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

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

4.简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根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简述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真理与谬误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求,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

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参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不可能把它截然分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功能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其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为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是由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所引起的各阶级间的对抗和冲突。

(2)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同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有所进步。

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

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成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里说的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也就是与同行业中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关系。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提高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会使他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此时,他仍然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势必会获得更多的收益。

另外,如果所有的生产者都提高了个别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此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商品。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有哪些因素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简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过。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在列宁去世后,由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探索出来的第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了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国防等重工业的发展,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在第二次工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简述以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

(3)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

(4)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3.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

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2.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必然王国指人类受客观规律特别是自身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支配和奴役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状态:人类摆脱了客观必然性的支配和奴役、成为自然界、社会关系和自身的主人,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飞跃的过程。必然王

国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历史,自由王国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第一,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与一切空想或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她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这一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按照唯物史观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当今时代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就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