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函数零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函数零点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理解“在函数的零点两侧函数值乘积小于0”这一结论的实质,并运

用其解决有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3.通过函数零点内容的学习,分析解决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的有关

问题,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二、教学重点:函数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的培养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

在相对熟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尝试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实例引入

解方程:(1)2-x=4;(2)2-x=x.

意图:通过纯粹靠代数运算无法解决的方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探求的热情.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填空:

问题1:从该表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

问题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意图:通过回顾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和相应方程的根的关系,为一般函数及相应方程关系作准备.

3、一般函数的图象与方程根的关系.

问题3:其他的函数与方程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吗?请举例!

师生互动,在学生提议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改善,现场在几何画板下展示类似如下函数的图象:y=2x-4,y=2x-8,y=ln(x-2),y=(x -1)(x+2)(x-3).比较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和相应方程的根的关系,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方程f(x)=0有几个根,y=f(x)的图象与x轴就有几个交点,且方程的根就是交点的横坐标.

意图:通过各种函数,将结论推广到一般函数,为零点概念做好铺垫

4、函数零点.

概念:对于函数y=f(x),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即兴练习:函数f(x)=x(x2-16)的零点为( D )A.(0,0),(4,0) B.0,4 C.(–4,0),(0,0),(4,0) D.–4,0,4

设计意图:及时矫正“零点是交点”这一误解.

说明:①函数零点不是一个点,而是具体的自变量的取值.

②求函数零点就是求方程f(x)=0的根.

5、归纳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问题4: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1)联系:①数值上相等:求函数的零点可以转化成求对应方程的根;

②存在性一致: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2)区别:零点对于函数而言,根对于方程而言.

以上关系说明:函数与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函数问题有时可转化为方程问题,同样,有些方程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来求解,这正是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基础. 6、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探索.

问题5:在怎样的条件下,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一定有零点?

探究:(1)观察二次函数f (x )=x 2-2x -3的图象:

在区间[-2,1]上有零点______;

f (-2)=_______,f (1)=_______,f (-2)·f (1)_____0(“<”或

“>”).

在区间(2,4)上有零点______;f (2)·f (4)____0(“<”或“>”).

(2)观察函数的图象:

①在区间(a ,b )上___(有/无)零点;f (a )·f (b ) ___ 0

“>”).

②在区间(b ,c )上___(有/无)零点;f (b )·

f (c ) ___ 0“>”).

③在区间(c ,d )上___(有/无)零点;f (c )·f (d ) ___ 0(“<”或“>”).

意图:通过归纳得出零点存在性定理. 7、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一条曲线, 并且有f (a )·f (b )<0,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有零点.

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即兴练习:下列函数在相应区间内是否存在零点?

,2];(2)f(x)=e x-1+4x-4,x∈[0,1].(1)f(x)=log2x,x∈[1

2

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适应定理的使用.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函数2

=?-的零点为。

f x x x

()(16)

(2)若函数)

y=在(0,)

+∞上有一

f

(x

(x

f

y=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且)

个零点,则)

y=的零点个数为。

(x

f

(3)已知函数)

y=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有如下对应值表:

f

(x

那么函数在区间[1,6]上的零点至少有个

(4)已知2

=---,试判定a的取值范围,使函数

f x x x a

()23

2

=---:

()23

f x x x a

①有2个零点;②3个零点;③4个零点.

六、课程反思:本节课自始至终都运用了新课标理念,按照创设情境――组织探索――知识应用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1、将教学科研融入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创造性思维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科研课题.本节课就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如,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几何画板画图象,准确、直观、易于学生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在平时

当学生有一天不再学习数学了,我们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我想应该是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那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

课始终是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探索方式的合理渗透,如特殊一般,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等的交叉运用.

3、问题设计合理

通过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阶梯式问题,有效的降解了本课的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腾飞.

美中不足的是教学重点不是太突出,零点的引入部分可以简化改进,使之更趋合理,零点存在性定理引入部分略显生硬,应该有更艺术的方式.高一学生在函数的学习中,常表现出不适,主要是数形结合与抽象思维尚不能胜任.具体表现为将函数孤立起来,认识不到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核心地位.函数与方程相联系的观点的建立,函数应用的意识的初步树立,应该是本节课必须承载的重要任务.在这一任务的达成度方面,本课还需更加浓墨重彩的予以突出.另外,课堂上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也是值得我深思的一个问题,还有少讲多学方面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