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

-------

-------

--------

---

---------装------------

---------------------

-

-------

-

------------------------

-------

--------

--线

-

--------------

-------------------------

班级

姓名

学号

-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差异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①中美文化差异 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主义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序(个体主义)”。美国人多数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大部分强调集体主义。 ②从《刮痧》看中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美国人更为强调个体主义,其表现为对集体主义采取有限奉献态度。而中国人更为强调集体主义,其表现为认为组织、集体利益可高于个人的利益,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强调对集体的完全奉献。在《刮痧》的影片中,有一幕发生在法庭上,有一位护士证人,在法庭上指证女主角简宁在分娩时,男主角许大同由于公司开会而未到场。由于简宁难产,所以在美国人眼里,许大同因为工作不顾简宁的生死是不可以原谅的。而许大同认为,不能因为个体的事而弃集体的事不顾。 二、权力距离 ①中美文化差异 郝夫斯特所提出的权利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际,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就小,将美国和中国相比,很显然,从社会、家庭就明显的看出权力距离大的是中国,美国则是权力距离小的国家。 ②从影片《刮痧》看中美权力距离差异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中国权力距离大,强调长幼有序,强调尊重长辈,而美国人强调人人平等,强调连丹尼斯一样的小孩都应与成年人一样平等。 同样以上一个例子来说吧,从护士证人的控词“他(许大同)说救大人,救大人,牺牲小孩”,“难道小孩就不配有生存的权利吗?”我们可以得知,美国人眼里,无论是多小的生命都好,都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生存权利,而不是像我们中国人一样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第二,许大同在颁奖典礼上“教训”了丹尼斯,在中国人眼里认为,自己的儿子打了上司的儿子。身为父亲的许大同“教训”丹尼斯是为了尊重自己的上司。同为父亲,但在美国成长的上司昆兰却不解为什么。两个小孩打架之后,丹尼斯拒绝道歉,许大同不问青红皂白的当着所有人,不给丹尼斯面子,出手教训丹尼斯。而在后来影片中许大同也说出了这样做的理由,也是大部分中国人这样做的原因:“我打他是为了给你面子,尊重你们!”昆兰则不能理解,大部分美国人也不能理解,认为中国人是野蛮人。因为,在美国的权力距离小,认为人人平等,再小的孩子都应该与和成人一样平等,孩子没有做错,那就不应该接受批评。所以,在美国人看来,许大同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甚至一度被剥夺抚养权。 三、总结 影片《刮痧》在以美国为背景的环境下,以爷爷为孙子丹尼斯用刮痧的手段治病导致被误会为虐童主线,展示了一系列的中美文化差异。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得知,美国倡导的是个体主义,倡导人人平等;而中国则是倡导集体主义,并权力距离是比中国大的。

(完整word版)浅谈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社会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刮痧》。看完之后,我对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感触颇多。因此可以说“刮痧”就是一个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纠纷。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电脑游戏设计师。他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让许大同梦中惊醒。一天,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从北京来的父亲对丹尼斯进行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竟然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许大同发现无法用西医理论来解释刮痧原理,而控方律师又一再的歪曲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许他和儿子见面。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分裂……接二连三的噩梦不断降临,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许大同原以为实现的美国梦也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影片的最后,大同的朋友昆兰亲身尝试刮痧并为其正名,因此法官宣布了对许大同的解禁令,一家人终得团聚。 电影中一连串的误会和巧合造成了人物命运的曲折,但是究其根源,这一切都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可以说影片中许大同的遭遇有其偶然,但也是必然。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引入文化冰山模式来解读文化冲突。在他的论述中,文化被比喻成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是显性文化,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及某些信仰。而暗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隐形文化,包括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更为深层的文化因子。而文化冲突主要就是隐性文化的冲突。正如《刮痧》中的许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八年,自己也成为了众多美国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是在隐性文化层面,他仍表现出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在我看来,《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亲情观、友情观、人权观和道德观。 一、亲情观 在中国人眼中,“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家人要互相关心、休戚与共,子女要遵守孝道。正因如此,在影片中,为了让父亲能够成功办理到美国绿卡,许大同谎称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同时为了不让父亲担心,大同隐瞒了官司的事。后来昆兰知道了是丹尼斯的爷爷给其刮痧,不明白大同为什么始终隐瞒真相。大同的妻子只回答了一句“因为他是中国人”。 二、友情观 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影片中,昆兰出证听证会的一幕。昆兰是许大同在美国最好的伙伴,也是他事业上最好的搭档。可是昆兰却在听证会上说出了大同打孩子的事实,尽管这对许大同极度不利。西方在交友做事的轻重顺序是“法,理,情”,而中国人却刚好相反。在中国,人情被在了第一位。这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思想,小农经济以及儒家思想有密切联系。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但这一套在美国就不适用。因此,昆兰认为:我讲了事实,你不该打孩子。而大同却说:“我把你当朋友,你却出卖我。” 三、人权观 美国很重视人权。它提倡人人平等。在西方家庭里,每个成员,包括男性和女性,无论年龄,都是平等的且每个成员有权获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所以昆兰认为大同打孩子是非法的。但在中国,父母认为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是天经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 《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欢迎查看。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一随着全球化潮流的兴起,跨文化交际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观看了《刮痧》后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电影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影响跨文化交际。首先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这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中美对于动与静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强调"静",更加注重做人。而西方包括美国则强调"动",更加注重做事,注重个人主义,注重隐私。如影片中,在颁奖晚会上大同对自己儿子的教育,采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这种对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国人所接受的。再就是对待变化的态度上,中国人注重求稳而美国人则注重求变。这一点在影片中通过大同的父亲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同的父亲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并最终客死他乡让他很是伤感,这也是最终使自己返回北京"落叶归根"的一大因素,中学生作文《《刮痧》观后感:对电影《刮痧》中文化差异的认识》。还有对于人的天

性的认识,中国人主张性本善,对他人常有恻隐之心;而美国人主张性本恶,对他人也要用法度来规范其行为,绳之以法。如影片中大同的美国朋友昆兰在法庭上作证时并没有因私情而偏袒大同,而是讲出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作为中国人的大同却不能理解朋友的这种做法。 其次是民族性格的不同,这是文化特制的外化表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注重情感本位,讲求内敛含蓄,谦逊恭敬;而美国人则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讲求坦率真诚,注重个人隐私。在影片开始,大同和朋友一起进入颁奖大厅前,有很多人在门前搞反对游戏等活动,而美国警方则不会去制止,这体现了他们尊重言论自由。 再就是自然环境不同也会造成文化差异。亚洲的自然环境使得中国人更具有群体意识,并且很注重讲究等级次序,长幼有别;而在美国则是更主张自由平等,上级与下级之间也没有强烈的等级意识。电影中,男主角与他的老板之间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很好的朋友,而在中国自己与自己的老板是很好的朋友关系的情况却是很少。这就体现了中美的不同。 这部电影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我们是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更加充分的认识到这种差异,才能更好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电影《刮痧》对文化差异认识的观后感二每个国家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典型的揭示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文化矛盾的影片,它将这种文化差异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该影片主角许大同来美国8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但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的降临。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问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传统习惯。 这种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也就在所难免了。 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和集体在其生存过程中将其所获知识、经验、信仰、态度、意义、阶级、宗教、时代观念、生存角色、空间关系、世界观、物质观及价值观世代沉淀和传承的产物。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隐藏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隐藏得较深、外表上“难以察知”的那一部分文化观念。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古老而悠久,美国则显得更加现代,因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显现得更加突出与鲜明。本文以电影《刮痧》为切入点,来阐述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以揭示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藏部分。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也在社会礼仪、社会关系、社会风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1、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2、社会关系的差异 (1) 等级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上, 还是在家庭里, 等级意识的氛围都十分浓厚。“上下有等、亲疏有间、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贫富有差”就是等级观念的具体表现。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 但等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年轻人很少被委以重任, 他的经验是遭到质疑的首要原因。在西方, 大多数国家都提倡平等, 尤其是在美国, 机会面前, 人人平等,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 无论贫富、贵贱, 都不允许别人侵犯并充分尊重他人。在家里, 西方人也不讲究等级, 子女甚至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在中国, 这恐怕要被看作大逆不道了。

中英颜色,动物,数字文化差异原则(中西差异)英语版

文化差异原则 1. 2、 3、黄色 4、蓝色 5、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 有时相佐,有时无对应。译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不仅要掌握两国的语言 文字,而且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 理。 2. 动物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白特定的文化内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则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流。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赵贤州先生 (1992)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英汉这两种各具特色却大相径庭的语言形式,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与纷繁复杂的习惯差异是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差别。 只有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才能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交际。在英语文化中把人的某种特点与动物相比较并不常见,但汉语言中却

有很多这种比喻的例子。通过上面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 在翻译中遇到这种与动物有关的比喻性句子时,我们一定要考虑西方文化的因素,避免用中国人的习惯说法代替西方人的习惯说话。 这里还有这些搭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bull(公牛)这种动物,经常跟angry(愤怒)搭配,但它也可以跟mad腕 狂)、strong(强壮)等搭配,因此千万不要搞教条,一定要灵活运用。古代原始人与动物为伍,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捕鱼狩猎,以野生动物为食,繁衍生长。直到今天,动物仍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正因为人类与动物相依相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语言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隐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同时,又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地域生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隐喻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 英语国家都把狮子比喻成“百兽之王”,比喻勇敢、威严、权势、凶猛等。当比喻一个人勇猛时,会描述他为“ He is a lion. ”英国历史上查理一世因其“勇武善战”被誉为“the lion-hearted king ” (狮心王),史称“狮心查理王”。正因为英语词汇lion 的这种语义,在学术界有“威望”的人,也被称为“ a literary lion ”,同汉语的“执牛耳”、“泰斗”。[11] (P219-222)英国白豪地以狮子作为白己国家的标志,英国国徽的中心图案是lion ,因此英国又被称之为“ the British Lion ”,所以to twist the lion ' s tail 意为“向英格兰挑战” 。“ Lion and Unicom "(“雄师” 代表英格兰,“独角兽”代表苏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一、《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刮痧这个在中国极为平常的传统治疗法,在美国却引起了那么大的冲突与灾难, 因为“说不清楚”,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自然被作为大同一家虐待儿童的证据,无论大同用英文和时儿夹杂着中文怎么解释都无法让美国人明白刮痧是什么。笔者认为与其说影片《刮痧》讲述的是许大同这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遭遇,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因为不被理解和认同所处的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影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个官方医生,用简练的、一个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来说明刮痧”,但正如大同的辩护律师所说,“没有一本美国的医学教科书有关于刮痧的记载,那是不科学的,没有人会为此作证。”在法庭上,当许大同试图解释“刮痧”时,他不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经脉等术语,因为美语里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许大同“dan2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mai”让在场的美国人不知所云,法官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让他们去找专家人士来说明“刮痧”为何物,可大同与其妻简宁费劲全力也找不到这样的人,他们只好放弃解释“刮痧”。影片中爷爷痛惜地自问:“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就爷爷和大多数中国观众看来,刮痧这种治疗方法在中国那么普通,似乎美国人也理所当然地应该知道这一疗法,他们不懂应该是他们的错,这便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用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标准来评判对方的行为。刮痧事件使得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送父回国、带子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实这不仅仅是“刮痧”这一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遇时产生的难以避免的碰撞和摩擦。 中国人的情感与美国法律 任何观看了这部影片的中国观众无一不被大同一家三代人之间浓浓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孙情所感动。大同毫无顾及地顶替他父亲说是他本人给儿子刮痧的,大同从福利院“偷”儿子到机场与即将回国的爷爷见面以及为了在圣诞夜与家人团聚大同冒着被逮捕的危险爬水管上九楼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中国观众感动得眼泪汪汪,但大同的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美国法律不允许的。生活在一切都讲求法律的美国社会里,虽然大同爱子心切,但却拿不出证据来证明刮痧是中国的传统治疗法,无他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儿子都打动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需要证据。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他们看重的事实,是证据。大同最终还是被判决与自己的儿子隔

“数字”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5887334.html, “数字”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张帷韬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 摘要:数字作为语言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浓厚感情色彩。在 科技进步、人际交流、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个数字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进而形成独特的数字文化观。本文从“数字”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加强中西方人们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数字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一、中西方的数字文化示意差异解析 1、中国人对数字的理解带有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用“滥竽充数”、“心中有数”、“说话算数”等等词语来解释某种现象。但是西方人却是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西方人认为万物的本源就是数字,数字是人们的思想向导,所有事物之间的秩序和联系都由一定的比例构成。 2、中西方在数字表达上面就有差异。虽然在技术方法上都采用了阿拉伯数字,但是汉语在表达数字时用的方法是“万”、“千”、“百”、“十”等,西方则较多的采用古罗马数字和" thousand"、" hundred"、"ten"等方式,这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习惯的不同。 3、中西方在用数字来表达时间的习惯就不同。比如,10:30在中文的表达中通常就是“十点半”这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在英文中就有“half past ten ”、“ten thirty”,这两种表达方式;再比如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文表达中只有这一种读法,但在英文当中in the 1930' s念做in the nineteen thirties或者in the thir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再比如,中文表达月份的方式就是五月、六月、七月等,但在英文表达中对每个月份都固定了它的表达方式。由这点可以看出来,英文对于时间的数字表达方式更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4、在中文表达数字和名词的连用时通常不能离开量词,不然表达出来就显得语序不顺,句子不通畅,违背了使用习惯。但西方在数字和名词的连用表达时不需要量词就可以将意思表达的通顺完整。由这方面可以看出来西方的量词是有限的。 二、中西方数字内涵的差异解析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内容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 [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

从《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冼美彤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一个直观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电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影片的切入点特别而又准确,从“刮痧”这一中国传统的民间治疗方法入手,通过一场官司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理念上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法律冲突文化差异教育方式 《刮痧》是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由郑晓龙执导,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一、中美文化差异 (一)文化引起的法律冲突 法律冲突的产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利益冲突会引起法律冲突,立法技术的不成熟或者失误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也会引发法律冲突。其中文化差异是引发法律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一个人到一个和自己的文化有很大差异的地方,往往会发现身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即使语言相通但仍可能不知道怎样行为才是恰当的或礼貌的,甚至还会因为对规范的不了解而导致误会或冲突的发生。 就像电影里的大同,抱着“打是心疼骂是爱”的想法对待自己的儿子却换来老师的严厉批评;大同的老板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大同打丹丹是给自己“面子”,因为大同遵照的是中国 人的逻辑和行为习惯;甚至电影中原告律师之所以能成功地激怒大同,就在于他说大同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所不能容忍的,大同的愤怒其实是对来自异文化的侮辱的抵抗。这样的冲突,是由文化差异导致规范差异所引发的。 (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氛围里长大的人,再怎样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也还是无法更改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中国人的“脾性”,这是渗透进骨血中的东西,处事方式,教育观念,孝道,友情,医疗理念,法律意识等等它体现在生活里的每一个方面。 片中美国的一位女护士,对许大同在妻子难产时作出“只要妻子,可以不要孩子”的表态惊诧莫名,甚至认为许没有人性,女护士发出怒吼:“你们东方人

论文由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Research Proposal 班级10二专英语学号200908063199 姓名庄瑜 ⅠTitle of my thes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Reflected in The Treatment 由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差异 ⅡLiterature review Since global is impossible to hold back.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But the different values and the way deal with things of different cultures lead to culture conflicts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this paper is working on dig deep on the movie The Treatment directed by Zheng Xiaolong on culture difference and the way for main culture conflicts. Because the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and frequent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has little knowledge of culture difference. People may learn how dose other country’s people live from different kind of media and news. But it’s not only incompletely but also with political view. So some colleges open some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courses to let students learn more about culture difference to adapt to the increasing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gain more competition in their career. But to be honest, those courses can just lead the students to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not grapple the matter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But films have its adventures. It’s less infected by the policy, and it’s much easier for audiences to get the main idea. That’s why film becomes such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rning culture difference. But in the daily life as far as I know a normal problem that student often ignores the teaching part but focus on the entertainment part. So I took Director Zheng Xiaolong’s movie The Treatment as breakthrough point and dig the details to show the matter. I hope this paper could help students in a way. In 1960s, it’s a tim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adian specialist Marshall McLuhan came up with an idea of “Global Village”. T hat’s a giant leap in human communication history between

七上八下看中西——从数字习惯用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七上八下”看中西 (B10120504 蒋慧珍)——从中西数字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 在人类文化交流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数字词语也以其文化蕴含和功能在东西方文化中表现它独特的魅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可谓点睛之笔。本文将从数字“7”,“8”来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 关键字:数字,中西文化,差异 正文: 在人类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数字。《数的灵物崇拜》中说: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生活中我们对数字运用最多的地方就是计算,而数字的功能不仅仅只体现在表面的计数方面,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蕴含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信息,亦注重文化信息的继承、表达和传播。由于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不同及东西方世界的文化差异,每种文化在使用数字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他们也会赋予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因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都会形成各自独属的数字文化。 中国社会经历过两千多年的封建教习,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然而仍有一些传统的封建思想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人们总是趋向于那些幸运的数字避免那些不吉祥的数字。在我国某些地区,有这样一句俗语“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是说七月初七这日不宜嫁娶。这种习俗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织女为天帝的孙女,偷偷地下凡到人间,与牛郎婚配,后被王母用金簪画出的银河隔开,于每年的七月七日有喜鹊搭桥才能相见。相反,由于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在《旧约》中说上帝在7 天时间内创造了世间的万物,因而“7”也被认为是圣神幸运的数字。在天主教和基督教里有七美德之说,数字“七”意味着完美,“七”美德是:诚信、希望、慈善、正义、勇敢、节制和宽容。另一方面,“seven”跟“ heaven”的发音很相似, 英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be in seventh heaven”表示非常幸福, 非常快乐。When she got married, she felt that she was in her seventh heaven.(当她结婚时,她感觉她处在无限幸福中。) 英语带有“seven”的习语很多, 如: 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 (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 (得之艰难失之易。) 既然是“‘七上八下’看中西”,说完“七”自然少不了“八”。对于中国人来说,“八”可是个炙手可热的数字。汉民族办事讲究“四平八稳”, 城市追求“四通八达”,做人要“八面玲珑”、“八面威风”等。中国人还有一个习惯,即使用数字和文字时会自觉利用谐音、谐义求取吉祥,并且尽可能地避开因发音相同或类似造成不祥意义联想的情况发生。在汉语中“ 8”和“发”有谐音, 因此,当看到“518”时,表示的是“我要发”。然而,“ 8”在英语中却没有那么好的“待遇”, 英语中有一个常见的短语“ behind t he eight ball ”, 意为处于劣势、困境或失利的地位。这一习语源自叫做凯利的弹子游戏(Kelly pool) 。其中有一种打法:全部的弹子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击落弹袋,只有一颗黑色的弹子除外,黑色弹子的分是8 分。如果另一个弹子碰到了黑弹子,击弹子的一方就要被罚。因而,如果8 分的黑色弹子恰好处在要打的弹子前面,击弹子的一方势必处于危险的位置。 在中国,由数字“七”我们看到了避而远之,看到了对“八”的情有独钟;在西方国家,我们看到了人们对“7”的恭敬爱之,对“8”的淡而不喜。综观人类历史,数字早于语言文字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初特征和代表,人类的数观念的形成反映出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因此,研究英汉数字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精华,还有助于我们学习英汉数字文化, 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 平洪,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张得鑫. 中外语言文化漫谈[M] .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3]胡文仲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 苏金智.数的灵物崇拜[M]. 语言、社会、文化.语文出版社,1991.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 2 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3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4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5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9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10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语言学视角 11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 12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3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4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15 从功能理论视角研究公示语的中译英翻译 16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7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18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19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0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21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22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23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24 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研究 25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 26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27 外贸合同中介词的用法与翻译 28 从《红楼梦》及其译本看中英非赞同表达的异同 29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30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斯科特的性格 31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32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33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34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35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 36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37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38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39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40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41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42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

英文 刮痧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Scraping Therapy The film “Scraping Therapy”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s of value and culture views between westerners and Chinese. China society i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for thousands years. Confucianism is known as paying regard to human relationship and ethic. But in Western culture, people emphasize more on individualism,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So conflicts in culture and value are unavoidable. These conflicts have shown in the movie. Conflict 1: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dividualism emphasizes individual goals and independence, but collectivism advocates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and dependence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 China is a collectivism country, but America is an individualism country. In movie, actually the grandfather did Scraping Therapy to Dennis. But in the court, Datong admitted it without hesitation. This reflects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and dependence in a family. Bonds between two family members are strong. When a family member is in need, the other will give him a hand by nature and sometimes even the help is illegal or against conscience. Those sacrifices will be made to help friends as well. Now in China society, people who are in same relationship networks still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There is another example explaining this character of a Chinese. In the court, Quinlan witnessed that Datong beat his son. Datong was angry and accused Quinlan that he had been treated Quinlan as his friend but Quinlan betrayed him in the court. As an American, Quinlan considered what he had done was totally correct and Datong was a friend of him. Americans always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affairs and personal affairs. They are just about principle issues. This reflects a different individualism value of friendship. Conflict 2: Chinese’s emotion and American law In movie, Datong brought Dennis off the welfare horse to airport because he wanted to make his father to have one last look at grandson before leaving America. On Christmas day, Datong Climbed water pipe to meet his family at the risk of his life. Every Chinese will be moved by the kinships in Datong’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