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必考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必考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必考

名词解释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终生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学校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则,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既具有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而发展的共性,同时都会有其构成或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这种共性和个性统称为学校文化。

学校仪式:是指学校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和体育比赛等各种仪式。

学校绩效: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儿童个体的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此观点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有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德育: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是指以发展学生体能、锻炼力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情趣和理想境界为目

标的教育活动。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题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评价: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教育影响:指教育过程中教育着作用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又包括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的效果。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验形式。

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介和设备。

教学原则: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课程的总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

课程: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的能力。

班级:是学校班和级的总称。根据一定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同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实习作业法: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到

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

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

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联系,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

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续,是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来的行为进行客观

记录。所记录的情境是一些典型行为,能反映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性格和品

德方面的特点。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

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测验信度:测验结果前后的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形成性测验:针对某一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

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学能测验:又称学能倾向测验你,他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

业成就有较大关系。

法律救济:之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可以从法律上

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是受伤害的权益得到补偿。

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

但是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

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法律责任: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层次。它是以宪法为依据指定的基本法律,

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

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自由裁量性为: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法规的自由裁量范围内,对法律没有作出相

应规定的事件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作出决定的行为。

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由行

政主体所承担的一种补偿性行政法律责任。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对学校给与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育法》的规定,向主管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简答题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

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尝到自我评价

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我国教育目的落实要处理的几方面关系: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以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目的既在于培养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2、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发展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教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学习和修行

5、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

教育教学体系。

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

的文化科学知识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

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生产老流动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1、根据子女的情况,制定家庭教育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教育。

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

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和节假日活动。

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

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

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比如设立校外青少年活动站。

儿童个体发展的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和互补协调性

实现教育正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要求: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的发展

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个体发展是以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力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发挥儿童主体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

法律方法

思想教育方法

经济方法

学术方法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

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管理

国家对中小学管理和监督: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主要障碍:主观方面的障碍

客观方面的障碍

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

克服方法: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使用恰当的、准确的文字

选择最佳的沟通渠道

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注意信息反馈

我国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

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必须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

1、具有各级各类相应的教师的资格。

2、遵守法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特定要求:1、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

2、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3、教育要符合与其他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同时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文化素养和科学专业知识

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才能

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具有教育的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机制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职业道德素养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风险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

进行管理。

教育目的确定的客观依据: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必须考虑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定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中小学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练习法

参观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建立小组目标

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

个人责任的明确

均等的成功机会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教育

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

个体性功能

教育性功能

学校美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和穿凿美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趣味人生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提高与东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几种教学原则体系

1、我国中小学体系常用的教学体系

①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

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认识。

②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

师生关系

③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④巩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具体方式要

多样化;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⑤量力性原则: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

教学难度

⑥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

是;讲究教学艺术

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

的能力;联系实际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⑧因材施教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2、赞科夫教学原则体系:高难度原则

高速度原则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过程

3、布鲁纳教学原则体系: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反馈原则

4、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给学生安全感

一节好课的标准:教育目标明确

教育内容正确

教育方法适当

教育过程紧凑

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促进班集体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知道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通过合理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

评定学生操行

班级组建的原则: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目标一致的原则

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气不到的作

2、集体组织活动比较是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样,

学生容易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学校咨询会谈过程的阶段:建立咨访关系

澄清和评估问题

确定改变的目标

促成改变的实现

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访效果

学校咨询和辅导的基本任务:干预和矫正

预防与发展

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针对学生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学校咨询活动应遵循的原则: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建立评价目标

选择评价标本

收集评价信息

报告评价结果

学生申诉需要符合的条件:1. 提起申诉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

了其合法权利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太小,可

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2.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

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3.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

受理范围内

4. 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述。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教育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 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 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 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13. 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校教育活动。 14.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 15.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16. 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常采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不同方式。 17.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见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8. 自我教育---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19. 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 20. 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21. 观查法---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方法。 22.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23. 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4. 加权定量评分法---指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性或其总体状况进行评分赋值,运用加权求和的公式统计评分结果,以判明其价值的评价方法。 25. 教师的劳动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培育人的劳动。具体包括: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时空范围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和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26. 教师的任务——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任务有:教好功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等。 27. 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思想素养。 28.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29.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 30. 教师的知识素养——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比较扎实的教育知识。 31. 教师的能力素养——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周密、精细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广泛、活跃的社会交往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机智的教育应变能力;冷静、沉着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育学常见名词解释

1.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3.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备考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5.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6. 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 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8. 教学评价: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的过程。 9. 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10.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11.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12.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 志。 13.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养方式。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学中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管理教育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独立自主性原则: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3.发展适宜性:指幼儿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4.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5.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人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 6.活动性原则:要求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

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7.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8.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然的生活中,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考试网 9.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0.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1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或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12.道尔顿制: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0.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教育学名词解释(20200524071808)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反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 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正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业。 4.显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 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5.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 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 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7.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 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工具功能。 8.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 统一综合。 1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 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 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3.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 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 14.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一种方法。 5、《学记》: 是中国古代的教育专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许多规律,对今天的教育活动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是由国家制定的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和创造美能力的活动。 1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利用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得教育:从广义上说,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得教育:就是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6、发展关键期: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得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如机体得结构、形态、感官与神经系统等得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就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得一种状况,指个体得生理与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得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就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得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得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按环境得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 20、人得价值:就是指人在世界中得地位得到肯定,人得作用得到发挥,人得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得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就是人得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得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得: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得总得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