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武汉市蔡甸区幸福路中学 邮编 430100

1.设计实验目的

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减少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

在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而在统编教材(如人教版全一册)的实验中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儿再加热,实验完毕后仍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加上通入的一氧化碳并未完全参加反应,所以需要的一氧化碳用量都很大。此外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本身也较复杂,还有尾气的处理装置,因而所用仪器较多。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很多,而使重点不突出,效果不尽人意。实验完毕后装置中残留的一氧化碳还会造成污染。在文献资料中,也有用加热铜丝生成氧化铜再伸入到盛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但加热铜丝生成氧化铜的量较少,要重复几次澄清的右灰水才变浑浊,且多次打开瓶塞时会有一氧化碳外逸。

2.实验仪器及用品

集气瓶(装满一氧化碳) 铜片 橡皮塞 酒精灯 澄清的石灰水 大头钉

3、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为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实验可在铜片还原成红色后再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但要等铜片冷却后再打开橡皮塞注入,也可事先注入澄清的石灰水,后者比前者好。因为事先注入澄清的石灰水可少打开一次瓶塞,减少了一氧化碳外逸,又能证明一氧化碳不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一氧化

碳与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区别。

(1) (2) (3)

4.实验操作

用集气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用橡皮塞塞紧(图1)。取一薄铜片(长5—8cm ,宽1—3cm ),打磨光亮后用大图钉固定在另一个与瓶口合适的橡皮塞上,手持橡皮塞加热,离开火焰后表面要确实看到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图2)。然后一手拔去盛有一氧化碳集气瓶的橡皮塞,一手趁热插入固定有铜片的橡皮塞,可看到铜片上黑色的氧化铜很快又变成光亮的红色,振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图3)。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尾气,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等火焰熄灭后,再振荡集气瓶,混浊程度加剧。说明未反应的尾气已除去。

5.设计装置的意义

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所需时间少(全实验过程只需3分钟左右),

突出了一氧化

碳的还原性。现象十分明显,集中了学生的观察重点。一氧化碳的用量也很少,特别是尾气的处理简单, 有效的防止了污染,体现了现代绿色化学的基本要求。完全达到了实验目的。

物质转化的规律(氧化铜的还原)

专题25 氧化铜的还原 一、复习要求: 1、记住H 2、C 、CO 还原CuO 的化学反应原理。 2、知道H 2、C 、CO 还原CuO 的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比较其实验装置的异同。 二、基础知识回顾 H 2、C 、CO 还原CuO 的比较 、试管口略向 斜。 、导气管要伸入试管 部,在CuO 紧贴试管上方内壁。、先通氢气一会儿后再 。 、停止加热后要续 ,直到试试管口略向 斜。 加热时要先均匀受 热,后固定在 部位加热。 停止加热时应先 再 。、 要确保整套装置不漏 气。 、先通 一会儿后,方可对 加热。、结束时先撤 处的三、重点疑点讨论 1、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为什么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再加热?为什么停止加热后,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点燃尾气? 3、上述三个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有什么异同?

四、解题方法指导 例题1 由三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在120℃时进行如下图的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是:①处玻璃管内固体逐渐变成蓝色;②处石灰水不变浑浊;③处玻璃管内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并在管壁有水珠出现;④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试确定原混合气体的组成。 〔分析〕: 〔答案〕: 〔启示〕:本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不然,把整套装置拆成4部分,然后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例题2 如右下图所示,X是CO、H2和CO2的一种,将X通入装置进行实验,(加热时,用酒精灯或喷灯),回答下列问题: (1)若X为CO时,实验过程中A处观察 到的反应现象为,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1)若实验时A、B中无反应现象, C中出现浑浊,则X为。 (1)若实验过程中B处物质由白变蓝, 则X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 〔答案〕 〔启示〕 五、知识能力训练 巩固知识 1、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有以下六步操作程序:①熄灭酒精灯,②通入氢气, ③加热,④停止通氢气,⑤继续通氢气,⑥检验氢气纯度。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⑥②③①⑤④ C、⑥④②③⑤① D、④⑤①③⑥② 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氧化铜先变成亮红色,后又变成暗红色,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可能是( ) A、通入氢气量不足 B、加热温度不够 C、撤酒精灯过早 D、没有继续通H2到试管冷却 3、木炭、氢气、一氧化碳分别与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有红色铜产生 B、都有氧化物产生 C、反应时都需加热条件 D、反应都属置换反应 4、木炭、氢气、一氧化碳分别跟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若木炭、氢气、一氧化碳三者质量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还原出铜最多 B、木炭还原出铜最少 C、氢气还出铜最多 D、木炭与一氧化碳还原出铜一样多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 + CO =高温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 Cu2O 反应现象: 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步骤: ①先通入CO一会儿②加热③停止加热④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注:①先通入CO一会儿 ,是为了防止玻璃管内的空气没有排尽,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是为了防止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为氧化铜. 总之:"CO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③用酒精灯点燃是进行尾气处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④此试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防止没除净的CO使人中毒 一氧化碳的这一化学性质也与氢气相类似,具有还原性,它将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因此在冶金上常用它做为还原剂,将某些金属从它的金属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如在炼铁时,利用一氧化碳,将铁从它的氧化物--氧化铁中还原出来。 3CO+Fe2O3=高温2Fe+3CO2 由以上可看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不同。 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一氧化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反应,又可生成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 2CO+O2 ==点燃==== 2CO2 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CO2 + C =高温=== 2CO 验证生成的气体:CO2+Ca(OH)2=CaCO3↓+H2O 石灰水变浑浊 原理: 1.实验室用固体草酸和浓硫酸制取CO 2.因为证明CO能还原CuO的依据是看是否有CO2生成,而制取的CO中已经含有CO2,故要先除CO2。 设计综合实验装置: 1.CO的制备装置。 2.证明CO中混有CO2;制得纯净、干燥的CO净化装置。 3.证明CO可以还原CuO的装置。 4.尾气的验证与处理装置。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通入N2排净串联装置中的空气。 3.点燃加热尾气的酒精灯。 4.通入CO,排除串联装置中的N2。 5.加热CuO。 6.停止加热CuO。 7.通入N2,排净残留在串联装置中的CO。 8.停止点燃尾气。

高中化学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口诀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口诀-实验装置- 还原氧化铜时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方程式:CO+CuO==△==Cu+CO?。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高温时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因此常用于金属的冶炼。氧化铜自身具有氧化性,我们可以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灼热的氧化铜可以和氢气(H2)、碳(C)、一氧化碳(CO)等具有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铜+X(氧化物)。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也可以是酒精喷灯)、试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单孔橡皮塞。 药品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 2. 化学反应 CO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 2CuO2Cu + CO2 CO2与Ca(OH)2(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3.反应现象 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点燃加热尾气的酒精灯。 (4)通入CO,排除串联装置中的空气。 (5)加热CuO。 (6)停止加热CuO。 (7)通入CO,排净残留在串联装置中的空气。 (8)停止点燃尾气。 注:①先通入CO一会儿,是为了防止玻璃管内的空气没有排尽,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是为了防止生成的铜重新被氧化为氧化铜、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 总之:"CO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也说“先通后点防爆炸,先熄后停防氧化。” ③用酒精灯点燃是进行尾气处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使人中毒。 注:此试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防止没除净的CO使人中毒。

正交法测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报告书

设计实验方案报告书 开课学期 2014 至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实验项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设计 学生姓名:井娟、李娜、李颖、刘丝路 指导教师:杨国萍 学号:12060141009、12060141011 12060141014、12060141015 专业:化学 班级:化学教育 完成日期: 2015 年 4 月 16 日

实验项目名称:正交实验法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最佳实验条件 实验计划学时数: 8 课时学分数: 所属课程:化学教学论课程性质:探究实验 所属实验室:教法实验室起止时间:第7-8周 一、文献综述 碳还原氧化铜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而又难做成功的演示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向学生直观说明: 单质的碳也像氢气一样, 具有还原性, 在较高的温度下它能夺 取某些氧化物里的氧, 使其发生还原反应。 该实验成功的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 (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反应有着红热现象; ( 3)有光亮的块状铜生成。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化学[实验6- 2]的方法进行实验, 该实验成功率低, 并且还原产物往往成砖红色粉末状, 得不到有金属光泽的亮红色铜块, 达 不到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有资料指出,其实这种砖红色物质是氧化亚铜而不是铜。但反应失败时有的实验者将砖红色的氧化亚铜当作铜,致使学生产生误解,影响了对反应实质的把握。 有许多化学教学工作者都对这一反应进行了探索,对各因素的影响也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侧重于单一参数变化对反应的影响。而各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大小不同,每种因素又可以有不同水平,这些因素水平之间又相互制约,因而简单实验并不能揭示各因素影响的大小。因此本实验通过正交设计法对反应进行探索,欲找到此反应中各因素影响的大小及此反应的最佳实验条件。 一、火焰温度。不同的温度下反应结果不同,采用酒精灯罩改变火焰温度 二、是选择适当的反应物质量比,木炭和氧化铜的比例是关键。按反应方程式计算,木炭和氧化铜的比例是1:13.2,考虑到木炭含有杂质,木炭应过量20%,因此采用大约1:10的比例。 三、研磨时间。因为木炭和氧化铜都是固体,研磨时间不同,颗粒大小就不同,接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武汉市蔡甸区幸福路中学 邮编 430100 1.设计实验目的 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减少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 在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而在统编教材(如人教版全一册)的实验中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儿再加热,实验完毕后仍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加上通入的一氧化碳并未完全参加反应,所以需要的一氧化碳用量都很大。此外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本身也较复杂,还有尾气的处理装置,因而所用仪器较多。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很多,而使重点不突出,效果不尽人意。实验完毕后装置中残留的一氧化碳还会造成污染。在文献资料中,也有用加热铜丝生成氧化铜再伸入到盛有一氧化碳的集气瓶中,但加热铜丝生成氧化铜的量较少,要重复几次澄清的右灰水才变浑浊,且多次打开瓶塞时会有一氧化碳外逸。 2.实验仪器及用品 集气瓶(装满一氧化碳) 铜片 橡皮塞 酒精灯 澄清的石灰水 大头钉 3、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为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实验可在铜片还原成红色后再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但要等铜片冷却后再打开橡皮塞注入,也可事先注入澄清的石灰水,后者比前者好。因为事先注入澄清的石灰水可少打开一次瓶塞,减少了一氧化碳外逸,又能证明一氧化碳不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一氧化 碳与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区别。 (1) (2) (3) 4.实验操作 用集气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用橡皮塞塞紧(图1)。取一薄铜片(长5—8cm ,宽1—3cm ),打磨光亮后用大图钉固定在另一个与瓶口合适的橡皮塞上,手持橡皮塞加热,离开火焰后表面要确实看到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图2)。然后一手拔去盛有一氧化碳集气瓶的橡皮塞,一手趁热插入固定有铜片的橡皮塞,可看到铜片上黑色的氧化铜很快又变成光亮的红色,振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图3)。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尾气,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等火焰熄灭后,再振荡集气瓶,混浊程度加剧。说明未反应的尾气已除去。 5.设计装置的意义

“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创新论文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创新 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中心学校 唐汝友 摘要:通过对“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创新,改善其演示效果,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使教学更加方便。 关键词:木炭还原氧化铜创新表面氧化的铜片实验时间成功率可观察性 “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比较重要而又难于操作的一个实验,也是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中令教师多少感到有点“头痛”的一个。教材中原实验的主要不足之处有:反应速度慢,所需时间长;演示成功率低;现象不明显。那么怎样才能使该实验做起来方便快捷、现象明显呢?我在实验室对其进行反复探究之后,设计出了下面这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方案。 一、实验原理及装置 1.实验原理 2CuO + C 2Cu + CO2↑ 2.实验装置:

二、实验创新之处 1.用铜片表面的氧化铜薄层(新烤制)代替氧化铜粉末。采用的新制氧化铜和过量较多的木炭粉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同时氧化铜用量很少更缩短了实验时间,并且生成的铜集中在铜片上,虽然少但很易观察到,不会被过量的木炭粉掩盖。 2.用玻璃管代替试管,并将表面氧化的铜片用铜丝固定在橡皮塞上,木炭粉也分两次加入。这样,通过橡皮塞的控制作用,反应时可以使铜片表面的氧化铜与木炭粉充分接触;反应后可以使铜片离开木炭粉,更快地冷却;最后还可以很方便地将它取出。 3.实验结束时,将导气管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好,防止空气进入玻璃管,将灼热的铜重新氧化,确保实验成功。 4.设置对比,进一步强化实验效果。 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玻璃管、导气管、弹簧夹、橡胶塞、酒精灯、垫木、火柴、小试管、试管架、药匙、烧杯、剪刀、滤纸、木炭粉、表面氧化的铜片、石灰水、棉布。 四.实验步骤 1.将一表面氧化的铜片剪成两段,并分别通过铜丝固定在橡皮塞上,一段用于实验,另一段供实验后对比。 2.先从玻璃管的一端加入少量木炭粉,再从玻璃管另一端放入表面氧化的铜片,塞紧橡皮塞并调整位置,使表面氧化的铜片刚好位于木炭粉上,然后加入木炭粉将它覆盖,装上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气管,固定好装置。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室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教学设计

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氢气的还原性;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还原反应、还原剂的概念;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氢气的主要用途。 2.能力培养:通实验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氢气还原氧化铜。 2.难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质及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准备 教学用品 自制气体发生器、铁架台、酒精灯、硬质试管、锌粒、稀H2SO4、氧化铜、导管、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给下列混和气体点火,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氢氧和氮气 B.氢气和空气 C.氢气和氧气 D.氢气和氖气 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是什么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吗? 二、引入新课 (讲解) 我们了解了氢气的可燃性,说明了氢气可以和空中的氧发生反应,那么它能否与化合物中的氧发生作用呢? 三、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 1.氢气的还原性 (观察)黑色氧化铜还渐变成为光亮的红色的铜,同时管口有水珠生成。 (H2+ CuO=加热= Cu +H2O) (小结)见课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 其操作注意事项为:先通氢气(经验纯的H2),后加热,通氢时导管要插入试管底部;停止加热时,先撤洒精灯,待冷确到室温理撤通氢导管。 (教师分析以上原因) (提问)氢气跟氧化铜反应属于哪种其本反应类型? (分析)要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进行分析。 H2 +CuO=加热=Cu+ H2O,在该反应中,氢气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具有还原性,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具有氧化性,称之为氧化剂。 (小结)氢气:得氧→有还原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氧化铜:失氧→有氧化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一、教材分析 1、“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中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固固高温放热反应实验,该实验验证了C的还原性,从而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固定的条件下,还原剂能够夺取氧化物中的氧,自身被氧化。 2、该实验成功的标志: (1)有鲜明现象证明反应生成铜单质,最好效果是得到紫红色铜块。(2)有鲜明现象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石灰水浑浊)。(3)反应放热,应发现反应启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红热燃烧。 二、学情分析 木炭还原氧化铜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学生是从这个实验开始接触氧化还原反应,为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冶炼等知识做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b、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学习对实验的探究以及创新 b、通过本次实验对其他类似实验有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本次实验中对碳单质还原性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 情景引入通过回顾课本知识进行情景引 入积极互动 通过引入把学生 的思维引进课堂 介绍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主要反应: 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副反应: C +CuO =高温= Cu + CO↑(炭 过量) 碳氧化铜铜一氧化碳 C + 4CuO =高温= 2Cu2O + CO2↑(氧化铜过量) 认真 听课 在实验之前给学 生系统介绍实验 原理 介绍实验仪器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铁架 台、水槽、氧化铜粉末、碳粉、 药匙、研钵、研杵、坩埚、泥三 角、酒精灯、火柴、坩埚钳、酒 精喷灯、试管、澄清石灰水、玻 璃导管、单孔橡胶塞、托盘天平 (带砝码盒和镊子)、称量纸。 思考、记忆 让学生充分了解 本次实验所需仪 器、试剂

碳还原氧化铜反应装置改进及实验探究

碳还原氧化铜反应装置改进及实验探究 摘要:针对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不足,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在因素,采取交互式控制单一变量的科学探究法,从炭粉的选择、反应物的质量比、加热方式、反应容器规格等方面,开展实验改进探索,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将探索的创新成果应用于课堂,以此提升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素养。 关键词: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装置改进;紫红色铜块;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8)1-007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中,为了探究碳单质在高温下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以此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狭义概念,为后续铁的冶炼、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第110页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图1)。由于该反应是固相反应,对温度等反应条件要求比较高,按该装置做实验,其效果并不好,主要体现在石灰水变浑浊与黑色固体变成暗红色的进程不 对称,且经成分分析,暗红色固体更多的是氧化亚铜,并非

是铜单质。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同仁也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索改进,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1)对反应物加工要求高。如需要粉粹机粉碎药品、烘干机烘干等;(2)实验仪器要求高。如需要酒精喷灯、石英试管、挡风板等;(3)药品要求严格。如药品氧化铜需指定用上海勤工化工厂生产的分析纯等;(4)实验时间过长等。能否利用普通学校都能达到的简单条件如普通的药品、常规的试管、常见的酒精灯、简便的操作就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为此,开展了以下探索工作。 2原理的分析 由此计算得出: 理论分析表明该反应程度很大,但实际操作中,实验结果并不理想,这不是热力学的缘故,而是动力学上的障碍,即存在反应速率缓慢的问题,若改变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外在因素,如温度、反应物颗粒大小、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等,促成该反应一旦产生,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可以为后续反应提供一定的能量基础,那么反应就会快速进行,从而有效地熔化铜粒(铜的熔点为1083%),产生铜块,真正实现该反应。 3实验改进 3.1不同的加热方式 教材第110页的实验说明中指出: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 关键词:碳氧化铜实验改进 摘要:现行教材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存在瑕疵,以木炭和氧化铜在研钵中研磨后的混合物做反应物,用导气管改进后做微型实验,4-5分钟即可以完成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原理清楚,节约了药品和时间。 当前的研究现状: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上采用2oml的试管,用酒精灯做热源,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方式来演示实验。这样做表面看可行,在教学实际中效果极差:首先,这样做很难观察到红色固体的出现,在集中火焰加热40分钟左右,能有少量的红色固体,但受未反应的氧化铜黑色的影响,现象也十分的不明显,并且因为时间过长,根本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因此,对实验的改进十分必要,各位教师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比如有将木炭改为打印机所用墨粉的(以重庆教育科学院教研员钱胜老师为代表),有的在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过氧化钠,再用镁条引燃的等等,他们都是从增加碳与氧化铜的接触程度和提高反应所需温度这两个方面来改进实验的。钱老师的墨粉中其它成分无法说清起什么作用,而加了过氧化钠的又不知道过氧化钠是否参加了反应,两个改进都有一些瑕疵。 改进原理和解决措施: 笔者认为,提高碳与氧化铜的接触程度不是本实验的难点,因

为我用一般的木炭与氧化铜在研钵里做普通的研磨就可以实现;提高温度也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从理论计算来看,碳还原氧化铜是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的实验,但需要达到反应所需的阈值温度,当温度达到后就会自发进行,而这个阈值大约摄氏800度左右,普通的酒精灯就能实现。因此,笔者认为,改用微型实验,使反应物温度迅速达到800度以上,反应就能自发的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药品:木炭,氧化铜(实验证明:木炭要稍微过量) 2.仪器:如下图 说明:该仪器用普通导气管拉制。 3操作: (1)。按比例将木炭和氧化铜在研钵中研磨成粉。 (2)。用以上仪器的A端取入1克混合物,将近口处易掉落的粉末除去。 (3)。从B处加入澄清石灰水与C处。 (4)。用酒精灯的外焰将A 处药品包裹加热。(由于火焰的包裹,温

氧化铜还原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是涉及气体实验的最常规步骤) 2.检验氢气纯度.(这是易爆炸气体使用的必经步骤) 3.加入药品,链接好装置. 4.先通氢气一段时间。(赶走玻璃管里的空气,防止氢气混合空气加热时爆炸.这一步很重要,千万不能先加热,这也是常考点) 5.在点燃酒精灯加热,直到黑色固体完全变红. 6.熄灭酒精灯,并继续通空气,直到试管完全冷却为止(这一步也非常重要,因为反应生成的铜制灼热的,如果遇到空气会立刻被氧化为氧化铜,所以在它完全冷却之前绝不可停止通空气,这也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当然也是长考点。) 7.回收药品,整理实验装置. 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解释下列操作的理由 (1)检验氢气的纯度 (2)装置仪器,使盛有氧化铜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儿氢气 (4)反应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 (2) 1)检验氢气的纯度 回答:不纯可能会爆炸 2)装置仪器,使盛有氧化铜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回答:防止冷凝在瓶口的水流回瓶底使试管炸裂 (3)实验开始时仙童一会儿氢气 回答:排除试管里面的空气,防止爆炸 (4)反应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 回答:防止爆炸,如果先停止通氢气,那么空气和氢气继续燃烧容易包扎 (2004?北京)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正确操作是:实验开始时需先 通氢气 ,后 加热 ,实验结束时需先 撤酒精灯 ,后 停止通氢气 . 考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分析:实验开始时如果先通入氢气,后加热,氢气就和玻璃管内的空气混合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爆炸,所以应先通入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如果先停止通氢气,后撤酒精灯,这样刚还原出的铜就在加热的情况被氧化,所以实验结束时需先撤酒精灯,后停止通氢气. 解答:解: 因为氢气是易燃性气体,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氢气,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应先撤酒精灯,继续通入氢气,这样被还原出的铜,在氢气的保护下慢慢冷却.故答案为:通氢气,加热,撤酒精灯,停止通氢气. 试题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装置中的三处错误 ① 长颈漏斗未伸入液面以下 ② 导管未伸入B试管底部 ③ 试管B的底部未高于管口 . (2)A试管中的药品可能是 锌粒和稀硫酸 ,反应时能观察到的现象为 大量气泡冒出,锌粒逐渐溶解 . (3)B试管中的反应方程式为 CuO+H 2Cu+H2O ,反应时能观察到的现象为 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水出现 . 考点:氢气的制取和检验;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教 学 设 计 姓名:杨倩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班级:2013级化学本科班

学号:107 联系电话: 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一、教材分析 1、“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中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固固高温放热反应实验,该实验验证了C的还原性,从而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固定的条件下,还原剂能够夺取氧化物中的氧,自身被氧化。 2、该实验成功的标志: (1)有鲜明现象证明反应生成铜单质,最好效果是得到紫红色铜块。(2)有鲜明现象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石灰水浑浊)。(3)反应放热,应发现反应启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红热燃烧。 二、学情分析 木炭还原氧化铜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学生是从这个实验开始接触氧化还原反应,为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冶炼等知识做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b、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学习对实验的探究以及创新 b、通过本次实验对其他类似实验有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本次实验中对碳单质还原性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过程

介绍实验步骤将玻璃导管一端伸入盛有水的 水槽之中并用手握住试管或用 酒精灯加热(加热前预热)试管, 如玻璃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说 明仪器气密性良好,反之,须在 导管与单孔橡胶塞,单孔橡胶塞 与玻璃导管重新连接,在连接处 涂上少量水。 将托盘天平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与右盘上放 上两张形状面积薄厚完全相同 的称量纸。在右盘上用镊子放置 一个10g的砝码,并用药匙缓慢 向左盘上的称量纸上加入氧化 铜。带到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正 中刻度时,将盛有氧化铜的称量 纸移出托盘天平,并将称量纸上 的氧化铜倒入干净的研钵中,经 过研磨后把研钵中的氧化铜倒 入坩埚中并将坩埚放置在泥三 角上用酒精灯加热(需预热)。 除须称取1g碳粉外步骤同上。 把经过烘干的碳粉与氧化铜粉 末混合均匀,用药匙或纸槽小心 地铺在试管底部,并根据上图将 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将玻璃 导管的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 水的试管中。 用酒精喷灯加热盛有氧化铜粉 末与碳粉的试管中(需预热), 集中加热药品所在部位(加热时 间不能太长,试管可能会能变 形)。当试管中的黑色粉末(氧 化铜与碳粉的混合物)逐渐出现 认真听 讲比做 笔记 在实验之前 充分了解实 验操作过程

中考科学专题复习 三种还原剂还原氧化铜

氢气、一氧化碳、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一、三种还原剂还原氧化铜实验比较 甲 黑色CuO变成红色,试黑色

二、经典题型训练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过程中有如下几步操作: ①点燃酒精灯,加热氧化铜; ②撤去酒精灯,停 止加热; 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④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⑤让还原出的金属铜完全冷却。其中正确操作的顺序为() A. ①③②④⑤ B. ③①②⑤④ C. ③①②④⑤ D. ①③②⑤④ 2.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发现已制得的铜又很快变黑了,请推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温度太低 B. 试管口倾斜了 C. 反应开始时,没有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干净 D. 铜没有在一氧化碳气流中冷却而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 3.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 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 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D. 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4.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空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5.如图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碳在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表现出还原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6.氢气、木炭、一氧化碳是金属冶炼中常用的还原剂.如图甲是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乙是木炭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如图丙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九年级化学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

木炭还原氧化铜注意事项 ①要先撤导管再扯酒精灯,防止水倒吸。 ②要充分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除去其中水分。 ③研磨混合要充分。 ④加热温度要足够,最好使用酒精喷灯或煤气灯 木炭还原氧化铜 氧化铜自身具有氧化性,我们可以用碳还原氧化铜。 灼热的氧化铜可以和氢气(H2)、碳(C)、一氧化碳(CO)等具有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铜+X(氧化物)。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 1.原理:C+2CuO2Cu+CO2↑ 2.装置: 3.现象: ①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步骤:①装药品;②固定试管,连接装置;③加热;④撤出导管;⑤熄灭酒精灯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氧化铁自身具有氧化性,我们可以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灼热的氧化铁可以和氢气(H2)、碳(C)、一氧化碳(CO)等具有还原性物质反应,生成铁+X(氧化物)。 实验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①反应原理:3CO + Fe2O32Fe + 3CO2 ②装置: ③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石灰石变浑浊,尾气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④实验步骤: a.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装入药品并固定装置 c.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点燃酒精灯 d.待装置内的空气全部排尽后点燃酒精喷灯给氧化铁加热 e.当试管内的红色粉末变为黑色时,停止加热 f.待玻璃管内的固体冷却后,停止通一氧化碳,并熄灭酒精灯 ⑤实验结论:红色的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成单质铁,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得到了氧,生成了二氧化碳。

⑥化学反应方程式: 3CO + Fe2O32Fe + 3CO2 CO2+Ca(OH)2==CaCO3↓+H2O 2CO+O22CO2 ⑦注意事项: a.反应条件:高温;若无洒粉喷灯可在酒精灯火焰上加一个金属网罩。 b.CO有剧毒,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未反应完的气体要进行尾气处理;尾气处理方法有收集法、燃烧法(将CO转变为无毒的CO2)以防止污染空气。 c.操作顺序:CO要“早出晚归”,洒精喷灯要“迟到早退”。 实验开始先通入CO,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 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完毕后要继续通入 CO气体,直到玻璃管冷却,防止高温下的铁与空气接触,被氧化。

探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教学设计反思.doc

以问题为主线驱动教学的初步尝试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反思 汾阳中学瞿思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需要我们树立新的课程理念,革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笔者尝试了以问题为中心驱动教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下面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不仅要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还要理解它与碳及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关系。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中考化学实验中综合性较强的一类试题,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和表述能力,而且通过对装置的理解考 察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笔者安排1课时完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性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比较得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辅助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从 实验现象中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存在,落实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知识点。教学设计见下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氧化碳物理引入:在西气东输工程没有启动之前,我无色、无味的气体 性质们生活所依赖的主要是煤气,他的主要成密度比空气略小 分是一氧化碳,煤气中毒事件也常有耳难溶于水 闻,为什么人们没有察觉到煤气泄漏呢? 问题:请你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化学 1、毒性 性质 2、可燃性 3、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回忆归纳操作要点 氧化铜实验装 置 问题:根据视频,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 化铜的实验中,我们要注意哪些操作要 点? 这是我们比较普遍使用的讲授法,教师与同学之间基本保持着单向交往,缺乏生机和活力,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后,学生虽然能够记住一氧化碳的性质,也能掌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主体性不突出,大部分学生只是认识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然而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索与创新精神却受到了一定的束 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真正开动脑筋,融入课堂学习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问题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 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 定情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 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基于此,笔者尝试改变原来的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问 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能构建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提升学生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2、教学实践:笔者安排 1.5课时完成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前半课时安排一氧 化碳性质的教学,后一课时安排了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装置的探究。通过已有知识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启发学生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上海市各区2018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还原氧化铜实验 & 气体检验试题-

还原氧化铜实验&气体检验 Ⅰ.还原氧化铜 【2018年上海虹口区中考化学一模】46.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右图所示,实验结束时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后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装置II中出现气泡,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 B. 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 C. 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说明碳有剩余 D. 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 【答案】D 【2018年上海金山区中考化学一模】27. 右图是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碳在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 D .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答案】D 【2018年上海松江区中考化学一模】51.如图装置进行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 验,请回答。 ① 图1实验的名称是木炭 (10) (选填“氧化”或“还原”)氧化铜。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1) 。 实验结束时,先拔去单孔塞,马上停止加热,试管内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12) 。 ② 图2实验中,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后,C 处加热反应开始,此时E 处 (13) (选填“有”或“没有”)火焰。实验结束时先停止C 处加热,待 (14) 时停止通一氧化碳,目的是 (15) 。 【答案】 51.(10)还原;(11)C+2CuO ???→高温2Cu+CO 2↑;(12) 红色固体变黑色 ;(13) 有 ;(14)玻璃管冷却至室温;(15)防止石灰水倒吸; 【2018年上海虹口区中考化学一模】50. 如图一所示,某小组同学进行一氧化碳的制取、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并检验产物的实验。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研究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研究 江苏省响水中学钱青林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包含了许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各类型的实验总计百余个。在这些实验中,有个别实验由于种种原因,一般很难成功。但有些难做的实验只要稍加改进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炭还原氧化铜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我市采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中,学生是从这个实验中初次接触还原反应的,该实验在整个化学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所以本次实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1、原实验 在教材中该实验是采用经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共同加热来进行的。但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采用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对实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氧化铜粉末从黑色变成红色这一实验现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观察;木炭的颜色是黑色,还原后的铜的颜色是红色,本来是很容易分辨的。但是,使用氧化铜粉末与碳粉混合物作为药品,当木炭粉或氧化铜粉末过量时,实验后铜粉的红色都会被黑色所覆盖,很难观察到铜粉的颜色。实验操作步骤在实际中难以完成;使用氧化铜粉末,必须等混合物完全冷却后从试管中倒出。虽然木炭粉末经过烘干,但是因为木炭特别是粉末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实验后还是无可避免的在试管中凝聚了一些水,这给转移混合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改进后的实验 针对原实验的以上不足,我尝试把原实验中的氧化铜粉末改成表面覆盖有一层氧化铜的铜片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现象非常明显,而且操作简便,还能达到对比实验现象的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取一片长约7-8cm,宽约1cm的铜片,把表面可能存在的氧化物用砂纸除去。 在酒精灯上加热,使之表面生成一层氧化铜,如下图所示。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简易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简易实验 1引言 (1)需要用甲酸和浓硫酸来制取一氧化碳,有的农村初中学校不一定有甲酸,增加了实验的难处。 (2)反应前需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以排尽玻璃管里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但一氧化碳通多久难以把握,如果通入一氧化碳的时间过短,则加热时极易引起装置爆炸;如果通入一氧化碳的时间较长,又会浪费一氧化碳。 (3)结束时还要继续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不仅导致消耗的甲酸多,而且还要进行尾气处理。 (4)现象不太明显,实验中往往只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看不到由黑色物质变为光亮的红色物质。 (5)较多装置组合,气密性难以保证,而且操作比较复杂,实验耗时较长,降低了课堂效率。鉴于以上诸多原因,很多学校不做这个实验也就不足为怪了。 图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笔者在探索“用滤纸完成的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种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简易实验。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简易实验2.1简易实验药品和器材 药品:洁净的铜丝;器材:酒精灯、滤纸(内径11 cm)、火柴等。

2.2简易实验过程 预先将一张滤纸(内径11 cm)对折3次,然后打开(其中半边3层,另半边5层)形成圆锥状,尖部朝下,让一位学生拿好。另一位学生将紫红色的铜丝一端用小刀刮去表面的漆,铜丝立刻呈现出光亮的红色,然后将除去漆的光亮铜丝绕成螺旋状,利用酒精灯外焰将其灼烧至黑色,快速拿出趁热放在刚才备好的锥形滤纸中,不要裹起来(注意不要烫着手)。可以看到滤纸局部发烟,甚至有的地方被“烫”破,通过该破处可以看到光亮的红色铜丝。如果从滤纸圆锥的上部往下看,发现没有与滤纸接触的黑色的螺旋状铜丝立刻呈现出原来的光亮的红色。由于这部分黑色的螺旋状铜丝没有与滤纸接触,只能是滤纸未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还原了氧化铜。 3简易实验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1:所需器材和药品简单易得,器材只需酒精灯、滤纸、火柴,药品只需铜丝。这些器材和药品任何一所初中学校都有。优点2: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实验,人人可以看到明显的现象。优点3:实验时间短,如果有现成的螺旋状铜丝,整个实验过程只需1~2 min,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不足之处,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难以验证,但这不妨碍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简易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简易实验 1 引言 (1)需要用甲酸和浓硫酸来制取一氧化碳,有的农村初中学校不一定有甲酸,增加了实验的难处。 (2)反应前需要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以排尽玻璃管里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但一氧化碳通多久难以把握,如果通入一氧化碳的时间过短,则加热时极易引起装置爆炸;如果通入一氧化碳的时间较长,又会浪费一氧化碳。 (3)结束时还要继续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不仅导致消耗的甲酸多,而且还要进行尾气处理。 (4)现象不太明显,实验中往往只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看不到由黑色物质变为光亮的红色物质。 (5)较多装置组合,气密性难以保证,而且操作比较复杂,实验耗时较长,降低了课堂效率。鉴于以上诸多原因,很多学校不做这个实验也就不足为怪了。 图 1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笔者在探索“用滤纸完成的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种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简易实验。 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简易实验 2.1 简易实验药品和器 药品:洁净的铜丝;器材:酒精灯、滤纸(内径11 cm)、 2.2 简易实验过程

预先将一张滤纸(内径11 cm)对折3次,然后打开(其中半边 3 层,另半边5 层)形成圆锥状,尖部朝下,让一位学生拿好。另一位学生将紫红色的铜丝一端用小刀刮去表面的漆,铜丝立刻呈现出光亮的红色,然后将除去漆的光亮铜丝绕成螺旋状,利用酒精灯外焰将其灼烧至黑色,快速拿出趁热放在刚才备好的锥形滤纸中,不要裹起来(注意不要烫着手)。可以看到滤纸局部发烟,甚至有的地方被“烫”破,通过该破处可以看到光亮的红色铜丝。如果从滤纸圆锥的上部往下看,发现没有与滤纸接触的黑色的螺旋状铜丝立刻呈现出原来的光亮的红色。由于这部分黑色的螺旋状铜丝没有与滤纸接触,只能是滤纸未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还原了氧化铜。 3 简易实验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1:所需器材和药品简单易得,器材只需酒精灯、滤纸、火柴,药品只需铜丝。这些器材和药品任何一所初中学校都有。优点2: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实验,人人可以看到明显的现象。优点3:实验时间短,如果有现成的螺旋状铜丝,整个实验过程只需1?2 min,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不足之处,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难以验 证,但这不妨碍证明一 氧化碳与氧化铜发生了反应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 沙湖中学阳闻洲谢先飞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包含了许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各类型的实验总计百余个。在这些实验中,有个别实验由于种种原因,一般很难成功。但有些难做的实验只要稍加改进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炭还原氧化铜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我市采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中,学生是从这个实验中初次接触还原反应的,该实验在整个化学学习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所以本次实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1、原实验 在教材中该实验是采用经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共同加热来进行的。但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采用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对实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氧化铜粉末从黑色变成红色这一实验现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观察;木炭的颜色是黑色,还原后的铜的颜色是红色,本来是很容易分辨的。但是,使用氧化铜粉末与碳粉混合物作为药品,当木炭粉或氧化铜粉末过量时,实验后铜粉的红色都会被黑色所覆盖,很难观察到铜粉的颜色。实验操作步骤在实际中难以完成;使用氧化铜粉末,必须等混合物完全冷却后从试管中倒出。虽然木炭粉末经过烘干,但是因为木炭特别是粉末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实验后还是无可避免的在试管中凝聚了一些水,这给转移混合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改进后的实验 针对原实验的以上不足,我尝试把原实验中的氧化铜粉末改成表面覆盖有一层氧化铜的铜片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现象非常明显,而且操作简便,还能达到对比实验现象的效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取一片长约7-8cm,宽约1cm的铜片,把表面可能存在的氧化物用砂纸除去。 在酒精灯上加热,使之表面生成一层氧化铜,如右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