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呈母系遗传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呈母系遗传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呈母系遗传

您知道什么叫“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吗?这一主要损害人体胰岛素细胞功能,且呈母系遗传,其治疗方法又不同于常见的1型、2型糖尿病的病种,目前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项坤三教授的领衔和指导下,经过8年系列研究获得突破。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是少数已知几种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线粒体核苷酸3243位由A突变为G,就会引起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该病1992年在国际上报道后,项坤三教授于1993年带领科研人员开始研究,在8年时间里,科研人员共筛查4297名糖尿病病人。检测得出线粒体基因突变占糖尿病的1.2%,而且发现该病具有特殊传递方式,即家系内女性患者的子女均可能传得此突变基因而得病,但男性患者的子女均不得病。

据介绍,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不同于1、2型糖尿病,应早期使用胰岛素,并避免剧烈运动和慎用双胍降糖药,应长期服用辅酶Q10药,同时应对其直系亲属成员进行检查。在临床上伴神经性耳聋、低体重和伴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表现及心肌病、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糖尿病患者都应早期检查诊断,早期防治。

健康报

[疑难杂症]纠缠不休的腹痛竟是线粒体基因突变型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

纠缠不休的腹痛竟然是——线粒体异常基因学检查诊断为——线粒体基因突变型糖尿病 小钱是个23岁的小伙子。近2年来他一直很苦恼,因为不知什么原因,每每临睡前便出现腹痛、腹胀,疼痛多位于脐周,有时甚至难以忍受。他辗转于本市各大医院求医问药,先后做了胃镜、肠镜、腹部CT,化验了各种血液指标,结果均未发现异常。为了治愈疾病,他吃药、输液、尝尽了苦头,但症状仍不见明显好转,心情十分低落。一年半前,小钱因为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前往当地医院就诊,通过检查,被确诊为”糖尿病“,并开始了胰岛素降糖治疗,但疗效一直不理想。 听人介绍,小钱及家人来到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小钱是个瘦小的小伙,身高161厘米,体重52公斤,体质指数20.06,属于偏瘦类型。通过详细询问,我们找到了些蛛丝马迹。小钱除了有腹痛、腹胀外,平日常常会有头晕、乏力等不适,尤其在活动后胸闷心慌、双下肢乏力等症状便会随之而来,而且他的听力不太好,经过电测听检查,小钱患有双侧轻度神经性耳聋,以高频听力受损为主。家族史调查发现,小钱的母亲患有糖尿病,40岁时出现听力下降,其母的2个兄弟和一个姐姐,也都存在血糖异常及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而且小钱自幼学习能力较差,其生长发育在儿时较同龄人高,青春期后生长发育比同龄人矮小。 专家点评小钱的病例可以用以下关键词概括“青年发病”“身材矮小”“学习差”“糖尿病”“听力下降”“乏力头晕等神经肌肉症状”“母亲及其同胞有类似症状”。通过一系列检查及基因检测,最终诊断小钱为“线粒体基因突变型糖尿病”。除了常规胰岛素治疗外,另外给予其辅酶Q10治疗,患者上述症状出现了明显好转。通过饮食、运动控制及自我良好的血糖监测、治疗管理,小钱的血糖也控制得不错。 基因学检查糖尿病的意义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血糖稳态失衡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血糖稳态失衡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失衡,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葡萄糖是人体供能的主要来源。正常人体有葡萄糖代谢池(如图所示),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其出现率(Ra)等于消失率(Rd),即Ra=Rd。糖尿病患者机体内Ra>Rd,因而检测显示血糖增高。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糖尿病是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征,是包括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并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效应,这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常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许多特殊类型糖尿病需要依靠基因学的检测,比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有6种亚型,分别为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包括MODY1/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MODY2/葡萄糖激酶(GCK),MODY3/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MODY4/胰岛素启动子1(IPF1),MODY5/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相关性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相关性 发表时间:2011-07-11T09:49:44.8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吴莉 [导读] 本病的发病机制为胰岛B细胞内含高比例突变基因致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ATP生成不足所致。 吴莉(宁夏医科大学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386-02 【摘要】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现是近年来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也是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一大热点。线粒体基因突变中唯线粒体tRNALeu(uuR)A3243G突变被国内外学者公认,目前WHO己将其归类为特殊类型糖尿病,属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糖尿病。它是目前已知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中患病率最高,且能以简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检出,首先进入日常临床基因诊断的一种糖尿病亚型。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线粒体是细胞质中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它是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以氧化磷酸化方式将食物内蕴藏的能量转变为可被机体直接利用的ATP高能磷酸键。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80%来源于线粒体,因此线粒体在细胞的生长代谢和人类的遗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1981年,Anderson等完成了人类线粒体DNA(mtDNA)全长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由此mtDNA作为一种结构相对简单而精致的真核生物基因组,引起了学者们浓厚的兴趣。 1 mtDNA的结构与遗传特点 1.1 结构特点人类mtDNA是细胞核外唯一存在的DNA,与线状的DNA绝然不同,mtDNA是双链闭环DNA分子,由16569bp组成,外环为重(H)链,内环为轻(L)链,两条链均有编码功能,共编码37个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 1.2 遗传特点 mtDNA位于细胞质中,所以其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为母系遗传。人类精子细胞mtDNA拷贝数非常低,而卵细胞内的拷贝数极高(>105),所以子代细胞内线粒体基因主要来源于母亲;每个细胞还有成百个线粒体和数以千计的mtDNA,细胞可以是正常线粒体和异常线粒体的混合体(异质性)。异质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所含正常线粒体和异常线粒体的比例不同,因而表型也不一样;与核DNA不同,mtDNA无组蛋白与之结合,并且经常受活性氧的侵袭,因此氧化损伤的mtDNA的累积量可以比核DNA的量高16倍;mtDNA中,除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小片段外,其他顺序不含内分子,部分基因之间甚至有重叠,因此mtDNA上任何区域的突变,几乎都能影响其功能;突变的mtDNA是否导致疾病与性质严重程度、突变mtDNA所占比例、核基因产物的调节,以及与不同组织细胞对线粒体产生的ATP的依赖性均有一定的关系。突变的mtDNA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足以引起组织及器官功能改变而致病;尽管mtDNA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其复制、转录、翻译过程所需的多肽链均由核DNA编码,mtDNA基因的表达受核DNA的制约,两者协同作用于机体的代谢、调节和发育。 2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1988年确认出第一种线粒体基因突变病即线粒体脑肌病后,陆续确认出多种线粒体基因突变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如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MELAS综合征、MERRF综合征等,其中大多由于ATP阈值高的组织不同组合而成的临床综合征,亦提及可伴糖尿病。 1992年Van den Ouweland等及Ballinger等分别报道由mttRNALeu(uuR)A3243G突变及mtRNA 10.4bp缺失所致仅呈糖尿病和耳聋家系,此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于1995年首次报道本病家系。目前已知多种可致糖尿病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其中最多见且在世界各人种中较普遍存在的是线粒体tRNA Leu(uuR) 基因突变糖尿病。 3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为胰岛B细胞内含高比例突变基因致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ATP生成不足所致。线粒体tRNA Leu(uuR) nt3243,此处DNA顺序高度保守,tRNA Leu(uuR)基因除转录形成tRNALeu(uuR)外,nt3243位于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结合位点上,此点突变导致与转录终止因子结合障碍,相邻rRNA生成减少,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导致ATP生成不足。胰岛B细胞感知血糖水平变化分泌胰岛素过程中ATP起着重要作用,当ATP不足,则不能通过ATP依赖型K+通道机制兴奋胰岛B细胞而致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B细胞又是能量需求高的细胞,当ATP生成低于胰岛B细胞所需能量阈值时,胰岛B细胞受损致功能减退,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和糖尿病。 我国拥有大量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隐匿着众多本病患者,因其较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差,可早逝,且呈母系遗传而危害极大。应用较简易的基因诊断技术不仅可在疑似者中检出本病,而且结合家系调查又可了解其突变传递情况。 参考文献 [1]凌诒萍.细胞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141. [2]李冬玲.线粒体DNA突变与母系遗传维坊学院学报,2001,1(2):62. [3]张德华.线粒体与人类疾病.皖南学院学报,2004,20(5):43. [4]Howell.N L HON and other optic nerve atrophies t he mitochondrialconnection Dev.Ophthalmot,2003,94-108. [5]Biousse V.Newman NJ Neuro-opht halmology of mitochondrialdisedse.Curr Opm Neurol,2003,16:35.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 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 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2020版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线粒体功能失调与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功能失调在胰岛素抵抗中作用 (Jeong-a Kim, Yongzhong Wei, James R. Sowers Role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 Circulation Research 102(4)401-14, 2008 胰岛素抵抗是肥胖,2型糖尿病和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的心代谢综合症的特征之一,这些因素都归结于心血管病危险。胰岛素在经典胰岛素靶组织(骨骼肌,脂肪和肝)的代谢作用,以及在非经典组织的作用(心血管组织)有助于解释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是心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病的核心病因。糖和脂通过细胞线粒体代谢产生能量,当营养素氧化不充分,ATP产生/氧消耗比例低,导致超氧离子产生。活性氧类形成可增加突变率和刺激致炎过程的不良结局。除活性氧形成外,遗传因素、衰老和线粒体生物起源减少等都促进线粒体功能失调。这些因素也导致经典和非经典胰岛素靶组织胰岛素抵抗,而起源于线粒体功能失调的胰岛素抵抗可能促进代谢和心血管异常,和相继的心血管疾病。因此改善线粒体功能的干预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些观察提示线粒体功能失调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和相关并发症的中心原因。 胰岛素抵抗,心代谢综合症主要特征与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提高关系,综合症成分间连接增加有关。研究显示刺激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增加AngII的表达可以引起骨骼肌和肝线粒体(图1)和心脏(图2)功能和形态改变,阻断 AT1R减少啮齿类模型动物过度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代谢调节主要依赖在能量稳态起重要作用的线粒体(通过代谢营养素,产生ATP和热量),能量摄取和消耗之间不平衡导致线粒体功能失调,其特征为能量产生(ATP产生)/呼吸的比例降低。遗传和环境因素包括运动,食物,衰老和应激都影响线粒体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已经表明线粒体功能失调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肝,脂肪,心脏,血管和胰腺等胰岛素抵抗相关,因此对许多慢性疾病部分因线粒体功能失调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上的因素。 线粒体功能 线粒体分内外膜,线粒体呼吸链位于内膜,ATP主要通过2步产生,NADH(或FADH2)氧化和ADP 磷酸化形成ATP (氧化磷酸化)[OXPHOS]). 这些反应偶联于线粒体,在喜氧机体的氧化磷酸化是充分有效和产能存能途径,葡萄糖通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或脂肪酸β氧化产生NADH或FADH2 ,NADH或 FADH2被氧化成NAD+或FAD而质子通过复合物I,III,IV被泵到线粒体膜间,然后通过呼吸链复合物电子从NADH或FADH2转移给O2,最终产生H2O. 跨膜质子梯度是ATP合成酶(F0F1-ATP 酶)从ADP产生ATP的驱动力。ATP通过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与ADP交换进入细胞浆,用于需要能量的各种细胞事件。另外通过质子漏出机制,线粒体产热,质子从膜空间漏出到线粒体基质(解偶联)减少质子移动力和替代ATP的产热,在减少质子梯度中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 (UCPs)起主要作用。 UCP1 专有性表达在褐色脂肪组织,UCP2 到处都有表达,而UCP3表达在骨骼肌 。UCP1(~10%膜蛋白)调节适应性产热,而,UCP2 和 -3 在产热中似不起作用。事实上

[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部分.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1、常见病 2、终身疾病 3、可控制疾病 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 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1、糖尿病家族史 2、超重、肥胖 3、多食少动 4、年龄>45岁 5、出生时低体重<5斤 6、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 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 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第八版-内科学-糖尿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糖尿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临床工作中要善于发现糖尿病,尽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诊断以血糖异常升高作为依据,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是依据血糖值与糖尿病和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的关系来确定。应注意如单纯检查空腹血糖,糖尿病漏诊率高,应加验餐后血糖,必要时进行OGTT。诊断时应注意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分型、有无并发症(及严重程度)和伴发病或加重糖尿病的因素存在。 (一)诊断线索 ①三多一少症状。②以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或伴发病首诊的患者。③高危人群:有IGR史;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T2DM的一级亲属;有巨大儿生产史或GDM史;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等。 此外,30-40岁以上健康体检或因各种疾病、手术住院时应常规排除糖尿病。 (二)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提出的诊断和分类标准,要点如下: 1.糖尿病诊断是基于空腹(FPG)、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2h PG)。空腹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一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糖尿病症状指多尿、烦渴多饮和难于解释的体重减轻。 2.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推荐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 3.严重疾病或应激情况下,可发生应激性高血糖;但这种代谢紊乱常为暂时性和自限性,因此在应激时,不能据此时血糖诊断糖尿病,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才能明确其糖代谢状况。 4.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 5.妊娠糖尿病:强调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GDM个人史、肥胖、尿糖阳性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孕期首次产前检查时,使用普通糖尿病诊断标准筛查孕前未诊断的T2DM,如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即可判断孕前就患有搪尿病。如初次检查结果正常,则在孕24一28周行75g OGTT,筛查有无GDM, GDM的诊断定义为达到或超过下列至少一项指标:FPG ≥ 5. 1 mmol/L,1 h PG≥10.Ommo1/L和(或)2h PG≥8.5mmolL。 6.关于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 HbAlc能稳定和可靠地反映患者的预后。ADA已经把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WHO也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采用HbA1c作为糖尿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 Bariatric Surgery,CSMBS)于2014年组织国内减重代谢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我国首个减重代谢外科指南——《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1]。在该指南的指导和规范下,尤其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成立后,我国的减重代谢外科取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临床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多中心合作,不断积累详实的多中心临床数据。我国减重代谢手术已经由2014年的4000例增长到1万例以上,术式方面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明显差异[2-3]。2017年,美国和欧洲肥胖代谢外科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包括胃束带手术(AGB)等治疗方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4-5]。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联合CSMBS组织专家对2014年版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参考西方国家指南及立场声明更新,并采纳我国近5年的临床数据及相关文献,在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后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以更好地适应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规范疾病的治疗,共同推进学科健康快速发展。 1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1.1 手术适应证 单纯肥胖病人手术适应证:(1)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手术;27.5≤BMI<32.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6-7]。(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8]。(3)建议手术年龄为16~65岁。 注:(1)代谢综合征组分(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包括:高三酰甘油(TG,空腹≥ 1.70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男性空腹<1.03mmol/L,女性空腹<1.29mmol/L)、高血压(动脉收缩压≥130mmHg或动脉舒张压≥85mmHg, 1mmHg=0.133kPa)。(2)合并症包括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内分泌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男性性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变形性关节炎、肾功能异常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2型糖尿病(T2DM)等慢性并发症。(3)对BMI为27.5~<32.5的病人有一定疗效,但国内外缺少长期疗效的充分证据支持,建议慎重开展。(4)如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Android脂肪含量与腹部脂肪及内脏脂肪分部相关,如Android脂肪含量显著升高提示中心型肥胖。或MRI对腹部内脏脂肪含量进行评估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版)(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

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109]。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

关于2型糖尿病的全球指南

关于2型糖尿病的全球指南 袁申元(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 大家知道糖尿病在我国是越来越多,我国的糖尿病人是4000万,各国也有糖尿病治疗的自己指南,中华糖尿病协会也有自己的指南,为什么今天讨论全球的指南,主要是在2005年全球糖尿病联盟,请了各国全世界中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这些国家都有代表参加来讨论究竟糖尿病这样一个复杂病怎么治,应该怎么全面治疗,怎么才能达到所谓治疗的目的,怎样才能规范达标。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比如降血压治疗的达标率可以达到20%,降血糖治疗只有25%,由于血糖控制不好难免并发症逃不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控制,有了糖尿病要全面预防并发症。为此国家糖尿病联盟定了全球指南。 今天给我们汇报的全球指南不是我有什么借鉴,而是国际上糖尿病专家们一起得出的指南。所谓指南是给我们同行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是把握一个方向,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用什么样的手段能够使得糖尿病病人的利益获得最大的益处。指南由英国纽卡斯尔糖尿病中心及纽卡斯尔大学的教授来,有指南有个网站,是https://www.360docs.net/doc/d24475420.html,。 什么是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是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代言人,是150多个国家的190余个糖尿病学会与社团的联盟。IDF是西太平洋区有其自己的活动。IDF为什么要制定全球指南?从循证指南的20世纪末临床研究比较科学的方法,很多国家没有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指南,所以他为了弥补各国缺乏指南,所以要定指南。而指南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多地糖尿病患者,要得到最佳治疗、最好的治疗。主要为了全球糖尿病病人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而且获得最佳治疗一定要改善他的生活质量、要提供依据。依据来至于大量的循证医学。这次指南跟以前不一样的是,专家们重视了费用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不是用药越贵越好,不是这样。大家在讲义上也看到,特别重视费用和效益之间的比例,用最少的钱,能够使得病人获得最佳的效果。总指南目的建立国际通用标准循证医学指南,按照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指南,使得国际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贫穷国家的糖尿病人都能获益。因为各国经济不一样,指南的特点,第一次把治疗分成三个层次,1、标准式的;2、标准治疗;3、全面治疗。针对三种经济水平情况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不管是穷人、有钱人方法可以不一样,但治疗的控制达标应该是一样的。 标准治疗是适合最大多数国家的治疗,标准治疗应该是适合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达到这个治疗目标应该是所有的国家只要有健全治疗体系最好能够按照标准治疗来治疗,所以标准治疗是核心。我国的各大城市的糖尿病病人应该获得标准治疗的方法。而我国西部边缘地区比较贫穷的农村可能获得标准治疗就有困难。因此,来看看贫穷地区进行基本治疗,基本治疗尽管经济不太发达,但糖尿病的患者也应该获得的最低水平的治疗。钱可以花的少,但我们的治疗也应该达标,所以治疗的目标是一样的。他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也应该得到最低水平的治疗,也是相对于我们医保最低水平的治疗。国际糖尿病联盟说了,所不幸的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尽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他们还没有达到这种治疗水平,他说的非常对。就拿北京、上海应该是医疗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曾经在北京西直门外人民医院附近做过调查,调查1000多名糖尿病病人,尽管在医院看病定期吃药,但是中间治疗达标的也就10%-20%,也在吃药也在治疗,但治疗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这样的治疗也是不够满意的。循证医学要求治疗达到才能避免基本的并发症。 全面治疗适合于发达国家、适合有钱人,有钱人希望达到最佳的治疗目标、最好的治疗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第18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遗传性疾病(genetic disease)是由于遗传物质异常或有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在遗传性疾病中约80%累及神经系统,其中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称为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genetic 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遗传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绝大多数在小儿或青少年期起病,具有家族性和终生性特点,致残、致畸及致愚率很高,危害极大,治疗困难。在研究、诊断和治疗遗传性疾病时,临床核心问题主要包括该疾病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家族中再发风险率是多少,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大小以及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医学伦理问题密切贯穿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如产前和症状前诊断、基因诊断和治疗等,应给予高度关注。 【流行病学】 在人类遗传性疾病中,在已发现的7000多种遗传病中半数以上累及神经系统,我国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为109.3/10万,本类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出生后即表现异常的如唐氏综合征和半乳糖血症;婴儿期发病的如婴儿型脊肌萎缩症和黑朦性痴呆;儿童期发病的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少年期发病的如肝豆状核变性、少年型脊肌萎缩症;青年期发病的如腓骨肌萎缩症;多在中年发病的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舞蹈病及遗传性共济失调;而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则多在老年期发病。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病种很多,不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在家族性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中,基因遗传是起病的主要形式。在没有家族性遗传的情况下,因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其可能的因素是细菌毒素、代谢产物及理化因子等。 【遗传方式】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遗传方式有: 1.单基因遗传病是单个基因发生碱基替代、插入、缺失、重复或动态突变引起的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隐性、X连锁显性和动态突变性遗传等。临床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遗传性

IDF发布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

IDF发布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 [导读]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发布最新的《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该指南专门为7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人群而制定(也适用于1型糖尿病),旨在改善全球老年糖尿病的管理,并于上周在IDF举办的2013年世界糖尿病大会上首次公布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发布最新的《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该指南专门为7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人群而制定(也适用于1型糖尿病),旨在改善全球老年糖尿病的管理,并于上周在IDF举办的2013年世界糖尿病大会上首次公布。(2013IDF老年2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下载) IDF估计,60岁~79岁人群中超过19%患有糖尿病,即1.34亿人群。截止203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2.52亿。此外,IDF估计超过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未被确诊,导致糖尿病诊断之前就有致残并发症的发生。 新指南指出,当前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并不理想,一大部分老年人群的临床和社会需求未被满足。新指南建议临床医生制定适合老年人年龄和身体功能的管理决策,建议设置政府管理标准和医务人员需遵守的目标。 新指南的关键信息是预防,通过主动进行风险评估和筛查来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种风险,基于患者的功能状态(包括精神和身体方面的功能)进行治疗规划,以及开展势在必行的个体化治疗。指南的内容涉及心血管风险、教育、肾脏受损以及糖尿病足等话题,还包括性健康和临终关怀等通常较少强调的领域。 指南编写者之一、IDF副主席Trisha Dunning教授说,管理糖尿病是一项挑战,尤其是在常伴有精神、躯体和感知改变的老年人群中。当合并其他老年相关状况时,糖尿病导致老年人群的结局更差。老年人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可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糖尿病发展为痴呆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5倍;由于跌倒和承受骨折、疼痛、肾脏和肝损害等伤害的风险更高,老年人的药物治疗更加复杂,并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老年人管理中测定功能状态和考虑预期寿命十分重要。 Trisha Dunning教授强调,相比年轻糖尿病患者,应该对老年人进行更为频繁的评估。因为身体状况较好的高龄患者一旦出现问题,会突然恶化。另外,低血糖和足部感染应该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时主要关注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身体虚弱的老年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稳定在8.5%左右。HbA1c<7 %表明低血糖风险非常高,而>7 %表明有高血糖风险。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增加尿道感染和足部伤口感染风险,造成截肢率和足部问题的发病率升高。还应注意避免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高渗性状态,脱水会导致认知改变和谵妄,使住院死亡率高达30%。 指南另一编写者、英国贝德福德大学Alan Sinclair教授说:“许多医务保健人员缺乏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教育和管理的知识。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包括战略计划、强调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和培养医务保健人员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知识和能力。”

特殊类型糖尿病的诊治

---------------------------------------------------------------最新资料推荐------------------------------------------------------ 特殊类型糖尿病的诊治 特殊类型糖尿病的诊治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周智广张弛一、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任何导致胰岛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和/或胰岛素抵抗的因素都有可能使患者发生糖尿病。 不同病因的糖尿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因而糖尿病的病因学诊断至关重要。 虽然,人们将糖尿病分为 1 型和 2 型两种基本类型,但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临床表现介于 1 型和 2 型之间或兼有 1 型和 2 型特点的患者,使其诊断和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着重介绍几种临床表现特殊、在临床上容易误诊的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abetes in adults,LADA)是一种缓慢进展的1 型糖尿病。 其特殊性在于: 临床表现与 2 型糖尿病类似,而病因学本质不同,LADA 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胰岛自身抗体。 LADA 与经典 1 型糖尿病均为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细胞所致,但后者胰岛细胞破坏的速率更快,临床上表现为急性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而 LADA 则表现为缓慢起病,一般在起病半年内不出现急性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1 / 17

根据 1999 年 WHO 关于糖尿病分型诊断的新建议〔1〕,LADA 仍属于 1 型糖尿病,虽然它的早期(非胰岛素依赖阶段)临床表现与 2 型糖尿病相似,但胰岛功能呈进行性减退,及时诊断并在非胰岛素依赖阶段保护其胰岛细胞功能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一)LADA 的诊断 1.LADA 的诊断标准 LADA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单从临床特征如年龄、三多一少症状及体重指数(BMI )和 C肽无法正确诊断 LADA。 LADA 的诊断必须进行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 国外将谷氨酸脱竣酶抗体(GADA)和(或)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的成年起病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视为 LADA。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自 1995 年在国内逐步建立放射配体法检测GAD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b)、胰岛素抗体(IAA)和羧基肽酶 H 抗体(CPH-Ab),参加国际糖尿病自身抗体标准化检测评估(DASP2003,IDS)灵敏度与特异性在 52 个实验室中排第15 位。 1998 年,本所综合相关临床、实验资料提出 LADA 早期(非胰岛素依赖阶段)诊断依据〔2〕: (1)发病年龄15 岁而发病 6 个月内无酮症发生;(2)发病时非肥胖;(3)伴甲状腺或胃壁细胞等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4)具有 1 型糖尿病易感基因;(5)胰岛p细胞自身抗体(GAD, ICA 和/或胰岛素自身抗体等)阳性;排除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及 MODY。 具备第(1)点加上(2)、(3)、(4)点中任何一点为疑诊,具备(1)、

2019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word资料7页

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序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健康面临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正日益增加,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上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统计,在2 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2.85亿,按目前的增长速度,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富贵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已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糖尿病患者人数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3。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10年全世界11.6%的医疗卫生费用花费在防治糖尿病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至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

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约2 /3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据我国2003年、2004年、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查表明,仅有1/4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6.5%)。 为遏制糖尿病病魔肆虐,20年前CDS应运而生,与世界各国的同仁一道为防治糖尿病而孜孜不倦地努力。自诞生之日起,CDS秉承“通过教育、研究和医疗来预防、治疗和根除糖尿病”的使命,培养了大批专科医师、营养师,成功地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糖尿病宣传教育、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治疗和科研等大量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国糖尿病防治工作,使全国各级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防治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CDS在2003年开始编写《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并于2007年予以更新。指南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规范,是我国指导糖尿病防治的纲领性文件。指南汇集了大量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体现了基于循证医学开展临床实践的精神。其编写不但体现了全球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而且结合了我国的具体情况,符合本国的国情和疾病变迁特征。我国的循证医学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经过数年的潜心努力,已发表了许多为世界同行认可并借鉴的重要研究论文,并为编写适应我国国情的指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鉴于此,CDS再一次组织全国专家修订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进展水平。 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我衷心地希望,每一位从事糖尿病防治的医师、宣传教育工作者和相关医务人员都能时刻牢记使命,不断掌握新的糖

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一)

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一) 【摘要】线粒体在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衰老、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的基因突变,呼吸链缺陷,线粒体膜的改变等因素均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许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既是疾病病因之一,亦是疾病发病的早期征兆。本文就有关线粒体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线粒体;功能异常;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线粒体糖尿病;肿瘤 Abstract:Mitochondriaplayanimportantroleinenergymetabolism,freeradicalproduction,agingandcellapoptosis.Mitochondrialmutations,respiratorychaindefectandthemitochondrialmembranechangesmayaffectthenormalfunctionsofth ewholecell,leadingtodiseases.Manystudiesindicatethat,mitochondrialdysfunctioniscloselyrelatedtothecauseanddevelopmentprocessofdiseases,suchasParkinsonk’sdisease,Alzheimer’sdisease,maternallyinheriteddiabetesandcancer,anditisalsotheearlysignsofthediseases.Thisstudyoverviewstheresearchesaboutthediseasescaused bythemitochondrialdysfunction. Keywords:mitochondria;dysfunction;Parkinson’sdisease;Alzheimer’sdisease;maternallyinheriteddiabetes;ca ncer 引言 1.1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物质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糖类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细胞质中经过降解作用产生丙酮酸和脂肪酸,这些物质进入线粒体基质中,再经过一系列分解代谢形成乙酰辅酶A,即可进一步参加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中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ADP的磷酸化,生成高能化合物ATP,供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此外,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也起着枢纽作用。主要途径是通过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色素C、调亡诱导因子(AIF)、多种降解酶前体的释放和膜电位下降、活性氧产生及线粒体基质肿胀,最终导致细胞裂解。线粒体跨膜电位DYmt的下降,被认为是细胞凋亡级联反应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事件。 1.2线粒体功能异常 线粒体功能异常多指由于线粒体膜受到破坏、呼吸链受到抑制、酶活性降低、线粒体DNA(mtDNA)的损伤等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损伤过程。 2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 线粒体与人的疾病、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线粒体异常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许多研究表明,帕金森氏症,阿尔兹海默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线粒体功能的异常有关。 2.1线粒体与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PD)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变性死亡、纹状体多巴胺减少所致,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很清楚。在提出的各种假说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线粒体功能异常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2,3]。 线粒体呼吸链是体内氧自由基产生的主要部位,呼吸链中任何部位受到抑制都会使自由基产生增多。PD患者黑质中线粒体酶复合体Ⅰ缺陷会导致自由基产生增多,ATP合成减少。能量的减少会造成细胞内外离子失衡,膜电位下降,导致一些电压依赖的Ca2+通道的持续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