认为相互差异的文化具有整合的特征,才能构成文化模式。

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成果后来发展成为心理人类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心理人类学主张一个人的人格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

4、米德的文化与个人关系理论

米德也是心理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文化决定人格。

20世纪10-20年代,生物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正进行激烈的论战,米德从南太平洋萨摩亚带回来一个支撑文化决定论的有力证据。其论著为《萨摩亚人的成年》。

1935年,她又出版了《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通过研究,她发现,社会文化决定了性别差别而不是两性的生理特征决定这一差别。

第五讲历史构建理论

------新进化论

一、概述

20世纪中叶在美国出现的进化论,是古典进化论的一次复兴。他们一方面恢复19世纪以摩尔根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论名誉,另一方面又提出与19世纪进化论不同的进化学说,因而被学术界称为新进化论。从古典进化论所强调的一些观点来看。如,全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却经历着相同的发展阶段。新进化论的进化,如同斯图尔特所说的是“历史的重构”。也就是说,相对于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派来说,新进化论是一种历史重构理论。其实,新进化论并不是去确立古典进化论的历史地位,并不是否定前面三个理论。它充分肯定前面三个理论的成果。可以说,新进化论是一个包容性比较强的一个理论。因为新进化论吸取了古典进化论一般进化的理论,也部分吸收了历史特殊论的某些理论。构成了两组对立统一的辨证论题:一是普遍进化与特殊进化;二是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

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有怀特、斯图尔特、塞维斯和萨林斯等人。

二、怀特的思想

2、怀特的主要著作:

《文化的科学》(1949)、《文化的进化》等。

3怀特的思想:

怀特关于文化进化的基本观点与摩尔根是一致的。

怀特起初是支持摩尔根的。人类文化是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进步,全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但是又没有完全继承摩尔根的衣钵。有些问题上是不同意摩尔根意见的。主要表现在:他否定摩尔根关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心理作用的观点,认为只有技术才是文化发展的原因;他不同意摩尔跟关于亲属称谓是某些血缘婚和群婚的反映,而认为它是人们之间的行为与态度的反映,并认为人类不存在杂交阶段,一夫一妻制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他不同意摩尔根把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放在蒙昧中级阶段的做法,而认为他们实际上已处在野蛮高级阶段。

所有文化怀特不是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而是认为进化的动力只能来自能量,文化能否进步,最主要的是对能量的发现、利用和控制。

于此,新进化论提出了一个所谓文化优势法则。文化优势法则:那些在既定环境中能够更有效地开发能源资源的文化系统,将对落后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扩张。从这一点来看,新进化论继承并发展了所谓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观点甚至有为世界文化霸权主义张目的嫌疑。

新进化论者的一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将生物体系和文化体系之间的基本共性作为研究的最基本的前提而不仅是个别的论述或参照的方法。他们坚持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社会文化问题,这种自然科学就是热力学。

三、斯图尔特的思想

2、斯图尔特的主要著作:《文化变迁理论》(1955)。

3、思想:

主张多线进化论。他认为,19世纪摩尔根和泰勒的单线进化,是把具体的文化放在某一个阶段中,探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连续发展顺序。20世纪怀特所提出的普遍进化,继承了早期进化论。二者都流于太广泛和一般化,只能解释单个文化现象,而不能解释特殊文化的特殊特征。他提出用多线进化的方法来解释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的问题。一定的基本的文化类型在相似的条件下,可以沿着相似的道路发展,但是在人类所有集团中,这种按照正常顺序出现的具体文化是很少的。有许多不同的进化路线存在着。他认为,历史上产生的文化被特定的环境所制约,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适应环境的过程。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似

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三、蔡尔德的思想(CHILDE)

蔡尔德是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30年代曾访问过苏联,对苏联采纳摩尔根观点印象很深。后来他利用考古学资料论证了技术进步引起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进步的客观事实,从而支持了摩尔根思想。他在《人创造自身》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与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想对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阶段的学说。接着又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一书中采用了摩尔根关于蒙昧、野蛮、文明的3段分期法。蔡尔德关于技术在向文明过渡中作用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也为人类学者广泛接受。

四、塞维斯和萨林斯的思想

他们是怀特和斯图尔特的学生。他们对怀特和斯图尔特的学说进行了综合

塞维斯和萨林斯两个人力图将怀特的普遍进化论与斯图尔特的多线进化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这两种理论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的。他们将进化区别为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属于同一个进化过程,或者说是进化的二重性。特殊进化相当于多线进化,而一般进化相当于怀特的普遍进化。所谓一般进化就是由少量的能量转换过度到大量的能量转换,由低级综合体过度到高级综合体,由具有较小的普遍适应性过度到较大的普遍适应性。特殊进化就是文化按照多种路线所进行的系统发展的、分叉性的历史转化,就是各种文化的适应性变异。他们俩主要代表作《进化与文化》(1960)。

在塞维斯和萨林斯的进化观中,进化是一种双向性活动:一方面是提高专门化的适应性,这是适应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特殊进化;另一方面,则是一级一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或进步,这是综合水平的提高,这就是一般进化。在特殊进化内部有一个极限机制,叫做“稳定性原则”,这是适应的最终产品,它最终将不再进步,因为适应性在一定时候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一旦生存方式或文化都完全适应和专门化、特殊化了,那么它们的发展也就终止了。进化的继续正在那些未被高度专化的新物种中产生,其中,某些较为泛化的突变种,具有一种新型适应或适应新环境的潜势。由此得到一个相矛盾的命题:进化的发生是由于适应过程中的创造,所造成的结果却是稳定或停滞。

五、思考题:新进化论与古典进化论的关联

第六讲整体分析理论

-----法国社会学派

二、整体分析理论概述

20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学理论出现了第一次重大的转折,这次转折的主导性趋向是对古典人类学理论的反思与批评,进而导致文化整体的功能与结构分析理论的出现。主要理论流派有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和结构主义人类学。社会学派注重于文化整体的研究,他们是一批摇椅上的人类学家,以第二手资料为研究对象;功能主义学派开创了田野工作这一人类学的新的研究方法,研究非西方社会的社会文化整体及其功能;结构主义人类学借鉴语言学成果,在“二元对立”的系统整体中探索人类思维结构的一般性规律。

法国社会学派虽然是社会学的一个流派,但对民族学、人类学也有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因而也是民族学人类学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及其继承人莫斯(M。Mauss,1872-1950)该派因涂尔干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刊》杂志而得名。

三、社会学派代表人物涂尔干的思想

涂尔干曾任法国波尔大学和巴黎大学教授,在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他本人没有亲自参加过实地调查,但他对民族学的调查资料非常重视,能利用别人的调查材料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涂尔干是法国社会学家。是法国社会学派的奠基者。社会学派的核心理论是社会整体论。从总体上看,以涂尔干为首的法国社会学派虽然从整体来研究社会文化,但并不反对摩尔根,也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只是反对进化论派的心理学说,即不同意进化论用人类心理一致性来作为解释人类文化发展一致性的原因,他认为,社会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他们结合的一种体系。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发展规律的科学。据此,有的研究者将其列入进化论派的一个支派。涂尔干的社会学代表作是《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等,人类学著作有《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原始分类》(1903)。涂尔干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宗教和社会组织两个方面。

涂尔干的思想可以概括为:

1、社会文化与生命形式一样,它只以整体的形式存在。

涂尔干认为生物细胞虽然只是一些生硬的原子,一旦

这些生硬的原子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新的组

织。社会也一样,不只是许多个人的总合,而是个人

经过组合而成的体系。

2、整体对于个体具有超越性、支配性和强制性。整体虽

由个体组合,但一旦形成整体则具有独特的性质,不

但不受个人的影响,反而支配和影响个人。

3、一种社会事实不能脱离社会系统的整体去研究。

4、比较法只能在社会类型相同的情况下运用。

四、其他代表人物的思想

法国社会学派的其他人物,还有莫斯、布留尔、赫尔兹等人。

莫斯和涂尔干合著了《原始分类》一书,莫斯著了《礼物》一书。同样显示了文化整体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认为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只有当其和整体相联系而不仅是与特定部分相联系才能对事物加以理解。没有一种社会现象不是社会整体的一个整合部分。布留尔主要是对原始思维进行了研究。著有《原始思维》一书。他运用并发挥了涂尔干的“集体表象”观念,形成“互渗律”,赫尔兹是涂尔干的学生,主要代表作是《右手的优势》。他认为,解剖学没有提供人类天生擅长用右手的证据,人的双手具有同样的发展潜力,人类喜欢用右手的倾向是由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集体观念或集体意识所决定的。

第七讲整体分析理论

一、概述

文化功能论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的功能学派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922年,布朗的《安达曼岛居民》;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功能主义人类学诞生了。

功能主义学派两位开创人物的理论观点不大一致。

1924—1938年是马林诺夫斯基的经验功能论的主导时期。关键概念是文化的制度和功能,相关学科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强调的是文化制度对人的生物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1939-1955年是布朗的理性结构论的主导时期,关键词是社会与结构,相关学科是社会学与政治学,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

二、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的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36)、《科学的文化理论》(1944)等。

马林诺夫斯基的经验功能论的核心概念是“需要”和“功能”,因此也可以将他的理论称作“需要功能论”。

在方法论方面,马林诺夫斯基作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提出了整体性的田野工作方法。他主张,人类学应当是深入地、具体地考察文化制度的现实功能的一门学问,因而,人类学的研究不应该以历史材料和别人采集的材料为基础。而应建立在人类学家本人对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制度的参与观察上。马林诺夫斯基主张在田野工作中,需要对文化进行整体考察。他在长期的田野工作中,亲自参与、直接观察,把当地社会的家庭、经济、政治、巫术、宗教、技术等行为特质放在一个整体里进行分析。他记录全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事实。一天工作中的安排、家庭生活的背景等细节性的事件,他都将其记录下来,并认为这就是社会结构真实存在,都是有意义的。

三、布朗及其思想

布朗《安达曼岛居民》,布朗的理性结构论的核心概念是“结构”与“功能”,因此也可以将他的理论称为“结构功能论”,后来,布朗转向对“结构”概念的关注,认为只有明确了社会的结构,才能真正找到这一结构各部分所起的功能作用。这是他对“结构”与“功能”两者关系的认识。

四、评价

马林诺夫斯基与布朗开创的功能学派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生存权利”,以及“非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同时,它还指出对“异文化”的研究所获得的实证知识,有助于对西方文化的自我反省。这两点成为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当然,博厄斯学派那里,也已经达到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不同的是,博厄斯学派是从文化相对论导出的,而功能学派是在长期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功能主义学派存在着几个被以后的人类学家批评的问题。如:1、在历史、结构与功能方面过于强调“功能”而忽视变迁。2、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过于强调社会-文化的整体而忽视个人;3、在冲突与稳定的关系方面过于注重社会稳定性和一体化而忽视社会冲突和矛盾;4、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方面过于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而忽略主观性。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正是功能学派新一代学者以及功能学派以后的学派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功能学派的追随者

功能学派的追随者大多是马林诺夫斯基与布朗的学生。这些人既是功能学派的传人,也是学派的修正者。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二战后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的加强;社会思潮背景是同时期人们对战争非理性的深刻感受;学术背景是对过去有关文化本质的论述的缺乏的发现。

查里普德很有理论雄心,他批评以前的民族志著作内容浩繁,以一种过于杂乱的方式对所观察的资料进行了记录。因此,他的《努尔人》

格拉克曼的主要贡献是对社会冲突的重视。

利奇的“过程论”:

第八讲整体分析理论

-----结构主义人类学

一、概述

结构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结构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结构主义者们认为,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表面结构之后,都隐藏着一种真正的社会结构,人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用建

立模式的方法去分析、说明和揭示这种真正的结构,并揭示人类的思维结构。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和利奇。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创始人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著作有《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忧郁的热带》(1955)、《结构人类学》(1958)、《结构人类学》(第二卷,1976)、《野性的思维》(1962)、《神话学》(1964-1971)等。

二、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渊源以及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结构”,基本方法是“结构分析”。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以及“结构分析”概念主要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借鉴来的。他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当时社会科学中发展水平最高的学科,他力求使他的人类学研究与结构语言学结合起来。

结构语言学有4个基本方面的操作:1、结构语言学把对有意识语言现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其无意识深层结构的研究。2、它不把术语看作是独立的实体,而是把分析术语间的关系当作自己的基础。3、它引入了系统概念---“现代音位学不仅宣称音位始终是一个系统的一部分,而且展现出具体的音位系统,并说明它们的结构。”4、结构语言学以发现一般规律为目标,既通过归纳法,也通过演绎法,从而使这些规律具有绝对的性质。这里表述的“无意识深层结构”的研究、“关系”的研究、“系统结构”的研究以及“以发现一般规律为目标”都成为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目标。

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研究

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目标就是研究人类思维的深层结构,为达此目标,他的研究逻辑是:首先,认为自然界是一种客观现实,它受自然法则的制约,而这种自然法则通过人类的科学调查又是可知的。其次,通过注意我们怎样领悟自然界,即利用自然关系来得出文化产品,来观察我们用来分类事物的方法的性能,以及我们操作已有范畴的方法。最后,推断我们的思想机制,即思维结构。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1、亲属关系理论,2、神话的逻辑,3、原始分类研究。

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对文化产品如神话、亲属制度、和图腾类别的深层结构分析,发现了人类思维的二元本质。

四、其他学者的研究

列维-斯特劳斯对英国结构主义的影响产生了英国的新结构主义。主要人物有尼达姆、利奇、道格拉斯和布洛克。

尼达姆的代表作是《结构与感情》。与列维-斯特劳斯不同的是,他重视社会事实这一概念,而否认智性比社会事实更为重要的立场。

利奇则对二元对立学说提出问题:他承认分类系统的二元性的存在,他指出如果在二元对立之间没有一个非A非B的媒介,二元之间的关系便无法形成。于是便有一个第三元。利奇的第三元概念与他对婚姻作为社群之间的交流媒介有关,实际上反映出他对社会之间联盟的理解与列维-斯特劳斯有别。列维-斯特劳斯注重把社群之间的交流视为关系和界限,而利奇更倾向于把它看成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元素。这个差别不是个人之间的风格差别,而体现了英国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对“社会的”一贯强调。

道格拉斯对社会观念中的异常物十分关注,这个异常物往往被社会定义为“不纯”和“危险”,是对社会规范的违背。“异常物”的概念具有思维结构的含义,又是维系社会自身的秩序的手段。

第九讲意义探求理论

-----象征人类学

二、象征人类学概述

象征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象征符号体系的人类学。它关注文化的意义,主张人类学的任务在于透视和理解被研究文化的象征形态。对象征人类学者来说,象征是意义的浓缩形式或多种意义的联想,象征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象征如何形成体系,以及象征如何影响社会行为者的世界观、精神与感知。象征人类学所关心的是超出“社会结构”的独立的象征结构,或不同象征之间以及象征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联系本身。

一种表述所表达的意义是不是有扩展的可能性;其来龙去脉与含义是什么;新的意义的发现等,这些都是与象征人类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象征人类表达社会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重要的符号方式。

三、象征人类学的核心概念

象征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意义”与“象征”。意义与象征两个概念的关系是:无论什么物体、行为、事件、语言,成为某种意义的之媒介物的就是象征。象征只有在不同文化场合才能成立而不能在同一文化场合,因此,意义并不内在于象征,象征与意义的结合并不是原来的事实。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象征的特点是:1、象征具有两极性。象征必须具备用于象征的事物和象征所表达的意义相关。用于象征的事物往往具有自然性的特点,与属于感情方面的人类体验有关,象征所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社会组织的原则、社会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某些其他思想观念。2、象征具有多义性。多义性指的是每一个象征都是以最简明的形式来代表许多事情。3、象征具有统合性。统合性指的是对彼此矛盾或相异的观念的事物的某中统合。

四、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创新

1、在研究宗旨上,由于“认为文化是通过象征形式而得

以表现的意义的样本”,象征人类学将解释文化事象

的意义作为研究的目标

2、在研究范围上,由于不重视社会结构的分析,象征人

类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神话、语言、仪式、戏剧以

及其他一些象征符号

3、在研究方法上,由于对象征与意义的重视,象征人类

学超越了功能主义强调田野工作与另一些人类学理

论流派重视文献研究的对立,方法论具有多元性和包

容性。

五、象征人类学的代表人物

象征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是利奇和特纳。利奇的代表作是《文化与交流》,他将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作为具有同等法则的符号来讨论象征问题。

特纳被认为是戏剧论象征主义者,代表作为:《仪式过程:结构与非结构》(1969),另外还有《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持续:恩丹布农村生活的研究》(1957),《从仪式到剧场:人类游戏的严肃性》(1975)等。

第十讲意义探求理论

-----解释人类学

概述:解释人类学可以看作是象征人类学的分支,也可以把解释人类学当作象征人类学发展的顶端。把解释人类学与象征人类学区别开来,是因为解释人类学更注重意义的阐释,更注重地方性知识,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很独特。

解释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他的主要著作:《文化的解释》(1973)、《地方性知识》(1983)、《尼加拉:19世纪巴厘的剧场国家》(1980),其中,有关理论阐述的代表作是:《文化的解释》。

解释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意义”和“解释”。

二、格尔兹的“深描说”

人类学家要探索文化的根源,对意义的解释要进行深究,找到比较深层的解释。民族志要尽量深描,理清意义的结构。

(举例)

人类学的解释就是像理解文本那样,能动地重建被包含其中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分析。格尔兹把文化系统当作是一种透过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格尔兹借鉴朗格的情感理论,将文化比作某种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具有游戏的、戏剧的、舞台的、文学的象征意义。

三、格尔兹的研究

格尔兹对巴厘岛斗鸡的分析是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巴厘岛斗鸡是一种游戏,但这种游戏是一种深层次的游戏。要理解斗鸡的意义,就要解释斗鸡在巴厘岛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格尔兹对巴厘岛斗鸡的游戏的文化解释有几个方面:

1、斗鸡的意义不是为了在赌博中获得利益,而是为了

获得某种象征地位的“意义”。

2、斗鸡的功能并不是如功能学派所讲的为了强化社会

生活的某种结构或规则,而只存在着展示社会生活、

解释社会生活的意义。

3、斗机揭示了巴厘岛平时社会生活中被掩盖起来的那

一部分。

4、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诸多文本的集合体,斗鸡只是集

合体中的文本之一。

5、解释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第十一讲亲属关系与婚姻家庭

亲属关系是由于血缘和姻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亲属关系以及亲属制度是人类学传统最基本的研究领域。研究亲属制度从摩尔根那里就开始了。

一、亲属关系的性质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根据亲属关系发生的原因,可以将亲属分为配偶、血亲和姻亲三类。血亲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前者是指出于同一祖先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后者是指彼此本无该种血亲应当具有的血缘关系,但法律因其符合一定的条件,确认其与该种血亲具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亲属,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姻亲之间只有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具有权利义务关系。

血亲还可以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前者是指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后者是指彼此间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亲属。

亲属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不是生物学纽带的直接表现。第一,并不是所有具有血缘关系和姻缘的人都可以成为亲属,任何地方的人群对于亲属与非亲属的认定都存在一条界限。

第二,没有血缘与姻缘关系的人也可以成为亲属。

第三,有些社会中的血缘关系无法确定。

严格说来,亲属关系是一种文化建构。文化性质是亲属关系中的本质特征。所以,人类学者把亲属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或由于婚姻或由于共同祖先而结成的联系。

亲属关系具有可塑性。通过无视生物学上的联系而实现的。人们把亲属关系编织成各种结构,成为构成某种社会制度的手段。

二、亲属关系的分类:

1、血亲:即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对个

人来说,双边继嗣系统中的全体人员都是自己的血亲。

2、姻亲:由于婚姻关系的建立而导致的亲属关系。一是

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二是血亲的配偶。

四、婚姻

1、婚姻的定义

婚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结合,即男女两性长久的联结关系。这种联结赋予配偶互相专有的生活权利和经济权利,赋予由婚姻而生的孩子以社会的身份和权利。这个定义所显示的是婚姻的社会性质而不是自然性质。婚姻的真正内核并不知识两性的结合,而是对这种结合的公开认可和批准。

婚姻的缔结形式:掠夺婚姻,媒妁之言,买卖婚,劳务婚,交换婚,童婚,自由恋爱。

2、婚姻的功能

婚姻的功能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A、建立有序的性关系,从而避免社会混乱,保持社会稳定。大多

数男性学者认为,成熟的人类女性与其他物种的雌CI性不同,在性的活动中一直扮演着生物上的接受者,这种状况极有可能造成男性中间和女性之间的毁灭性的竞争,而婚姻作为一种规范能够减少由于性方面的原因而招致的社会或者群体之间的冲突,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B、为繁衍后代提供必要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因为人类的婴儿期比

其他动物长,对父母的依赖比任何动物都长,这和生计活动产生了矛盾。婚姻能够为社会提供合法的后代以及婴儿成长的良好环境。

C、增进集团之间的团结。在早期的采集-狩猎社会---这个数百万

年来人类最主要的经济适应形态中,婚姻可以提供依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

D、婚姻可以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联合。

3、婚姻的类型

婚姻的发展形式:乱婚制、群婚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形式在世界各地区有所不同,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差异。主要有这样一些婚姻形式。

A、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与人口出生中的比例相符合。

与多配偶婚相比,维系的强度大。

B、一夫多妻制。一夫多妻制是多配偶婚姻中更为常见的形

式。一夫多妻制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要制造联合工作的能

力和共同利用几个妇女的生产力以及生育力。

C、一妻多夫制。典型的例子有波利尼西亚的马克萨斯群岛、

西藏和印度的某些山区部落,这些地区的共同情况是缺乏

土地,环境严酷,生活水准低下,因而需要控制人口。一

妻多夫制与一夫多妻制相反,可以控制人口。

D、夫兄弟婚制。弟弟有责任与寡嫂结婚,以承家嗣。这是

因为亲属群作为一个整体掌握着对这个妻子的剩余权利,

对新娘的兴趣只是在于子女的延续。

E、妻姐妹婚制。这是与夫兄弟婚制的颠倒。指一名鳏

GUAN夫亡妻的姐妹结婚,这是源于两个婚姻集团交换女

子的契约。

4、婚后居住模式

婚后居住模式指结婚后的夫妻出于亲属关系的考虑而采取的居住原则

A 从夫居。产生这种居住形式的是经济因素。世界上有67%的族群实行这种制度。

B 从妻居。在该社会中女性的经济贡献至关重要。世界上有15%的族群实行这种制度

C 从舅居。世界上有4%的族群实行这种制度。

D 双居制。世界上有7%的族群实行这种模式

E 新居制。新婚夫妻在一新地点组建自己独立的家户,与双方亲属无关。世界上有5%的社会实行这种制度。

F 分居制。男女结婚后,仍在自己原来的家中,继续承担在家中的职责,通常是本村内结婚。这种情况很少见,云南的摩梭人的阿注婚,就是分居制。

五、家庭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也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家庭是一种具有共同居住、经济合作及生育等特征的社会群体。

家庭发展的几个阶段有5个:血缘家庭,伙婚制家庭,偶婚制家庭,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制家庭,专偶制家庭。

1 、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家庭三角关系:丈夫妻子儿女

2 、家庭的类型

(1)、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子女既有血缘关系的,也包括有正式收养关系的。核心家庭也称基本家庭,自然家庭或初级家庭。核心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类型。

核心家庭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与其他亲属的隔离程度较高。(2)、扩大家庭

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家庭可以经由血缘、姻缘、等方面的关系而组成一个扩大家庭。扩大家庭大致可以划分为3类。

一夫多妻家庭。

主干家庭。联合家庭。联合家庭

3、家庭的功能

家庭的功能指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家庭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表现不一样。一般来说,家庭的功能主要表现下面几个方面:

1、限制并满足两性生活。

2、生产和消费的功能。

3、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4、教育子女的功能。

5、休息和娱乐功能。

扩大家庭在农业社会极为普遍,而核心家庭与工业社会和狩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继嗣群

1、继嗣群存在的意义。继嗣群是一种很大的亲属性群体。所谓继嗣群,通常是指根据继嗣原则组成的一群由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亲。现实存在的有社会意义的继嗣群都是根据某种特定的继嗣规则,强调了与一部分亲属的联系,而不考虑跟另一部分亲属的联系。因此,继嗣群实际上只是对血亲范围的有限选择。继嗣群“是以是不是一个现实的或虚构的特定祖先的直系后裔,作为成员资格的标准而被公认的任何社会统一体”。

作为亲属性群体的继嗣群内部,也存在着权益关系的制度。

2、继嗣规则:三个类别,

单系继嗣规则:是指用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的亲子联结来确定个人的责任权利的规则。

双系继嗣规则:是按照双边继嗣或两可系继嗣方式确定一个人的责任权利的规则。

双重继嗣规则:是指按照同时从父母双方计算继嗣关系来确定个人的责任权利的规则。

继嗣制度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它与其他部分密切相关,例如不同继嗣制度的形成就与一个社会的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在男性养家糊口的社会中,流行的是父系继嗣制度。如在牧民和农民社会中,男性是劳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流行父系继嗣。在妇女养家糊口的社会母系继嗣制度大量存在。

3、继嗣群的形式

A 世系群。是由有血亲关系的亲戚组成的共同继嗣群,这些亲戚自称是源于一个共同祖先,他们能够通过已知的关系从家系追溯继嗣。

B 氏族。是扩大了的继嗣群。

C 联族。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氏族的单系继嗣群,其所包含

的氏族在想象上有关系。

D 半偶族。如果完整的社会被分为两个(仅仅两个)较大的继嗣

群,如果这两个继嗣群与氏族或联族相等,那每个群体即称为一个半偶族。这种半偶族成员相信他们有一个共同祖先,但却不能通过明确的家系关系来证明。

虽然继嗣群在许多社会中很重要,但并不是在所有社会中都存在,

七、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亲属称谓原则上是一种语言系统,不同的称呼反映的亲属关系往往不同。但它与其标明的亲属关系并不具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呈现很大的变异性。最早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形态的是摩尔根,摩尔根将所有的亲属称谓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分类式和说明史。

首先,不同的语言系统,反映同一亲属关系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不一样;其次,在同一语言系统内,反映同一亲属关系的称名在不同的场合也不一样;再次,有些社会中,对不同的亲属关系,用同一种称名;最后,有的称谓并不能如实地反映亲属关系,而只是对“虚拟亲属”的标明。

亲属称谓一般有几种形式:第一种为“关系称谓”,即人们在第三者面前谈起某人,介绍他是属于自己的哪一类亲属时所采用的名称;第二种为“相呼称谓”,即人们直接招呼其亲属时所使用的名称;第三种是“别呼称谓”,即第三者在某人面前提起某某一类亲属时使用的称名。

(一)亲属称谓的作用和价值:

1、亲属称谓是一种完全确定的、反映亲属间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通过称呼可以确定和维护社会秩序。

2、亲属称谓可以加强非亲属群体间的团结和合作。

3、亲属关系的使用还可以将不具有亲属关系的成员整合进亲属关系的网络之中。

4、亲属称谓能帮助人们理解婚姻家庭形态的变化。

(二)亲属称谓制度的分类:

亲属称谓制度又叫做亲属名称制度,简称亲属制度。它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

最早对亲属制度进行分类的是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摩尔根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过3种亲属制度,即马来亚式亲属制、土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和雅利安式亲属制。这三种亲属制又可划分为根本不同的两类,类别式和说明式。类别式和说明式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将亲属称谓分为6种图式。它们是:夏威夷式、爱斯基摩式、易洛魁式、克罗式、奥哈马式和苏丹式。

第十二讲经济人类学

一、经济人类学概述

1、经济人类学与经济学的区别外与联系

经济人类学与经济学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现代意义上

人类学入门书目

个初步的人类学书目(入门部分·一) 转引自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5728309.html,/www/bbs/ 编者按:以下是中国的(中文的)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基本入门读物。其他专业的学生或者社会上对人类学民族学感兴趣的朋友,想轮廓性地了解人类学民族学(基本理论、学科框架、研究方法、概要历史),以下是一些最基本的读物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以中国大陆作者所著和来源于中国材料方面的出版物为主,略选少量外国的及港台的。(加 * 号的为推荐) 概论部分: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梁钊韬等编著《中国民族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美)基辛(Keesing,M.R.) 著;北晨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美)墨非(Murbhy,Robert F.) 著,王卓君、吕辿基译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理论与方法: 夏建中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 著;夏建中译 《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田野调查概论: 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 学科史: 王建民等著《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 林耀华、庄孔韶著“中国的民族学:回顾与展望”。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六期。 (美)顾定国(Gregory Eliyu Guldin)著,胡鸿保、周燕译 《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散论(或文集):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学派介绍 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1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3)在人类学中利用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认识到,文化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强化了研究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这一因素必然限制通过对同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客观地验证其资料和结论。(4)这种研究也部分地纠正了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即认为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完全是被动的,或个人是一张白纸,文化可以在其上书写长久程序。2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艾布拉姆·卡迪纳(A. Kardiner)、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玛格丽特·米德(Margret Mead)和拉夫尔·林顿(Ralph Linton)等。本尼迪克特和米德对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的成功研究,标志着文化人类学界对心理学的把握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引用和验证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米德和本尼迪克特独立开展民族心理研究的同时,文化人类学家林顿与心理学家卡迪纳、杜波依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结果就是《个人及其社会》、《社会的心理界限》、《阿罗人》等一批民族心理研究成果的正式出版。在这些著作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结构”、“众趋人格”、“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等概念,方 1林顿:《人的研究》,1936年英文版,P.464。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58。

文化人类学入门

一、进入19世纪后,人类学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欧洲大陆对人类学狭义的解释)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人类学并列为人类学的四大学科之一。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的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的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体与生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身体和行为等内容。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物质遗存的学科,它关心古代的人工制品、遗迹及与人类有关和自然环境,试图复原人类无语言学历史文化的原貌。(史前考古学考古人类学) 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的学科,人类学的语言学更将语言视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项目,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 人类学的起源 1.起源于古希腊、罗马。 美国社会学家A.哈登、R. 纳罗尔等认为:古代文化人类学的奠基者应当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这些“机敏的思想家”。 2.起源于大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3.起源于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思想开始风靡全球。 此后,文化人类学经过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逐步走向成熟 综合说法: 地理大发现以前是文化人类学的启蒙时期(或称萌芽时期); 地理大发现以后进入形成时期; 以《物种起源》和《历史中的人》的出版为标志进入成熟时期。 成熟时期学派分立,主要的代表有: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主义学派、法国社会学学派(即年鉴学派)、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学派、解释人类学学派等。 三.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要点及代表人物?请对此观点简单作一评价?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1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的行为就因该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弗朗兹博厄斯(美国人类学之父)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 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 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 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 课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2及参考答案

成人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人类学在英语中由两个希腊语词“人”和“科学”组合而成,意为“研 究人的科学”。 2.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 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3. 国家干预主义: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 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4. 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5.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 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6.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二、填空题 1.历史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规律的反映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2. 在文艺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3.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作“能指”,语言的表意性思想)叫作“所指”,它们的关系如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4.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语言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

么是这个样子。 5.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它的作者是马建忠。 6. 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又相互对立独立的两部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界。由此,人们对世界认识也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7.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8.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 9.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10.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11.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起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 12.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层次内容的物质载体;第三层次是指各种制度、风俗。 13.现代咨询是以周密调查和严格的严格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的。14.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所以定性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定量分析的失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