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原料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原料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原料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原料的生物性污染及预防

张金亚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0级1班,陕西汉中723000)

指导老师:梁引库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是我们认识到解决食品生物性污染问题的迫切性。减少食品生物性污染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而预防还得从食品生产加工的源头开始,即从食品原料的预防做起。首先,了解食品原料受到生物性污染的途径,以及生物性污染的类型。再针对分析,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字】食品原料;生物性污染;预防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自古食品安全问题就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食品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中心问题是食品污染问题,要使食品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任重而道远。

1.食品污染污染问题

食品污染是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的改变的过程。污染物是构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污染物的性质的不同可将食品污染分为以下三种:

(一)生物性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

(三)物理性污染。

在以上三种污染中,生物性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生物性污染所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2000年—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的检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位居首位,占39.62%;化学性食物中毒占38.56%;动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占10%左右。由此可见,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之大,同时也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出现在食品中的细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疾病等的致病菌外,还包括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可作为食品受到污染标志的非致病菌。寄生虫和虫卵主要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间接通过水体或土壤污染食品或直接污染食品。昆虫污染主要包括粮食中的甲虫、螨虫、蛾类以及动物食品和发酵食品中的蝇、蛆等。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其他病毒不易在食物中繁殖。

生物性污染在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及消费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使食品收到污染,以至于降低食品的品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由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中,生物性污染对原料的污染最严重。原料的质量好坏也是影响食品品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接下来主要讨论食品

原料污染中的生物性污染。

3.食品原料中生物性污染的途径

食品原料在采集、加工前期表面往往附着众多细菌,尤其原料表面破损的地方常有大量细菌聚集。即使在运输储藏过程中注意到卫生措施,但由于在产地早已污染了大量细菌,如果不加处理,这些细菌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在加工前的原料食品中所含的细菌,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总是比加工后要多得多。生物对食品原料的污染途径、污染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一下两个大的方面:

3.1 内源性生物污染

内源性生物污染是指凡是生物在生长、生活过程中,由本身携带的微生物或寄生虫而造成的生物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体表总是存在一定类群和数量的微生物。当受到沙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就会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当家禽感染了鸡白痢、鸡伤寒等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卵巢,在蛋黄形成时被病原菌污染,使所产卵中也含有相应的病原菌。

3.1.1 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常以一定的类群和数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如在动物消化道中存在的微生物有大肠杆菌、肠球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当机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动植物机体抵抗力下降,这些微生物可侵入组织内部造成机体的污染,引起原先正常固定寄生的部位发生改变和失调,这将成为原料腐败变质和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如大肠杆菌正常寄生在肠道中,正常情况下肠道的细菌群维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是不会发病的,当抵抗力下降时,大肠杆菌可转移到肝脏、心包、气囊、腹膜、呼吸道等,导致发病;当抵抗力下降时,一些无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还会大量繁殖引起肠道细菌群失调,从而导致了肠道疾病的发生。

要发生条件性致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正常寄生于机体的微生物存在,这种存在非常正常,不存在感染的问题;二是必须有影响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条件。通过以上的两个条件,而使机体造成相应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就是:一、正常寄生的部位发生改变,造成寄居部位的变化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抵制反应;二、原寄生部位中的微生物数量上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微生物数量的失调。通过这两种变化的产生,最后导致机体的发病。这种发病就是条件性致病。

3.1.2 致病性微生物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共有八大类: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细菌、立克次氏体、依原体、病毒、支原体。动物被致病微生物诸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沙门氏菌、口蹄疫病毒等感染后,使患病动物自身带然致病菌或病毒造成食品内源性污染。这些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往往能使人患病。

3.1.3 寄生虫

动植物食品原料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会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寄生虫。人畜共患寄生虫如旋毛虫、弓形虫、棘球蚴等,可能造成人在吃过受感染的食品后患病。

3.2 外源性生物污染

食品原料的外源性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原料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等的污染,这是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外源性生物污染对食品原料的污染主要有一下途径:

3.2.1 通过空气污染

微生物在空气中大量存在,常随空气附着在食品原料的表面。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来自土壤、水、人及动植物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它们可随着灰尘、水滴的飞扬或沉降而污染食品。此外,人们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带有微生物的痰沫、鼻涕及唾液的飞沫,可以随空气

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品原料。食品暴露在空气中被微生物污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少微生物污染,获得优质的食品,讲究卫生或净化空气是十分必要的。

3.2.2 通过水污染

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如果使用含有大量微生物尤其是含有致病性微生物的水,则必然造成动植物的患病,致使食物原料受到严重污染。

3.2.3 通过土壤污染

在自然界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最丰富的,表层泥土可含有微生物107~108cfu/g,常为食品原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中除正常的自养型微生物外,病人和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动物尸体及屠宰加工废弃物、污水等,也可使其带染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此外,土壤本身还存在着能够较长期存活的致病性微生物,如肉毒梭菌等。

3.2.4 运输过程的污染

食品原料在运输过程中常常由于违反操作要求而造成微生物污染。如运输车辆不洁净,甚至装运过腐败变质物品或不洁净的物品,在使用前未经彻底清洗和消毒而继续使用,即可严重的污染新鲜食品。或在运输途中,使食品原料暴露或没有密封,以致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尘土中微生物的污染。

3.2.5 保藏过程的污染

食品原料在保藏过程中,往往由于环境而造成微生物的污染。例如,将粮食贮存于阴冷潮湿、霉菌滋生的仓库内,致使粮食受到霉菌的污染;或存于露天场地,受到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3.2.6 病媒虫害的污染

苍蝇、老鼠、蟑螂等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致病性微生物。一只苍蝇其身体表面可待细菌达数百万个,而其肠道内可含细菌数千万个,80%的苍蝇肠道中带有痢疾杆菌。鼠类的粪、尿中常有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因此,食品原料如被苍蝇、老鼠、蟑螂等病媒虫害叮咬,就会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4.食品原料生物性污染的种类

生物性污染可分为微生物污染、寄生虫污染和昆虫及病毒污染。

4.1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及其毒素导致的传染病流行.是多年来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症。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在过去的20多年问.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得到确认的有30余种。人类历史上一些猖獗一时的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脑膜炎等。在医药卫生及生活条件改薄的情况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现实证明人类在与病原微生物斗争中的每一次胜利.都远非一劳永逸.一些曾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核病如今在一定范围内又有蔓延的趋势。由霍乱导致的饮水环境卫生恶化又开始出现。登革热、鼠疫、脑膜炎等也在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接连发生。一种能引起肠道出血的大肠杆菌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先后多次危害人类,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微生物污染成为世界各国不断攻克的难题。微生物污染主要可以分为细菌与细菌毒素和霉菌与霉菌毒素两种。

4.1.1 细菌与细菌毒素

在微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危害最大、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污染。在我国很多省市的调查中,畜产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检出率很高[1~4],有的调查中生肉生肉致病菌污染阳性率达70.73%[3],生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甚至为100%[4]。细菌常导致食用者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疾病[5]。致病菌只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病禽等。致病菌和其毒素可通过土壤、空气、水、食具、患者的手和排泄物等污染食品原料。食品受到细菌,特别是致病菌的污染时,不仅引起腐败变质而且会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几种细菌及细菌毒素:

4.1.1.1 痢疾杆菌

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也可引起食物中毒。痢疾是我国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的常见肠道传染疾病。全球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该病。对婴幼儿及青壮年的健康影响较大。其对理化因素

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56~60℃经10分钟即被杀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蝇肠内可存活9~10天,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碳酸15~30分钟死亡。

细菌性痢疾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久病者可贫血、营养不良和神经衰弱等。

4.1.1.2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致病菌,可引起人类的伤寒、副伤寒、胃肠炎和食物中毒,并引起动物的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主要分布于动物肠道,以动物为其储存宿主,由于动物本身带菌率高,所以引起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生鲜肉及肉类制品、蛋及蛋制品等,鲜牛奶和冰淇淋等乳制品也常常引起食物中毒[6]。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蔬菜和薯片等食品污染沙门氏菌的事件不断增加[7],导致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爆发在世界各地和中国频发不止[8]。美国疾病预防中心、欧盟24个成员国和中国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甚至有人因此而死亡[9]。2008年6月9日,美国疾控中心宣布,美国中西部和南部9个州暴发沙门氏菌病疫情,有近百人染病,并将“中毒”原因归咎为生食了从超市或是餐馆购买的新鲜西红柿,因为在对这些吃过西红柿的患者检查中都发现了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因此,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重要预防措施。

沙门氏菌中毒的症状主要由急性肠胃炎为主,潜伏期一般为四至四十八小时,短期是数小时,长期是两天至三天,前期症状有恶心、头疼,全身乏力和发冷等,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腹疼,粪便以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脓血和黏液,一般发热的温度在三十八摄氏度至四十摄氏度,重病人出现打寒战、惊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状。病程为三天至七天,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如不及时进行急救处理也可导致死亡,多数沙门氏菌病患者不需服药即可自愈,婴儿、老人及那些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应就医治疗,沙门氏菌携带者不可从事准备食物的工作,直到获得医生的许可。

4.1.1.3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死亡率甚高。霍乱弧菌在未经处理的粪便中,可存活数天;在冰箱内的牛奶、鲜肉和鱼虾水产品中存活时间分别为2~4周、1周和1~3周;在室温下存放的新鲜蔬菜中,可存活1~5天;在砧板和布上可存活相当长时间;在玻璃、瓷器、塑料和金属上存活时间不超过2天。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不强,而爱尔托生物型抵抗力较强,在河水、井水、池塘水和海水中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长,有时在局部自然水中也能越冬。

主要病变均由严重脱水引起,临床可见指纹皱缩,皮下组织及肌肉干瘪。心、肝、脾等脏器均见缩小。内脏浆膜无光泽。肠腔高度扩张、肠内充满泔水样液体,肠粘膜松弛,但粘膜上皮完整,无溃疡。胆囊内充满粘稠胆汁。肾小球及间质的毛细管扩张,肾小管肿胀、变性及坏死。其他脏器也有出血、变性等变化。

4.1.2 霉菌与霉菌毒素

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受霉菌污染的农作物、空气、土壤等均可致使食品原料受到污染。食品中的霉菌主要有黄曲霉、青曲霉、麦角酶及寄生曲霉等。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有200多种,不

同的霉菌产毒能力不同,毒性大小也不一样。

4.1.2.1 黄曲霉毒素

1960年,英国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这些可怜的火鸡和鸭子吃的是花生饼。花生饼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禽畜饲料。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玉米、稻谷、棉籽等以及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损害肝脏,发生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表现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区触痛等;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以至抽搐而死。黄曲霉毒素主要诱发动物发生肝癌.也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癌症。

黄曲霉毒素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10]。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毒性比砒霜大68倍,仅次于肉毒霉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据悉,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4.1.2.2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普遍存在于热带和气候温和的地区,常现于燕麦,大麦,小麦和玉米农作物上。

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和纯绿青霉产生一种霉菌肾毒素,可分为A和B两种类型,A的毒性较大。赭曲霉毒素在4℃的低温下赭曲霉即可产生具有毒害作用浓度的赭曲霉毒素。动物摄入1ppm体重剂量的赭曲霉毒素A可在5~6天致死。常见的病变是肾小管上皮损伤和肠道淋巴腺体坏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鸡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下降。OTA的慢性中毒还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骨骼完整性差,肠道脆弱及肾脏受损等。

4.2 病毒污染

4.2.1 口蹄疫病毒

口蹄疫病毒是一种引起偶蹄兽的接触性急性病原。历史上,1951-1952年在英法爆发的口蹄疫,造成的损失竟高达1.43亿英镑;1967年美国口蹄疫大爆发导致40万头牛被屠宰,损失1.5亿英镑。英、法国等国家爆发口蹄疫后,严重影响到了猪肉的售价。最易感染的动物是黄牛、水牛、猪、骆驼、羊、鹿等;黄羊、麝、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低。口蹄疫在亚洲、非洲和中东以及南美均有流行,在非流行区也有散发病例。

口蹄疫发病后一般不致死,但会使病兽的口、蹄部出现大量水疱,高烧不退,使实际畜产量锐减。另外,有个别口蹄疫病毒的变种可传染给人。因此,每次爆发后只能屠宰和集体焚毁染病牲畜以绝后患。由于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畜牧业的“头号杀手”。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泡(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在数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治,预防主要通过疫苗注射接种,发生口蹄疫的则捕杀。

4.2.2 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是猪瘟的病原,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病。猪瘟病毒对乙醚敏感,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猪瘟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有粪、尿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病毒,经肉品、废品和废水广为散毒,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伤口等感染。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猪瘟对猪危害极

为严重,会造成养猪业重大损失。

4.2.3 疯牛病

疯牛病易感动物为牛科动物,包括家牛、非洲林羚、大羚羊以及瞪羚、白羚、金牛羚、弯月角羚和美欧野牛等。易感性与品种、性别、遗传等因素无关。发病以4~6岁牛多见,2岁以下的病牛罕见,6岁以上牛发病率明显减少。奶牛因饲养时间比肉牛长,且肉骨粉用量大而发病率高。家猫、虎、豹、狮等猫科动物也易感。

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罗伊茨费尔德—雅各布氏症(简称克-雅氏症),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出现痴呆或神经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病人最终因精神错乱而死亡。

4.3 寄生虫污染

寄生虫是指不能完全独立生存,需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的虫类。寄生虫在其寄生宿主内生存,通过争夺营养、机械损伤、栓塞脉管及分泌毒素给宿主造成伤害。寄生虫及其虫卵直接污染食品或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水体或土壤后,再污染食品,人经口摄入而发生食源性寄生虫病。

4.3.1 猪绦虫

猪绦虫属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幼虫也可侵入人体。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中间寄主为猪故得名。被寄生的猪肉通称“米猪肉”、“豆猪肉”或“珠仔肉”。猪带绦虫病可引起患者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儿童可影响发育。猪囊尾蚴如寄生在人脑的部位,可引起癫痛、阵发性昏迷、呕吐、循布。

4.3.2 旋毛虫

旋毛虫是线虫动物门、无尾感器纲毛形目、毛形科、毛形属的一种。主要寄生的部位有膈肌、舌肌、心肌、胸大肌和肋间肌等,以膈肌最为常见[11]。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纤维内,一般形成囊包,囊包呈柠檬状,内含一条略弯曲似螺旋状的幼虫。旋毛虫囊包的生哺乳动物(主要为猪)肉而染病。另外,含旋毛虫囊包的碎肉屑也可被猪、狗、猫、鼠等食入,因此,本病也可在这些动物中传播。本病预后一般较好,少数死于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肺炎、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食入的囊包多达每公斤体重 5个时可致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几乎所有食用猪肉或猪肉制品的地区均有人体感染的报告。据20世纪70年代初的资料估计,美国约150万人肌肉中带有旋毛虫囊包,每年新感染的人数达15~30万。中国自70年代以来曾先后在云南、河南、西藏、辽宁、黑龙江等地发现病人。人的感染率与当地疫源地的存在及生食肉类的饮食习惯有关。食牛、羊肉之所以会受染,可能因牛、羊等食入受污染的饲料、野草所致。

5.食品原料生物性污染的远方措施

5.1 防止原料的生物性污染

对于农作物要实施田间防止污染:首先要防止病虫害、防止倒伏,在收获时要及时去除病虫污染和霉变的作物。在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防止发生霉变。干燥、降温,使环境不适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在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的环境、设备、辅料和工作人员,都应注意防止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无菌密封包装是食品加工后防止微生物再次污染的有效方法。

对于动物性食品原料,要在动物生长过程中对牲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防疫,发现病畜、病禽后及时处理,防止造成大的损失。对动物的饲养环境要经常打扫消毒,防止病毒、细菌的滋生。

5.2 减少或去除原料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及其原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微生物,包括有病原菌和腐败菌,不仅可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食用后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健康损害。

对于植物性食品原料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如挑拣霉粒法、碾轧加工法、加碱去读法、加水搓洗法等。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过滤、离心、沉淀、加热、灭菌、干燥、加入防腐剂、辐射等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食品的不同性质,加以选择应用。但应注意选择的方法应以不损害食品的营养、风味、

表观性状、内在质地和食用价值为原则。

对于动物性食品原料减少生物性污染的方法有一下几点。一是要对牲畜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二是要加强宣传力度,使人们不去食用有寄生虫寄生的肉,如“米猪肉”,不去食用生肉或是没有完全加工成熟的肉制品;三是要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对切肉用过的刀、砧板要及时的进行清洗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5.3 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对于食品原料进入市场或是食品生产企业时,要严格检查。保证食品原料的安全。

总之,关注食品安全事关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从根源上控制食品污染,控制生物对食品原料污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首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张磊,彭少杰,戚柳斌,等.2006 - 2007年上海市市售食品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

25(4):337-341.

[2] 王燕梅,乔昕,袁宝君,等.2008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8):2011-2013.

[3] 刘燕,陶勇,石志峰,等.马鞍山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 (16): 3126-3128, 3135.

[4] 李国兰,郭玲,李治悦,等.阜阳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4(5):

339-340,346.

[5] 许牡丹,毛跟年.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06-207.

[6]董明盛,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杜·2006.

[7]Lee Leam Han,Cheah Yoke Kqueen,Noorzaleha Awang SaIleh,etal.Analysis of Salmonella Agona and Salmonella

Weltevreden in Malaysia by PCR fingerprinting and antibiotic profiling[J].Antonie van Leeuwenhoek,2008.941377—387.

[8]甘学雄.关注沙门氏菌,确保禽蛋食品安全[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8。10:20一21.

[9] Mead P S,slutskerl,Dietz V.Ct al.Food 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Emerging lnfectious Diseases。

1999,5(5): 607·625.

[10] 纵伟,杨锡洪,董彩文,等.食品卫生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11] 何计国,甄润英.食品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1.简述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4 人及动物体 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5 加工机械及设备 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6 包装材料 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1、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 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5、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d,平均致死率为4.1%。 6、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即通称的痢疾杆菌。痢疾贺志贺氏菌是导致典型细菌痢疾的病原菌,在敏感人群中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

生物性污染与食品安全

生物污染:指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是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性威胁。 生物危害: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寄生虫及其虫卵和昆虫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产品污染,这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 生物富集:由于食物链的关系,残留在各类生物体内的农药逐渐被积累起来,这就是生物富集现象。 细菌污染指标:(1)细菌总数的检验(2)大肠菌值(3)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内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

1、食品污染途径有哪些? ①原辅材料污染:种植业中化肥、农药、植物激素;养植业中抗生素、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水产品中污染、赤潮等均可造成食品污染,且程度较严重。 ②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容器、用具、管道未清洗干净或使用不当;生产工艺不合理;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不良均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③包装、储运、销售中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不洁可造成污染;食品贮存条件不卫生或散装食品及销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 ④人为污染:食品中人为掺伪,或加入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用工业原料作为食品用原料来生产食品;用工业拔染剂“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加入食品中“漂白”;在猪饲料中加“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等故意造成食品污染。 ⑤意外污染:由于火灾、地震、水灾、核泄露等,也可对食品造成污染。 2、食品污染有哪几个特点? 第一,食品被污染日趋严重及普遍,其中化学性物质的污染占主要地位。 第二,污染物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时,浓度可以不断积聚增高,即所谓生物富集作用,以致轻微的污染过程经生物富集作用后,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现今食品污染导致的危害,除了急性毒性作用外,以慢性毒性为多见。由于长期少量摄入。且生物半衰期又较长,以致食品污染在体内对DNA等发生了作用,可出现致畸、致癌、致突变现象。 3、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 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4、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哪几方面? 影响食品的感官 急性食物中毒 对机体的慢性中毒 致畸作用 致突变5、食品杂物污染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①食品在生产时的污染; ②品储存过程中的污染; ③品运输过程的污染; ④意外污染; ⑤食品的掺杂掺假。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第一大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威胁。以下总结了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供检测同行们参考。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旧污染。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2、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霉菌对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外,还会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3、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

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对食品加工有益,如发酵粉、酿酒酵母,有的为致病菌。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5、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

食品论文化学原料论文:浅析食品工程中化学污染的控制

食品论文化学原料论文:浅析食品工程中化学污染的控制[摘要]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食品添加剂、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十分泛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如何有效控制食品生产过程中受到这些化学原料的污染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食品; 化学原料; 污染; 控制 1 常见的食品化学物质及危害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物、环境污染物、有毒或不洁的包装材料、真菌毒素以及重金属等, 对这些污染物的检测则是控制食品 安全的关键所在。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残 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土壤和水体中。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 物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既可以使得加工食品色、香、味、形及组织结构俱佳,还能保持

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改进食品加工工艺,提高食品生产效率。但是也有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毒性,例如吊白粉吊白块()在80℃以上就开始分解为有害物质,它可使人发热头疼,乏力,食欲减退等。一次性食用剂量达到10g就会有生命危险。 其他污染物如重金属元素汞、铅等,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威胁。含汞食品食入后直接沉入肝脏,对大脑视力神经破坏极大。天然水每升水中含0.01毫克,就会强烈中毒。含有微量的汞饮用水,长期食用会引起蓄积性中毒。铅会伤害人的脑细胞,致癌致突变等。影响儿童智力正常发育,主要使其脑回变浅,智力低下。 2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光谱法、色谱法及质谱联用法等。 分光光度法是检测食品污染物经典分析方法之一,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普遍应用于食品中金属、非金属含量的检测;色谱法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诸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原理以 获得分离的方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

高二生物生物性污染

辅导教案 1.根据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可将污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常见的生物性污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______________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有计划地__________,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快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从而有效地预防该种传染病的流行。 3.预防超敏反应的首要条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变应原的类型与性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做好相应的呼吸道保护措施;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注意“病从口入”;针对________变应原,则要减少接触或使用会引发过敏的物质;针对________变应原,要避免变应原进入体内。 4.生物由________经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到另外的地方,损坏入侵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5.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一般有三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而传入。

参考答案 1.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 2.传染病的流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3.远离致病的变应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 4.原生地自然或人为途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 5.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 1.什么是科赫原则? 答案:科赫原则是确定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的四条标准。具体如下:(1)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没有;(2)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培养和繁殖;(3)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症状的疾病;(4)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证明这种病原体还能够在实验室中继续培养。 2.超敏反应有什么特点?引起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与一般的抗原有什么区别? 答案: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第一,发病时出现功能性紊乱,但一般不出现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且症状出现快、消退快;第二,特应性是可遗传的;第三,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变应

食品中常见18种微生物污染(附各种菌的杀灭条件汇总)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酵母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可受此菌污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都可发生,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 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延续时问2~3d,平均致死率为4.1%。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微生物污染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使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1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2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的微生物;3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即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成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体表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当受到沙

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也会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外源性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与在空气或水等环境中生长迥然不同,因为食品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可在食品中迅速生长繁殖。食品的基本特性,食品的营养成分、水分、pH值、渗透压;食品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气体、湿度等均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任何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以及多数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以水作为溶剂或介质。食品中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是指存在于食品中的与非水成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因为这部分水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的,所以微生物无法利用结合水。游离水是指食品中与非水成分有较弱作用或基本没有中作用的水,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因而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取决于水分活度。故通常使用A w来表示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A w是指食品中水分的有效浓度,即在一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蒸汽压P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P0的比值,即: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 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1.简述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

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4 人及动物体 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5 加工机械及设备 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6 包装材料 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有的微生物数量要少。塑料包装材料由于带有电荷会吸附灰尘及微生物。 7 原料及辅料 动物性原料

食品化学性污染

食品化学性污染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总称。 化学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引起的。化学性污染物的主要类别有: (1)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农药、兽药、有毒金属、多环芳烃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杂环胺、二恶英、三氯丙醇等 (2)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溶入食品的有害物质 (3)滥用的食品添加剂 (4)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如酒中有害的醇类、醛类等 (5)掺假、造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各种农药是造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一大来源。目前世界各国的化学农药品种约1400多个,作为基本品种使用的有40种左右。农药除了可造成人体的急性中毒外,绝大多数会对人体产生慢性危害,有致癌性,致畸性,并且都是通过污染食品的形式造成; 含铅、镉、铬、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废气及废渣,对人体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长期摄入含镉量高的食品,会引起慢性中毒,并导致肾功能损伤,肺气肿等; 食用色素、防腐剂、发色剂、甜味剂、固化剂、抗氧化剂等食品添加剂,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亦及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机理,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作食品包装用的塑料、纸张、金属容器等,如用废报纸、旧杂志包装食品,这些纸张中含有的多氯联苯就会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病症。多氯联苯是200多种氯代芳香烃的总称,当今世界生产和使用这种东西的数量相当大。有资料证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气、野生动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极的企鹅、北冰洋的鲸体内,都发现了多氯联苯的踪迹。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鲜艳色泽,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食品化学性污染造成的危害。首先,合理科学使用农药,对农药施用时期、配置和施用方法等都必须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还要严格遵守兽药使用准则,科学安全用药,要针对畜禽疫病发生的种类和情况,合理用药;其次,蔬菜要摘净残叶,去除烂根,清洗干净,水果和生食的蔬菜应彻底清洗干净,有的还应消毒;蔬菜的污染主要在采摘前的生长期,应严格遵守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严格执行农药使用的残留量标准;第三,改变不良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尽量不要采用油煎、油炸、烘烤或熏制的烹调方法,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还要注重食品包装袋的卫生,禁用聚苯乙烯用作快餐饭盒,避免造成白色污染,要用聚碳酸酯塑料制作的食品包装、模具、奶瓶等。 在国家监管层面,我们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食品化学性污染造成的危害。首先,国家要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整顿,加强小企业监管,全面实施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严格生产许可,加快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向纵深发展,并突出重点,加大食品监督抽查力度;其次,

食品原料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原料的生物性污染及预防 张金亚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10级1班,陕西汉中723000) 指导老师:梁引库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是我们认识到解决食品生物性污染问题的迫切性。减少食品生物性污染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而预防还得从食品生产加工的源头开始,即从食品原料的预防做起。首先,了解食品原料受到生物性污染的途径,以及生物性污染的类型。再针对分析,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字】食品原料;生物性污染;预防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自古食品安全问题就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食品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中心问题是食品污染问题,要使食品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任重而道远。 1.食品污染污染问题 食品污染是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或感官性状的改变的过程。污染物是构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根据污染物的性质的不同可将食品污染分为以下三种: (一)生物性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 (三)物理性污染。 在以上三种污染中,生物性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生物性污染所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2000年—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全国部分省市的生肉、熟肉、乳和乳制品、水产品、蔬菜中的致病菌污染状况的检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位居首位,占39.62%;化学性食物中毒占38.56%;动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占10%左右。由此可见,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之大,同时也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2.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出现在食品中的细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传染疾病等的致病菌外,还包括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可作为食品受到污染标志的非致病菌。寄生虫和虫卵主要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间接通过水体或土壤污染食品或直接污染食品。昆虫污染主要包括粮食中的甲虫、螨虫、蛾类以及动物食品和发酵食品中的蝇、蛆等。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其他病毒不易在食物中繁殖。 生物性污染在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及消费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使食品收到污染,以至于降低食品的品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由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中,生物性污染对原料的污染最严重。原料的质量好坏也是影响食品品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接下来主要讨论食品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它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食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 a.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b.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 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 a.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 b.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微生物; c.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的细菌污染食品细菌是指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a.致病菌: 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肠道传染病b.条件致病菌: 沙门杆菌、副溶血弧菌等引起食物中毒c.非致病菌: 假单脃菌属、黄杆菌属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常见的食品细菌 1.假单胞菌属:

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值速度快。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 广泛分布于食品,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菌。 2.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 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 它们因营养要求较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糖类并产生色素。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3.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 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厌氧,后者厌氧。 它们均属于嗜中温菌,兼或嗜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1%-63%。 4.肠道菌科: 肠道菌科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为嗜中温杆菌,多与水产品、肉及蛋的腐败有关。 肠杆菌科中除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外,均是常见的食品腐败菌。 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也是食品和饮用水的粪便污染指示菌之 一。

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化学性污染 污染杂质为化学物品而造成的水体污染。化学性污染根据具体污染杂质可分为6类: (1)无机污染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污染物质有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 (2)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等元素。 (3)有机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的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4)需氧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有机物质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故称之为需氧污染物质。 (5)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生活与工业污水中的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以及农田排水中残余的氮和磷。 (6)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指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尤其海洋采油和油轮事故污染最甚。 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可以带入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某些原来存在于人畜肠道中的病原细菌,如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等都可以通过人畜粪便的污染而进入水体,随水流动而传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发现。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进行传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也是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一大课题。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因农药、废水、污水各种食品添加剂及病虫害和家畜疫病所引起的污染,以及霉菌毒素引起的食品霉变,运输、包装材料中有毒物质和多氯联苯、苯并芘所造成的污染的总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食品污染大致可分为: (1)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有害物; (2)环境污染物; (3)滥用食品添加剂; (4)食品加工、贮存、运输及烹调过程中产生物质或工具、用具中的污染物。 食品污染的种类 食品污染分为分为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污染三类。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污染食品。属于微生物食品污染

食品微生物污染途径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1.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7~109个/g。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庞杂,其中细菌占有比例最大,可达70%~80%,放线菌占5%~30%,其次是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在地面下3~25cm是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果园土壤中酵母的数量较多。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发展外,分布在空气、水和人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也会不断进入土壤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随着动植物残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土壤的。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通常无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例如沙门氏菌只能生存数天至数周,炭疽芽孢杆菌却能生存数年或更长时间。同时土壤中还存在着能够长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霉菌及放线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1.1.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不同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很大差异。公共场所、街道、畜舍、屠宰场及通气不良处的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高。空气中的尘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多。室内污染严重的空气微生物数量可达106个/m3,海洋、高山、乡村、森林等空气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数量较少。空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病原微生物、它们直接来自人或动物呼吸道、皮肤干燥脱落物及排泄物或间接来自土壤,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病毒等。患病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含有1~2万个细菌。 1.1.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有很多污染的机会,会受到多方面的污染。污染后有可能引起具有急性短期效应的食源性疾病或具有慢性长期效应的长期性危害。 第一节食品的污染及危害 一、食品污染的定义及种类 1.定义:指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介入食品的现象。 2.种类:一般情况下,常见的主要食品卫生问题均有这些污染物所引起。食品污染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昆虫的污染 化学性污染:主要有金属毒物,无机物,有机物。如汞、镉、铅、砷、亚硝胺类、多环芳烃类、酚、硒、氟等。 物理性污染:杂质——生产过程带进沙子,排泄物;人为加入,如注水、铁钉增重等。 放射性污染物:环境中有,植物种植、动物饲养、食品加工中可能进入食品。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生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排放。特别是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卫生上更加重要。前苏联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下游国家很害怕日本。 (二)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食品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污染物的毒性大小;污染量;人体的摄入量 一般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三类: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急性毒性 污染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在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损害,出现临床症状(如急性肠胃炎),称为急性中毒。引起的污染物有:细菌及其毒素;霉菌及其毒素;化学毒物(如农药) 2.慢性毒性 污染食品含有少量有害物质时,一次食入一般不会引起任何危害,但若长期反复摄入时,可造成慢性中毒。如长期摄入微量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能引起肝组织病变、坏死、甚至发生癌变;还有慢性铅中毒、慢性汞中毒会出现周身乏力等。慢性中毒较难发现,容易被忽视,更应给以重视。 3.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某些食品污染物通过孕妇作用于胚胎,使其发育不能正常进行,出现畸胎或死胎。引起致畸的物质有:DDT等农药、亚硝胺、甲基汞、二噁英、黄曲霉毒素等。在体内可引起癌肿生长的物质有数百种,其中90%以上是化学物质,如六六六、亚硝胺、黄曲霉毒素、芳香胺类、多环芳烃以及砷、镉、镍、铅等。 所谓突变是生物在某些诱变因子作用下,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的、根本的变化,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传给后代细胞,使新的细胞获得新的遗传特性。与食品有关的致突变物有: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DDT和烷基汞化合物等。第二节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概述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性污染,寄生虫污染、昆虫污染等。细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与人体健康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与人体健康 崔涛09化工(2)班0966115229 关键词:食品,化学污染物,健康 摘要:食品是人的生命之本,一日三餐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品由于污染而降低了卫生质量或失去了营养价值,并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或潜在性危害,甚至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这是现代食品卫生上的新课题,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Food of chemical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 CuiT ao 09 chemical (2) class 0966115229 Keywords: Food, Chemical Pollutants, Health Abstract: Food is the person's life, the three meals is people the most basic survival needs. Food because of pollution and reduces the health quality or lost nutritional value, and may to human body health produce different degree of acute and chronic or potential hazards, and even cause cancer, teratogenic, induced mutations role. This is the modern food hygiene new topic, also is the people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issues of product safety.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疑是是每个人所需要的,所追求的。然而食品是维持我们生命所必需的,它是否无污染,是否安全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每个人都希望每天能吃上安全、无污染的食品,给自己一个健康的人生。 虽然现在社会上无数纯天然绿色食品应运而生,但是,不可能所有的食品都能做到绝无污染,它或多或少有一点。本文着重介绍了食品中的化学污染与健康,从食品中化学污染的种类及来源,食品中的主要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深入剖析了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伤害,从提出预防食品化学污染的措施。 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类和来源 1.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品种,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化肥(氮肥、磷肥、钾肥等);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有机砷类、有机氟类、有机汞类等);各种有害金属和非金属(汞、砷、铅、镉、镍、锑、硒、钴、氟等);各种有机物、无机物(苯并芘、亚硝胺、酸、碱、苯胺等)。 1.2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涉及范围较广,污染情况也较复杂。由于近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自然资源被量应用,过去隐藏在地壳中的元素大量进入了人类环境。据报道,古代对元素的应用只有20种,18世纪应用了100多种,而现代被人们认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