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摘要河曲民歌中衬字、衬词、衬句构成的衬腔,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与民歌中的优美曲调融为一体,千姿百态,令人叫绝,且运用相当频繁,几乎是没有衬词不成歌。衬词衬腔既是一种声音符号,也是一种感情符号。衬词衬腔的大量使用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河曲民歌的表现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的河曲民歌,对其中所出现的衬词衬腔进行了分类,概括了衬词衬腔在河曲民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从衬词衬腔这一切入点初步探讨河曲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对研究、演唱、继承和发展河曲民歌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河曲民歌;衬词;衬腔;特色

引言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中,衬词衬腔是十分独特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花样极多,而且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使人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仅根据衬词衬腔就能大致分辨出它是哪个地区的“特产”。近年来,许多音乐家和理论家开始研究起了民歌的衬词衬腔,如《论中国民间歌曲中衬腔的运用》对民间歌曲中衬腔的分类以及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如《陕北民歌衬词衬腔论析》从结构、情感、演唱三方面分析了陕北民歌的衬词衬腔;如《重庆民歌中的衬词衬腔浅析》对重庆民歌中衬词衬腔的分类、作用及意义予以论述与分析,为研究、探索重庆民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以上这些文献主要是对民歌衬词衬腔的类别、结构功能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概括。

近年来,有不少对民歌衬词衬腔文化内涵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研究者对自己非常熟悉的民歌种类,还无人对某个民族甚至全国民歌的衬词衬腔作出系统的研究。在阅读相关文献后,我决定按照河曲民歌的体裁对本地区民歌的衬词衬腔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挖掘河曲民歌的艺术魅力以及社会意义,使演唱者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更好的演绎地方韵味,使河曲民歌的衬词衬腔研究在我国民歌研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河曲民歌简况

(一)河曲地理简况

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流入晋陕峡谷,越过偏关县寺沟,就到了位于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黄土高原,南北长56公里,东西

宽35公里,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整个地形东高西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黄河由东、西、南三面绕县境流过,蜿蜒曲折,故称河曲县。河曲县城是历代镇守边疆的“古塞雄关”,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经济、文化重镇。①因河曲地处晋、陕、绥、三省交界处,素有”河曲金鸡鸣三省“之称。

(二)河曲民歌的种类及特征

1、河曲民歌的种类

(1)山曲

通常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山曲”的乐曲形式是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首乐曲;“山曲”的歌词形式以七字句为基础,延伸成九字、十字或者更多字的句子。河曲的“山曲”大多采用不引起结构扩充的“镶嵌式”衬词,即衬词插在正词空隙之中,不造成腔词结构的扩充,包括语气衬词和称谓衬词两种。

(2)小调

小调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调在河曲数量较少,大多成为“二人台”(二人台是综合性艺术,近年大多被归入戏曲或歌舞类中,本论文不作专门介绍)和小戏的演唱曲调。如:《绣荷包》、《送情郎》。

(3)劳动号子

河曲的劳动号子有两种,一种是作坊号子,一种是船工号子。作坊号子是河曲县一种特有的劳动号子,主要是指“打蓝调”,又名打蓝靛,根据劳动过程被分为三个曲调:①搅陷调②打蓝调③提水调或直调。打蓝调的内容比较随意,他们往往是手、眼、心、口并用,边打、边看、边想、边唱。打蓝调不仅起到协调劳动节奏的作用,而且也能够消除疲劳,鼓舞精神。

2、河曲民歌的特征

河曲民歌的艺术特点,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唱词

①即兴性

河曲民歌无需提前编曲,无需后期加工,往往都是有感而发、直抒心意,有很大的即兴性。

①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第36页.

②叠字叠词多

河曲民歌中叠字叠词其显得更加亲切、质朴,更富艺术感染力。如圪梁梁、泪蛋蛋、马驹驹等。

③衬字衬词多

河曲民歌中的衬字、衬词使用量相当大,如那、呀、个、哎呀、呣哪、亲亲、的那等等。例如:

a.千里(那个)雷声(呀)(哎呀亲亲)万里的闪,远路(的那)亲亲(呀)(哎

呀亲亲)难捞(呦)探。①(《山高路远见不上》)

b.青(啦)菜(哪)芫荽②(慢慢吗)半畦(个呀)畦,父(啦)母(哪)主婚(妹

妹吗)不愿意。(《父母主婚不愿意》)

④方言俚语多

河曲民歌中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如《摊下枕头短下一个人》中“盖底”是被子的意思。

⑤比兴手法的运用

河曲民歌中大量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其音乐形象更加逼真生动、亲切感人。例如:

想亲亲想的见不上面,白脸脸想成(个)生黄片。(《心病种在你身上》)

⑥上下句押韵。例如:

十月的沙蓬③(咱那)无根(呦)草,哪里(呦)挂住(呣哪)那里(呦)好。(《无根沙蓬那里落》)

(2) 内容

①反映生产劳动。扳船、种田、背炭、打蓝时要唱,可以协调动作、鼓舞干劲。

例如:

财主(哪)吃的油嘴(来)嘴,穷人(哪)喝不上汤水(呦来)水。(《穷人揽工当牛马》)

②反映情爱相思。分别、相送、思念、等待时也要唱,以宣泄情感、表达思念。

例如:

风尘尘不(啦)动树叶叶落,真魂魂跟(啦)上你走了。(《真魂魂跟上你走了》)

①“捞探”,探望。

②“芫荽”,香菜。

③“沙蓬”,平铺地生长在沙地上的一种野草。

(3) 音乐特点

河曲民歌是山西民歌的典型代表,它体现了山西传统民歌的显著特点。具体体现在曲式结构、音阶调式、旋律进行、节奏节拍等几方面。

①曲式结构

河曲民歌的曲式结构较为规整,曲调相对简单,上下乐句一般为对称结构,旋律变化不大,第二乐句多为第一乐句的重复,仅在最后一个音或两个音上有所变化。如谱例1-1:

谱例1-1

②音阶调式

河曲民歌的调式以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为主,宫调式其次,构成河曲民歌的独特地方特色。

③旋律进行

河曲民歌旋律进行最大的特点就是:音程跨度大,旋律跌宕起伏,以六、七、八度居多,甚至有十度、十一度的大跳。

④节奏节拍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河曲民歌都是2/4拍,《想亲亲》等极少数为3/4拍,也有个别为2/4、3/4或2/8、3/8组成的混合拍子。

二、河曲民歌中衬词的分类及特点

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还常常穿插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它们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去掉,不仅会大大减弱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顿失光彩,而且还常常会破坏歌曲

结构的完整性,甚至根本无法演唱。为了区别正词,就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统称为“衬词”,写谱时常常用括弧把它们括起来。衬词的曲调,就称之为“衬腔”。

河曲民歌中大量地使用了衬词和衬腔,且衬词衬腔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河曲民歌的表现力。在本文中,对衬词、衬腔的分类是按照民歌体裁种类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研究的。

河曲民歌在衬词运用上很有特点。它大多采用不引起结构扩充的“镶嵌式”衬词。即衬词插在正词空隙之中,不造成腔词结构的扩充。河曲民歌曲中的衬词又可分为二类:语气衬词:是用一、二个或三、四个字组成的没有独立词意的连接词或语气词组成的衬词,象“呀”、“哪”、“啦”、“呦”、“嗨”、“嗨呢”、“呀个”、“了那”、“的那”、“把那”、“呣哪”、“哪都哪”、“啊来呀那”等。这些衬词的使用使歌曲语气流畅自然和口语化。语气衬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几乎在每一首河曲民歌中都可以看到。

称谓衬词:是在歌词中插入与句意没有直接关系的称谓词,象“亲亲”、“亲人”、“哥哥”、“妹妹”等。这是河曲民歌中最有特点的衬词。这种衬词虽与正词没有关系,但是像《山高路远见不上》中的衬词“哎呀亲亲”(是把语气衬词与称谓衬词连用)却象是歌者心中对亲人的呼唤。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对亲人思念的迫切心情。若将这个衬词去掉,那么这首“山曲”的风格与艺术感染力就大为减色了。

衬词的时值有长有短,但经常出现较自由的长音拖腔;衬词出现的位置也很灵活,曲间、曲尾随处可见,但在曲间正词之后尾随出现的形式在河曲民歌中更为常见。

(一)山曲中的衬词

河曲民歌的主体和精华是山曲儿,山曲儿是一种随性而唱、直抒胸臆的山歌,它的名称多样,在陕北称“信天游”,在内蒙一带叫“爬山调”,在定边、靖边叫“顺天游”。山曲语言通俗上口,形象生动朴实。普遍运用了音韵的巧合,声调的和谐,节奏的对称,词字的重叠和衬字衬词,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词曲无固定的结合,以哼曲触景想事而自然编词。

山曲中衬词的特点:

①大多数山曲的歌词以正词为主,衬词只起补充音节等辅助作用;

②所使用的衬词种类较多,基本归为两类,语气词、称谓词;

③衬词以零声母以及开口呼、齐齿呼韵母为主;

衬词的这些特点从侧面说明了山曲这种体裁的河曲民歌的特点:在野外劳动之时或闲暇时的歌唱以表情达意、解除劳动疲劳为主,不受劳动形式和强度的束缚,节奏自由,

直抒胸臆;其衬词的发音方式大多是开口呼韵母,主要表现为较为明亮的声音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明朗、乐观的心态。

(二)小调中的衬词

小调中衬词的特点:

①小调中也较多运用衬词,但尤为注重歌词内容;

②衬词种类齐全,但多为语气词,补充音节、补足语气;较有特色的是青年男女之

间的称谓词以及一些点明主题的托物词;

③补充音节性衬词的选择多与前面歌词的末尾字的发音相关,而其他衬词(包括一

些衬词群)的选择则多与日常生活、方言的说话习惯、对语言的审美倾向有关;

④小调中多采用结构固定的节奏型予以重复、展开旋律,因此其中的衬词的时值、

节奏也较规整。

由以上可知,河曲地区的小调音乐形式较规范、精致,注重深刻的内容,表达方式纯朴、真挚、生动。

(三)劳动号子中的衬词

河曲民歌中号子的衬词具有以下特点:

①唱词以正词为主,出现的少量的衬词主要是动词和号召性的语句;

②衬词基本都是感叹词和语气助词。在号子中出现的“呀”的衬词属于拟声性;

③衬词的韵母发音多为元音〔ε〕、〔a〕;

衬词的这些特点从侧面说明了号子这种体裁河曲民歌的特点:配合劳动节奏而唱,弱化歌曲的旋律意义和歌词的文学意义,发音方式有利于呼吸的吐纳和延音助力,有利于驱散疲乏,提高劳动效率。

三、河曲民歌中衬腔的分类及特点

衬词的展开和衬句的运用,会产生许多形态各异的衬腔。衬腔是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河曲民歌的正词以叙述为主,衬腔以抒咏为主。衬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感叹词歌腔化发展、提炼而成;二是由音乐抒咏的需要直接产生的。本文中对河曲民歌衬腔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所在的位置来进行的,同时分析各体裁民歌中不同种类衬腔的特点和功能。

(一)山曲中的衬腔

河曲地区山曲中的衬腔根据其出现的位置不同分为两类:曲间衬腔、曲尾衬腔。

①曲间衬腔

曲间衬腔在河曲山曲中最为常见。有时表现为尾随正词的衬字,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有时衬字在曲间表现为装饰性拖腔;有时表现为完整的衬句,使上下乐句的结构得到很大的扩充和发展;有时可见称谓性衬词构成的衬腔,使山曲具有鲜明的情歌特色。

②曲尾衬腔

曲尾衬腔主要起补充、收拢的作用。以时值较短的衬字衬腔结尾的山曲较为普遍;也有以时值较长拖腔结尾的衬腔和以衬句结尾的衬腔。总的来说,山曲的衬腔主要集中在音乐抒情、咏叹的部位,其旋律集中体现了山曲宽长、自由、上扬的特征。

(二)小调中的衬腔

河曲地区小调中也无曲首衬腔。其衬腔分为两种类型:曲间衬腔(正词后尾随的衬词、穿插性的衬句)和曲尾衬腔。

正词后尾随的衬词衬腔较为常见,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穿插性的衬句衬腔在小调中也较为常见,由含有一定意义的称谓性衬词群构成的穿插性衬句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生动逼真地刻画艺术形象。这类衬腔能够表情达意,也起扩展音乐结构、增加生动性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河曲民歌的地方性特色。

以衬字结尾的衬腔较多见,以衬词群结尾的衬腔在小调中最为常见,以衬句结尾的衬腔较少。这类衬腔有扩充结构、延伸意境和想象空间的作用,地方色彩表现明显。

(三)劳动号子中的衬腔

劳动号子根据演唱内容可以分为作坊号子和船工号子。作坊号子中搅陷调词曲简单,相比较其它两个调(打蓝调、直调)更容易上口。由于打蓝劳动的消亡,打蓝调这种即兴编唱的特点也随之消亡。因为没有了实际的劳动场景,演唱者即使有兴致编唱,也没有了这些促使他们产生灵感的周边环境,只能局限于过去流传下来的固定调(老调子)了。船工号子和打蓝调的共通之处是现编现唱,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和随意性。由于现在实际环境的变化,人们不需要再去跑河路。没有了行船时在惊涛骇浪中与风暴搏斗发出的呐喊,也没有了在拉纤搬运时,如火如茶的激烈劳动。在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演唱号子,少了激烈和悲壮,体现不出船工号子丰富多变的特点。老船工们现在所传唱的几首号子也只是从过去流传下来的调式和歌词,且多表现平稳。关于过去在河路上所吼唱的曲调高亢,节奏紧张的激烈号子已难听到。另外,在对船工们的演唱录音记录中,演唱较多、流传较广的是掀船调。

民歌中的号子以使用衬词为主,因此主要是演唱衬腔。号子中的衬腔在结构上有时表现为衬句,有时表现为衬段,有时则以衬字或衬词的形式穿插在正词中间。民歌中的号子多为一领众和的劳动歌曲。领唱者常即兴编唱歌词,有时使用有意义的实词,有时直接用衬词领唱;而众人和唱则常常用衬词或衬句演唱的衬腔。

号子中的衬腔节奏性强,坚实有力。衬腔的节奏与旋律随着劳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强度较轻时,所唱出的号子的节奏就舒缓些,旋律性就强些;反之,劳动强度较大时,号子的节奏就随之紧凑起来,而旋律性则被弱化了。劳动号子里,普遍地出现劳动呼声的衬词,对统一劳动节奏,渲染劳动气氛,调节人们精神,减轻疲劳,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河曲民歌中衬词与衬腔在民歌中的作用

河曲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发挥着民歌中的正词难以比拟的作用,它广泛运用河曲民间的叠字语言,如泪蛋蛋、毛眼眼、白牙牙、黑靛靛等词句,增强了唱词韵律的美感和可唱性。而衬腔运用了老艺人所说的“楼上楼”、“三翻月”即重复模进等手法增强了曲式结构的发展和可唱性。它们广泛运用延伸式的手法,大大地增强了河曲民歌的艺术魅力,表现了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感情,使人充分体会到河曲地区民歌的地方色彩和风味。

(一)河曲民歌中衬词的作用

衬词是日常生活语言在民歌中的运用,也是民歌的传统表现手段之一。

①语言

从语言学角度看,衬词大都属于插入性词语,不是组成歌词的语法成份,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语调,使歌词口语化、生活化。歌词句中,句尾的一些语气词不属独立语结构,但在加强或改变语气、语调方面,其作用与日常口语也有相通之处。在歌词中的插入性独立语式的衬词里,称呼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用法和生活中对话时称呼语的用法基本相同,它使歌曲更加生动、亲切。

②曲调

民歌是歌词与曲调的有机结合体,衬词与音乐曲调密不可分。它对于音乐的结构形态来说,主要具有补充功能、扩充功能以及多声部功能。

在一个基本曲调不改变外部结构的情况下加入衬词,其艺术效果是以补足音节、适应曲调、活跃节奏、渲染气氛等为主,并保持了原曲调的方整性和对称性。劳动号子多

取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领者即兴编词,和者以衬词作呼应,衬词仅是填补了和者应有的音节,它在音乐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强力度、强调节奏、烘托气氛。一些类似号子或由号子演变而来的歌曲即兴填词演唱时,衬词的读音变得丰富多彩,曲调和节奏也更趋活泼。

(二)河曲民歌中衬腔的作用

河曲民歌创作中,除准确把握衬腔的民族风格与地域色彩外,恰当地运用衬腔渲染气氛,表现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情感的表达主要靠的是旋律,衬腔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也在起着积极的作用。恰到好处地应用衬腔,不但能深刻表现歌曲内涵,而且能增添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①情感

任何艺术作品,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河曲民歌也不例外,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在艺术场面的再现上,除旋律、节奏等因素外,性格生动情感准确的衬腔语言,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获得生动的音乐性格真实的艺术场面虽然不取决于衬腔的表现,然而形象生动的衬腔语言,确实能给歌曲注入新的生命,使歌中人物的性格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起到实义歌词所不及的作用。

②生活

音乐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那么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的舞台表演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历史重现。人们在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好像直接接触到实际生活一样,甚至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因为音乐艺术反映社会生活有它的特殊性,它是用形象的视听效果来反映生活的。其实,在河曲声乐中,衬腔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它本身就具有其鲜明而深刻的形象性,这种鲜明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歌曲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对歌曲意境的描述上。

综上所述,衬腔的运用形式丰富多样,风格各异,它的结构也灵活多变,这一点在民族音乐作品衬腔(衬词、衬字)的应用上得到了尤为集中的体现。衬腔的运用是推动民族音乐结构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们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民族声乐作品本身的结构形式,给歌唱者新鲜感,更可以给听众带去千变万化的听觉享受,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歌唱者在歌唱时运用把握好衬腔,才能毫无保留、淋漓尽致地演唱出感奋人心的歌声,才能表现出歌曲完美的音乐形象。衬腔在表情达意、情感抒发、意境描述、形象刻画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表现力,它是劳动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结语河曲民歌的衬词与衬腔与河曲民歌传唱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劳动形式、风俗习惯、语言特征、民族心理、性格气质、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河曲民歌在长期的演唱中,受河曲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与河曲民歌的歌词正词相互依存的衬字、衬词、衬句,这些衬字、衬词、衬句又构成了河曲民歌的衬腔。衬词衬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音调的艺术再现。

民歌的衬词衬腔在民歌中发挥着与正词同等重要的作用。衬词与衬腔是河曲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歌唱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能够传达喜、怒、哀、乐、悲、愁、怨等各种各样感情的表达方式,显现了劳动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情趣,充分体现了河曲民歌的地方味和人情味。衬词、衬腔与曲调融为一体,使曲调更为婉转生动、更富感情色彩;使河曲民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大加强了河曲民歌正词的表现力。

如果说河曲民歌是一个王冠,那么河曲民歌的衬词衬腔就是那冠冕上璀璨夺目的明珠。不管是河曲民歌的创作者还是河曲民歌的演唱者都不能对她侧目而视,更不能对其任意删减和妄加改动,否则只会让河曲民歌变味甚至失去生命力。可以这么说,要想唱好河曲民歌,先要唱好河曲民歌中的衬词与衬腔。因此,学习、研究河曲地区的民间歌曲,继承其优秀传统,借鉴其丰富的艺术经验,对我们生活在河曲的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工作者来说,是有必要而且有益的。在经济高度发达和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乡土文化逐渐消亡,对河曲民歌进一步的搜集、保护和研究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了,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M:

[1]晓星,河曲民间歌曲[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年4月第一版。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2月,294。

[3]吕仲起,河曲“山曲”初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月,118-119。

[4]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7月第二版。

[5]山西音乐舞蹈研究所,山西民歌300首[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6]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7]贾德义,大河西口古渡—河曲民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D:

[1]马云芬,民歌语体特征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2]周玉娟,黄冈民歌的衬词衬腔探析[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6月。

J:

[1]秦露,重庆民歌衬词韵母的音色与音乐的关系[J],黄钟,2000年第3期。

[2]张淑萍,从湘西民歌看衬词在音乐中的表现性[J],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贾万尚,“河曲民歌”艺术魅力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期。

[4]任俊文,浅析河曲民歌的历史与现状[J],天津音乐学报,2004年第2期。

[5]邹渊,重庆民歌中的衬词衬腔浅析[J],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6]王新惠,陕北民歌衬词衬腔论析[J],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7]姜玥,浅谈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J],音乐生活,2008年第4期。

2018毕业论文《浅析九江山歌三声腔的未来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歌曲剧种,九江山歌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悠久 的民歌剧种,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艺术研究中,九江山歌其优美的演唱,以及丰富的唱腔吸引了众多人,以“三声腔”为主的九江山歌唱腔高亢、明亮,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九江山歌的起源历史 九江山歌起源于江西省九江市,与湖北省,安徽省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世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在众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中,九江山歌堪称为一绝。明代九江府志中有明确记载“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乡间流唱证明九江山歌在明代就已广为流唱了。在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的城门乡一位九江山歌“三声腔”的赵氏族谱中详细记载着:早在清朝年间,就有一位民间艺人极其喜欢唱歌,经常在街上唱歌,其声调婉转,悠扬。 边歌唱边表演,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后来他将这门曲艺传给了儿孙,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山歌王,后来孙子赵万江出生,受家族的曲艺熏陶,成为当地山歌演唱的佼佼者,现为九江三声腔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物。九江山歌原本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性吟唱,自然而流。九江“三声腔”山歌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它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人们的劳动热情。在劳动中,人们以诗一般的语言说明五谷杂粮、吃饭、穿衣以及美好的未来,并用饶有趣味的内容去调节劳动气氛,加快劳动节奏,农闲时分,人们也常用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三声腔”山歌是人们爱情的抒怀诗。 表现爱情在九江山歌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歌词内容多以排比句式。用爽朗的语言体现性格的开朗,以巧妙的寓意表达人物的心曲;“三声腔”山歌还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人们在生活中唱古人,了解历史人文知识,唱地名,学习增加地理知识,唱农时节令、五谷杂粮,丰富劳动知识,唱长篇故事,增进文学知识,唱哲理,教人奋进向上。 2、九江山歌的创作特点 它独特的唱腔---“三声腔”在九江山歌中特点最突出。也是其它原生态歌曲无法比拟的。 九江山歌题材广泛,歌词大多以劳动和生活感情为主要内容。九江山歌,易记易唱,形式平直,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高腔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平腔定调相对略低,句幅匀称。低腔发音低微,习惯用于吟唱长篇故事,俗称“读歌本”。以三声宫调式为例,主音上方五级“5”,以“2”为杠杆,向下“51 1.2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25 2521 25––”上下连续跳跃,使歌腔静中有动。形成动力美感, 推动旋律发展。平腔山歌“新打脚车四部头”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九江"三声腔"山歌是广泛流传于九江地区、扎根于当地民间,集演唱和表演为一体的一门古老声乐表演艺术,它的演唱内容大多为抒发个人内心情感,赞美家乡淳朴的风土人情,歌唱男女青年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传统美德等日常生活之事,富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九江“三声腔” 山歌用九江当地语言来演唱,唱腔主要特点:一是主、举不分,韵母为y ,润、运不分,并为u - 韵;二是六个声调,入声韵五塞音尾;三是名词后带“喃”尾,相当于

《艺术魅力的展示》教案

《艺术魅力的展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风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学习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种族多种风格的面具欣赏,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其艺术特点,学习表现面具的方法。 教学难点:面具的表现手法及材料的运用。 教具:图画纸、绘画工具、生活中的废弃物。 学具:图画纸、绘画工具、生活中的废弃物。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导入课题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现代儿童面具,与学生交流:这是什么?(面具)你们都用它来做什么?(做游戏、演节目…)那你们知道远古时期面具是用来做什么的吗?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时教师边做讲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富有奇幻色彩的面具世界。(板书课题) 二、师生探讨,表现创新 1.欣赏中国的地方特色面具。 ①贵州傩戏面具:这些面具有什么特点?(原始、狰狞) ②藏戏面具:面具的色彩运用有什么特点?(金色和黑色相搭配,形成强烈对比。)它们的设计有什么特点?(造型夸张、性格特征明显) 2.欣赏国外的面具。 ①洲特色面具。与前面的面具有什么不同?(色彩简单、图案朴素) ②其他国家面具。 3.欣赏现代生活中的面具。 面具发展到今天具有更多的装饰作用。(欣赏生活中各种场合出现的面具) 4.你们会用哪些方法制作面具呢?(绘画、剪贴…)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种神奇的制作方法。看仔细。教师示范油水分享制作方法。(边制作边讲解方法)

5.教师演示拼贴画的制作过程。 6.展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面具。师:看看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方法和材料制作的?(生答师总结) 三、出示要求,学生实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并制作一个造型夸张的面具。 四、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组织学生评价 3.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设置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并制作一个造型夸张的面具。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 摘要:《洗菜心》是一首湖南民歌,原是湖南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首生活小调,后吸收到当地的花鼓戏中,成为花鼓戏的常用曲目。本文在分析《洗菜心》的音乐背景、曲式结构及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作品的演唱技巧和用声特色。 关键词:民歌;鼓戏;洗菜心;音乐特点;演唱特点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vegetables Heart” background music, musical structure and its unique music performance practices to explore the work of singing skills and sou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folk; drum play; vegetables heart; characteristic of music; concert features of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背景 (一)湖南民歌的分类和小调的特点 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歌曲。民歌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三种,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体裁分,还可以按照色彩区进行分类。按题裁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爱情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等,按色彩区可分为按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部高原民歌区、粤民歌区、湘民歌区等。那么《洗菜心》这首曲子则属于湘民歌区的小调。 小调俗称调子、小曲。以叙事见长,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民歌体裁。湖南小调有丝弦小调与生活小调之分,两者主要的区别为丝弦小调多为历代文人、学士所作,文词优雅、含蓄,曲调缠绵、柔情。多有唱本或由艺人演唱很少即兴创作。而生活小调则多由山歌演变而来,感情朴实、真挚,极具生活情趣。湖南小调的唱词比较有规律,以多段形式的七言四句体或二句体为多,湖南小调的曲体大部分属于多乐段结构,以四乐句或四乐句重复一句的五乐句结构和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形式居多。湖南小调的调式以徵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羽、角调式所占的比例较少,下文研究的《洗菜心》则为羽调式。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小调 即小令。与中调、长调对言。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简介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

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特点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人 文 论 坛 186 INTELLIGENCE ······· ·················的瞬间驾奴。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1958年,布列松曾再次来华摄影采访。作品《北京》在一个科技展览会里,一群观众,好奇而又精神专注地观看着电视图象,布列松不动声色地拍下了当时的真情实景。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前一幅的愁苦面容截然不同,有鲜明的反差。他说:“我感到最大的愉快,就是别人看了我的作品而感到真实”。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作品《纽约》秒就妙在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布列松拍摄人物时,经常喜欢在他们的动作过程中下手。作品《雕塑家贾柯米蒂》是意大利现代派雕塑家贾柯朱蒂的照片,就是在他们搬运雕像时抓拍下来的。抓拍的时机,恰好是贾柯米蒂处于两个塑像之间,而且举步前行的姿态又与前景中塑像的身姿有某些相似之处。 布列松在生前享誉欧美,但现实生活中的布列松非常低调,不愿意别人为自己拍照,他总是习惯于躲避公众的目光。他竭力逃离名声,但名声却从未因此离他远去,而是越来越多地聚集到他的身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位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就是这样的人物。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1947年布列松同别人合伙建立了世界最具影响力、受到广泛尊敬的马格南图片社,分别在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建立了分部,图片社的图片大量刊载在美国主要的图片杂志《生活》以及《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马格南摄影师这个称号是摄影师们仰望的最高爵位,是“天下第一的摄影团体”,是个“神圣的群体”。 布列松在1931年参加了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5年在美 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三年的时间,他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2004年8月,享誉国际的法国摄影大师、20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法国逝世。总统希拉克说:“法兰西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摄影家、真正的大师、一代最具造诣并为全世界广为尊重的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并高度评价卡蒂埃·布列松“作为时代不可缺少的见证人,他用激情去拍摄20世纪,以他博学的目光去记录人类的活动与文明。” 这位摄影之父用他的摄影“定义了20世纪”,更有相当多的摄影师说自己是看了布列松的照片之后才决定成为一名摄影师的,他几乎成了20世纪摄影的代名词。评论家认为他的影像具有与塞尚或者伦勃朗的作品类似的复杂性,而其中的美与诗意更是无以伦比。参考文献: [1] 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7月。 [2] 江融:《摄影的力量》,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年2月。 论衬词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黄 英 衬词在我国各族的民歌中,都普遍存在着,不论是山歌、 小调、劳动号子都有之,并且是千变万化的。这直接导致民歌表现的丰富性,与词曲结合的多样性以及审美观念的深刻性。但伴随人民生活的演变,衬词也赋予新的内容,同时也被人忽视。 一、衬词在民歌中的范围及作用特性1、无意衬词 是存在民歌中的各种不同音色,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表示什么意义的衬词。如民歌中的“呀!啊、呕、依”等,一般是单个字,用在民歌的乐句结束或乐曲的终止处,不属于本歌词的范围,属于一种表现形式,对歌唱的内容起宣染、补充、描绘的作用,有时用在曲首或曲尾并可以构成乐段。如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衬词“哎”用在句首,起描绘,宣染主题的作用,形象 地为后面所表达的在银色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又如:《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 衬词“啥”曲间,“哟喂”曲尾,用这几个衬词把“我望槐花几时开”加以断开,更维妙维俏地表现了姑娘思念情郎的神情。 2、含意衬词 有一定含义,起表现、喧染、描绘主题的作用,主要是在继承发展过程中,把曲谱填上衬词,而另一部分歌词则保留下来而形成,它同无意衬词一样具有对歌唱的内容起补充喧染描绘的特性,又同样不属于歌词,一般用在歌词的句与

浅析壮族山歌的演唱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6730794.html, 浅析壮族山歌的演唱特点 作者:丁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3期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资助课题(编号:201106LX590) 摘要:唱山歌是壮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人民用山歌唱亲情,唱友情,唱爱情,歌声中唱尽了壮族人的喜、怒、哀、乐也照亮了壮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前进的道路。壮族人民就用自己的歌来抒发感情,唱得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关键词:壮族山歌;壮族语言;唱情;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1 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出门用歌来走路,睡觉用歌当床铺,人们用歌问路访寨、迎宾接客,用歌寻偶择配。壮族人从咿呀学语就开始用山歌传情达意,高兴时唱,忧愁时唱,人多时唱,独自一人时也唱。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所说:壮族人见面不说话,而是用歌唱,这的确反映了壮族人民爱唱善唱的特性。 走进壮乡每年都举办大大小小的歌圩,人们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择佳偶,别有一番风情。在歌圩上,来自各村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心仪的姑娘,一旦遇到合适的就唱“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 此相互了解再唱“爱慕歌”、“交友歌”,一时间歌声嘹亮,这边唱来那边和,哥哥妹妹唱着歌就把恋爱谈了,这是在其他地方不曾见过的,这些歌即兴性强,随唱随编,优美生动,健康含蓄而又爽朗热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壮族人办歌圩不仅仅是为了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壮族人把生活中的知识、生产中的技术、为人处世的道理编成诗歌,进行交流学习,从对歌中获取信息,扩大视野,进行协作与交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环境和劳动需求,这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方式。歌圩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壮族民间教育的有效层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壮族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善于用歌谣培育自己的文化;他们成功的利用歌谣教育手段和形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到随学,随唱随学,从几人到百人到成千上万人集体对歌集体学习,用歌声唱出了壮家儿女勤劳朴实、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唱山歌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照亮了壮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前进的道路。歌声中唱尽了壮族人的喜、怒、哀、乐,语言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力的手段,壮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语在语音方面有22个声母,108个韵母,6个舒音韵,2个塞音韵。词汇十分丰富、优美,表达也极为细腻、准确。比如表达红色,就有十多个表示深浅不同、情态各异的词语,如红,桃红,枣红,红通通,血红,粉红,嫩红,鲜红,大红,殷

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 年级:2019级 专业:艺术与科技(电子音乐制作) 学号:119410501 姓名:欧阳文清 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月亮粑粑, 肚里坐个爹爹(dia), 爹爹出来买菜, 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 绣扎(个)糍粑......”这首童谣相信肯定引起了绝大多数湖南人童年的共鸣,现在哼起这段旋律头脑中仿佛就能活生生的呈现出湖南人的乡间生活。《月亮粑粑》的这首童谣也对湖南民歌民谣的情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南省境内丘陵、土地广布,山歌流布广泛,这也印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湖南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湖南民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 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3种: 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 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 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它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的伴随着历史”(田汉语)。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湖南百姓也是受到了楚文化的熏陶。当地的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 在《九歌·湘君》中则可以看到: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此篇是祭湘君的诗歌,描写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依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的感情。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中国民族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设计时段】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方法: 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江苏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3、陕北民歌?赶牲灵?4、江浙民歌?采茶舞曲?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浅析连城方言对连城山歌的影响文献综述

浅析连城方言对连城山歌的影响文献综述 一、前言 客家山歌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最为深情,最为卓越的歌种之一。而连城山歌为客家山歌三大类的一类,其以独特的结构,平缓的旋律,以及朴素、原始的音乐风格,吸引了许多山歌爱好者前往学习研究。连城山歌音域较窄,节奏灵活自由,难以准确的记录,这些特点归咎于人们对连城方言的发音与音调的掌控。连城方言对连城山歌的影响很大,几乎可以说是方言的各各方面影响着山歌的每个细节。 每一种民歌都是与其他的方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就好比:河北的梆子戏,它有河北的方言的激越,山东的民歌,它有山东方言的豪爽,浙江一带的民歌,它有浙江方言的俏丽,京剧,那更为熟悉,它有京腔韵的干脆。那么连城山歌有什么呢?它有连城方言的甜美,朴素。原始的美。所以说语言是各地山歌或民歌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山歌生命的组成。 连城方言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了普通话与外语的冲击,但连城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护思想,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触、连城人不但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生活区域,保存了当地的文化礼俗,而且形成了独立的语言系统。连城山歌便是在这种系统上发展起来的。 二、主体 古有清代徐大椿在其《乐府佳声》中提到“字若不复,曲调虽好,而动人不易。”李海有本著作为《闲情偶寄,演习部》之中提到“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细。先问有字无字。”由此可见无论古今,语言对歌曲的影响甚是可观。项梦冰在《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连城客家话的发音与记法,还有音调的高低;吴尧生、马卡丹在《连城风物》中记录了许多当地的民歌民谣;李秋玉在《客家山歌艺术特点分析》中,告诉了我们她对客家山歌的见解;黄美云在《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承》中,向我们家少了客家文化,告诉我们如何发展与传承客家文化…… 前辈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有用的资料。在本文中,我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讲述了连城方法对连城山歌的影响。连城山歌它流传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的古语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到的人们不再喜欢原汁原味的山歌,传统的山歌正被年轻一代慢慢疏远乃至遗忘。通过本文的概述,希望可以向世人介绍及弘扬客家的文化,为客家文化喜好者提供有用的帮助。 三、总结 连城山歌是连城人们生活的结晶;是记载历史文化的精灵;是连城方言与方言组成的魅力女子。她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她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她有属于大家的记忆........ 如果说连城山歌是一条清澈的河流,那么连城方言就是河流中的水分子,那么节奏、情感、旋律等因素就是水分子中钙离子、镁离子、氢离子等有机矿物质。它们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着,让自身焕发光彩,以至于更好的走向人们的心中、走出乡村、走向世界。

最新-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 精品

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 摘要《小背篓》是一首典型的新时期经典民歌,具有浓厚的湘西风格,作为湘妹子的宋祖英以湘西人的身份完美首次演绎了《小背篓》,并一直被人们所广为传唱,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通过对《小背篓》艺术风格的分析,将进一步了解湘西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特质。 关键词小背篓;宋祖英;艺术风格;演唱特质;创作作品一群在湘西大山里把冰棒放在背篓里的土家族苗族大妈、背篓、吊脚楼、深山、溪水、赶场、河滩……这一连串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幅典型的湘西边城风光景象,这也正是《小背篓》所呈现的清纯画面。 由欧阳常林先生作词、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作曲,1990年由宋祖英把这首散发着浓郁湘西气息的原创声乐作品带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并深深打动了全国观众的心。 一、《小背篓》的创作背景简析词作者欧阳常林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创作的《小背篓》歌词朴实无华、亲切动人、形象鲜明。 体现出欧阳常林先生创作思路的艺术独特性,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之情,他深深喜爱着这片土地,且对湘西人民生活现状了解细微,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歌颂和美好回忆。 曲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四川成都人。 自从1955年10月分配到湖南省歌舞团工作起便扎根湖南这块具有浓郁民族音乐的土地,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全身心地投入这片热土,进行创作,深入侗乡、苗寨采集音乐素材,踏遍三湘四水,在充分吸收民间歌曲丰富养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创作之中,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唱响全国的湖南民歌。 在他五十余年的创作艺术生涯中,白诚仁先生更以伯乐的眼光挖掘培养了何纪光、宋祖英、吴碧霞等一大批湘籍歌唱家。 他是第一个开采出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富矿创始者,《小背篓》就是他其中的一部经典原创作品。 进入1990年初,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音乐的传播媒介在这种大驱势的浪潮中得到不断提升和壮大,从当时单一的卡带、录音机、磁带、录像带到有

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来直畅而集中地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汉族许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慢赶牛”、“挣颈红”等等。 山歌的音乐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往往曲调的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而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或感情的节制,因而易于感人。 一般山歌下属的主要种类有: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传统信天游的内容主要在爱情和诉苦两个方面,基本曲调大约有100多种。 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一带。与信天游相似,旋律受到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花儿--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 江浙山歌--是流行于江浙一带山歌的统称。与北方山歌不同的是,江浙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的数量也比北方山歌少,常见的有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几种。在较少的基本曲调的基础上,江浙山歌音乐形式自由,即兴性强,唱词变化多,句式结构变化幅度较大,

以基本曲调的多种变化形态来适应不同的情绪和唱词。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经北方窄些,音乐委婉秀丽。 闽、粤、赣客家山歌--客家特指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流域南迁的汉族居民,客家山歌旋律的起伏度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西南山歌--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多山地、多丘陵和高原地带,几乎到处都可以听见节奏自由而绵长的山歌。四川山歌刚劲、幽默,并体现出深厚的汉族文化传统,云南的汉族山歌更丰富多彩,并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和边远地区的清新。贵州的汉族山歌则显得古朴、深沉,更带有原始的自然魅力。 湖南山歌--湖南地处长江中流,境内丘陵、山地广布,山歌广为流传。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和“低腔”三种。高腔山歌流传于湘中,湘北,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拖腔处常有“啊呜啊呜”的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里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小,由妇女在室内歌唱。 “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有的地方又叫“田歌”(浙江)、“秧歌”(安徽)、“秧号子”(安徽、苏北)、“打闹”(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调子”或“号子”(陕西南部)等,主要是在插秧、除草、车水等劳动场合,具有驱除疲劳、振奋劳动者情绪的实际功用。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相互问答逗趣 所唱,歌曲中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谈中国民歌的风格特征 【内容摘要】 民歌是世界各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经典,反映着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特色,从而成为该地区音乐特征的标志。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也形成民歌在风格上的多姿多彩。本文简略地就我国南方,西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作一下介绍。 【关键词】中国民歌风格特征比较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理查德·哈特说过:“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必须由文化特征入手。个性差异明显的中国民歌文化,最鲜明之处也正表现在其地域的风格差异上。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南北民歌的对比: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 而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是西北民歌。区别于当前歌坛孱弱无力、浮泛绮靡的流行风气,能让你感觉到心灵深处的震撼的,能让你闻声落泪、血脉贲张的,那就是西北民歌。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太行山以西山西高原、黄土高原、青海高原统称西北高原。西北山歌是指流行于此一地区的山歌体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西北的山曲、烂席片、内蒙古的爬山调、陜北的信天游、和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音乐特性:苍茫、凄然。 对于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大多数为小调,中原民歌多数为大调,形成原因同上。小调的色彩比较柔和凄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普遍是比较落后和贫穷的生活也比较艰难,所以他们一般用小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大调色彩光明,中原生活相对比较稳定,丰衣足食,所以一般用大调来表达他们的内心。 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关: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对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2、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方言有关: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3、民歌地方风格的形成还与该民族的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形态、生活方式都因素有关。

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对河曲民歌中衬词衬腔的探析 摘要河曲民歌中衬字、衬词、衬句构成的衬腔,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与民歌中的优美曲调融为一体,千姿百态,令人叫绝,且运用相当频繁,几乎是没有衬词不成歌。衬词衬腔既是一种声音符号,也是一种感情符号。衬词衬腔的大量使用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河曲民歌的表现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的河曲民歌,对其中所出现的衬词衬腔进行了分类,概括了衬词衬腔在河曲民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从衬词衬腔这一切入点初步探讨河曲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对研究、演唱、继承和发展河曲民歌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河曲民歌;衬词;衬腔;特色 引言 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中,衬词衬腔是十分独特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花样极多,而且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使人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仅根据衬词衬腔就能大致分辨出它是哪个地区的“特产”。近年来,许多音乐家和理论家开始研究起了民歌的衬词衬腔,如《论中国民间歌曲中衬腔的运用》对民间歌曲中衬腔的分类以及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如《陕北民歌衬词衬腔论析》从结构、情感、演唱三方面分析了陕北民歌的衬词衬腔;如《重庆民歌中的衬词衬腔浅析》对重庆民歌中衬词衬腔的分类、作用及意义予以论述与分析,为研究、探索重庆民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以上这些文献主要是对民歌衬词衬腔的类别、结构功能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概括。 近年来,有不少对民歌衬词衬腔文化内涵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研究者对自己非常熟悉的民歌种类,还无人对某个民族甚至全国民歌的衬词衬腔作出系统的研究。在阅读相关文献后,我决定按照河曲民歌的体裁对本地区民歌的衬词衬腔进行分析研究,尝试挖掘河曲民歌的艺术魅力以及社会意义,使演唱者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更好的演绎地方韵味,使河曲民歌的衬词衬腔研究在我国民歌研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河曲民歌简况 (一)河曲地理简况 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流入晋陕峡谷,越过偏关县寺沟,就到了位于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黄土高原,南北长56公里,东西

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表现特征.

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表现特征 内容摘要:“衬词”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民间歌曲中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的表现特征,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掌握民族音乐特点,总结民族音乐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歌曲衬词特征我们的祖国具有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绚丽。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不但体现在创作、表演和理论方面,而且也体现在表情达意的“衬词”语言上。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衬词”语言在民族、民间歌曲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但有助于民族风格的体现,也有助于地方色彩的突出,更有利于歌曲情感的积极表达。它在音乐性格的刻画上,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上,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研究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语言艺术的表现特征,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掌握民族音乐特点,总结民族音乐规律,对民族音乐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衬词”,就是在歌曲中,除格式规定的字数以外,为了行文和歌曲的演唱需要而增加的字。如歌剧《刘胡兰》“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天气(那个)虽冷心里热”中的“那个”就是衬词。衬词作为一种音乐语言,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其表现力也是十分丰富的。“衬词”在歌曲创作中,运用是否准确,是否恰当,其形象性、生动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体现着民族风格、地域特色,而且也影响着歌曲情感的表达。这种准确与恰当、形象与生动、模仿与模拟,就是“衬词”语言在民族、民间歌曲中几个重要的表现特征。 1.“衬词”语言在民族、地域风格上的准确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语言上、表情达意的方式上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衬词”也是如此,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其“衬词”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要注意它的准确性。“衬词”作为歌词中一种表情达意的语言元素,在其运用上应该准确鲜明,并体现其民族特点,地域特色。它作为一种音乐情感语言,一种音乐情感表达元素,在民族、民间歌曲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体现在民歌中,也体现在当代很多优秀作品之中。如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是一首四川民歌,产生并流行于四川康定,所以又叫《康定情歌》。这首歌旋律优美、抒情,描写了康定城里年轻人的爱情。歌中的“溜溜”就是衬词,它活跃了节奏,舒展了歌腔,使歌曲的表现更加生动、风趣,不但体现了四川特有的地方色彩和特征,而且也增添了歌曲的表现力。又如民族风格创作歌曲《青藏高原》(张千一词曲),歌曲融入了藏族民间旋律,具有浓郁的藏族色彩。歌曲高亢、朗洁,不但唱出了蓝天的圣洁,也倾注了人们对高原的赞美之情。曲中的衬词“呀朗索”就具有浓郁的藏族韵味,歌曲的引子与尾声都用到了“呀朗索”这种衬词语言,特别是尾声,运用变奏手法,唱出了高亢、明朗的天外之音,令人耳目一新,雅韵脱俗。所以说,“衬词”语言在民族、地域风格上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衬词”语言的重要表现特征,它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体现了民族风格,也体现了地域的特点。 2.“衬词”语言在情绪渲染、情感抒发上的恰当性恰当,即适当、妥当、合适之意。民族歌曲创作中,除准确把握“衬词”的民族风格与地域色彩外,恰当地运用“衬词”渲染气氛,表现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情感的表达主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编号: 南华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 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作者姓名:张凤香 所在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谢晓鸣 班级: 14 级中文1班 学号: 20144120115 2016 年 10月2日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考核表 作者姓名张凤香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44120115 题目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指导教师谢晓鸣职称讲师 指 导 教 师 评 阅 意 见 年月日 建议等级:指导教师(签名) 评 审 小 组 评 阅 意 见 年月日 评定等级负责人(签名) 审定等级负责人(签名)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民歌元素——以《边城》为例 摘要:任意一种新文学流派和样式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因素与人文环境。湖南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的故事背景发生的场所,他所具有的独特地域文化必然介入到作者的创作中,成为沈从文小说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人们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时,耳边总是回响着一支支充满了湘西风情的民歌。这些民歌的插入十分恰当,成为沈从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具有丰富的体裁、内容和形式的民歌在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沈从文,民歌,《边城》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in "border tow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ny kind of new literary genres and styles are produc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Xiangxi, Hunan is the place where the 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Shen Congwen, he has a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inevitab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When people read the works of Shen Congwen, the ear is always echoed with a support of Xiangxi folk songs. The insertion of these folk songs are appropriat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with rich genre, content and form of folk songs in the works have a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 and has a unique artistic effect. Keywords: Shen congwen ,folk song ,Border town 引言

音乐鉴赏中国民歌

第二周中国民歌 教学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大学一年级 课时:2课时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分类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民歌 教学内容 1什么是民歌 民歌就是民间所流传的歌曲的简称。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民间歌曲源远流长,世世代代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劳动。《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民间歌曲浸透了劳动人民心血,是发自人民群众肺腑的声音。 2民歌的创作特点 民歌是在广泛的群众性即兴编创中产生,并通过口头传唱来代代延续的。民歌的创作,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民歌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出来的,它并没有具体的作者。民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同时经历着一个被选择、被加工的过程,所以,每一首能够流传下来的民歌,都凝聚着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3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民歌在结构上一般都比较短小,艺术形象集中,单纯。表现内容的方法比较直接,朴实。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我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歌宝藏,由于民歌受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和语言音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各地的民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味很浓。比如说,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是婉转流畅,就好象中国南方地区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一样,而北方的人一般都比较豪爽粗圹,西北地区的民歌也都往往比较高亢,没有南部民歌优雅细致。而草原地区的民歌则是音调悠长,气息宽广,有种蓝天白云的感觉。 4民歌的分类 由于民歌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它所表达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表达爱情的,有反映社会矛盾的,还有歌唱风光等等很多,几乎囊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由于内容表现的不同需要,民歌的体裁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编唱条件和思想内容的表现要求,使各类民歌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形成了不同的体裁形式。大体上可分有三大类:1号子2山歌3小调 号子 1号子的起源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间歌曲。《淮南子》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以前的人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极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 2特点与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