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小讲课

脑出血小讲课
脑出血小讲课

脑出血

一、概念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外界因素:气候变化,临床上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季节变化时尤为多见。(2)情绪改变: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

(二)发病机制:

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以使得全身动脉壁发生透明变性,使得原本较为坚韧

的动脉壁变薄、脆性增加,同时可以出现一些较为细小的动脉瘤或者囊状的

动脉壁扩张,这种变化使得动脉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下降,尤其是脑动脉表

现的严重。骤然升高的血压可以使得内壁变薄的细小动脉发生突然破裂,出

现脑出血,此后血凝块聚集在血管外脑组织内,可以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可以使得周围动脉进一步收缩,出现周围血管的再次破裂,导

致恶性循环的发生。

临床上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脑出血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此种疾病

的特点在于其出血主要表现为脑组织之外,蛛网膜之内的腔隙内积血,其主

要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三、分类

(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

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

(3)脑桥出血: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

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大于5ml的出血即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

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等,多数

病人在发病后不久就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脑

桥出血因极为凶险,治疗率及治愈率均较低,是属于一种危重的脑出血

(4)小脑出血:小脑位于后颅窝,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针。

(5)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较为少见,多见周围部位出血破入脑室

根据出血后的临床表现,神经外科临床上将脑出血分为五级,作为手术指征参考:I级:清醒或者嗜睡,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者失语;

II级:嗜睡或朦胧,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

III级:浅昏迷,伴偏瘫,瞳孔等大;

IV级:昏迷,伴偏瘫,等大或不等大;

V级:深昏迷,去脑强直或者四肢软瘫,瞳孔单侧或双侧散大。

四、临床表现

(1)脑出血的症状和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血肿大小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等有关,通常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小便失禁、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

(2)典型的基底节出血可出现突发肢体的无力及麻木,语言不清或失语,意识障碍,双眼向出血一侧凝视,可有剧烈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小便失禁症状;(3)丘脑出血常破入脑室,病人有偏侧颜面和肢体感觉障碍,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脑桥出血小量时可有出血一侧的面瘫和对侧肢体瘫,而大量时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痪、眼球固定,危急生命;

(4)小脑出血多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构音障碍等小脑体征,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瘫痪症状,血肿大量时可侵犯脑干,出现迅速昏迷、死亡。

并发症:

(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脑出血患者多伴有活动障碍,而长期卧床成为肺部感染并发症的最常见的原因,脑出血最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即为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又称应激性溃疡,是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3)褥疮: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及缺氧,局部出现溃烂,褥疮形成,且经久不愈,是脑出血患者护理的一大难题。

五、辅助检查

(1)头颅CT检查: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

(2)MRI检查: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

(3)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曾经是脑出血的重要诊断手段

(4)脑脊液检查:脑出血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

六、治疗

内科治疗:

患者出血量不多,神经功能损害较轻,或者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奶手术治疗的患者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的原则在于: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再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外科治疗:

目前认为,患者无意识障碍时多无需手术;有明显意识障碍、脑疝尚不明是,外科治疗明显优于内科;深昏迷患者、双瞳扩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治疗方法均不理想。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开颅清除血肿、穿刺抽吸血肿、脑室穿刺引流血肿等。

七、护理诊断

急性意识障碍和脑出血、脑水肿所致大脑功能受损有关

疼痛和颅内压增高或开颅手术有关

生活自理能力缺陷和意识障碍、偏瘫有关

躯体移动障碍和脑出血引起的偏瘫有关

语言沟通障碍和脑出血致语言中枢受损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和偏瘫、长期卧床有关

潜在并发症:脑疝、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消化道出血。

八、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和安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谵妄、躁动病人加保护性床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出血量小、血压稳定的患者2周后可下床走动,但要循序渐进。出血量大的患者,最好卧床1个月后再下床活动。保持环境安静、安全、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刺激,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2)生活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饮食;昏迷或有吞咽困难者,发病2-3天遵医嘱胃管鼻饲。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大小便护理,每天床上擦浴1-2次,每2-3小时应协助变换体位1次,注意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有条件应使用气垫床或自动减压床,以预防压疮。发病后24-48h在变换体位时应尽量减少头部的摆动幅度,以防加重出血。保持肢体功能体位,指导和协助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使用缓泄剂,必要时用开塞露通便,切忌大便时用力过度和憋气,导致再次发生脑出血。

(3)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取下活动义齿,及时清

理口鼻分泌物,防止舌根后坠、窒息、误吸或肺部感染。

(4)病情监测: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意识、脉搏、瞳孔并详细记录;使用脱水降颅压时注意监测尿量和水电解质的变化,防止低钾血症和肾功能受损。

(5)心理护理:多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关心、安慰患者,;严格控制探视,避免和患者讲述易引起激动和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内容

(二)症状护理

头痛:安慰患者使其消除恐惧紧张心理,耐心解释头痛的原因,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知道患者使用放松术,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遵医嘱予脱水剂、止痛剂。

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单元配备吸氧及负压吸引装置,注意患者有无呼吸抑制、发绀、气道分泌物增加或粘稠,给予吸氧、吸痰等处理,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避免颅内压增高:变换体位时动作轻缓,记录24h出入量,每天入量限制在1500ml左右,以免加剧脑水肿。

(三)管道护理

开颅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1)导尿管的护理:a.保持在位、通畅 b.防感染,每日行膀胱冲洗及会阴护理,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观察尿液的量、色、性,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c.膀胱功能锻炼,每3~4h夹放尿管一次

(2)鼻饲管的护理:每次鼻饲前抽吸胃液,确保在位通畅。观察和记录胃液的颜色和性状,若胃液呈咖啡色或血性应暂停鼻饲;若病人有呃逆、腹部饱胀,胃液呈咖啡色或解黑便,应立即通知医生。

(3)若为血肿腔内引流,应将引流袋悬挂于穿刺部位20 cm~30 cm;若为脑室引流,应将引流袋高于脑室10 cm~15 cm的水平面。正确记录引流量及观察引流液的性状,一般在术后24 h~48 h拔除引流管。

若术后脑脊液中有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的色泽逐渐加深,提示颅内再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置;若脑脊液混浊疑似颅内发生感染,应做脑脊液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四)预防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严密观察、绝对卧床、遵医嘱及时补液止血、饮食指导(2)脑疝:严密观察、绝对卧床、及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剂

(3)坠积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口腔护理

(4)褥疮:卧气垫床、垫软枕、定时翻身拍背、全身擦浴、被动功能锻炼(五)、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出血的基本知识;

(2)告诉家属要以好的态度接受病人躯体和精神方面的改变,给予关心,耐心的照顾,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指导病人饮食宜清淡、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多吃蔬菜和水果;

(4)对有“痴呆”后遗症的病人,家属要保障病人的生活和人权,帮病人生活自理;

(5)清醒的病人应鼓励自行进食,大小便自行处理;

(6)指导病人肢体的活动,非言语沟通。

(7)教育病人和家属坚持长期康复治疗,避免诱发因素,防止脑出血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