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财政部中宣部

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宣传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现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政策:

一、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

(一)各种营业性的歌厅、舞厅、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

(二)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的营业税时一并征收。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单位缴纳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后全额上缴中央金库。地方缴纳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全额缴入省级金库。

(三)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设立基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财政部要根据有关规定,会同相关部门对原有的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新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以体现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要求,加强对资金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

二、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电影发行单位实行营业税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突出扶持重点,更好地促进宣传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三、继续实施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政策

(一)从电影放映收入中提取5%建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基金预算管理方式,用于电影行业的宏观调控。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政策,制定新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二)继续设立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影精品摄制。

四、继续增加对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一)中央和省级财政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修订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整合“万里边境文化长廊”等补助经费,设立“中央补助地方文体广播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文化、体育和广播事业的发展。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也要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为促进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增强调控能力,保证重点需要,规范资金管理,财政部门要做好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使用部门要按照有关财政法规的要求,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保证专项专用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继续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

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

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公益性捐赠的范围为:

(一)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京剧团和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

(二)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

(三)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四)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接受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

七、狠抓落实,加强管理

各级财税部门要认真落实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有关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拓宽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渠道。宣传文化机构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健全财务制度,加强基金和专项资金的管理;接受的捐赠资金要专门用于发展宣传文化事业,不得挤占、挪用甚至私分,也不得以捐赠为由搞乱摊派、乱集资等活动。对出现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文化事业发展演讲稿

文化事业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近几年的文化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基层文化建设与城市相比进展缓慢,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工作。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已刻不容缓。我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就如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以下几点要求: ——实施专项培训与引导,强化官德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的文化意识,提升领导干部为文化发展服务的本领 毛泽东说过: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面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弘扬先进文化的要求,需要大批有道德、懂文化、能够指导文化发展的干部队伍来贯彻落实。为此,我认为通过如下措施开展工作: 一是在基层组织中开展了主题教育。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干部下基层”、“党性修养教育”等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人民服务上来,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二是开展了全公司范围的文化大讲堂活动。请

文化名师、聘文化名人,以多种形式将文学艺术、文化专业、本地文化发展等内容传播给广大干部,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干部的文化素养。 ——以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依托,大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组织文化的服务能力 一是以基层单位和班组建设为载体,全力开展一个班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基层文化活动圈。逐渐建立起文化书屋等,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投入,扩大文化广场规模、投放体育器材、加强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覆盖到各基层单位中。二是以基层组织为单位,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以基层党组织为主要领导者,利用基层组织阵地,引导和组织广大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运动会、演讲征文歌舞比赛等。同时在基层中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如道德模范评选、文艺赏析、徒步节、采摘节等,积极探索“文化下基层”的新形式和新途径,组织开展节庆文艺表演、书法绘画展、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展示平台。 ——培养和引进并重,扶持多能文化人才,着力提升文化人才待遇,提供发展环境,推动本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建设是基础,人才建设是关键。一是注重发掘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每个基层和班组都建立起文化人才队伍。党组一方面为他们的活动提供场所和经费,根据实际条件,适当给予相应补贴,保护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制定侧重文化人才的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1年5月) 一、庄浪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1995年、1996年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省文化先进县”。 全县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一院(影剧院)、两场(文化广场、紫荆广场)和一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7个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标准化乡镇文化站12个,露天舞台123座,文化活动场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止2010年底,共新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3个农家书屋,全县各级图书馆(室)藏书总量50余万册。 县文化体育管理局是主管全县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文化市场、体育工作发展的隶属于县文体广电局的职能管理事业单位,局机关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下辖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秦剧团、紫荆山管理所和文化市场稽查大队7个事业单位,全系统现有干部职工78人。 二、庄浪县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庄浪县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与关怀,在市文化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县这一目标,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狠抓全县文化设施建设,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县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与组织领导。 对照“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制定了《“十二·五”文体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了使《规划》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安排意见》,文化体育管理局又相应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民间民俗文化发展意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乡镇党委和县直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了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了政府财政的主动作用,不断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使文化建设投入每年有较大增长。各乡镇各单位每年都制定和落实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计划,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剧场、舞台等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牢固树立了抓发展必抓文化、抓文化是抓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可编辑版】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艺术创作、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情况 2016年10月1日,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社会正式开放。****县和****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826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个;建成社区文化中心82个,占社区总数的98%。****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的电建社区、花园街社区,****区的龙源湖社区和****区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6年,****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全国仅有5个),孟州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全省6个),经过紧张工作,到2016年底,我们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随后几年,我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断对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硬件设备进行上档升级,工程建设得

到了进一步发展。至2016年底,我市所辖各县市区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乡村基层网络建设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乡镇(办事处)服务点,建成村基层服务点1847个,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的市、县、乡、村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2016年以来,我们重点对各县市区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导,确保各服务点发挥作用,并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目的,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让广大农村群众观看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市以豫剧和怀梆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所到之处,均收到了高度的誉。2017年至2016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务267场。2016年我市承担演出任务64场,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2016年,列入市定十项民生工程内容的“百场演出送基层活动”,由市财政出资40万元,购买100场(戏剧、歌舞各50场)演出送基层,也将在11月底前完成。 (三)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资,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我市实施始于2017年,2016年建设任务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10月中旬通过省新闻出版局验收。目前,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992家,实现对行政村的全覆盖。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优秀教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60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 学生:聂耳。 教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著名的音乐家聂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音乐才能,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将其定为国歌。那么,与聂耳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哪些?他们在近代中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曾作过哪些努力?我们应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的内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新课探究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新式学堂的兴办)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 时间:洋务运动期间、甲午战争后、百日维新期间 学校: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 多媒体呈现: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教师:“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 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教师: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生: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教师:1903年,清政府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与此同时,还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师: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 学生: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 教师: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A.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和《国闻报》。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是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很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 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教师:《申报》刊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摘要:建国六十年来,浙江省乡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梳理浙江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历程,从中概括其先进经验和启示,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借鉴,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浙江;乡村文化;发展历程;经验启示 在建国60年中,浙江乡村文化事业实现了巨大变革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目标。制定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指导全省上下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各项工作,该省乡村文化发展由此步入“快车道”。浙江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建国初期的乡村文化事业 1949年建国初,浙江文化事业可谓“一穷二白”。浙江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少得可怜,只有10个电影院,4家报社,23个新华书店,2个公共图书馆和1家博物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几乎为零。1950年.全省乡村公共文化设施逐年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得以缓慢恢复和发展。1950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成立.归口管理文化馆。至年底,全省即有县文化馆91个。1951年在部分县属大镇亦先后建立了人民文化馆。1952年各县、市人民文化馆一律改成文化馆,镇人民文化馆改为文化站,一直沿用至今。1955年前后,文化馆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扫盲识字及专业剧团、剧场等分别由政府部门领导、管理,文化馆工作除开展阵地活动外。重点为辅导农村文化站、俱乐部等开展文化艺术活动。1955年5月,浙江省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群众艺术馆——浙江省群众艺术馆。 此外,这一时期的浙江农村电影、戏剧、曲艺事业发展迅速。以湖州为例,1951年下半年嘉兴专署和所辖各县先后建立了戏曲改进协会,贯彻中央制定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政策。1955年,全专区24个剧团先后进行了登记;1956年9月开始又对曲艺人开展登记工作。此后,戏剧和曲艺艺人先后都成立了自负盈亏的艺术表演团体,彻底根除了旧社会剥削、压迫艺人的各种陈规陋习。农村影剧院一般由各乡政府(1984年前为公社)投资兴建。或以原公社(乡)礼堂改建,以原乡(公社)办电影队人员设备为基础组建而成。影剧院以放映电影为主,兼顾下乡剧团的演出。农村影剧院一般设座位600-900席。左右。此外电影放映队也逐渐多了起来。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文化事业 1958年12月,杭州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市级群众艺术馆——杭州市群众艺术馆。随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破坏较为严重。从1978年开始,恢复建立浙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 xx 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42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45个、文化公园8个、文化广场8个、农家书屋 45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 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 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

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索

报告编号:YT-FS-8450-83 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与 思索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索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党的xx大报告把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从建设和谐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要求,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地处米仓山南麓、川陕革命根据地腹心地带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如何深挖文化内涵,彰显魅力是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优势 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有“文化之县”的美誉。一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连通巴蜀的交通要道,保存了较多的历史遗迹,纵贯全境的古米仓道、全县均有分布的东汉三国墓葬、近年在县城周边清理的多处宋代墓葬、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以及各时期精美

文物等等。二是楹联文化方兴未艾。诗词楹联学会成立于1997年,现有会员152人,其中有6名国家会员、17名省会员。会员出版个人诗联专著63辑、学会会刊《蕊榜新花》10期、《晚晴诗联》3集,编撰了全国大型书刊《中国对联集成》的地方卷《中国对联集成.巴中卷》。XX年,被评为“全国楹联文化县”。三是红色文化家底丰厚。作为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和巴山游击队留守阵地,保存有丰富的近现代革命史迹和纪念建筑,苏区石刻标语保存量居全市第一,红军兵器、墨书、文献和其他革命文物则是遍布全县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山游击队纪念馆、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遗迹石刻标语、红四门及城墙、李先念骨灰撒放纪念碑等。四是绿色生态文化魅力无穷。以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断渠公园、神门风景区、小巫峡风景区等丰富秀丽的自然景观为载体的旅游文化,在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挖掘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打造“光雾天下灵,红叶第一山”品牌的总体构思下得到了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中心XX年工作总结

文化事业发展中心XX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抓好队伍、夯实基础、打造品牌、增强活力、开创局面”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了全县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工作在服务全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一)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今年文化三下乡活动安排早,准备充分,在往年的基础上创新形式,按照分配任务送戏下乡20场,并围绕民生工程这一主题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到目前,已完成送戏下乡15场,使文化在农村真正生根、成长,真正融入农民的生活之中,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广场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以来,我们举办了大型文化广场活动共10场。 4月21日为迎接全市第一季度经济工作调度会,我局承办了游园活动。会上组织了非遗图片展、民俗手工艺展示、曲艺演唱、腰鼓表演、五禽戏展示等,得到上级的好评; 4月22日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三县一区戏迷擂台赛”;

4月28日由百名舞蹈爱好者在文庙广场举办“庆五一歌舞演唱会”; 5月12日组织我县戏迷举办“争当文明市民,树立文明新风”戏曲演唱会; 6月20日举办少儿“百米长卷广场书画展示活动”; 6月26日举办端午节文艺武术表演展示活动。 XX年9月在文庙广场举办了秋广场演唱会和庆国庆文明创建进社区民生工程惠万家精品节目汇演“祖国您好”; XX年10月在鸿业会展中心举办了XX年全国女子举重欢迎会。 (三)室内活动效果良好。 4月27日,我局成功举办了XX年“人寿杯”职工歌手大奖赛。本次大奖赛共产生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8名。另外,对于积极组织本系统职工参赛的单位设立了6个组织奖。 4月29日晚,我县庆“五一”暨慰问城南新区建设者文艺晚会在影剧院隆重举行。本场文艺演出由中共蒙城县委宣传部、蒙城县文化局、县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县委副书记、县长车照启,政协主席郭飚,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

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 财政部中宣部 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宣传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现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政策: 一、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 (一)各种营业性的歌厅、舞厅、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 (二)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的营业税时一并征收。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单位缴纳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后全额上缴中央金库。地方缴纳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全额缴入省级金库。 (三)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设立基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财政部要根据有关规定,会同相关部门对原有的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制定新的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以体现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要求,加强对资金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 二、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电影发行单位实行营业税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突出扶持重点,更好地促进宣传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 三、继续实施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有关经济政策 (一)从电影放映收入中提取5%建立“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基金预算管理方式,用于电影行业的宏观调控。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政策,制定新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 (二)继续设立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影精品摄制。 四、继续增加对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一)中央和省级财政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修订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整合“万里边境文化长廊”等补助经费,设立“中央补助地方文体广播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文化、体育和广播事业的发展。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也要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为促进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增强调控能力,保证重点需要,规范资金管理,财政部门要做好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使用部门要按照有关财政法规的要求,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保证专项专用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六、继续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 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

扬州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扬州市文化事业发 展规划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打造文化扬州、建设文化大市为中心,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推进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艺术创作获得丰收。重点创排公演了扬剧<史可法>、<柔福公主>,与央视戏剧频道合作拍摄了戏曲片扬剧<女县令>,扬州评话<挺进苏北>、<扬州小巷>在央视<曲苑杂谈>栏目播出;创作、出版了长篇评话<陈毅>(10回本),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市木偶剧团新创的木偶剧<三个和尚新传>在”金狮奖”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艺术大赛获金奖,<扇韵>、<天女散花>分别获银奖、铜奖。创排了校园音乐剧<夕歌>,市文化艺术学校排演的群舞<荷塘语丝>在第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铜奖;全市共有6幅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中国红>、年画<春暖万家>获铜奖;全市各专业剧(院)团在中国曹禺奖小品赛、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16个、省级奖项60个。——文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青年扬剧演员李政成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曲艺表演艺术家惠兆龙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市文化系统现有在职高级职称人员108人、中级职称人员185人。 ——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进。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基础性、群众性文化设施。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双博”馆)建成开放,江都、仪征、高邮、宝应等4个县(市)博物馆

先后建成开放;扬州市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全市3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经过省厅验收并正式挂牌投入使用;仪征市少儿图书馆等4个图书馆和宝应县、邗江区文化馆新馆建成开放;高邮市邮都文化广场、仪征市文化馆动工兴建;”十五”期间,扬州市图书馆、邗江区图书馆等4家被评为国家一、二级图书馆,江都市图书馆被评为省文明图书馆;扬州市文化馆经过了国家三级馆的检查验收。 ——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举办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少儿艺术节、老年艺术节、群众文艺新作调演等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承办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多次组织送文艺下乡、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城乡的文化氛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县(市、区)文化活动有特色、有创新,群众参与性强。高邮的邮文化节、仪征的”月月喜相逢”广场文化活动、江都的龙川艺术节、宝应的”九九艳阳天”文艺巡演、荷藕艺术节,广陵区的扬州清曲研究等展示了本地区文化形象;江都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仪征市、广陵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群众文化先进市(区)、维扬区城北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民间艺术之乡;江都市丁伙镇、市文化馆京剧票友联谊会、汪琴家庭等6家分别被省文化厅评为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和特色文化家庭。群众文艺创作日趋活跃,五年来新创作品千余个,有12件作品获全国大奖,100多件分获省级大奖。少儿文学<石头剪刀布>、论文<论农村孩子的第二课堂——儿童文化园>等作品获全国”蒲公英奖”;

庄浪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庄浪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11年5月) 一、庄浪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1995年、1996年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省文化先进县”。 全县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一院(影剧院)、两场(文化广场、紫荆广场)和一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7个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标准化乡镇文化站12个,露天舞台123座,文化活动场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止2010年底,共新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3个农家书屋,全县各级图书馆(室)藏书总量50余万册。 县文化体育管理局是主管全县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文化市场、体育工作发展的隶属于县文体广电局的职能管理

事业单位,局机关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下辖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秦剧团、紫荆山管理所和文化市场稽查大队7个事业单位,全系统现有干部职工78人。 二、庄浪县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庄浪县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与关怀,在市文化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县这一目标,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狠抓全县文化设施建设,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县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与组织领导。 对照“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制定了《“十二·五”文体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了使《规划》发展思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新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之所以提出这一宏伟目标,是因为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就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四个越来越成为”的论断,精辟而深刻,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正是由于共同的文化,一个民族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每个民族成员的思想、意识、性格、情感和行为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穿透力和持久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打不散、压不垮,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也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创造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坚实的文化根基,是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中孕育、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文化为创造提供土壤和环境,提供勇气和精神,提供力量和滋养。很难想象,一个文化荒芜、愚昧落后的民族会有令人瞩目的创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综合国力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等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还以为文化不过是唱歌跳舞、诗词文章,不过是艺术家、文学家等的“雕虫小技”,那就太肤浅了。事实上,文化不仅构成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促进综合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成倍地扩充和放大硬实力,使综合国力变得更强大。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强大驱动力。当代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来维持和推动,而是借助知识、文化的力量。特别是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支柱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秩序的建立,必须有核心价值体系和相应的文化环境来支撑;社会和谐的实现,文化所蕴涵的精神、理念、价值观起着关键性作用;人民生活的改善,文化是重要内容和条件。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发展因文化而生动,因文化而精彩,因文化而持久。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旺盛和活跃,求知、求乐、求美成为普遍愿望和追求。人民群众热切希望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享有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应当看到,虽然目前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大为改善,但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